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態環境的價值

生態環境的價值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環境的價值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態環境的價值

生態環境的價值范文第1篇

修建水利工程也會對周邊的陸地生態環境的造成大面積影響。一是破壞了陸地環境的植物多樣性。二是改變了動物的多樣性。例如三峽水庫的興建工作,將原來動態的水資源截流,形成一個靜態的水庫,水勢升高,水溫改變,棲息在這片水域的中華豚不得不遠離原有的水域,到上游繁衍后代。此外,部分不能適應水文條件變化的物種逐漸退化,進而趨向滅亡,生物種類的縮減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2基于生態保護的生態水利工程

依據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和諧社會的建設基本理念,我們認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是提高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保證,但是經濟的發展要堅持穩定和健康的基本路線,經濟的發展要與社會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發展相互協調起來,以經濟帶動生態保護,以生態保護促進經濟發展,使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因此,在組織建設水利工程項目施工時,各個部門和工作人員必須樹立起正確的生態觀念,并將生態舉措貫穿工程的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和原材料的優勢,努力營造一個和諧的生態水利建設工程。力求以最小的環境代價獲得最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堅持在工程建設之后進行相應的生態恢復工作。

生態水利工程的類型主要有直接保護改善生態型、替代型、綜合型。我國最早的保護生態的水利工程應該屬“大禹治水疏通九河”,疏河使得黃河流域生態受到了保護。替代型如廣西的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都江堰是最典型的綜合型生態水利工程,它是把保護改善生態和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完美結合的典范,實現了人水和諧、道法自然的治水理念。

3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原則

建設生態水利工程需要遵循的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點:

3.1保護和恢復多樣化河流天然河流具有不同的形狀、不同的流水狀態、不同的土壤狀態、不同的植被覆蓋情況,這種多樣性是修建生態水利工程的基礎,因地制宜就是要科學地依據具體河流的綜合特征,來設計和建造水利工程,最大限度地保留河流的獨特性和多樣性,不能一味地模仿世界上的成功案例。

3.2保持和維護河流自我恢復能力河流的自我恢復能力越強,水利工程對河流環境的破壞程度就越低,人為修復的力度也就越小,投入的維護成本也不多,所以在設計和建設水利工程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如何保持和快速恢復河流的自凈能力,從而降低破壞之后的治理成本,避免一系列的生態問題,促進河流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3綜合考慮修復水域生態系統自然河流與其周邊的森林、田地、鄉村、城市等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修建水利工程的時候不能只著眼于河流兩岸的生態環境,還要綜合考慮河流與森林、田地、鄉村等的關系,將它們都納入到生態水利工程規劃和修復的范圍內。

4實現生態水利工程的途徑

首先,要將生態水文學與工程水文學作為生態水利工程設計的基礎,科學分析與計算水文情況,將二者有機結合,才能保障生態水利工程設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這種科學性是建立在理論研究與實踐考察的基礎之上的,要弄清生態目標對水資源的時空要求規律,這樣才能同時滿足濕地、林業、草原、農業、畜牧業和江河湖泊等生態用水需求和工業、城鎮、消防、居民等經濟生活用水需求。

其次,對于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可能遭受重大生態破壞的環節和植物種類、動物種類等,及時制定科學可行的改進方案,盡量將影響范圍縮到最小,影響程度壓到最低,同時加強生態環境破壞的前期預防工作,并在水利建設工程施工完畢之后進行適當的調整,恢復可以利用的河流環境特點,進行植被和動物的回遷。尤其要注意的關鍵是,提高防患意識,加強事前保障措施,只有這樣才能縮減經費開支,降低影響程度。

最后,要將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與環境工程的設計有機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二者的優勢因素,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要充分吸收環境科學與工程的理論與技術,以達到水量與水質配置的科學化與同步化目的。要將水利工程與水污染防治工程結合起來,在實現經濟利益的同時決不能忽視環境效益。

