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自然環境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地貌:盆地邊緣山麓有塊狀綠洲,從盆地邊緣向盆地中心依次出現戈壁、礫漠、沙漠。
3、水文:地表水貧乏,河流稀少,為內流河、內流湖。
4、土壤:地表為戈壁礫漠、沙漠、土壤有機質含量少。
1生態建筑的內涵及特征
1.1生態建筑的內涵“生態建筑”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狹義來說,它專指符合生態學原理,并與自然環境建立友好關系的建筑;廣義來說,它不僅是生態學思想與建筑學相結合的產物,還應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視野。其主要內涵應包括三方面:第一,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降低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第二,構造適合人類健康、舒適生活的生存環境;第三,與周圍自然環境和諧統一。其目標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有節制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尋求人、建筑、自然和社會的協調發展[2]。生態建筑能夠有效地解決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生存智慧的體現,其現已超越了保護環境的層面,即實現建筑、城市與環境相協調,并融合社會、文化、歷史和經濟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發展,體現了一種更為廣義的生態觀。
1.2生態建筑的特征
1.2.1人與環境并重生態建筑是基于對人與自然關系重新認識而產生的,它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運用生態學、建筑學以及相關技術,針對建筑使用壽命的各個環節,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創造高效、低耗、無廢無污染、健康舒適和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與自然環境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它既利用天然條件和人工手段創造良好的富有生機的環境,而又同時要控制和減少人類對于自然資源的掠奪性使用,力求實現向自然索取與回報之間的平衡。它堅持“以人為中心”與“以自然為本”,尋求人、建筑、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3]。
1.2.2地域性特征生態建筑與環境是休戚相關的,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建筑的地域性。生態建筑的地域性有兩層含義,一是具體環境中的實體性要素,包括氣候、地理等特征;二是具體環境中的非實體性要素,包括歷史文化傳統、風土人情等。建筑作為存在的實體,必須要與特定地區的氣候、地理特征等物質環境相協調,同時建筑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必然與當地的文化有密切的關系。而生態建筑設計中對于地域氣候特征的尊重、對于當地建造方式和材料的使用無疑都是地域主義建筑所追求的目標,在實現這種目標的同時也賦予了建筑一種地域的獨特文化特質。因此,生態建筑是采用技術手段解決建筑地域特征的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這種方式體現為生態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2生態建筑的影響因素
2.1自然因素生態建筑一個很重要的內涵就是來源于自然、取決于自然和回歸于自然,自然因素對生態建筑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生態建筑作為一個有生命的機體,其自身更是要形成一個與自然相平衡的良性循環體系。同樣,自然環境中的地理位置、地質條件、氣候特征和周圍景觀等要素也制約著生態建筑,我們要因地制宜地利用好這些因素,實現建筑的生態化與可持續發展。
