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學生家庭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近幾年,家庭教育圖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受到了讀者的一致好評。在書中,家庭教育專家尹建莉談到,好家長對孩子的終生影響遠勝于好老師對孩子的教導。孩子的健康成長乃至最終的成熟、成才更多要靠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本質不僅是要教會孩子如何感受愛,更要教會孩子如何去愛?;诖?,中學生的家長們須從以下四個方面做起,陪伴孩子一起成長,讓孩子們在正確的家庭教育下,一步步走向成熟。
一、家長要變命令的口吻為商量的口吻,維護孩子的自尊心
伴隨著青春期的到來,中學生在身高上已慢慢接近父母。他們看待父母,不再仰視,而是平視。在心理上也出現了相應的變化,他們希望和父母有平等的權利和地位,希望父母能像對待成人一樣對待自己,對自己的尊重多一些,和顏悅色、以理服人,而非聲色俱厲、武斷粗暴。因此,這一階段,家庭教育要充分考慮孩子的心理感受,變命令為商量的口吻,體諒孩子的自尊心。
要做到這些,家長就應多和孩子換位思考,既要發表自己的觀點,也要傾聽孩子的心聲,征求孩子的意見。例如:快期末考試了,這次考試必須考多少名,這是命令口吻。家長可以這樣說:期末考試快來了,你對自己有什么要求呢?爸媽相信你會盡最大努力。家長把自己的期望傳遞給孩子就行了。又如:家長要求孩子晚上必須幾點鐘到家,這是命令的口吻。家長應該這樣說:晚上最好幾點鐘回來,否則爸媽會非常擔心你的。
以商量的口吻教育孩子,孩子覺得受到父母尊重,內心更容易被打動,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誨。中學生正值青春期,逆反心理比較強,強迫、命令只能適得其反。何況硬性要求很容易激化矛盾,導致孩子逆反心理進一步增強。成功的家庭教育大都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教育效果也不在于音調的高低,而在于有無道理和受教育者能否接受。
現在的中學生自尊心普遍較強,他們不希望別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總是指責、否定自己,而希望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與孩子商量則很好地滿足了他們的這種心理需要。當然在與孩子商量時,家長要注重內心真實感受的傳遞,加強情感上的互動和交流,要多向孩子傳遞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讓孩子對生活永遠充滿希望。
二、家長要關注孩子的情感需要,在心靈上給予充足的愛和溫暖
中學生身高的增長是一種表面現象,與之對應的生理根源是性的發育和成熟,女生開始來月經,男生出現遺精現象。無論男生女生都對異性充滿了好奇,希望和異性在一起。面對這一問題,中學生如何處理呢?很多中學生會找一些與性有關的書籍或者光盤、網絡視頻來看,對性的變化予以關注,并表現出較強的興趣。這是中學生性心理、性意識的覺醒。性意識的覺醒若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很容易引發早戀。中學生談戀愛,把握不好,不僅影響學習,而且影響身心健康發展。
對此,家長最好的選擇就是加強對孩子的心理認知和情感關愛。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就無法和孩子溝通交流,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更談不上實施家庭教育。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情感關愛,就會導致心靈空虛,孤獨無助。再加上中學階段課業負擔加重,學習壓力較大,師生間缺少支持和鼓勵,為了彌補這種心靈上的空虛和愛的缺失,他們非常容易陷入早戀的漩渦,找一個人來愛自己,關心自己。所以,中學生早戀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的心理發展不了解,未能給孩子充足的精神撫慰和心靈關愛所造成的。
家長應明白,對孩子的關愛應注重情感富裕而非物質優越。有些家長一提關愛孩子,就想到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給孩子零花錢等,這不是高水平的愛,是溺愛,層次比較低。情感關愛是從語言上、行動上、細節上讓孩子在心里能時時刻刻感受到父母的關心,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如:遇到挫折,有父母的支持和鼓勵;獲得成功,有父母的肯定和贊美;出現錯誤,有父母的寬慰和諒解;多日不見,有父母的惦念和問候;回到家里,有父母的擁抱和關懷;離開家時,有父母的送別和祝福……
另外,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因性別差異,爸爸要給女兒多一些關愛,媽媽要給兒子多一些關愛。孩子心里得到滿滿的愛,他們就會對家充滿眷戀,這樣早戀的可能性就要小很多。研究表明,單親家庭的孩子更易早戀,很大的原因是缺少父母關愛和家庭溫暖。
三、家長要引領孩子初步規劃未來的人生,而非包辦代替一切
