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智慧教育一體化平臺

智慧教育一體化平臺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智慧教育一體化平臺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智慧教育一體化平臺

智慧教育一體化平臺范文第1篇

關鍵詞:信息技術;智慧校園平臺;學習平臺;診改平臺

1引言

伴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深化發展,關注教育內部質量保障(InternalQualityAssurance,IQA)成為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趨勢。2015年教育部頒布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提出,“完善質量保障機制”“逐步形成政府依法履職、院校自主保證、社會廣泛參與,教育內部保證與教育外部評價協調配套的現代職業教育質量保障機制”。這是對新時期高職質量保障制度建設的頂層設計,系統規劃了多元主體參與、內外部協調的質量保障新格局。處于轉型關鍵時期的高等職業教育,如何發展與完善高職院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其內部建構要素與各系統環節如何進行協調與互促,高職院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制度安排與機制運行如何更行之有效,是新時期下高職教育內部質保體系建設的關鍵問題。以信息技術支撐,精準定位,通過定量分析模型,提供重要分析基礎。

2平臺搭建

部署智慧校園平臺,平臺有效實現“統一規劃、整合資源、共享數據、突出應用”,實現學院教學與管理生態的電子化、流程化,提高了校園整體運行效率,推進了學院信息化建設。部署學習平臺,通過學習平臺建設,增加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的學習模式,為專業教學改革創新提供立體化、數字化的教學環境,提供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改革創新途徑,促進學校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體現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成果,著力提高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借助可視化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VR等技術,建設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推進實現課程、教材與資源一體化設計的立體化教材建設。拓展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深度與廣度,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數據采集、師生知識管理、優質資源共享、學生自主學習、教學評價等方面的作用。實現資源制作、資源管理、資源應用和資源運營,打造優質數字資源創新研究、項目開發、示范應用、推廣交流的基地。通過引進和自主開發,豐富數字化教學資源,構建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內容涵蓋學校各專業的文化基礎課和專業課;結合課程專業特色,校企聯合開發教學資源,包括媒體素材、實體、試卷、課件、案例、文獻資料、網絡課程、微課、動畫等多種資源類型。建設移動學習平臺。通過便攜式、可連接互聯網的手持設備,實現基于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移動教學和學習,包括搭建課程、發起簽到、組織課堂討論、作業和試卷的布置及批改、隨機提問等教師使用功能,查看課程列表及課程內容、課堂簽到、完成作業,查看作業得分情況、課堂討論、課堂評價等學生使用功能。建設支持對數據精細化垂直管理的常態化診改信息平臺,做到質量提升有理可講、有據可依;建設具有柔性開放特色的常態化診改信息平臺,保證數據的開放共享;建設與質量提升體系同步的常態化診改信息平臺,支持根據質量提升體系的時間要求,及時采集數據與診斷改進平臺數據實時互動,形成基于動態教學過程數據采集的檢測診斷點。通過完善、重構、有機整合與集成,構建網絡化、全覆蓋、具有較強預警功能和激勵作用的質量保證體系,提高質量管理信息化水平,實現教學管理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形成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推進產教深度融合,打通校企及學院內部部門協同研討、協同科研、協同創新功能,為教師及科研團隊獲取相關信息情報提供保障服務。構建協同創新平臺,為校企協同合作、學院內部多業務部門協同創新提供平臺支撐,打通校企及學院內部部門協同合作之間的壁壘,讓企業融入到一流專業建設及課程改革中,為工學結合、現代學徒制模式的創新創建提供平臺支撐;為科研、教學及提升教師專業能力所需的高質量的信息、情報、文獻保障服務體系,為教師及科研團隊獲取相關信息情報提供保障服務。建設健康產業終身教育平臺,與學校資源庫打通,充分利用學院師資及課程資源,可支撐實體班或虛擬班的各類社會培訓及繼續教育學習。