5結束語

生態環境的價值范文第2篇

生態安全是人幸福生存的生命線,當代人在單向度追尋財富與發展中,遭遇到的是生態環境破壞、生鏡喪失和心靈生態失序的艱難發展困境,這種“發展困境與生存安全”的時代境遇,充分彰顯著當代人已經不可能把金錢財富以外的東西放在心上,人的高層次生存安全性被迫建立在流沙之上。人類生活的生態危機成為直接制約人類一切高層次自我實現的瓶頸,呼喚生態治理就成為社會最具公共性價值的文化理想,因為當代人已經在物的增殖和人的貶值中深刻地體驗到人之生態生存的艱難性“,生態人”的價值信念成為一個形而上學的符號。人的現實生存狀態就像巴赫的奏鳴曲:沒著沒落,漂浮如云,備受蹂躪,昏暗無光,盡管每個人一聽這首奏鳴曲都馬上覺得大受啟發,其核心部分卻是奧妙莫測的。生態危機是工業文明時展目標和人文哲學形態的價值性異化體驗方式,呈現了一種線性發展觀和世界觀,人已經忘記了自己與大自然密切相關、共生共榮的互生關系。理性確定性之世界觀主導的發展進步模式的普遍性展演,讓人類成為世界的孤獨存在者,人的自由自覺的“一切生產方式,都僅僅以取得勞動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時候才顯現出來的,通過逐漸的重復和積累才產生效應的較遠的效果,則完全被忽視了”。重視經濟效益的價值觀徹底性地遮蔽了生態效益的可持續性發展價值觀,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變得如此的嚴峻,日益惡化的生態危機同人類精神心靈痼疾同步性出現,導致社會出現新的整體性狀況:一邊是現代性進步文化價值的真切體驗,另一邊是生態危機價值性的惡性體驗。自然生態危機、社會生態危機、精神心靈生態危機、文化生態危機構成了人之生存安全性的公共性危機。

人之生存安全性的公共性危機的不斷發展與變化讓普通民眾真實地體驗到了一種社會公共性價值危機的現實存在,而生態危機則是社會公共危機的一個客觀方面的顯性呈現。近一二年,“霧霾”現象創下很多新的歷史記錄,居生活領域十大流行語之列,全國主要城市居然都有被霧霾嚴重籠罩的日子。民眾真切地體驗到了生態性生存的危機,人之生態性存在成為人的一種價值實踐奢望,因為人類正陷入一場深重的生態危機之中。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資源銳減,具體表現為森林濫耗、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土地占用、能源短缺、水資源緊張、糧食匱乏、物種消亡……。二是環境污染,具體表現為臭氧層空洞、溫室效應、酸雨、酸霧、飄塵、有害氣體和光化學煙霧、河流污染、海洋污染、土壤污染、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噪聲污染。三是人口激增,四是社會危機,具體表現為,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多發、刑事犯罪、道德墮落、精神空虛等。這些顯性的環境生態危機和隱性的心靈生態危機在社會場域中的并場出現,證明了人之單向度的占有人格的根本性缺陷,這種缺陷將把人類安全性生存引向一個生態危機價值體驗的邏輯結構之中。在此種結構之中“,控制自然”的觀念導致了生態危機,也在危機的價值體驗中成為化解危機的合理觀念之一,這種邏輯的背反成為常見的觀念出場邏輯,因為任何觀念都難以全面地深刻洞見現實生態危機本身,在萊易斯看來,控制自然的觀念不僅造成對自然的控制,是生態危機的真正根源,更可怕的是它也帶來了對人的控制。它把全部自然(包括人的自然)作為滿足人的不可滿足的欲望的材料來加以理解和占用,直接造成了“生產無限地擴張”,也導致“評價它的成果對于人的價值的一切合理標準卻遭到了破壞”。生態危機在物質需要而發展生產和人之消費邏輯中成就了自身的多重特質,一是現代性社會以科學理性、發展進步建立自己的社會價值觀時,追求數量消費為根本目的的生活方式就成為其衡量幸福與否的尺度,“消費滿足”的幸福價值觀一直占據著工業文明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二是生態危機空間向心靈空間的挪移,導致生態危機更具有文化公共性危機的特質。這種認知邏輯的轉換直接引出的是一個心靈生態的危機現象,心靈生態的危機讓人的心靈空間呈現出一種無序化的存在結構。三是生態危機存在總是在人的心靈或心智邏輯運演中呈現出特有的行為序列,這種行為序列建構了心靈的異化集合邏輯。

二、生存的環境生態與生存的心靈生態:生態治理的生存安全性邏輯的交互維度

生態治理的生存安全性邏輯,是自身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觀和價值觀的深層領悟與轉向的結果。卡普拉認為:“新范式可以被稱為一種整體論世界觀,它強調整體而非部分。深層生態運動卻已看到,生態平衡要求我們對人在地球生態系統中的角色的認識,來一個深刻的變化。簡言之,它將要求一種新的哲學和宗教基礎。”新的哲學的出場的基礎就是要在現實理論的實踐中運用治理思維,尋求多元共生之文化存在的優化證成邏輯。“治理”一詞是20世紀90年代流行起來的,和“全球化”一樣富有彈性,可以被不同立場、不同語境接受。“治理”是在全球化和現代性背景下不斷進入人們的視野中的,全球化的進程的加快和現代性所導致的復雜場景,傳統的統治已經根本不能適應多元文化主體的國家和社會的根本性訴求。“治理”是作為一種前景光明的現代化運動所出現的新的公共性觀念形態,成為經濟、政治、社會管理、國際關系等領域一個聚焦性理念和話語。治理理念的出場正是對現代性所造就的權力世界的全新性、多樣性、多中心性、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的一種積極的回應,治理在哲學上本質是一種差異共在基礎之上的文化公共性視域中的多元、共生邏輯的理性選擇與優化證成。“治理并非是由某一個人提出的理念,也不是某個專門學科的理念,而是一種集體產物,或多或少帶有協商和混雜的特征。治理的最初(或再次)出現也是多極的(或多領域的),這一點和它的研究對象———決策過程———是一樣的”,治理產生的多極性正是對復雜化和復雜性一種自我適應和集體決策邏輯的優化關系的選擇。

