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典音樂起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音樂的發展歷程之中,人類將從巴洛克時代一直到20世紀早期的音樂稱為古典音樂。而20世紀初到現在,以非傳統手法所創作的音樂作品,被稱為現代音樂。隨著經濟的發展,相對古板、嚴肅的古典音樂漸漸被追求個性的現代人所拋棄,現代音樂則成為主流。而在現代音樂的發展中,古典音樂也是漸漸地被融合進現代音樂之中。所以現階段,音樂藝術呈現出了一種古典與現代相交織的發展現象。
一、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的異同
(一)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的區別
古典音樂嚴肅、莊重,起源于古代歐洲的皇室音樂,更加注重強調樂曲本身,在創作時任何一個細節都要經過嚴密的思考甚至是計算,而這也很有可能是現代大多數人聽不懂古典音樂的一個重要原因。
與古典音樂相比,現代音樂更注重人聲,以演唱者為著重點,相較于嚴密的古典音樂缺乏旋律的嚴密和思維的嚴謹。但也正是因為其通俗、隨意,現代音樂在現代更為人們所接受。
古典音樂帶給聽眾的感受是和諧、深刻、優美,讓人在欣賞音樂的同時能夠很好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層的感情。《月光曲》的輕柔、《天鵝湖》的凄婉、《英雄交響曲》的莊嚴等等,都是古典音樂嚴密的樂理邏輯和嚴謹的曲序給我們帶來的來自內心深處的感受。不論是哪一個時期的哪一個流派,古典音樂帶給我們的都是靈魂的深化,讓我們的心情在作者精心營造的音樂環境之中得到沉淀。總之,古典音樂以其或恢宏大氣、或輕柔婉約的曲調,給聽眾不尋常的感受。
與早期為皇室所獨享、規格嚴整的古典音樂相比,20世紀初期開始流行的現代音樂以其不受拘束的旋律和個性灑脫的曲調,被更多的人們所喜愛。現代音樂的類別比古典音樂更為多樣,但是無論是狂暴的重金屬電子音樂,或者是婉轉的藍調,亦或是令人費解的印象主義音樂,現代音樂給聽眾帶來的,是無與倫比的沖擊與震撼。古典音樂因為嚴密的樂理邏輯,使聽眾的感覺大同小異,但是現代音樂給聽眾帶來的沖擊,卻是因人而異的。
從創作的角度進行分析,古典音樂家是將自己的感情糅合進了自己的音樂,而現代音樂的作曲人更加注重的是從自己的生活之中取材,讓音樂更加貼近生活,這也是現代音樂給人帶來巨大沖擊的原因之一。
(二)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的共同點
無論是古典音樂還是現代音樂,音樂的目的都是宣泄人類內心的情感,所以現代音樂和古典音樂最大的相似之處,就是在于情感的宣泄。古典音樂的創作將自己的感情糅合進樂曲之中,通過不同的樂器與旋律的起伏來渲染感情的表達。而現代音樂則是將現實生活和音樂藝術進行糅合,通過簡單易懂的旋律和曲調的風格將現實生活巧妙地展現在了樂曲之中,讓樂曲活了起來。而更多的現代樂器在現代音樂之中的應用,也讓本就沖擊力十足的現代音樂更富沖擊力。
古典音樂雖為古典,但是在古典音樂創作的年代,古典音樂也是那個時代的現代音樂。所以濃厚的時代色彩,是古典音樂和現代音樂的另一個相同點。
二、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的融合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單一的古典音樂或者現代音樂的渲染力已經不能更好地滿足聽眾對于音樂的需求。而現代音樂的創作者在不斷地音樂實踐之中,也發現了現代音樂因為太追求個性,而帶來的樂理與曲調之上的不足。古典音樂嚴密的曲調和嚴謹的樂理邏輯開始漸漸地被現代音樂創作者所接受,很多作者都開始注重將古典音樂加入流行音樂之中,讓音樂在給人以沖擊的基礎上,帶來古典音樂厚重的感受。在此基礎上,現代音樂也在古典音樂的影響之下開始追求內在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努力營造一種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音樂環境。