2.2技術因素生態建筑實現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種科學技術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從生態建筑的設計方法、施工工藝、生態建筑材料的獲取和加工,以及各種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廢棄物的再生和處理都關系到生態建筑實現的品質。只有因地制宜地把這些科學技術運用好,才能做到資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進生態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2.3經濟因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因素時刻制約著人類的發展。同樣,生態建筑的發展也與經濟因素不可分割。經濟的發展與滯后,地區的發達與落后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到生態建筑的設計與實施,并進一步影響到生態建筑的發展。
2.4人文因素生態建筑作為人類的一種建筑活動,其主要目的是為人類的生活、生產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的環境。以人為本的原則不可置否地涉及到地域文化、民族風情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形式、價值觀念。這就要求我們因地制宜地結合地方特色和文化,將各地區樸素的生態觀與生態設計理念相結合,使生態建筑體現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
2.5社會因素隨著各種環境問題的出現,生態的理念也漸漸地深入人心。對于建筑業來說,由于其本身就是高能耗高污染的載體,所以生態建筑也自然而然地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生態建筑這一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哲學、倫理學、美學、經濟學、生態學以及技術觀等許多領域,只有在這些領域內都貫徹了生態學的思想,全人類的生態意識真正提高之后,生態建筑的實現才有可能。同時,生態建筑的發展有賴于政府決策、執法以及對生態建筑的規劃設計管理。
3生態建筑因地制宜原則的發展策略
生態建筑作為一種靈活的建筑方式,就其所具備的特征及影響因素決定了生態建筑設計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原則[4]。因此,我國生態建筑的設計需要根據各地的不同條件采用不同的設計策略,只有這樣才能使生態建筑得到有效的發展。
3.1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環境我國各地區環境存在很大差異,不宜推行單一的生態建筑模式,應將建筑納入一個與環境相通的循環體系。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環境,使建筑成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充分利用自然要素,發展與自然環境協調、與自然環境融合、與自然環境共生的建筑。生態建筑與自然環境的結合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實現人與自然共生,將建筑融入自然環境;二是運用適宜的技術手段,將自然引入建筑,達到建筑的生態化。利用自然環境建造生態建筑的成功例子很多,如廣西黑衣壯傳統民居(圖1)。它在村落總平面布局、建筑單體和建筑技術等不同層面對自然環境進行了敏銳的應對。因為日照率低且地形復雜,村落總體布置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的變化,依山就勢地沿等高線或垂直或平行或嵌入山腰坡地布置建筑。在建筑單體上,黑衣壯傳統民居結合了當地的地理條件和氣候因素,以當地的泥土、木材和石頭為主要原料,通過簡單實用的技術手段來完成建筑的建造,達到了環保節能和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此外,黑衣壯傳統民居用柱子將建筑物架高,把人們的生活層提升于最大風場中,以適應當地潮濕的生活環境。黑衣壯傳統民居充分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向我們展示了因地制宜利地利用自然環境進行生態設計的策略[5]。
3.2因地制宜地采用生態建筑技術在生態建筑設計中如何使用技術、使用何種技術是個比較重要的方面。僅從設計方法分析,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一是從建筑所在地域出發,提倡利用本地材料和傳統技術的鄉土地方設計方法;二是既重視地方性,又適當地引入較新技術的折衷主義設計方法;三是結合當地自然生態條件與最新生態理論,充分利用新技術和新材料解決生態問題的高技術設計方法[6]。生態建筑的設計中不可一味地追求或限定某種技術形式,應綜合考慮經濟水平、生態環境和地方文化,并且追求實際運行效益的最大化,提倡采用多種技術混合的適宜技術。如深圳建科大樓(圖2),基于深圳市氣候、經濟、社會特點,以實現建筑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目標,從設計到建設采用40多項生態建筑技術,包括自然采光、人工濕地、風光互補節能、發電幕墻、種植屋面等。尤其是大樓的護結構,根據不同功能、朝向和位置量體裁衣地采用了較適宜的生態建筑技術,取得了良好的節能效果。大樓運用這一列適宜性技術,使整個建筑成為一座有生命、能夠呼吸的生態大樓,為員工創造了舒適的室內環境,同時也獲得了較為突出的社會效益[7]。
