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秋節手抄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2、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來源:文章屋網 )
1、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后來才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歷八月十六日。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2、中秋節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著古老的淵源。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3、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來源:文章屋網 )
我最開心的一件事
東江源小學六(4)班朱祺艷
在這次寒假生活里,我最開心的一件事是和同學們一起制作的手抄報。
2009年1月18日上午,我帶著滿懷的好心情,來到唐海露同學家制作“魅力中國節”的手抄報,這時孫琪同學也來到她家。我們根據昨天下午查的資料和四年級下冊的品德書上的資料來制作。孫琪把手抄報分成了三份,用第三份的上方作為標題,然后在分隔線上打好十字架和小圓點。開始分類了:我們先用彩筆寫好標題,再用其他彩筆或熒光筆來點綴一下,能使人感到走進了公園看見五顏六色的花朵;標題的下面,可以寫中秋節的資料,我們可以根據中秋節習俗來畫,我們可以畫一張桌子,桌子上有很多的月餅以及一杯茶,用彩筆來畫一個月亮姐姐,月亮姐姐的上面有七顆星星來陪伴,讓人感到中秋節的溫暖,我看到這個月亮姐姐,就滿懷大笑;中秋節的下面,就是重陽節,也就是老人節,老人必須要如一樣,所以我們就在下面畫了幾朵,讓人感到老人的和藹可親;接著第二份,第二份的上面,就是端午節,我們畫不出粽子和龍舟,就用一朵白云來表示;下面就是新年,用兩個氣球來裝點,氣球里寫著新年,資料下面,畫了一串鞭炮,鞭炮旁邊還寫了一排字呢!我一看這串鞭炮和這排字就喜歡;第一份的上面,就是七夕,我們畫了兩顆星星代表牛郎和織女,在它們的中間畫著一個拱橋,拱橋上面有幾只小鳥,我一看見就覺得非常的喜歡……下面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地介紹了。
通過這次制作手抄報,我覺得特別開心,因為這是我在寒假生活當中最開心的一件事。
關鍵詞:傳統文化;實踐活動;自主
一、活動背景
中秋文化的魅力,使中秋成為非常有凝聚力的節日。根據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關于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讓我們小學生在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來臨之際,親自體驗中秋節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們將相繼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研究系列活動之一――走進中秋”這一傳統節日文化的研究活動。
二、活動方案
(一)主題
走進中秋節。
(二)目標
1.加深對中秋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感受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源遠流長,增進對傳統文化的探究情趣。
2.切實鍛煉搜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及調查訪問的能力。
3.體驗學習的快樂和成功感,培養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
式,增強自信心。
(三)人員
五(1)班師生。
(四)時間
2012年9、10月份。
(五)注意事項
1.活動在指導老師或組長的帶領下有序進行,注意安全。
2.調查采訪時態度誠懇,注意文明禮貌,做好相應的記錄。
三、活動實施
(一)準備階段:提出主題,合理篩選,制訂計劃
1.預設鋪墊,引入主題
3.引導思考,生成課題
3.指導研究方法和匯報方式
4.分組選定研究課題
5.制訂研究計劃
6.研究活動開題報告會
7.小組修改研究計劃
8.總結延伸
(二)實施階段:組內合作,實踐研究,整理資料
1.小組分頭行動,分工協作,通過不同的方法和途徑獲得所研究問題的結果。
第一組:“中秋起源”組
根據計劃開展活動,同學們有的上網查閱資料,有的去圖書館搜集關于中秋節的資料。
第二組:“食在中秋”組
同學們到食品批發市場、各大超市,了解中秋節期間人們的購物情況。并拍攝月餅的照片,品嘗味道。從實物到圖片、文字,最后到自己親自動手做月餅,做桂花糕,從中感受到活動的無限樂趣。
