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親子溝通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年齡階段,身體和心理的發展都還不夠成熟,在這一成長時期,親子沖突作為一種不良的親子關系狀態,會對初中生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初中生的自我認知、人際交往、學習三個方面。
1.對初中生自我認知的影響
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正確地認識自我,實事求是的評價自己對自我調節和人格完善非常重要。初中階段的孩子,個體的自我意識更加地強烈。如果在這一時期經常與父母發生激烈的親子沖突,初中生會產生自卑、羞恥等比較負面的自我體驗,從而對自己做出不正確的自我評價。如果初中生對自身的評價與其他人對自己的客觀評價的距離過于懸殊,不利于初中生心理的健康成長。
2.對初中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親子沖突屬于一種人際沖突,初中生與他人的人際關系往往反映著他們與父母的關系。一些親子沖突比較嚴重的初中生,因為與父母關系的不融洽,會更加依戀同伴群體,更容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響,從而引發偏差行為。另一方面,親子沖突使得初中生與其父母長期處于不良的交往狀態中,不正確的溝通、交往方式勢必會使初中生在與他人交往中遇到一些障礙,比如人際交往中的恐懼感、無助感以及錯誤的交往方式造成的人際交往過程中的打擊等等
3.對初中生學習成績的影響
親子關系是影響初中生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良的親子關系無法為初中生創造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環境和舒適的學習環境。處于親子沖突家庭中的初中生,更容易產生焦躁、憂慮等負面情緒。這不僅會使他們的注意力從學習轉移到情緒的排解上,促使“問題青少年”的產生;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的學習,進而造成學習上的困難,使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間接地影響到學習成績。
二、社會工作的介入
社會工作是用于專業的方法和技巧幫助人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工作。對于親子沖突問題的解決,社會工作的介入無疑是一種新的可行方法。以下將從個案、小組和社區三大方法對親子沖突問題提供具體的解決策略。
(一)小組工作:促進親子間的雙向正面溝通
溝通是影響親子關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很多的親子沖突也大多是因為父母與孩子都沒有掌握良好的溝通方法而引起的。因此,可以在小組工作者的協助下,以培養正確的親子溝通方法為目的。
1.開展家長教育小組
對于家長來說,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更好地了解初中階段的孩子以及掌握與青春期孩子正確溝通的方法,所以,針對家長的小組活動就是以這一內容為目標來開展的。在親子教育專家的指導下,首先由家長講述自己所遇到的親子溝通的問題,然后與其他家長溝通交流,最后由專家針對具體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通過小組的互動和討論以及專家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幫助家長獲取更多專業有用的親子溝通技巧。
2.開展親子溝通小組
良好的親子關系首先要有良好的親子互動,親子溝通小組就是要通過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游戲來增進親子間的感情。可以運用“角色扮演”的游戲,讓家長和孩子在指定的問題、場景、條件中模擬表演。這個活動可以讓家長與孩子換位思考,通過移情的方式去了解對方的內心世界,達到互相認識的目的。通過親子游戲,讓家長與孩子有更多的交流,同時讓他們在游戲中潛移默化的被影響,把游戲中學到的溝通方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促進親子間的雙向正面溝通。
(二)社區工作:促進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
社區工作是社會工作的方法之一,是社會工作的價值觀念、工作對象、工作內容在社區層面的具體體現。解決親子沖突問題,除了家長和孩子自身的努力外,也需動員社區的群眾,大家組織起來,共同解決問題。
1.開展家長教育講座
社區可以時常的對家長進行講座培訓,以“如何讀懂青春期孩子的心”、“如何面對親子沖突”等為主題,通過團體輔導的方式,解決父母們共同遇到的親子問題的苦惱和困惑,讓他們掌握正確的親子溝通方法,學會多贊美、多肯定孩子。幫助家長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孩子,找到適合自己家庭的親子交往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 親子溝通;初中生;行動研究;定性研究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3.002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9)003-0157-05