3.3因地制宜地選用材料建筑物應用什么建筑材料,具有怎樣的使用功能,是否能滿足人居舒適性的要求,既表現了建筑物本身的特點,也是評價生態建筑的重要內容。對于建筑師來說,在設計生態建筑時應因地制宜地選擇恰當的建筑材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選用生態建材,來增加建筑的節能等效果,直接或間接的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如采用燒結工藝生產的墻體材料,達到了節約土地資源和能源、綜合利用工業廢渣、改善建筑功能以及保護環境的目的。2)使用地方建筑材料,減少經濟消耗,提高建筑的地域性。如福建客家土樓(圖3),就地取材,由高黏性的紅壤土和當地盛產的糯米及紅糖建造,有著冬暖夏涼的良好特性,是地域性生態建筑的典范。現在,人們依然可以用傳統的生態建筑材料,建造出滿足現代人需要的建筑,如在南京中德兩國政府舉辦文化科技展覽活動時使用的生態竹子展館(圖4)。生態竹子展館用竹子建造,采用現代化的設計概念、結構形式及制造加工工藝,滿足現代展覽功能和現代人審美需求。通過實踐,我們對竹子這一建筑材料有了進一步了解。可見,竹子作為一種經濟且取材便利的生態建筑材料將在我國尤其是南方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成為更多生態建筑的首選材料[8]。
3.4因地制宜地利用優勢能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的總量越來越大,能源已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在能源日趨緊張的今天,在建筑中推廣應用優勢能源是降低建筑能耗的有效途徑。作為建筑師,我們不僅要強化人們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意識,更要積極把當地優勢能源因地制宜地運用于生態建筑的設計中。青島天人生態大廈(圖5)是清華大學建筑設計院生態研究所設計的山東省首座生態建筑。由于其所在地青島,面臨黃海,有著豐富的太陽能和風力資源,為其降低能耗創造了便利的條件。為了充分利用了這兩種資源,大廈屋頂設置了三座風車,前方排列了太陽能電池板矩陣,頗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則。特別的是,這棟大廈還設計了智能電網,當太陽能電池和風車產生了電,便進入電網內儲存起來,透過并網逆變器和交流配電柜,風與光可互補發電,讓太陽能、風能與建筑融為一體。大廈因地制宜地利用太陽能和風力發電,每天約可減少整棟大樓1/3的用電量。
3.5因地制宜地利用人文因素在“人—建筑—環境”關系中,建筑起到中間紐帶作用:一端聯系著“環境”,另一端聯系著“人”。過去我們過于注重人本身而忽視環境,最終受到環境的懲罰;現在我們也不能因為過多地考慮環境而忽視人與環境的和諧。幾千年的文化沉淀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環境,生態建筑也要關注人類文化上的需求。我們應從當地傳統文化中攝取精髓,結合當地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地采用地方材料、傳統技術,延續地方文化,將各地區樸素的生態觀與生態設計理念結合,打造地域性生態建筑。倫佐•皮亞諾設計的芝貝歐文化中心(圖6),位于澳大利亞東側的南太平洋熱帶島國新喀里多尼亞,它充分利用那里的氣候特征,并尊重當地的文化傳統,繼承了當地蓬屋的特色,運用木材與不銹鋼的組合,表達了一種與夏威夷文化氛圍之間和諧的關系。
【關鍵詞】自然環境;地理環境;新疆;民居特點
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對該地區的民居形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于田縣在特殊的地理環境影響下,逐漸形成了多元化的民居特征,如少數民族民居服飾特征的表現上,不僅保留原文化的裝飾特點,又適合結合了自然氣候特點等方面,制作出特征顯著的石膏雕花、刻花磚還有拼花等民族特色的裝飾,既美觀大氣,又形式多樣;而具體樣式則以生活常見物品為主,如植物、民族書法或者結合圖形等,充分展現出新疆地區不同的物質生產文化和民族審美特點,由此看來,自然地理環境對地區民居或產生直接的影響。
一、新疆于田縣地理位置特征
