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社區康復護理的目標

社區康復護理的目標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區康復護理的目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社區康復護理的目標

社區康復護理的目標范文第1篇

關鍵詞 社區康復護理 腦卒中 康復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6)22-0058-02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patients with stroke

LIU Xiuzhi1, JIN Lei1, CHEN Feng2, LIU Yuchang1(1.Longba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03, China; 2.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and physiotherapy, Shanghai Armed Police General Hospital, Shanghai 2011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stroke. Methods: A total of 74 stroke patients in the filing management of this community were selected from Jan 2014 to Dec 2015 and divided into an interven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37 cases each. The community nurses implemented the management for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rehabilitation nursing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rogram,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routine follow-up. The scores of motor function, life ability and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six months. Results: The baseline survey showed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the thre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but the scores of three indicator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six months of intervention(P

KEY WORDS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stroke; rehabilitation

社區康復護理是在患者康復過程中,圍繞康復計劃和目標,進行心理、生理、社會等方面的康復指導,堅持康復訓練,達到最大限度的康復,是社區護理的補充和延伸,對患者預后及提高生存質量至關重要[1-2]。由于腦卒中有高發病率和高致殘率,已成為危害健康和生活質量的主要疾病[3],在目前康復資源有限以及綜合醫院病床緊張的情況下,社區康復愈顯重要。針對本社區腦卒中患者實施心理干預-運動護理-康復訓練的社區康復護理干預,達到預期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本社區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間建檔管理的腦卒中74例,其中腦出血21例,腦梗死53例;男51例,女23例;年齡48~75歲(54.2±4.3)。將其中37例在隨訪過程中有參與“社區一級”康復治療意愿者列為干預組,37例接受常規隨訪者為對照組,兩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隨訪;干預組由社區護理人員進行心理疏導、康復護理、康復鍛煉和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等干預,具體干預措施如下:

①心理干預:腦卒中患者由于語言表達及肢體功能方面的原因,往往存在負性情緒,如焦慮、煩躁、郁悶、悲觀等,社區護理人員介入溝通、心理疏導,并借社區康復成功的案例予以鼓勵,樹立其樂觀的態度和康復信心,從而提高康復的依從性。②康復護理:指導患者家庭環境改進,包括防摔、家庭用具方便性改造;健康宣教包括指導合理膳食,防止并發癥如壓瘡、便秘、肌肉萎縮等;指導嚴格遵守醫囑用藥;指導或幫助測血壓、血糖,教會患者及家屬掌握基本的護理技能。③康復治療和鍛煉:對不同患者的康復治療方案,循序漸進式分階段地進行關節松動、運動療法、電子生物反饋、氣壓治療、低頻治療、作業療法等康復治療,治療期間注意血壓、心率的變化。④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由康復護理人員和患者家屬,協助患者進行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如做拿起小物品動作、穿衣動作、洗漱動作、進食動作、開關門動作、解便動作等。

1.3 評價指標

入組時及干預6個月后分別評估兩組的運動功能、生活能力和功能獨立性指標:①運動功能評估使用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FMA),包含33個上肢指標和17個下肢指標:正常100分,輕度障礙96~99分,中度障礙85~95分,明顯障礙50~84分,嚴重障礙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異表示,干預前后及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干預組和對照組基線時的FMA、MBI、FIM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6個月后,干預組的 FMA、MBI、FIM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3、0.018、0.04,表1)。

3 討論

由于腦卒中的高致殘特性,勢必導致患者生活質量降低并增加其心理負擔,也給家庭甚至社會帶來多方面的負擔,因此,促進腦卒中患者康復,盡可能回歸其正常生活狀態和社會角色,具有多重社會價值[4-5]。雖然有些患者有康復意識,但缺乏康復訓練的系統性、計劃性以及康復護理的基礎知識和技能[6]。康復服務是社區衛生服務“六位一體”模式中一個主要功能部分,社區康復護理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本次研究中,將社區護理組合到社區康復中,形成基礎護理-心理護理-運動護理-康復訓練的模式,顯現出積極的效果,統計分析顯示,干預6個月后,干預組的FMA、MBI、FIM與基線時比較有顯著的改善(P=0.015、0.004、0.03),而且改善的程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3、0.018、0.04)。綜上所述,社區康復+護理的干預模式對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的改善以及獨立生活能力、生活質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姚伍. 社區護理學[M].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2: 232.

