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不要說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前幾天一直在生病,鼻炎、中耳炎、結膜炎,壓的我透不過起來,再加上要考《世界設計史》,我終于在一個美人的午后大哭了起來。似乎生病的人特別容易流眼淚,也可能結膜炎導致我的眼淚怎么也止不住。
從小到大都是個嘴硬心軟的人,每次打電話給家里都只說很好,吃得好,睡得好,上課也好。我不曾提起自己中耳炎疼的時候凌晨三點都睡不著,用我爸的話來說我就是報喜不報憂,說白了就是愛面子。也可能是習慣了別人有時候的口無遮攔,也可能是時間久了我的心也打磨成一塊石頭,所以我很少在外人面前哭,所有的事情都盡善盡美,所有的人都盡量做到最好,可是這樣久了,覺得好累。
在家的時候,總是懶散無為,有時因為家人的一句無心之語都能讓我大哭一場,我放下了所有的堅強和假裝,才變得那么不堪一擊。但我喜歡這樣的生活,高興地時候可以跟姐妹朋友大笑大鬧,生氣的時候和媽媽拌嘴之后又分分鐘和好,在我看來,這樣的時光,最美不過。
在外人眼里,我是個很強的人,受欺負的時候總是能器宇軒昂的幫別人出氣。也可能我總是保護別人,我變得越來越強悍。而菲菲是唯一會保護我的人。我記得 有一次我哭了,接著菲菲也哭了。那是記憶里菲菲少有的哭泣。我永遠忘不了他為了我和別人吵得面紅耳赤,忘不了他在我生理期時細心地照顧,忘不了任何時候他都站在我這邊,支持我,陪伴我。我是個疑心重的人,可是菲菲說的每一句話我都深信不疑。我是出了名的臭脾氣,可在菲菲面前我的脾氣一點也沒有。她是我最好的閨蜜,是我媽打電話問我和誰在一起時我可以直接說名字的人。
我對話語的警覺是在十幾年前產生的。那是在我從醫的第三年,也就是我醫生生涯的最后一年,那個夏天傷寒病大流行。為了追蹤傳染源,我在整整一個酷熱難當的夏天里,與所有的傷寒病人談話,可是我仍然沒有尋找到傳染源。
有一天我突然醒悟了,我發現找不到傳染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所有病人的主訴都帶著強烈的個人色彩。撒謊的人在人群中占的比例并不大,但是人們不用撒謊,他們的話語綜合起來就是一個巨大的不真實,在這個不真實的話語疑團中,所有的語鋒都指向多重岔路,結果是搜尋者必然誤入陷阱。我棄醫從文的主要原因當然是更喜歡文學,但是也不排除我對口頭語言的厭煩和對書面語言的信賴。
更深的醒悟姍姍來遲,那已經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在德國見到了一個久違的朋友。她是上世紀90年代初嫁給一個德國人的。她的故事當時很轟動。轟動的原因并不在于她嫁了一個老外,而是因為她一句德語都不懂,還有,她的長相比較難看。我們沒有辦法理解老外的選擇,我們就試圖理解她的選擇。但是她是一個寡言的女孩子,在我們幾個好友的不懈追問下,她簡單地告訴我們,她選擇這個老外的原因就是因為她在中國嫁不到一個這么英俊這么文雅這么體貼的男人;而她此生的理想,就是想要一個體貼她的男人,想要一棟舒適的房屋和爬滿青藤的小花園,所以,她寧可放棄話語。
當時,我們都認為她的犧牲太大了太大了。我們都一致地認為她為自己難看的長相和接近于癡人說夢的理想付出了人生最慘痛的代價。轉眼就是我再次見到她的90年代中期了。這一次她帶給我的不再是轟動而是震驚。她依然沒有變得漂亮,但她生育了兩個非常漂亮的混血兒。我們坐在她家大花園的木椅上喝咖啡,青藤果真爬滿了她的籬笆。
花園的遠處,她的小女兒在蕩秋千,兒子則在很開心地與他老爸踢球;花園的近處,是她的油畫畫架。我的這位朋友,依然只能說最簡單的德語,但是她的神態已經深刻改變,安詳得如同在富裕安定的生活中過了三輩子一樣。顯然,她不僅沒有付出人生最慘痛的代價,而且順利地達到了她的理想。她深有體會地對我說:“說話不重要,最簡單的對話足夠管用。親密的人之間,更重要的是眼睛,是表情和動作。你認為呢?”