治理在加速了復合現代性中之前參考物的衰亡過程中,也作為新的參考物確立起來。生存的環境生態與生存的心靈生態是生態治理的生存安全性邏輯的交互存在的不同緯度。人之生存的環境生態與心靈生態是共生、共存、共進的意義結構,從某種意義上說,破壞自然環境就是破壞我們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因為“人類不僅是自然界的主體,更是構成自然界整體的客體,所以必須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利用自然,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理解”。馬克思說:“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地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以生態世界觀認為,人、生命和自然界的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的統一,是主客統一的一個方面,它具有不可分割的性質。這種人、生命和自然的統一必然要求人自身把握自己的生存生態,進而實現安全性生存,人之自身的生存生態的合理性就是正確處理人的生存的環境生態和心靈生態之間的多重互動關系,此種旨趣需要在二元或多元的生存生態中確定和選擇優化的實現路徑,尋找治理的共生邏輯和優化培育的增長點。生態治理維度的生存的環境生態和心

靈生態的多重共生邏輯的優化生成包括以下幾層意蘊:首先,是指對生態治理的人之生存安全性邏輯的本源性澄明和回歸。所謂生態治理的本源性,不是因果關系的簡單排序,也不是多元結構序列的平列,而是指人生態生存自明性、基礎性的選擇。在人的多元存在與生存樣態中,生態治理始終處于文化公共性的優先位置,彰顯的是人之生存安全性邏輯所具有的基礎意義。把生態危機性存在的樣態納入生存安全性危機的治理范式之中,回應環境生態對人的現實性存在的客體性作用,進而體現出對生態治理的載體性的實踐把握。其次,超越簡單的生存的環境生態和心靈生態的二重性,在多重映射共生邏輯中回歸和澄明生態治理的生態安全性。現實中人的沉淪狀態直接性的表現就是人之環境生態的變異,對這種外在性的超越就是確定人之心靈生態的正當性和正義結構,進而限制外在性的無限膨脹和擴展。證成著人之生存安全性存在的境界綻露,以及對一種人之生態存在的內在確定性的認同性回歸,正如海德格爾所說:“此在在生存論上就是它在其能在中尚不是的東西。只因為此之在通過領會及其籌劃性質獲得它的建構,只因為此之在就是它所成為或所不成為的東西,所以它才能夠領會地對它自己說:‘成為你所是的’”最后,生態治理是對人之生存安全性邏輯的整體性培育,以整體性對抗環境生態和心靈生態的單向度尋求。環境生態是一種以客體的姿態去認知生態,并尋求治理生態的理性表達,這種方式把生態還原為客體原則支配下的實踐方式。心靈生態是從精神空間的維度,非實體化地把生態作為一種心靈化的理念來探討,進而,從心靈優化或心靈生態化的視域達到人之生存安全性或人的幸福價值的體驗。這兩種向度都在一定意義上分裂和瓦解了人的全部生態存在的本真面貌,把人的生存安全建筑在單向視位的導視圖景之中,讓人難以還原一種整體性的生態存在。生態治理就是要超越人之生態危機的存在狀況,彰顯本源性和整體性基礎上的人之生存安全性,喚醒對生存安全性的本體境界之“生態人”的文化理想的價值尊重。在人的安全性生存意義上成為人,是生態治理的一般性、本質性訴求。落實到當代中國話語和中國道路的實踐敘事中就意味著,把“美麗中國”作為一種文化公共性的價值理想和實踐路徑,在中國夢的制度性和精神性邏輯中培育出來。喚醒和呼吁廣大民眾去獲得和保存不同生態存在的生存安全性境遇,澄明和解蔽當下中國生態危機的嚴峻性,消除一切對生存的環境生態和心靈生態分化治理的邏輯結構,切實地彰顯和照亮沒有個體存在的生態維度。祈向對生存安全性的本體境界之“生態人”的文化理想的價值尊重,是基于中國現實和理論二重語境所獲得的智識。這種智識讓處于生態焦慮狀況中的中國民眾有了理性的認知,馬克思說:“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華,……它是文明的活的靈魂”,只有切近時代精神的智識才能把握時代,才能在時代中培育文化之活的靈魂。