古典音樂因為其濃厚的時代色彩,給現代聽眾所帶來的感情沖擊并沒有現代音樂那么強烈,甚至很少能夠引起聽眾內心的共鳴,更多的是帶給聽眾一種聽覺之上的共鳴。所以現如今的古典音樂演奏,開始向現代音樂學習。在保證古典音樂所特有的內在感染力和思想深度的基礎上,從樂器等角度下手,增強古典音樂對現代人的感染力。
一、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的簡介:
流行音樂,大家都很熟悉,就是popular music。大范圍的流行的,能夠讓廣泛的人們感受到藝術的魅力。流行音樂包括國外的、包括國內的,不再是簡單的作詞作曲就能完成一首歌。多數的流行音樂的創作者都是青年一代;多數的流行音樂的都是以青年們的情感主體為主;多數的流行音樂使用的樂器都是大眾流行的樂器,比如吉他;多數的流行音樂的創作貼近大家心靈,不要求高雅的情操和精湛的技術。流行音樂作品就像他所說的只是“流行”,并不能kt250.com長久的保存它的經典。從《纖夫的愛》、《朋友》、《同桌的你》到《天黑黑》、《黃昏》、《他一定很愛你》,無數的流行音樂雨后春筍似地出現,隔一兩天就有新專輯。從鄧麗君、尹相杰、劉德華到張惠妹、周杰倫、阿杜,無數的歌星獻給人們無數美麗的音樂。
古典音樂,起源很早,就是classical music。從巴赫、海頓一直到李斯特、約翰•斯特勞斯,古典音樂的魅力讓很多人記憶猶新。古典音樂為什么能夠久勝不衰呢?那是因為古典音樂比流行音樂更能夠震撼心靈、更能讓人記住。多數的古典音樂的創作都是經典,沒有很強的藝術天賦的人是創造不出經典的古典音樂的;多數的古典音樂使用的樂器都是古老的民族/西洋樂器;多數的古典音樂都是權利和品位的象征;多數的古典音樂有著高雅的藝術情操和精湛的演奏技術。古典音樂有很多作品家喻戶曉,像《命運交響曲》、《梁祝》、《星星變奏曲》、《婚禮進行曲》、《藍色多瑙河》、《愛之夢》等等。古典音樂里有著很多輝煌的創作家,像 音樂巨人——貝多芬,鋼琴詩人——肖邦,音樂神童——莫扎特,交響樂之父——海頓 等。他們多數都有著平凡的一生,并不富裕,也并不渴望富裕,他們用自己的作品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他們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又極樸實鮮明,它的音樂內容豐富,同時又易于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
二、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的對比:
在一次全國初中生音樂欣賞的調查中,統計出了以下數據:熱衷于中國流行音樂的占65%,熱衷于國外流行音樂的占17%;熱衷于中國古典音樂的占8%,熱衷于國外古典音樂的占10%。也就是說熱衷于流行音樂的占82%,而熱衷于古典音樂的只占18%。
每一個人從內心都會肯定古典音樂的魅力,只是有時還認識得不很透徹,才沒有表現出來而已。這個“認識”不但包括對音樂的領會力,還包括教育程度和周圍環境的影響。所以即使是肖邦,他休閑的時候說不定也會樂意聽聽邁克兒的熱血作品,因為當時他為能休息而興奮不已,需要比鋼琴曲更激烈的東西來表達。 三、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的探討:
為什么從過去的只聽鋼琴曲、交響樂,轉變到現在兼容并包的局面呢?因為流行音樂的感情蘊涵非常淺顯,能夠瞬間喚起聽眾的感情。因此,聽眾不需要特定的心情、特定的環境,就可以直接進入到主創人員創設的情景中,從而達到與演唱者一起激動、一起憂傷、一起回味悠長的境界。流行音樂的流行就是因為它實在太大眾化,根本不需要你有任何的條件,是完全的大公無私的音樂。如今的社會節奏日趨快速,大量信息的廣泛傳播需要及時處理,商業談判分秒必爭,學習生活如同繃緊的弦。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緊張,需要以音樂來加以調劑。這種情況下古典音樂那種深深埋藏的韻味怎么會是享受呢?