在中學階段,大部分學生學習態度比較端正,但也有部分學生厭學情緒非常嚴重。這與教育現狀、教學方式和學校管理都有一定關系,但家長也同樣負有很大的責任。學校里,有的學生說,爸爸把我的未來都安排好了,還學什么呢,混幾年就行了;有的學生說,我爸媽就我這么一個寶貝孩子,他們掙了那么多的錢,我還操什么心呀!曾聽一個家長說,我將來要讓孩子考醫科大學,現在醫生的待遇不錯,再說等自己老了,健康的維護也有保障……家長的出發點大多都是為了孩子好,可如此包辦代替,卻剝奪了孩子努力上進的思想,壓抑了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磨滅了孩子自己的志向和夢想,讓這些孩子覺得自己是在為父母讀書,而非成就自己的未來。
家長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高中畢業以后,孩子要么參加工作,要么考進大學繼續讀書深造,但最終走向自理、自立是必然的選擇。生活中,家長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嘗試思考:自己有何能力?有何興趣和愛好?將來打算從事怎樣的職業?發展方向如何?啟迪孩子思考未來的人生,做好生涯規劃,將有助于孩子認識自己的責任,明白學習對于未來的意義。在生涯規劃中,家長萬萬不可打擊孩子,而是要鼓勵他們努力去探索,做一個有夢想、有追求的人。即使他們的想法暫時不現實也沒關系,家長可以委婉提出自己的建議甚至給予一定的幫助。孩子只有在嘗試錯誤、改正錯誤的過程中才能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實現真正的成長。
四、家長要為孩子營造和諧、溫暖、安全、幸福的家庭環境
作為中學心理教師,筆者曾在多個班級做過一項匿名調查,中學生最郁悶的三件事,結果讓人很驚訝。在中學生最郁悶的三件事中,除了“學習成績不理想”和“同學相處不愉快”較多外,很多同學提到了父母關系不和諧,如父母吵架、鬧離婚、外遇等;還有父母存在不良生活行為,如說臟話、打麻將、抽煙、酗酒等,這些問題讓他們很頭疼。尤其是父母關系不和,家庭充滿矛盾,氣氛緊張,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家很不安全、很不溫暖、很不幸福。
家庭關系不和諧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家庭關系和諧了,家庭成員才能幸福,孩子才能感受到安全和溫暖,感受到父母深深的愛。
臺灣著名學者傅佩榮說,“人若沒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就很難展開一個正常的生命?!奔议L要想孩子有健康樂觀的心理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家庭成員間一定要相互尊重,夫妻間一定要相親相愛,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溫暖、安全、幸福的家庭環境。
中學階段的家庭教育相對于幼兒期和童年期的家庭教育,面臨著更大的挑戰。若各位中學生家長能從以上四個方面身體力行,相信孩子的成長將會更加健康和快樂。
一、家庭教育對中學生心理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文明的延續,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對子女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中學時代的青少年學生正經歷著身心巨變,他們與家庭之間的關系也不同于往昔。小學時代依賴于家庭保護,而到了中學則是時刻想著從家長的嘮叨、管教、干預、限制中解脫出來,劃出屬于自己的天地。對于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漸增強的中學生而言,在其成熟穩定的心理逐漸形成的過程中,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關系微妙而復雜,如何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將深刻影響被教育者的心理發育。中學階段是人的一生中最關鍵最富有特色的時期,如何度過人生的“黃金時期”,每一個中學生都面臨著不同的選擇。
無論是學校教育不當,還是社會環境的消極因素,雖然都與青少年心理問題有一定的關系,但追根溯源,不良的家庭教育才是產生學生不良心理的首要因素。
二、家庭教育對中學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影響
家庭是青少年性格、人格培養發展的第一場所。在家庭中青少年學到了最初的社會生活知識和生活技能、道德規范、行為習慣等。國內外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早期生活經驗將深刻地影響其一生。在家庭諸要素中,家庭結構、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態度、父母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等都對青少年的成長起著很大的作用,如果在這些家庭要素中出現問題,那么無疑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產生深遠的消極影響。
1單親家庭對孩子個性心理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生活觀念的改變,離婚率逐步上升,這勢必出現一些單親子女。父母離異之后,往往在孩子心靈上留下創傷,加上生活的重負,他們心情往往處于壓抑狀態,這就無形中給孩子帶來生活的陰影。
2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個性心理的影響
