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秋的思念

中秋的思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秋的思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秋的思念

中秋的思念范文第1篇

太白的酒在我的杯中

我在太白的詩中

風化了千年

有些聲調和韻律已如頑石碎裂

但一些詞語仍帶著固執的鄉音

太白與蘇子唱和

還有誰的吟誦忽遠忽近

明月不明,薄云包裹著鄉愁

鄉愁有多遠

千年還是萬里

沒有了漢關和寒沙

月夜是共同的背景

今夜我們看到了清暉縷縷

看到海上涌起波瀾

誰發出了起航的號子

就像月亮收不回月光

也許彼岸就在千年前的某節詩旁

給月亮捎去什么

我們無語

既然無法更近地到達

就不要遠離

此時此刻

我們像一位位手語者

籠著月光

中秋的思念范文第2篇

今天是中秋節,由于天氣不好,月亮好久才出來。月亮從樹梢上升起來了,放出輕紗般而又冷冷的光輝,照得河里分外白,越發使人寒冷。只見天上一輪皓月,池中一個月影,上下爭輝,顯得格外皎潔。朦朧的月色投下神秘的影子,在水面上撒開浮動不定的光,好像無數銀色的魚兒在那里游動。月光透過斑駁的樹隙絲絲縷縷地掛下來,在地面上鋪了一層碎銀。每一片綠都似乎靜靜地浸在牛乳中。只有這溫柔恬靜的月光,才能這般恰到好處。

偶爾幾只烏鴉哀鳴讓我想起遠方的堂哥,此時心中也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種凄涼的感情。記得前年的暑假,也是這個日子,我和堂哥便搬了一張小桌子和兩張小凳子,拿了幾個月餅和一瓶汽水,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喝汽水,一邊聆聽優美的音樂。我們還學古人吟詩作對,好不自在,直到深夜才戀戀不舍地散開。

古人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我終于明白了這句話的含義。

中秋的思念范文第3篇

今天,月特別特別的圓,皎潔的月光灑落在大地上,好像為大地鍍上了一層銀白色的鎧甲。為何今日月如此之圓?因為今天是——中秋佳節。

風瑟瑟,吹起了地上的少許落葉。我此時正捧著個月餅,深情的凝望著月亮,圓圓的月亮掛在當空,我久久地望著它,看著看著,我影影約約地看見了一個人——我爺爺。對于爺爺的事,我一無所知。我知道爺爺是勞累過度而去世的。打我出生的那天,我就沒見到過爺爺,對他的思念只有通過那張他的遺像來表達的。也正是那張照片,讓我知道了那個人就是我爺爺。然而今天爺爺怎么出現了?爺爺滿臉慈祥,緩緩地,輕輕地向我飄來。我高興極了,我撲了過去,問爺爺:“爺爺!您怎么出現了?”爺爺說:“你想我,我就出現了。”說罷,爺爺又對我說:“走!爺爺帶你去月亮上看看!”我高興地歡呼雀躍,拉著爺爺的手,做好了準備。爺爺帶著我向著月亮飛去,我突然發覺我似乎在夢幻中,仿佛如同嫦娥奔月一般,如夢如境,一切都是那樣的虛虛幽幽,讓人置身與仙境一般。

月球到了,我站在月球表面,發現了在桂樹下輪斧的吳剛和在廣寒宮中翩翩起舞的嫦娥,以及一些房子。月亮已不再那么寂寞、荒涼。聽爺爺說:“這兒還可以玩個小游戲——超級跳高,就是在一塊場地上用力一跳,在失重的情況下,可以跳的很高很高。”我滿懷好奇去跳了一下,嗬!我跳了5.6米呢,我一舉打破了在地球上的奧運記錄,我高興地手舞足蹈。突然,傳出了一個聲音:你在干嗎啊?

