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經濟學產生的條件

經濟學產生的條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經濟學產生的條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經濟學產生的條件范文第1篇

關鍵詞:馬克思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地租理論;比較;啟示

中圖分類號:F09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46(2013)06-0014-08

一、 馬克思經濟學的地租理論

馬克思經濟學中的地租理論是其經濟學的重要內容。馬克思指出:“無論地租有什么獨特的形式,它的一切類型有一個共同點: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權借以實現的經濟形式,而地租是以土地所有權,以某些個人對某些地塊的所有權為前提。”資本主義地租由于形成的原因和條件不同,可以分為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兩種基本形式。此外,地租還有城市建設地段地租、壟斷地租和礦山地租形式。

1. 級差地租

(1)級差地租的形成

級差地租是由農產品個別生產價格低于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構成的超額利潤轉化而成的地租。土地因肥力不同和地理位置不同,從而形成優、中、劣三種不同的等級差別。由于土地是有限的,只經營或耕種優中等地產生的農產品并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必須要投資劣等地,因而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必須由劣等地的生產條件決定的。而投資于優、中等地的農業資本家,由于其個別生產價格低于社會生產價格便可獲得超額利潤,將這部分超額利潤繳納給土地所有者便是級差地租。由此可見,級差地租形成的條件或基礎是土地質量優劣程度的差別。

級差地租產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權的壟斷。土地經營權的壟斷決定了農業資本家經營土地的等級不一,租種優、中等地的農業資本家可以長期穩定地保有相對有優勢的生產條件,從而能夠長期穩定地取得超額利潤。

級差地租的來源是農業雇傭工人的超額剩余勞動。表面看來級差地租似乎來自于土地這個自然條件,實際是耕種優等地和中等地的農業工人具有較高勞動生產率,可在同一時間內可比耕種劣等地的農業工人創造更多的剩余價值。

(2)級差地租的形態

級差地租根據形成條件的不同可以分為兩種形態,即級差地租Ⅰ和級差地租Ⅱ。

1)級差地租Ⅰ,它是個別資本投入不同地塊具有不同生產率的結果。根據形成原因不同又可分為由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形成的級差地租Ⅰ和由土地的地理位置差所形成的級差地租Ⅰ。土地位置好壞可由土地與市場的距離來表示,市場距離最近為優等地。

2)級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追加投資的資本生產率不同而產生的級差地租。在同一塊土地上追加投資主要是進行集約經營、精耕細作,改良土壤,改進生產技術等方式來提高農產品的產量。

2. 絕對地租

(1)絕對地租的形成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由于土地私有權的存在,農業資本家租種任何土地都必須繳納的地租就是絕對地租。

絕對地租形成的條件是農業資本有機構成低于社會資本有機構成。由于租種劣等地的農業資本家必須獲得平均利潤,農產品的出售價格就必須高于社會生產價格,這就要求農業資本有機構成低于社會資本有機構成,使等量農業資本可以比等量的工業資本推動更多的活勞動,從而在剩余價值率相等的條件下創造更多的剩余價值。

絕對地租產生的原因是土地所有權的壟斷。土地所有權的壟斷阻礙、排斥和限制了資本向農業部門的轉移,使農業部門創造的剩余價值不參與社會利潤的平均過程,從而使農產品能夠按照高于社會生產價格的價值出售。

絕對地租的來源依然是農業雇傭工人的超額剩余勞動。絕對地租是農產品價值中超過平均利潤的那部分剩余價值,它依舊是農業工人創造的,體現著農業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對農業雇傭工人的剝削。

(2)農業有機構成趕上工業有機構成條件下絕對地租的來源

馬克思指出一旦農業資本有機構成低于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的條件不存在了,由超額利潤轉化而成的絕對地租就消失了。但只要土地私有制沒有消滅,土地私有權壟斷依然存在,絕對地租就依然存在。但這時的地租與之前分析的絕對地租的來源有所不同,這時的地租“只能來自市場價格超過價值和生產價格的余額,即來自于產品的壟斷價格”[1]。

3. 城市建筑地段地租、壟斷地租和礦山地租

(1)城市建筑地段地租

城市建設地段地租是建筑資本家為取得用地使用權而支付給土地所有者的地租。但城市建筑地段地租是為了獲得生產場所而支付,土地本身并不直接參與到產品的形成中。此外,城市建筑地段地租還有自身的特點:首先,在建筑業中的土地位置對級差地租Ⅰ起決定性的作用,越是接近市中心的地租就越高;其次,城市建筑地段地租的主要形式是級差地租Ⅱ;再次,城市建筑地段地租最終是由建筑物的使用者來支付的;最后,由于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壟斷性地租較為突出。

(2)壟斷地租

壟斷地租不是任何土地都能產生的,它只產生于具有某種獨特自然條件的土地。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個葡萄園在它所產的葡萄酒特別好時(這種葡萄酒一般說來只能進行比較少量的生產),就會提供一個壟斷價格。由于這個壟斷價格(它超過產品價值的余額,只決定于高貴的飲酒者的財富和嗜好),葡萄種植者將實現一個相當大的超額利潤。這種由壟斷價格產生的超額利潤,因土地所有者對這塊具有獨特性質的土地的所有權而轉化為地租,并以這種形式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便是壟斷地租”[2]。

(3)礦山地租

礦山地租是指工業資本家為采掘礦藏向礦山土地所有者租用礦山所支付的地租。它反映了土地所有者和采掘工業資本家共同剝削雇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的剝削關系。礦山地租也具有級差地租、絕對地租和壟斷地租三種形式。

4. 土地的價格

資本主義制度下,由于土地是私有的,土地所有者可以憑借土地私有權獲得地租,因而土地就能夠以一定的價格買賣。但是土地價格并不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土地的買賣實際上是地租的資本化。就是說一定面積和豐度的土地價格相當于這樣一筆貨幣資本:把這筆貨幣存入銀行所獲得的利息,等于這塊土地出租所獲得的地租。因此,決定土地價格的因素是地租額和利息率,土地價格與地租額成正比,與利息率成反比。[3]

二、西方經濟學的地租理論

1. 主流經濟學的地租理論

(1)租金、準租金與經濟租

租金,就是指任何具有固定供給特征的要素(譬如有些人天生的好嗓子即天賦才能)服務價格。后來,租金泛指是指一般資源或要素的服務價格,而不管該資源或要素的供給如何。資源或要素從整體上來講是一種絕對性的固定供給,從個體上來講則是存在相對的固定供給。這種生產要素的服務價格與租金十分相似,被稱為“準租金”。準租金就是指供給量暫時固定的生產要素的支付,即固定資產在短期內所得到的收入或固定生產要素的收益。進一步地說,放寬供給固定的條件,提供一定數量的要素,生產要素實際得到的報酬與使該要素被供給出來所必須支付的報酬之間的差額就是“經濟租”,即要素的實際收入超過其“機會成本”的余額。

如圖1,在以橫軸表示要素數量,縱軸表示要素價格的坐標系中,要素的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分別為曲線S和曲線D,二者相交的均衡點為E,決定了要素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分別為R0和Q0要素的全部收入為OR0EQ0,根據要素供給曲線,要素所有者所愿意接受的最低要素收入為OAEQ0。因此,在要素的供給曲線以上,要素的均衡價格R0以下的區域AER0為經濟租。該部分即使去掉也不會影響要素的供給量。

顯然,經濟租的大小取決于要素供給曲線的形狀,供給曲線越是陡峭,經濟租部分就越大。特別地,當要素的供給曲線是垂直時,要素的全部收入就都變成經濟租的部分。可見,“租金”實際上是特殊的“經濟租金”。

(2)土地的價格和地租的決定

西方經濟學中認為土地與其他生產要素的報酬一樣,土地所有者賺取的收入就是他向土地使用者收取的地租。

按照均衡價格理論,地租是由土地市場上的土地供給曲線和土地需求曲線的交點決定的。就一個整體經濟而言,供給量是固定的,土地供給無彈性,其市場供給曲線為一條垂直線(這里假定土地沒有自用價值),即圖2中的S線,土地總供給量始終為Q0。這樣,決定地租的唯一因素便是土地的需求。土地的需求曲線D如同其它要素的需求曲線一樣向右下方傾斜。在圖中將土地的需求曲線D與供給曲線S綜合在一個坐標系中,其交點E就是均衡點,OR0為地租水平,OQ0是土地的數量。

上述地租理論還可給出一個關于地租產生的解釋。如圖3所示,土地供給量固定不變為Q0,供給曲線為S曲線。假設開始時對土地的需求為D0,從而地租為零;由于人口增加使糧食需求增加導致糧食價格上漲,或是由于技術進步使土地的邊際生產力提高,土地的需求曲線開始向右上方移動至D1,從而地租開始出現為OR1。由此可見,地租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的稀少,供給無法增加;如果給定了不變的土地供給,則地租產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土地需求曲線的右移。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增長對糧食需求的進一步增加,市場上土地的需求不斷增加,土地需求曲線由D1向右上方移動至D2,地租水平由OR1上升到OR2,地租有不斷上升的趨勢 [4]。