三、生態治理邏輯的人文價值本質:從環境生態到心靈生態的公共性轉換

人之生存的高階形態就是對精神生活領域心靈生態的生命價值與倫理形態的優化,從環境生態到心靈生態的公共性轉換,核心性地澄明了人的精神世界價值本質,是從人的生存境遇的外在性向生存境遇的內在性轉接的必然之途。生態治理自始至終都面臨著科技和人文的治理維度的分化與融合,生態文明的建設本質上就是要從科技生態治理向人文的精神生態治理轉換,此種公共性的轉換能從環境生態到心靈生態實現一個內在性的認知回路。生態危機的治理是根源于理論和現實雙重憂思的反思性活動,這種反思就是在人的生存境遇的歷史性中實現的。從環境生態到心靈生態的公共性轉換之所以成為生態治理的人文價值本質,有以下幾個層次:一是“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作為自然的存在物,人就誕生于自然界之中,也生活于自然界之中。實踐活動的推進,人和自然界的關系日益密切和復雜,使自然界成為人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人每時每刻都在同自然界進行著信息、能量、物質的交換。環境生態直接影響著人的生存和發展,建構著人之生存安全性的時代境遇。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生態治理的核心價值觀,即馬克思所說的“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二者的共生合一。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個比較高的階段的文明形態,其核心就是承認自然界的價值,承認自然界的道德地位,確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與共生共榮、互利互惠,環境生態作為生態治理的起點正是合理地確定了生態文明的物質基礎和存在載體。二是心靈生態秩序的培育是生態治理的精神性本質。

心靈生態從人文價值生命的本質處關注環境生態的治理,喚醒了人對自己和心靈存在的環境的特殊性珍視,生態治理最根本的還是要從環境生態向心靈生態構建的公共性轉換,著力培育心靈生態秩序,建立生態化的生活方式,進而生成新的代表新生態秩序的文化價值。可以說,在自然生態的根源處和心靈生態的失序處,找尋化解環境生態危機的實踐方案是真正能夠治本的治理之道。心靈生態治理之歷史性彰顯和認識世界的新方式的發展是一個智力的活力的顯著體現,只有在心靈生態的自治與共治之中才能展現時代的精神價值之維,心靈生態治理的邏輯有其自治性,此種自治性是一個在人的精神生活層面和文化價值中重要的概念,自治不等于任意性,而是心靈生態有某種約定和選擇的公共性邏輯,心靈生態的治理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對心靈失序、心靈污染的任意性的限制。對于心靈生態的治理和實現人類的生態優化一樣,沒有心靈生態的治理人就不會有心靈的優化了嗎?顯然不是,但是,正是心靈生態治理的確立才使得心靈生活秩序有了新的形態,或曰重塑了心靈生活和諧的新形態。就像互聯網時代一樣,沒有互聯網人也能交流,有了互聯網,人就是在一個全新的維度中交流,和起初的交流維度有了性質的區分。人類各種實踐活動都要有治理的維度。治理在新的層面規定了心靈生態的質態。但是心靈生態在現實性的層面需要外部的存在目的,就是說有社會現實性的一面即環境生態的對照。這里所彰顯的心靈生態的自治主要還不是與既定秩序的緊張關系,而是指一種內在的、獨立不依的精神立場,一種基于環境生態基礎之上的人文向度的批判和自我批判的形成,不斷地對現實的環境生態的優化作出敏銳反映。同時心靈生態的自治也是一種自我超越和生長的可能性,沒有這種心靈生態治理的立場和能力,就沒有現實維度的環境生態的可能性。因為市場在現代人的心靈秩序中具有巨大的力量,人們看重價格表不是為了經濟問題,而是在追求某種價值,精神和心靈無政府狀態的文化價值秩序就在這個過程中確立起來,所以生態治理的文化價值邏輯的本質就是從環境生態到心靈生態的公共性轉換。此種轉換意味著對生態治理不僅要從環境生態入手,同時要更加注重喚醒人的心靈生態,通過治理的邏輯確立心靈生態的優雅秩序。存在的生活世界不僅創造性地處于歷史的建構之中,同時也處于精神生活的心靈生態秩序創造性的建筑之中,生態治理維度中的心靈生態的培育就是對環境生態的構型和心靈秩序的再構型,進而推動社會存在在積極意義上確立一種生態生存的文化邏輯。此種文化邏輯的“這種態度就是更富有彈性和更折中的批判理論,重新將歷史的構建與社會空間的生產緊密結合在一起,也將歷史的創造與人文地理的構筑和構型結合在一起。