我身體仿佛元神出殼了,我猛地清醒了,原來我剛剛一直在盯著月亮發呆,剛剛是姐姐叫我的。我想起剛剛經歷的一切,我又向月亮看了一眼,發現它竟像爺爺的笑臉,那么的甜美、純潔……

中秋的思念范文第4篇

摘 要 排球是一項與運動員身體素質緊密聯系的運動,但在實際訓練的過程中,卻往往由于理念的偏差,影響到實際的訓練成效。也正是因為理念存在一些問題,才導致排球運動的發展十分艱難,進而影響到了人們對其的看法。本文結合我國排球運動訓練模式的特點,對其中的理念問題做了探討。

關鍵詞 排球運動 訓練實踐 理念

盡管我國的體育事業在近年來發展很快,但排球運動訓練的方式卻變化不大,依舊在沿用較為傳統的訓練模式。傳統模式固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其中的弊端也不容忽視,需要盡快進行調整,其中,更新理念是最基礎也最重要的一步。

一、關于中國排球運動訓練實踐理念的反思

(一)關于訓練負荷

當前,我國排球運動訓練中依舊沿用的是提出于上世紀60年代的訓練模式,即大量訓練模式。此種模式最大的特點就在于訓練任務重、運動量大,再加上人們對其的認識較為片面,認為大量運動就是長時間運動,導致運動員往往每天要接受近八個小時的訓練。所以,盡管此種訓練方式可以使運動員的動作更加熟練,但是,其消極作用也是十分明顯的,比如,其會導致運動員逐漸厭煩日常訓練、傷病率高、在正式比賽時很難迅速進入狀態。所以,此種訓練模式實際上并不符合運動規律,也因此阻礙了排球運動的健康發展,甚至影響到了訓練者的運動壽命,綜合效益并不算高。為了改觀上述情況,應盡快對訓練模式進行調整,將注重訓練時間轉變為關注效率,比如,可以參照美國每天四小時的訓練模式,適當縮短訓練時間。只有這樣做,才能給運動員留下自我調整與反思的時間,他們才能夠在勞逸結合的狀態下,以端正的態度投入訓練。從這個角度來講,調整訓練時間的做法,不僅是順應運動學規律的要求,還是保證訓練效率、改善綜合成效的有效途徑。

(二)關于運動壽命

我國對于運動員的年齡是比較關注的,按照一般的規律,運動員一旦超過30歲,在人們眼中就變成了“老將”,這就涉及到人們對運動壽命的理解。關于運動壽命,不止普通人對其的認識有偏差,很多運動員本身也對此有誤解,比如,運動員認為30歲是一個關鍵轉折,超過30歲后就覺得自己體能大不如前,且發展空間有限,這也是不少專業運動員都選擇在這個時期退役的原因之一。但實際上這種觀念并不科學,其過分強調了年齡這一因素,卻忽視了經驗積累對運動員綜合素質的影響。排球并不是一項掌握動作要領即可的運動,其還需要對運動本質有著科學的認識,這就牽涉到心理因素。對于超過30歲的運動員來講,雖然體能確實會在年齡因素的作用下稍有下降,但是,由于接受訓練的時間長、比賽經驗豐富,這些運動員往往對運動本質有著極為深刻的見解,同時在動作技巧方面也更加嫻熟,而這些正是年輕運動員身上缺少的東西。所以,年齡并不算是影響運動壽命的重要因素,雖然體能在逐漸下降,但是綜合素質卻在穩步提升,他們的競技水平并不一定會低于年輕運動員。所以,現實中應正確看待年齡因素對運動壽命的影響,對于年齡稍大的運動員,不應該直接否定其能力,在隊伍結構方面,也要確保這類運動員占有適當比例。這樣做不僅可以達到充分利用人才的目的,對于其他的年輕運動員也可以起到激勵作用,有助于提升整支隊伍的訓練熱情。