(3)級差地租

土地的需求取決于它的邊際收益產品,因此土地的邊際收益產品(MRP)的差異便導致了不同地區的地租出現了差異即產生級差地租。根據MRP=MPP(要素的邊際物質產品)×MR(要素生產出來的產品的邊際收益) ,故導致MRP差異的就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MR的差異,特定商品的需求越大MR越大。二是MPP的差異,對于工業而言,土地的地理位置不同就會導致土地的生產率不同;對于農業而言,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導致土地的生產率不同。由MPP的差異即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以及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導致的生產力不同所產生的地租便是級差地租。

圖4優等地和劣等地的地租比較

具體來看,邊際生產力理論對于解釋級差地租提供了一種很好的思路。假定是凹性的生產曲線,它反映了“成本遞增法則”,同時假定只有土地和勞動兩種生產要素。[5]

如圖4所示,左邊表示優等地的地租,工人的工資水平是OW,工人的數量為OQ,邊際生產力曲線為FH,因此,雇傭工人的工資總額為OWHQ所圍成的矩形面積,此時地租為WFH所圍成的扇形面積。右邊所示為劣等地的地租,同樣的工資水平OW工人人數減少為OQ1,邊際生產力曲線為F1H1,此時,雇傭工人的工資總額為OWH1Q1所圍成的矩形面積,地租為WF1H1所圍成的扇形面積。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優等地的地租明顯大于劣等地的地租,說明優等地的邊際生產力高,因此地租多,兩者之間的差額FF1H1H所圍成的扇環面積即為級差地租。[6]

2. 西方經濟學中其他學派的地租理論

(1) 杜能的地租理論

杜能假定一個孤立的城市,城內各種土地的肥沃程度和勞動生產力相等,對任何一種農產品的單位面積產量和生產成本也相同。土地歸土地所有者擁有,土地所有者和農民之間存在自發的競爭。

杜能指出某種產品的產地價格等于中心市場價格與產地至中心市場之間運費的差額,這個運費實際上就是位置地租。農民的競爭最終會使地租呈梯度狀分布,依中心市場遠近形成同一產品水準的均等價格區域,亦即區位地租分布的圈層。[7]

(2)阿隆索的地租理論

阿隆索(Alonso)在《區位和土地利用》中提出了競價曲線(bid price curve),發展了杜能的地租理論,并進一步將其引入城市地租的分析,從而在統一的框架內說明了城市和農業土地利用,級差地租形成的原因以及地租的分布狀態。[8]

如圖5a,圖的上半部分是達到均衡時三種農作物的競租曲線,表示在任一距離上農民愿意支付的地租。實線是競價曲線的包絡線,它決定了地租的梯度。沿著實線的任一段,該種農作物的種植者都愿意比其他種植者付出更高的地租。這樣農產品生產就成同心圓的形式,越靠近同心圓的圓心,地租越高。圖的右下部分給出了該同心圓的1/4。圖5 b所示的城市中,上半部分是達到均衡時城市不同功能區的競價曲線,表示在距離市中心的任一距離上,使用者愿意支付的地租。越靠近同心圓的圓心,地租越高,而越的同心圓所表示的地租越低。 三、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

地租理論比較分析 通過上述對馬克思地租理論和西方經濟學地租理論的闡述,我們看到兩者對于地租理論的研究既有一些共性,也有本質上的區別。

1. 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地租理論的共性

(1)在來源上,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地租理論都源于亞當?斯密、李嘉圖的古典經濟學。馬克思擯棄了其中庸俗的成分,借鑒和吸收了其中合理和科學的成分,深入闡述了地租的來源、形成條件等。西方經濟學的地租理論則在亞當?斯密及李嘉圖的思想之上,由克拉格的邊際理論建立起西方經濟學的地租理論。

(2)在研究對象及其認識上,兩者都是闡述經濟活動中的重要生產要素――土地的使用及其要素收益的分配問題,并認為地租是土地的所有者的報酬。馬克思指出地租是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形式;西方經濟學認為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向土地使用者收取而賺得的收入。

(3)在內容上,二者都有對地理位置不同,土地肥力不同而導致的級差地租的分析,以及對隨著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對農產品需求增加而導致對土地需求的增加甚至連劣等地都不得不利用過程的分析。

2. 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地租理論的區別

(1)地租主要形式區別

馬克思經濟學堅持邏輯和歷史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在一定的歷史背景和制度條件下從產權以及人們之間相互經濟關系角度科學、全面地考察什么是地租以及地租的形式[9]。馬克思在探索地租理論前已經對資本主義生產和流通過程、成本理論等進行了充分的研究,通過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剩余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利潤率轉化成平均利潤率并形成平均利潤的基礎上深入說明了地租的實質及其各種具體形式。馬克思認為地租有絕對地租和級差地租兩種基本形式,還有城市建筑地段地租、壟斷地租和礦山地租形式的地租。西方經濟學地租理論則回避地租所反映的經濟關系,撇開所有制來分析地租,將地租定義為地主將其所有的土地租給他人使用所獲得的報酬。于是資本家占有和支配土地生產要素并獲得報酬就是理所應當的,從而巧妙地掩蓋掉了資產階級對雇傭勞動者的剝削。因此,西方經濟學的地租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絕對地租的考察。此外,馬克思經濟學對建筑資本家、壟斷資本家以及工業資本家為取得有關土地使用權而向土地所有者所繳納的地租分別做了考察。西方經濟學地租理論由于回避所有制關系,自然也不會有如此詳細的劃分和研究。比較可見,馬克思的地租理論分析更為深刻,為雇傭勞動者利益吶喊,西方經濟學則是在資產階級和地主的立場上,為資產階級和地主的統治服務。

(2)級差地租的區別

馬克思經濟學的地租主要有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兩種基本形式,其中級差地租又可進一步劃分為級差地租Ⅰ和級差地租Ⅱ兩種形態,即考慮到了在同一塊土地上因連續追加投資的資本生產率不同而產生的級差地租Ⅱ。西方經濟學無論是主流西方經濟學還是其他流派都只有對于級差地租Ⅰ的分析和解釋,主流經濟學主要是從邊際產品收益的角度,用邊際生產力的理論解釋級差地租。空間經濟學家以競價曲線(bid price curve)從空間地理位的角度來考察地租,實際上相當于馬克思經濟學中的級差地租Ⅰ。說馬克思經濟學在分析地租時充分考慮到了技術水平,不同勞動者勞動能力和努力程度的差別所引起的地租的差異,而西方經濟學則缺少對這一部分的考慮與研究。

(3)地租產生原因和形成條件的區別

馬克思經濟學地租理論與所有制緊密聯系在一起,說明農業資本家與其他資本家一起對整個工人階級創造的剩余價值進行著共同的瓜分。認為絕對地租的產生是由于土地私有權的存在,級差地租產生的根本原因則是土地經營權的壟斷。絕對地租產生的形成條件是農業的資本有機構成低于社會資本有機構成,土地等級的差別是級差地租的形成條件或基礎。從而深刻地揭示資產階級的剝削性和對雇傭勞動者的壓迫。西方經濟學地租理論采用了邊際分析方法從成本的角度,以供需平衡的理念,采用具體的圖形來直觀闡釋地租的形成。其理論沒有也不可能分別對絕對地租和級差地租產生原因和形成條件的分析,只是籠統地從供給與需求關系的角度來說明。認為地租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資源稀少,而土地的供給卻不能增加所導致的。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土地的整個需求的增加,即土地的需求曲線的整體右移導致。

(4)土地價格問題的區別

馬克思經濟學假設人是社會的人,其地租理論以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理論為基礎。認為自然土地沒有價值,但其有使用價值,表現在地租上即土地收益的資本化。土地的價格并不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一定面積和豐度的土地的價格相當于這樣一筆貨幣資本:把這筆貨幣存入銀行所獲得的利息,等于這塊土地出租所獲得的地租。地租額和利息率是決定土地價格的因素,土地價格與前者成正比;與后者成反比。西方經濟學假設人是經濟人,地租理論以效用價值論和均衡價格理論為基礎。效用理論認為能夠帶來高效用的商品就具有較高的價值,土地也是如此。所以,地租的價格也是由土地的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相交的均衡點或者說由土地的邊際效用和邊際成本來決定的。

四、啟示與政策建議

馬克思經濟學地租理論和西方經濟學地租理論從不同的假設和理論基礎出發,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對土地的租金和價格進行了考察,通過比較分析,能夠更為深入地把握二者在范圍、劃分、成因及構成等的本質差異。

此外,我國城鎮化進程在悄然加快,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各類開發建設涉及到的對農民征地問題,以及國家、地方政府和農民的收益分配的矛盾與收益分配不公的現象普遍存在。不但國家與農民在土地收益分配上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間土地收益分配也存在著諸多矛盾與不公。對于解決目前現實存在的土地收益問題,我們應當以馬克思經濟學地租理論為指導,汲取西方經濟學地租理論當中的合理成分,同時結合我國具體的國情和現實條件。主要有以下幾點啟示與建議:

首先,國家作為土地的所有者應收取絕對地租。根據馬克思經濟學地租理論,地租是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借以實現即實現價值增值的形式。它是一個經濟范疇,體現著一定社會生產方式下的生產關系。無論什么形式的地租都是土地的所有者憑借其土地的所有權從土地的使用者收益中收取的一部分利潤。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雖然土地私有權已不存在,但土地的所有權依然存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相分離,國家作為土地所有者,向通過開發、利用而從土地上獲得利潤的任何土地使用者收取一定數額的絕對地租是合理的,是國家對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據此,建議中央政府依據一定時期各地區、各城市實際用地的有效水平制定總的租金水平,以保持國家總的土地租金收入。

其次,級差地租Ⅰ應當歸地方政府所有。城鎮化進程中,地方政府通過公共基礎設施的投入建設,根據相關市政規劃,開發了土地,改善了周邊的投資環境,從而使得原先的農業用地轉變成適合城市建設和發展需要的城市工商業或住宅用地,一方面使得更改用途后的土地生產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也由此形成了不同土地便利程度與地理位置的差異。依據馬克思經濟學地租理論,級差地租Ⅰ是由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和土地的地理位置的差別而形成的地租,它是個別資本投入不同地塊具有不同生產率的結果。因此,這種由于政府基礎設施投資而使得土地使用者投資周邊環境及地理位置條件較好的土地而產生的級差地租Ⅰ應該歸地方政府所有。

再次,級差地租Ⅱ應當歸屬于農民。級差地租Ⅱ是由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追加投資的資本生產率不同而產生的級差地租。農民作為農地的使用者,采取新技術,采用先進的生產機械,耕種更為優良的農產品品種,提高土地的集約利用程度或是增加對土地不斷投入使土地肥力的增強等方式來提高土地的生產率,由以上原因而產生的級差地租Ⅱ應該歸農民所有。目前城鎮化進程中,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農地征收面積一再擴大,在土地征收后政府通過拍賣、掛牌等方式將土地流轉給新的土地使用者,農民卻因此失去了原本的生存依靠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因此,應該規定流轉后的土地使用者與受益者按土地流轉前農民對土地的投資和提高土地生產率的實際耕作情況給予相應的補償。農民自己建造的宅基地同樣也是農民的投資和勞動創造,由其產生的有關收益也應當歸農民所有,在征地補償時應該考慮到在征地前農民本應獲得的這部分級差地租而給予相應的補償。

最后,不同地區需根據土地供需情況區別對待。在對具體問題的分析上,西方經濟學地租理論有助于我們具體、形象地分析和解釋有關土地問題。我國國土遼闊,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因而在土地政策上不能搞 “一刀切”。要綜合考慮到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用市場供需機制來引導和調節地租,促進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資源。例如上海城市每公頃土地的地租與新疆西北部地區每公頃土地的地租相比何者較高?顯而易見是前者,為什么會如此?西方經濟學中級差地租的理論能夠很好地解釋,同時也為此類問題的解決和有關政策的制定以啟示和指導。

如上圖,由于和新疆西北部地區相比,上海市的土地邊際生產力明顯較高(比如可建造高級寫字樓),因此上海市區的土地需求曲線DA相比新疆郊區的土地需求曲線DB處在較高的位置。與此同時,上海市由于土地數量有限,土地供給曲線SA較靠近縱軸,土地供給數量為QA;而新疆西北部的土地則相對比較充裕,因此,土地供給曲線SB較遠離縱軸,土地供給數量為QB。在需求和供給曲線的共同作用下,上海市的地租水平遠遠高于新疆西北部地區的地租水平。簡言之,上海市中心地段的土地邊際生產力較高,這是從需求的角度來講的,從供給的角度來分析則是由于和新疆西北部地區相比,上海市土地的數量極其有限。[10]

總之,在解決城鎮化進程中土地收益分配問題及土地合理利用等問題時應以馬克思經濟學的地租理論為指導和理論依據,同時借鑒西方經濟學地租理論的分析方法與合理成分。國家在制定有關政策時應充分考慮到市場機制的基礎性配置作用,以市場供求關系和價格機制來引導地租和土地價格水平,促進土地合理利用,保護土地資源。我國的土地政策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是以馬克思經濟學的地租理論為指導思想,而對待西方經濟學的地租理論則是采取完全批判的態度,實際上這是一種片面和曲解。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這種片面和扭曲會對我國土地收益分配及土地利用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對此,我們應科學合理地解讀和評價西方經濟學的地租理論,借鑒和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按照研究方法,將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地租理論與我國土地收益分配及土地利用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豐富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地租經濟理論,以更好地解決我國的現實土地問題。

參考文獻

[1]馬克思. 資本論(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863.

[2]馬克思, 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873.

[3]白永秀, 任保平. 現代政治經濟學[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6: 210-212.

[4]高鴻業. 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M]. 北京: 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 301-305.

[5]約翰?斯羅曼. 經濟學(第六版)[M]. 郭慶旺,趙志耘,譯.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8.1: 254-256.

[6]吳易風. 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比較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824-832.

[7]斯坦利?L. 布魯,蘭迪?R. 格蘭特. 經濟思想史[M]. 邸曉燕,等,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1: 177-179.

[8]藤田昌久, 保羅?克魯格曼, 安東尼?J?威納布爾斯. 區位和土地利用[M]. 梁琦,譯.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2: 13-15.

經濟學產生的條件范文第2篇

經濟人是西方經濟學賴以建立和發展的核心概念,借助于經濟人抽象,西方經濟學主流學派建立起了比較完整和成熟的理論體系,一些非主流學派,例如新制度經濟學和信息經濟學也運用經濟人模式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與此同時,也存在著將經濟人模式泛化為一般分析工具的傾向,似乎經濟人模式能夠概括人類全部經濟生活的本質。但在實際上,這種忽視概念提出根據的預設主義和本質主義的做法只是將已有的經濟學推廣應用到更多的場合,是經濟學范圍的擴大而不是本質的進步。象所有科學的概念和理論都有其特殊的根據和局限性一樣,經濟人抽象也有其特殊的根據,這根據就是局限性,由此決定了經濟人抽象不可以無限泛化。在經濟人抽象的適用范圍之外,是全新的經濟現象,其本質和規律不同于建立在經濟人抽象基礎上的傳統經濟理論。

在經濟學的歷史上,亞當·斯密是第一個提出經濟人思想的人,他在下面這段關于“看不見的手”原理的著名論述里面,也提出和論證了經濟人思想:“每個人都在力圖應用他的資本,來使其產品能得到最大的價值。一般地說:他并不企圖增進公共之福利,也不知道他們所增進的公共福利為多少。他所追求的僅僅是個人的安樂:僅僅是他個人的利益。在這樣做時,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促進一種目標,而這種目標決不是他所追求的東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經常促進了社會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利益時所得到的效果為大。”(高鴻業主編《西方經濟學》,第439頁,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看不見的手”原理是頌揚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的,經濟人是其核心思想。所謂經濟人,就是追求自己的安樂和利益的人,在此后關于經濟人的所有界定中,經濟人的這一自利特點都是最基本的規定。

問題在于如何理解經濟人的性質,斯密是基于什么根據提出經濟人的概念。關于經濟人“自私自利”(selfishess)、“利己主義”(egoism)、“自我為中心”(self-centred)的解釋,都把經濟人歸結為人性使然,是倫理學上的利己主義者。即使斯密是基于人性論和倫理學提出經濟人概念,人們在經濟領域表現為經濟人,這也是有著經濟領域的根據。斯密在上面的論述里面,已經給出了這種根據,即“每個人都在力圖運用他的資本,來使其產品得到最大的價值”,因此問題的癥結在于斯密是不是從人性的角度解釋經濟人的自利動機。

“斯密問題”存在表明斯密并不是從人性論和倫理學出發提出經濟人思想的。所謂“斯密問題”,是指斯密的兩部主要著作《道德情操論》和《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之間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它們分別以“同情心”和“利己心”作為論證的出發點。如果斯密是從基本的人性假設出發的話,那么兩部著作之間就存在矛盾和不一致性。

《道德情操論》是探討人類的道德倫理問題的,斯密以利他的“同情心”作為論證的出發點,說明斯密的倫理學并不是利己主義的。斯密從人們對“他人情感和行為”以及對“自己的情感和行為”進行評判兩種角度提出“同情心”概念。在對“他人情感和行為”進行評判時,斯密認為人類有站在他人的角度、設身處地進行想象的能力、這種能力使人們在看到他人的不幸或快樂時,能夠結合自己的經驗和感受,對他人的情感和行為作出評判。在對“自己的情感和行為”進行評判時,斯密認為,“如果我們不離開自己的地位,并以一定的距離來看待自己的情感和動機,就決不可能對它們作出全面的評述,也決不可能對它們作出任何判斷。而我們只有通過努力以他人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情感和動機,或像他人可能持有的看法那樣來看待它們,才能做到這些。”(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第137頁,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因此,“我們假定自己是自己行為的旁觀者,并且用這種眼光來盡力想象這種行為會對我們產生什么影響。在某種程度上,這是我們能用別人的眼光來檢查自己行為合宜性的唯一的鏡子。”(同上,第139頁)綜合上述兩點,斯密認為道德的起源不是每個人所具有的某種不變的人性,而是產生于人與人關系中的同情心,斯密的倫理學是以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為基礎的。