一位音樂愛好者拜訪了一位友人,她家中的光碟數目絕對是瞠目結舌,但找不到任何音樂盛典、外文歌曲,哪怕是老一輩歌唱家的單集、合集。“您認識李古一嗎?”“聽說過李雙江嗎?”甚至,“你知道蔡琴和高勝美嗎?!”搖頭,自始至終。已經忘卻了近似常識的音樂知識。這也是沉迷流行音樂,不聽古典經典帶來的后遺癥。還好,像這些還未引退的老一輩歌手還有人認識,偉大巨人貝多芬一生的事跡未被遺忘。
中學是性格愛好形成的時期。目前迷戀流行音樂而不能自拔的大多是十幾歲的初中、高中生,試想他們一旦迷戀流行音樂而徹底排斥古典音樂。沒有正確的引導,青少年追星簡直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這就更是流行音樂的悲劇了。不過我承認,被追星追得不可思議的大多是實力超群的,像劉德華、周杰倫等,的確是優秀。但現在不但世界是在多極化發展,音樂界也在!還有這么多古典經典被拋棄,不知當人們都忘卻了古典音樂的時候,音樂界是個什么樣子。
從柏林愛樂大廳到大都會歌劇院
一個世紀前,如果你想聽到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管弦樂團所發出的聲音,唯一的辦法就是坐船奔赴遙遠的歐洲,在像維也納、柏林這樣的音樂大都會中找一間旅館,然后搭乘有軌電車或者馬車,前往亞歷山大廣場邊的泰坦尼亞大廳,或者音樂之友協會金色大廳。如今,如果你能夠聽到樂團或者某位偉大獨奏家在周末晚間的表演,有誰還會對著被塑料包裹的塑料片發呆呢?就像如果你能第一時間在岸邊品嘗到鮮美的海味,哪里還會對著超市里的罐頭盒垂涎欲滴?
每個星期六的晚上,只要你打開電腦,進入柏林愛樂樂團的數字音樂廳(Digital Concert Hall),就可以欣賞樂團在當晚演奏的每一個音符,從音樂會前樂隊的調音,到音樂會后舞臺上空無一人,一切盡收眼底。八架可遙控的攝像機捕捉著舞臺上的每一個細節,同時可以提供像素在1080以上高清畫面,同時高保真的環繞立體聲讓直播效果不亞于任何一張CD唱片的質量。
當然,這檔音樂晚餐不是免費的,這一樂團2008年所開發的互聯網付費在線直播平臺到目前已運行將近四年,目前在全世界范圍有40萬訂戶。數字音樂廳的直播周期以樂團的音樂季為單位,單場音樂會的直播票價為9.9歐元,相當于一張正版唱片的價格。如果你選擇包月,價格是27.99歐元,而年費則是227歐元,在365天的時間里可以在線收看所有樂團直播的音樂會,同時還可以回看資料庫(Concert Archive)中以往數年的音樂會錄影。
柏林愛樂貴為交響樂團界的執牛耳者,自然有信心讓全世界的古典音樂迷為這一全新的欣賞方式買單。同樣,作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歌劇院,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也成為通過互聯網進行在線高清直播的先行者。也是在每個周六,大都會歌劇院會通過旗下的HD Live平臺同步直播其精心制作的歌劇實況演出節目。大幕拉開之前,當今最知名的女高音歌唱家蕾尼?弗萊明(Reene Fleming)會拿起話筒客串主持,走訪后臺的每一個角落,直到演出前的最后30秒,她還在樂池邊上拉著指揮家滔滔不絕。
大都會歌劇院的總經理彼得?蓋伯(Peter Gelb)曾經是索尼音樂旗下影像業務的總監,深諳如何通過轉播吸引觀眾眼球,于是在大都會歌劇院的舞臺左右,包圍著近20臺攝像機。正是有了如此高質量的網絡直播,世界各地的歌劇迷才會像紐約的觀眾一樣,關心哪個女高音生病了,哪位指揮家無法前來,劇院每一個演出季的劇目安排、演員陣容、舞美設計他們都了如指掌,這些都讓人們感到自己與世界最前沿的藝術舞臺有著前所未有的“同步”。
網絡電視臺方興未艾
與樂團和歌劇院自產自銷方式不同的是,目前在歐洲同樣活躍這一批專門提供古典音樂現場直播的視頻網站。在線網絡直播起源于體育比賽節目,而從最近幾年開始延伸到古典音樂領域,這其中以英國的Medic和法國的ARTE TV兩家最為引人注目。
