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孩子的行為管理

孩子的行為管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孩子的行為管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孩子的行為管理

孩子的行為管理范文第1篇

怎樣利用國學中的經典禮儀教育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呢?

一、 首先在教育內容上把關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首先必須去除國學禮儀教育中那些封建道德內容,防止陳腐的毒素毒害新時代的幼兒。《弟子規》 、 《三字經》等經典中也有少許說法,在今人看來,往往是迂腐的,甚至是迷信的,非常不適合當代生存狀況,這樣的內容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滲透時要剔除;其次,選擇的內容要適合孩子年齡階段閱讀。《三字經》 、 《弟子規》 、 《千字文》等典籍,三字一句,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孩子容易記住,且有興趣反復朗讀,其中的內容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淺出,文章將歷史悠久而內容廣博的中華傳統美德悄無聲息地融入短短的句子中,每字每句,都告知為人處世的道德規范,對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很有作用。如“長者立,幼勿坐”,“對飲食,勿挑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等等。

二、 在教育形式上改進

選取國學中的精華,把國學中的經典禮儀教育生活化、故事化、游戲化,通過生動活潑、寓教于樂的活動,讓幼兒喜愛并樂于學習和接受,切忌說教和灌輸。

家長可以在孩子吃東西時講“孔融讓梨”。如今的獨生子女大多是小皇帝、小公主,見了喜歡的食物只顧吃獨食,或者先把好的挑了吃,不懂得謙讓。此時,正是爸爸媽媽給孩子講“孔融讓梨”故事的好時機:孔融4歲時就非常懂得禮節。一天,父親讓孔融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挑梨吃,小弟挑了個最大的,而孔融揀了個最小的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父親聽后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也應該讓著他。”講完了,問問孩子:“寶寶吃東西時應該怎樣做呢?”

這個典故是培養孩子謙讓、懂禮品質的最好事例,但不能指望孩子一步到位。因此,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將這個故事作為飯前或吃點心前的保留節目,請孩子給大家講一講。讓國學中的禮儀教育故事化,日久天長,孩子就能將對“融四歲,能讓梨”的感悟轉化為體貼關心他人的行為,并衍化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了。

在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時講《弟子規》,講國學教育生活化。不少寶寶都是“小磨蹭”,父母招呼洗澡、收拾玩具或停止看動畫片,說了幾遍也不見他們動彈。每遇到這個場面,父母最好趁機教《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自己說一句,讓孩子跟著學一句,再講解一番,使之明白,父母招呼自己,應立即答應;父母要求自己做一些事,也應很勤快;父母教導的時候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批評要愉快地接受。告訴他,從古至今,孩子都是這樣尊敬父母的,由此使他們學會尊敬父母長輩、懂規矩。

當父母忙著做事而被寶寶打斷時,教他們誦讀《弟子規》中的相關的語句:“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之明白,看見人家沒有空閑就不去打攪;看見人家身體不舒服,也不去請教問題;自己不想要的,不希望的,也別強加給他人。教育孩子做事要把握好時機,將心比心,尊重別人的感受,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想問題,在人家方便的時候才提出自己的要求,不能只顧自己,這是禮貌、更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爸爸媽媽們不妨借助國學典籍中的基本禮儀,培養男孩的紳士風度和女孩的淑女風范。

當下一些教學機構所引入的“國學”,其教學方式大多是帶著孩子讀讀背背,搖頭晃腦,入口不入心。這樣的“國學”教育,表面上教給了孩子“國粹”的知識,其實質卻傷害了孩子的身心和智力發展,拔苗助長,適得其反,影響孩子一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對待國學教育,家長一定要嚴肅認真,避免步入誤區。