從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方面分析人所會產生的行為和動機,這是斯密分析方法的特點,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中,斯密的分析方法仍然具有這種特點。資本主義社會的特點就在于有些個人擁有一定量的資本,這些資本可以用于不同的用途,生產出不同的產品,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這些人的行為和動機就是斯密所說的經濟人的行為和動機。因而經濟人抽象的根據在于個人擁有資本,這些資本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能夠獲得剩余價值。馬克思指出資本家只是資本的人格化代表,斯密的經濟人抽象所反映的就是這種意思。不論是馬克思所說的資本家,還是斯密所提出的經濟人,都不是人的本性使然,而是客觀的社會關系和條件決定了人們具有怎樣的行為和動機。

斯密經濟人抽象的根據被新古典經濟學形式化、具體化為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前提和假設條件。斯密所說的資本在新古典經濟學中是一些具有稀缺性的生產資源,這些生產資源具有多種用途,可以產出不同種類和數量的產品和服務。在市場經濟自發作用下,每種生產資源都能配置到最佳用途上去,生產出最符合消費者偏好的產品和服務。

新古典經濟學是在邊際革命的基礎上產生的,邊際分析方法為數學方法在經濟學中的應用開辟了道路。應用數學方法,在一系列前提假設條件的基礎上,新古典經濟學從科學上證明了斯密提出的“看不見的手”原理,理論的科學化也使經濟人具有了更為明確、成熟和系統的形式。

首先,在新古典經濟學中,經濟人涵蓋所有的經濟行為主體。經濟人有多種具體形態,既包括勞動、資本和土地等生產要素的供給者,也包括生產者和消費者,且然他們各自利益的表現形式不同,但行為本質是一樣的,都是力圖在市場過程中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因此,經濟人抽象為新古典經濟學對人類的經濟行為作出統一解釋提供了堅實的邏輯基礎。

其次,新古典經濟學借助邊際分析方法具體分析了經濟人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條件。例如,生產者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條件是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消費者在收入和價格的約束下實現效用最大化的條件是所購商品的邊際效用相等,等等。從而將動機與效果結合了起來,至少在理論上為組織資源配置提供了科學依據。

最后,新古典經濟學賦予經濟人的“理性”以一個明確的經濟學含義,即通過成本收益分析,經過精密的計算和仔細的權衡,對可供利用的實現目標的手段進行最優選擇。這是新古典經濟學對經濟人抽象的最重要貢獻,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經濟人模式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為經濟學向其他學科的帝國主義擴張提供了最基本的分析工具。

新古典經濟學的經濟人抽象是對斯密經濟人抽象的繼承和發展,除保持了斯密所提出的根據以外,新古典經濟學又加進了新的內涵。關于稀缺性的生產資源,新古典經濟學有兩個限制性假設條件:生產者的技術水平不變和消費者的偏好是穩定的。在這些假設條件下,社會使用所有的生產資源所能生產的產品的數量和種類就是可知的。作為生產者,他清楚每種商品的價格和需求量;作為消費者,他知道每種商品的價格和供給量,等等。因此,經濟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確定要達到的目標,并應用成本收益分析找到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途徑。

斯密和新古典經濟學的經濟人抽象不是根據某種永恒不變的人性提出來的,這是其科學性的方面,而忽視人尤其是現實的人,又是其局限性。他們的經濟人概念只是根據經濟人的經濟環境和條件提出來的,而沒有根據現實人的特點分析經濟人的行為和動機。不管在歷史上對人有過多少抽象,但只要是從人本身出發進行抽象,是決不可能得出人具有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的假設的,這種假設只能從人之外的某種根據提出來。因此,斯密和新古典經濟學的經濟人抽象并不能運用于現實的人,在面對實際的經濟現象時缺乏解釋力。

根據現實人的特點,在斯密和新古典經濟學經濟人抽象的基礎上,使現實經濟人的行為和動機得到了更好地理解,在此基礎上產生了一些很有解釋力的新的經濟理論和經濟學分支,如新制度經濟學和信息經濟學。

現實人的認知能力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制約,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所以,從現實人出發,斯密和新古典經濟學經濟人抽象的完全理性假設首先受到懷疑和批評。西蒙指出:“古典經濟理論對人的智力做了極其苛刻的假設,為的是產生那些非帶動人的數學模型,用來表示簡化的世界。在這方面,近年來,人們已經提出了疑問,懷疑那些假說是否與人類行為的事實相距過遠,以至根據那些假說所得出的理論同我們所處的現實狀況已經不再有什么關系了。”(西蒙《現代決策理論的基石》前言,北京經濟出版社,1989年版)西蒙提出有限理性說來代替完全理性假設,邁出理解現實經濟人行為和動機的第一步。

由于現實人具有有限理性,他不可能完全準確地了解到所需要的經濟信息,因而市場交易不可能是即時完成、沒有任何費用的,在買者和賣者、雇員和雇主、委托人和人等市場參與者之間必然存在討價還價、監督合同或契約履行的費用。例如買者因不了解商品的質量而盡量低估,只愿低價購買;賣者則利用買者不了解商品的質量這一點盡量虛夸,索取高價;商品購買以后也存在一個維修保養問題,所有這些都使市場交易必然存在交易費用,暴露出新古典經濟學零交易費用假設的非現實性。英國經濟學家科思首先發現了這一問題,在1937年發表的論文《企業的性質》里首次提出了交易費用概念,此后,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進入科斯所開拓的經濟學研究領域,現在已形成了由交易成本理論、產權理論、企業理論、委托理論、團隊生產理論以及制度和制度變遷理論所組成的龐大的新制度經濟學學科體系,這對于研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所產生的過渡經濟學很有借鑒意義。

從信息方面看,所謂有限理性,是指經濟人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而經濟人所掌握和利用的信息必然是不完全的,新古典經濟學完全信息的假設沒有現實性。信息不完全,就會制約經濟人的行為和動機,信息經濟學,尤其是微觀信息經濟學分析了經濟人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會有的行為和動機,因此,信息經濟學對于經濟人的分析更加接近實際經濟生活中的人。

單就經濟人抽象來說,西方經濟學主流學派的經濟人缺乏現實人的根據,新制度經濟學和信息經濟學則在現實人的基礎上改造和發展了主流學派的經濟人概念,因此,后者關于經濟人的抽象更為接近實際經濟生活中的人,新制度經濟學和信息經濟學也就比主流學派更為接近現實經濟生活中的真實的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的新發展已經使主流學派的現實性越來越少了,主流學派之所以還能居于現在的地位,一部分原因在于其意識形態色彩,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具有的形式化、數學化和科學化的外觀。讓那些具有科學主義信念的經濟學家放棄主流學派,至少在目前是不可能的。

在實際應用方面,經濟人抽象的主要問題表現在那種不加分析地將經濟人模式無限泛化的傾向。每一種科學概念都有其產生的根據,但人類認識的形式理性主義傾向使人們常常無視其根據而把它作為一般的分析工具運用到對其他事物的研究中去,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樣做是不妥當的。在經濟人抽象的應用方面,有如下一些方面的問題。

第一,經濟學帝國主義傾向。經濟學帝國主義是近幾十年來西方經濟學發展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現象,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英國經濟學家羅賓斯1934年發表的《經濟科學的性質與意義》一書。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之一是稀缺性假設,相對無限多樣的人類需求,社會所擁有的生產資源是有限的,社會需要在生產資源的多種用途之間進行選擇,因此經濟學又是選擇的科學。由此羅賓斯提出了他的經濟學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行為的特殊方面,即由稀少的影響強加的形式主義方面。因而,由此可以推出,人類任何一種行為都落在經濟學的概念范圍之內。因此我們不認為馬鈴薯的生產是經濟活動而哲學的生產不是經濟活動,相反,我們認為,就兩者中任何一種活動都涉及到放棄其它合意的選擇來說,都有其屬于經濟活動的一方面。除此之外對經濟學的論題沒有限制。”(艾克納主編《經濟學為什么還不是一門科學》,第164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這樣定義經濟學,是從經濟即節約的層面上理解。所謂節約,即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可以說是人類所有活動的共同特點,把所有這些活動都視為經濟活動,就容易誤導人們偏離對真正的經濟活動的研究。在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中,節約即成本收益分析只是經濟人實現資源最優配置的手段,新古典經濟學所研究的經濟活動是人類運用生產資源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過程。盡管新古典經濟學對人類經濟學的研究不無局限性,但仍不失為經濟學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經濟學產生的條件范文第3篇

現在我們要明確,只有一個經濟學基礎理論課程,而不是兩個。政治經濟學是惟一的經濟學基礎理論課程,西方經濟學是作為吸收、借鑒的部分。西方經濟學作為體系,作為學派和學術名著來介紹,我們還是需要的,需要專門的向學生介紹,但是不要突出它。

二、重視指導學生掌握經濟問題研究的方法

研究經濟學的方法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方法為實證分析法。那么,教學時,怎樣引導學生運用實證法去探討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問題呢?