每年夏天是兩家電視臺最為忙碌的時候,歐洲不計其數的古典音樂界中都閃動著他們的主持人的身影。從倫敦逍遙音樂(PROMS)到愛丁堡藝術節,從拜羅伊特的瓦格納歌劇,到瑞士維爾比爾的弦樂四重奏音樂會,在薩爾茨堡的節日大廳Medic剛剛直播了一場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早場音樂會,而ARTE TV便把阿巴多指揮的盧塞恩節日管弦樂團的直播信息放在了網站的首頁上。
不同于柏林愛樂和大都會歌劇院,兩家網絡電視臺的現場直播內容完全是免費提供的,而且在日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可以免費回看。而他們的主要收入是依靠廣告,訂戶數量的不斷增高,讓他們吸引了相當多的廣告商,包括鋼琴制造商施坦威、勞力士、雀巢、UBS的商標都不時出現在兩家電臺的網頁上。
而德國老牌的古典音樂錄影節目提供商UNITEL CLASSCAL,已經不滿足于網絡電臺的運營模式,他們利用不斷普及的有線電視交互平臺,以分眾傳播的方式將專門提供的24小時古典音樂節目的高清頻道送入了電視機頂盒,其所播出的節目日后大部分都將以DVD形式面世,這一方面讓自己的訂戶觀眾比其他購買DVD的觀眾在欣賞上領先一步,還等于為其后續發行的產品事先做了廣告。
電子商務與唱片店
蘋果公司在2003年創辦iTunes音樂商店時,古典音樂的銷量因此而暴漲。在亞馬遜和古典音樂唱片銷售網站ArkivMusic上,漲勢也同樣明顯。人們納悶,為什么唱片店里積滿灰塵的唱片,一旦放在互聯網上,變成了一個個數百兆大小的數字文件,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命運。
iTunes主管全球唱片和音樂營銷的克里斯?貝爾(Chris Bell)碰巧是一位接受過古典音樂訓練的小提琴家,他說:“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事情,當你從分享和交流的角度來看待不同類型的音樂時,你的涉獵會超乎預料的廣。我們賣給古典音樂愛好者的hip-hop饒舌音樂和爵士樂一樣多。我們已經使iTunes成了一個嘗試古典音樂的安全島——試聽很方便,而且購買風險低。”
的確,在互聯網上獲得資料的便利性使得許多非古典音樂的鐵桿愛好者也能很容易地接觸到古典音樂,在亞馬遜的網頁上,你可以看到天花亂墜的評論文章,比較音效樣本,了解錄音版本,然后再決定是否買唱片,完全不必擔心會有唱片店里刻薄的導購員出現在你面前。
與此類似,初聽音樂會和歌劇的人也可在網上購票,了解不熟悉的情節梗概,試聽不熟悉的音樂片斷,看看表演者的博客,或惡補一下自己蒼白的古典音樂知識,而且可通過在線選位系統,為自己在音樂廳找到一個性價比最好的座位,這些是人們在互聯網時代之前無法享受到的。
上線!古典音樂的新門面
已經沒有誰再低估互聯網的力量,即便是最保守傳統的衛道士也必須從善如流。上個星期,以墨守陳規而聞名的維也納愛樂樂團終于在自己的網站上宣布,從即日起成為“臉譜”(Facebook)中的一員,而更多的古典音樂家、樂團、歌劇院都把網絡當成是最佳的宣傳平臺,甚至成為自己最重要的臉面。
重點討論Newage中傳統與現代對接的幾個特點,以及我國和歐美Newage在對接中的具體比較。
自古以來,雅與俗始終并存,2者互為對照,各有受眾。因此,不應該簡單地說古典就是藝術,流行就不是藝術。Newage音樂的出現,讓不同的聽眾從另1面了解音樂品種的豐富性。
關鍵字:Newage 傳統 現代 發展
Abstract:" tradition " and " modern combination ", " tradition " represents classical music; It represents pop that " modern ".