親子關系對孩子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由于正處于“心理斷乳期”,其學業、行為和心理問題所引發的各種親子矛盾使親子關系變得脆弱而敏感,容易出現親子溝通不良的狀況。因此,探索如何改善初中生的親子溝通狀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當前關于親子溝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⑴親子溝通的定義 [1];⑵親子溝通的狀況,包括溝通的內容[2] 、溝通的頻率、主動性和滿意度[3]、溝通的問題[4];⑶親子溝通的影響因素[5];⑷親子溝通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影響[6];⑸改善青少年親子關系的教育對策及實驗研究。國內關于親子溝通的實驗研究較為全面,如于學蘭等[7]采用測驗法、觀察法、訪談法、團體實驗法、個案法對如何改善親子關系進行了研究。其具體措施包括轉變家長的觀念,傳授相關心理學和家庭教育學知識,對家長進行集體咨詢,利用心理常識課和個別咨詢對學生進行輔導,對所選個體進行具體指導等。國外對于親子溝通的實驗研究主要集中在溝通環節的某一個方面,如對兒童焦慮的口頭表達 [8],或者特定類型行為模式的青少年身上,如酒精濫用、肥胖癥等[9]。 這些研究存在一些不足:⑴實驗皆是從研究者的視角進行設計的,而參與的親子雙方只能被動接受這種“單向”的干預;⑵多數實驗旨在將父母和子女分開進行干預,然后以一定的量化考核結果來驗證實驗效果;⑶缺乏對實驗干預過程的質性描述。
本研究采用行動研究來進行實驗。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是指由社會情境(教育情境)的參與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社會或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其依賴的背景的理解所進行的反思研究[10]。在行動研究中,參與者是研究的主體,研究者只是起一個中介的作用,為參與者的研究和行動提供必要的幫助。這種研究方法強調將研究成果直接用于處理社會問題。行動研究的結果檢驗可以從如下幾方面進行[10]:(1)是否有利于發展和改善目前的社會現實,是否解決了實際的問題或者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思路;(2)是否提高了參與者的自信、自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研究設計和資料收集的方法與實踐的要求是否相符(如時間、經濟條件、職業文化等)。本行動研究對結果的評估將遵照這幾個方面來進行。
行動研究的先驅勒溫將行動研究描述成一個螺旋狀逐步行進的過程,包括計劃、發現事實、監察、實施、評價等步驟。后繼的研究者將勒溫的這些步驟明確概括為計劃-行動-觀察-反思-計劃的循環[10]。本研究采用“以參與的親子雙方為主體、以研究者為主導”的合作模式,提出一個計劃、執行、評估的動態循環研究框架。
1 對象和方法
1.1被試
對重慶市某中學校方指定的初二年級2個班級,用“青少年親子溝通心理量表”(PACT)進行施測。兩個班級的學生共94名,選出PACT總分顯著低于總體平均分的學生15名,然后排除2名家庭有實際困難無法參加活動的學生,最終參與研究的家庭共13個,形成一個以“親子成長工作坊”命名的活動團體。其中,父母共同參與的家庭有3個,固定由父母中的一方參與的家庭有10個;學生中男生10名,女生3名;成績優異者2名,成績中等者7名,成績較差者4名;父母受教育程度:初中2名,高中3名,大專7名,本科1名;父母職業:農民1名,工人2名,個體商人1名,軍人1名,公司職員6名,公司管理人員2名(因父母雙方共同參與的家庭中,有一方參與時間不固定,所以只對固定參加的一方進行數據收集);家庭結構狀況:單親家庭2個、核心家庭11個(其中再婚重組家庭2個);家庭子女數目:獨生子女家庭10個,非獨生子女家庭3個。
1.2研究工具
1.2.1青少年親子溝通心理量表(Adolescent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Test , PACT)[11]
由37個題項組成,其中測謊題4項,每一個題項的回答包括對父親的回答和對母親的回答兩種。該量表包括2維度:親子溝通的動機(包括參與傾向性、情感需要、支配需要、輕松感4個因素)和親子溝通的能力(包括積極傾聽、溝通靈活性、理解、開放的表達4個因素)。
所有項目采用自陳測驗五點記分制(1.完全不符合;2.大部分不符合;3.不確定;4.大部分符合;5.完全符合。)。量表總體α系數為0.8699,各維度的α系數在0.3554~0.8465之間,總體分半信度為0.8015,各維度的分半信度在0.3554~0.7999之間。經本研究實測后的總體α系數為0.8410,各維度的α系數在0.3991~0.8757之間,總體分半信度為0.7416,各維度的分半信度在0.3505~0.7416之間。各個因素與量表總分的相關在0.38~0.82之間。各因素之間的相關在0.11~0.73之間,相關適中,說明該量表有較高的同質性信度。
