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地災防治措施

地災防治措施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災防治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地災防治措施范文第1篇

【關鍵詞】地質災害;產生因素;類型;防治措施

0.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活動等人類工程活動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給我國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質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地質災害的頻度和規模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活動等人類工程活動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給我國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質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地質災害的頻度和規模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地質災害對我們的影響必將在較長的時期內蔓延。

1.對地質災害的研究現狀

我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國家,地理、水文、地質、氣候環境復雜,由于復原遼闊,海拔絕對差大,氣溫跨度明顯,東西、南北差異極大。從而形成分布廣、危害大、種類多的地質災害特點。由于各種因素,近幾年我國地質災害頻頻發生,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在人們還沒有從唐山大地震的悲痛中完全走出來的時候,5.12地震發生又一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打的我們措手不及。國內外對于地質災害的研究的歷史經過了一個比較漫長的時期,研究的趨勢由原始低級的定性化、粗劣化逐步演變成定量化、數字化。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國內的地質災害研究起步較晚,對地質災害的研究還處在探索階段。識別技術與先進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未完善地災理論體系建設工作,災害預測信息搜集缺乏,各部門聯動綜合協調處理災害能力較差等。在1970年以后,隨著地質災害發生頻率的不斷上升,迫使人們不得不把減災防災工作提升到史無前例的高度。西方發達國家已經著手開始進行地質災害識別與評估。當前,國外地災研究人員多將精力集中在利用計算機建立數理模型上。雖然我國在“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的各項工作起步均較晚。但是能迅速的將其應用于地質災害方方面面的研究當中運用“GIS”將不同區域劃分基本單元,從而彌補了區域地質災害研究當中無法將自然單元為基礎的數據與以行政單元為基礎的數據進行綜合搭配問題的空白。

2.造成地質災害的因素及類型

2.1造成地質災害的因素

地質災害可分兩大類:第一類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又稱第一環境問題,屬自然地質災害;這些災害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第二類主要是由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稱第二環境問題,屬于地質災害。我國地質地貌較為復雜,高原、丘陵以及山地通常被地面切割破碎,造成地形陡峭,容易發生滑坡、泥石流、坍塌等地質災害,對于平原地帶,也會由于不正當的人為活動而發生地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人為活動加劇或加速地質災害的發生所帶來的危害性大大超過正常狀態下產生的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人工濫伐森林資源,也造成土壤侵蝕、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并導致洪災的加劇發生。地質災害的發生跟氣候因素也是息息相關,其中降水、風暴、氣溫等氣候條件均能導致地質災害的發生,尤其是降水方面,其強度、大小、時間長短都是導致地質災害發生的重要因素,一般容易引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

2.2地質災害的類型

按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和發生處所進行劃分,常見地質災害共有12類、48種。它們是:(1)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2)斜坡巖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地裂縫)等;(4)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偏幫、鼓底、巖爆、高溫、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筑地基與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6)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滲漏、浸沒、潰決等;(7)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等;(8)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壩、淺層氣害等;(9)特殊巖土災害,如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凍土凍融、沙土液化、淤泥觸變化、淤泥觸變等;(10)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堿化、潛育化、沼澤化等;(11)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如地下水質污染、農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源枯竭災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層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3.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及技術建議

3.1地質災害防治措地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適用條件及方式:大多數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選用滑坡后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較為適應;對于中型以上滑坡, 應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資料選擇工程防治措施:一是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針對我國的地質地貌問題,要加強對地質災害的勘查工作,研究地質災害形成的原因、發育情況、以及危險程度等,為建設全國地質災害的預警系統打好基礎。要想更好的防治地質災害,要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信息系統,為預則地質災害以及評估災害災情等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持。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和地質災害調查、評估、防治等方面法律法規,保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杜絕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現象的發生。

3.2地質災害防治的具體建議

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的特點,要做好應急搶險救災工作。轄區企、事業單位要嚴格實行值班報告制度,及時上報值班電話和值班人員表,以便在災害發生后能在第一時間知悉災害情況,確保上報下達、傳遞到位。按照“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理,根據地質災害的類型特征、分布活動的規律、形成條件、控制因素、危害程度的不同,有的放矢、對癥下藥,采取科學的防治措施,同時進行嚴格地質勘察和施工管理,并結合當地的生態環境建設工程進行綜合治理。

4.結論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隨著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應用,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術必將邁向新的臺階。本文在分析了地質災害產生的因素和地質災害的類型的基礎上,提出了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及具體建議,以期能夠更好的降低地質災害帶來的危害。

【參考文獻】

[1]屈秋楠.淺談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及技術建議山,貴州地質工程勘察院,2012.