有個小孩據說生下來就沒說過話,天長日久,父母以為他天生是啞巴,也就認了命。只是這個小孩,有天吃飯,他忽然說:“湯太咸了!”
父母當然既喜且驚,末了還有點疑惑,于是問他:“為什么生了這么久才說第一句話?”孩子說:“在此之前,一切正常。”也就是說,并不需要用到語言。
這不能只當笑話來看。
我們若只能說正確的話,那么就不需要我們說話。“湯太咸了”也是一句相對正確的話,咸淡口味各人不同,也許媽媽嘗了覺得一點不咸。所以湯嘗起來咸了一點,也屬于世界的正常現象,按這個酷小孩的邏輯,這句話也不必說。
這個笑話揭示的是自由言說的前提:那就是不必要求你一定說正確的話。美國甚至有憲法專家說,言論自由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有種種胡說八道。只能讓人說正確的話,那世界上就一句話也沒有,或者只有瘋子。
哥白尼、伽利略否認地心說,達爾文宣揚進化論,開始都是驚世駭俗的胡說八道,有人還因此被烤熟了。所以胡說八道一直不屬于有價值的東西。
哥白尼、伽利略與達爾文幾位終得昭雪的胡說八道者卻讓人有了這樣的假設:胡說八道可以,除非你以后能證明自己正確。這個難度很大,大家天天胡說八道,像前面這樣的人物能出幾個?絕大多數人是正宗的、地道的胡說八道,永遠不可能變得正確。刨去人道的觀點,把他們烤了,也爭議不大――據我觀察,我所處的社會認知水準正處于這個階段,你是個批評家的話,一定得是個圣人,說錯一句話都不行,更不用說純粹的胡說八道了。
[關鍵詞]兒童;陌生人;陌生人社會;過分警惕;人際關系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3)16-0027-04
一、陌生人與陌生人社會
齊美爾曾指出:“陌生人既不是熟人,也不是和你永遠沒有任何交集的人,而是介于這兩者之間的那種人。”[1]沒有任何交集的人,對一個人的生活不會有任何影響;而熟人則是“信得過的人”,對熟人的信任不需要任何理由,是一種情感信任――“因為我認識他,所以我相信他”。在《鄉土中國》中對“熟人社會”給予了詳細的闡述。他指出:“由于中國傳統社會是典型的血緣組織和地緣組織的結合體,所以在‘鄉土中國’中,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2]而介于熟人與沒有交集的人之間那類人,即陌生人,則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對于陌生人,我們不知道他的來歷,不知道他的生活環境,不了解他的一切,可是偏偏需要與之交往。有的只是眼神接觸之后便擦身而過;有的是旅途中相識,談天說地,到達目的地后便各奔東西。無論如何,這種交往形式都比較短暫,甚至轉瞬即逝。
首先提出“陌生人社會”這一概念的是美國著名法學家勞倫斯?弗里德曼。他這樣刻畫現代社會的陌生性:“我們打開包裝和罐子吃下陌生人在遙遠的地方制造和加工的食品;我們不知道這些加工者的名字或者他們的任何情況。我們搬進陌生人的――我們希望是精巧地――建造的房子。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時間是被‘鎖’在危險的、飛快運轉的機器里面,如小汽車、公交車、火車、電梯、飛機等里面度過……因此我們的生活也掌握在那些制造和運轉機器的陌生人手中。”[3]在這樣的一個陌生人構成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趨功利化,金錢利益取代了情感聯結,哪怕只是善意的微笑也只能在封閉的熟人社會中流通。若有人在馬路上對一個陌生人微笑,會被認為是不懷好意。所以,陌生人之間也有“禮貌的不關注”這種存在方式。有人這樣描述陌生人社會:“我們離開了小鎮,來到了大城市,走出了小胡同,搬進了高樓大廈”,“我們人際交往的圈子隨著社會的變遷被強行地擴大了一層又一層,不管愿不愿意,我們總要置身于不同的場合,面對形形的人群”,如此,我們“來到了水波紋的最外一圈,來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社會”。[4]在這樣的陌生人社會里,孩子對于身邊的陌生人有怎么樣的認識呢?以下是筆者與J市某小學四年級學生M的交流對話,從中可以看出她對陌生人的態度和看法。
二、兒童對陌生人態度的個案呈現
(一)從“熟人”到“陌生人”
訪談者:以前在農村時和鄰居熟悉嗎?