1.2.2自制活動反饋表
要求每一次活動后,家長和學生分別填寫參與者姓名及滿意程度(很不滿意、比較不滿意、一般、比較滿意、很滿意)、對下一次活動的建議。
1.2.3 “親子成長工作坊”整體評價問卷
包括家長和學生對活動內容、活動方式、活動過程和活動效果的評價及最后的活動感言,題目包括開放式和封閉式(很符合、一般、不符合)兩種。
1.3 資料的收集
按以下4步來收集資料:⑴在第一次活動開始前首先進行總體需求評估(包括親子雙方參與活動的愿望、活動安排的時間地點、活動內容、活動方式),然后研究者根據評估結果單獨制定第一次活動的方案及活動方式的總體分類。⑵執行既定的活動方案,并根據特定的活動情境靈活地調整部分內容。⑶每一次活動結束時,親子雙方共同填寫活動反饋表,同時進行現場討論(經親子雙方的同意之后錄音,事后整理為文字稿),由研究者進行歸納整合后形成下一單元正式的活動方案。研究者要在每一次活動后及時總結自己的觀察體會。⑷最后一次活動結束后,親子雙方填寫“親子成長工作坊”整體評價問卷,收集活動整體情況的相關數據,結合之前各次活動的評價以及研究者的體會,形成最終的評估結果。
1.4 活動開始前的總體需求評估情況
1.4.1 活動愿望
研究者通過課間活動及學校例行的家長會分別向學生和家長了解他們平常的親子溝通狀況,同時對本次行動研究的主題和預想方式做一定的介紹。口頭調查的結果顯示,被調查2個班級的80%的家長和學生都對這項活動具有極大的興趣。
1.4.2 活動安排
研究者和班主任、家長及學生對活動的時間安排進行了民主協商,學生和家長的主要分歧是安排在周五還是周六,學生認為周五的功課較少,且可以不占用家庭活動時間,家長認為周六的時間較充裕,可以避免一些工作事務的打擾,最后協商的結果是定在周五的下午6:30~7:30。關于活動的地點,大家一致同意在本班級教室,理由是環境熟悉,參與活動時比較放松。經協商,本次活動共持續8周,每周1次,每次一至一個半小時。
1.4.3 活動內容
親子雙方都希望活動內容比較實用,能夠用來解決他們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溝通困難。雙方對活動內容的需求大體可分為兩類:一是對親子溝通技巧的學習,包括如何與對方進行融洽的言語溝通,如何在雙方面對分歧時恰當地處理好親子矛盾等,如“我想了解一些與孩子溝通的方法或技巧”、“我想知道怎樣才能管教好孩子,又不讓他產生抵觸情緒”;二是對親子溝通觀念的改善及相關知識的學習,如“想了解更多孩子成長中的事,關于心理方面的一些解釋”、“希望可以讓家長和孩子得到良好的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希望成為兒子的朋友”。
1.4.4 活動方式
通過向家長和學生口頭調查,以及向班主任征詢意見,大多數參與者都比較喜歡輕松、氣氛融洽的活動方式(如“氣氛最好搞活躍一點,不要讓人覺得是到學校受訓來了。”“和大人在一起容易變得不自然,要是可以多做一些游戲什么的,那就好了”),而排斥傳統的報告或講座形式,認為那種方式既單調枯燥又學不到東西(如“每天都在學習,好不容易有點課外活動時間,還是講課多沒意思”、“整天工作都是些枯燥的事情,不想在下班以后還來聽一些沒有什么實際用處的東西”)。但也有的家長希望通過講座了解一些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紓解學習壓力的心理學知識。
根據上述家長和學生們的意見,并通過具體商討活動方案,整項研究中綜合運用親子游戲、角色扮演、故事分享、案例分析、知識講授5種方式。8次活動的主題分別是“我們來到這里”、“重新認識對方”、“尋找有效的溝通方式”、“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建立和諧家庭”、“學會獎勵孩子”、“怎么面對孩子的錯誤”、“我們是黃金搭檔”,并且在部分方案中附有教子錦囊,于活動結束時發放給家長。
1.5 統計方法
利用“親子成長工作坊”整體評價問卷對親子雙方共同調查收集量化數據,其中部分數據做非參數檢驗中的確切檢驗。同時對行動研究的過程分5種不同的活動形式進行質性的現場描述。
2 結果
2.1親子對活動整體執行過程的評估
表1顯示:活動方案充分調動了親子雙方的積極性;研究者的帶組技術基本達到了團體心理輔導的素質要求[12],活動內容較為通俗易懂和實用。
表2顯示:總體上各項活動的受喜愛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Pct of Cases)親子游戲、角色扮演、故事分享、案例分析、知識講授。家長對各項活動方式的喜愛度較為一致;學生對親子游戲和角色扮演的喜愛程度較高,對故事分享和案例分析的喜愛程度較低,對知識講授的喜愛程度最低。
表3顯示:家長和學生對于活動的整體效果還是滿意的,但對于不同方面的評價效果不一樣。
2.2 不同活動方式的親子體驗報告舉例
2.2.1親子游戲
子女: “‘親子信任考驗’的游戲我很喜歡,雖然游戲當中我有點害怕,不過突然發現我是多么需要媽媽的關心與幫助”。家長:“我女兒今天很勇敢,平時看她柔弱的很,沒想到我的安慰和鼓勵起了這么大的作用。”“這個游戲的效果的確很震撼,連大人們都不敢輕易嘗試,沒想到家長對孩子的鼓勵這么重要。”
2.2.2角色扮演