三、 持之以恒,言傳身教,創造國學氛圍

家長教孩子讀古詩文,要言傳身教,大人首先自己要讀詩,家里要有這種文化氛圍,否則你家里天天賭博打麻將,卻讓孩子去讀古詩文,哪能行?在日本有個理論在科學界叫做“百匹猿猴效應”,講的是在日本有一個小島,上面住了一群猴子,這群猴子一直都是吃紅薯,它們怎么吃呢?拿起來敲一敲,把土敲掉,敲完之后就吃了。突然有一天一只猴子心血來潮,拿了紅薯到河流里面把土洗一洗,洗好之后就拿起來吃,咬下去之后,非常愉快,好吃多了。結果就蔚為風氣,小島上的猴子都開始學會把土洗掉,然后開始吃。結果后來這條河川干枯掉了,這只猴子又拿紅薯到海邊去洗,一洗更好吃,還加了點咸味,它們就開始都用這個方法。結果很微妙的事情發生了,其它的小島,吃紅薯的,也都開始用水洗,而這一些小島當中沒有無線電,猴子也沒有拿手機互相通話,但是其它的島就開始用水洗。科學家對這一件事非常好奇,就開始研究,結果這一個現象不只在猴子發生,人類也是一樣。所以這個理?

孩子的行為管理范文第2篇

一、家庭教育的側重點

1.建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為孩子搭建溫暖的“窩”。

2.參與文明社區建設活動,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建純凈的空間。

3.愛崗敬業,遵紀守法,與人為善,以正確的言行引導教育孩子。

4.加強與學校溝通,配合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促進孩子學業不斷進步,身心健康發展。

二、科學家庭教育的策略與方法

(一)要構建和諧的家庭氛圍,必須要處理好家長與孩子的關系問題

1.建立平等關系,做孩子的朋友。中國傳統的家長制管理已經被證明越來越不適合現代教育的發展,更不符合現代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要改變長尊幼卑的家庭等級觀,樹立起家庭成員人人平等的觀念,這有利于家長對人對事能從客觀、公平的角度去處理,使家長能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反省自己的言行,消除家長與孩子間的年齡及認識上的隔閡。特別是孩子上中學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周圍人際關系的發展,他們會遇到很多困惑和困難,也將面臨更多需要自己親自處理的問題。這時需要父母以朋友的身份來幫助孩子,而不是以訓導者的身份來對孩子的行為指手畫腳,否則會換來孩子的逃避和欺騙。

2.重塑少年期親子關系。據《中國教育》報道,天津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張再旺日前呼吁,希望集中各方面力量,從提高家長素質、調適親子關系入手,解決目前時有顯露的少年問題。專家認為,家長們應破除“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天下無不是父母”等傳統觀念,要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女子,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學會親子溝通技巧。比如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和孩子分析問題,了解孩子的心理物質需要,設置有利于與孩子溝通建立親情關系的活動。還可以從一些細節問題入手,如贊揚孩子的優點與進步;鼓勵他面對挫折時的勇敢;生日時親手下廚準備晚餐;假日陪孩子到想去的地方去游玩;出差在外,發個短信聊聊孩子關心的事;買些孩子喜歡的小禮品等等,這都有利于塑造親密的親情關系。

(二)孩子生活的環境對其思想品質及行為習慣的養成有很大的影響

為此,必須要創造孩子能健康成長、文明生存的空間。所以,社區建設的重要性就顯而易見了。社區建設需要社區成員的大力配合及參與,積極配合社區領導、負責人開展各種活動,大力宣傳文明健康的生活作風,宣傳法制與道德教育,創建文明社區,對孩子良好思想品質的養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家長要提高自身修養,身正為范,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父母對孩子的引導教育不單是言語的教誨,更重要的是要用正確的行為去影響孩子,這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為此,家長必須要加強學習,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同時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一千句空話不如一次正確的行動。父母是孩子所崇敬的人,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是他們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榜樣。

(四)加強家校聯系,積極配合學校工作,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1.配合學校的管理制度,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學習時間。

2.配合班主任的教育策略,機動靈活地處理孩子的學習生活問題,使孩子有學校、家庭教育一致感。

3.配合教師的教學要求,家教輔導側重點與學校教學要求相一致。

4.配合學校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要求,嚴格監督與引導,從小事做起、抓起。

5.積極參加家長會,主動與教師溝通,了解子女的學習、紀律、生活情況,發現問題及時采取補救措施。

6.凡事要認真調查了解,客觀、公正地處理子女與學校、教師以及同學間的矛盾,并且要主動承擔孩子該負的責任。

7.尊重孩子的人格,特別是對待孩子的隱私問題要慎重處理,使孩子感到做人有尊嚴,學會尊重別人。

8.與班主任配合,了解子女的人際關系,引導孩子多交善友、益友,不交損友。

9.研究孩子生理心理的發展特點,有預見地做好預防工作,配合教師科學地引導、幫助孩子安全度過青春期。

10.了解學校品德教育評價要求,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11.配合學校安全教育工作,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注意安全防范,提高防范意識。

