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養老金調整方案

養老金調整方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養老金調整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養老金調整方案

養老金調整方案范文第1篇

2019年養老金上調比例已經確定為5%,并且調整方案依然是采取定額調整、掛鉤調整和適當傾斜調整相結合的調整辦法,同一地區的所以退休人員定額調整的金額相同。

掛鉤調整遵循養老保險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原則,調整的額度與退休人員繳納養老保險的年限有關。

適當傾斜調整通常是對高齡退休人員以及偏遠地區的退休人員的一種特殊照顧。

養老金調整方案范文第2篇

關鍵詞: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精算

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水平方案設計分析

(一)目標代替率標準。結合有關理論研究表明:如果養老金水平不足適度水平,則將會使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難以得到保障,與此同時也會使消費的增長難以得到有效刺激[1]。在養老金水平無限升高的情況下,便難以起到激勵人熱情對待工作,同時也將使政府財政壓力大大增加。因此,在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水平方案涉及過程中,對與適度水平的標準加以明確便顯得極為重要:(1)低保標準。在目標代替率低保標準的確立方面,需以某一年的平均數作為標準,進而取其整數,即:①農村低保水平在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中所占的比重;②城鎮低保水平在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中所占的比重。(2)恩格爾系數標準。第一步:以1997至2013年恩格爾系數為依據,然后進行回歸性分析,重點對將來五十年的恩格爾系數進行預測。第二步:對2014年到2064年之間的五十年的恩格爾系數進行預測,對食品總支出在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加以明確,同時食品總支出在農村人均純收入當中比重也需加以明確。在充分獲取上述數據后,擬定對數回歸方程,最終得出預測結果。

(二)部分方案設計。對于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待遇來說,其確立需遵循的準則為“保基本”;也就是說,需使待遇領取者的養老金替代率水平維持在領取周期以內而不會發生改變。由于篇幅的限制以及針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水平作出的方案諸多,因此本文就針對其中的兩種方案展開分析:(1)第一種方案:保證基本養老金與個人賬戶養老金替代率總和能夠與生活保障水平的下限值保持一致性。在2022年,由制度承擔的基本養老金替代率實現完全整合,而整體目標替代率水平則預測在2042年前后完成。(2)第二種方案:保證基本養老金與個人賬戶養老金替代率總和能夠與食品支出水平保持一致性。在2022年,由制度承擔的基本養老金替代率實現完全整合。

相關學者經研究表明:倘若采取方案一,則到2022年農村的基本養老金代替率水平大約為22%;而城鎮的基本養老金代替率水平大約為13%[2]。不難看出,在方案二中,主要是對繳費機制加以調整,使個人賬戶模糊加大,進一步使人賬戶替代率可以達到上述兩種方案的替代率差額。

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調整的有效策略探究

(一)構建全新的養老金調整機制。結合近年來有關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調整的數據信息可知,在養老保險目標代替率選取方面與許多要素存在相關性。為了使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更具公平性,需以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發展為依據,進而構建全新的養老金調整機制,從而使收入分配調整過程中社會保障力度的價值作用充分展現出來。

(二)做好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調整工作。以將來合理替代率水平的解析為依據,可知把目標代替率在低保與恩格爾系數兩者之間加以設置是可行的。但由于基于地方財政收入當中,財政補貼占了較大的比重;因此,便需要做好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調整,使社會保障的支出得以擴展。與此同時,為了機制的完善,還可以構建符合社會經濟水平的地方財政分擔機制等,以此確保財政支出結構更具優化性。

(三)加強個人賬戶在養老金待遇計發中的作用。在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當中,個人賬戶的運行模式是“實賬制”,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存在差異,在明確個人賬戶保值的基礎上,才能夠使個人賬戶替代率水平得到有效確立。所以,基于養老金待遇機制當中,需對個人賬戶的價值作用加以重視。構建個人賬戶基金投資運營模式,充分發揮規模經濟效益,進一步使個人賬戶的保障及升值得到有效保障。