學生:“以前沒發現自己做的有什么不對,今天看別人表演出來,才發現好多問題。” 家長:“心理劇這種形式很不錯,既可以觀察別人,又可以啟發自己換位思考”,“通過和孩子分享心里的故事,我發現了孩子的另一面,這是以前沒有注意的。”
2.2.3故事分享
家長:“我覺得那個讓親子雙方講述最讓對方感動的一件事的內容非常好,平常看兒子不聲不響,還以為我們做家長的對他的關心他根本沒有放在心上,現在才發現他還是很關心我們的。” 學生:“以前我很怕和父母交流,有心事也不愿意告訴他們,現在我覺得無論快樂還是悲傷的事情都可以向父母講,而父母有什么事情也愿意與我共同議論。”
2.2.4案例分析
學生:“如果可以的話,我也想和爸爸媽媽嘗試一下”,“我覺得這種方式還是不錯,可以反映出我們小孩子的心聲。” 家長:“我認為我們家平時還是比較民主的,我愿意跟小孩做朋友,但是如果白紙黑字的把這些事情固定下來就讓我覺得不太舒服”,“要是跟小孩簽訂這種東西,家里會不會鬧翻天哦?”
2.2.5知識講授
學生:“有些活動有點無聊。”家長:“有些活動應注重學生的思維,講得再實際點”,“關于身體語言的知識讓我感覺很新鮮,以前覺得孩子大了,不好意思再去擁抱他了,現在覺得用這種方式去表達愛特別溫馨,感覺很好”。
3 討論
已有研究顯示:青少年學生親子溝通心理發展存在年級差異,發展曲線呈U字型,其中初一和高三的親子溝通心理狀況最好,初三和高一的狀況最差,也即是說,初二的親子溝通水平是相對下降的[11]。但是基于實際操作條件,例如學校從學生管理的角度只愿意提供非畢業班級供研究者進行實驗干預,且從老師的反饋來看初二年級的親子溝通心理問題也最為突出,故本研究選擇初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
從本研究活動方式的喜愛程度排序來看,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都更喜歡雙向溝通、能夠獲得更多參與權利的方式,如親子游戲、角色扮演,這說明單向性的、權威式的親子關系不能很好地促進親子雙方的溝通,而且即使是成年人也喜歡新穎、有創意的溝通方式,孩子給家長所提供的溫情、尋求依靠和幫助的反饋能夠進一步激發家長的耐心。知識講授這種活動方式雖然效果不太好,但它也是應部分家長建議而納入的,提示這可能是因為部分家長平時在和學校教師的交流中習慣于家長會式的單向報告方式,同時對親子溝通的知識抱很大期望,希望能用于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溝通問題。目前看來這種知識內容的篩選以及呈現方式還需進一步探討。
從活動效果的整體評價上看,有以下幾個方面:①親子雙方對于溝通知識的接受較好。本研究在知識傳授方式上不同于傳統的報告或講座形式,而是與其他活動方式相配合,比較靈活自然,易于被親子雙方接受。②親子雙方對于溝通態度的轉變較溝通知識與溝通技巧要差一些。說明態度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內部穩定性,要想通過短期的干預訓練就達到徹底轉變的效果是不太現實的,必須在知識理解的基礎上由參與者本人長期堅持以新的觀點評價溝通對象才有可能徹底轉變。但數據結果也說明活動本身還是給家長和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少對他們今后的溝通活動會產生良好的影響。③親子雙方對于溝通技巧的改善程度較大,這可能與本研究特別注重參與者主動性的發揮有關,從方案的規劃到活動內容的執行都要求參與者全程參加,加之活動內容始終保持了溝通的雙向性、互動性,這對于親子雙方是一種有益的磨合,他們之間的相互交流促進了溝通技巧的提高。
行動研究的主旨是提高參與者的自信、自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李強等的研究探索出“在學校指導幫助下,以家長為主導,寓于實踐活動中的親子雙主體互動”的親子關系模式[13],但這些活動由研究者單獨設計,親子只能被動接受,而本研究的活動并非研究者單獨設計,體現了親子雙方參與的主動性。
另外,從不同活動方式的親子體驗報告中可以看出,親子雙方受到的心理沖擊較大,對于親子溝通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改變,產生了對家庭中過往溝通狀況的反思,但同時也還有一些疑惑和心理矛盾存在,有待于進一步解決。因此,這種質性的評價作為量化評估的補充,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親子雙方的內心活動,以改進實驗。
采用參與者的自我報告體驗作為評估的結果可以較為直觀地表現出活動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量化考核的不足,這也是行動研究的獨特之處。但由于部分活動內容與家庭生活實際結合不夠緊密,沒有充分考慮到親子雙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因而沒有達到預期的活動效果。比如對于知識講授,有的學生覺得“有點無聊”,家長也認為其中部分內容如心理學理論知識“應注重學生的思維,講得再實際點”,這與研究者的帶組技術以及生活經驗不足有關。另外本文篩選工具青少年親子溝通心理量表的實證效度資料不足。所以,結論有待進一步驗證。
參考文獻
[1]雷靂,王爭艷,李宏利.親子關系與親子溝通[J].教育研究, 2001(6):49-53.