[2] 唐佩琴. 康復護理對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效果分析[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1, 27(6): 9-10.

[3] 張敬, 劉世文, 李貞蘭, 等. 我國腦卒中社區康復的探討[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06, 21(10): 946-949.

[4] 馬爽. 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護理[J]. 中國傷殘醫學, 2014, 22(6): 37.

社區康復護理的目標范文第2篇

【關鍵詞】腦卒中后遺癥;肢殘患者;社區;康復護理

腦卒中后遺癥是指是指發生腦卒中急性期過后所遺留下來的半身不遂、言語障礙、口眼歪斜等殘疾,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早期治療及康復是減少腦卒中后遺癥的關鍵[ 1 ]。近年來,隨著腦卒中的發病率逐年增長,由于醫療資源的缺乏或因為經濟、家庭等各種原因,大約有35%~60%的腦卒中病人未在正規的康復醫療機構進行康復治療,回歸社區和家庭。這部分病人大部分人仍有強烈的康復愿望。因此,幫助腦卒中患者及家屬增強家庭康復意識,掌握正確的康復訓練方法是每一個社區護理人員應盡的責任。

1 社區康復護理目標

社區護理人員積極配合康復治療師,最大限度的幫助患者改善ADL及活動能力,更好的融入家庭及社會生活之中。

2 患者評估

治療師與護士利用Barther指數對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能力的測定;利用信封、錢包、雨傘等物品進行手功能的測定。根據評定結果,找出存在的問題,建立其個人康復檔案,并與家屬共同建立康復計劃,護士做指導,由家屬督促執行。

3 社區康復護理內容

⑴提供家庭環境的改造;⑵肢體功能康復指導;⑶家務活動訓練;⑷生活方式的指導;⑸心理康復護理。

3.1 家庭環境的改造

3.1.1 住高樓層的患者如家庭條件許可,可租住一樓或平房。3.1.2 去除室內多余的物品、家具,去掉門檻。

3.1.3 衛生間推薦使用推拉門,安裝扶手,保持地面干燥。3.1.4 患者睡覺時床邊放置2張高背椅,如條件允許可加裝床檔,以防患者墜床。

3.1.5 有條件的家庭也可沿墻壁安裝一字型扶手,以方便患者行走時扶持及蹲站訓練。

3.2 肢體功能訓練的護理指導3.2.1 上肢功能訓練護理指導

3.2.1.1 患者健手握患手,十指交叉,患手拇指處于上方,掌心相對,由健手帶動患手向前抬起,并上舉過頭。上肢要盡量伸直。

3.2.1.2 患手練習撿拾東西。可因地制宜,先大后小。囑咐家屬準備兩個小籮,一個小籮里放入大棗,由患手撿至另一個小籮內。待練習熟練后,小籮內的物品可改為花生、豆類。

3.2.1.3 雙手練習撕廢舊的報紙、開瓶蓋等。

3.2.1.4 指導患者利手交換。偏癱患者手部功能恢復非常困難,當利手受影響僅恢復為輔助手或廢用手時,要指導其通過使用非利手來完成利手交換。比如,原來使用右手吃飯、洗漱,改用左手來做。

3.2.1.5 有肩手綜合癥手腫的患者,可指導其進行冷熱水交替浸泡,按摩等以減輕手腫。

3.2.2 下肢功能訓練護理指導

3.2.2.1 站位平衡訓練 患者沿墻壁站立后,護士在患側加以保護,一手握住患手,另一手扶住對側腰部,誘使患者中心向左右方向移動,并要求患者保持平衡,訓練重點是將身體重心向患側移動使患側負重。

3.2.2.2 患者能抓住扶手,向前后左右移動身體,練習平衡功能。

3.2.2.3 待能達到站位平衡2級后進行行走訓練。有條件的家庭可建立簡易平行杠;也可利用床檔進行練習。健手握住床檔,身體與床平行,健手前握,患腳邁出,健腳邁出。待患者能邁步后,由家屬攙扶至室外進行鍛煉,以訓練患者步行能力。

