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自由貿易

自由貿易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自由貿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自由貿易范文第1篇

泰國之所以能成為具有吸引力的貿易伙伴,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泰國全國有近8000萬人口,接近東南亞人口總數的20%。

泰國與包括馬來西亞和越南在內的周邊國家有著良好的運輸網絡。

與同一地區的其它國家相比,泰國的進口稅率相對較高。例如,客車的進口關稅高達80%,肥皂、香波等用于個人護理產品的進口關稅高達30%。

與泰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一些商品可以享受零關稅待遇,這將為此類商品進入泰國市場提供捷徑。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項自由貿易協定又有著各自的獨特之處。所以,各項自由貿易協定中規定的關稅減免方式以及相關的條件都是不相同的。有關泰國自由貿易協定安排的差異概述如下:

泰國―澳大利亞

該協定于2005年1月1日生效。協定涉及了雙方在貿易中的很多商品,對于商品原產地規則有詳盡的一整套規定。比如:每件商品如要享受該協定的優惠,則必須滿足的一定的條件。以泰國客車出口到澳大利亞為例,需證明客車40%的制造材料原產于泰國本地,才能享受協定規定的優惠。另外,商品歸類的改變也可說明原產地的情況,但規定要求本地材料的比例需要達到整個產品價格的90%。

在紡織品和服裝方面,兩國同意實施一項有效期為十年的, 關于第三國采購原材料的規定,即在實施此項自由貿易協定時,對從雙方商定名單中第三國采購的紡織品和服裝材料,可按兩國的原產材料對待。例如,如果雙方商定的商品中有越南的絲綢,泰國的紡織品制造商就可以將此絲綢作為泰國本地材料將其制成品出口到澳大利亞。

泰國―印度

此項自由貿易協定正在洽談中。此協定目前僅執行了雙邊早期收獲協議,包括從蔬菜、水果到電視等84個稅則號項下的商品。按照與印度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慣例,符合原產地條件的商品,將從2006年免稅進口到印度。與印度目前的關稅稅率(平均20~30%)相比,這項協定應帶給泰國出口商不少利益。兩國就全面達成協定的談判目前正在進行之中。

泰國―中國

另外一個特別的自由貿易協定就是中國與泰國之間在2001年簽訂的。其從屬于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協定項下早期收獲協議。這個雙邊協定擴大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早期收獲協議的適用范圍,其本意在于使泰國更多的商品可享受早期收獲協議所帶來的優惠。2003年,中國和東盟簽訂擴大協議,這項新的協議使其它東盟國家享受了同樣的優惠待遇。

如上所述,泰國所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有其多樣性。例如,其與澳大利亞之間簽訂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規則詳盡,對有關紡織成品的材料原產地采購有著特殊的規定;中國與泰國之間的自由雙邊貿易協定的制定更賦戰術性,著眼于現時,再根據形勢變化作相應的調整。

隨著日益增多的自由貿易協定的施行,泰國海關將面對越來越多的進口商利用這些協定將商品進口入泰國。泰國海關面臨的挑戰主要有:

第三方發票

在有些貿易中,往往存在一個中間人(這個中間人不在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締約國任何一國)負責貨物的買賣,然后安排貨物直接運輸到泰國。如此產生的問題是發票上的賣方和原產地證上的發貨人、價格等是不一樣的。對此,泰國海關應該制定相應的規則,比如規定關于此種情況下所需要提交給海關的文件。

原產地證

不同的自由貿易協定規定了不同的原產地標準。每一個協議所規定的原產地原則的不同,導致泰國的出口商需要根據不同的規則采取相應的措施。如有些自由貿易協定要求的是官方的文件,而有些可能要求的是出口商自己出具的申報文件。在這種情況下泰國出口商的工作量也就日益增加,造成單據的差錯率升高。制定統一規范的要求可能將有助于減輕出口商在此方面的負擔。

泰國HS編碼的統一

自由貿易范文第2篇

今年3月底,國務院總理在上海進行了就任后的首次基層考察。在上海浦東的外高橋保稅區調研時指出,“要實現‘新四化’,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進一步用開放促進新一輪的改革”。而對于上海的改革方向,給出了一條十分具體的建議,“在現有綜合保稅區基礎上,研究如何試點先行,在28平方公里內,建立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進一步擴大開放,推動完善開放型經濟體制。”

事實上,上海謀劃設立自由貿易區已有一段時間,總理此番的鼓勵和支持,令該計劃箭在弦上、呼之欲出。業界普遍預測,如果自由貿易區被批準設立,無疑將成為上海新的經濟撬動點,而按照國家進一步擴大開放的經濟戰略,上海或將成為發展下一輪經濟增長的動力引擎。

試點先行 撬動上海

按照此次總理的戰略指示以及多方渠道證實,上海自由貿易區(以下簡稱“自貿區”)將以外高橋保稅區為核心,28平方公里范圍即包括洋山保稅港區、外高橋保稅區(含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因及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三大部分。