(1)課堂教學時,要從經濟學的理論層面切入,引導學生弄清楚經濟變量的科學定義。

比如:何為經濟學?答案是:經濟學是一門專門研究某種社會制度下稀缺資源配置和合理利用稀有缺資源的學科。上述對經濟學的簡單定義,卻蘊含著多層含義:A.因為資源稀缺而引發經濟問題,如果資源豐富,經濟學則沒有產生的土壤;B.由于資源的稀缺帶來了兩大經濟問題,即資源配置和資源利用問題,由此引導學生去了解和掌握這兩個基本問題;C.解決經濟問題與基本經濟制度有關,不同的制度之下,解決資源配置和資源利用的方式是不同的,這樣引導學生去了解有哪些類型的制度及其特點;D.經濟學是一門專門研究稀缺資源配置和科學利用稀缺資源的學科,學生一旦了解了經濟學的上述基本定義,就會激發其了解經濟學產生、發展、演變等過程的欲望。

(2)教學時,注意設置假設條件。

假設是理論產生的土壤,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假設,理論就不可能成立,至少不能完全成立。在此前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大都習慣于接受前人的研究成果,滿足于記憶現成的答案,卻茫然不知假設的重要性。所以,高等職業學院的教師在教授經濟學課程之前,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三角型的三個內角和是多少度?因為這是小學生都能迅速準確回答的問題,所以,高等職業學院的很多學生對自己的大學教師提出這樣簡單的問題深感迷惑,因而往往不敢直接回答,而是在思考。如此,教師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事實上,180度是有條件的,即平面上)。通過與過去知識的聯系可以讓學生意識到,學經濟學不是背概念、原理或結論的。

(3)關注理論的表述方法。

一般來說,經濟理論可以用文字、表格、圖形或函數關系來表述。在既往的學習中,數學與經濟等理論是分離的,也許一個學生數學學得很好,但對于經濟他可能不太清楚。比如,曲線的斜率表示什么?它表示不同變量變化之間的關系,正斜率越大,表明橫坐標的變化比縱坐標的變化速率要慢,即橫坐標的變化對縱坐標的變化不夠敏感,或者說是缺乏彈性的。教師可讓學生回憶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并對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諸多變量之間的關系產生聯想,從而創造性地用幾何方法分析更多的經濟問題。

三、改造教材

目前,高等職業學院現有的教材,既要構建經濟學基礎理論,又要借鑒經濟學學者的研究成果,包括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和馬克主義理論研究成果,這便要求我們適當改造原有的經濟學教材。與此同時,我們還要鼓勵學者們在下列幾個方面的研究:

(1)鼓勵眾多的理論研究學者從多個層面研究和寫作政治經濟學教材;

(2)鼓勵眾多的理論研究學者自選專題研究經濟學

經濟學產生的條件范文第4篇

國際貿易理論產生于18世紀中葉,其目的在于研究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以及參與國際貿易的國家應如何對待國際貿易。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標志著國際貿易理論體系的建立。其后,國際貿易理論經歷了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與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四個階段。這四種理論在當時可以解釋這樣那樣的國際貿易問題,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際貿易的變化,這些貿易理論也逐漸受到新的貿易理論的挑戰。本文主要分析了這四種理論的內容、結論、優勢以及局限性,以期對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關鍵詞】

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新興古典貿易理論

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源于批判重商主義,經過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李斯特以及當代的克魯格曼,楊小凱等人的逐步完善已經建立相對完備的經濟學體系,并不斷應用于實際。把握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進程及演進規律無疑對制定正確的貿易政策從而促進各國和世界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古典貿易理論

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為古典經濟學的建立打下了理論基礎。斯密認為人的本性在于追求自身利益,對利益的追逐產生物品交換的需要,進而產生勞動的分工,分工使每一種物品的生產都趨向專業化從而使勞動生產率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促進國家經濟的增長。根據絕對優勢理論,參與國際貿易的國家應該生產自身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并在國際市場行進行貿易以獲得比自身生產更多的利益。絕對優勢學說的創立有三個方面的主要意義。第一,它解釋了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即各國不同的自然稟賦和生產條件使各國對同種商品的生產具有不同的絕對成本,人類追求自身利益的本性驅使國家間貿易的產生;第二,它指明國際貿易能給參與到其中的國家帶來比自給自足更大的利益;第三,它指出了自由貿易的必要性,既然一國可以通過國際貿易取得更多的利益,那么就應該最大程度的開展國際貿易,即進行自由的國際貿易。由此可見,比較優勢學說更能解釋普遍的經濟現象。因為比較優勢學說表明,不僅擁有絕對優勢的國家可以從國際貿易中獲得比自身生產更多的利益,不具有絕對優勢的國家也可以,為現實中的此類國際貿易提供了理論依據。既然國家貿易能為所有的國家帶來更多的利益,那么國際貿易就應該在盡可能大的范圍內進行。這樣,比較優勢學說就從理論說明了自由貿易的必要性。當然,任何理論都有其進步性和局限性,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學說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不足之處。一是比較優勢只對國家間貿易的分析是靜態的,它只能總結某一時點上國家間貿易的優勢所在,無法分析比較優勢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可能會產生的變化。二是比較優勢理論只以生產商品所需勞動時間為依據,忽視了各國的自然稟賦和技術條件等可能會影響到比較優勢的其他因素。三是比較優勢沒有說明國際貿易中利益的分配問題,即貿易雙方以什么樣的比例分配貿易利益。

二、新古典貿易理論

1993年,瑞典經濟學家俄林出版了《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俄林在書中的分析選用了新的理論基礎,即他選用了自然要素稟賦而非生產商品的時間,從新的出發點分析了國際產生的原因。生產要他在生產要素自然稟賦論中各個國家對各種自然資源的占有情況不盡相同,而且各種商品的生產所需要各種要素的比例也不一樣,參與國際貿易的國家可以通過生產以本國具有的相對豐富的資源為要素的商品并在國際市場上出售以獲取貿易利益。原因在于,以相對豐富的資源為生產要素必然使得該國這種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低于這種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所生產的這種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從而利用價格優勢獲取比國內市場的貿易中更多的利益。顯然,赫克歇爾俄林提出的模型在比較優勢學說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俄林模型的進步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解釋了比較優勢理論中相對優勢產生的原因,即在于各個國家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狀況的不同。兩地所擁有的生產要素的豐裕程度不同導致商品的生產成本不同,產生市場上商品價格的差異,為貿易的產生提供了必要條件。二是俄林不僅對某種商品的生產和貿易作出分析,而且從資本、技術等要素出發在宏觀層面上說明一個國家的貿易優勢和劣勢所在。第三,俄林模型解釋了國際貿易可能會給一國經濟和國民收入帶來的影響。由于一國在國際市場上出售使用豐裕生產要素的資源并獲得高于國內市場的利益,必然使得該種要素的需求量增加,價格上升。反之,需要使用本國相對缺少的資源生產的商品可以從國際市場獲得,從而使該類商品生產要素的需求減少,近而使該種商品的價格下降。生產者和消費者均會從此類貿易中獲得更多利益。

三、新貿易理論

20世紀70年代后期,對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發展迅速,克魯格曼、迪克西特、諾曼、赫爾普曼等經濟學家不斷嘗試把新的理論應用到新古典貿易理論中來解釋現代國際貿易現象,逐漸形成新貿易理論。其中,對新貿易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克魯格曼的《報酬遞增、壟斷競爭與國際貿易》奠定了新貿易理論發展的基礎,對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至今不衰。與俄林選擇自然資源稟賦為研究的出發點不同,克魯格曼改變了對國際貿易理論分析的基礎,他假定廠商的生產是規模報仇遞增的,并以此為依據得出使市場實現均衡的兩個條件。首先,根據微觀經濟理論,廠商為了獲得最大化的利潤需要選擇在邊際利潤為零的點上進行生產,在該點上廠商的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邊際利潤為零。其次,廠商可自由進入或推出一個行業的生產,通過經濟學的分析可知,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在價格等于平均成本時,進入生產的廠商數量等于退出生產的廠商數量,即生產規模實現均衡。新貿易理論通過解決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的瓶頸而把貿易理論的發展推向前進。新貿易理論相比新古典貿易理論最大的優勢在于其現實適用性的提高,它能夠揭示經濟中更普遍的現象,并對新古典貿易理論無法解釋的難題給出了合理的解釋,即為什么國際貿易的大部分沒有發生在要素稟賦相差極大的國家之間。在新貿易理論中,由于商品的多樣性及其隨經濟、科技、市場需求等的不斷發展和變化而處于變動之中,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生產所有種類的商品,所以國際間的貿易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至于在生產商品的分工中哪個國家生產哪些商品則由資源占有狀況和生產條件等因素確定。新貿易理論當然也是不盡完善的,它的缺陷主要在于對廠商的要求過于嚴格,嚴格假設所有的廠商完全相同,忽略了各個廠商之間所存在的領導者才能、資本及技術條件的差異,無法解釋行業中廠商數量及規模的變動,或者一些企業在競爭中步步為營,規模和收益不斷提高,成為行業中的主導者,而另一些廠商卻在競爭中被淘汰,退出競爭。對前人無法解釋的難題做出解答是新的理論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新貿易理論雖然解釋了新古典貿易理論無法解釋的里昂惕夫之謎及相關難題,它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某些方面與現實不相吻合。針對這一問題,新貿易理提出了貿易障礙這一概念試圖對此做出解釋,但是并沒有給出具體的變量或參數在模型中做具體的分析,因此這一問題至此并沒有得出系統合理的解釋每一個理論的局限之處都會成為新理論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基于對這一難題的解釋,以楊小凱為代表的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得到了拓展。