新疆深居我國內陸地區,與海洋距離較遠,所以日照時間長,光源資源豐富,常年少雨;位于天山山脈的橫斷中部,所以在南部和北部形成了兩大著名盆地,分別為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天山的南面稱為南疆地區,天山北面稱為北疆地區,而余下的地區則為東疆地區。
于田縣屬于南疆地區,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南部邊緣,昆侖山北部,地形特征為牛腿狀,民族主要以維吾爾族為主。南部地區以昆侖山山脈為主,擁有常年冰雪不化的積雪,還有諸多古代冰川遺址,水資源相對豐富,給該縣大部分地區的綠洲和耕地提供了足夠的水灌溉,還擁有幾十座活火山,但是該地區位于高山之上,交通比較落后,很難開展實際考察工作。中部地區則以平原為主,河流、水草和綠林遍布,擁有優越的自然環境,所以也是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民居特色以于田老城為主,如土坯平頂房、阿依旺民居,還有諸多明麗的民族裝飾。北部與塔克拉瑪干沙漠相毗鄰,擁有面積廣闊的沙漠地帶,氣候以干旱為主,自然環境惡劣,且位置偏遠,居住在此地的以克里雅人為主,民居建筑以胡楊木和紅柳木為建設材料,生活古樸簡約,民居簡陋無明顯民族特色。
二、新疆于田縣的氣候環境特征
這里的氣候類型為溫帶內陸干旱荒漠氣候,地勢特點為南高北低,地貌特征以山脈、戈壁還有沙漠等類型,同時還有冰川、火山等。南部地區的氣候以寒冷為主,但是在充足的水資源環境中,表現為濕潤氣候;北部地區則為暖溫干旱沙漠氣候;而中部地區為暖溫干旱氣候。全區的氣候特征主要表現為:白天與夜晚的溫差大,降雨量相對較少,但是日照時間達到276天以上,熱量充足,氣候災害主要有風沙等。由于長時間受到日曬、風沙的侵襲,所以民居建筑上,多以封閉式平面布局為主,不僅能夠遮擋炎熱的太陽,而且還能抵制風沙;但是三大地區的氣候特征存在一定差異性,所以民居形態上也有所不同,均具備地區特征。
三、新疆于田縣的氣候自然資源特征
南部的昆侖山給該地區留下的大量的冰川,為西域絲路上孕育了淳樸而又簡約的民風建筑,擁有堅韌不拔、生命力頑強美譽的胡楊樹林則構成了荒漠的天然林,多數當地居民會選擇紅柳、胡楊樹作為房屋建造的材料,或者院墻的裝飾物。隨著社會生產水平的進步,綠洲逐漸獲得的開發與利用,但是自然環境的影響下,于田縣的經濟水平仍然比較低下,大多數仍延續傳統農耕、經濟發展方式;農耕生產中,主要由小麥、玉米還有水稻等農作物,水果有紅棗和葡萄等;農副產品有皮毛還有小茴香等中藥材;大部分的經濟貿易、生產經營集中在中部,由于人口數量較大,在民居裝飾上也表現為多樣化,裝飾形式也較為新穎,但是北部和南部地區的民居則顯得單一和簡陋。
四、自然地理環境對新疆于田縣民居的影響分析
自然地理環境是影響于田縣民居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和變化的關鍵因素,如南部的昆侖山河流,為于田縣的中部地區提供了充足的水資源,滋養了該地區的綠洲與耕地,促進農業生產文明的長期發展和進步;在民居特色表現中,主要通過木構架簡單支起密梁平屋頂,而這一建筑文化體系獲得了良好的傳承;北部地區自然環境較為惡劣,相對比之下,兩地居民的社會生產條件和環境相對落后,阻礙了民居的創新與發展;南部地區因為歷史原因,從絲綢之路的開發受到多方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形成了多樣化的民居特色。
《梁書?高昌國傳》提到過西域傳統建筑的特征為“架木為屋,土覆其上”,且大部分建筑多為因地制宜,不會過分追求嚴格的丈量和比例,并以滿足日常生活需要為主。如高臺民居中,民居內部構造以外封內敞式為主,樓層為1層或2層,土墻的夯筑厚度約為70厘米左右,部分地區會受到土崖地形的影響,所以內部的建筑密度比較高,呈現出犬牙交錯,和鱗次櫛比等特征;“阿以旺”是南疆地區形成歷史最久,且應用范圍最廣的民居形式,以庭院式和密集庭院式為主,集中在塔里木盆地的西部地區,但是由于氣候和地形地勢等方面的影響,逐漸變成院落民居形式,當前主要以“米瑪哈那”為主。
結語
新疆于田縣的民居特點中,當地居民均以自然環境和氣候環境為基礎,建設出適宜居住、生產活動的民居,同時也是充滿多元化、科學化和創新性的民居建筑模式,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與發展,保護于田縣傳統民居建筑是延續文明的重要舉措,所以保持開放性的思維,幫助當地居民創建更為適宜的生存空間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1]馮燕,朱曉玲,楊潔明.基于“點―軸”理論的新疆旅游業空間結構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6(07):876-880.
[2]詠林.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對中國傳統農耕文化地域差異的影響[J].時代農機,2015(11):170-171.