The essence of the music is a kind of experience. The pop receives various kinds of ages stratum, the liking of the masses of ordinary people. The classical music has splendid concert hall , symphony orchestra , well-mannered audience and history of long standing and well established huge in number of people. What result two kinds of different music styles will be produced with the tactics of a kind of cooperation? In sixty or seventy time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musicians of Europe did the bold try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way, a kind of new developing music style has been produced -------Newage. Chinese is translated into " new century " or " new era ".
This text will tell from the origin of Newage music , will enumerate a series of Newage music representativeness music works and musicians. Its influence in the world at present
琉球三線是沖繩及日本奄美群島所使用的彈弦樂器,關于中國三弦傳入琉球成為琉球三線的故事,是中國與琉球悠久歷史淵源的明證。中國明代初期,福建36姓遷徙琉球,三弦作為百姓喜歡的樂器也流入琉球。在古老的琉球時代,三線音樂基于儒教思想的基礎,受到士族男子的喜愛而得到迅速普及。在琉球王國時代,三線被認為是男性所演奏的樂器,直到近代,三線才在女性中普及。
那種被稱為“島唄”的民謠,曲調蒼涼、意境深遠,激越的感情壓抑在舒緩悠揚如泣如訴的旋律中,在孤懸的蒼茫背景中流淌一種直抵人心的震撼。2008年,一部紅透海峽兩岸的電影《海角七號》,片中來自日本奄美大島的歌手中孝介,那輾轉反側悠長深遠的海島腔,演繹出略感憂傷的電影靈魂。沖繩也是日本一線藝人安室惠的故鄉,同樣有著沖繩血統的金城武,更是受到大家的追捧和喜愛。
沖繩那霸市國際通一帶的商鋪和餐廳,通常營業到晚上10點左右,相較于日本本土通常傍晚七八點就打烊的習慣,更顯示出了一個旅游城市的優勢。走在國際通大街,你會發現,那些被我們所熟知的旋律原來都出自沖繩,梁靜茹演唱的《不想睡》、蔡淳佳演唱的《陪我看日出》,全部來自紅遍日本的“治愈系”沖繩籍歌手夏川里美演唱的沖繩民謠。這些熟悉的旋律,像久未謀面的老朋友,緊緊地溫暖著一顆顆對沖繩既陌生又倍感親切的心。
照喜名朝一
日本傳統藝術國寶級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三線繼承人
Q:琉球三線和中國三弦的區別是什么?
A:據我說知,中國三弦分大中小三個型號,而琉球三線只有一個型號,也相對比較短。
Q: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琉球三線分別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A:在琉球王國時代,三線配合琉球古典舞蹈的演出,是作為琉球王國最高的藝術形式,是為專門款待中國來的冊封使的。150年前,進入明治時代,日本廢除了琉球王國,那些在首里城皇宮里吃俸祿的三線藝人,不得已流入民間,也慢慢將這門藝術帶入民間。
Q:琉球三線有沒有受到戰爭和一些歷史原因的影響?
A:沒有。即便經歷了戰爭,琉球三線也始終沒受到過任何影響。
Q:您認為琉球三線的靈魂是什么?
A:聲音是摸不到看不見的,能發出好的聲音就是有如神助,所以三線的靈魂就是傳達神的聲音。
Q:您什么時候開始學習并喜愛上三線的?
A:我從6歲開始學習琉球三線,上小學4年級時,看到過一次中國的三弦和大花鼓表演,當時就覺得中國三弦和琉球三線不一樣。我就問表演的人,他們告訴我那是中國的樂器,我才知道了琉球三線的歷史故事,從此更加喜歡三線,后來也將中國三弦的一些好東西拿來和琉球三線做了融合。
Q:您現在有多少學生?他們的年齡差距是多少?
A:我有300多個學生,最大的有八九十歲,最小的是10歲左右的小朋友。
Q:沖繩現在的年輕人喜歡三線嗎?
A:三線在沖繩很受年輕人歡迎,他們會把學習三線當成了業余愛好,會主動找老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