地災防治措施范文第2篇

關鍵詞:礦山 地質災害 滑坡 崩塌 泥石流 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0 引言

我國是地質災害的多發國家之一,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影響大、造成損失嚴重。礦山地質災害是地質災害的一個分支,是人類開采礦山而直接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我國是采礦大國,開采技術和設備相對落后,導致礦山開采環境不斷惡化。近年來,重大地質災害明顯上升。

1 礦業開發與地質災害

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了對礦物的需求與消耗,這也為礦產開采企業帶來更大的發展機會。然而由于迅猛發展的中小型礦山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礦山的開采方法和選礦工藝落后,大多無環保措施,加劇破壞礦區環境。開采環境明顯惡化,礦山地質災害問題日趨嚴重,潛在的致災隱患不斷增多,且隨時可能發展成災,造成人員傷亡、設備報廢、設施損毀甚至礦井關閉、資源浪費等嚴重后果。嚴重制約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礦山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

礦山地質災害種類繁多,按成災與時間的關系,可分為突發性礦山地質災害(如礦坑突水、瓦斯爆炸、巖爆等)和緩發性礦山地質災害(如采空區的地面變形、環境污染等)。但最常見的是以災害的空間分布和成因關系分類。

2.1 巖土體變形災害

2.1.1 礦山地面和采空區塌陷 地面塌陷主要發生在地下以井巷開采的礦山。在礦山采空區,若保留礦柱不足,或因礦柱受損而失去支撐能力,就會造成地面塌陷。特別是那些礦體埋藏較淺,產狀較平緩的礦區(如煤礦),地面塌陷的現象更為常見。礦體埋藏相對較深的地下開采礦山,如果不能及時回填和崩落采空區,當其達到一定規模就會產生大面積塌陷。此外,在巖溶分布區,還會因礦山排水疏干而導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不僅破壞可耕地資源、建筑物,毀壞道路、水庫,還可直接導致礦山某些地下巷道的塌毀,或使大氣降水和地表水沿塌陷裂縫灌入坑內,造成淹井事故,直至停工停產。

2.1.2 采礦場邊坡失穩、滑坡與巖崩 主要原因是不合理開采如采剝失調、邊坡角度過陡等造成,這種災害多發生在露天開采的非金屬礦山和建材礦山。

2.1.3 坑內巖爆 坑內巖爆又稱礦山沖擊,這是因礦坑周邊和頂底板圍巖,在受到強大的地殼應力作用而被強烈壓縮,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現自由面,即有可能產生巖石地應力的驟然釋放,導致巖石大量破裂成碎塊,并向坑內大量噴射、爆散,給礦山帶來危害和災難。

2.1.4 采礦誘發地震 因采礦活動而誘發的地震,震源淺、危害大,小震級的地震即可導致井下和地表的嚴重破環。

2.1.5 場庫失穩 場庫失穩主要是由于尾礦壩潰決崩塌繼而形成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尾礦壩崩壩事故常給礦區居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危害,同時也給環境造成巨大破壞和污染。

2.2 地下水位改變引起的災害

2.2.1 礦坑突水涌水 這是最常見的礦山災害,突發性強、規模大,后果嚴重。生產過程中常因對礦坑涌水量估計不足,采掘過程中打穿老窿,貫穿透水斷層,驟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導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員傷亡災難。

2.2.2 坑內潰沙涌泥 這是常與礦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災害。當采掘過程中驟遇蓄水溶洞,常見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巖屑伴隨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斷層和地裂縫也常會使淺部第四紀沉積物隨下漏的地表徑流涌入坑內。其結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機器、人員被泥沙所埋,嚴重時甚至會使礦山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2.2.3 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是礦山災害的另一種重要形式。因采礦、選礦產生的“三廢”物質,由于未經有效處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環境污染公害事件。采礦還會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鹽漬化、地下水斷流等。