實際上,上海試點自貿區,更多被外界視為中央釋放改革紅利的一枚重要落子。據了解,一旦自由貿易園區試點方案獲批,上海綜合保稅區將有望把“在岸與離岸”、“物流與結算”、“外貿與內貿”逐一統籌起來,加快通關速度以及節約貿易成本。屆時,自由貿易試驗區對貿易中心、航運中心、金融中心三方面的功能都會有所提升,將更大程度地發揮上海交通樞紐的優勢,帶動周邊長三角出口加工、貿易、服務產業的發展。從而形成浦東乃至上海在這個區域里的核心競爭力。

“28平方公里是一個不小的范圍,如果能夠成為自由貿易區,那是一件好事。尤其對進出口等方面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上海夢奇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物流顧問相元勇對記者說,“不過,目前的確還沒有了解到詳實的消息。”

被定位為自貿區核心區域的上海外高橋保稅區于1990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同年9月正式啟動,是全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全國15個保稅區中經濟總量最大的保稅區。2009年11月18日,在整合外高橋保稅區(含外高橋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的基礎上,上海綜合保稅區正式成立。2010年9月,新成立的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又被并入,最終形成了“三區聯動”的局面。目前,上海綜合保稅區亞太采購配送中心、總部經濟、專業化貿易平臺、租賃產業特別功能區和空運亞太分撥中心等功能集聚已經形成。

據了解,在對外開放方面,上海綜合保稅區表現卓越,這或許也成為其發展自貿區的先發優勢。近年來,上海綜合保稅區陸續開展了保稅倉單質押融資、期貨保稅交割和保稅船舶登記等多種創新業務,貿易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2012年,上海綜合保稅區的貿易額預估在1000億美元之上,高居中國內地第一。

通過資源整合,做大平臺,上海綜合保稅區不斷加大服務力度,創新業務模式,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吸引了大量優秀外資企業入駐,貿易額大幅提升,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創新發展之路。

事實上,上海對建立自由貿易區也是早有謀劃。今年1月27日,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3年將深化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試點建立自由貿易園區,深入推進開設外幣離岸賬戶、融資租賃業務創新等改革事項,爭取國家支持開展一批新的改革事項。

隨著上海市對自貿區先期籌備工作的不斷完備,市政府也開始逐步將籌建計劃推至公眾面前。上海“兩會”期間,試點建立自由貿易園區被正式列為今年上海深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4月15日,上海市政府二季度工作會議上,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楊雄強調,試點建設自貿區是事關上海當前和長遠發展的頭等大事。

不過,當記者試圖了解自貿區的具體推進方案時,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保稅區還沒有可以公示的實質性文件,進一步的消息需要等待。而按照媒體公開報道,上海自貿區項目已在國家層面獲準立項,上海各部門正加緊進行相關調研與方案制定。

“開放紅利”與物流機遇

改革發展的紅利釋放,亦令物流業滿懷期待,許多物流企業希望能通過自貿區的建設獲得全新的發展機遇。

作為唯一一家參加3月29日總理調研后召開的企業座談會的物流企業,上海暢聯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總裁徐峰則表示,開放的自貿區是個引子,能夠拉動其他消費,帶活整個上海、整個中國的經濟。對于物流業下一步的發展機遇,他表示很有信心。

事實上,在自貿區發展基礎上的上海綜合保稅區,物流產業相關元素正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板塊。

在上海綜合保稅區,洋山保稅港區重點建設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以國際中轉、現代物流、商品展示、保稅倉儲、期貨保稅交割等業務為主;外高橋保稅區重點建設國際貿易示范區,發展進出口貿易、轉口貿易、保稅展示、倉儲分撥等服務貿易功能;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則重點建設臨空功能服務先導區,發展航空口岸物流、貿易和金融服務等功能。幾乎在所有的進出口貿易業務中,物流都起著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

此外,上海外高橋保稅區還設有保稅物流園。該園區是經國務院批準,在保稅區規劃面積或者毗鄰保稅區的特定港區內設立的、專門發展現代國際物流業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基于保稅區更具針對性的政策寬松環境,保稅物流園為國內外貨物的進出口物流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

由上海外高橋(集團)有限公司與上海港務集團物流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的上海外高橋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是上海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開發建設與營運管理的主體。園區經國務院批準于2004年4月15日由海關總署等八部委聯合驗收封關運作,成為我國首家保稅物流園區。目前,該園區已基本形成了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主體的現代物流產業體系,集聚了包括美國APL、英邁,荷蘭TNT,日本近鐵、通運和德國飛鴿等世界知名物流企業在內的1000多家物流倉儲企業。近年新批物流項目占保稅區各類項目的比重不管是在數量還是在投資額度等方面都呈現快速發展態勢。

記者了解到,作為國務院第一個實施區港聯動的保稅物流園區,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園區已基本實現與港區的規劃聯動、信息聯動、政策聯動、業務聯動和利益聯動,充分體現了保稅物流園區對國際現代物流業轉移的承接能力和產業的集群效應。