3多功能教室搭建

智慧教育系統包括環境體系、學習體系、教學模式、體制機制、大數據等要素。其中,環境體系是智慧教育的基礎要素。所謂智慧教育的環境體系,是指一種能感知學習情景,識別學習者特征,提供合適的學習資源與便利的互動工具,以促進學習者有效學習的學習場所或活動空間。其目的是促進學生輕松、投入和有效的學習,最終實現培養卓越的國家人才的教育目標。環境體系對整個智慧教育建設起到了支撐作用。智慧的學習環境強調利用現代化技術創新教室設計,適應教學個性化需求,支持更為開放的情境式、探究式、討論式、翻轉式課堂教學,加強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的互動討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為推進教學改革、推動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奠定基礎。建設多媒體教室,對管理平臺軟件進行了升級,實現了教室與課表的對接,實現有課時自動開啟多媒體設備。有效滿足面向現代化、信息化教育教學需求,建設集智慧課堂系統、智慧組合型桌椅、智能交互式觸控大屏、精品錄播子系統、智能中控系統、教室管理系統、課堂直播互動系統一體化智慧教室。有效支持翻轉課堂式教學、探究式教學、互動式教學等創新型教學模式,對教育教學、教務管理、考務管理以及學生管理提供更為智能、高效和有力的物理環境支撐和信息傳遞交互環境支撐,促進新型教學模式與信息化的深度結合。智慧教室是一種基于物聯網技術集環境智慧調節、統一身份認證、自由拼接和互動討論、智慧教學、常態化錄播、資產管理及遠程控制于一體的智能化教學環境,運用智慧技術,支持智慧教與學,實現教室的智慧管理。有效滿足面向現代化、信息化教育教學需求,建設集智慧課堂系統、智慧組合型桌椅、智能交互式觸控大屏、精品錄播子系統、智能中控系統、教室管理系統、課堂直播互動系統一體化智慧教室。有效支持翻轉課堂式教學、探究式教學、互動式教學等創新型教學模式,對教育教學、教務管理、考務管理以及學生管理提供更為智能、高效和有力的物理環境支撐和信息傳遞交互環境支撐,促進新型教學模式與信息化的深度結合。

4總結

智慧教育一體化平臺范文第2篇

幾年過去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國產基礎軟件廠商的努力,加上“核高基”的支撐作用,國產中間件已經取得長足的發展。景新海在5月31日至6月1日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舉辦期間表示,“目前國產中間件的功能和支撐能力完全可以跟國外同類產品相媲美”。

而金蝶中間件有限公司總經理奉繼承也在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國產中間件逐漸已從邊緣產品變成了主流產品。

支撐新一代信息技術

“十一五”期間,中創軟件作為牽頭單位承擔了核高基專項中的“國產中間件參考實現及平臺”和“集成化中間件套件產品研發及產業化”兩個課題,并分別于今年3月和5月通過相關部門的驗收。

針對“核高基”項目,中創軟件聯合多家知名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組建了聯合實驗室,成立產業基地與應用聯盟,發揮產學研優勢,聯合攻關,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

景新海透露:“中創軟件和課題承擔單位共同努力,累計投入2萬余人月,實現了國產中間件技術的創新突破。”

記者了解到,“核高基”中間件課題成果能夠為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所涉及的海量數據的實時處理、異構系統的互聯互通、復雜環境下的軟件開發、遠程部署等提供有效支撐。

在“核高基”項目成果的基礎上,中創軟件研發了中創Loong智慧平臺。景新海介紹,中創Loong智慧平臺在開放協作、創新持續、敏捷構建和信息安全等四個方面都迎合了IT產業和技術發展趨勢。

在開放協作方面,該平臺的界面兼容國際標準,支持異構環境。平臺所采用的一體化的管理框架可支持智能適配和可視化監控,可以幫助最終用戶和合作伙伴最大化地支持異構環境。

在持續創新方面,中創Loong智慧平臺支持國內外主流操作系統和數據庫,其提供的應用組合可支持系統的快速部署,有助于用戶縮短創新周期。

在敏捷構建方面,平臺可以支持異地協同開發。平臺通過采用復用性強的模塊來幫助用戶實現系統的敏捷構建,并通過統一管理開發與部署狀態、可視化組裝功能來保障應用構建質量,縮短構建周期。

在信息安全方面,平臺除了通過遵循國際標準來保障門戶和數據的安全外,還能為客戶提供審計保障,并兼顧全面防護、統一監管和智能加固等功能。

關注應用創新

據悉,中創Loong智慧平臺遵循國際標準和“核高基”中間件標準體系,已在多個行業廣泛應用,對我國信息系統實現自主可控、保障國家安全有著重要意義,對國內物聯網和云計算的發展也能起到關鍵支撐作用。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中創Loong智慧平臺已經延伸出信息安全保障、智慧化支撐平臺、系統運行一體化監控、信貸管理、風險管理、壓力測試、智能交通、市民卡、智慧農業、智慧教育、智能校車管理、食品藥品監管、移動辦公、數字物流及眾多社會管理領域的解決方案,在安全、國防、交通、金融、稅務、航空和政務等領域得到了規模化應用。

智慧教育一體化平臺范文第3篇

關鍵詞: 互聯網+; 智慧校園; 建設模式; 教育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6)10-22-04

Analysis of smart campus construction mode in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Li Xiumin, Shi Haiyan, Wang Xiji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Management,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lligent campus. It discussed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smart campus from the aspects of campus form,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campus manage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Internet plus" background of smart campus, through intelligent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services and hardware facilities, the campus intelligent management has improved much. It effectively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whereas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data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smart campus; construction mode;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0 引言