2.3 礦體內因引起的災害

2.3.1 瓦斯爆炸和礦坑火災 這種災害最常見于煤礦。由于通風不良,使瓦斯積聚發生爆炸,造成井下作業人員傷亡,礦井被毀;礦坑火災除見于煤礦外,也見于一些硫化礦床。因硫化物氧化生熱,在熱量聚積到一定程度時則發生自燃,引發礦山火災。礦山火災的危害極大,而且還嚴重損耗地下礦產資源,如有的煤礦在地下已燃燒上百年,其資源損耗量十分巨大,使當地氣候發生改變,農作物和樹木大量死亡,田地荒蕪,環境嚴重惡化。

2.3.2 地熱 隨著開采深度加大,地熱危害不斷加劇。我國已有許多礦山開采深度達到800m以下,礦山因含硫量高,開采深度又大,地溫非常高。礦山地熱災害導致礦工勞動環境惡劣,嚴重影響了有關礦山的正常生產。

3 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根據不同礦山的地質條件和地形特點及礦山的開發利用方案,以及災點的分布特點劃分不同層次的防治區,以便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一般分為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

3.1 重點防治區防治措施

3.1.1 合理設計邊坡參數,加強邊坡監測,建議作擋墻穩固邊坡,開挖后如果出現開裂變形,建議做專門的工程地質勘察。

3.1.2 對于原有的災害點,做好邊坡加固和預防工作,盡量消除因礦山開采而誘發災害復發的隱患。

3.1.3 渣場棄渣嚴格作好方量及邊坡坡度的設計,作好擋墻設計,設置攔渣壩,防止泥石流的產生。并充分、合理利用渣場,嚴禁隨意棄渣(特別在公路沿線) 。

3.1.4 對于坑道開采,在坑道內一定要作好支護,做到邊開采邊支護,防止因礦頂坍塌、冒頂等而產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戶處要預防引起上部地面開裂。

3.1.5 作好坑道的排水設計,以防因礦坑涌水造成危害。

3.1.6 設置監測點,作好監測記錄與分析工作,確保在易于發生災害地段防患于未然。

3.1.7 開采結束后,對礦區進行統一規劃,計劃進行礦山復墾工作,恢復礦山生態功能。

3.2 次重點防治區防治措施 在進場公路、礦山生活區建設中,會形成大量的邊坡和一定數量的棄渣,可能形成邊坡失穩,造成滑坡和塌方;沿途不合理的棄渣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可能形成坡面泥石流, 可能有滾石和飛石危害。

3.2.1 科學合理設計邊坡參數,并進行合理支護和加固,邊坡上方應設置排水溝,做好地表擋排水措施。

3.2.2 加強工地管理,合理堆放棄渣,嚴禁隨意棄渣;在險要地段建設攔擋滾石和飛石的設施:

3.2.3 開采結束后,將棄渣場扒平覆土,植樹還林,恢復植被。

3.3 一般防治區防治措施 區內無主要建筑物和工程項目建設,主要可能因地表巖體的破碎而造成水土流失。應嚴禁越界開采,減少人為擾動,做好植被保護和水土保持。

3.4 地質環境恢復方案及措施 為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復植被和景觀,礦山須規劃進行礦山復墾工作,以恢復礦山生態功能。開采棄渣切勿胡亂堆放,必須統一堆放到開采境界線以外的礦山棄渣場內,在開采過程中,有計劃地將棄渣回填到采空區。棄渣場經處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種樹。

通過上述地質環境恢復工作,減少水土流失,恢復礦山的生態功能,達到生態恢復與維護人類與環境和諧的目的。

4 結束語

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保護礦山環境、加強監測與信息化管理、防止礦山地質災害、實現礦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長期而重要的工作。

參考文獻

[1]虎維岳.廢棄礦山引起的環境地質災害.

[2]何繼善.防災減災的理論與實踐.

[3]潘懋,李鐵鋒.災害地質學.