第三組:“愛在中秋”組
他們到各大商場、超市進行現場調查、采訪,了解中秋節人們的活動和中秋節前后最受人們歡迎的中秋節飾品。同學們還學寫對聯、制作貼畫,培養了動手能力。
第四組:“吟在中秋”組
該小組定點定時,集體查找中秋節詩詞,并一一理解。資料收集后,又進行了工作的分配:制作ppt,編電子小報,在社區出黑板報等等。
2.整理歸納研究成果,準備匯報交流。
(三)展示階段:信息交流,動手實踐,展示成果
1.交流研究成果
小組代表介紹本組活動獲得的成果及調查研究過程中的有效方法。出示相關資料,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同學提出感興趣的相關問題進行詢問。
(1)“中秋起源”小隊收集了中秋由來相關的典故、大量圖片資料等,制作手抄報,制成了ppt,給大家上了生動的一課。
(2)“食在中秋”小隊,主要研究中秋節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即“月餅”的來歷、象征意義及制作工序,并模擬操作實踐。
(3)“愛在中秋”小隊,通過問卷調查等方法主要研究中秋節人們的活動及中秋節風俗習慣的由來,如對傳統對聯的制法、寫法、張貼的講究等等。活動中,同學們當場寫對聯,送上全組同學對大家誠摯的祝福。
(4)“吟在中秋”小隊通過去圖書館,上網查閱,還有集體學習等途徑,以制作電子小報、出黑板報、繪制手抄報,還有以表演詩朗誦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他們的成果。
2.歸納總結,班級展示一星期
3.總結延伸
(1)將研究過程及成果展示的資料歸類匯編成冊,制成專題網頁,上傳到學校網站上展示,與大家共享。
(2)鼓勵繼續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研究系列活動,為下一個傳統節日的研究做好準備。
四、活動評價與反思
(一)學生
這樣的課真好,走出教室,走進社會,使我們學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比如:做調查時如何與不同的人打交道,如何使用數碼相機等。更讓我們了解到很多實際問題需要自己動腦筋去解決。我們特別愿意上這樣的課,開展這樣的實踐活動。(陳××)
我是一個成績在班里不是很好的學生,常常受到同學們的嘲笑。在這次活動中,我在組長的帶領下,認真地進行了實踐活動。出色地完成了組長分配給我的調查任務,并在交流會上進行了展示,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稱贊。通過這次活動,我感受到:我能行!(楊×)
(二)教師
1.以學生為主,提供開放的空間
基于學生直接經驗的原則,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課題,選擇由他們自主實踐和探索,從而有興趣地對已有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在對“中秋節文化”的研究活動中,學生面向社會,在開放的時空中促進了其生動活潑地發展,發展了綜合的實踐能力。
2.指導學生階段活動后進行多種形式的反思
活動開展過程中,學生遇到困難或是自己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教師應該建議他們組內召開討論會。通過與他人的對話,加深對自己的活動進程、進步情況及自己優缺點的認識,從而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
本次探究活動結束后,教師還提供了調查問卷供學生進行反思。
3.以過程性評價為主,提高活動層面
在中秋節和國慶節即將來臨之際,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營造“團圓、和諧、文明”的社會氛圍,增強學生的
愛
國情感,
開展了
“迎中秋、慶國慶”主題文化活動。總結如下:
一學校開展了“向國旗敬禮”活動,全校師生整齊列隊,面向鮮艷的五星紅旗,莊嚴的舉起自己的右手向國旗敬禮。孩子們登陸中國文明網開展“向國旗敬禮”網上簽名寄語活動,表達對祖國深深的祝福。
二是組織一次隊會活動。
以班隊會的形式,組織
同學
互相交流、討論,開展了“迎中秋、慶國慶”為主題的演講比賽;
三是組織了一次“迎中秋、慶國慶”主題板報刊、繪畫比賽活動。
各班出一期黑板報專刊,在中、高年級學生中還進行了手抄報、繪畫比賽。
四是開展征文活動。
學校開展了“祖國在我心中”的主題征文活動。
此次活動讓學生在充滿歡樂、競爭、和諧的氛圍中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一次深入的了解,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培養了學生高尚的愛國品質,同時豐富了學生的
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