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以及科學進步,人類思想逐步發生改變,創造性的思維深入人心。“互聯網+”與校園相結合,促使教育領域改革、教學模式等發生質的改變,校園信息化建設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智慧校園”是指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智慧化的校園工作、學習和生活一體化環境,以各種應用服務系統為載體,教學、科研、管理和校園生活完全融合[1]。智慧校園的建設包含多個方面,通過云計算、互聯網將校園運行中的所有數據結合起來,有效實現高校智能監控和智能識別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智慧校園有三個核心特征:一是提供個性化服務,實現智能化服務平臺及智能感知功能,二是在互聯網基礎上實現信息服務與校園各應用領域相結合,三是在個性化定制服務基礎上,為學校與外部世界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2]。智慧校園是高校信息技術的一種較高的形式,將學校的物理空間和數字空間有機的結合起來,為師生建立智能化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實現以人為本的個性化服務[3]。

“互聯網+”是指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因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功能,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于經濟社會各領域當中,提高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4]。

教育領域所衍生出的智慧校園是校園發展的新模式,“互聯網+”的產生將推動智能生活的發展,智慧管理、智慧教學與智慧服務將是現代化校園新的發展方向。利用校園的智慧化管理來分析、研究、解決生活中所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這種創新管理將是未來校園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1 國內外智慧校園研究現狀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信息技術飛速發展,高等教育的形態也逐步發生改變,“互聯網+”行動計劃[4]的提出,更進一步加快了智慧化的建設,拓寬了教育領域對于智慧校園的認識,智慧校園也將是教育領域發展過程中的高級形態,也是高校信息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浙江大學很早就提出了智慧校園建設方案,并開始研究和建設,給出了智慧校園的概念[5]。上海交通大學在云計算基礎上創建智慧校園圖書館。江南大學、南京郵電大學采用一卡通管理服務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這些高校都對智慧校園建設作了各種探索。

國內很多學者已經對智慧校園相關的概念等進行了研究。黃懷柔教授認為前期的數字校園思想雖然先進但有很多不足之處,而智慧校園理念恰好彌補了它的缺陷,將為高校提供更高質量的教學和管理服務。陳翠珠教授的觀點是智慧校園應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通過整合、分析評價學校教育過程中產生的數據,充分挖掘這些數據中潛在的利用價值。沈潔認為應該在物聯網基礎上把人與物理設施相結合,促進教育教學進一步優化[6]。

國外很多大學早已實行校園數字化管理。加利福尼亞大學采用了較為統一、集成化的管理系統,實現核心業務的動態管理。國外一些學者在智慧校園研究領域也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Talal指出在校園里用一張智能卡可實現多種功能服務,真正做到方便快捷[7]。Michael和其他學者提出的ETHOC系統,重點對虛擬和物理的校園環境要素進行整合,用戶可在虛擬世界中體驗學校生活。

“互聯網+校園”是以互聯網為基礎,利用現在先進的信息技術,優化教育教學的學習模式,將教育、科研、服務以及生活融為一體的智慧化校園模式。

2 基于互聯網+的智慧校園建設模式分析

2.1 校園形態智慧化

很多高校已經建立信息化系統,教育教學、科研工作的展開等都可以在這一平臺上得以實現。智慧校園中數據是為整個校園提供個性化服務。每個數據對于他人都可能非常重要,這些數據也將在服務過程中挖掘更大的潛力,創造更多的活力。智慧校園的建設將改變前期以各種系統應用為核心而導致錯綜復雜、數據混亂的現象,以“數據技術”為核心,也將調整人與系統的關系,促使個性化交互的形成,數據也可高效的為使用者所用,形成智慧校園新的數據形態。

高校信息化發展中,信息技術向數據技術的數據形態的轉變需要借助先進的技術條件,技術形態的智慧化非常關鍵。智慧化的數據形態需要“云”、“網”、“端”的共同支持,三者相結合,促使技術形態的成立。例如2016年杭州采荷第一小學教育集團建立基于三校區的物聯網基礎架構,利用可視化服務等實現各實物間的聯通,同時采用多平臺管理并且將數據進行整合,利用云計算對于大量數據進行計算及服務。此外,建立基于手機APP端的移動辦公服務功能,實現“微互動”、“微辦公”以及“微服務”功能。

2.2 教學模式智慧化

智慧型的師生是未來建設與應用的核心,智慧校園的建設過程中要著重培養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打破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界限,用創新性的教學方式進一步培養創新型人才。采荷小學率先在學生社團中開展機器人項目活動,開發了機器人校本課程并在課堂教學中實踐運用。通過機器人課程的開展,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形成智慧化教學模式。