地災防治措施范文第3篇

關鍵詞:礦山地質;災害類型;防治措施

0.引言

近些年來,我國重大地質災害明顯上升的趨勢,其種類多、分布廣、影響大、造成的損失嚴重。礦山地質災害是地質災害的一個分支,是人類開采礦山而直接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而由于礦山的地質災害大都在深部發生,其勘查多采用遙感信息技術與物理勘查方法。

1.礦山地質災害的勘查方法

1.1地球信息技術綜合方法

目前的信息技術主要是利用遙感集合“3S”技術,及時掌握地質災害可能的分布.發生地點與區域。如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對地質災害發生的高危點位精確定位,并利用遙感衛星進行疊加分析,預測災變發生趨勢。

1.2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主要指應用物理手段,探測巖土圈層相關信息,確定采空區、斷層位移、磁場變化等可能的災害伴發信息,對地質災害進行提前分析與預測。地球物理勘查礦山地質災害的方法主要包括高密度電阻率法、視電阻率法、瞬變電磁法、淺層地震法等。這些方法是預測潛在礦山地質災害重要技術手段。

1.3環境化學勘測方法

在礦山地質災害預防過程中,人們也常常使用地球化學勘查方法。例如對礦區環境污染的監測,化學探測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這種方法的應用能夠有效確定污染因素、預測污染趨勢、追溯污染源、劃分污染區,為污染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

2.礦山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

礦山地質災害種類繁多,按成災與時間的關系,可分為突發性礦山地質災害(如礦坑突水、瓦斯爆炸、巖爆等)和緩發性礦山地質災害(如采空區的地面變形、環境污染等)。但最常見的是以災害的空間分布和成因關系分類:

2.1巖土體變形災害

(1)礦山地面和采空區塌陷地面塌陷主要發生在地下以井巷開采的礦山。在礦山采空區,若保留礦柱不足,或因礦柱受損而失去支撐能力,就會造成地面塌陷。特別是那些礦體埋藏較淺,產狀較平緩的礦區(如煤礦),地面塌陷的現象更為常見。礦體埋藏相對較深的地下開采礦山,如果不能及時回填和崩落采空區,當其達到一定規模就會產生大面積塌陷。此外,在巖溶分布區,還會因礦山排水疏干而導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不僅破壞可耕地資源.建筑物,毀壞道路.水庫,還可直接導致礦山某些地下巷道的塌毀,或使大氣降水和地表水沿塌陷裂縫灌入坑內,造成淹井事故,直至停工停產。(2)采礦場邊坡失穩.滑坡與巖崩主要原因是不合理開采如采剝失調、邊坡角度過陡等造成,這種災害多發生在露天開采的非金屬礦山和建材礦山。(3)坑內巖爆坑內巖爆又稱礦山沖擊,這是因礦坑周邊和頂底板圍巖,在受到強大的地殼應力作用而被強烈壓縮,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現自由面,即有可能產生巖石地應力的驟然釋放,導致巖石大量破裂成碎塊,并向坑內大量噴射、爆散,給礦山帶來危害和災難。(4)采礦誘發地震因采礦活動而誘發的地震,震源淺、危害大,小震級的地震即可導致井下和地表的嚴重破環。

2.2地下水位改變引起的災害

(1)礦坑突水涌水這是最常見的礦山災害,突發性強.規模大,后果嚴重。生產過程中常因對礦坑涌水量估計不足,采掘過程中打穿老窿,貫穿透水斷層,驟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導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員傷亡災難。(2)坑內潰沙涌泥這是常與礦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災害。當采掘過程中驟遇蓄水溶洞,常見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巖屑伴隨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斷層和地裂縫也常會使淺部第四紀沉積物隨下漏的地表徑流涌入坑內。其結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機器、人員被泥沙所埋,嚴重時甚至會使礦山遭受毀滅性的打擊。(3)環境污染環境污染是礦山災害的另一種重要形式。因采礦、選礦產生的“三廢”物質,由于未經有效處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環境污染公害事件。采礦還會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鹽漬化、地下水斷流等。