生態環境的價值范文第3篇

關鍵詞:黃河三角洲;改進的ahp;生態環境質量評價

1672-1683(2011)01-0099-03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appraisal of yellow river delta wetland using the improved ahp method

chen shuang,yang guo-fan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866,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ahp,the index system of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appraisal of yellow river delta wetland was built in this study.the improved ahp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each appraisal index,and consequently to determine the main factors,secondary factors,and general factors which have impacts on the eco-environment of yellow river delta wetlan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ood regulation function of the delta had been highly emphasized by the sectors concerned while the climate regulation function of the delta had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which could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landscape planning,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etland.

key words:yellow river delta;improved ahp;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appraisal

濕地生態系統是陸地與水域之間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的自然綜合體,被譽為“自然之腎”。人類對濕地的關注和研究隨著20世紀50、60年代全球環境退化、濕地喪失及由此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而開始。目前,濕地的保護與持續利用已成為當今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由于歷史原因和認識偏差,中國在過去較長時間過分強調對濕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忽視了對其的保護。隨著科學發展觀的不斷深入人心,人們日益認識到保護濕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傳統的層次分析法(簡稱ahp)[8]是對一些較為復雜、較為模糊的問題做出判定的簡易方法,特別適用于那些難于完全定量分析的問題,為解決多目標決策問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目前已在世界各國得到迅速普及和發展,并在社會、經濟、軍事、管理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例如,戴新等[1]利用傳統的ahp對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環境質量進行評價,使得難以定量化的濕地生態質量指標定量化,為黃河三角洲濕地景觀規劃、管理和保護提供決策依據。然而,傳統的ahp方法在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時候,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傳統的ahp中的判斷矩陣一般不滿足一致性,此時說明決策者對被比較的元素所賦的值,有些是不準確的[2]。石建等[3]指出,t.l.saaty等人提出的層次分析法采用“1-9”標度構造成比較矩陣,其一致性效果不理想。傳統的ahp沒有充分利用已有定量信息,認為傳統的ahp是研究專門的定性指標問題,對于既有定性指標也有定量指標的問題討論得不夠[4]。傳統的ahp提出對判斷矩陣的一致性討論得較多,而對判斷矩陣的合理性考慮得不夠,這是因為對標度專家的數量和質量重視不夠[5-6]。基于此,本文以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為例,將傳統的ahp方法中由“1-9”標度,改進為ahp層次分析法的“9/9-9/1”的新標度,構造成比較判斷矩陣,對黃河三角洲濕地的生態環境質量進行進一步的評價,以得到更加科學、精確的結果,并將所得結果與戴新等[1]的評價結果進行對比。

1 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簡介

黃河三角洲是我國三大三角洲之一,地理位置位于東經118°07′-119°18′,北緯36°55′-38°12′之間,處于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環抱的渤海灣南岸中心地帶,處于京津唐經濟區與山東半島經濟區的結合部,同時又是環渤海經濟區與沿黃經濟帶的交匯點。三角洲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海岸線全長約590 km,濕地總面積約4 150 km2,是全國最大的三角洲,也是我國溫帶最廣闊、最完整、最年輕的濕地,是國際重要濕地之一。黃河三角洲各類濕地面積如表1所示[7]。

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包括油田開采和石油加工業等所產生的工業廢氣,給其帶來很多負面影響。例如黃河三角洲9條入海河流的河口水質均受到污染。潮河、挑河、溢洪河、廣利河、神仙溝等河口污染嚴重,致使魚、蝦、貝類數量減少,鳥類失去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和食物條件。淺海、灘涂水質均受到了石油類污染,影響了淺海灘涂生物的多樣性。因而,對黃河三角洲濕地的生態環境質量進行綜合分析,維護該區域內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已經刻不容緩。

2 改進的層次分析法(ahp)的基本原理

最初由美國運籌學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它是將半定性、半定量問題轉化為定量問題的有效途徑,將各種因素層次化,并逐層比較多種關聯因素,為分析和預測事物的發展提供可定量依據。

2.1 層次分析法的標度改進

傳統的ahp在應用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如使用“1-9”的原始標度準確率會降低;各層次之間聯系設立混亂;數據處理過程繁瑣等;這些問題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完善。本文對傳統的“1-9”標度進行了優化改進,采用新的標度“9/9-9/1”,詳見表2。

2.2 改進的ahp在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

2.2.1 明確問題并建立層次模型

為便于成果引用和結果比較,參照文獻[1],本文選取的評價指標也依據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環境結構、特征、社會發展現狀和規劃,篩選出形成和影響生態環境質量的3類,共計13個主要特征因子,如圖1所示。總目標層a,在濕地生態環境質量指標體系建立的總目標就是黃河三角洲濕地ahp綜合評價;要素層b,根據濕地生態功能及濕地影響因素從濕地生態環境、濕地功能、濕地環境質量指標3個方面分析,用這幾個方面特性的非線性相加來反映總目標的價值;指標層c,具體反映要素層的多項指標,根據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及所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