12.配合學校宣傳法制教育,增強孩子遵紀守法的觀念。

三、家庭教育的真空問題

單親家庭教育管理目前出現責任失控現象,這在城區學校特別突出。為數不少的單親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或相互推諉,認為孩子跟誰生活就應是由誰教育管理;或灌輸給孩子一些不正確的思想行為;或離異后再婚,雙方都埋怨對方不該帶孩子來,因而撒手不管;或將孩子由隔代撫養,放棄直接監護人教育管理孩子的責任。另一方面,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外出務工造成家庭教育管理責任真空,這在農村學校特別突出。

事實上,在農村,隔代撫養教育管理孩子的現象已相當普遍,其撫養者不是年老體弱多病,就是文化很低甚至是文盲,根本無法負起家庭教育管理孩子的責任。他們大多數都是將孩子的成長教育完全托付給學校,部分監護人連孩子在校讀幾年級幾班、班主任是男是女都不知道,還談何家庭教育?

如是,我們問:家庭教育的真空由誰來填?

為此,有的學校做了一些有益探索,我們就此歸納如下對策:

1.開“我需要一個完善的家”一類主題班會,請離異家長一起參加,讓這些家長親身聽聽自己的孩子吐露心靈的渴望和痛苦,使之受到強烈的心理震撼和親情教育,懂得如何配合學校教育管理好自己的孩子。

2.建立這類學生專項檔案管理辦法,詳細記載這些學生的思想、品行、學習、生活情況以及他們父母的通訊地址、電話,并做到定期查訪,給這部分學生更多的“偏愛”,以達到教育管理好這類學生的目的。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用對這類學生統一安排食宿的辦法,并長期派一名教師跟班管理,與學生同吃同住,以保證這些學生的安全、健康和正常的學習生活。

3.針對這類學生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一是定期集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情感教育;二是開展全體教師和這類學生的“一幫一”活動;三是進行心理咨詢、心理矯正工作,使不少學生通過這個渠道,充分傾吐自己家庭的情況和心理疾苦。

總之,科學的家庭教育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研究工程,它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并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不斷改進。所以,它需要更多人來關心探究,這里所闡述的只是鳳毛麟角,不當之處還望指正。

參考文獻

孩子的行為管理范文第3篇

【關鍵詞】小皇帝;家庭教育;真愛

一、中國的”小皇帝”現象

“小皇帝”,最早是中國家庭中獨生子女的稱謂。但在這里,“小皇帝”泛指那些從小就嬌生慣養、被家長過度溺愛的孩子,這些孩子所在的原生家庭中存在的核心問題就是過分溺愛。他們從小被家長過分關注、過度嬌慣、放縱和保護。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慢慢喪失了獨立性和適應能力,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小皇帝”現象實際上體現的是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席,它反映的是家長對子女的一種畸形的愛,一種缺乏理性的盲目扭曲的愛。這其實就是溺愛,溺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這種由于家長溺愛而產生的“小皇帝”現象是當今中國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個重大問題。

二、五種現象說明您正在培養家里的“小皇帝”

1、對孩子過分關注搞特殊化。讓孩子在家庭中處于特殊的地位,孩子成為呼風喚雨的“小霸王”;家長凡事以孩子為中心,忽視培養孩子尊老愛幼的基本禮貌和倫理觀念,沒有樹立家長在孩子心目中必要的威信和威望,讓孩子的自我嬌蠻無限的膨脹,使得孩子失去了對人性平等的尊重。

2、全力滿足孩子的欲望。生活上讓孩子吃獨食,在生活中給予特殊照顧等,一些父母甚至不顧家庭條件及孩子愿望的合理性,一味地滿足子女物質上的欲望和追求;這種行為會讓孩子的自我中心變得更加嚴重,不懂得分享和付出,將來對社會也只有索取而不知道感恩和回饋。

3、對孩子的任性無理姑息遷就。家長對孩子的嬌蠻任性采取放縱和百依百順的態度,忽視了對孩子人格品質的塑造和培養。家里沒有建立合理的規則,讓孩子的一切惡劣的行為和習慣不斷的蔓延和擴展,將來可能連自己父母都不放在眼里,最終的結果會是害人害己。