2.3礦體內因引起的災害

(1)瓦斯爆炸和礦坑火災這種災害最常見于煤礦。由于通風不良,使瓦斯積聚發生爆炸,造成井下作業人員傷亡,礦井被毀;礦坑火災除見于煤礦外,也見于一些硫化礦床。因硫化物氧化生熱,在熱量聚積到一定程度時則發生自燃,引發礦山火災。礦山火災的危害極大,而且還嚴重損耗地下礦產資源,如有的煤礦在地下已燃燒上百年,其資源損耗量十分巨大,使當地氣候發生改變,農作物和樹木大量死亡,田地荒蕪,環境嚴重惡化。(2)地熱隨著開采深度加大,地熱危害不斷加劇。我國已有許多礦山開采深度達到800m以下,礦山因含硫量高,開采深度又大,地溫非常高。礦山地熱災害導致礦工勞動環境惡劣,嚴重影響了有關礦山的正常生產。

3.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根據不同礦山的地質條件和地形特點及礦山的開發利用方案,以及災點的分布特點劃分不同層次的防治區,以便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一般分為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

3.1重點防治區防治措施

(1)合理設計邊坡參數,加強邊坡監測,建議作擋墻穩固邊坡,開挖后如果出現開裂變形,建議做專門的工程地質勘察。(2)對于原有的災害點,做好邊坡加固和預防工作,盡量消除因礦山開采而誘發災害復發的隱患。(3)渣場棄渣嚴格作好方量及邊坡坡度的設計,作好擋墻設計,設置攔渣壩,防止泥石流的產生。并充分\合理利用渣場,嚴禁隨意棄渣(特別在公路沿線)。(4)對于坑道開采,在坑道內一定要作好支護,做到邊開采邊支護,防止因礦頂坍塌.冒頂等而產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戶處要預防引起上部地面開裂。(5)作好坑道的排水設計,以防因礦坑涌水造成危害。(6)設置監測點,作好監測記錄與分析工作,確保在易于發生災害地段防患于未然。

3.2次重點防治區防治措施

在進場公路、礦山生活區建設中,會形成大量的邊坡和一定數量的棄渣,可能形成邊坡失穩,造成滑坡和塌方;沿途不合理的棄渣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可能形成坡面泥石流,可能有滾石和飛石危害。

(1)科學合理設計邊坡參數,并進行合理支護和加固,邊坡上方應設置排水溝,做好地表擋排水措施。(2)加強工地管理,合理堆放棄渣,嚴禁隨意棄渣;在險要地段建設攔擋滾石和飛石的設施。(3)開采結束后,將棄渣場扒平覆土,植樹還林,恢復植被。

3.3地質環境恢復方案及措施

為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復植被和景觀,礦山須規劃進行礦山復墾工作,以恢復礦山生態功能。開采棄渣切勿胡亂堆放,必須統一堆放到開采境界線以外的礦山棄渣場內,在開采過程中,有計劃地將棄渣回填到采空區。棄渣場經處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種樹。

4.結語

礦山地質災害類型多,引發因素多樣,不同類型的礦山地質災害有著不同的形成機制和表現形式。針對不同礦區的地質環境特點,我們應該選擇適當的礦山開采方案,并進行積極的地質災害勘查方法,做到將災害消滅在萌芽期。綜觀當前對礦山地質災害類型.勘查技術方法和預防措施,查明礦山地質災害特征,預測災害體的發展變化,提出防治措施,為礦山防災減災提出合理建議。

參考文獻

[1]丁雅麗.唐山市體育場巖溶塌陷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實例[J].西部探礦工程,2012(1).

地災防治措施范文第4篇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預防措施;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P62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隨著近些年全球氣候的異常變化,以及再加上人類逐漸增加的對地下資源的開采以及道路工程的建設,導致我國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質環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大大提高了地質災害的發生機率,我國是一個多山地的國家,同時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對資源的利用迅猛增長,這就給自然環境的承受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戰,一些單位和個人由于經濟利益的刺激,在進行采礦或工程建設時不注意對環境進行同步保護,導致自然環境受到極大破壞,這就促成了各種地質災害發生的誘因,我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災情嚴重、分布面積廣。地質災害嚴重危害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破壞各種工程設施和社會財產,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嚴重影響到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對地質災害的預防和防治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簡介