對此次自貿區的建設,外高橋保稅物流園也充滿期待。“雖然現在還沒有收到區管委會的任何相關文件,但我們自然希望物流園能夠成為自貿區的一部分。”上海外高橋保稅物流園主任朱曄表示。

據上海外高橋保稅物流園俞俊君經理介紹,根據國務院賦予的優惠政策,物流園區實行“監管合一”的管理模式,享受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的特殊政策。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設計了國際中轉、國際采購、國際配送、國際轉口貿易四大功能,并在四大功能的基礎上創新十幾種業務運作模式,以促進貨物在境內外快速流動、保稅區港區一體化運營和提高服務管理效率的目標。“如果自貿區批準設立,物流園區將在原有功能上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和使用。基于當前港區聯動的重點優勢,園區會發揮更好的作用。”他說。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保稅物流園有些像保稅區的“特殊領地”,甚或“排頭兵”,在外高橋下一步向自貿區轉型的過程中,物流園區無疑將面臨著先鋒的考驗,并率先被卷入改革洪流。

目前,由于我國的特殊監管區實行的仍是“境內關內”政策,而國際通行的自由貿易園區則實行“境內關外”政策,即放開一線(國境線),管住二線(與非自由貿易園區的連接線),在區內免除海關通常監管。因此,上海在向自貿區升級的過程中必然還要面臨很多挑戰。

自由貿易范文第3篇

現階段,世界各國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業發展的如火如荼。從接包方視角來看,印度、菲律賓、愛爾蘭、迪拜、韓國等國家自由貿易園區發展離岸服務外包最為成功。基于此,本文選取印度諾伊達經濟特區、菲律賓克拉克自由港區、愛爾蘭香農自由貿易園區、迪拜自由區、韓國馬山自由貿易區作為研究對象,并從其離岸服務外包發展概況、政策措施、發展成績等視角進行深入剖析,對比情況見表2。

(一)印度諾伊達經濟特區離岸服務外包印度諾伊達經濟特區主要發展的是信息技術離岸外包和業務流程外包。諾伊達經濟特區成立于1985年,占地面積125.45平方千米。近年來,諾伊達經濟特區憑借先天的語言(英語)優勢①,大力發展離岸服務外包并取得了卓越成就。其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印度早在甘地執政時期就制訂了《計算機軟件出口、軟件發展培訓的政策》,此后陸續針對離岸服務外包產業又推出一系列的放寬措施。2005年5月,在考察了其他各國經濟特區的基礎上,印度國會又正式審議通過《經濟特區法案》。法案對經濟特區離岸服務外包業的審批制度、準入標準、機構設置等方面做了全面的規定,為經濟特區內離岸服務外包業的發展提供了法律支持基礎。二是諾伊達經濟特區積極建立軟件技術園,為新進企業提供成功離岸外包的經驗、提供高效和可靠的服務。這些舉措吸引了IBM、富士通、LG、三星等大量的外資企業和大量的IT外包商,主要開展業務包括信息技術服務離岸外包、呼叫中心、研發外包、商務流程離岸外包。三是設立風險投資資金,主要針對軟件及信息服務外包企業提供信貸支持,軟件進口關稅從100%降至零,服務外包企業的所得稅實行5免5減半。憑借這一系列的扶持措施,目前,印度諾伊達經濟特區業務流程外包服務行業一片欣欣向榮②。據統計,包含諾伊達經濟特區在內,印度攫取了全球信息技術離岸外包市場總額的一半以上,以及業務流程離岸外包市場總額的46%;另外,據印度全國軟件和服務企業協會估計,到2020年信息技術離岸外包和業務流程離岸外包的產值將雙雙增長近2倍,達到1750億美元。

(二)菲律賓克拉克自由港區離岸服務外包菲律賓作為東南亞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發展中國家,近年來通過自由貿易園區發展離岸服務外包,經濟得到迅猛發展,其中業務流程外包規模僅次于印度,成為全球第二大業務流程離岸外包承接國。克拉克自由港區作為菲律賓重要的一個自由貿易園區,其離岸服務外包業務發展十分成功。菲律賓克拉克自由港區成立于1992年,占地面積320平方公里,為促進離岸服務外包業的發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一是為提高離岸服務外包人才的競爭力,愛爾蘭政府專門對克拉克自由港區進行撥款,設立面向離岸服務外包企業的“應用型人才培訓基金”,對不符合離岸服務外包公司錄用標準的應聘者發放培訓券,免收各種技能培訓費用,還承諾將通過培訓后達到就業要求的人員就業后所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再用來補充培訓基金③。二是克拉克自由港區對離岸服務外包業采取多項鼓勵政策,開展“國際服務業鼓勵計劃”,致力于信息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同時啟動“投資優先計劃”,將離岸服務外包業劃入優先發展產業范疇。其他鼓勵措施還包括:在克拉克自由港區開展服務外包業務的外資企業,前6年予以免稅,免稅期后可繼續享受只交5%的營業稅的特殊優惠待遇;自由港區內離岸服務外包企業還可免稅進口特殊設備及材料;離岸服務外包企業在當地購買貨物和服務免交12%的增值稅。三是菲律賓政府針對克拉克自由港區離岸服務外包業對數據安全性的需求特點,建立了較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及信息保密制度,用以增強離岸服務外包發包方的信心。比如菲律賓政府先是通過“共和國法令8293號”頒布《知識產權法》,緊接著又通過了《數據安全和隱私法》④,突出對知識產權、數據安全的重視。這無疑對增強克拉克自由港區離岸服務外包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大有脾益。經過菲律賓政府及克拉克自由港區離岸服務外包行業協會的共同努力,菲律賓在全球服務外包領域的知名度蒸蒸日上。目前,菲律賓已占有全球離岸外包市場份額的20%以上,僅次于印度。在呼叫中心方面,菲律賓已超過印度成為行業的領頭羊。