4、凡事包辦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家長做了本該孩子做的很多事。結果四五歲的孩子自己還不會穿鞋、穿衣服。十幾歲的孩子還不會去超市購物,上大學了都不會管理自己的日常事務,臟衣服要等到放假帶回家洗,這樣的案例太多了。這樣的孩子將來很難適應社會,更無法走好自己將來的人生路。

5、不講原則的對孩子過度保護。對孩子明顯的錯誤甚至較為惡劣的思想行為,要么無原則地支持和保護,要么置之不理或“護短”,不僅不讓孩子承擔責任,反而還當面批評學校和老師的不是。表面上好像是為了顧及到孩子的面子和前途,實則這樣的教育方式只能讓孩子喪失辨別善惡好壞的思維能力,破壞了社會規則和老師的形象,讓孩子學會了逃避責任否認過失,對自己的行為完全不能負責。

三、孩子應成為有社會擔當的“王者”

我們的家長如何才能幫助自己孩子在將來成為真正的有所作為的“王者”,而不是一個懦弱無能或是殘暴冷血的“昏君”,我們有以下幾個建議:

首先、家長必須重視家庭教育,要有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思想認識。

1、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把培養目標確定為為社會培養人格健全、有真才實學、身心健康的的合格公民。重視并搞好家庭教育,不僅關系到孩子個人將來的成才,也關系到家庭的幸福和諧,更關乎國家和社會的建設事業。都說父母還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因此,父母自身對家庭教育的思想認識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巨大。家長一定要意識到自身的社會責任,把中國古人說的“至要莫若教子”這句名言牢記在心。

2、家庭教育必須從幼小抓起,不應等到孩子大了再想起教育的事。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從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也可以得出相似的答案: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是孩子身心發展是關鍵期,在此期間,孩子的成長有極大的可塑性,父母和家庭對孩子的良好性格養成和行為塑造有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孩子思想道德的修養、人格品質的形成、意志毅力的磨煉,莫不如此。

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好家庭勝過好學校。家長不要把教育孩子的全部權利都交給了學校和老師,家長必須認識到,教育孩子不僅僅是老師和學校的事,更是父母自己的事。有一本書叫做《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從某種程度上講確實如此,這充分了說明了為人父母對養育子女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家長也具有比老師更為強大的教育引導力量。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更是可以和一所好的學校相比,因為家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大環境,是每個家庭成員心靈的港灣。

其次、家長必須重視自我成長,要懂得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

1、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態度應是溫柔而堅定。家長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應明確的給予拒絕但不要情緒化,對于孩子的不正確行為應及時的提醒和善巧的引導。由于家長的溺愛孩子小時候很容易養成任性自私的惡劣習性,不知道分享不愿意付出也不懂得關愛,在家里變成了高高在上的“小皇帝”。矯正孩子的行為要趁早,孩子越小可塑性就越強。在生活中,對孩子不要搞特殊化,讓孩子意識到每個人都是平等而需要尊重的;對孩子的學習與生活,有意識地讓孩子有機會自己去戰勝困境,讓孩子體會到只有自己付出了才會有收獲,讓孩子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和力量。

2、家長在生活中應以身作則,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培養孩子自律和自立的能力。父母既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要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的潛在影響力。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間相處融洽,家庭關系和諧,對待孩子的教育在態度方式上有比較一致的認識,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孩子的面前,講誠信講規則,如自己不隨便沉溺于手機、不隨意闖紅燈等,同時和孩子共同制定好學習和生活的基本規范,讓孩子認識到為什么需要規則,以及遵守規則的好處和違反規則的后果。一旦違背就要自覺接受一定的處罰來承擔責任。有意識的讓孩子學會自我負責,學會自我管理,最后才能夠讓孩子做到自強自立。

孩子的行為管理范文第4篇

1.家長盲目跟從社會教育輿論,過度教育

在為孩子們選擇輔導班的方面,很多家長不知道應該如何選擇,往往表現出“隨大流”的現象。要不是聽從各種教育培訓機構的招生宣傳,就是看別人家孩子在學什么,或者是聽孩子講同班同學大多在學什么,那么自己的孩子就選什么。另外,網絡、電視媒體的引導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例如,那些歌星、影星動則幾百萬的出場費或是粉絲們的狂熱崇拜和追隨,都無形地促使大量家長為孩子選擇學習音樂、表演等演藝類輔導班。這些都表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表現出了社會盲從性。