(四)規范繳費標準。有學者]經研究表明:對繳費水平加以提升,能夠使個人賬戶養老金水平的替代率得到明顯的提升。因此,在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調整過程中,便需要規范繳費標準,使個人賬戶代替率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同時使制度的約束力度得到有效增強。要想實現以上目標,需以人均實際收入與可支配收入充當繳費的基礎,進而以這方面收入的增長合理調整繳費機制,以此使個人賬戶養老金替代率的穩定性得到有效保證。對于城鎮居民養老保險來說,需設置合理的繳費區間,明確上限與下限,以此使繳費標準更具規范性及科學性。

結語:本文在明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養老金目標代替率方面,主要提出了兩大標準:其一為低保標準;其二為恩格爾系數標準。在遵循這兩大方面的前提條件下,進而提出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水平的方案設計,從整體層面分析需構建全新的養老金調整機制、做好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調整工作以及規范繳費標準等,才能夠使城鄉居民牙膏老保險待遇調整更具優化性及科學性,進一步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相關工作的完善奠定尤為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養老金調整方案范文第3篇

河北省退休人員養老金的調整辦法和標準(一)定額調整。

退休人員每人每月增加70元,退職人員增加40元。

(二)掛鉤調整。

企業退休人員按照本人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每滿一年增加2.5元(不滿一年按一年計算);按照本人20xx年12月按月發放的月基本養老金的0.5%再增加基本養老金。機關事業單位按照全省同類人員20xx年12月月平均基本養老金(規范后的統籌項目標準)的4%左右增加基本養老金。

(三)傾斜調整。

一是對高齡退休退職人員傾斜。年齡70周歲至年滿74周歲的,75周歲至年滿79周歲的,80周歲以上分三個年齡段,分別增加30、40、50元。

二是對艱苦邊遠地區企業退休人員繼續按照去年辦法傾斜。

三是企業退休軍轉干部本次調整后其基本養老金達不到當地(當年)企業退休人員平均養老金水平的,按照國家文件及我省有關規定補足到當地企業退休人員平均養老金水平。

四是對1998年9月30日冀勞〔1998〕6號文件實施前,企業因工1-4級完全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工作崗位退休并納入養老保險基金支付養老金的人員,本次調整增資額達不到157元的補足到157元。

河北省養老金調整細則河北省養老金調整方案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批準,總體調整水平按6.7%增加。

此次調整,是20xx年以來我省企業退休人員第12次連續調整,也是在全省經濟壓力加大、宏觀經濟形勢更加復雜多變、改革發展任務更加繁重的大環境下,給退休人員辦的又一件民生實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要求各地各部門各單位帶著對群眾的濃厚感情,周密安排、精心組織,扎實做好這項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工作。近期開始在全省范圍內組織實施,新增加的基本養老金力爭9月底基本發放到位。

養老金調整方案范文第4篇

滬事業單位生活補貼迷局

一份醞釀中的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生活補貼方案,近日在上海引發強烈關注。事實上,這一話題自去年12月就開始升溫。據傳,此方案將大幅提升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收入。生活補貼最高額度可達4000元,最低也有1000多元。當然,原有的“特補”和單位共享費將取消。以退休小學教師來說,目前退休金中包括教育局的共享費約800余元,此輪應可加生活補貼2000余元,即便取消共享費,退休金也能實質上漲1000多元。

“上海這幾年事業單位的退休金沒企業加得多,現在物價漲得這么快,如果消息是真的,這一次倒是加得比較給力。”上海某小學退休高級教師王華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不過,傳說2月份就能到手的新增退休金,到現在尚付闕如。

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上海今年也有了歷年來幅度最大的提升。較以往普遍100多元的增幅相比,今年企業退休人員普遍有300-400元的提升,且已于1月中旬發放。盡管如此,企業退休人員仍有憤憤不平。“本來說好要縮小和事業單位的養老金‘剪刀差’的,前兩年似乎有這種趨勢,今年這么一來,‘剪刀差’又要擴大不少。”上海電機廠退休老工人劉金柱說。

“剪刀差”前兩年確有小步彌合態勢。王華的丈夫是企業退休的高級工程師,她告訴記者,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丈夫養老金的漲幅比自己各高出20、30、30元。盡管如此,丈夫的養老金仍然比自己要少1000余元。如果此次關于事業單位的傳言屬實,這一差距顯然將迅速擴大。