[2]Noller P, Callan VJ.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their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J].J Youth Adolesc, 1990,19(4): 349-362.
[3]Barnes HL, Olson DH.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and the Circumflex Model[J].Child Dev, 1985, 56: 438-447.
[4]Vangelisti AL.Older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Problems with Their Parents[J].J Adolesc Res, 1992,7(3): 382-402.
[5]方曉義,董奇.初中一二年級學生的親子沖突[J].心理科學,1998,21(2):122-125.
[6]Eisenberg N, Fabes RA,Carlo G,et al.The relationships of maternal practices: a characteristics to children's vicarious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J].Child Dev, 1992, 63 : 583-602.
[7]于學蘭,孟育群.關于改善親子關系促進少年健康成長的實驗研究[J].教育改革,1994,(4):30-34.
[8]Field AP, Ball JE, Kawycz NJ, et al.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the Verbal Information Pathway to Fear in Children: Two Preliminary Experiments[J].Behav Cognit Psychother, 2007, 35: 473-486.
[9]Fogelholm M, Nuutinen O, Pasanen M, et al.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and obesity[J].Int J Obesity,1999,23:1262-1268.
[10]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448-458.
[11]張峰. 青少年親子溝通心理研究[DB]. 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12]梁東標,湯禮深.學校團體心理輔導叢書之5:親子心理輔導手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10-14.
關鍵詞:親子活動;親子互動;主旋律
親子活動是以嬰幼兒發展為中心,通過創設環境、組織活動,指導和幫助家長形成科學的育兒觀念及方法,促進嬰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一種早期教育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家長和嬰幼兒形成了一個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
我園地處城郊結合處,外來務工人員較多,家長的文化層次和教養水平參差不齊,觀察和反思當前的親子活動,在親子互動方面還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情況:一是活動多以師幼互動為主,家長參與不足,親子互動少,無法體現親子活動的特質;二是親子間雖有互動,但因家長不能科學解讀孩子的發展,或缺乏有效的互動策略,導致親子互動不和諧,互動質量不高。對此,我們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分配任務,為家長在親子互動中找到合適的位置