(三)愛爾蘭香農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愛爾蘭香農自由貿易園區軟件和信息離岸服務外包業的發展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崛起時間為80年代后期,并在90年代中期得到迅猛發展,逐漸成長為全球離岸服務外包強國,其主要發展的是信息技術離岸外包。在發展信息技術離岸外包方面,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一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初,在全球企業開始運用計算機系統開展業務,新興的離岸信息服務與需求市場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之際,香農自由貿易園區迅速抓住機遇,積極利用自身地理和語言優勢吸引全球軟件企業,并成功收獲大量美國軟件企業進駐,成為美國企業進入歐洲發展離岸服務外包的橋頭堡①;二是愛爾蘭政府通過向自由貿易園區內的香農開發公司投資,并與由香農開發公司簽訂100~130年的長期租賃合同,香農公司以較低租金取得建設用地,進而以低價轉租給自由貿易園區開展離岸服務外包業務的公司,使得自由貿易園區地價平穩又兼具競爭力;三是積極學習借鑒跨國公司入駐園區帶來的豐富培訓、管理等方面經驗,輔以政府多方面激勵機制,最終香農自由貿易園區離岸信息外包產業逐漸發展起來。目前,受香農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利好的國際號召力影響,大量跨國軟件公司進入愛爾蘭香農自由貿易園區,國內從信息技術離岸外包的企業也由1996年的390多家,急劇增加到到2014年的1000多家。愛爾蘭已經成為歐洲發展離岸服務外包業務、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

(四)迪拜自由區離岸服務外包迪拜外包區(DubaiOutesourceZone,DOZ)于2004年宣布設立,是世界上第一個專注外包業的自由區,主要發展的是信息技術離岸服務外包。其成功經驗主要有:一是為促進離岸服務外包發展,迪拜通過皇室法令,從批準一家外資子公司的加入(48小時迅速完成審批)、簽發簽證(24小時)到確保新辦公室的冷水機是滿的(迪拜外包區大樓的管理者們負責裝修和布置辦公室)等各個方面,都給予了外包區廣泛授權。二是迪拜將低廉的勞動力和現代化基礎設施相結合,吸引到想把從呼叫中心到金融研發機構的信息技術密集型活動都外包出去的公司。外包區為外包提供商建立了覆蓋歐洲、亞洲、美洲及中東等的全球性外包業務網絡。同時啟動了一個為投資者而設的居住計劃,建設了各項活動、娛樂、休閑設施,為專家們提供各種居住及生活上的便利。三是迪拜外包區為吸引更多的外包企業,制訂了配套的設施服務和優惠政策。其中主要包括:100%的免稅,暫定50年,包括企業所得稅、收入稅、關稅;100%的外國獨資;貨幣自由兌換;收入、利潤自由匯出;低廉的房產成本及法律支持;啟動當地人才市場建設、加快人才培訓;快速簡單簽證、便捷通關基礎設施、一個窗口業務服務等。

(五)韓國馬山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韓國于1970年設立馬山出口自由區,開始以傳統勞動力密集的加工制造業為主,在2000年之后逐漸增加貿易、物流、流通、信息處理、服務業等功能,后更名為馬山自由貿易園區,積極發展信息技術離岸外包、業務流程離岸外包以及知識流程離岸外包,現已成為韓國服務離岸外包業的聚集地。其主要做法包括:一是為促進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的發展,韓國廢除了財政經濟部的《關稅自由區法》,其內容被吸收、合并到產業資源部的《自由貿易園區法》之中,通過把性質相似的兩部法律合并,使復雜程序簡單化,通過將兩個區合并運行達到最佳效果;二是園區不進入韓國國內的商品不受海關監管,不涉及關稅,可以自由流通,投資自由;三是在政府管制放松背景下,馬山自由貿易園區由于受土地緊張等制約,積極推動園區產業結構升級,采取鼓勵離岸服務外包發展的措施,如對涉及國外商務的高技術服務業實行免征七年所得稅的政策,遠遠優于制造業。截至目前,具有離岸服務外包業務的企業占園區企業總數80%以上。