(三)關于傷病問題

對于運動員來講,傷病在訓練過程中是難以避免的,但同時也是影響其體育生涯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運動員因傷病未能完成比賽,是近年來各項體育賽事中頻頻出現的情況,也留下了無數的遺憾。比如,2015年世界沙灘排球巡回賽福州站公開賽中,中國選手薛晨因舊傷復發不得不退出比賽。由此可見,傷病也是訓練中不容忽視的一項問題。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總是認為運動員有著超出常人的耐受力,在出現輕微傷病的時候,不僅運動員自己,就連旁觀者都認為其“應該”帶傷堅持。正是因為這種觀念根深蒂固,才使得許多優秀運動員錯失最佳治療機會,甚至因此提前結束了運動生涯,這種情況值得反思。對此,建議相關人員首先更正認識,正確看待傷病對運動員身體素質及其職業生涯的影響,不要認為帶傷堅持是運動員的“本分”。傷病對人的影響遠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那么簡單,所以,在出現傷病的時候,一定要及時的安排其盡快接受系統、全面的治療,防止病情惡化。這樣做是保證運動員基本權利的要求,也是對生命最起碼的尊重。

二、結語

總體來講,當前人們對于排球運動訓練的認識普遍還存在偏差,表現為對運動負荷的理解不正確、過于關注運動員的年齡、對于傷病不夠重視等。上述情況的存在,使得運動員在訓練的過程中不僅身體負擔較大,還需要背負不小的心理負擔,最終影響到了其職業生涯。所以,當前階段應盡快改觀對于排球訓練的片面認識,正確看待運動負荷、年齡因素、傷病對運動員的影響,并從安排上做出調整,以優化訓練模式。

參考文獻:

[1] 郝朋.當代中國排球運動的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5(30):242-243.

中秋的思念范文第5篇

(宿州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 要:世界各國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所充當的角色與地位日趨多元化,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則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然產物。從研究生教育理念的發展變革看,世界各國研究生教育理念在本質上是共融相通的。研究生教育的跨文化比較,就是通過研究不同民族國家的研究生教育狀況,以探索適合民族國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準確路徑。中西方研究生教育理念的跨文化比較,著重探討中西方研究生教育理念之異同點以及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研究生教育的差距,從而提出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要策略。

關鍵詞 :研究生教育理念;比較教育學;多元文化理論;跨文化研究;教育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2-0216-04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基地項目“大學文化資源整合研究”(SK2014A115);宿州學院院級科研平臺項目“皖北地區文化資源保護與產業化問題研究”(2014YKF24);安徽省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2gxk104);安徽省省級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2014mooc057);宿州學院精品資源共享課程(szxyjpkc201105);宿州學院MOOC在線課程(szxymooc201403)

“全球化”(globalization)作為人類文明的自我更新與發展,在當代世界的各個領域都表現得十分突出。從文化的視角審視,“全球化”則是一個異質文化間相互碰撞與融合的過程。“全球化”意味著開放化與多元化,這些給世界教育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向就是國際化,當今世界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則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然產物。“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的正式實施,標志著我國具有法制保障意義的學位制度開始正式建立。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結構中的最高層次的學歷教育,是本科教育的基礎上培養高端專門人才的教育。伴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研究生教育的獨立性日趨明顯,研究生教育思想與教育理念研究也逐漸受到學界的普遍關注。”[1]本文通過跨文化比較研究,分析了中西方研究生教育理念的異同點,探尋我國研究生教育目前與發達國家間存在的差距,從而提出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要策略。