為人父母者,誰不期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但是由于不同家庭中父母的生活閱歷和對生活的認識不同,個性心理差異,對孩子的教育或者溺愛或者要求過高,這樣不僅不能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反而害了孩子,使原本美好的愿望成為泡影。
3父母作為家庭主要成員對孩子心理的影響
我國古代教育家顏之推說過“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對,無心與學,潛移默化,自然似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作為家庭主要成員是孩子社會化過程中最初的角色模仿對象,一旦從其父母那里學會了某種習慣和處世態度,將對其一生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父母不僅是孩子生命的創造者,同時也是孩子心靈的塑造者,對孩子的心理發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作為家庭主要成員的父母綜合素質偏低將會給中學生的心理發育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三、采取合理措施,關注青少年心理成長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青少年不良心理的形成與家庭教育有著重要的關系,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經成為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問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培養中學生的健康心理:
1強化家庭教育職能
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它是教育的一種基本形式,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早期開發作用、長期感染作用、環境熏陶作用都是學校和社會教育代替不了的。培養、教育子女是父母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只教不養,是父母的失職;教子不善,是父母的罪惡。因此,家庭應擔當和強化對青少年的管教責任。應重視對家庭教育學、家庭心理學理論的研究和應用,針對當前的家庭教育缺陷,推出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
2注重教育方法,提高家教質量
青少年存在心理問題,很大部分是因為缺乏家庭教育,特別是教育失當造成的。錯誤的教育管理不僅沒有成效,反而會使被教育者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從小養成其對立、反抗社會的情緒。為改進家庭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質量,我們建議:
(1)建立家教咨詢中心。開辟咨詢熱線,聘請有關專家擔任咨詢人員,主要是引導家長用正確和適當的方法去影響、教育子女,解答家長和監護人提出的有關家教方面的疑難問題,減少家教方面的偏差和失誤。
(2)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家長學校可多渠道開辦。婦聯、教育局、學校、街道、居(村)委會基層組織都應開辦,父母應定期到家長學校接受有關家庭教育學、青少年心理學方面的培訓,以提高父母的素質和教育能力。
3關注單親家庭學生教育
學校及時建立單親家庭學生檔案,加強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行為和家庭情況的了解、跟蹤。教師要用愛心撫慰其創傷,同時也要教育其他學生用友情去彌補其親情的缺失。讓單親家庭的學生生活在一個充滿真情友愛的班集體里。學校要創造活動的環境,積極鼓勵單親家庭學生參加班集體的各項活動及其他社會活動,以培養其自信心和責任感,增進其和其他同學的友誼??傊?,對單親家庭學生一定要多奉獻愛心。但需注意的是,對單親家庭學生在做耐心細致工作的同時,也一定要嚴格教育和要求,對原則問題不能遷就。
一、農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1. 學生家長文化素質不高,缺乏正確的教育方法
在調查中,家長的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占絕大多數,在學生成長的指導方法上不會用正面的方法引導,而用訓斥、粗暴的方式對待,家長的教育方式缺少文化氛圍。
2. 傳統觀念影響,教育價值觀認識偏差
農村家庭教育受舊的傳統觀念的長期影響,如“養兒防老”、 “不打不成器”等,這些陳舊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育方法,在農村家庭中廣泛地流傳,很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有相當部分的家長把分數當作成才的唯一標準,對孩子的興趣、愛好認識不足。
3. 家長對留守學生教育不到位
由于長期在外工作,家長把教育小孩的責任推卸到爺爺奶奶的身上,沒有認識到父母教育的重要性,更沒有監護好孩子的成長。
4. 交流不足,缺乏正確教育
部分家長不了解孩子的思想狀況,不明白青春轉折期的心理特點,不主動溝通,強加意志到孩子身上,造成思想對立,關系緊張。
5. 單親家庭影響學生健康成長