巖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設中有關巖土體的開挖與加固,是以求解巖體與土體工程問題,包括地基與基礎邊坡和地下工程等問題,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地質災害是因為自然原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全體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或使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資源發生嚴重破壞的地質現象。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預防和治理地質災害的工程措施或辦法。巖土工程防治工程是為預防、控制、治理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減輕地質災害損失所采取的各項工作措施。地質災害一般可分兩大類:第一類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又稱第一環境問題,屬自然地質災害。這些災害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第二類主要是由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稱第二環境問題,屬人為地質災害。目前我國發生的主要地質災害大部分都是各種人為因素引起環境問題。

二、我國地質災害的主要種類

我國領土幅員遼闊,有著極其復雜的地質構造和多變的地球生態環境,再加上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主要以農業發展為主,有著比較落后的經濟狀況,并且承受災害的能力比較弱,因此,所有的這些與原因造成了我國災害類型具有比較特殊的特點,如分布比較廣,較多的災害類型,發生的頻率比較高,具有較高的強度等。經對對近些年我國發生的主要地質災害的研究,我國的主要主要地質災害類型有以下幾種:

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它的發生主要是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沖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等等因素造成的。其大多發生在江、河、湖、溝的岸坡地帶,地形高差大的峽谷地區,山區鐵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邊坡或地質構造脆弱地帶。

2、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它的發生主要是不合理開挖、棄土、棄渣、棄石、濫伐亂墾等因素造成的。

3、地面變形

地面變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與地裂縫。它的主要發生因素是不合理地大量開采地下礦產資源引起的塌陷、表面巖溶活動引起的塌陷以及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下沉。

4、崩塌

崩塌是指直立裂縫分割了陡坡上的巖土體,巖土體因為沒有了根部的支撐,就會有局部滑移或折斷壓碎的情況發生,巖土體失去了穩定性,就會從母體部分脫離,從陡坡上翻滾而下,最終堆積在坡腳。它的誘發因素主要是人們在對礦產資源進行開采時,會對巖土體造成強烈的振動;在道路工程中,經常會對道路的邊坡進行挖掘,這樣會破壞外傾或緩傾的軟弱地層,并且在進行爆破時也會產生強烈的震動,也會影響到巖土體的穩定性;水庫和渠道發生滲漏,滲漏的水會對巖土體進行浸潤和軟化,發生崩塌事故。

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1、避讓措施

主要有兩種避讓措施,分別是搬遷避讓措施和雨天避讓措施搬遷避讓措施主要適用于一些危害性比較大的地質災害所采取的措施,由于地質災害比較嚴重,如果對其進行防治會花費大量的資金,如果采取搬遷的措施反而會低于防治措施所花費的資金,就會考慮采用避讓措施雨天避讓措施是指對于受地質災害影響的地區,遇到雨天,需要將隱患地區內的居民轉移到鄰近的不受地質災害影響的地區,雨天避讓措施需要根據就近原則和轉移戶居民不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原則來進行。

(1)搬遷避讓措施:對一些危險性大、危害性嚴重的地質災害,防治費用超過搬遷費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采用搬遷避讓措施。

(2)雨天避讓措施:對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采取雨天臨時避讓措施,各鎮在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安全轉移預案,雨天對受威脅戶一一作轉移地點安排。應根據就近原則、轉移地不受地質災害或其它災害威脅的原則進行操作。

2、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適用條件及方式:大多數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選用滑坡后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較為適應;對于中型以上滑坡,應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資料選擇工程防治措施。

(1)做好防治工程設計

應該根據致災的成因確定主要防治途徑;根據災害的易發程度、防治目標確定防治工程的強度和工程量。

(2)排水工程

排水工程一般分為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常用的地表排水方法,地表排水是在滑坡可能發展的邊界處設置一條或數條環形截水溝。地下水通常是誘發滑坡等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排除有害的地下水、尤其是滑帶水,成為治理滑坡的一項有效措施。滑坡地下排水系統包括截水盲溝、支撐盲溝、盲洞、仰斜鉆孔、滲管、滲井、垂直鉆孔以及砂井與平孔相結合、滲井與盲洞相結合等工程設施。其中的深盲溝和盲洞,由于造價較高、施工困難,效果又不太穩定,一般很少采用。