二、對中國的啟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前,印度、菲律賓、愛爾蘭、迪拜、韓國等國家自由貿易園區積極發展離岸服務外包業務所取得的成功經驗,為中國的自由貿易園區開展離岸服務外包提供了重要參考模版。

(一)建立健全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相關法律法規目前,中國的自由貿易園區發展離岸服務外包服務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這不僅會造成外商擔憂,還會影響他們將業務外包轉移到自由貿易園區的決心。因此,中國應根據本國實際,借鑒國外自由貿易園區發展離岸服務外包在法律法規方面的成功經驗。首先,出臺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行業標準。受“重制造、輕服務”傳統觀念影響,中國一直存在服務價值不受重視現象,許多企業不得不把項目中的產品和服務合并報價、以產品收益彌補服務收益。因此,訂立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行業標準,對于提高中國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的標準化程度是一個契機。其次,構建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業的監管體系。離岸服務外包業的監管日益成為影響離岸服務外包發展的一個關鍵制約因素,加強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業的監管關鍵措施是逐步落實以下幾點:建立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和人員資質資格評定體系、認證認可體系、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等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體系建設,推動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安全的績效考核,開展服務外包信息安全認證評估,引導和支持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企業盡快建立健全內控機制等。再次,對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產業信息安全方面進行專門立法,設立數據安全中心。目前,中國已有基本完整的信息安全法律框架體系,但在信息安全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不斷加強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企業、行業在信息安全方面的保護力度。例如,出臺配套的相關離岸服務外包產業信息安全法,用以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另外,還可以在自由貿易園區設立專門的“離岸服務外包數據中心”,確保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離岸服務數據安全等。

(二)提升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信息公共服務印度是第一個著手樹立品牌形象的離岸服務接包方,其獨特的品牌優勢為印度在國際離岸服務外包市場確立了地位。就中國而言,應大力提高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信息公共服務水平,打造“中國服務外包”國際品牌。首先,中國應借鑒印度成功經驗,在海外市場宣傳中樹立中國統一的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企業品牌,宣傳中國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的質量,通過各種會議、會展等場合宣傳、展示中國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形象;其次,積極籌建和完善自由貿易園區內具有領導和影響地位的離岸服務外包產業協會、組織,針對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行業法律政策方面為政府提供有效建議,開展全球離岸服務外包市場營銷與品牌建設,協會應積極動員、組織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企業拓展國際離岸服務外包市場,積極展示中國離岸外包服務提供商適應國際市場的能力,重點發展在國際上代表中國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的領軍企業①,統一中國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信息,踴躍參與國際離岸服務外包行業貿易展等;再次,自由貿易園區離岸外包服務行業協會應代表中國離岸服務外包行業,就國際離岸服務外包標準、預期、趨勢及最佳慣例等內容對自由貿易園區內各接包公司進行培訓,遵循國際規范針對整個行業,定義關鍵性術語與定義,促進中國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企業與國際市場平滑接軌。

(三)加大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產業扶持力度政府應繼續完善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環境,提升對自由貿易園區離岸外包產業的扶持力度。根據其他國家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發展的成功經驗,國家應充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幫助自貿區離岸服務外包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首先,充分發揮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政策的促進作用,擴大政策覆蓋面,在自由貿易園區積極制定并拓寬最新的優惠政策涵蓋面,填補現有離岸服務外包產業推動體系的空白,延長政策時效,充分體現政策的普惠性。例如采取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產許可證的放寬政策、離岸服務外包服務軟(硬)件進出口關稅及其他稅(如營業稅)的減免政策,對涉及國外商務的高技術離岸服務外包項目免征所得稅等。其次,加強重點領域的支持,服務外包產業重點發展領域指導目錄,拓展行業領域,推動從主要依靠低成本競爭向更多以智力投入取勝轉變,打造以可持續離岸外包服務交付優勢為內容的國際離岸服務外包核心競爭力②。再次,對自由貿易園區內符合條件的離岸服務外包企業、單位開展服務外包人才培訓、資質認證等給予補助。例如對獲得CMMI(開發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開發能力成熟度模型)、PCMM(人力資源成熟度模型)、ISO27001/BS7799(信息安全管理標準)、ISO20000(IT服務管理)、SAS70(服務提供商環境安全)認證以及其他相關國際資質認證的離岸服務外包企業,可按相關資金管理辦法給予一定比例的資金獎勵。