M:嗯。
訪談者:那時候有沒有互相關心幫助過?
M:有關心啦!(M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關于關心的話題到此結束。)
訪談者:就是一些小幫助?比如缺東西,會……
M:哦,那就借別人的。但現在不會了。
訪談者:現在和鄰居聊過天嗎?
M:沒有。
在農村,人們與鄰居的交往較為頻繁,在小事上也會互幫互助。如今在城市社區中,家家戶戶房門緊閉,即使在路上遇見了,也只是點頭問好,有的甚至當作沒看見。“遠親不如近鄰”已成過往,鄰居儼然成了陌生人。
(二)“陌生人都是壞的”
訪談者:你有沒有跟陌生人說過話或幫助過他?
M:不可能。(語氣相當堅定)
訪談者:為什么?
M:陌生人不都是壞的嗎?
訪談者:誰告訴你陌生人都是壞的?
M:(嘆了一口氣)小時候家長就會跟我說不能跟陌生人講話哦。
訪談者:今天我在圖書館遇到一個陌生人向我求助,還留給我聯系方式呢。
M:陌生人不能亂講話。他給你寫了什么字,你都給他撕掉扔進垃圾桶,千萬不要理睬他。
對于與陌生人之間是否進行交流的問題,M顯得很驚訝。“怎么可以和陌生人說話呢?”“陌生人都是壞的!”“千萬不要理睬他!”言語中透露出對陌生人非常警惕的態度。當她說要把紙條撕了扔進垃圾桶時,臉上的表情是那么認真、那么堅決。
(三)“他們太臟了”
M:最近有一個外國人給乞丐吃薯條,“薯條哥”。
訪談者:你會那樣做嗎?
M:(搖頭)看到乞丐都很那個,太臟了。
訪談者:除了太臟,還有什么感覺?
M:沒了。就覺得不該跟他講話。
訪談者:乞丐向你要錢,你會……
M:那些要錢的乞丐,都不一定是真的,他都帶回家給自己用。
訪談者:乞丐要錢不給自己用,給誰用呢?(M笑而不語)有沒有覺得有些乞丐挺慘的?
M:(打斷訪談者)不會。
從生活環境看,M對外界信息的獲取量較大,然而她對乞丐的態度并沒有因“薯條哥”而有所改變。“太臟了”“就覺得不應該跟他講話”“他們是假的”等語言表現出對乞丐的厭惡與蔑視。
三、兒童對陌生人過分警惕的原因及其負面影響
(一)兒童對陌生人過分警惕的原因探析
1.社會環境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化以驚人的速度推進,其影響也慢慢滲透到鄉村。農村現在家家防盜門,戶戶防盜窗,前前后后都是高高的圍墻,鄰里之間的交流也逐漸減少。“人們習慣于對同類斤斤計較、防備算計”“大家都躲在自己編織的‘繭’里”“因對陌生人的生分和畏懼,而不敢敞開真誠、開放的心懷”,如此,“整個世界充滿了陌生人的邏輯和倫理”。[5]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導致現代人需要隱藏的欺騙、傷害和怨恨日益增多,人們學會了帶著面具生活,學會了趨炎附勢,學會了掩藏內心的真實想法。在這樣的環境下,兒童看到的、聽到的以及受到的教育都不可避免地使他們離真實越來越遠。慢慢地,兒童也學會了武裝自己,與陌生人保持距離成為他們保護自己的一種基本方式。
2.學校教育的誤區
學校是兒童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其安全性受到廣泛的重視。中小學生大多被要求佩戴胸卡(一種身份的象征),限制出入校門。之前網上曝光了校園兇殺事件,學校對學生和社會人員的出入限制更加嚴格。正如一個高中女學生所說:“有時候,你可以從鐵柵欄看到學校里面,就像監獄一樣。”學校里的兒童與陌生人相遇的機會大大減少。與此同時,教師對學生負有責任,尤其重視學生的安全問題。在教育中,教師不免會提醒學生對陌生人加強警惕。如今,課本中的“小明”對陌生的敲門者顯示出友好禮貌的行為已成過去,取而代之的是兒童被告誡獨自在家時不能隨便給陌生人開門。正如在《小紅帽》的故事中,陌生人被異化為“狼”,“狼”要吃小孩子,因此不能給他打開房門,更不能輕易對他打開心門。這就有了面對陌生人時的戒備,面對不同于自己的人時的提防。[6]
3.家長的過度防備意識
有位家長在網絡上提問,如何能讓幼兒理解“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并遵守這一告誡,得到的最佳答復是“小朋友是小白兔,陌生人是大灰狼,大灰狼會吃掉小白兔的!”“不要跟陌生人說話”是家長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因為陌生意味著有潛在危險,這對于自己的“小寶貝”是一種威脅。為了盡可能地減少這種危險,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對陌生人拒之千里。“老拐子”是家長恐嚇兒童時常用的一個身份,而這一身份也深入兒童的內心。劉晶波教授曾指出,驅使家長給兒童講“老拐子”的動機可概括為兩點,即讓兒童服從自己的要求和為兒童的安全著想。每當聽說“老拐子”要把自己帶走,兒童就會變得聽話、順從。“老拐子”成為危險的陌生人的典型代表。
(二)兒童對陌生人過分警惕的負面影響
1.助長對他人的不信任,關心遷移難度大