一、“多元文化理論”的演進與比較教育學

“文化多元主義”(multiculturalism)是美國學者霍勒斯·卡倫(Horace M. Kallen)在《美國的文化與民主》一書中提出的。20世紀以來,經過同化論、整合論和文化多元理論的流變發展,“多元文化理論”已經成為西方國家實施文化多元教育的理論基點。作為多元文化理論的主要發展階段,“同化論”(Assimilation theory)是一種具有種族主義特征的文化哲學,而“整合論”(Integration theory)則是一種“文化拼盤”。“多元文化理論”發展的第三階段則是跨文化的交流與研究。“整體主義”立場和對話精神是跨文化研究的最大特征。教育的跨文化比較研究,就是要減少異質文化間的偏見與誤讀。“多元文化是比較教育學的重要研究視閾,比較教育學對教育進行跨文化的整合與研究,能夠尊重異質文化間的差異性,以探索其中具有普適性的教育規律。”[2]“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就是以尊重異質文化為基點,在各種文化群體平等的基礎上,為促進異質文化間的相互理解所實施的共同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相比,“跨文化教育”(Cross- cultural education)則具有更廣泛的內涵,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對文化發展的貢獻》中就正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包括不同國家、種族與宗教間的教育,以及不同地域、性別等社會群體間的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與“跨文化教育”是在全球化語境下教育國際化的不同模式。教育的跨文化比較研究就是要與“文化他者”(Culture otherness)進行有效對話,最終指向的是超越“文化間性”(Intercultural nature),真正達到教育的國際化與全球化,以促進世界各民族國家教育的共同發展與繁榮。

文化的跨文化比較研究是建構比較教育研究體系的理論支點。比較教育就是對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教育進行跨文化比較研究,以探討教育的普適性發展規律,推動民族國家與世界教育改革與整合發展。比較教育發展之初,其研究視閾主要集中在民族國家的教育體制改革上,隨后發展為對民族國家教育的民族特性及其教育制度影響因素的分析研究,逐漸開始關注教育的異質文化差異性研究。比較教育研究的兩個參數是教育和文化,跨文化比較是比較教育學的主要學科視野。教育的跨文化比較研究,是借鑒他國教育制度的改革經驗,以解決民族國家的主要教育問題,從而保障教育的整體和諧發展。剖析不同民族國家的社會語境,可以給異質文化間教育的規定性發展作出重要判斷,更好地促進世界各民族國家的學術文化交流。比較教育學以跨文化視閾研究和探索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教育發展規律,運用跨學科方法進行教育的多維研究。比較教育以全球性視野對國際教育及教育發展等重大問題進行整體性分析,并將研究成果直接應用于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教育改革之中。

二、中西方研究生教育理念的跨文化比較研究

跨文化比較研究是比較教育理論生成的基本途徑。研究生教育的跨文化比較,就是通過研究不同民族國家間研究生教育的整體狀況,以探索適合本民族國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準確路徑。“思維全球化,行動本土化”(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是民族國家研究生教育跨文化比較研究的基本規則。

(一)比較教育:跨文化研究中的文化規約與超越

“文化性”(Cultural nature)是比較教育學與生俱來的內在秉性。任何教育理論成果都是特定語境下文化生活需要的產物,代表著其所處語境中的文化傳統。教育學的民族性內在地包含于教育學的文化特性之中,因為任何民族的教育活動都是在其特定的文化語境中進行的,深受其文化歷史傳統的影響。不同民族國家的教育制度既有共識性,又蘊含著異質文化間的差異性,這些彰顯出各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等對本民族教育發展的規約作用。“教育學所具有的內在品質主要包括文化性與民族性等方面,文化則是比較教育研究的基本視野,比較教育的根本所在就是深入教育所處的文化歷史傳統中進行比較,比較教育學因而具有了與異質文化交融互補的個性特點。”[3]比較教育研究中存在著“文化屏障”(Cultural barriers)和“文化殖民問題”(Cultural colonization problem)。其中異質文化間的個體由于文化歷史傳統的差異性而形成的文化交流阻礙就是“文化屏障”。比較教育研究中還存在著“文化殖民問題”。“文化性”作為教育內在本質,意味著“文化霸權”存在于教育的生存空間之中,而“文化殖民性”則會直接影響著比較教育學者的言說方式。比較教育研究的過程就是異質文化間進行對話和交流融通的過程,比較教育研究就是以文化作為基點,同時以間性哲學理念為理論基礎所進行的教育比較研究。因此,比較教育研究應學習借鑒世界上他國的教育理論與方法,努力創建本土化的教育研究模式。比較教育研究應注重跨文化理解,并在尊重異質文化間教育獨特性的基礎上,探討世界教育發展的普適性規律。