1、城市與自然在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以后,首當其沖的就是城市化的大發展。在城市迅猛發展的同時,世界濕地急劇減少、沙漠化問題嚴重、土地流失與侵占嚴重。據統計,1900年世界可用耕地為3億多hm2,到2000年下降到了2.7億多hm2。每年因水土流失而喪失的耕地為600萬~700萬hm2,流失速度為過去300年來的2倍多。而與此同時人口的增長、城市工業的發展對土地的需求卻不斷增加。據推算,每年工業和城市的發展占地,美國約為600多萬畝,意大利為70萬畝,相當于羅馬失去的面積。從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城市的發展與環境變化之間的對應關系。一方面,人類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選擇建造了城市,工業化又促進了城市的大發展;另一方面,城市化的急劇發展確定無疑地造成了自然環境的巨大變化。
1.1城市的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城市的發展是通過對穩定的自然演化進程的改變來影響自然環境的。雖然單一的城市所產生的自然環境改變是局部范圍的,但是,隨著世界城市不斷向鄉村蔓延,正有無數個城市在對自然環境產生相同的作用,而這些作用疊加起來的效應卻足以在我們所能預見的范圍內引起地球環境的劇變。這也是當前環境危機的真正原因之所在。現在,世界上很多城市都在遭受了自然的困擾之后開始重新考慮城市與自然的關系,如墨西哥由于沒有認識到水體與地表的關系,在地面沉降了25ft(約7.62m)之后,重新恢復地下水的供給。洛杉磯和香港在山體大面積滑坡之后,再次考慮城市與山脈的關系,休斯頓和哈里斯堡在飽受了上游城市化所造成的洪水危害之后,對本城市和上游城市進行改造,著名的尼亞加拉大瀑布也在垃圾污染和人為破壞之后得到恢復……類似的事例還有很多。當前的中國同西方城市化發展之初有很多相似之處:城市化﹑污染﹑自然衰退……那么,同樣處于自然衰退和城市發展之中的我們又應當怎樣認真思考城市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呢?
1.2城市和自然應和諧發展。“居城市而有山林之樂”是人們一直以來對理想城市環境的美好追求。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理想城市設計到中國“天人合一”的城市建設理念﹑從霍華德的花園城市理論到沙立寧的有機疏散城市﹑從奧姆斯特德的城市公園體系到中國的山水城市概念無不體現出人類這一美好的愿望。但是直到今天,大多數城市也并沒有像人們所想象的那樣成為人類生活的樂土。相反,城市的自然環境卻不斷退化了,“逃離城市”“城市空心化”日漸成為社會進步﹑城市發達與否的代名詞。城市與自然已經成了只能任選其一的矛盾體。于是,回過頭來人們又試圖重新恢復城市的自然環境,為城市鋪上草地﹑增加城市綠化率﹑控制污染,使空氣和河水重新變得清澈,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但是城市的這些環境建設并不能等同于自然,已經被城市所填埋了的河道﹑改變了的地貌以及缺失了的濕地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等也很難得到恢復,城市與自然仍然處于“分離”狀態。從自然系統整體的角度來看,自然界是由各個子系統構成的,而子系統又是由更次一級的系統所組成,直至單一的自然要素。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了整體而穩定的自然環境。而當前環境的惡化正是整體被割裂的結果。這是機械主義還原論的代價。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點就是回復人類以及城市發展所切斷的自然動力過程,或者按照自然的動力過程建設城市,按照《老子》所言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城市自然環境的建設同地球自然界的環境改善是統一的。它們統一在自然演化的規律——“道”之上。那么,什么是城市和自然的和諧發展之道呢?我們知道,自然是以土地為基礎的自然,它的發展、演化與穩定與否的客觀規律都發生在土地之上,而城市發展的根本也在于土地。土地是城市與自然共同的基礎。在土地之上,城市的每一次發展必然要改變一部分自然環境,并且創造出新的人工自然——城市的山、水、植物、道路和建筑等。在這樣一種過程中,城市對于土地的利用符合自然發展的規律,以及城市的運轉過程符合自然的運作規律是城市與自然的和諧之“道”。
2、土地自然
現代科學理論告訴我們,以土地為基礎的自然界是一個生態的整體,它有著自己演化的客觀規律,因而也有它內在的土地自然功能,其中,有對自然平衡起關鍵作用的土地,而且土地自然因素之間相互作用也是一個穩定的動力過程,而以往以經濟利益、GDP的發展指標為準繩的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規劃并不能正確反映土地的自然要求和自然界的演化規律,并且往往人為切斷土地與自然之間的聯系,從而造成自然系統的衰退。實現城市與自然的完美結合的途徑就是通過對土地內在功能的正確認識,來調整城市土地利用的方向,在城市的發展中按照自然演化規律來建設城市,在城市的運作過程中按照自然內在的規律來實現城市與自然環境的溝通,這是城市的運作過程中按照自然界內在的規律來實現城市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根本(見圖)。