事實上,1月13日,上海市長韓正作市政府工作報告補充發言時,談到了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全面建立補貼制度的話題。韓正表示,過去事業單位養老金補貼制度和企業是一起的,現在根據國家規定,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和企業單位退休人員將會是兩種制度,從今年1月1日開始。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根據國家的統一制度來施行,方案還在進一步完善中。大體的進度是,在1月底可以提交人大、政協討論,爭取在2月初能夠提交市委市政府,最后確定審議。

由于實行征繳和計發方式的“雙軌制”,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剪刀差”原本就頗為引人詬病。據有關統計,上海市事業單位退休人員2010年的平均年收入為35800元,企業退休人員為22092元,后者與前者之比為1∶1.62。很有可能的是,隨著此次機關、事業單位津補貼制度改革的到位,養老金差距仍將進一步擴大。

“兩會”在即,在人民網組織的調查中,社會保障這一話題已連續三年位居榜首。在網民留言中,養老金“雙軌制”大遭撻伐,留言中要求取消“雙軌制”的呼聲鼎沸。此次上海事業單位補貼制度究竟將如何動作,也更受各方關注。

“剪刀差”呈拉大趨勢

“雙軌制”形成由來已久。上世紀90年代,我國引入養老保險制度,最終企業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形成“統賬結合”的養老保險格局。而機關和事業單位未納入社保體系,退休金仍由國家財政統一發放,養老金的“雙軌制”自此發軔。

至今,在征繳和計發方式上,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之間,已有了極大不同。企業職工設立養老保險賬戶,每月由企業繳納工資總額的20%,進入統籌賬戶,個人繳納8%,進入個人賬戶,進行養老金的賬戶積累。與此相對,機關和大部分事業單位職工并不設立賬戶,進行繳費。

在養老金計發時,企業退休職工的收入與繳費直接相關,按退休年度的社會平均工資和個人賬戶數額進行計算,一般養老金替代率在50%左右。2010年底,全國企業職工平均養老金待遇水平是1362元。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退休金則是以退休前一個月的工資為基數,根據工齡乘以一個系數,一般在80%-95%之間,另加以各種補貼。大部分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的退休金替代率可以達到90%。

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多年的追蹤研究中發現,兩者的待遇差距呈拉大趨勢。1999年,機關、事業單位年人均離退休費與企業之比為0.8,但2000、2001年即迅速擴大為1.5,2002、2003、2004年更達到1.8。此后,差距有所縮小,到2008年,機關、事業單位人均離退休費為20247.9元,企業則為13368.1元,兩者之比縮小為1.5。“2008年,‘剪刀差’有縮小的趨勢。這兩年我沒有接著跟蹤下去,不能下結論。但這兩年事業單位進行績效改革,工資漲了,我估計‘剪刀差’仍然會抬頭。”鄭秉文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企業28%的繳費率,卻只換來1362元的養老金,也就比全國最低工資水平高200多元。機關、事業單位職工不繳費,一般卻能有至少三四千元的退休金。你說公平不公平?企業這么高的繳費率,但由于要支付社保改革前退休的‘制度老人’、國企改革時大量提前退休的‘制度中人’,以及到現在陸續退休的職工,負擔很沉重,所以待遇不會高。盡管這樣,有十多個省市仍然不能收支平衡,導致中央轉移支付逐年增加,2010年,中央加地方兩級政府的轉移支付將近2000億。”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告訴時代周報。

“在人口老齡化的狀況下,不到5個勞動人口贍養1個老年人的時候,社會保險制度就不能實現收支平衡。我們現在已經是3.5個勞動人口養1個老年人了,社會保險這種方式已經不能提供基本養老保障,這個制度產生一個結果,就是繳費非常高,收入非常低。‘雙軌制’的解決也由此切入,那就是,社會保險制度應該進行結構調整了。”楊燕綏表示。

養老金改革原地踏步

彌合“剪刀差”也確有過改革的努力。2008年初,國務院出臺《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確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五省(市)進行試點。改革的大致思路是:對事業單位進行分類,有行政職能的納入公務員的勞動保障體系,具有經營性質的事業單位,將參照企業職工保障制度進行改革。而對占絕大多數的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最終將實行與目前企業職工一致的養老保險制度。