     在上表中取b13=9/5,其含義表示在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質量評價中濕地生態環境指標相對于濕地環境質量指標而言,屬于稍微重要;b31=5/9表示濕地環境質量指標相對于濕地生態環境指標,屬于較不重要。依據文獻[8]的相關公式計算,求得最大特征值λmax=3.000 8,一致性檢驗系數cr=0000 7,cr<0.1,建立判斷矩陣具有令人滿意的一致性。按照上述方法,以此類推可得要素層對指標層的最大特征值、歸一化特征向量,并對特征矩陣進行一致性分析,結果均滿足要求。要素層對于相應各評價層的計算結果,見表4。

2.2.3 層次總排序

利用上面層次單排序的結果,綜合得出本層次各因素對更上一層的優劣,最終得到指標層對總目標層的優劣順序。對求出的各間接判斷矩陣的向量進行權重計算,并進行排序得出表5。根據文獻[8]計算公式所得,層次總排序隨機一致性比例cr=0.0050,cr<0.1,層次總排 根據歸一化后各指標權重值排序結果,可以把13個指標劃分為重要指標(≥0.12)、次要指標(0.07~0.12)和一般指標(≤0.07)3類,結果見圖2。

2.2.4 結果分析

從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因子指標劃分圖可以看出13項評價因子中,指標 c1、c6為重要指標;指標c3、c5、c10、c12、c13為次要指標,共計5項指標;c2、c4、c7、c8、c9、c11為一般指標,共計6項指標。

3 結論

經分析,得到以下初步結論:重要指標c6(權重極大值)與一般指標中權重最低的指標c7(權重極小值)二者之間的權重相差比較懸殊,差值達到0.1225。說明在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環境質量評價中,相關部門在三角洲的洪水調節功能(指標c6)這方面,重視程度相對較高,投入力度也比較大;然而,在氣候調節功能(指標c7)方面,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此外,顯示結果中,一般指標里面的其他幾個指標的權重也相對較小,都應當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和警惕。

參考文獻:

[1] 戴新,丁希樓,陳英杰,等.基于ahp法的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環境質量評價[j].資源環境與工程,2007,(2):135-139.(dai xin,ding xi-lou,chen ying-jie,et al.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appraisal of the wetland o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by ahp method [j].resources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2007,(2):135-139.(in chinese))

[2] 王傳玉.改進ahp中判斷矩陣一致性的一種新方法[j].安徽機電學院學報,2001,(4):47-50.(wang chuan-yu.a new method improving the consistency of the comparison matrix in ahp[j].journal of anhui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igineering,2001,(4):47-50.(in chinese))

[3] 石建,郭躍華.基于指數標度的層次分析法及其應用[j].南通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4):4-7.(shi jian,guo yue-hua.ahp on the basis of index number scale and its usage [j].journal of nanto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2004,3(4):4-7.(in chinese))

[4] 吳殿廷,李東方.層次分析法的不足及其改進的途徑[j].北京師范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264-267.(wu dian-ting,li dong-fang.shortcomings of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nd the path to improve the method[j].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2004,(2):264-267.(in chinese))

[5] 魏翠萍,章志敏.一種改進矩陣一致性的算法[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0,20 (8):62.(wei cui-ping,zhang zhi-min.an algorithm to improve the consistency of a comparison matrix[j].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2000,20 (8):62.(in chinese))

[6] 王應明.判斷矩陣排序方法綜述[j].決策與決策支持系統,1995,5(5):101.(wang ying-ming.an overview of priority methods of comparison matrix[j].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in china,1995,5(5):101.(in chinese))

生態環境的價值范文第4篇

關鍵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解譯

中圖分類號:TP: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3-9671-(2012)022-0197-01

國務院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標志著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位于江西省北部,覆蓋全省38個縣(市、區)和鄱陽湖全部湖體。該區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保護區,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承擔著調洪蓄水、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等多種生態功能。

當前,土地利用和覆蓋變化為全球變化研究中關鍵而迫切的研究課題。由于衛星遙感技術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連續獲取大范圍的空間信息,具有空間宏觀性,成為最為有效的對地觀測技術和信息獲取手段。聯合國環境署(UNEP)曾啟動“土地覆被評價和模擬(LACM)”項目,旨在采用高分辨率影像探測亞全球尺度的土地利用與變化。

因此,本文旨在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獲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土地利用信息,并根據《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試行)》(HJ/T192-2006)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環境質量進行評價。這將為推進全省生態環境監測、土地利用覆蓋\變化信息監測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1研究區和衛星影像概況