四、新興古典貿易理論

新興古典經濟學家的主要創立者是華裔經濟學家楊小凱。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的關鍵假設是經濟中的每個個體都即使生產者又是消費者。由于每個個人、廠商或者國家都不能囊括所有商品的生產,因此生產者之間存在分工,為貿易的產生提供了必要條件,當分工產生的專業化經濟大于進行貿易所需花費的交易成本時,貿易產生。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的主要貢獻在于系統地解釋了貿易產生的原因,該論證在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中同樣適用。由于該理論對分工的論證主要基于內生優勢,因此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也被成為內生優勢理論。新興古典貿易理論認為,分工是貿易產生的必要條件,當分工經濟大于交易費用時為貿易的產生提供了充分條件。即使所有的人都完全相同,不存在任何差異,也會在后天的分工選擇中形成各異的內生比較優勢,分工促使貿易的產生,貿易的成本形成交易費用,當交易成本大于分工經濟的時候貿易產生的條件消失,各國又會發展封閉式經濟,取消國際貿易。所以分工與專業化經濟大于交易成本是貿易產生的必須條件,二者缺一不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交易效率在不斷提高,交易所需的成本不斷下降,分工經濟的優勢更加突出,又會返而促進商品生產的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市場經濟越活躍,商品種類越多,消費者對多樣化商品的需求就會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滿足,從而使福利水平提高新興古典貿易理論是楊小凱教授對古典貿易理論的深層次完善和補充。他從國際貿易的基本問題即貿易的產生出發,對貿易的起源進行了追本溯源的分析,并對在此基礎發生的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及各個層次經濟體的運行做詳盡的闡述,使國際貿易理論體系更加完整。同時在圍觀和宏觀層面上對貿易的運行機制進行了理論總結。新興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進步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以內生比較優勢為依托,與古典貿易理論的外生比較優勢形成對比,但又以之為基礎。相比靜態的古典貿易理論分析,新興古典貿易理以專業化經濟為基礎對貿易產生的原因進行了探討,并在此基礎上對產品和市場的相關問題做了動態分析。世界經濟總是處于不斷的變動之中,而靜態分析卻只能描述在某一時點上經濟的狀態。因此,為了使理論更加接近現實,需要對經濟的動態運行進行分析,內生優勢的變化就是動態分析的主要因素。動態分析使理論更加接近現實,增加了對現實的適用性和解釋能力。其次,新興古典貿易理論是現實化的理論,它以專業化經濟和交易成本為衡量標準現實經濟的運行提供理論依據,同時也為管理者對貿易選擇相關決策的制定提供指導,以在分工經濟和交易成本的矛盾之中找到平衡點,使經濟的運行更加穩定和高效。而且說明了國際貿易中經濟分工的均衡狀態,為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再次,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對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的產生原因做了統一分析。認為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的起源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即當分工產生的專業化經濟大于交易成本時,貿易就符合人類最大限度追求自身利益的本性,因此自然產生。它突破了新貿易理論的局限,即雖然說明國際貿易的益處,卻無法論證為什么國際貿易要由國內貿易發展而來,而不是在貿易產生的時候就被所有的國家所承認并采取。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對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起源的統一是該理論對國際貿易理論體系的最大貢獻,不僅使國際貿易理論體系更加完整,也把經濟運行的本質在更深層次上揭示出來,提高了理論對現實經濟的認知和解釋深度,因此也具有及其重要的現實性指導意義。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的不足之處主要有兩點。首先,它無法指明參與國際貿易的國家應依據什么原則選擇出口和進口商品。根據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出口一國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或者進口存在比較劣勢的產品舉均能獲得比自己生產更多的利益。因此可以根據生產商品的比較成本的高低來確定要出口或進口哪些商品。新古典貿易理論中,對貿易模式問題也給出了明確說明,一國應出口較多使用其豐裕要素的產品,而進口較多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通過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優勢獲得更多利益。在新興國際國際貿易理論中,克魯格曼指出,商品生產的專業化生產所帶來的利益是國內和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無法對具體應選擇哪些產品用于出口或哪些產品需要進口做出具體說明。只能說明一國應出口本國的專業化經濟較強,交易成本相對較低從而可以帶來更多交易利益的商品,同時需要進口那些本國的專業化經濟較弱,通過國際貿易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獲得的商品。至此,國際貿易理論中的三大基本問題都得到了解決。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的第二個缺陷在于其對現實經濟解釋力的欠缺。該理論追求形式上的全面性,而無法顧及對經濟運行細節的說明,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使一個宏觀的框架,而不致力于對細微現象的解釋。為了構建嚴密的邏輯框架,新興古典貿易理論提出了嚴格的假設條件。而且該理論中所涉及的數據無法從現有資料中獲取,從而無法對其進行檢驗或運用這一理論對現實狀況進行預測。此外,新興古典貿易理論更適用于解釋長期中的經濟現象,而對短期經濟現象缺乏解釋力,所以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在現實中的適用之處極其有限,它在理論上對以往貿易理論的發展及對以后貿易理論的啟示方面所起的作用遠大于它對現實世界經濟運行的解釋和對經濟發展的預示。即理論意義大于其現實意義。

作者:于彩鳳 單位:貴州大學

參考文獻

[1]趙梅.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及其啟示[J].紅河學院學報,2005,12.

[2]郭波,吳平,穆鵬.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脈絡與演進規律[J].大連大學學報,2011,2.

[3]龐丹丹.淺談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J].北方經貿,2014,2.

[4]王秋玲.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J].金融經濟,2009,5.

[5]雷輝.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及對發展中國家的啟示[J].改革與戰略,2006,1.

[6]王建福.論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歷程[J].經濟師,2005,9.

[7]陳鈞浩.全球化經濟的要素流動與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方向[J].世界經濟研究,2013,11

[8]陳曉文.國際貿易理論發展思路及新趨向[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0,12.

[9]周梅妮.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歷程簡述[J].甘肅農業,2005,6.

經濟學產生的條件范文第5篇

[關鍵詞]完全理性;信息成本;沉沒成本悖論

[中圖分類號]F0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10)05-0001-04

一、悖論的提出

科斯[1](Coase,1937)指出:“過去,經濟理論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說明其假設前提而備受困擾。在建立一種理論時,經濟學家常常忽略對其賴以成立的基礎的考察。然而,這種考察不僅對于防止因對有關理論賴以成立的假設前提缺乏了解而出現的誤解和不必要的爭論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對于經濟學都在一系列不同假設前提的選擇中做出正確的判斷也是極為重要的。”在這種情況下發現,新古典經濟模型是直接建立在完全理性、完全信息、零交易成本等一系列嚴格假設前提之上的。在這樣一個理想化的世界里,決策者僅僅根據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大小進行決策,不會考慮過去發生的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指投資已經發生、并且無法得到補償或回收的那些成本。無論當前采取什么行動,沉沒成本都是永恒不變的。因此,人們理性選擇時應該忽略它,這就是新古典經濟學典型的沉沒成本決策無關性,或者說沉沒成本中性。此時,如果以前的這些投資激勵人們繼續執行當前的決策,則被稱為沉沒成本謬誤或錯誤,它是一種非理。因此,大多數微觀經濟學(價格理論)教科書,都把沉沒成本決策無關性看成是一項基本經濟學原理或者理性選擇的真諦[2](Frank and Bernanke,2004)。因沉沒成本決策相關性被經濟學家視為一種謬誤或錯誤行為,因而作為非理排除在自己研究范圍之外了。