(3)支擋工程

針對由于失去支撐而引起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或滑床陡、采用修筑支擋工程的方法,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條件,使滑坡迅速恢復穩定。支撐建筑物的種類很多,有抗滑垛、抗滑樁、抗滑墻、錨固等。

(4)加固工程

針對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可以對其容易產生滑坡的薄弱地段采用鐵網攔阻,水泥澆筑等手段進行加固處理,防止其受到雨水的沖刷而產生突然滑落的現象。

3、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樹造林、種草護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應用范圍廣、投資省,能促進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條件,防治作用持續時間長的特點,需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其效益。根據調查區地質災害特點和自然經濟條件,泥石流區、地面塌陷區及水土流失區應采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防治措施,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和經濟損失。

4、制度建設上的防治措施

應該盡快完善有關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的法律,明確事故責任方的懲罰機制,從制度上為地質災害發生后的責任追究問題提出明確的規范,規范明確相關建設單位或個人的權利與義務。

結語

地質災害對我國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我國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來防治地質災害的發生而對人民造成的損害,這是一項需要我們長期堅持做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隨著我國國力的不斷增強,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的應用也愈來愈廣,在施工過程中,要根據施工的地形,充分地考慮其施工地形中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最大可能地降低其危害性,避免地質災害的發生。在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

災害危害的建設工程,應當配套建設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術必將邁向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常光鋒,王浩杰.某新建鐵路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防治措施〔J〕,陜西煤炭,2010

地災防治措施范文第5篇

關鍵詞:礦山 地質災害 防治

一、礦業開發與地質災害

目前,我國各類大中型礦山已達9000余座,資源開采規模居世界第3位。礦山地質災害是指由于人類采礦生產活動而引發的一種破壞地質環境、危及生命財產安全,并帶來重大經濟損失的礦區災害。它是地質災害的一個分支,也是自然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礦山開采開山棄石,加速水土流失,引發地表塌陷、山體滑坡;礦山抽排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礦區周圍地下水資源枯竭;地下開采誘發地震、巖爆、冒頂片幫突水、瓦斯爆炸、地面開裂及沉陷等;礦山剝離堆土、尾礦廢渣堆積引起地表環境污染,露天尾礦庫漏塌、排土揚失穩滑移造成嚴重的泥石流災害等……,這些都是礦山地質災害的具體表現。我國是礦業大國,又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礦產資源的年消耗量大。多年的粗放式的礦業開發,導致大部分礦山地質環境形勢嚴峻,部分礦區呈現加速惡化勢態,而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對資源的需求更是與日俱增。市場經濟使部分礦山注重追求經濟效益,安全和環保意識淡化,加之開采技術及生產設備的相對落后及礦區周邊大量無序的民采等多重因素的干擾,導致礦山多年開采積聚的災害隱患爆發,開采環境明顯惡化,礦山地質災害問題日趨嚴重,潛在的致災隱患不斷增多,且隨時可能發展成災,造成人員傷亡、設備報廢、設施損毀甚至礦井關閉、資源浪費等嚴重后果。

二、礦山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

1.冒頂片幫。冒頂片幫事故是地下礦山最為普遍,也是事故率最高的災害之一。冒頂片幫包括巖層脫落、塊體冒落、不良地層塌落,以及由于采礦和地質結構引起的各種垮塌。特別是礦巖穩定性差的難采礦體及軟弱夾層易發生較大規模的垮落,極易引起采場冒頂和片幫事故。

2.深部巖爆。近年,部分金屬礦山進入了1 000 m以下深部開采,高應力條件下的硬巖層往往會發生地下巖爆。

3.地表塌陷。地表塌陷會造成礦區地面積水,誘發山體滑坡,還會破壞耕地。2006年5月,江西瑞昌市橫港鎮樓下易村由于村莊附近的蘇家垅煤礦在開采時發生透水,導致村莊多處地面發生塌陷,全村所有房屋都不同程度地出現裂縫。蘇家垅煤礦位于樓下易村西北側,由于開采歷史悠久,采空區面積大,放炮時引起原來堵水的地下封墻出現松動和垮塌,村子地下老窿積水迅猛涌入礦坑內,造成村子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地下溶洞土層發生崩落,使地面出現裂縫和產生塌陷。