隨著社會的變遷,單親家庭越來常見,孩子缺少父母的任何一方,只會帶給孩子痛苦,失去愛,影響孩子個性,影響成長。
二、農村家庭教育缺失背景下學生的不良表現
家庭教育是人類一切教育的起點,家庭教育的缺失對孩子身心健康都會產生嚴重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特點:
(一)性格孤僻型
家長忙于工作,忽視關心孩子,沒有顧及孩子的心理需要,教育孩子用簡單粗暴的訓斥、責罵方式,不會主動與孩子溝通,只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缺少家庭的溫暖,使孩子陷入極度的自卑之中,甚至寡言少語,產生自我封閉狀態。這類學生不愿與別人接觸,對他人有厭煩和戒備心理,內心脆弱,情緒壓抑,容易出現精神消沉和恐懼心理。
(二)情緒暴躁型
父母經常吵架、家庭關系緊張是造成孩子情緒暴躁的主要因素,因為孩子整天都被打罵爭吵所圍困,感受不到家庭的幸福。煩惱、郁悶、焦慮都在心靈上留下烙印,久而久之就形成暴跳如雷的脾氣。情緒暴躁型的學生處事沖動,不想后果,不接受批評,愛頂撞老師、父母,行為失控,愛打架。
(三)放縱自由型
一些家長長期外出工作,致使自己的孩子變成了“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只能在爺爺奶奶那里得到物質滿足,而缺少心理方面的指導,在得不到父母有效監管下變得放任自流。這些放縱自由型學生往往表現出學習目的不明確、紀律觀念薄弱、不羈于學生正常的行為規范,對榮辱、責罵、批評不屑一顧,社會交往復雜,無心向學等現象。
(四)文明行為不良型
家長的言行對孩子起著言傳身教和人格示范的作用,然而在農村,部分家長素質低下,出言就是穢語,張口便是臟話,行為不注意,隨便在孩子面前吸煙、賭博等。他們的言行不但沒有給孩子以好的示范,反而對孩子的行為習慣產生不良的影響。通常這些學生文明禮貌素養較差,表現在隨地吐痰、亂扔垃圾、講粗言穢語、吸煙、不尊重長輩、隨意破壞等不良行為上。
(五)感情冷漠型
家長感情粗曠,不懂得與孩子交流與溝通,常用冷漠和冷色調的措辭訓斥孩子,使孩子在心靈上得不到關懷和呵護,這類學生的獨立能力強,但冷漠、孤傲,對任何事或人都是冷眼旁觀,表現為情感欠缺、反應遲鈍、興趣缺乏、無責任感、不會關心別人、集體感觀念低、交際能力差。
三、對策探討
(一)更新農村家庭教育觀念,提高認識
當前,廣大農村學生家長由于受傳統觀念束縛,加之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等因素,往往用錯誤的思想、態度、方法教育孩子,缺乏科學教育子女的觀念。我們需要加強學生、家庭與社會的相互溝通,通過家長會、家訪、電訪、家?;邮謨缘韧緩郊訌娊涣鳎麄鹘逃^、人才觀、價值觀等。要從養子防老、追求分數等陳舊觀念轉到適應社會發展能力的培養。自覺系統地正確教育孩子,改變嬌慣溺愛、粗暴的方式轉為嚴而有愛、溝通疏導相結合的教育方法,引導家長從單純靠學校教育轉到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共同教育進行。
(二)建立家長學校長效學習機制,掌握教育孩子的規律和方法
家長學校是普及和推廣家庭教育新觀念、新方法的重要載體,我們要建立健全長效學習機制,強化對家長學校的科學指導和規范管理,更好地向家長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引和服務。針對農村家長素養欠缺的現狀,學校要積極發動家長參與,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優勢。利用晚上、休息日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班,指導和協助家長轉變家庭教育觀念,改善家庭教育環境,了解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發展規律,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同時通過家長學校開展如感恩教育、責任教育、學習潛能開發教育、學習習慣教育等一系列專題性培訓輔導,使家長與孩子全程參與,同步提升,提高家長的素質和家庭教育的能力。
(三)營造和諧的家庭關系,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和諧的家庭成員關系是實施家庭教育的有效保證。為了孩子能健康成長,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家長之間要勤于溝通,建立互相愛護、關心、體諒的夫妻關系;父母對長輩要體貼、尊重和照顧,對孩子要嚴愛適度,有要求、有疼愛。注意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理解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和孩子做知心朋友。家長不僅在生活上照顧,在學習中引導,還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給以恰當的關懷與撫慰,尊重孩子的人格,切忌采取暴力教育,促使孩子形成自尊、自信、親切、責任感等積極情感,給孩子創造最佳的學習小天地,使其身心愉悅的茁壯成長。
關鍵詞:新形勢;中學生;德育建設;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對中學生德育建設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教育環境對中學生德育建設的影響