(四)增強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企業國際競爭力提高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企業自身的綜合能力是獲取更多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離岸服務外包訂單的有效措施。首先,應提高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企業與客戶交流溝通能力。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是開展離岸服務外包合作的首要前提,包括語言溝通技巧以及對離岸服務發包國文化背景的理解能力兩個方面,這些能力的提升對進一步加深服務外包雙方的信任與理解,幫助中國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企業爭取更多外包訂單十分重要。其次,提高離岸服務外包企業的管理能力。企業管理能力的提升主要是指自由貿易園區內離岸服務外包企業通過比如資格認證等方式證明自身的離岸服務外包能力與服務水平,使海外服務外包客戶直觀了解自貿區服務外包企業的能力,增加對企業的認可度。再次,提升離岸服務外包企業承擔項目的交付能力。承擔項目的交付能力包括離岸服務外包接包企業的一系列技術、業務、服務等專業能力,其中技術能力主要指離岸服務外包企業的獨立研發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業務能力指離岸服務外包企業對其所服務的外包業務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服務能力指離岸服務外包企業具備的向客戶提供全方位、完善的外包方案能力。唯有如此全方位增強離岸服務外包企業綜合能力才能堅定國外客戶信心,為中國自由貿易園區離岸服務外包的發展打下內在的堅實基礎。

自由貿易范文第4篇

關鍵詞:韓歐自由貿易區;引力模型;貿易轉移;貿易創造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1-0142-03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韓歐自由貿易談判起始于2007年,經過八輪談判, 2009年10月15日,韓國和歐盟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草簽了韓歐盟自由貿易協定(FTA)。一旦正式生效,韓國很可能成為首個與歐盟簽署FTA的亞洲國家。①

一、韓歐自由貿易協定內容

韓歐FTA是全面的自由貿易協定,包含十五章、三個備忘錄和一份聯合公告。其內容涉及商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知識產權保護(包括地理標志保護)、公共采購、競爭規則、監管透明性和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其中關于貨物貿易最核心的內容即廢除關稅。韓國對歐出口產品種類的82%和歐盟對韓出口產品種類的94%都將在協議生效后立即減免關稅。歐盟所有對韓出口產品都將在五年內削減關稅,而韓國對歐盟部分產品將在十年內才能取消關稅。韓國保留44種產品,歐盟保留有39種產品不減免關稅。

韓歐FTA是在韓美FTA基礎上進行了適當的修改。在農產品的關稅減免方面,韓國對歐盟產品種類的42.1%立即廢除關稅,對美國產品種類的38.1%立即廢除關稅。五年內韓國對美國農產品減免比重高于對歐農產品。而歐盟對韓國農產品的立即減免的比例要高于美國,且除部分產品外在五年內全部廢除關稅,美國則在十年內才全部廢除韓國農產品的關稅。韓國對歐、美減免關稅的工業產品種類總數目相同,都為9 404種(按HS標準)。韓國對歐盟產品在七年內全部廢除關稅,對美國產品則在十年內全部廢除。歐盟在五年內對韓國全部工業產品廢除關稅,而美國在五年內只廢除韓國95.4%的工業產品的關稅。

二、韓歐自由貿易區建立的現實基礎

(一)韓歐雙邊貿易

歐盟是韓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國,占到韓國貿易比重的11.4%,韓國是歐盟第貿易伙伴國。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雙邊貿易大幅減少,出口和進口都下降約20%。

在歐盟各成員國與韓國的經濟貿易往來中,德國是韓國最主要的貿易伙伴國。2009年韓國對德國出口額為88.2億美元,從德國進口123億美元,韓德貿易占據了韓歐貿易的26.79%,遠高于其他歐盟國家。韓國對德國、法國、意大利、瑞典、奧地利、芬蘭、愛爾蘭、丹麥、盧森堡等國表現為貿易逆差。

按國際貿易標準大類分,2009年韓歐產品貿易前十位的商品集中在工業制成品,且主要是SITC-7機械和運輸設備大類。韓國對歐出口產品中,前十位有六種產品是屬于第七大類,包括793、764、781、784、776、759。從歐盟進口的產品中,有七中產品屬于第七類,包括728、781、776、713、743、784、772。

(二)引力模型測算貿易潛力

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即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與它們各自的質量呈正比,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呈反比。著名經濟計量學家Tinbergen和當時的德國經濟學家Poyhonen是最早將引力模型應用到國際貿易領域。

本文在分析韓歐貿易發展潛力時,以韓國為被研究對象,考慮韓國與伙伴國的雙邊貿易量時主要考慮雙方經濟規模、空間距離和貿易制度安排。因為韓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國都是APEC成員,因此貿易制度因素考慮是否為APEC成員國。在模型構建過程中,發現人均GDP的影響因素較少,因此去掉此變量。本文的貿易引力模型公式為:

lnT=β+βlnY+βlnD+βAPEC+ε

T為兩國間的雙邊貿易總額,Y為國的GDP,代表進口國的需求能力;D為兩國間的距離,(通常采用兩國首都之間的空間距離)。APEC為虛擬變量,當i國和j國都是APEC的成員國時取1,否則取0。β為比例系數。