3.3 家務活動訓練的護理指導

3.3.1 協助病人練習穿脫衣褲,系紐扣、穿鞋。注意穿衣服時,先穿患側,后穿健側,脫衣服時相反。

3.3.2 指導病人自己洗漱。用臉盆或洗手池盛水,用健手持毛巾洗臉,然后利用水龍頭擰干毛巾擦臉。也可將毛巾換成小方巾以方便健手擠水,擦洗。如果患手有少許功能,可利用患手持牙刷,健手擠牙膏,然后健手刷牙。如果患手功能完全喪失,可用健手單獨完成。

3.3.3 指導病人幫助家人擇菜,如擇小青菜、菠菜等;幫自己及家人洗水果。

3.4 生活方式的指導

3.4.1 指導患者進食低脂肪、低鹽、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多食新鮮的瓜果蔬菜、多飲水。

3.4.2 指導其規律服藥。

3.4.3 生活起居要有規律。

3.4.4 保持良好的心態,防止情緒激動。

3.4.5 注意保暖。

3.4.6 控制體重

3.4.7 定期復查血脂、血糖。定時監測血壓。

3.5 心理康復護理

家屬應采取積極措施幫助患者克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培養患者的愛好與興趣,鼓勵患者參加適當的文體活動,緩解其孤獨感。

4 小結

在進行社區康復護理的時候,一定要因地制宜,及時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了解他們的要求,制定符合病人的康復計劃。我也發現有一些影響家庭康復的因素:⑴家庭成員缺乏對該病認識;⑵缺乏規范的功能鍛煉及適宜的康復環境;⑶家庭成員不能正確看待腦卒中患者伴隨的性格行為的改變而導致的矛盾;⑷患者因素:缺乏毅力,伴有語言障礙者不 能進行正常的交流。⑸家庭成員過于照顧患者,及患者自己角色強化等因此,要及時與家屬及患者溝通,告訴患者康復鍛煉應遵循科學原則,不可過急更不可偷懶。而家人的支持,是影響患者戰勝疾病的一個重要因素,要讓每一個家庭成員理解和幫助患者。

5 思考

⑴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利用家庭和社區現有資源,更好的為此類患者進行鍛煉;⑵能不能由政府、社區及醫院提供一部分資金,讓患者每年進入康復醫療機構進行專業鍛煉;⑶能不能請心理治療師定期給患者及家屬提供心理指導。

社區康復護理的目標范文第3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2年8月~2013年6月收治的腦卒中偏癱患者80例,均符合2005年《中國腦血管疾病防治指南》中的診斷標準[3],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排除認知功能障礙者、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者、蛛網膜下腔出血者。將全部患者按選擇康復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其中研究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齡42~70歲,平均(52.7±13.5)歲,腦梗死32例,腦出血8例。對照組40例患者,男26例,女14例,年齡39~68歲,平均(53.8±12.5)歲,其中腦梗死20例,腦出血10例。兩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均對研究知情同意,并且愿意配合。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及護理,病情穩定后,住院期間給予康復指導,輔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出院后患者在家自行康復訓練。

研究組患者進行三級康復訓練。①發病穩定期即發病入院1個月內,經對癥治療生命體征穩定后給予一級康復護理,主要在神經內科進行,1次/d,30 min/次,輔助患者進行擺放,進行關節的主動或被動訓練,床頭抬高坐位訓練,指導患者進行翻身、咳痰等,預防壓瘡及肺部感染;②恢復期即病后2~3個月進行二級康復護理,一般在醫院康復病房進行,1~2次/d,40 min/次,主要康復護理內容包括指導患者進行臥位或坐位第 一 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服務,歡迎您的光臨lunwen.   1KEJI AN.  C OM抗痙攣擺放,進行關節活動度訓練,訓練范圍逐漸增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為度,然后逐步進行坐位平衡訓練、床邊坐立訓練、坐站訓練、站立平衡訓練,待上述訓練完成,患者身體狀態穩定時,可在家屬及器械輔助下進行行走訓練及步態糾正,同期盡量訓練日常生活能力,如洗涮、穿脫衣、進食等;③維持期即病后4~6個月,患者出院進入社區或家庭后,由責任康復護士進行電話或上門康復指導,每兩周1次;主要是監督指導患者按照二級護理的模式進行持續訓練,指導家屬正確的輔助訓練方法,同時進行適度心理疏導及健康教育,對患者進步給予肯定和鼓勵,增強信心,使患者堅持完成康復鍛煉。