中學生的價值觀和思想觀念處于初期發展階段,他們思想品德的養成存在一個模仿別人的過程,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各種各樣感官發展較快,并且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事物的能力,但是對于問題的分析還沒有形成自主判斷能力,這一時期家庭環境對他們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家庭環境對中學生的德育建設有促進作用,家長能夠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從而對孩子的教育盡職盡責,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相反,不良的家庭環境會對學生德育建設產生負面的影響,家長重分數輕素質教育,認為德育教育是學校的事情,這樣的教育理念和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嚴重阻礙學生的德育發展。
(二)教育方式對中學生德育建設的影響
現代教育有多種教育方式,以下幾種典型的教育方式也是生活中常見的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德育發展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例如,專制教育,很多家長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對子女過于苛刻、專制,將自己的思想強加于子女,不僅遏制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得他們的自主性受到壓迫,這種教育方式下培養出的學生存在逆反心理;溺愛教育,現代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孩子是家里的一切,父母將他們看做掌上明珠,過度的關懷導致孩子的能力欠缺,一些孩子從小享受,不知道奉獻,從而形成自私心理;放任教育,很多家長忙于工作,對孩子的關注較少,認為只要物質上滿足他們的要求孩子就能健康成長,忽略他們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對孩子思想品德培養極為不利。
(三)教育觀念對中學生德育建設的影響
很多家庭教育中,家長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認為成績是衡量一個孩子學習和成長的重要因素,只要孩子的成績好,其他的價值觀、是非觀就是次要的。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德育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孩子在學校接受教育,家庭中無需注重這些問題,這種教育觀念造成德育教育誤區,最終對學生的人格和心理等方面都會造成消極影響。
二、優化家庭教育提升學生德育水平的對策
(一)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良好的德育教育需要有好的環境作為支撐,學生德育建設的基礎是家庭教育,因此,需要不斷優化家庭環境,讓學生處于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圍當中,使他們的思想品德覺悟得以提升,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學生所處的環境對他們的思想品德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家庭是中學生的主要生活場所,同時也是影響他們思想品德的首要環境。不同的家庭環境對于中學生德育建設起到難以估量的作用。為此,家長應該為孩子的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尊重孩子的選擇,加強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溝通,多了解他們的想法,對孩子不正確的思維加以引導,從而讓他們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父母相處融洽,很好地處理他們之間的關系,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此外,家長的期望是家庭環境構成的一部分,現代家庭獨生子女較多,家長往往會對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不僅會給學生造成過重的心理壓力,因為不能實現父母的愿望會對學生的德育教育產生負效應。所以,家長必須在對子女的期望值上加以控制,根據子女的實際狀況合理調整期望值,這樣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二)采用民主開放型的教育方式