事實上,以學校和醫院為主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對此改革進行堅決抵御,四年過去,五大試點省市改革并無實質進展,幾近原地踏步。擔心利益受損,是抵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你算算,要繳多少費?個人繳8%的費率,工資水平馬上就下降。如果再繳職業年金,還得再繳4%-8%,工資就下降了12%-16%。退休金如果再向企業看齊,只有一千多,誰干呀?另外,財政對職業年金單位繳費的補貼能不能到位?不能到位的話,事業單位就得到處收錢,來解決養老金問題,這個社會就沒有公共服務了。事業單位一算賬,就全嚇回去了。”楊燕綏分析。

在鄭秉文看來,此輪改革試點失敗,一方面是因為在事業單位中劃出了三六九等,“改革對象是第二大類的第二小類,即資源可以部分市場化的公益性事業單位,最典型的是高校。五省市的高校人員產生極大恐慌,他們的擔心是完全正確的,因為只要參加改革,待遇必然下降,這是生活中的簡單常識。另一個原因,是試點的時候,決策者在制度設計中并未考慮彌補性的方案,即職業年金。這種非增量式的改革是不可能實現的,流產在預料之中。”

“問題還是比較復雜的,因為涉及到不同人的利益調整,而利益的調整很難的。”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車偉也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對上海來說,改革阻力較小的一點是,自1993年開始,事業單位已基本全部實現繳費。“至少高校是全部繳費了,與企業完全一樣,只是在養老金的計發方式上不一樣。因此上海應該有較好的改革基礎。”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學會青年學者委員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學教師張錄法告訴時代周報。

主管部門也有意探索新的改革方案。鄭秉文等專家曾受人社部委托,進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模式研究。

在鄭的設計中,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應一同進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同樣進行個人和單位繳費。個人同樣繳納工資總額的8%,單位則設計了三檔費率:12%、16%和20%。之所以設立較低費率,是為了留出余力設立職業年金。職業年金由個人和單位各自繳費4%,作為養老金的“第二支柱”,為“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進行補充。

“我認為,要保證事業單位改革順利進行,必須把握三個原則:一是一定要把職業年金的制度設計一攬子端出來,使得職業年金產生的待遇水平恰好可以彌補甚至略高于由于改革帶來的下降部分;二是要公平,不要在事業單位內部進行分化,分三六九等容易造成矛盾,成為改革的障礙。三是公務員要和事業單位齊步走。現在事業單位推不動,也是因為公務員沒有改。應一攬子參加改革,進行比較完善的頂層設計,全面推出。”鄭秉文對時代周報表示。

事實上,公務員納入養老保險體系的制度設計工作,自去年初開始啟動,目前尚未見具體方案出臺。公務員改革“破冰”,尚需時日,幾難預期。

養老保險制度應結構調整

在楊燕綏看來,“雙軌制”的解決,更與養老保險制度的結構調整相關聯。“社會保險采取的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的方式挺好,把社會統籌獨立出來,變成國民基礎養老金,再對個人賬戶進行完全整合,將企業年金、城鄉居民養老儲蓄,都實名制地計入個人賬戶,這樣結構調整的路就走開了。”

楊燕綏主張,公共部門員工應該與企業職工整合起來。“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公共部門都與企業職工整合起來了,所有的老人都發一個基礎養老金,然后通過個人賬戶來體現差異性,這樣的安排就合理了。”

在楊燕綏的設計中,基礎養老金的來源,可以用社會保障稅的方式來籌集,由政府財政統籌,按照各地消費支出的50%左右,來為每個老人支付一份吃飯的錢,這就是“基礎養老金國民化”。“中國各地發展不平衡,但也能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征稅和發放養老金都根據各地的基數來確定,稅收按當地工資一定比例征收,養老金也根據當地消費水平的一定比例發放。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是貨幣等同化,而是購買力和舒適程度均等化。我們作過測算,如果把基礎養老金設為各省消費支出的40%-50%,它不會超過GDP的4%,隨著老齡化的程度加深,到30年后,才可能突破7%。而養老金的財政支出接近GDP10%的國家多得是,所以這不存在養不起的問題。”