1.1TM影像概況

TM影像是指美國陸地衛星4~5號專題制圖儀(thematic mapper)所獲取的多波段掃描影像。有7個波段。影像空間分辨率除熱紅外波段為120米外,其余均為30米。因TM影像具較高空間分辨率、波譜分辨率、極為豐富的信息量和較高定位精度,成為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得到世界各國廣泛應用的重要的地球資源與環境遙感數據源。能滿足有關農、林、水、土、地質、地理、測繪、區域規劃、環境監測等專題分析和編制1∶10萬或更大比例尺專題圖,修測中小比例尺地圖的要求。本文研究區生態解譯采用了14景Landsat TM影像,時相為秋季,波段合成采用432RGB彩色合成。

1.2研究區概況

本文研究區范圍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主要包括南昌、景德鎮、鷹潭,以及九江、新余、撫州、宜春、上饒、吉安市的部分縣(市、區),共38個縣(市、區)和鄱陽湖全部湖體在內,面積為5.12萬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國土面積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經濟總量占江西省60%。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范圍見圖2。

1.3技術方法

通過ARCGIS平臺,根據地物影像特征,如色調、大小、陰影、紋理、位置和其他標志,以及技術人員先知經驗,采用人機交互方式解譯Landsat-TM衛星影像,繪出地物的閉合邊界,并賦予屬性編號,提取土地利用信息。

1.4生態解譯結果

本次遙感解譯涉及土地利用/土地覆蓋分類體系(2000年)一級分類中6個類型,三級分類中13個類型。

生態環境的價值范文第5篇

[關鍵詞]鄱陽湖 水環境 生態 治理

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承納贛江、撫河、信河、饒河、修河五大水系統的來水,調蓄后經湖口流入長江,鄱陽湖具有過水性、吞吐型湖泊的特點,流域面積16、22萬平方公里,占長江流域面積的9%。鄱陽湖水域有三分之二在我們九江市,轄區內有永修縣、都昌縣、星子縣、湖口縣、德安縣、九江縣和廬山區等7縣濱臨鄱陽湖。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重大戰略決策,為我市科學發展、奮起趕超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機遇。本文通過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九江區域水環境的調研,針對鄱陽湖九江區域水環境存在問題及其治理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鄱陽湖九江區域水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1.水質污染呈加重趨勢

鄱陽湖因吞吐型湖泊特點,水位漲落受江西五大水系及長江來水的雙重影響,豐枯水位面積極大,這種自然地理特征直接影響著水體質量。由于枯水期水量僅為豐水期的1%-2%,而污染物排放無太大變化,此時水體水質最差。豐水期正值農耕時期,化肥農藥的大量施用,使得大量有機物隨水土流失和地表徑流進入鄱陽湖,此時污染排放負荷最重。鄱陽湖采砂作業及航運船舶排放的油污水,也對水體水質造成破壞。

2.水資源憂患意識薄弱

少數地方和企業對國家產業政策和環境保護認識不到位,盲目承接發達地區轉移過來的污染企業和項目,留下環境污染事故隱患。一些企業管理者環境意識不強,違法排污現象時有發生。粗放型經濟造成部分地區已無富余環境容量,對可持續發展形成了制約。

3.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

目前濱湖各縣均尚未建成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廠,生活污水直排現象十分普遍。現有的生活垃圾處理場也未達到衛生填埋要求。大量生活污染源直排入湖,有機污染聚集在湖區,致使鄱陽湖部分水域有機污染加重,水質呈下降趨勢。

4.農業面源污染比較嚴重

由于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過量使用且利用率低,造成湖區氮磷污染物大幅增加。漁業及規模化畜禽養殖業的發展,尤其是化肥養魚、網箱養魚,使湖區浮游植物生長迅速,水體富營養化狀態加快,已經威脅到水體質量和飲用水源安全。

5.水質監控能力亟待加強

主要體現在:一是監測點位設置過少。二是濱湖各縣監測能力薄弱,缺少水質監測技術人員和儀器,影響了鄱陽水質監控工作的開展。三是縣級環保部門各方面的能力均有待加強。

6.發展經濟與水環境保護矛盾突出

九江市各縣(市、區)在發展地方經濟時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引進項目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我們的地方經濟不發達,水環境容量相對脆弱,要發展處理不好就會有污染。根據最近一次鄱陽湖污染源調查數據分析鄱陽湖濱湖7縣區排入鄱陽湖的主要污染物COD排放總量為19775噸/年,其中工業源為5044噸/年,城鎮生活源為3048噸/年,非點源為11683噸/年(占59%)。其中非點源污染是鄱陽湖九江區域水環境的主要污染源。濱湖7縣區中,廬山區的工業污染源最大,廢水排放量和COD排放量分別占分部工業排放量的56%、65%,主要排放點源為廬山區化纖企業;都昌縣非農業人口居濱湖7縣區之首,縣全部生活污水均直接排放鄱陽湖,其城鎮生活污水和主要COD排放量最大,因農村生活污染源占比大,縣全部非點源污水均直接排入鄱陽湖,其非點源廢水排放量和COD排放量最大,分別占濱湖7縣區全部非點源排放量的44%、43%。