2.3 基礎設施與資源建設智慧化

在全校教學區域以及大部分公共場所逐步實現無線網絡的全面覆蓋,校園內進一步實行云計算為基礎的虛擬化管理。目前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校園借助VLAN等建立了校園網絡安全系統、財務專網等各類校園網絡服務,極大地滿足了校園信息化發展需求。同時,搭建了校園數字資源管理系統,包括教學資源管理系統、精品課程以及數字圖書館系統,實現教學信息資源的管理[8]。常熟理工學院利用物聯網技術在有線和無線網絡基礎上建立RFID環境,自主研發資產管理系統以及教學管理系統,利用RFID技術開發各類校園應用系統,并且進行測試研究,以促進校園內真正實現物聯網為基礎的資產管理系統,實現智慧校園的建設。

部分學校開發了在線教學模塊,實現在線輔導與評價,教師在線答疑、學生在線做作業和在線測試,全面開展智慧化教學[9]。2015年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已經逐步實現教學資源智慧化,實現了自主學習和在線視頻教學等。各院校建立相應的專業教學資源庫、課外拓展庫、虛擬仿真庫,實現智慧教學。

2.4 校園管理與服務智慧化

智慧校園的建設支持數據整合,呈現“一站式”新型服務模式[10]。在互聯網基礎上綜合數據管理,實現高度集中的業務數據交換,為教育教學以及科研提供高質量的服務。2016年北京艾威康攜“智慧校園一站式平臺”亮相于高教儀器設備展覽會,該平臺實現了一站式服務功能,包括管理、資源、環境以及服務的全方位智慧化管理。這種服務模式整合校園各項業務所產生的數據,達到數據資源共享效果[11]。

智慧校園建設中合理的數據分析和明智的處理措施將有助于校園的管理[12]。以招生為例,大學在招生中信息部門積極配合學校招生工作,提供相關數據進行分析整合,比如關注不同生源地學生入學的績點、入學成績與畢業成績以及最后的畢業去向,對這些統計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對學生從入學、在校學習到畢業工作進行跟蹤調查,分析數據,及時做出問題反饋,為招生決策提供依據[13]。

2.5 各模式比較分析

“互聯網+”背景下智慧校園相對于數字校園在各方面有很大提升,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發展進度。從杭州采荷小學、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和北京艾威康的經驗看,雖然借助現代化技術手段有效促進智慧校園全面建設,但在不同程度上仍存在缺陷。

杭州采荷小學雖然硬件設施建設到位,但缺少一定的數據規范標準,信息資源不夠完善,同時存在一定的管理問題,不能適應時展要求。重慶師范學院各類應用系統建設相對較為齊全,但缺少統一規劃,系統集成度不高,信息化人才匱乏。艾威康推出一站式平臺,雖然能基本滿足智慧校園建設中各類應用系統的需要,但在實施等方面可能還缺少一定的指導。目前各校園對于“智慧校園”這一理念認識仍不夠深刻,容易導致過分追求硬件建設,無法真正實現校園智慧化管理。因此,智慧校園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探索研究,結合教育發展對于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處理,促進校園建設模式的合理化。

3 智慧校園建設的問題與對策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數據規模不足并且形式單一;重硬輕軟,缺少標準化研究;管理體制和教育教學不符合時代要求;缺乏理論層面的指導和對于理論的關注;缺少智慧型人才等[14]。為此,智慧校園建設對策有[15]:①組建大數據庫。加大對于非結構化數據的采集存儲,開展教學科研以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實現多平臺共享,促使大數據庫的建設。②探索數據化標準規范。在各個部門間形成互助互利的交流模式,加強數據流動性,充分發揮數據的價值[16]。③進一步完善校園管理改革機制。對于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管理不當、效率低等問題加以改善,采用高效智能管理,促進教育教學理念的變革,促進智慧校園的進一步發展。④增強智慧校園相關的理論研究。當然智慧校園目前是比較新的理論,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形成智慧校園所獨具特色的建設理論以及設計要求。⑤加強智慧型人才的培養。在智慧化管理與服務的系統中,通過知識管理、在線教育等支撐平臺,強化智慧型人才培養[17]。

4 結論

在云計算、物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等新興技術不斷崛起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整合優化教育信息化資源,為學生、學校構建隨時隨地交流學習的平臺,提供便捷安全、多層次的智能化服務是智慧校園發展的建設目標。智慧校園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為適應高等教育生存和發展的現實需求,進一步改造數字網絡,優化教育資源,實現技術融合,推進智慧校園建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蔣家傅等.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園系統構建[J].現代教育技

術,2013.2:45-46

[2] 于長虹,王運武.智慧校園建設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教學與

管理,2015.6(321):49-51

[3] 蔣東興.“云端一體化”高校智慧校園暢想[J].中國教育網絡,

2014.1:58-62

[4] 唐斯斯,楊現敏,單志廣等.智慧教育與大數據[M].科學出版

社,2015.

[5] 浙江大學.信息化建設[EB/OL].[2016-03-16].http://zuits.

/xxhjs/redir.php?catalog_id=187343.