1.3 觀察指標

護理前、護理6個月后,均采用QOL量表評價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主要考察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物質功能、心理功能及總評分情況,采用四級評分法,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差[4]。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前兩組QOL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6個月后兩組QOL各項評分及總分均較護理前降低,但研究組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3 討論

腦卒中是我國老年人群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發病率較高,我國每年腦卒中發病率約為150/10萬,并且近年來呈現年輕化趨勢[5]。隨著臨床診療水平的進步,腦卒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有了明顯提高,但是存活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導致生活質量下降,進而出現心理、認知或情感障礙,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腦卒中的康復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作,腦卒中康復治療的最終目標是改善患者運動功能障礙、提高生活質量、促使其重返社會。然而目前我國的康復體系還不完善,有調查研究顯示,約70%的腦卒中偏癱患者出院后,自身希望進行進一步康復鍛煉,但是缺乏相應的設施及專業指導,導致多數患者喪失了腦卒中后4~6個月這段最佳康復治療時機[6]。腦卒中后三級康復體系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康復理念,即早期在病房內進行一級康復護理,后續病情穩定后轉入康復科進行二級康復護理,給予專業康復護理訓練指導,出院后持續隨訪,利用社區或家庭條件,進行后續康復指導[7]。三級康復護理很好地保證了康復過程的延續性和專業性。

生活質量是反映患者生活狀態綜合指標,包括運動、心理、社會功能等多方面指標,其中對腦卒中患者來說,運動能力是改善生活質量的首要指標。而三級康復護理主要針對患者肢體運動協調能力進行反復強化訓練第 一 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服務,歡迎您的光臨lunwen.   1KEJI AN.  C OM,并且保持訓練的持續性,最終通過運動能力的改善,使患者盡量恢復自理能力,從而改變消極情緒及社會隔離感[8]。研究表明,三級康復體系能有效改善腦卒中患者的各項功能障礙,提高生活質量,降低致殘率[9]。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經三級康復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于護理前及同期未進行三級護理的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運動能力改善幅度最大。

綜上所述,三級康復護理可輔助患者進行系統的康復治療,利于提高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尤其能有效提高運動能力,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徐揚,胡桂芳,周平,等.三級康復整體護理方案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康復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0, 16(8):10-12.

[2] 趙淑慧,李玉娟.綜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管理雜志,2005,5(11):6-7,13.

[3] 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國腦血管疾病防治指南[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07,7(2):200.

[4] 劉桂芳,王敏.護理干預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7,24(7):29-30.

社區康復護理的目標范文第4篇

由于各種意外事故導致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或馬尾神經損傷,受傷平面以下感覺運動、反射消失和括約肌功能完全或部分喪失,完全喪失臨床上稱完全性截癱,部分喪失稱不完全性截癱。隨著治療的進展,病情穩定后需在家中進行康復訓練護理,使患者最大限度恢復日常生活能力。現將截癱患者家庭康復護理效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30例截癱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32~59歲,病程40~150天。完全性截癱8例,不完全截癱22例。

1.2 家庭康復護理內容及時間安排:對陪護人員進行醫護知識培訓,包括對患者的心理康復、功能訓練、一般治療和護理。康復護理時間為每日1次,10天為1療程。在出院前1周由責任護士給予出院指導,留下聯系電話,通過電話回訪,解答及指導出院患者存在的問題,了解出院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和遵醫行為,有的放矢進行宣教。

2 家庭康復護理內容

2.1 心理康復:截癱患者由于肢體功能障礙,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表現為焦慮、抑郁、悲觀消極的心理狀態。針對這些心理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提高患者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及心理應急能力,解除心中郁悶,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生活氛圍,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2 康復護理目標:(1)預防和治療各種并發癥;(2)功能鍛煉改善殘存肌力和關節活動度;(3)增強患者自信心,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對C5損傷者可利用輔助工具進食;在他人幫助下完成從床到椅的轉移,使用手控電動椅;對C7~T12損傷者能自行或在他人協助下完成從座位或輪椅上的減壓,能做各種轉移活動;能使用背闊肌訓練器、人力訓練器等;對T3~12損傷者,重點是借助支具站立和治療性步行[1]。