父母應該采取民主開放型的教育方式,寓教于日常言談中,平等地對待孩子,并且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的教育方式對于培養學生的自律性、穩定性及聰慧性等各種優秀品質方面有突出的優勢。父母不應該過分溺愛孩子,在給予孩子愛的同時還應該教會孩子學會愛人,學會付出,這樣能夠培養學生愛集體、愛他人的良好品德。父母要把孩子的權力還給他們,讓他們適當做做家務,讓孩子懂得家庭成員既有享受的權利,又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通過勞動讓孩子的智力得到開發,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從勞動中體會到父母的艱辛,這樣他們才能夠學會換位思考,才能夠學會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孩子能做的事情父母應該交于他們做,讓他們在做事中學會關愛,學會與人交往,學會尊重別人,這對他們德育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要使家庭教育在學生德育建設中發揮良好的作用,家長必須轉變傳統教育觀念和教育思想,把握德育發展的變化和要求,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給予子女尊重和理解,子女犯錯誤時,不應該采用棍棒解決,應該給他們多講道理,讓他們明辨是非,從而讓他們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此外,父母應該給予子女認可,不要一味用成績衡量對錯,衡量子女的能力,應該多給予他們鼓勵,增強他們學習自信心,這對于他們人格成長和健全有很大的幫助。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教會子女學會認識自己、發展自己,學會幫助他人、理解他人,這對促進子女思想道德健康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人的發展主要受三方面教育因素的影響,分別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是其他兩個教育無法取代的內容?,F代教學中,學生主要表現為自覺性較差、生活自理能力弱、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因此,需要不斷改善家庭教育方式,采取正確的教育手段加強對子女的教育,從而為中學生德育健康發展提供內在動力。
作者:陳博 單位:武漢大學附屬中學
參考文獻:
[1]侯淑芳.和諧的中學生德育建設呼喚良好的家庭教育[J].商情,2013(32):279.
[2]楊艷,王芳蓉.和諧的中學生德育建設呼喚良好的家庭教育[J].東方企業文化,2011(18):276.
關鍵詞:中學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問題
中學時期是孩子心理發展的特殊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心理變化錯綜復雜,趨近于成熟,但仍缺少經驗,青春期的一些表現隨之而來,因此這階段的孩子極其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或埋下心理疾病的隱患。隨著大學生自殺以及青少年犯罪率的逐年升高,青少年心理問題以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學生心里問題的存在以及他們心理發展情況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而家庭是孩子來都世界所接觸的最為基礎的教育環境,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家庭的教育以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親密度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起著極大的作用。
1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
1.1父母強烈期盼影響學生的心里健康:父母過分的重視孩子的學習,容易導致學生出現心理焦慮、情緒不穩定心里不平衡、對他人表現出敵對情緒、抑郁、學習壓力大、適應不良。由于父母過分的對學生學習狀況以及成績的重視,一旦孩子沒有達到預期的標準輕則進行說教。重則打罵,從而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極其容易導致孩子出現焦慮厭學的情況。由于對孩子的學習過分的關注,因此大部分的父母都會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優秀的孩子進行對比,并在孩子面前對那些成績好相對優秀的孩子大加贊揚,這回對孩子造成極大的挫敗感,很有可能因為這樣的情形導致學生自暴自棄。
1.2父母過度的懲罰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研究表明父母過分的嚴厲、懲罰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極其不良的影響。主要由于父親懲罰孩子的過程中不注重與孩子的溝通,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在接受懲罰之后迫于父親的威嚴,不敢將自己的憤怒及不滿表達出來,將這種怨懟情緒壓抑在內心深處,這樣負面的情緒長時間積累得不到宣泄久而久之便會產生心理問題。而母親的懲罰往往會伴有言語上的說教,孩子同樣不敢宣泄不滿及憤怒因此同樣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據統計大部分經常被父母懲罰的孩子成績都不理想,有的甚至厭學、抗拒考試;還有一些孩子易怒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常與人發生爭吵、缺乏自信、更有甚者會對生活以及未來失去希望等一些抑郁癥的表現。