[6] 胡欽太,鄭凱,林南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轉型:從“數字校園”

到“智慧校園”[J].中國電化教育,2014.1:35-39

[7] 江林升.數字化教學信息資源庫共建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

教育,2011.11:133-136

[8] 劉敏斯,陳少波.大數據時代高校智慧校園建設研究[J].軟件

導刊,2015.14(8):6-8

[9] 蔣東興,付小龍,袁芳.大數據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園建設探

討[J].華東師范大學報:自然科學報,2015.S1:119-125,131

[10] IT168信息化頻道.智慧校園平臺艾威康“一站式”平臺引

關注[EB/OL].[2016-04-27].http:///a2016/

0427/2619/000002619084.shtml

[11] 王燕.智慧校園建設總體架構模型及典型應用分析[J].中國

電化教育,2014.332(5):88-99

[12] 楊文,趙洪光.基于網絡技術的智慧型校園應用研究[J].信息

化教學,2015.15(9):117-118

[13] 江桂珍.基于“互聯網+”的小學智慧校園建設研究[J].現代

中小學教育,2016.32(4):5-6

[14] 尹合棟,陳軍.“互聯網+”環境下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

信息化建設構想[J].重慶高教研究,2015.3(6):87-94

[15] 豆俊杰,王強.“互聯網+教育”:冰火兩重天[N].中國教育報,

2015.5.

[16] 趙國慶.“互聯網+教育”機遇、挑戰與應用[N].光明日報,

2015.6(14).

智慧教育一體化平臺范文第4篇

立足“一區一城”

為房山加速發展提供新優勢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國慶60周年以后,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北京提出了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打造高端產業新支撐,由此房山提出要建設高端制造業新區;北京提出要率先形成城鄉一體化新格局、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由此房山提出要建設現代生態休閑新城,這“一區一城”新定位的提出,是符合北京的要求和定位的,更是“十二五”時期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目標。具體分析,打造首都高端制造業新區,就是要引進高端重大項目,構筑實體經濟高地,打造首都發展高端制造業的重要承載區;建設現代生態休閑新城,就是要建設更加宜業、宜居,更加有活力、有魅力的現代化新城,更好地承擔起承接首都中心城區人口、緩解市區交通壓力、聚集首都高端要素的功能。

作為房山城市的前沿發展區、品牌園區,在“一區一城”新房山建設中,高教園區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十年來,高教園區按照配套設施建設與滿足高校需求相結合、高科技企業引進與高校學科優勢相結合、園區產業發展與大學科技園建設相結合的原則,始終把加快推進拆遷、拆改移項目作為建設前提,把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發展基礎,把加快推進高校基本建設作為龍頭,把加快推進配套設施建設作為抓手,把“建設大學城,為首都高等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拓展空間;打造智匯城,為區域科技、經濟和文化發展增添活力”作為任務使命,高質量、高水平、高標準建設園區。

截止目前,園區內土地一級開發任務全部完成,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備,軌道交通房山線穩定運行,市政配套九通一平設施齊備。已簽約入駐院校達到6所,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理工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四所入駐高校已啟用新校區開展正常的教學科研工作,師生入駐規模已達三萬人;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交通運輸職業學院已進入建設、籌備階段。公租房、教育實習基地、教師商品房等重點配套項目即將完工,配套中小學、市政交通一體化項目啟動。智匯城科技創業園和中關村房山園獲得批復,科技成果轉化及智匯城科技創業園示范基地建設等工作相繼展開。

致力新時期

為京津冀協調發展提供新動力

新年伊始,對首都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著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努力破解制約首都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和人民群眾關系的熱點難點問題”。房山區委、區政府將此作為當前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要求結合開展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啟動相關研究,找準戰略定位,確定戰略重點,實現可持續發展。對此,高教園區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結合新時期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契機,提出了新的發展目標:把高教園區建設成國家智慧城市示范區,把“智匯城”打造成人才高地、科技成果高地、科技服務高地、科技企業孵化地和集聚地,成為科技房山的發展引擎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

契合區委、區政府提出的“321”發展格局,高教園區做出相應的戰略部署,以高教園區為智匯城核心區,依托高校科教資源,打造以教育實習基地為代表的科技孵化器和以車站一體化為代表的企業加速器,以北京校企合作促進會和智匯城孵化器機構為平臺,重點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龍頭企業,突出高端引領作用,形成以技術研發為核心競爭力的高科技企業集群。在“長良組團”布局,建設科技企業集聚和科技研發服務平臺,打造與科技企業發展密切相關的配套平臺區,作為支撐核心區研發業態的承載空間,協調配套各類研發平臺和科教資源,推動產業主體在屬地落地。以竇店、燕房組團和“兩帶一環”為智匯城服務區,以產業發展為訴求,協同創新聯合體,及時轉化技術研發成果,引導核心區產業孵化過程中涌現的優質企業向功能區遷移,打造科技含量高的產業鏈,發展高科技產業集群。以房山全境乃至京津冀為智匯城輻射區,利用核心區資源,根據其發展規劃,提供科技、人才、信息服務,打造技術密集型產業特色小鎮,形成“一鎮一品”,助推全區協調發展。同時,借助良好的發展態勢和契機,“一路向南”輻射“京津冀”經濟發展圈的發展。