2.3 康復護理措施:(1)意識訓練:囑患者在潛意識里做抬腿、抬腳、活動腳趾;抬臂、舉手、抓東西每日3~5次,每次10分鐘。(2)保持功能位:癱瘓肢體保持功能位,如踝關節保持90度中立位,避免足下垂,膝關節保持伸直位,髖關節伸直外展位,避免屈曲、外翻、外旋。墊高肩關節,適當外展位,腕關節避免屈曲下垂。采用沙袋、夾板、支具來維持所需的功能位,要早期進行關節被動活動,每日2次,每次30分鐘,防止關節僵硬。(3)功能訓練:高位截癱患者要注意避免上肢發生固定畸形。如借用手支具和ADL箍套,在套中插入匙或叉的柄,利用肱二頭肌屈肘力將食物送入口中;坐位或坐輪椅時,注意每30分鐘左右用上肢撐起軀干使臀部離開椅面減壓,避免坐骨結節形成壓瘡;日常生活動作訓練,如自行穿脫衣褲、鞋襪,刷牙、洗臉、進食、輪椅轉移到廁所等。

2.4 康復訓練的方法:訓練時采取家屬與患者“一對一”的形式,每次訓練時間30~40分鐘,每日 1次。

3 效果評估(見表1)

4 護理體會

家庭康復護理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截癱患者經康復護理后改善殘存肌力和關節活動度,恢復了肢體原有功能,因而提高了日常生活能力。家庭康復護理后能改善患者的運動障礙程度,應持之以恒、循序漸進的原則,心理護理貫穿于護理的始終。總之,截癱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康復是一項漫長又艱巨的工程,需要護理人員、家庭、社區、社會多方協作與支持,使患者由被動運動逐漸過渡到主動運動,由替代護理逐漸過渡到自我護理,最大限度發揮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參考文獻:

社區康復護理的目標范文第5篇

[關鍵詞] 康復治療技術 需求

隨著社會文明、科技進步、醫學模式轉變及全球老齡化的挑戰,康復醫學得到迅猛的發展,成為與保健、預防、臨床并列的現代醫學四大組成部分之一。康復護理人才需求量急劇增加,亟需形成合理的康復護理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社會需求。

1. 高等院校開設康復治療專業的必要性

1.1 開設康復護理專業是健康促進及新醫學模式的需要

WHO關于健康的定義是: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生活上處于一種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衰弱。定義體現醫學觀念的更新和模式的轉換。康復治療技術是在總的康復醫療計劃實施過程中,為達到軀體、精神、社會和職業的全面康復,緊密配合康復醫師和其他康復專業人員,對康復對象進行的除基礎護理以外的功能促進護理,預防繼發性殘疾,減輕殘疾的影響,使患者達到最大限度的康復和重返社會。

據中國康復研究中心主任李建軍介紹,目前我國有8296萬殘疾人,康復需求的殘疾人接近5000萬;加上人口老齡化,預測到2015年60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2億,占總人口的14%,約有50%老年患者需要康復醫療服務。面對巨大的康復醫療需求,我國具有資格的康復治療師卻少得可憐。李建軍說,目前各類康復技術人員不到2萬人,其中,康復治療師只有5000多人,我國每年培養的康復治療師人數僅為700名。康復人才的匱乏是制約中國康復醫學事業發展的“瓶頸”。據估計,到2015年,中國至少需要35萬康復技術人才。鼓勵更多的綜合大學和醫學院校設置康復醫學系和康復專業。

此外,由于疾病譜的改變,慢性病問題將更加突出,由此而造成的功能障礙者也需要康復。另外,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死亡率降低,致殘率相應上升,這就需要大批具有專業知識技能的護理人員來滿足廣大群眾對康復服務的需求,否則殘疾群體將成為家庭和社會的巨大負擔。