與基礎養老金國民化相對應,楊燕綏建議,個人賬戶也應實現全民化、制度化、市場化。“公共部門應該引領養老金結構調整,而不是逃避。具體來說,就是把退休金往下降,逐漸跟基礎養老金對接,同時建立職業養老金的個人賬戶,個人賬戶每年都在增長,就可以替換退休金。比如,如果一個公務員在退休前一年才設立職業年金的個人賬戶,退休以后,將個人賬戶的錢分攤20年,可能只相當于退休金的1%,這時,原本財政發的退休金就可以下降1%,比如從80%的替代率下降到79%。而越晚退休的人,職業年金的積累就越來越多,退休時,財政的負擔就能不斷下降。這樣,用20多年的緩沖,退休金就與國民基礎養老金一樣多,而退休待遇因為有職業年金卻并沒有減少。我們把這叫做帕累托改進,公共部門待遇并不明顯下降,養老金結構卻在安全地調整。帕累托改進就是一個群體受益了,其他群體都沒吃虧。福利就得這樣安排,因為福利是剛性的,不能忽高忽低,更不能有人高有人低。這樣才是中國養老金改革將來的方向。”

養老金調整方案范文第5篇

天津市自收自支養老保險在繳費比例、養老金計發、待遇調整等方面與企業養老保險存在較大差別。在繳費比例方面,單位統籌部分為25%,比參加企業養老保險單位統籌部分高5個百分點;在待遇計發辦法上,對參保退休人員仍采用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相一致的養老待遇計發辦法,與在職期間繳費不掛鉤;待遇調整時,仍隨機關事業單位在職工作人員進行相應調整。制度運行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繳費與待遇計發不掛鉤,逃繳低繳嚴重從待遇計發辦法的制度設計來看,自收自支養老保險參保單位繳費基數與退休職工養老金水平不掛鉤,不管單位繳費基數是多少,職工退休時退休待遇依據其檔案工資進行計算,多繳不一定多得,權利與義務失衡導致參保單位和個人對足額繳費缺乏主動性和約束性,繳費基數與工資部門統計的工資數據差距較大。據了解,有的單位僅按照檔案工資申報繳費,不將津貼補貼等計入繳費基數,有400多家單位甚至出現在職人員平均繳費基數低于退休人員人均養老金的情況。從征繳的實際情況來看,2012年底全市自收自支事業單位人均繳費基數3371元,僅達到當年工資部門統計的參保人員人均工資的54.1%。

(二)企事業單位養老制度缺乏有效銜接,待遇差異較大制度設計上的差異,導致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待遇差別較大,尤其是替代率方面差異明顯,社會反響強烈。自收自支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一直高于企業退休人員,2010年最大差距達到873元;從替代率上看,自收自支養老保險明顯高于企業養老保險,最大相差39個百分點。雖然從2005年開始對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進行了九年連續上調,但與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相比還有明顯差距。另一方面,兩個險種因制度設計產生的待遇差別及申報繳費基數的隨意性,也阻礙了人員在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和企業間正常流動。在自收自支事業單位以較低的繳費工資參保的職工,因個人繳費基數較低,不愿轉移到企業退休而按照企業養老保險領取待遇;同時,在企業以較高基數進行繳費的職工,也不愿意進入自收自支事業單位。

(三)事權不統一,管理存在漏洞天津市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的審批由編辦負責,退休審批由人事部門負責,辦理社會保險由勞動保障部門負責。責權利不統一,給自收自支養老保險管理帶來困難。一方面,編辦批編與勞動保障部門經辦社會保險并不掛鉤,自收自支事業單位批準成立后依照規定可以參加自收自支養老保險,由于制度缺乏強制性,包袱輕、效益好的單位設法逃避參保,而包袱重、效益差的單位卻千方百計想擠進來,形成了“逆向淘汰”機制。另一方面,由于事業單位的退休審批是由本單位及其上級人事主管部門負責,區縣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僅負責個人賬戶養老金的核定,單位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造成單位退休審批較隨意,對于職工的職級、職稱等把關不嚴格。