1.3父母過度的干涉保護孩子影響心理健康發展:由于現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因此在家里都被是若珍寶。父母以及家庭中其他長輩出于疼愛的心理過分的對孩子進行保護及干涉,以至于限制了孩子獨立、自主、勇敢精神的發展。一部分孩子出現懦弱、焦慮、面對失敗與挫折毫無承受能力。家長的過分干涉保護有時也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體驗,他會認為父母這樣的行為是在故意與自己作對,并且將他人的好意也視為敵意。于是會產生逆反心理常常做出違背父母意愿的事情,表現以及思想偏執,人際關系緊張等等不良后果。
2家庭教育正確的做法
2.1父母加強自身素養提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老師,家長的言行舉止都將影響到孩子。要想教育出優秀的孩子,首先要讓自己變得優秀。心胸狹隘的父母,很難教育處胸懷寬廣的孩子。如果父母的心胸狹隘,沒有容人之量,對孩子也是指指點點吹毛求疵,久而久之在長期的責備聲中孩子就會產生強烈自我懷疑。有些父母常常抱怨孩子散漫、不喜歡讀書等等。其實父母在抱怨孩子之前首先應想下自己,是否這些毛病都源于自身!因此父母的文化素養是對孩子社會化影響最為重要的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理想、情操、道德水準、家庭關系、生活方式等等都取決于父母文化素養。因此家長首先要加強自身的學習、樹立遠大的理想、與人為善、誠實守信、建立高度的責任心、對工作對他人秉持認真負責的態度,從而在生活中感染孩子,更好的實行家庭教育,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2.2創設和諧氛圍建立良好溝通的親子關系:家庭中良好親自關系的建立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有利于父母將他們的健康理念、社會目標傳達給孩子,有助于中學會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使其樹立良好的公德心及正確的價值走向,促進其良好習慣的培養。人的一生會面對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親子關系是人生社會關系的起點,中學生在與父母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獲得成功愉悅的體驗,將會對其面對其他社會關系建立信心以及積極的影響。良好親子關系建立的前提是要有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應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正確對待工作生活帶來的壓力,給孩子展現出積極樂觀、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從而促進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也是良好親自關系建立的重要保障。作為家長應該盡量抽出時間多與孩子進行溝通,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思想動態、以及看問題的態度、觀點,真正的走進其內心世界了解孩子,有針對性的對孩子進行引導。是孩子真正的感受父母的關心、包容、理解、信任、體會家庭的溫暖,把父母當作朋友。這樣自然會喜歡與父母分享心事,父母給予的建議才會很容易的接納。
2.3合理要求適當管理:熱愛尊重孩子但不代表放縱,對于初中階段的孩子來講不過分干預約束,但也要適當的要求。由于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因此父母的愛及呵護很容易過度。多數的父母都想盡最大努力為孩子鋪平道路,生怕孩子吃一點點苦。但他們忘了在成長的道路上誰打磨練、痛苦荊棘是他們必須要經歷及承受的。在這樣的思想作用下父母對孩子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無不親力親為,這樣過多的干涉影響了孩子獨立生活及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父母應多給孩子一些空間,還給他們自由的權利。圈養在籠子里的鳥兒永遠學不會飛翔,長在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要想培養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首先將他置于社會大環境中去接受磨練,培養其面對困難,應對問題的能力,再一次次的挫折與失敗中成長培養起堅強的意志力及耐力,從而為未來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3結語
要想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只依靠學校教育是不夠的,家庭教育也極其關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接觸社會認識社會的起點。因此在中學時期孩子身心成長的這一特殊時期家長正重視家庭教育,及時了解子女的心理發展特點,對孩子進行科學的引導,提升自身素質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探知子女的真正需求,建立平等的親子關系從而保證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作者:柳菁 單位:寧夏石嘴山市光明中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