二、鄱陽湖九江區域水環境治理的對策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用良好的水環境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

建設環鄱陽湖經濟生態區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要保護好鄱陽湖一湖清水,就要加大開展水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以科學發展觀推進鄱陽湖經濟生態區建設,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與水環境保護并舉之路。對此一是要加大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和環境法制的宣傳力度,弘揚環境文化,倡導生態文明,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環境宣傳和輿論監督作用,樹立環保先進典型,查處環境違法行為;二是繼續實行環境質量公告制度,進一步完善重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公示制度,擴大環境信息公開范圍,增強公眾的環境法制觀念和環境參與意識;三是繼續面向各級領導、企業法人開展環保知識、環保法規及環境形勢的培訓教育;四是繼續開展綠色系列創建活動,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

2.調整產業結構,倡導水污染治理與清潔生產有機結合

要將生態示范區、生態城鎮及經濟生態環境,與鄱陽湖經濟生態區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以促進水環境保護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對于工業點源污染,必須加強監管力度,提高污水處理的科技含量,促進各企業排放,要勇于將重大污染事件進行光,決不能允許將企業治理的責任和成本轉嫁給社會。通過適當的環保產業政策,調整產業結構,鼓勵企業清潔生產,將污染控制在生產的全過程,減少污水的排放。要采取獎勵和懲罰相結合的措施,充分調動企業治污的積極性和責任感。政府要利用收取的排污費等設立特別基金,用于扶持處理設施的建設,減輕企業治污的經濟壓力。采取有利措施,積極防止面源污染。對于農村面源污染,要加強宏觀控制,積極開展農藥、化肥施用結構調整,積極推薦生物防治,推廣無公害生態技術,建立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基地。要大力推行陸地生態農業等面污染控制項目,加快農業綠色產業化進程,實施保證生態環境的水資源配置戰略,切實防治氮磷污染。要將農村水環境保護、農業灌溉方式的改變、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的建立等方面結合起來,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使沿湖沿河地區的農村村莊建設,步入人居環境與水環境良性發展的局面。

3.改變思想認識,提高水環境保護與水資源綜合利用有機結合

對于江河湖庫等水域,加強科學管理,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率和水體的水環境承載能力,提高全民的節水意識,減少污水排放。要科學合理地使用網箱養殖技術,改精養為混養,減輕內源污染。要加強水庫、閘壩的科學調度,特別是修河流域各水庫的科學調度,保持河流水體的適當流動,達到流水不腐的目的,增加水體的自凈能力。由于我們人均水資源擁有量高于全國水平,人們對水環境的細微變化認識不足,導致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毫無意識的對水環境進行破壞,造成部分河段與湖泊水域水污染情況加重。保護水環境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發展、構建環鄱陽湖經濟生態經濟區的關鍵所在。沒有合理的水質,就等于沒有水量,沒有足夠的水量,也談不上什么水環境。若不強化水環境保護,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日益突出,不僅影響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最終還會導致人民生活不安寧,社會不穩定。因此加強水資源保護已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的事情,解決這個問題,要更新對水的認識,樹立保護水環境就是保護我們生命線的觀念;樹立保護水環境就等于是保護我們人類自身的觀念。

4.加強農村管理,完善農村水環境保護基礎工作

按照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部署和要求,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對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進行摸底,依法取締引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的排污 ,保障農村飲用水安全;二是大力推廣農村面源污染的治理的實用技術,實施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控制和減少面源污染;三是修河干流及沿鄱陽湖各縣區建設水質自動監測站,對各縣區水質出口斷面進行考核。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金市| 呼伦贝尔市| 哈尔滨市| 东港市| 枣强县| 田林县| 建宁县| 阿合奇县| 肥西县| 凉城县| 武穴市| 临夏市| 安图县| 芦山县| 太仆寺旗| 郴州市| 沐川县| 西宁市| 调兵山市| 阳新县| 四会市| 兴义市| 黄龙县| 阿瓦提县| 龙游县| 仙桃市| 盐源县| 江孜县| 阿勒泰市| 阿瓦提县| 西乡县| 雷波县| 正阳县| 南靖县| 永城市| 夏津县| 连云港市| 通江县| 建始县| 漠河县| 阿鲁科尔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