瞄準定位

明確“智匯城”發展方向

按照首都“四個中心”的城市定位對房山區發展的要求,結合房山“一區一城”新房山戰略和“三城、兩帶、一環”的總體布局,“智匯城”作為科技城區建設的開路先鋒,以“以慧建園、以園匯智、以智育業、以業興城”為根本點,以建設“北有中關村,南有智匯城”為著力點,以打造國家智慧城市示范區為著眼點,結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協同京津冀發展目標,打造成國家自主創新戰略的重要功能區和國際化城市的重要樞紐地。

以慧建園。按照住建部智慧城市建設標準,加快智慧城信息基礎設施、能源基礎設施、安防基礎設施和環境家畜設施建設,強化智慧校園、智慧交通、智慧樓宇、智慧社區等智慧城市專項示范應用,提升園區在運行監測、政務管理、社會服務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體現智匯城軟硬件基礎設施的高標準和前瞻性,打造“國家智慧城市示范區”,為智匯城匯集高端智力人才、培育新興產業奠定基礎。

以園匯智。以智匯城品牌為引領,創新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通過設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成立智匯城高新技術研究院,構建人才培養和引進的機構和平臺體系;通過對接“十百千計劃”、“海歸人才創業計劃”、“”等各類人才計劃,引進高水平創業人才隊伍;通過建設智匯城高端創新人才專家庫,搭建高端人才智力平臺,促進智力共享、信息交流和人才流動,為智匯城為產業優化升級提供智力支撐。

以智育業。充分發揮智匯城資源稟賦和人才優勢,面向房山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需求,圍繞生物醫藥與健康管理、文化創意與高端服務業、智能機械和光機電一體化、節能環保與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建設大學科技園、留學生創業園,建立科技孵化器、加速器,打造智匯城科技創業園示范基地等措施,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促進校企協同創新,與中關村形成互補發展的產業格局,建成產業鏈長、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國際競爭力強的產業體系,引領房山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以業興城。深化拓展智匯城品牌內涵,立足于京津冀協同發展需求,根據各區域產業發展基礎、資源稟賦現狀、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和基礎設施配套等條件,優化區域資源配置,引導企業集中布局;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帶動智匯城及周邊區域發展,以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為紐帶,合理布局產業與各項配套功能;形成“核心區、配套區、拓展區、輻射區”的產業空間格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發揮出智慧城市和國際新城的示范作用,最終實現“北有中關村,南有智匯城”的宏偉愿景,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慧城市。

智慧教育一體化平臺范文第5篇

帶網絡、下一代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輪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深入應用,信息化發展正醞釀著重大變革和新的突破,向更高階段的智慧化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

智慧城市之浙江優勢

自浙江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作出建設“數字浙江”的決策部署以來,各級各部門大力推進《數字浙江建設規劃綱要(2003-2007年)》,實施信息技術倍增行動計劃、城鄉統籌發展信息化行動計劃和信息產業振興行動計劃,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達到新高度。

首先,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據統計,浙江省通信服務業規模總量位居全國第三位。互聯網普及率在省區中排第二(僅低于廣東),光纖入戶走在全國前列。省廣電集團成功組建新藍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融合邁出新步伐。農村(社區)信息化建設加快,廣播電視“村村通”“村村響”工程基本完成。

第二,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取得階段性成效。機械、輕紡、電力等行業中信息化應用面達80%以上,并建成一批面向區域、行業、中小企業服務的信息技術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提升。電子商務全球領先,涌現阿里巴巴、中國化工網等一批電子商務平臺,阿里巴巴B2B網、淘寶網、支付寶成為全球電子商務領頭羊,

第三,社會領域信息化穩步向縱深推進。網上技術交易、遠程教育、數字圖書館等成為公共服務供給的重要方式。主要醫院實現信息化管理,藥品網上集中采購不斷健全。“金保工程”等深入實施,杭州、嘉興等地以“市民卡”為載體,集成社會保障、公共交通、公共事業繳費、公共圖書借閱等功能,便利了群眾生活,并為公共服務跨區域對接提供了基礎。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農民信箱、農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重點工程深入推進。

第四,政務信息化取得重大進展。初步建成省市縣三級電子政務網絡統一平臺,人口、公安等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穩步推進,信息資源在公共服務領域廣泛應用,政務數據交換共享平臺建設加快。門戶網站建設和應用全國領先。初步形成面向企業、面向社會的網上辦事應用系統。數字社區建設全面推進,公安戶籍管理、勞動保障管理、民政管理、計劃生育管理等業務信息系統已經覆蓋城市街道及社區。