親子活動一般由3~5個不同類型的游戲組成,游戲的參與者是嬰幼兒及其家長,兩者之間應形成一種互動、合作的關系。在親子活動中,家長的任務是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的,目的是讓家長體驗到親子互動的樂趣。
案例:今天的活動是讓寶寶聽著音樂嘗試敲打單響筒。老師根據音樂提出了三次不同的要求。第一次,她要求家長“握住寶寶的手腕,聽著音樂敲一敲”。第二次,她要求家長“放手讓寶寶自己敲,家長可聽著音樂輕輕拍打寶寶的肩膀,給寶寶節奏的暗示”。老師又放了第三遍音樂,這次她告訴家長:“對音樂的感受力是需要慢慢培養的,所以,這一次還是請大家放手讓寶寶自己來,家長可以跟著音樂邊唱邊拍手或輕輕拍打寶寶的身體。”音樂再度響起時,家長們開始高聲跟唱了起來,大家邊唱邊欣賞著自己孩子的表演,臉上露出了笑容。
老師根據游戲的進程,用明確的要求分三次給家長分配了任務,家長依次承擔了合作—提示—欣賞的任務。
二、現場示范,教給家長親子互動的具體方法
在嬰幼兒生命的早期,穩定、和諧的親子關系能為其提供安全感。親子互動的有效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積極的肢體語言,另一種是支持性的口頭語言,這些都可以通過老師的現場示范,讓家長及時習得。
案例:老師正在給寶寶和家長們示范怎樣玩“蘋果長在大樹上”的游戲,每次老師把寶寶舉高再放下時,就會笑著去親一親寶寶,或是在寶寶的臉旁發出“啊嗚啊嗚”的聲音并假裝做出吃的動作。在接下來家長和寶寶玩的過程中,家長們都學著老師的樣子去親吻和逗引自己的寶寶,看到寶寶們咯咯地笑著,家長們做得更起勁了。
案例中,老師示范了如何用積極的肢體語言與嬰幼兒互動,家長們學著運用時取得了很不錯的效果,不僅愉悅了家長和寶寶的身心,也增進了親子間的感情。其實,親吻、撓癢、拍手、擁抱、豎起大拇指、微笑等都是嬰幼兒能夠理解并喜歡的肢體語言,這些無聲的動作蘊含了巨大的力量,家長可通過這些動作傳達對嬰幼兒的喜愛與信任,讓嬰幼兒在感受到支持的同時獲得自信。
三、雙向溝通,指導家長實施科學的家庭教育
教師通常與嬰幼兒接觸的次數少,因此,許多關于嬰幼兒的信息以及家庭教育的情況都需要通過與家長的溝通才能獲得。
案例:在一次親子體驗活動中,有一位叫浩浩的男寶寶一直大聲哭鬧著,拒絕一切活動,浩浩爸爸也拿他沒辦法,抱著他坐下也不是,陪他站著也不是。配班的老師很有經驗,她上前與浩浩爸爸簡短地溝通了幾句,問道:“平時孩子主要是誰帶的?”“您每天和孩子在一起大概多長時間?”浩浩爸爸說自己忙于工作,幾乎不參與孩子的教育,奶奶一手包辦了孩子所有的生活起居。老師當即建議讓浩浩奶奶替代爸爸進入教室陪伴。果然,奶奶來了之后,浩浩依偎在奶奶的懷里很快停止了哭泣,當奶奶從老師手中接過玩具給浩浩時,浩浩也愿意伸手拿了,活動結束時,浩浩還在奶奶的鼓勵下和老師揮手道了再見。課后,老師請浩浩的爸爸和奶奶都留了下來,和他們交流了寶寶的教養應該以誰為主的問題。
在本案例中,老師和家長的雙向溝通既是有效的,又是有意義的。“有效”體現在通過溝通找到了緩解浩浩緊張情緒的親子互動方法,“有意義”體現在老師沒有止步于課堂,而是期望通過更多的課后溝通,指導浩浩的家長改進家庭教育方式,實施更科學的早期教育。
通過實踐,我們發現嬰幼兒的問題往往來自于家長,來自于家庭教育。作為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和靈活的溝通能力,將和諧的親子互動平臺從親子課堂延伸至家庭中,幫助家長實施科學的家庭教育,讓每個家庭成員與嬰幼兒的互動更積極、更優質,實現家長和嬰幼兒的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江蘇教育,2002(6).