因此,發展康復護理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需要,是完善和提高我國整體醫療水平的需要,是新醫學模式和健康促進的需要康復護理的發展應以教育為先導。高等院校開設康復護理專業,可以利用高等學府的優秀教育資源造就一支系統掌握康復護理專業知識技能的,素質優秀的康復護理隊伍。

1.2 康復教育現狀人才需要分析

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是一門促進傷患者和殘疾人身心功能康復的新的治療學科,也是一門新的技術專業。它的目的是使人們能夠盡可能地恢復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和勞動,以及社會生活的能力,融入社會,改善生活質量。在20世紀下半葉及21世紀初,康復治療技術這門新興的技術專業和康復治療師這種新的職業顯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和成長的活力,反映了醫療和康復市場對這門新的專業及人力資源的迫切需要。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開設,正是順應社會民眾健康、審美的需要,滿足人們對意外傷害、疾病所致的殘疾、手術后的恢復等在治療疾病、延年益壽等多方面的需求,有著廣泛、深厚的社會基礎,市場廣闊。據有關方面近期曾對我國的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現狀做過調查,我國擁有13億人口和6千萬之多的殘疾人,我國現有康復治療師5640人,每10萬人口僅分攤0.4名。在西方發達國家康復醫師與康復治療師的比例要求達到1:5到1:10。康復治療師在數量和質量上遠遠落后于康復醫療實際的需要,就業前景廣闊。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執行理事長湯小泉在第三屆全國省殘疾人康復中心主任會議透露,按估算,我國需要康復治療的殘疾人有3600萬人,41萬腦癱患者,600 萬腦中風患者和1600萬精神患者也有康復需求,全國1.2億老人中的50%有康復需求。但從“七五”以來,我國接受過康復治療的人只有1000萬,湯小泉說“這同時也說明這個行業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中國康復治療技術會的調查表明,我國從事康復服務的隊伍只有5600多人,平均每年10萬人口僅分攤0.4 名康復治療師。目前全國省級康復中心只有1477名工作人員,而整個社會需求是35萬人,只能滿足需求量的1/70.因此,發展康復治療技術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需要,是完善和提高我國整體醫療水平的需要,是新醫學模式和健康促進的需要,康復治療技術的發展應以教育為先導。高等院校開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可以利用高等學府的優秀教育資源造就一支系統掌握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知識技能的,素質優秀的康復治療技術隊伍。

1989年12月衛生部辦法的《醫院評審分級標準》中,把設置康復科作為一項評價標準。為了達標,各級綜合醫院陸續開展康復醫療業務。目前,全國絕大多數三級醫院都已設立康復科,許多二級醫院也已開展康復醫療。康復治療技術人員需求量較大。除了臨床康復外,還有許多針對殘疾人治療的專門康復機構,需要一定數量的康復治療技術人員。康復是一個長期過程。因此,社區也需配備相應數量的康復治療技術人員。所以,開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前景看好。

1.3 開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是深化教育改革,拓寬辦學思路的需要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目標,使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站到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各類各級高等院校都在積極尋求深化改革的需要。我院有護理、助產二個專業方向,學科結構簡單,與院校的發展不相適應。在學院設立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不但可以與國際護理的專科化趨勢接軌,還能拓寬護理學生的就業范圍,是值得嘗試的改革方向。

1.4 開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是康復醫學學科特色的需要

康復醫學是現代醫學四大組成部分之一,與臨床醫學有共同的基礎和相同之處,凡有自成體系,有獨特的理論、技術和方法。沒有與之接觸過的人,即使臨床經驗豐富也不明白所以,如物理治療、作業治療、功能評定等。在我國,國家認可的正規康復治療專業的學歷教育始于2000年,教育部首批批準了首都醫科大學和南京醫科大學開設康復治療專業4年制本科教育,2001年南京醫科大學招收了第一屆本科康復治療專業的學生33名,結束了我國沒有康復治療專業學歷教育的歷史。此后在全國各地陸續開設康復治療師本、專科專業,并建立了11個碩士點及2個博士點。但由于開設康復教育的時間較短,培養出來的治療師在數量上和發達國家還有相當的差距。