的確,我們可以用“行為不理性”、“決策錯誤”等語言來解釋經濟現實中一切不盡如人意的事物是極為便當的,這種邏輯是無往不勝的。因為所有與經濟理論不符合的經濟現實,都可以用經濟主體的行為不理性來解釋。但這往往是不正確的,它反映了經濟理論對經濟現實傲慢的實質和膚淺的態度[3](盛洪,1995)。進一步說,任何行為,無論是多么荒誕不經,都可以通過行為本身就是目的的假設來加以解釋。然而,在現實經濟條件下,人們做決策時常常受到過去發生的沉沒成本的影響。一旦人們進行了大量的沉沒投資,他們具有追加更多投資的傾向,避免先前的投資被浪費掉。沉沒投資的規模越大,他們就越傾向于追加投資,從而出現沉沒成本問題。例如,由于人們“已經投入太多無法退出”,所以仍然保留一些投資失敗的項目;以鍵盤為例說明,由于在當前的制度環境下進行了大量的投資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抵制技術或制度變遷;人們對職業或者專業進行了大量投資,通常不愿意轉換研究領域;在銀行業,追加資金往往會貸給那些無法支付債務的企業,等等,這些都說明決策者難以忽略以前發生的沉沒成本,從而出現所謂的沉沒成本悖論。因此,在非新古典經濟學的世界里,過去發生的沉沒成本往往發揮極大作用,它可以提供決策信息、節約生產和交易成本、維持人聲譽效應,以及受到財富水平或財務預算約束等,進而說明,考慮過去發生的沉沒成本是決策者在真實、動態世界里的一種理。

二、沉沒成本的內涵及其形成條件

沉沒成本①是指投資承諾之后不能得到補償那些成本損失。換言之,沉沒成本是指初級市場上資產購買價格與二級市場上資產再出售價格的差額。那么在現實條件下,為什么會發生沉沒成本?

首先,專用性有形和無形資產投資是產生沉沒成本的最重要的客觀條件。根據威廉姆森[4](Williamson,1985)可以將專用性資產劃分為:①設廠區位專用性。例如,在礦山附近建立煉鋼廠,有助于減少存貨和運輸成本,而一旦廠址設定,就不可轉作他用。若移作他用,廠址的生產價值就會下降;②物質資產專用性極強。設備和機器的設計僅適用于特定交易用途,在其他用途中會降低價值;③人力資產專用性。在人力資本方面具有特定目的的投資。當用非所學時,就會降低人力資產的價值;④特定用途的資產,是指供給者僅僅是為了向特定客戶銷售一定數量的產品而進行的投資,如果供給者與客戶之間關系過早結束,就會使供給者處于生產能力過剩狀態。這些專用性物質資產和人力資產一旦從初始生產性活動中退出,其投資再生產的機會成本很小,甚至沒有,因而會產生沉沒成本。

其次,在給定資產再出售價格不會降低的情況下,交易成本存在也會導致沉沒成本,特別是當交易成本提高資產購買價格和降低資產再出售價格時。即使是通用性資產,因信息不對稱出現“檸檬”問題[6]488(Akerlof,1970),也會在交易過程中很容易產生沉沒成本。特別需要指出,如果考慮的資產本身是信息,那么信息不對稱更加不容易消除,這是因為在沒有揭示信息的情況下無法估價信息的價值,阿羅將這一現象歸結為信息悖論[7](Arrow,1970),從而使搜尋信息成為一種冒險活動。

最后,政府管制、契約承諾,以及稅收政策與折舊制度等,都有可能產生沉沒成本。例如企業與銀行的債務契約關系,不會因為企業破產而不考慮債務問題,這部分債務是不容忽略的,必須得到相應的補償或償還。

經濟學假設每個人都是有理性的經濟人,他們會自動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因此,在新古典世界里,由于堅持完全理性或者理性預期假設,理性的經濟人是不考慮過去發生的沉沒成本的,僅僅根據邊際原則行事。然而,由于新古典世界是一個奇怪的陌生的理想化世界,難以在現實經濟條件下得到滿足,投資者主觀上具有有限理性,客觀上面臨未來不確定性,很容易導致投資失敗或投資錯誤,進而產生沉沒成本,此時決策者不得不考慮這些沉沒成本對當前和未來決策的影響,從而造成所謂的沉沒成本悖論。究其原因發現,考慮過去發生的沉沒成本也是有利可圖的。

三、當事人考慮過去發生的沉沒成本可以節約信息成本

交易成本理論起源于科斯對企業存在的解釋。在新古典環境下,由于信息完全,或者免費獲得決策信息,因

此僅僅根據凈現值大小進行決策,根本不會考慮投資失敗問題。然而,在新制度環境下,未來高度不確定性,即使獲得信息也需要支付昂貴的信息成本,所以考慮過去發生的沉沒成本,可以為當前決策提供信息源。

由于完全理性需要支付時間、努力和資源,從而使獲取信息和新知識成本十分昂貴,所以當事人選擇有限理性或理性無知,此時尊重沉沒成本是節約信息成本的重要手段。決策者有限理性主要包括:一是有限信息;二是收集、處理、保留和交流信息能力有限;三是相關知識的隱性特征,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四是許多決策的環境是非常復雜的。由于以上因素,導致我們通過使用簡單的、局部的現實模型處理復雜的決策環境,很容易犯錯誤,這屬于認知問題。認知是受文化制約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會對現實做出不同的解釋。由于心智是一種稀缺資源,需要節約腦力資源,從而考慮過去發生的沉沒成本或相關制度。對情感、直覺、習慣和慣例等手段的依賴可以視為節約思考成本。在這種情況下,決策結果依賴于它的信息內容。有些決策依據的是所有過去的有關經驗,而不問它們是否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從而根據有選擇的學習程度考慮過去。特別是,傳統意味著從過去延續到現在的事物,鄧茲奧和諾思[8](Denzau and North,1994)認為,共同的文化遺產是一個社會中減少彼此在心智模式分歧的手段,是一致觀念在代際之間傳遞的橋梁。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可以基于許多相同的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這些都是有關政治體系和政策環境的信念,例如,意識形態都會強化這些心智模式,從而擁有一定的存在價值。納爾遜和溫特[9](Nelson and Winter,1982)認為,遵循規則是明智的,因為這些規則是世代智慧和經驗的產物。因此他們強調制約常規和規則的知識是隱性的,不可言傳,即使可能,也常常極為困難和昂貴,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可能很容易地進行。因此,不可言傳的知識卻能夠在“干中學”中獲得,在人們無意中用到它以前一直存在大腦中的知識,通過以前的沉沒成本實現“吃一塹長一智”學習效應,“失敗是成功之母”是每個人的真實經驗,這同樣體現所謂的沉沒成本悖論。

四、當事人考慮過去繼承下來的遺產可以節約生產成本

新古典經濟學假設人們在每個時期都要重新開始實現效用最大化。然而,由于過去繼承下來的資產對后來的事情具有重大(但不是絕對)的影響,很難重新開始,從而需要找出實用或改良的方法。換言之,新古典經濟學是研究機會成本經濟學,而與之相反的沉沒成本經濟學是不研究的,所以“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成為經濟學重要標志。沒有成本的方式與經濟方式混雜在一起,使得任何一種經濟方式的“機會成本”都難以確定。這就是為什么“文化傳統”始終不能被主流經濟學家接受到經濟分析中來[10](汪丁丁,1995)。然而,在動態]化過程中,由于過去繼承下來的資產對后來的事情具有重大(但不是絕對)的影響,很難重新開始,從而需要找出實用或改良的方法,可以節約生產成本。實際上,免費獲取比支付成本獲取更加理性。①繼承下來的物質資產、人力資產和無形資產存量等。這些資本存量包括通用性物質資本――建筑物、機器設備和交通工具等等,以及勞動力的通用技能――通用性人力資本。同時,還包括各種各樣專用性資本形式,例如,體現在熟練地的團隊生產能力,這些資本是專用性。至少在理論上可知,通用性資本很容易通過市場購買而達到復制。相比之下,專用性人力資本和無形資本都是學習的產物,經常是隱性的,不可言傳,很難復制;②生產技術和組織知識現狀也會約束經濟的發展趨勢。對于特定經濟而言,重要的是,我們知道有哪些現存的生產技術,且要知道,哪些生產技術能夠在實踐中可以重新使用,模仿現存的生產技術是一項成本昂貴和花費時間的活動;③繼承下來的制度存量。經濟中繼承下來制度存量包括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以及它們的執行。正式制度包括政治和法律體系等等。非正式制度包括道德,以及習慣和態度。執行的方法包括法律懲罰、社會譴責等。如果制度具有通用性,那么很容易改變。但是由于制度專用性,變化是緩慢的和困難的,在某些情況下,經濟可能鎖定在“壞的制度”中,從而出現所謂的沉沒成本悖論。

五、因資源稀缺導致當事人考慮過去發生的沉沒成本

在資本市場完全假設情況下,根據MM定理,企業的資本結構并不影響企業的價值。然而,由于稅收、交易成本、信息不對稱等,資本市場是不完全或者無效率的,所以在企業管理生涯中,道德風險會導致經理堅持無利可圖的項目。一般而言,道德風險和信息不對稱產生了一系列的管理問題。為此,企業會給經理施加財務預算約束。在企業融資方面大量文獻表明,對經理施加財務約束會改進問題,提高經濟績效[11](Myers and Majluf,1984)。當經理面對財務預算約束,沉沒成本必然會影響企業投資。假設其他條件不變,過去較大支出導致未來支出能力減弱。因此,財務預算約束可能導致企業或個人繼續堅持一些不再是最優選擇的項目。