本文模型選取的是2008年韓國重要的貿易伙伴國截面數據,除了歐盟27個國家外,還選取了貿易額排名前七十三位的國家和地區。本文的貿易額數據來自韓國貿易網站KOSIS,GDP的數據來自聯合國統計部門的數據。韓國與各國的空間距離通過網站省略 中的“距離計算器”計算得到,采用的是兩國首都之間的直線距離,單位為千米,其中將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看做首都來計算韓歐間的距離。運用軟件Eviews5.1,采用最小二乘法基于截面數據進行多元線性回歸,由于樣本為單一時點的截面數據,模型不存在序列相關問題。根據回歸結果整理得到的雙邊貿易方程為:

lnT=4.978+0.48lnY-0.348lnD+1.219APEC

從以上回歸結果看出,以GDP、地理距離和APEC為解釋變量的貿易引力模型可以很好的解釋韓國與主要伙伴國的貿易情況。調整后方程擬合優度為0.823,方程的顯著性通過了檢驗,說明整體上比較好的擬合了實際經濟情況。各解釋變量的T檢驗值也通過5%顯著性水平下的檢驗。該模型的經濟意義是: 貿易伙伴國GDP每增加1%,韓國對該國的貿易額的對數增加0.48個百分點。韓國與貿易伙伴國之間的距離的對數每增加1%,貿易額的對數減少0.348個百分點。

三、韓歐自由貿易區的貿易效應分析

(一)理論模型分析

本文運用羅布森兩國模型分析建立自由貿易區后韓歐雙方的貿易效應變化。圖1描述了韓國和歐盟對商品X的供求曲線。E和K分別表示歐盟和韓國。Pw為X產品的世界價格。在成立自由貿易區前,歐盟征收較低的關稅(Pe-Pw)(2008年,歐盟所有產品平均關稅為5.6%,農產品為16%,工業品為4%),①韓國征收較高的關稅(Pk-Pw)(2008年韓國所有產品平均關稅為12.2%,農產品為49%,工業品為6.6%)。①圖中,a表示貿易創造;b表示從歐盟進口取代從別國進口產品而產生的額外支出(貿易轉移);c表示韓國的消費效應,值為正;d表示歐盟的消費效應,值為負;f表示歐盟生產效應。假設韓國和歐盟對商品X的需求狀況相同,但是韓國的生產效率較低,歐盟的供給曲線更具彈性和競爭性。則當產出超過OL時,超出的這一部分的價格是超過世界價格Pw的。FTA建成前,歐盟生產消費OM,價格為Pe,歐盟的關稅排除了所有的進口。韓國在Pk的價格下生產OH,消費需求為OI,所以從成本最低的國家進口HI,進口價格為Pw,韓國關稅收入為HI*(Pk-Pw)。

建立FTA后,在價格為Pe時,貿易區內的供給為(OG+OM),需求為(OJ+OM),供給小于需求,差額為GJ,明顯小于歐盟在Pe下的供給OM。因為自由貿易區排除了成本最低的世界供給,所以歐盟將按Pe向韓國供應產品X,數量為GJ(與LM相等),則剩余供應歐盟的數量變為OL,歐盟自身LM的需求將以價格Pw從世界其他地區進口來滿足。對于韓國來說,貿易創造效應為生產效應a與消費效應c之和,大于貿易轉移效應b,兩者的差表示從交換者到消費者的一個內部轉移,而不是自由貿易區整體的實際收入損失。建立FTA后,韓國的福利提高了,而對于歐盟,生產和消費的數量與以前相同,價格保持不變,不會發生消費者剩余的減少和負的生產效應。在貿易偏移中,歐盟可以從區外其他國家和地區進口獲得關稅收入,使政府收入增加d+f,從而使歐盟的國民收入增加。

(二)實證模型分析

本文借助Baldwin and Murray(1977),Cline(1978),Laird and Yeats(1990)關于貿易創造的模型表達式,估算韓歐FTA建成后的貿易創造效應。歐盟是全球第一大貿易出口地區,而對韓出口占歐盟出口總額的比重較低,所以可以近似將歐盟對韓國的出口供給曲線看做完全彈性。模型公式為:

TC=M×ε×

TC表示AB建立FTA后,A國從B國進口的增加;M表示AB建立FTA之前,A國從B國的初始進口量;ε表示A國的進口需求彈性;Δt表示AB建立FTA后的關稅削減;t表示AB建立FTA之前的初始關稅。在此計算韓歐自由貿易區建立后歐盟在韓國市場的貿易創造效應。在此,A國表示韓國,B國表示歐盟。這里假定韓國的進口需求彈性為2.2。由于韓歐FTA最終實現零關稅,因此以2009年歐盟出口韓國數據為依據,估算結果如下表:

韓歐自貿區建成后,歐盟對韓國出口貿易額將在2008年的基礎上實現貿易創造95.641億美元,其中初級產品將增加23.521億美元,工業制成品出口將增加50.03億美元。這將提高歐盟產品在韓國市場的占有率。

參考文獻:

[1]Jacob Viner. Customs Union Issue [M]. New York: Carnegie En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1950.

[2]Robson.P.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Second Edition[M].London: Allen-Unwin, 1984.

[3]胡俊芳.中日韓自由貿易區效果的實證分析[D].上海:復旦大學,2007.

[4]孫建.歐盟與韓國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區協議[EB/OL].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2009.