(二)西方發達國家研究生教育理念的發展變革

世界現代研究生教育初生于19世紀上半葉,隨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發展都十分緩慢。但是在“二戰”后隨著世界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英美等發達國家的研究生教育也開始迅速發展。特別是在20世紀后期,研究生教育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新趨勢。作為高等教育結構中的最高層次,各民族國家研究生教育都是在一定理念的指導下展開的。研究生教育是在西方發達國家產生并發展起來的,其理念與實踐對世界其他國家也都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德國是現代研究生教育的發源地。“文化學者和教育家威廉·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在19世紀創辦了柏林大學,提出學術自由以及教科研相結合的大學理念,促使現代高等教育把教學與科研相互統一起來,并最終催生了世界現代研究生教育。”[4]“洪堡教育理念”(Humboldt education concept)也因此成為現代世界研究生教育理念的雛形。從此后世界各民族國家都以此為導引,努力拓展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區間,研究生教育理念內涵也日趨豐富起來,“教科研相統一”成為世界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核心理念。而“大學理念”(University idea)則是英國教育家約翰·紐曼(John H. Newman)在《大學的理想》中最先提出的,先進的“大學理念”促進了英國高等教育的長足發展。英國在整個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都滲透著傳統精英式的教育理念。而且英國研究生教育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斷尋求變革與創新發展機遇。為促進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化,英國采取了靈活多變的學位制度。在尋求變革與發展的同時,英國研究生教育同時還非常重視整體教育質量,始終保持著傳統“精英式教育理念”(The concept of elite education)的內核。而在美國以研究生教育為主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 Hopkins University)則是按照德國大學的模式建立起來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就明確提出研究生教育是培養受教育者進行科學研究的教育階段,應讓研究生掌握高深的專業知識,重視智力發展與所學知識的緊密結合,以此培養受教育者的整體創新探索能力。注重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自此成為美國研究生教育理念的主要理論基礎,“創新精神”從而推動著美國研究生教育的長足發展,并貫穿在美國研究生教育的整個發展歷程之中。“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開設必要的學習課程,進行‘教學式’(Teaching style)的培養,這是美國研究生教育的創新之一。美國研究生教育階段主要開設必要的基礎理論課程和相關的跨學科課程,把科研活動與課程學習相互結合,以此作為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有效路徑,從而來適應研究生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的社會現實需求。把社會競爭機制引入到教育體制之中也是美國研究生教育的創新之處,這些主要體現在研究生教育中科研經費的分配機制和淘汰制度的確立。”[5]科研與課程結合的‘教學式’培養,并且引入社會競爭機制和淘汰制度,這些都使美國研究生教育質量得到不斷提升,同時也促進了研究生教育的全面創新發展。

對西方發達國家研究生教育理念的演進歷程加以審視,可以看出世界各個民族國家研究生教育理念各具特色,表現出明顯的民族性和本土性特色。與此同時,世界各國的研究生教育理念也具有一定的互補同在性和交融共通性。世界各民族國家的研究生教育在本質上都是培養受教育者進行科學研究的一個教育階段,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立與實施都是以此為理論基礎的。世界各民族國家只有明確和理解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理念,才能使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質量得到不斷提升。

(三)中西方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差異與交融性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研究生教育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契需解決。20世紀80年代以降,我國建立了研究生培養基地和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與監督機制,逐步確立了研究生學位與教育制度,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目前我國研究生教育還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由于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制約和影響,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管理體制僵化,培養單位自主辦學的調控力度不夠。我國研究生教育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主動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調節機制,研究生教育的運行機制不夠健全,國際化程度偏低,研究生培養各方面條件也亟需完善和提高。目前我國研究生教育區域性發展不平衡,區位差距十分明顯,研究生教育學科結構也需要進一步優化改革。研究生教育與社會人才需求的相互契合程度不夠。在當代“全球化本土化”(Globalization localization)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研究生教育應努力借鑒他國的經驗教訓,進行全面改革和全方位的提升,爭取改變我國研究生教育國際競爭力薄弱的現實局面。