教育是要把兒童培養成關心他人、懂得愛他人也值得他人愛的人。關愛產生于交往,若兒童沒有與他人交往的機會,談何關心他人?有學者認為:“接近意味著責任,距離和隔離則意味著責任的飄零。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將陌生人視為危險的存在,沒有與他們面對面接近的機會,哪里有對他人的同情和責任?”[7]孟子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強調設身處地,推己及人。內爾?諾丁斯從關心自己、關心親近的人、關心陌生人到關心動植物和地球、關心物質世界和知識,闡述了一種關懷圈理論。遷移學習理論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影響,兒童關心他人的品質的形成需要創設多種情境,經過反復實踐才能積淀為一種穩定的行為。當兒童對陌生人保持過度警惕,甚至是敵對的態度時,這種關心、這種愛難以遷移,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兒童自我封閉的情緒。
2.人際關系淡漠,不會與他人交往
馬丁?布伯在闡釋“我―你”關系時,提出“生活中沒有孤立的‘我’的存在,孤立之‘我’的想象和感覺‘絕對構不成人生’”,“凡真實的人生皆是相遇,當陌生的‘你’與我相遇時,我步入與‘你’的直接關系里”。[8]我們的教育旨在培養兒童“共在型人格”,讓他們知道自己不是“單子式”的存在,讓他們知道自己是父母的孩子,是爺爺奶奶的孫子(女),是老師的學生,是同學的朋友,是一種關系性的存在。可是,這些關系中我們忽視了陌生人。在如今“老人摔倒不敢扶”的社會風氣下,老師、家長告訴兒童的不是“在外面要尊老愛幼”,而是“在外面要注意安全,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孩子心中因此產生“陌生人都是壞的”“千萬不能理睬陌生人”“千萬不要跟陌生人說話”的想法也不足為奇。然而,這種警惕性若過度發展,會進而演變為“不要隨便和別人談心”,這個“別人”也會從陌生人泛化為自己親近的人。結果會導致兩種極端情況,一是兒童性格孤僻,淡于交際,產生孤獨感;二是產生“人際泡沫”,即所謂的朋友很多,卻沒有真正知心的,加劇孤獨感。
3.不利于養成健全人格
如今,家長抱有“人心隔肚皮,事事皆可疑”的心態,通過哄騙、威嚇等手段(如上文所述“大灰狼”“老拐子”)讓兒童對陌生人持有戒心。在這種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兒童乖巧、聽話、順從、規規矩矩,但同時失去了對陌生事物、陌生人的探知欲望與熱情。正如高德勝教授所指出的:“創造往往與冒險行為聯系在一起,我們的安全教育夸大陌生環境的危險,慢慢會使兒童養成一種避開陌生事物的心理傾向,而這種心理傾向不會自動劃界于人際領域。”[7]成人生活在“看過、聽過、做過”的世界,在這個狹隘的世界里,沒什么值得進一步觀察。而孩子不同,他們對每一件事、每一個現象都充滿了好奇,這種態度也是發展創造力所必需的。兒童在自主交往、自主思考、自主判斷以及情感自發涌現的過程中,其道德責任感才能真正從內心建立起來,才能習慣性地產生主動承擔責任的行動,并從中享受到道德情感和行為所蘊涵的愉悅。[10]反之,如果兒童處于一種壓迫的、受控的環境下,他只會慢慢地學會迎合別人的喜怒哀樂,學會服從,卻不會去反思,去承擔應有的責任。
四、結語
在這個道德鈍化、同情疲勞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逐漸趨向于利益衡量。處于各種不同環境中的人學會了武裝自己,學會了轉換不同的面具。人際關系的淡漠,都市生活的冷漠、孤獨,使我們慢慢地進入了一個陌生的世界。
在這樣一個陌生的世界中,存在著各種“不確定性”,這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危險性”。為了讓孩子盡可能地免于此種危險,家長、老師在教育中時刻向兒童灌輸“陌生人是危險的”這一觀念,讓孩子“遠離陌生人”“懂得保護自己”。可是夸大陌生人的危險本身也存在危險,因為這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兒童對人性的態度,影響兒童與他人的交往及其健全人格的培養。
也許社會確實變得復雜了,也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確實功利化了,也許陌生人確實越來越危險了,可是當教育兒童要有安全意識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度”及其方式。尤其不要通過“恐嚇式教育”使兒童謹記陌生人的危險,這樣兒童雖然順從聽話、規規矩矩,卻會慢慢失去反思自我、反思生活的能力,這對兒童來說亦是一種傷害。
參考文獻:
[1]方旭東.生活在陌生的社會[J].百科知識,2011(6):51-52.