[2]陳陳.家庭教養方式影響因素研究.南京師范大學,1996.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的會員“保護措施”為你整理了這篇教師關于親子溝通技巧學習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正文】
教師關于親子溝通技巧學習的心得體會
藁城區南董鎮北高莊小學 谷力巧
作為有十七年工作經驗的一線教師,我深知學生的品格培養和學習成績的好壞與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是密不可分的。隨著近期學校組織學習親子溝通技巧和大量閱讀此類書籍,我的內心感悟很深。
教育孩子有很多方法,如”賞識、激勵、管教、批評、懲罰等”。但如果親子之間的關心不好,什么教育手段都是徒勞的。關系是什么?按照權威的解釋是“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是人與人之間的某種性質的聯系。就親子關系而言,彼此的關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是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關系,而絕非是一方管教另一方的關系,親子之間保持密切的關系,是勝過許多教育的,因此,學會與孩子溝通建立相互尊重,彼此平等的親子關系成為教育孩子的核心問題。這些溝通問題可能大多數的城市孩子的父母都很重視,也能去實施,但近幾年,班級流動
兒童的增長,流動兒童的親子溝通就存在許多問題。對此我有以下看法:
首先是理解和尊重孩子。你是否細心觀察、耐心傾聽、用心感受孩子的愿望和要求、歡樂和痛苦、夢想和煩惱?可能流動兒童的父母們由于工作的繁忙、生活壓力的增強,我們更"重視"的往往是自己,因為只有尊重孩子,你才可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你們才有可能有愉快的溝通。我們在和孩子的接觸中,作為父母可能只是發現孩子又長高了,快趕上大人們了,但是我們有沒有發現孩子的思想上也有很大的變化,我們看到的可能是孩子不聽話、犟嘴、不禮貌的一面,那我們選擇的方法是理解和尊重孩子還是批評和責罵孩子呢?我認為作為家長要愿意聽孩子們的解釋或是他們的意見,少些責罵或冷漠,多些傾聽,可能孩子更愿意和我們溝通,只要溝通沒有問題,作父母的就有辦法去了解孩子的內心,關注孩子的成長。
其次是擁有一顆寬容的心。我們做父母的都想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但是我們要講究方法,打罵孩子有時確實能讓孩子“怕”,但是可曾想過,孩子這究竟是害怕懲罰還是真的信服了你說的話?我覺得,這可能適得其反,暴力只能讓孩子內心充滿恐懼和仇恨,而寬容才能讓孩子感覺你的關心,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尊重、信服自己的父母。寬容孩子的錯誤并不是對孩子的錯誤放任不管,而是當孩子有了過失時,應給孩子一個認識、反省的時間和機會。因為孩子有過錯并深感愧疚時,是最需要別人的理解和信任的,而父母就有責任承擔這一責任,讓自己的孩子能夠更優秀,心里更健康。
【關鍵詞】 親子關系;信息交流;生命價值;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61.5 R 179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1-0034-03
價值觀是人們評價周圍事物的是非、善惡及重要性的觀念系統,是人們對其生活中的各種事物、現象以及自身價值的認識、評價所持的基本觀點[1]。個人價值觀是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在家庭和社會群體的影響下,融合了個人所參與過的眾多社會群體中的價值觀念而逐步建立起來的[2]。個人價值觀的形成及發展是生理、心理與社會文化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家庭在諸多環境因素中占有重要地位。親子溝通作為親子互動的核心機制,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其心理發展和社會化有著重要的影響。當前國內外的研究[3-7]多從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的社會適應、自我同一性發展關系的角度進行考察。本研究通過對大學生親子溝通、價值觀現狀的考察,進而探討親子溝通與價值觀的關系,以期為當前的家庭教育提供有價值的資料。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將河南省4種不同類型高校大一至大三學生按年級分層,然后隨機選取若干班級中的學生全部參與調查。共發放問卷1 377份,收回信息完整問卷1 135份,選擇1 074份有效問卷進行分析。其中男生445名,女生629名。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親子溝通模式問卷(RFCP)[8]。由Ritchie等于1990年編制,分為觀念定向溝通和關系定向溝通2個維度,關系定向溝通強調家庭和諧以及成員間的依賴;觀念定向溝通強調要為所有家庭成員創造一個不受拘束的交往環境。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87和0.81。根據家庭在2個基本維度上的得分,劃分出4種親子溝通的類型:一致型、多元型、保護型、放任型。(2)價值觀問卷[9]。該量表由45個項目組成,含12個一階因子,這些因子分別是獨立進取、維護傳統、享受人生、冒險求成、社會同情、承認權威、誠實守信、超自然信奉、追求美、非教條盲從、求知好奇、自我中心。這12個一階因子又歸結為3個維度,即個人生活價值取向、社會生活價值取向、權威意志取向,此量表采用Likert 5點記分。問卷的α系數為0.82,二階因子的α系數依次為0.83,0.76和0.71。該問卷的驗證性因素分析的吻合指數(CMIN/df=3.97,CFI=0.93,NFI=0.952,TLI=0.926,RMSEA=0.073)都達到理想的水平。
1.2.2 施測過程 利用集體活動時間進行問卷施測,由心理學教師負責組織,心理系學生具體調查實施。測試前施測人員使用統一指導語,介紹測試目的和填寫要求,并承諾對所填內容予以保密,鼓勵學生如實作答。被試自行填寫問卷,填寫完畢后現場收回,保證測試的科學性。
1.3 統計分析 使用統計軟件SPSS 11.5對數據分別進行χ2檢驗、t檢驗、方差分析等。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男、女大學生親子溝通類型的分布存在明顯差異(χ2=18.98,P<0.01)。見表1。
2.2 價值觀的性別差異 男、女大學生的價值觀在二階因子權威意志取向和一階因子冒險求成、社會同情、承認權威、求知好奇、自我中心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其他因子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2。