自由貿易范文第5篇

>>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貿易轉移效應的實證分析 對中國—新加坡自由貿易區貿易效應的引力模型實證分析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貿易效應的實證研究 中國――新加坡自由貿易區貿易效應實證分析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貿易效應的實證研究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效應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貿易創造效應及貿易潛力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進口的貿易效應研究 中國與新西蘭自由貿易區――可以預見的未來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貿易效應的分析 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貿易擴大效應分析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投資協議》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利弊分析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投資分析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背景下的投資效應分析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效應及前景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投資動態效應分析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及其經濟效應分析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環境效應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關稅稅率的數據來源:根據2008年4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新西蘭政府自由貿易協定》(以下簡稱《協定》)中方關于新方原產貨物的關稅減讓表,計算的得到2008-2014年中國進口新西蘭原產地乳制品的平均稅率。中國乳制品關稅稅率數據是根據歷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中各類乳制品進口關稅計算的算術平均數。

(三)引力模型估計結果

基于公式(1),利用Eviews6.0分析軟件對收集整理的樣本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到結果如表4、5所示。

從表4的回歸結果看,模型的擬合度(R2)為0.486053,該模型的擬合程度比較理想;模型的F值為35.74841,P值為0.0000,小于任何給定的顯著水平(1%),通過檢驗。

從表5的回歸結果可知,影響中國自貿易伙伴國乳制品進口的主要因素是兩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空間距離、乳制品進口關稅和貿易伙伴國的人口總量。這些解釋變量都是具有高度顯著水平。對回歸結果的進一步解釋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中國自貿易伙伴國乳制品的進口額與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呈正比。中國GDP的回歸系數在1%水平顯著為正,中國GDP每增加1%,自貿易國的乳制品進口額增加1.32%,符合表2的預測。這也說明中國經濟規模的增加,促進了國民對乳制品進口需求的增長,中國GDP水平的上升乳制品需求釋放的重要因素。

2.中國自貿易伙伴國乳制品的進口額與出口國國內生產總值呈正比。出口國GDP的回歸系數在1%水平顯著為正,出口國GDP每增加1%,對中國乳制品出口的貿易額增加0.88%,符合表2的預測。這也說明出口國GDP水平的上升,提高了出口國乳制品的供給能力,從而促進了對中國乳制品的出口。

3.距離變量的回歸系數為1.80,雖然在1%的顯著水平下通過了統計檢驗,但是其符號與預期不符,這表明兩地地理距離不能形成對乳制品出口的障礙。從2002年到2014年,中國乳制品進口總額10%以上的四個國家為新西蘭、美國、澳大利亞和法國,但是這四個國家與中國首都的空間距離都比較遠,而與中國空間距離較近的亞洲國家其向中國出口乳制品貿易額占中國乳制品進口總額的年均比例都較小。由此可見,中國乳品的進口與兩地距離間并不存在明顯的負相關關系。兩國間的地理距離并不能阻礙貿易國向中國出口乳制品。

4.中國自貿易伙伴國乳制品的進口額與貿易伙伴國人口數量呈負相關關系。貿易國人口數量的回歸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貿易伙伴國人口數量每增加1%,貿易總額減少1.10%,符合表2的預期。這說明進口來源國人口增加促進了該國乳制品的消費,從而減少了該國乳制品對中國的出口。

5.由模型可知,進口關稅稅率是影響乳制品進口的最重要因素。進口關稅稅率的回歸系數為-2.45,在1%的水平下通過了統計顯著性檢驗,這說明中國自貿易伙伴國乳制品的進口額與進口關稅呈負相關關系,即稅率每提高1%,進口額減少2.45%。中國與新西蘭簽訂FTA,降低了中國自新西蘭了進口乳制品的關稅稅率,極大的促進了中國從新西蘭進口乳制品的貿易。

四、結論

本文以乳制品為例,分析了中新FTA建立前后中國乳制品進口貿易額的變化。從以上分析得出,CNFTA的建立使得中國自新西蘭進口乳制品的平均關稅從12.14%降到2014年1.98%,極大的促進了中國對新西蘭乳制品的進口。

參考文獻

[1]彭秀芬.中國-新西蘭自由貿易區建設對我國乳業發展的影響[J].國際貿易問題,2009,01期(01):54-60.

[2]張波,郭連成.中國與新西蘭雙邊貿易的發展及簽署FTA的經濟效益[J].國際經濟合作,2008,第8期(8):50-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沂水县| 宿松县| 永平县| 太和县| 石嘴山市| 交口县| 武鸣县| 临湘市| 峡江县| 扎鲁特旗| 册亨县| 宝应县| 乌苏市| 门源| 宁蒗| 蓬溪县| 宁安市| 怀化市| 邮箱| 嘉鱼县| 澎湖县| 平武县| 南宁市| 定西市| 营口市| 长垣县| 马山县| 陆河县| 凤冈县| 永靖县| 志丹县| 霍邱县| 勃利县| 呼玛县| 定南县| 江孜县| 阿拉善右旗| 彭州市| 名山县| 德昌县| 牡丹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