2.家長與孩子之間缺乏有效溝通

隨著社會生活和工作的節奏越來越快,家長越來越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了應付工作和社會交往上,留在家里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關注孩子的考試成績多于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和思想變化。據記者的不完全調查顯示,做好家庭教育存在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工作時間忙、缺乏時間。”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家長與孩子之間關系越來越疏遠,溝通越來越不暢,彼此都不能充分理解對方,最終使得隔閡越來越大,成為家庭中最親密的陌生人。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家長沒有時間,沒有心情,沒有精力去詳細了解孩子的思想變化,不能夠認真聽取孩子對事、物的各方面表達。孩子一旦犯錯,只是一味地橫加指責、批評孩子的不良行為,而不去認真深究其背后的原因。其二,家長對孩子采取了相對漠視的態度,這里不是說家長不關心、愛護孩子,而是說家長對孩子的任何行為都采取遷就、討好的方式,回避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孩子的關心僅停留在身體健康和學習成績上,對孩子的良好品格和習慣的養成、思想和心理的變化漠不關心。正是由于主觀上存在著各種溝通障礙,使得親子不能實現有效的溝通。

3.家長盲目的獎勵與懲罰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見過這樣一些現象:某個小孩子(大約1-2歲)突然有一天,嘴里冒出一句臟話,其父母、祖輩大為驚奇,繼而樂滋滋地大加夸獎“喲!會罵人了呀!說得好!再來一句!”;某個小孩子(大約5-6歲)一天與父母一起遇到了父母的朋友,其愛理不理,毫無禮貌,父母頓覺臉上無光,繼而怒氣沖沖,大加申斥,大打出手。前者,父母不分是非,盲目夸獎;后者,父母一時氣憤,打過了事,盲目懲罰。但是,不管是哪一種,其產生的教育效果都不會是良性的。家長盲目地對孩子取得的一點點“成績”,大加贊賞,一方面容易使孩子養成沾沾自喜、自鳴得意、夸夸其談等自尊自大的不良習慣,而且也使孩子不能夠接觸到他人對他的真實評價,使其接受挫折和失敗的心理承受力大大下降,一旦某一天這些“泡沫”被戳破,他很可能會從此一蹶不振;另一方面,如果所謂的“成績”根本就是錯誤的,盲目的夸獎往往會使孩子以為那樣做是正確的,是大人贊成的、鼓勵的,以后他們還會繼續采取同樣的行為,如此這般,不良的行為、語言和習慣也就逐漸養成了。另外,現在大多數家長往往喜歡采用物質刺激的方法來獎勵孩子,雖然效果顯著,但是容易使孩子形成對物質的貪婪追求的拜金主義思想。與盲目的獎勵一樣,盲目的懲罰也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對未來他們的人生產生不可估量的負作

二、管理學知識在家庭教育中的應用

1.家庭教育中的“計劃”

管理學將計劃定義為“對未來所要從事的事業的謀劃、規劃和打算。”對于孩子的教育,同樣應該注意“計劃”,也就是說父母應該為孩子的未來進行規劃、謀劃,包括希望他成為什么樣的人,從事什么樣的職業,具備哪些方面的品格等等。我們不是在說父母應包辦孩子的未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父母的思想和行為會決定孩子的未來,所以父母應幫助孩子規劃他們的未來,為他們描繪未來成長的路徑。在幫助他們的過程中,家長首先要觀察、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與他們共同選擇學習內容,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每個孩子都有他自身的特點,從孩子的愛好和興趣出發,更加容易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與他們共同選擇和確定學習目標,有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學習效果會更好。其次,家長要注意對孩子的學習做好長期安排。學習內容不宜過多、過雜,學習時間不宜太長、太集中,要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在孩子身體和心理可以接受的范圍,安排他們的學習生活,做好勞逸結合,有張有弛。第三,對于孩子的智力學習、品德培養和生活常識的鍛煉,要同等重視、一視同仁。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首先要學會的是如何生存,而在人類社會,除了掌握科學技術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及與人和諧相處的技巧。因此,父母應在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注重他們道德、生活習慣和生活技能的培養,不同的階段應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生活、工作、學習的習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是否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幫助孩子規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將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生活和人生,乃至影響我國未來公民的綜合素質。