康復治療技術是康復醫學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而發展。國內專業人士已逐漸認識到康復治療技術是康復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了適應康復治療的需要,從基礎護理中發展起來的一門專科學。康復治療技術教育近年來剛剛起步,國內只有少數幾所院校開設了康復治療技術課程。我國對康復治療技術的研究著重在骨科、神經科、心臟、老年病等臨床專科病人康復的工作中。

面對21世紀,歐美康復醫學界已經開始意識到康復醫學必需回應社會上對擴大康復范圍的需求,未來的康復醫療服務范圍應當擴大到包括精神衛生、心理咨詢等方面。至于艾滋病患者的康復,器官移植病人的康復、職業性康復醫學、兒科康復等都將是21世紀康復醫學與護理的新領域。迎接挑戰,跟上國際康復治療技術發展的趨勢,是我國廣大康復治療技術工作者神圣而又艱巨的任務。

2. 高等院校開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可行性

2.1 開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就業前景看好

2.1.1 各大醫院相繼開設康復醫學科

1989年12月衛生部辦法的《醫院評審分級標準》中,把設置康復科作為一項評價標準。為了達準,各級綜合醫院陸續開展康復醫療業務,抽調臨床護士擔負康復治療工作。目前,全國絕大多數三級醫院都已設立康復科,許多二級醫院也已開展康復醫療。按護士與床位配比1:4計算,康復治療人員需求量較大。除了臨床康復外,還有許多針對殘疾人的專門康復機構,需要一定數量的康復治療人員。康復是一個長期過程。因此,社區也可配備相應數量的康復治療人員。

2.1.2 就業地區對畢業生有一定吸引力

隨著我國大學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醫護專業畢業生就業目標多局限在城市大中型醫院,加深了就業的難度。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設立可以分流部分畢業生,畢業生可以不必只把眼光盯住醫院,一些社會福利機構、社區等也可就業。目前我國康復醫院發展較快的地區多在城市和經濟較發達地區,對畢業生也有一定吸引力。

2.1.3 我院的地域優勢

我院位于巴彥淖爾市,地處經濟發展的河套平原,經濟發展促進了醫學進步和對健康的需求,康復醫學得到蓬勃發展。在我市有好幾家醫院設立了康復醫學科,在這樣一個經濟飛速發展,康復醫學日新月異的地區,設立康復治療技術專業高等教育是必須的,也是可行的。

2.2 開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具備的基礎條件

我校現有康復專業專任教師9人,專業課教師中高級職稱6名,中級職稱1名,初級2名。全部為本科以上學歷,具備雙師型素質結構,就學歷和實際能力而言,能勝任以后的教學任務。

教學設備等硬件齊備,已具有康復治療專業實訓室、康復技術實訓課所需的教具、模型、儀器、標本、切片、掛圖、CII課件、教學光盤、檢查及器械(握力計、系列啞鈴、上肢推舉訓練器、液壓踏步器、平衡協調訓練器、肋木、木頂板、手指分離板、平衡板、訓練階梯、砂磨臺、滾桶、助行器、肘仗、腋仗、功率自行車、上肢懸吊訓練、套圈、作業綜合訓練車、日常綜合訓練箱、肺活量測定儀、肩關節旋轉訓練器、前臂內外旋轉運動器、關節康復訓練器、多功能訓練器、功能檢測箱、臂力計等);并在陸續更新補充,現已能滿足實驗、實訓課所需的基本設備。處于同類院校前列。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越來越多,且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更加突出且有著更多的衛生服務需求,這就給康復治療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所以康復教育現狀亟需高等院校開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

參考文獻:

[1]宋玉蘭,《康復技術》,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2]于靖,《康復護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许昌市| 晋宁县| 奉贤区| 肥东县| 泰宁县| 新营市| 隆德县| 无锡市| 湖口县| 同心县| 平定县| 彰化县| 汪清县| 龙口市| 毕节市| 抚远县| 桂阳县| 秀山| 鄂伦春自治旗| 镇雄县| 科技| 婺源县| 三穗县| 景宁| 怀远县| 嘉兴市| 西充县| 安康市| 长阳| 陕西省| 通许县| 佛坪县| 大兴区| 米脂县| 东山县| 龙口市| 宜兴市| 武邑县| 双辽市| 政和县| 永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