因此,不從合理的土地利用方面去著手,不去考慮自然演化規律的客觀要求,單純的強調城市本身的環境建設,或者單純的強調地球環境的改善都不會得到完美的結果,我們已經從西方那種“建設城市——環境惡化——向鄉村蔓延——再惡化——再蔓延”的發展模式中清楚的看到了這一點。如果人們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的規律來建設我們的城市,我們既會得到充滿自然生氣的城市,也會得到完美的地球自然環境。反之,文明古城衰亡的歷史將會在不遠的將來在我們自己的身上重演。城市的發展是自然、文化、社會和經濟綜合作用的結果,并不能單純的以自然主義的熱情來解決城市的所有問題,但是自然環境的急劇衰退已經刻不容緩,生態主義、可持續發展、綠色主義、環保主義……已經呼吁我們對“唯一的地球”的重視,城市建設在這場“地球保衛戰”中更是責任重大。
3、生態、城市與自然平衡
3.1城市建設所產生環境問題的原因。生態學認為,當前城市建設所產生的環境問題,其實質是破壞了自然界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過程,王如松在《城市生態調控方法》中把它總結為:
(1)“流”或“過程”的失調:自然生態系統是沒有“垃圾的”系統,自然本身以及它的排泄物通過系統的循環得以充分的利用。在城市的建設和運轉過程中,城市對于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以及城市廢棄物的排放不能像自然系統那樣得到循環利用,過多的物質、能量滯留在環境之中,自然生態系統得不到足夠的補償、緩沖和保養生息,從而造成“流”和“過程”的失調;
(2)“網”或結構的失調: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聯系緊密的網絡,在這一網絡中,系統元素間形成穩定的關系,而城市的發展不僅破壞了已有的自然網絡結構,而且由城市構成的物理、經濟、文化和生態網絡極不均衡,土地配置、資源利用、城鄉關系、供需關系、代際關系不能協調發展,從而造成地球生態系統的尖銳矛盾;
(3)“序”或功能失調生態系統是一個協調的功能體,它的環境容納能力、自然緩沖能力、持續供給能力、自主組織能力等大歐式功能協調有序的結果。城市發展在注重生產、生活的同時,忽略了能源、環境、自然以及人的供需、接納、緩沖和調控功能,從而造成“序”的失調。
3.2城市發展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因此,城市的合理發展應當順應自然生態的過程,協調城市與環境的相互關系,遵循生態的基本原則;
(1)循環再生原則:自然界是不斷通過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和循環來得到發展的,這是生態系統得以維持穩定和再生的根本。作為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城市也必須加入到自然的循環當中,并且保持自然循環的穩定與暢通;
(2)協調共生原則:單一的生物是不能生存的,它們必須通過彼此的相互作用來協調共生,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復雜,系統的穩定性就越強。就如同沙丘中的單一植物終究會趨于滅亡,而復雜的森林系統則會保持穩定和持續的繁衍。在城市中也必須要保持各種自然因素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才能確保城市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共生;
(3)持續自生原則:只要一個生態系統的循環暢通,且具有足夠的多樣性,那么該系統就會通過負熵流的不斷輸入來保持持續自生。在一定的生態門檻范圍內,具有自我調節和自我維持能力的城市生態系統也會維持其自生能力。然而同自然系統不同的是,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是有人來控制的,如果認為的決策失誤,就會導致自然和城市生態系統的雙重破壞。要想維持城市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必須使城市的運作順應自然生態的運作過程。生態的運作過程是自然演化的結果和自然演化的基本原則,城市的生態化運作過程也就是符合自然演化規律的城市化過程。
4、土地自然系統
1、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所處的具體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描寫。其中,社會環境是指能反映社會、時代特征的建筑、場所、陳設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風等。自然環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節變化、風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2、自然環境描寫通過環境描寫渲染某種氛圍,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為下鋪墊。社會環境的作用是交代社會時代大背景,通過整個時代和社會背景去描寫人物的性格特點以及書寫其無法改變的命運。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