在給定財務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企業已經在目前項目上已經投入很多資源,那么企業選擇一個新項目的可能性比繼續目前的項目要小。由于資源、財務和時間稀缺,很少資源留下來能夠完成一個新項目,而只能用來完成當前項目。因此,企業沉沒項目的資源越多,企業就越有激勵繼續投資當前項目,從而出現所謂的沉沒成本悖論。

六、因維持聲譽效應人考慮過去發生的沉沒成本

詹森和麥克林[12](Jensen and Meckling,1976)提出的理論是交易成本經濟學一個分支。它與古典企業經濟學的關鍵差別在于,將企業定義為委托人與人之間的顯性和隱性契約關系的約束,其中假設經理(人)與企業所有者(委托人)之間效用函數不同。因此,對于失敗的投資項目繼續投資符合人的私利,如果他擁有繼續投資結果的私人信息,而企業所有者根本不知道,那么經理就會理性地對企業繼續投資,盡管這不符合企業的最大利益。對于能力聲譽而言,人們更可能要隱藏不好的選擇以顯示其能力和才華,這可能導致他們進一步追加投資,希望隱瞞他們壞的投資項目。因此,放棄一個項目可能揭示或發送人是一個“很差的預測者”,進而導致人必須理性地堅持無利可圖的項目以掩蓋其能力欠佳[13](Knodia et al,1989)。

因為有能力的經理能夠更快地得知項目的生產力,他們更可能有更多的有生產力的項目,從而更有可能繼續投資。那么,如果經理得知該項目沒有生產力并停止投資,委托人以此會對他們的能力做出消極的評價,從而降低他們的掙得機會。一旦他們開始投資,停止投資表明,他們在得知項目的生產力方面很慢,能力較差。為此,盡管當得知項目是無利可圖,經理仍然理性地繼續投資,目的是推遲被解雇。

由于經理市場信息不對稱以及檸檬問題,很容易導致事前的逆向選擇,低能力經理會非常幸運地選擇好的項目,進而使低能力的經理也會啟動項目,不僅降低投資效率,而且還加大投資失敗的風險。一旦開始,如果他們知道項目是壞的,因為他們想拖延低能力評價,以及相關的掙得損失,他們就會采取機會主義行為不停止投資。當最終發現投資項目失敗,經理蒙受名譽損失,有些經理甚至會歪曲事實,力爭扭轉失敗局面。因此,當經理追求私利偏離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時,由于委托關系,特別是成本使經理轉向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14](Williamson,1963),從而出現所謂的沉沒成本悖論。

七、結論及啟示

理性是指根據現有信息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并且選擇利益最大化方案的能力;信息則是有關成本收益的數據或情報。有理性的人并不能保證不犯錯誤,這是因為信息不完善。但犯錯誤本身會給人們帶來非常重要的新信息,使人們可以在這樣的信息基礎上進行新的計算,以糾正過去發生的錯誤。所以可以把理性看成是人們賴以糾正錯誤的能力,或者說是“失敗乃成功之母”能力。然而,在信息不完全條件下,決策者往往考慮過去發生的沉沒成本,這往往與經濟學教科書所描述的標準現象不一致,此時我們必須去研究分析到底是哪些條件使決策者做出不同于古典行為的選擇。而且這種方法還有很強的政策含義,既然人們已經在他們所允許的范圍內做出了最佳選擇,那么當發現個人的行為和社會的最優選擇不相符合時,要真正改變個人的行為,就必須從改變限制個人選擇的外部條件著手,否則,立意再佳的政策也是徒勞無功的。進而發現,在一個信息不完全的世界里,未來前景都是由過去決策信息決定的。在一個社會相互作用的世界里,未來前景是由過去行為的聲譽決定的。在一個資源稀缺的世界里,未來前景是由過去決策限制的,所以,出現沉沒成本悖論也是理性的。反之,沉沒成本就不會影響我們的選擇行為。因此,必須反對普遍原理可以充分概括所有具體情況,直到進一步的分析和證據最終解決這一問題――沉沒成本悖論。正如庫恩[15](Kuhn,1962)所說:“發現開始于對反常事物的認知,進而,這種對自然以某種方式偏離了預定軌道的認知,指導了正常的科學發展”。因此,承認沉沒成本相關性的存在,不僅具有極大的理論價值,而且還有極大的應用價值。

首先,沉沒成本相關性是有條件約束的。沉沒成本無關性不一定表明人們已經做出理性選擇。在某些情況下,沉沒成本無關性未必是理性的,可能也是非理。因此,在一個交易成本為正的世界里,人們不應該一味地或者無條件地忽略沉沒成本,而是需要尋找何時考慮沉沒成本的約束條件,從而更能準確地做出理性選擇,從而需要提高我們的認知能力。

其次,由新古典完全理性世界走向有限理性的世界,由零交易成本的陌生世界走向正交易成本的真實世界,一步步逼近現實生活,突出過去或歷史選擇對當前決策重要性的內在機制,主要是通過沉沒成本機制帶來路徑依賴關系,更加具有解釋力和指導力。

再次,由于世界是不確定性的,解決沉沒成本相關性的那些制度或者手段本身并不是完美的。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需要再次依靠“看不見的手”,依靠私人經濟主體進行簽約或其他治理結構,以達到自發解決沉沒成本問題;另一方面,為政府干預市場經濟提供新的指導原則在于加強沉沒成本管理和風險管理,避免出現投資失敗。盡管政府可以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下功夫,但這并不是問題的全部答案。不僅需要政府實行繁榮二手市場、加速折舊、稅收減免等總供給政策,還包括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對外開放經濟政策等在內的有效需求政策,使管理沉沒成本成為一個社會過程。

最后,對于正處于體制轉型的中國來說,無法達到“華盛頓共識”,更需要從非新古典經濟學角度考察沉沒成本對國有企業破產與軟預算約束、產業結構和所有權結構帶來的調整滯后等問題,通常會出現考慮過去發生的沉沒成本,從而與新古典經濟學沉沒成本無關性形成鮮明對照。因此,創造一個加強沉沒成本與風險管理,確立一個良好的穩定預期環境,對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分重要,也是私人契約和政府干預的基本出發點。

①據筆者長期研究得知,沉沒成本可以劃分兩大類,一類是預期或

潛在意義上的沉沒成本,往往被稱為沉沒成本;另一類是過去意

義上的沉沒成本,往往被稱為沉淀成本。鮑莫爾[5]267(Baumol

and Willig,1981)曾鮮明指出:“經濟學文獻的規范結論認為,理

性的決策者不應該考慮過去發生的沉沒成本,因為‘過去的都已

經過去了’,現在的行為已經無法改變它。如果解釋得當,那么這樣的規范結論是相當正確的。但是,預期沉沒成本在沒有產生之前還是會產生很大影響的,事實上它們的作用還是舉足輕重的。”顯然,本文就是在過去意義上來研究沉沒成本問題,直接質疑新古典經濟學沉沒成本決策無關性命題,從而更加貼近真實經濟世界。

[1]Coase,R.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s,1937,(4):386-405.

[2]Frank,R.and B.Bernanke. 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M].New

York:McGraw-Hill, 2004.

[3]盛洪.分工與交易――一個一般理論及其對中國非專業化問題

的應用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

[4]Williamson,O.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M].New

York:Free Press,1985.

[5]Baumol,W.and R.Willig.Fixed Costs,Sunk Costs,Entry Barriers and

Sustainability of Monopol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1,

96(3):405-431.

[6]Akerlof,G.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

488-500.

[7]Arrow,K.Essays on the Theory of Risk-Bearing[M].Amsterdam:

North-Holland,1970.

[8]Denzau,A.and North,D.Shared Mental Models:Ideologies and Insti

tutions[J].Kyklos,1994,47(1):3-31.

[9]Nelson,R.and S.Winter.An Evolutionary Theoryof Economic Change

[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10]汪丁丁.從“交易費用”到博弈均衡[J].經濟研究,1995(9):21-28.

[11]Myers,S.and N.Majluf.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

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187-221.

[12]Jensen,M.and W.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

ior,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4):305-360.

[13]Kanodia,C.et al.Escalation Errors and Sunk Cost Effect[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9,27(1):59-83.

[14]Williamson,O.Managerial Discretion and Business Behavior[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3,(53):1032-10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池县| 乐亭县| 襄汾县| 枣阳市| 宁化县| 威信县| 秭归县| 龙泉市| 华阴市| 贡觉县| 农安县| 南澳县| 兰州市| 萨迦县| 巴楚县| 上饶市| 岳西县| 迁西县| 全州县| 柞水县| 江川县| 镇坪县| 论坛| 珲春市| 江门市| 株洲市| 大英县| 拉萨市| 安吉县| 淄博市| 宁陵县| 汕尾市| 泌阳县| 肇源县| 塔河县| 鄂温| 西城区| 元阳县| 贵德县| 静宁县| 桐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