2.家庭教育中的“溝通”

我們常容易混淆“溝通”與“交流”的含義,在管理學中“溝通,是指意義的傳遞和理解。”交流更多地是強調信息在雙方之間的傳遞,不強調“意義的理解”,因此,交流是溝通的基礎,只有在雙方進行了充分的信息交流的基礎上,信息意義的理解才能夠實現。家長應與孩子多做交流,多去觀察和了解孩子思想的活動變化,多去熟悉他們關心或喜歡的人、事、物,這樣,在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就更加容易理解他們,達到“溝通”的目的。家長越能夠理解他們,他們就越愿意與家長交流,家長也就越能夠掌握孩子各方面的情況變化,越能夠幫助他們提高學習興趣,擴展學習范圍,解決學習中的困難,越能夠增加彼此的感情,形成和睦、良好的家庭環境。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家長要注意:第一,切勿先入為主,以自己的經驗或事物的表面現象來判斷孩子行為的對錯。最好的做法是在沒弄明白事情的原委時,不妄下結論,不隨意處置。例如打架,本身是不好的行為,但如果沒弄明白孩子為什么而打架,就打罵孩子,一味批評孩子,很可能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使孩子產生對父母的不信賴感,使未來的親子溝通更加困難。第二,語言使用要恰當。很多時候孩子并不明白自己行為的對錯,如果家長使用了不當的語言,很可能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在他的心底留下巨大的陰影,進而影響他的價值判斷。例如當孩子第一次偷拿父母的東西被發現時,如果父母說:“你怎么‘偷’爸爸的錢?你怎么好的不學,學做‘小偷’?”那孩子就會明白“原來這就是‘偷’啊!”,認為父母把自己當“小偷”,是壞孩子,甚至孩子還有可能產生自暴自棄的思想。事實上,孩子在做某件“壞事”之前,根本就不知道它是錯誤的行為,心里也根本沒有“偷”、“搶”、“奪”等概念。注意溝通的語言、方式和方法,針對不同情況適時采用恰當的溝通手段,往往會使溝通的效果事半功倍。這是在家庭教育中尤其要注意的方面。

3.家庭教育中的“激勵”

在管理學中激勵的分類很多,其中一種是將“激勵”分為“正激勵”——獎勵和“負激勵”——懲罰。在家庭教育中要善用正負兩種激勵,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幫助他們掌握正確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方法。“雖然家長愛護孩子是天性使然,但做父母的還是要做到既威嚴而又慈祥。”“反之,孩子就會養成任性和驕橫的習性,就會對父母沒有應有的敬畏。”“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做到嚴慈相濟。越是對孩子抱有一顆慈愛的心,就越是要嚴格要求。”在孩子做正確的事時,要鼓勵他,獎勵他;在孩子做錯誤的事時,要批評他,懲罰他,使之明白哪些是對的,是受支持的,哪些是錯的,是受抵制。管理學對激勵的另一種分類是“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善用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一定程度上滿足孩子對物質或精神方面的需求,可以有效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例如,可以為孩子設立一定的物質獎勵,鼓勵他們去完成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但獎勵不宜過多、過重,使用頻率不宜過高,讓他們明白“耐心、恒心、努力和毅力”的重要,明白“任何辛苦都是會有回報的”,明白“不勞而獲”、“不學無術”、“投機取巧”都是行不通的,是可恥的行為。

三、小結

孩子的行為管理范文第5篇

孩子的成長需要充分的自主空間,而父母更多時候作為陪伴者,只需要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幫助――這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所倡導的,也是當下被大家較為認可的親子關系模式。但是,類似“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論斷也深深地影響著一代代中國父母和孩子。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究竟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怎樣的親子關系才是更優的呢?本文基于前期“父母控制對青少年抑郁的直接和間接效應”的研究結果,探討了不同形式的父母控制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并對父母如何更好地和孩子相處做出思考。