綜上所述,無論從信息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環境,還是從政府關注程度、產業應用需求等方面,浙江省都具有推進智慧城市的絕佳基礎,加上信息產業、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浙江建設智慧省將迎來重大契機。

華數助力之思路舉措

浙江華數廣電網絡股份有限公司是浙江省唯一的有線電視運營主體,其核心成員為華數數字電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經過十年的創新發展,華數集團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數字電視行業的領軍企業、浙江省數字電視發展的主平臺和杭州信息化的主平臺。

浙江華數對全省的有線網絡進行跨代升級,對核心網、接入網進行全面的升級改造;基于“超大型分布式綠色節能IDC機房”,構建覆蓋全省的“云城市平臺、云家庭平臺、云電視平臺、云寬帶平臺和云通信平臺”,滿足“智慧城市、數字家庭”等三網融合的發展需要。

浙江華數采用了全球最領先的100G光交換技術,建設覆蓋浙江全省容量達4800G的超高速網絡。形成“光纖與同軸、IP與廣播、有線與無線”混合模式接入,全球最先進的網絡架構。屆時,浙江的不同城市、區域將實現超高速網絡互聯互通,海量媒體和信息數據瞬息可達。

建設思路之云戰略。云服務提升瘦終端的業務空間;云媒體實現全業務模式下內容的豐富化和內容加載的便利化,并實現屏幕之間協同和媒體共享;云控制實現控制與顯示分離,推動智能家庭規模化與所有終端的融合業務;云通訊實現IP與廣播技術的融合,充分發揮二網優勢,打造廣電特色的通訊新模式;云寬帶利用云存儲技術打造海量存儲空間,提供海量互聯網數據業務緩存、鏡像、節點,推出具有廣電特色融合二網優勢云寬帶新模式,提升廣電寬帶業務競爭力。

建設思路之管戰略。一是通過建設高帶寬骨干網絡的支撐,將原來分散的CDN服務模式轉換為全部統一由中心端云媒體服務的新模式。可以達到降低投資成本、改善服務質量、豐富業務形式、降低業務部署難度的目的;二是在接入網絡發展中,從只關注接入帶寬,提升到智能管道改善體驗,突出家庭網絡覆蓋,配合云服務模式,通過家庭網絡實現有線無線一體化接入,接入家庭所有的終端,尤其是家庭移動終端,在未來移動互聯網時代爭的主動權。

建設思路之端戰略。一是指控制終端的接入面,從電視單一終端向手機、家庭移動終端、PC、家庭控制終端拓展,并實現業務間的關聯;二是指實現終端的多元化,既要開發能力強、智能化的強終端,跟上時代脈搏,適應高密度業務訂購使用;又要開發超低成本的終端,配合云系統,適應廣覆蓋、低業務密度的使用模式,降低業務覆蓋成本;三是配合云寬帶推出云電腦,通過觸屏上網體驗、高清視頻體驗、觸控本地游戲,配合云端個人媒體中心,將寬帶帶入云時代;四是開發移動互聯網終端的客戶端軟件,通過強化社交、移動媒體、控制、通訊、云關聯應用,控制移動互聯網在家庭的主導權,實現移動互聯網在家庭的全面滲透。

項目舉措之跨代網升級工程。跨代網升級指在浙江省有線電視網存量資產的基礎上,對核心網、接入網進行全面的升級改造,同時對家庭網進行提前布局,實現家庭的有線無線一體化覆蓋。形成融合“廣播加交互”、“光纖加同軸”、“終端加云端”、“有線加無線”全球最先進的網絡架構,支撐全業務的開展。

(1)核心網:

率先引進最新的100G光交換技術,采用新一代DWDM技術,可實現IP與光的融合,實現光電一體化大顆粒業務調度,通過光電兩級保護與IP網三層路由保護相結合,增強了網絡可靠性,提供良好的運維管理能力,克服了傳統SDH、DWDM的不足,能有效地支持IP業務的傳送。

浙江華數采用全球最先進思科的100G核心網絡設備,構建全球第一個開通容量達2200G并可升級到4800G的全省骨干網絡,實現100G到地市、10G到縣的海量寬帶網,滿足智慧浙江的發展需要。

(2)接入網:

浙江華數通過超光網方案進行接入網的建設。超光網為建設下一代廣播電視網(NGB)而設計的“光纖接入,同軸進家”的全球領先的網絡架構。該方案融合了廣播網的廣播優勢和IP網的雙向優勢,充分利用了有線網已規模部署的同軸電纜資源,極大地提升了廣電網絡的價值。