[2].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7:9.
[3]〔美〕弗里德曼.選擇的共和國[M].高鴻鈞,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86.
[4]俞花.你相信陌生人嗎[J].百科探索,2007(2):50-51.
[5]馬曉紅.新時代、新德育、新課題――讀《道德教育的時代遭遇》[J].思想理論教育,2008(24):83-87.
[6]劉云杉.學校生活社會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93.
[7]高德勝.夸大陌生人危險的危險[J].思想理論教育,2007(Z2):6-10.
朋友的 QQ個性簽名是這樣寫的:游戲規則掌握在有錢有權的人手里 要抱怨就抱怨自己沒本事 真的要爭這口氣就自己當老板。
我對其個性簽名的解析:
1、公司的制度規則決定于你的老板---決策權掌握在資本所有者或資本代言人的手里,因此公司的游戲規則永遠是維護老板們的,不會真的去考慮員工的利益;
2、當老板(資本)不聽你所說的,更沒有按照你認為對的公平的制度規則去做時,這不要抱怨老板,只能抱怨自己沒本事做上老板;
3、要爭取得到公司制度規則的話語權(決定權),獲得對自己有利的游戲規則,那么就想辦法讓自己做老板。
問題1:做老板的目標是掌握對自己有利的游戲規則的決策權嗎?
肯定不是。我想,這個答案不會有爭議。
這也就是說,你想做老板的初衷就錯了。
如果目標錯了,你永遠走不到成功的彼岸,所以,如果你堅持這樣想,你也不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老板。
問題2:公司的游戲規則僅僅是維護老板的利益嗎?
世界上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公司僅僅是為老板而生存的,也沒有一個公司能僅僅為老板生存就能活下來的。
公司的游戲規則是為了兼顧社會(稅收貢獻)、用戶(產品功效)、合作伙伴(價值分享)、員工(生活成就)、供應商(貨款回籠)、股東(投資回報)多方的利益。
問題3 :如何讓老板聽你的?
如果你能:
1、兼顧社會(稅收貢獻):銷售的產品及服務能擁有合理且優于行業水平的利潤率,就能創造稅收;
2、用戶(產品功效):把用戶真正對產品功效的要求帶回公司,把公司的產品功效特點真正的帶給用戶,用戶滿意您及您提供的產品;
3、合作伙伴(價值分享):給合作伙伴提供技術選型、技術支持、項目信息或銷售服務,能真正讓合作伙伴分享公司的產品價值及您的個人價值;
4、供應商(貨款回籠):談成一個公平合理的付款條件,貨款能及時回收,以便公司有錢付給供應商;
完成以上四部分,你就能給老板賺錢,股東就有優于平均行業回報的紅利可分。
最終,你就能獲得應有的績效獎金,就能升職,就能讓人尊重,就能讓老板聽你的。
總結
引用一,孔子的告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的意思是說,自己所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去加在別人頭上。
同樣,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請伸出你的雙手,即“己之所欲,請施于人”;
“你想賺錢請先讓別人賺錢”。
引用二,阿里巴巴CEO馬云的話:讓資本說話的經理人是不會有出息的,重要的是讓資本賺錢,給股東回報,只要能堅持做您認為對的事情,做你可以創造價值,讓別人賺錢的事,資本一定會聽你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