世界各國研究生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和共通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國研究生教育應學習和借鑒世界其他國家成功的教育實踐。從研究生教育理念的發展變革看,世界各國研究生教育理念在本質上具有一定的交融同在性。德國的“洪堡教育理念”十分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這一理念至今仍在影響著世界研究生教育的整體發展。英國研究生教育中的“精英式教育理念”也是以科研為教育核心的,美國研究生教育的創新同樣是以科研為核心來展開的。與此同時,世界研究生教育共同的永恒主題則是十分注重研究生教育的整體質量。“德國研究生教育注重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和高層次人才,而美國研究生教育的競爭機制和淘汰制度本身就是保證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更是研究生‘精英式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創新與發展。具有‘美國精神’(The American spirit)的研究生創新理念在世界各國研究生教育發展中獨樹一幟。”[6]德國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化改革以及英國研究生教育的多樣化發展等成功個案,無不是研究生創新理念的實踐表現,這些理念都是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的結果,具有極高的學習與借鑒價值。作為高等教育欠發達的國家,我國應當積極主動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經驗,真正做到“他山之石”,為我所用。目前我國研究生教育應進一步建構“本土化”的教育理念,明確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性質和發展策略。“放眼全球,立足本土”,這是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時代要求,也是增強國際競爭力與提升教育質量的邏輯起點。

三、中國高校研究生教育理念體系的整體建構與發展策略

“全球化”進程在當代社會不斷推進。“全球化”作為綜合性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是空間與時間的轉變,是各種過程的整體復合。“全球化”必然伴隨著“文化全球化”(Cultural globalization),“文化全球化”又會推動著“全球化”的發展進程。當代社會文化的“全球化”發展,必然會給世界教育帶來新的際遇與挑戰。中國高等教育應該抓住教育發展的全球性機遇,努力改革創新,真正建構起屬于“中國特色”的研究生教育理念體系。

中國高校研究生教育理念體系的建構,首先要確立以“培養和強化科研能力”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在教育與科技興國的戰略方針指導下,科學研究應當成為中國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務,目前世界各國研究生教育也主要是以科研為核心進行的。我國研究生教育應在提高課程學習有效性的基礎上,強化受教育者整體科研能力的培養。我國研究生教育應將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結合起來,確立以科研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主導理念。我國研究生教育與此同時,還應注重提高研究生的整體培養質量,以創新謀求更好的發展。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不斷膨脹和擴大,研究生教育的整體質量也因此受到巨大的沖擊和影響。我國研究生教育應當吸收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成功的教育理念,在理論和實踐上應當繼續堅持精英型的教育范式。我國研究生教育在世界教育的“全球化”發展中,還應注重研究生教育的“全球本土化”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研究生教育具有文化的先進性與多樣性特質,在當代社會承擔著時代創新和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任務。世界各國主要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在“本土化”發展過程中,都呈現出多極化發展態勢。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要具有“全球化”的視野和胸懷,同時也要考慮到適合本國國情和“本土化”發展的現實需要,以保持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可持續性。作為一種職能相對獨立的行政管理機構,目前中國式研究生院還缺乏創新理念。我國研究生教育應當努力追求教育上的創新和創新中的研究生教育發展,選擇確立適合“本土化”發展的研究生教育理念。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促進了全球經濟發展,知識成為刺激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經濟上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自然要依賴教育,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本國的教育發展。各民族國家的高校辦學與教育理念定位則會直接影響著本國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因此,“世界各國都注重借鑒其他國家研究生教育發展的經驗教訓,以全球化發展的整體視閾來審視和考察本國教育,將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改革放在世界教育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從而努力建構適合本國國情并被國際認可的教育體系機制”[7]。目前,我國高校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發展還處于雛形建設期。“在社會轉型期,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并未真正涉及到國際化人才培養,還主要立足于國內和本土。”[8]辦學理念沒有十分關注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現實需求,致使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處于嚴重的滯后狀態。我國高校師生國際化程度偏低,研究生教育國際化課程設置不合理。世界各國高等學校進行國際間的合作交流,互派師生進行科研合作與交流,以完善本國教育體系。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高校師生進行國際化交流力度還不足。目前我國研究生國際化課程設置不合理,研究生學位制度國際化定位還不十分準確,教育資源國際化程度偏低。“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化必然需要世界各民族國家間對于其他國家教育學位的接受和認可,而接受和認可的幅度則會直接影響著研究生的整體培養質量。目前我國頒布實行的學位條例還主要是以本國高校為實施對象,這嚴重制約著我國與他國間的學術交流進程。”[9]我國目前的國際化知識資源共享程度偏低,學術交流的國際化發展是提升各民族國家教育國際化的內在尺度,國際間學術交流活動的頻率與質量則直接影響著各民族國家的高等教育發展。我國應積極推進國際間的學術交流,采取國際合作辦學方式,進行優秀學者相互訪學與交流,以達到教育資源共享。設置跨國性專門教育機構,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以確保國際信息交流的安全性。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關鍵就是要打造一支過硬的國際化師資隊伍。目前我國應制定出與此適應的相關政策法規,以促進跨國間的高校合作,為我國師資隊伍國際化發展提供合適的發展環境。同時還要注重課程設置的國際化,為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化提供實施載體。可以通過增設國際認可的課程門類,開設專門性的國際課程,穿插國際學科的前瞻性知識,來豐富國際化課程設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國家的高等教育必須要與教育國際化進行有效接軌,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作為研究生教育的大國,我國高校必須要以教育觀念的國際化為前提,制定出各項相關法規條例,以確保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最終實施。