通過融合邊緣CMTS、雙模網關、EOC、電纜WIFI等方式,實現對全省家庭的全業務接入改造,根據用戶的不同業務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從4兆到200兆的家庭寬帶接入。通過自主設計的超光網技術,實現家庭的有線無線一體化覆蓋,使得老百姓在每個房間里都可以享受到無線覆蓋帶來的便利,實現隨時隨地的無線上網、家庭移動電視等新興業務和應用。

超光網接入分為小區接入網和家庭接入網兩部分。小區接入網實現廣播網和IP網從光節點通過同軸電纜到樓道的綜合傳輸,主要由華數自主創新的W-CMTS和雙模網關構成。W-CMTS實現了400Mbps的雙向數據接入和400Mbps的單向數據接入,可以滿足寬帶接入、高標清點播、輪播、廣播、無線中繼、智能家庭等業務接入的需要。

家庭接入網方案基于超光網技術的家庭接入網將入戶同軸網絡的帶寬頻率從目前的860MHz擴展到2.8GHz,擴展了近三倍,可以實現6Gbps以上單向數據接入、400Mbps雙向寬帶接入,在提供比目前光纖入戶更高帶寬的同時,可以接入WIFI無線信號和3G、LTE室內覆蓋的信號,滿足未來全高清頻道、高清點播、3D視頻點播和云游戲,以及家庭移動業務的需要。

項目舉措之云服務建設工程。浙江華數將依托豐富的內容資源和持續的自主創新,全面提供跨網絡、跨終端、泛在化的融合服務,基于“超大型分布式綠色節能IDC機房”,構建覆蓋全省的“云城市平臺、云家庭平臺、云電視平臺、云寬帶平臺和云通信平臺”。滿足“智慧城市、數字家庭”等三網融合的發展需要。

(1)超大型分布式綠色節能IDC機房:采用全球最先進的液冷技術、空氣循環技術和新型機柜,分別在杭州城區、杭州轉塘、千島湖、金華等構建超大型分布式綠色節能IDC機房,滿足全省全業務的發展需要,同時為政府和行業提供高品質的專區、專柜、托管、租用、云存儲、虛擬平臺等服務。

(2)云城市平臺:依托于綠色節能IDC和遍布全省的網絡資源,為政府、行業、企業、社區提供云平臺服務,實現電子政務云、便民服務云、城市安防云、智慧交通云、醫療健康云、教育科研云、中小企業云、電子商務云、文化出版云、旅游休閑云等服務,支撐智慧城市的全面發展。

(3)云家庭平臺:構建連接運營商、社區、第三方服務提供商的云家庭平臺,實現家庭娛樂、家庭安防、家庭健康、家庭通訊、家庭教育、家庭控制的全面普及,在數字電視服務的基礎上,普及安防監控、智能家居等全新數字家庭服務。

(4)云電視平臺:依托媒體云和應用服務云構建云電視平臺,提供除直播頻道、視頻點播外的實時交互電視、各類電視應用、個人媒體中心、個性化界面、網絡錄像機等云電視服務。

(5)云寬帶平臺:依托云存儲、云緩存、云檢索和云匹配技術,構建覆蓋全省的云寬帶平臺。為老百姓提供超寬帶、寬帶、綠色寬帶、經濟寬帶等層級式服務。通過云電腦一體機、云電腦等終端,提供觸摸式家庭寬帶電腦、手寫筆家庭寬帶電腦等服務,滿足不同人群使用電腦和寬帶服務的需要。

(6)云通信平臺:依托云交換、云聚合等技術,構建覆蓋全省的云通信平臺。實現家家戶戶通視頻電話、人人手機與電視互通、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的跨屏幕互通。使得用戶無論在家里、辦公室、途中,都可以享受到全媒體融合通信帶來的便利。

通過全省有線電視網跨代升級工程的實施,浙江的有線電視網將成為“技術先進、平善、業務豐富”的全新數字化平臺。該平臺也將成為浙江最重要的“宣傳基礎設施、文化基礎設施、信息化基礎設施、寬帶通信基礎設施”,為“建設智慧浙江、構建文化大省、發展戰略新型產業”等戰略的實施提供全面支撐。

(作者單位:浙江華數廣電網絡股份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依安县| 塘沽区| 日照市| 丰顺县| 三门峡市| 开平市| 绥芬河市| 萍乡市| 凭祥市| 武义县| 盐山县| 凤翔县| 南宁市| 江源县| 弥勒县| 五大连池市| 齐齐哈尔市| 定日县| 嵊泗县| 南漳县| 兰坪| 宜宾县| 土默特右旗| 玉树县| 徐汇区| 三明市| 呈贡县| 永年县| 莱西市| 平乐县| 凤山县| 六枝特区| 彭阳县| 屯留县| 嘉兴市| 茂名市| 黄石市| 荆州市| 华安县| 莱州市| 闸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