2.3 價值觀的親子溝通類型差異 大學生親子溝通類型在價值觀的各個因子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1)。見表3。在價值觀的各個因子上,一致型、多元型分別與保護型、放任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0.01),且一致型、多元型家庭的各因子均值大于保護型、放任型;一致型和多元型除了在獨立進取、享受人生、非教條盲從和二階因子個人生活價值取向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在其他各個因子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1),其中一致型的得分除維護傳統、社會同情、誠實守信、追求美和二階因子社會生活價值取向小于多元型外,其他各個因子上均大于多元型;保護型家庭承認權威、超自然信奉、求知好奇、自我中心和二階因子權威意志取向的因子均值大于放任型,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1)。
3 討論
調查顯示,男、女生在親子溝通類型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可能與父母對其子女的期望以及青少年心理發展的性別差異有關。對我國大多數父母來說,潛意識里對男、女生的期望還是存在差異的。相對而言,父母對男生的期望值高于女生,反映到教養方式上就表現為父母對男生的要求更嚴格,而男大學生有著強烈的自尊意識和自信心,逆反心理較女生重[10],這就會使男生表面上對父母不做反對,但親子之間的溝通也較容易出現問題,經常要以服從或被服從、壓制或被壓制的方式結束與父母的交談[11]。而對于女生來說,父母一般都能夠采取較民主、平等的方式,傾聽她們的想法和觀點。另外,張峰[12]的研究顯示,女生的生理和心理較男生相對成熟,且女生的言語和交往能力的發展比男生更有優勢。這些都決定了女大學生在親子溝通中有更高的溝通質量。
就整體而言,大學生中一致型所占的比例最低。這與方曉義等[5]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我國大學生親子溝通依然存在著較嚴重的問題,更多的家庭依然強調子女對父母的絕對服從。也可能與量表本身的設置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都有關系。就目前而言,我國還未制訂公認的具有較高信度和效度的親子溝通量表,采用的依然是國外的量表,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結果難免不同。
就大學生價值觀的性別差異而言,男生比女生更具有獨立、進取、冒險精神和求知的欲望,也更易承認權威和以自我為中心;女生比男生更具有社會同情心,更關注社會生活,與張麟[9]的研究結果一致。導致價值觀性別差異的原因在于我國的傳統社會文化,在我國,社會賦予男性更多的社會責任,注重男性在家庭和社會上的主宰地位,看重男性在發展事業上的能力,而對女性則強調其家庭責任,看重女性的溫順、美貌,這就導致男性的價值觀重事業、才智和能力,更尊崇權威也更愿意成為權威;而女性的價值觀注重社會生活,充滿同情心,重視為人處世,希望被人接受。
高質量親子溝通的家庭中,其子女更容易形成積極的價值觀;反之,其子女消極價值觀形成的概率更大。親子溝通是影響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形成和變化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家庭親子溝通類型會對他們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必須重視親子溝通,采取科學、民主的教養方式,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正確的價值觀。
4 參考文獻
[1] 喻永紅.當代不同類型大學生價值觀系統比較及教育的思考.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2.
[2] 章志光,金盛華.社會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77.
[3] 方曉義,戴麗瓊,房超,等.親子溝通問題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22(3):47-51.
[4] OLSON DH, RUSSELL CS, SPRENKLE DH. Circumplex model of 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I.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dimensions, family p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Fam Proc, 1979,18:3-27.
[5] 方曉義,林丹華,孫莉,等.親子溝通類型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心理教育與發展,2004,20(1):18-22.
[6] 王樹青,張文新,張玲玲.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狀態與同一性風格、親子溝通的關系.心理發展與教育,2007,23(1):59-65.
[7] 雷靂,王爭艷,劉紅云,等.初中生的親子溝通及其與家庭環境系統和社會適應關系的研究.應用心理學,2002,8(1):14-20.
[8] FITZPATRICK MA, RITCHIE LD.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the family//BOWW P, DOHERTY W, LaROSSA R, et al. Sourcebook of family theories and methods: A contextual approach. New York: Plenum, 1993:565-585.
[9] 張麒.上海大學生價值觀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1.
[10]程濤.大學生認知方式及父母教養方式與應對方式之間關系的研究.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4.
[11]孫五俊,魏俊彪.河南省大學生家庭溝通模式與應對方式和幸福感的相關研究.中國學校衛生,2008,29(2):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