當代社會全球信息化的迅猛發展,深刻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世界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在“全球化”蓬勃發展的語境下,世界教育發展也處于變革創新之中。我國教育發展要抓住全球性發展機遇,努力拓展發展的空間和研究視野,打造出文化教育發展的全面繁榮格局。作為我國教育結構中最高層次的教育,研究生教育擔負著為社會建設培養高層次創造性人才的時代重任。隨著我國研究生教育實踐的不斷深化,研究生教育理念也開始逐步豐富和發展。中西方研究生教育理念的跨文化比較,為我國研究生教育研究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視閾。我國研究生教育必須要堅持“全球本土化”的發展策略,制定出相應法律法規,明確研究生教育的性質,注重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綜合性培養,在教育創新中尋求新的更高發展。我國研究生教育應放眼全球,在全球化場域中實現“本土化”的長足發展,其中重要途徑就是努力推進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化進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發展目前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趙長林.中國學位制度實施三十年:回顧與總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1):37~38.

〔2〕李晶晶.我國比較教育學的問題研究及其改革[J].內蒙古教育,2008,(5):29.

〔3〕范涌峰.比較教育學的文化規約與超越[J].教育學報,2010,(1):123.

〔4〕劉寶存.發達國家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基礎[J].中國高教研究,2005,(4):56~57.

〔5〕張淑林.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理念嬗變與實踐創新[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2):89~90.

〔6〕王根順.我國高校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內蒙古師大學報,2010,(3):61.

〔7〕郭艷利.國外研究生教育理念比較及啟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8):73~75.

〔8〕趙軍.研究生教育理念的梳理與整合—歷史維度與全球視野審視[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9):78~7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潮州市| 桃江县| 南溪县| 象山县| 罗城| 丹棱县| 塘沽区| 拉萨市| 临朐县| 米林县| 和平区| 常宁市| 施甸县| 奇台县| 清徐县| 鸡东县| 比如县| 五峰| 东港市| 萍乡市| 老河口市| 本溪| 印江| 辽宁省| 交口县| 辽阳市| 东丰县| 新源县| 肃宁县| 高尔夫| 台中市| 容城县| 麻阳| 沙坪坝区| 岳池县| 宿迁市| 慈溪市| 石泉县| 理塘县| 进贤县| 酒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