4.井下突水。突發性大量涌水多是由于違規操作或非正常開采引起的,與采礦作業密切相關。在作業過程中一旦靠近積水的巷道和采空區,或在隔離巖層遇到溶洞和地下暗河等突然失穩的情況,就容易造成大的災害。礦坑突水突發性強,規模大,后果嚴重。

三、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

1.重點防治區防治措施。合理設計邊坡參數,加強邊坡監測,建議作擋墻穩固邊坡,開挖后如果出現開裂變形,建議做專門的工程地質勘察。對于原有的災害點,做好邊坡加固和預防工作,盡量消除因礦山開采而誘發災害復發的隱患。渣場棄渣嚴格作好方量及邊坡坡度的設計,作好擋墻設計,設置攔渣壩,防止泥石流的產生。并充分、合理利用渣場,嚴禁隨意棄渣(特別在公路沿線)。對于坑道開采,在坑道內一定要作好支護,做到邊開采邊支護,防止因礦頂坍塌、冒頂等而產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戶處要預防引起上部地面開裂。作好坑道的排水設計,以防因礦坑涌水造成危害。設置監測點,作好監測記錄與分析工作,確保在易于發生災害地段防患于未然。開采結束后,對礦區進行統一規劃,計劃進行礦山復墾工作,恢復礦山生態功能。

2.次重點防治區防治措施在進場公路、礦山生活區建設中,會形成大量的邊坡和一定數量的棄渣,可能形成邊坡失穩,造成滑坡和塌方;沿途不合理的棄渣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可能形成坡面泥石流,可能有滾石和飛石危害。科學合理設計邊坡參數,并進行合理支護和加固,邊坡上方應設置排水溝,做好地表擋排水措施。加強工地管理,合理堆放棄渣,嚴禁隨意棄渣;在險要地段建設攔擋滾石和飛石的設施:開采結束后,將棄渣場扒平覆土,植樹還林,恢復植被。

3.一般防治區防治措施。區內無主要建筑物和工程項目建設,主要可能因地表巖體的破碎而造成水土流失。應嚴禁越界開采,減少人為擾動,做好植被保護和水土保持。

4.地質環境恢復方案及措施。為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復植被和景觀,礦山須規劃進行礦山復墾工作,以恢復礦山生態功能。開采棄渣切勿胡亂堆放,必須統一堆放到開采境界線以外的礦山棄渣場內,在開采過程中,有計劃地將棄渣回填到采空區。棄渣場經處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種樹。

我國礦山種類繁多、分布廣、數量多、規模小、基礎差,由于技術、管理及效益等原因的影響,資源開發中的安全形勢相當嚴峻,經常發生地表塌陷、山體崩塌、礦山邊坡滑坡、廢石場泥石流、尾礦庫垮塌、采場冒頂、巷道坍塌、礦山地震、巖爆、采空區大面積地壓、井下突水、深井高溫等災害,給社會穩定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影響。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保護礦山環境,加強監測與信息化管理,防止礦山地質災害,實現礦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提升采礦工藝水平,以高技術、高科技為先導,走以預防為主的礦產開發之路,做到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促進區內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何繼善?防災減災的理論與實踐[M].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1

[2]國土資源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3國土資源部科技發展報告[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3

[3]李毅,李蘅,張靜.我國礦山地質災害主要類型和勘查防治方法[J].礦產與地質,2004,18(1):62-64

相關期刊更多

資源與人居環境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四川省自然資源廳

生命與災害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上海市民防辦公室

湖北電力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湖北省電力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川县| 茌平县| 荔浦县| 柳河县| 仪征市| 镇沅| 内丘县| 五华县| 琼中| 潍坊市| 毕节市| 卫辉市| 习水县| 乐亭县| 潜山县| 石棉县| 广平县| 饶河县| 巨野县| 松潘县| 大荔县| 怀柔区| 辽源市| 景德镇市| 长寿区| 玛纳斯县| 香港 | 南城县| 海淀区| 大埔区| 尚义县| 梨树县| 墨江| 收藏| 唐海县| 德江县| 齐河县| 昌乐县| 霍州市| 昌黎县| 资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