(四)參保人員增長緩慢,供養系數逐年下降從理論上講,現收現付模式下的養老保險制度要維持自身收支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不斷擴大養老保險覆蓋范圍,以此增強制度內參保單位和人員的橫向、縱向共濟能力和水平,維持制度內供養系數的長期穩定。但受制度吸引力及編制、效益等因素影響,部分單位想進人沒編制,有空編單位如果效益不好又沒人進,導致單位新進人員增長緩慢,隨著退休人員的不斷增加,供養系數呈逐年下降趨勢,不利于基金的可持續發展。從參保單位戶數及人數來看,2006年至今,參保人數年均增長率僅為2%,遠低于企業養老保險年均7%的增長速度。特別是近兩年,參保戶數與參保人數出現下降,其中:參保戶數由2010年峰值時的3707戶下降至2013年6月底的3657戶;參保人數由2010年峰值時的10.79萬下降至2013年6月底的10.68萬,在職繳費人數從2005年末的7.27萬人降低到2012年末的6.59萬人。從參保單位規模看,50人以下單位3263戶,占全部參保單位的88.4%;超過100人單位僅有202戶,超過500人單位僅有19戶。參保單位規模分布極不均衡,降低了制度自我調節能力,使得基金收支風險加大。以參保人數超過1000人的11戶單位為例,共有參保人員17016人,占全部參保人員的16.1%,但全部為收不抵支單位,年收支赤字達1.28億元。從參保人員分布情況看,2012年末,在職繳費人數6.59萬人,離退休人數4.18萬人,供養系數僅為1.58,而按照目前的平均繳費基數與養老金水平測算,供養系數須達到2.38,基金才能實現自我收支平衡。而天津市自收自支養老保險參保人員供養系數由1997年末的5.12逐步降低到目前的1.58,未來10年,大約有近2萬名參保人員陸續達到退休年齡,供養系數將進一步降低。

二、我國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總體情況

2008年,國務院批準對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改革,總體方向是將事業單位分為三類,具有行政職能的要納入公務員體系;具有經營性質的要參加企業養老保險;對于公益類事業單位,要參照企業職工保障制度進行改革。同年3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印發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選擇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五地先期試點,與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試點配套推進。主要包括四方面內容:一是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與企業養老保險制度采取同一模式和繳費比例,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二是改革養老金計發辦法,將現行按照在職時最后工資的一定比例計發退休費,改為與企業職工養老金計發辦法一致。職工分為“老人、新人、中人”。“老人”按照國家規定的原待遇標準發放基本養老金,并隨國家統一調整;“新人”養老金計發辦法與企業一致;“中人”在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基礎上,再發給過渡性養老金。三是建立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使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保障其退休后的基本生活。四是建立職業年金制度,形成包括社會保險、職業年金、個人儲蓄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提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后的生活水平。2011年3月,國家下發《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實施指導意見》,并附發了包括《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試行辦法》在內的10個配套文件,進一步明確將在全國范圍內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其主要內容包括:完善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參加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等社會保險政策,逐步建立起獨立于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層次、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險體系。在事業單位分類的基礎上,對于已經實施企業化運營,仍實行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的事業單位(即自收自支事業單位),要推進轉企改制,實行與企業職工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由于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情況復雜,直接涉及工作人員和退休人員的切身利益,同時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尚未完成,養老保險制度難以單兵突進,導致5試點省市在實施過程中普遍出現推進難現象。5個試點省市雖已做了大量前期研究、論證、測算、宣傳等相關準備工作,但仍停留在方案的調研、論證階段,尚未實際啟動運行。

三、改革思路及建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山县| 塔河县| 新疆| 通渭县| 客服| 安西县| 泗洪县| 苍溪县| 秦皇岛市| 郴州市| 东港市| 永胜县| 台北市| 尚志市| 蒙自县| 肥城市| 迭部县| 郁南县| 贵州省| 宜川县| 兰州市| 璧山县| 崇信县| 兖州市| 霍城县| 扎鲁特旗| 称多县| 万安县| 石阡县| 肇源县| 瑞安市| 泰安市| 镶黄旗| 沈阳市| 福安市| 宝丰县| 西乡县| 普定县| 楚雄市| 石棉县| 荣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