提及“控制”這個詞,往往帶有一些消極色彩,而我們這里所說的“父母控制”,是指在教養過程中,父母管理孩子的穩定方式,無褒貶色彩。父母控制通常可分為行為控制和心理控制兩種。

一、父母行為控制的表現形式及影響

行為控制指對孩子日常行為的監督。主要有制定活動計劃和規則,主動詢問行為動態等形式。

1.主動制定計劃和規則

當寒暑假來臨時,很多父母會給孩子制定假期計劃,期待孩子過一個豐富多彩、充實愉快的假期。當然,這個過程最好和孩子一起完成,如讓孩子回顧一個學期的收獲與不足,聊聊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對假期的期待等,制定出一個雙方都滿意的計劃,這樣,孩子在執行過程中就更有動力了。另外,對于孩子的日常行為,父母也可以提出一定的規則,如日常作息時間要規范,放學晚歸要提前告知等。這樣明晰的規則能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保證親子間的和諧相處。

2.主動詢問行為動態

父母積極和孩子交流近期身邊發生的事,聊聊有趣的事、煩惱的事、傷心的事等,還可以詢問孩子“今天去了哪里?做什么了?開心嗎?”等。這樣的互動一方面可以表達父母對孩子的關心,促進親子關系更加融洽;另一方面還能了解孩子的行為動態,及時發現問題行為,加以適當引導。

相對于心理控制,行為控制的發生較為明朗。適當的行為控制一般被認為是較為積極的教養方式,但是,過高的行為控制也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促使一些攻擊行為的發生,所以家長在使用行為控制時要把握好“度”。

二、父母心理控制的表現形式及影響

心理控制通常被認為是通過干擾孩子的內心世界,破壞其自主性來實現的控制。主要有引發內疚感、愛的撤回、權利獨斷等形式。

1.引發內疚感

孩子的表現與父母的期待產生差距時,有的父母恨鐵不成鋼,會無所顧忌地責怪孩子――“你這樣對得起我們的辛苦培養嗎?我真的很失望、很難過。”當孩子認同了父母的責怪后便會產生內疚感――“我真是沒用,什么事都做不好,我真應該好好反省。”這樣的情感反應模式如果頻率過高,孩子會將父母的不滿歸因于自己,最后很可能會導致抑郁的發生。作為父母,需要對孩子多一些理解和接納,不能一味提要求和指責。

2.愛的撤回

當孩子的表現優秀與否直接關系到他是否“被愛”時,心理控制便發生了。我們常說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但是當父母過于在意孩子的成績時,“愛”被拿來當作交易的籌碼,孩子只有足夠優秀才能換來父母的愛。偏偏采用這種心理控制形式的父母往往是不夠愛孩子的,或者說父母本身愛的能力就不足,孩子在這種缺愛的環境下長大,便更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來換取父母的愛。長此以往,孩子也許表面上很優秀,但是讓人心疼,當他們遭遇無法滿足父母期待的關卡時,這種平衡便會坍塌,引發心理問題。所以,希望普天下的父母不要將愛建立在讓孩子滿足自己期待的基礎上。

3.權力獨斷

權力獨斷的父母過于嚴厲地管教孩子,孩子的自主性慢慢喪失,最后成了實現父母愿望的工具,失去生命活力,同時產生懼怕、憤怒的情緒,而這些情緒無處釋放,很有可能積壓在心里導致攻擊或者抑郁。父母不應該以任何名義來要求孩子必須服從自己的意愿,而應認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多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尊重孩子的選擇。

在我國望子成龍的文化背景下,父母的高期待、高要求很容易促使心理控制的發生。心理控制的發生,往往不伴隨著疾言厲色、打罵訓斥,所以常會被忽略,但是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極具破壞性,須引起重視。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中县| 二手房| 视频| 德保县| 陆良县| 临夏县| 鹤壁市| 左云县| 嘉峪关市| 大埔县| 田东县| 淅川县| 阿坝| 兴安县| 开江县| 龙泉市| 康马县| 沾益县| 清原| 上饶市| 盐源县| 张掖市| 左权县| 丽江市| 高要市| 江都市| 高清| 潮州市| 新巴尔虎左旗| 玛曲县| 普定县| 铁力市| 江都市| 彰化县| 济宁市| 九龙城区| 阿勒泰市| 张掖市| 凤台县| 绿春县| 高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