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政治哲學原理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建構中哲學思維運用的必要性
(一)概念的辨析和澄清離不開哲學思維的運用如果將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看作是一項待建的工程,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概念就是施工建設的地基。而相關概念的形成,尤其是對于基本概念與核心概念來說,則更需要借助哲學思維來實現。從某個角度來看,學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可以說是一種哲學性的研究,這一結論是經過前人的驗證而得出的。大部分研究學者都是將基本概念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開始,之后才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范疇的體系進行建設。
(二)觀點的概括和提煉離不開哲學思維的運用實際上,大部分的原理體系都是由多種觀點或某種定理組成的,但是,對這些觀點進行提煉或概括,從而使其具有規范性,則是原理體系建構過程中的基礎內容之一。這一基礎內容仍然需要依靠哲學思維來完成,這是因為哲學思維具有非常好的抽象概括功能。有些事情從表面來看是非常簡單的,但是,如果用哲學的思維來思考,其內部的復雜性就表現出來了。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中所有的基本觀點,不論是定理,還是最終得出的結論,都能夠借助哲學思維進行思考,從而深入提煉。
(三)體系的建構和論證離不開哲學思維的運用將已有概念與定理整理、建構成一項完整的建筑工程,離不開系統性的思維與全面的眼光,同時,也離不開較強的學術能力。對于這一問題,哲學發揮出了自身所獨有的特點,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它并非分析某些細小事物的哲學派,而是一種廣闊思維的世界觀。要想實現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研究,就必須了解教育,同時,還要了解基本的政治與哲學,這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體系的建構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把握好運用哲學思維特別是哲學概念的度
(一)哲學思維應用不足站在哲學思維應用不足的角度來看,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存在不少問題。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例,它擁有諸多相似的概念,包括精神文明建設、思想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等,但是,這些概念的具體含義、具體邊界以及理論定位等問題都十分模糊。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教材中,廣義與狹義共存,不僅如此,還有更廣義與更狹義的范疇。因此,必須設立過渡與轉換的臨界點,在兩個甚至多個層次中隨意轉換是不被允許的。就拿對“思想政治教育”下定義來說,很多研究學者都稱其為“一定的階級和社會集團所具有的東西”,由此可見,這是一種廣義的定義。然而,在之后的研究與表述中,研究學者未經任何過渡地聲稱:“培育社會主義‘四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憋@然,這種說法并沒有考慮到其他階級與社會集團對培養目標所給出的定義。
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是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任務。在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中,繁榮發展哲學至關重要;而要繁榮發展哲學,就必須堅持以科學的態度進一步建設馬克思主義哲學。
哲學是不是科學、能不能成為科學,目前在哲學界存在不同看法
哲學是不是一種知識?應當說,哲學歷來被公認為一個知識部門,即一門學科。但現在這也成了問題,一些學者否認它是一種知識,即對外部世界的認知,而認為它只是一種思維方法、一種人生態度,或者是一種信仰、一種價值取向,等等。如果哲學是一種知識,那么它屬于何種知識部門?有的認為它是形而上學或本體論,或玄學,或理學;有的不承認這種一般哲學,而認為哲學就是各種或某種部門哲學,如自然哲學、歷史哲學、認識論、價值論等。由于哲學作為一門學科沒有在哲學界取得共識,因而哲學家們的觀點自然難以達成一致。
就馬克思主義哲學而言,哲學家們曾一度取得共識,那就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它實際包括三門學科,即世界觀、認識論和歷史觀。但是,近年來在談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對象時,人們也是觀點各異。有的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整體的宇宙,有的主張是物質與意識或存在與思維的關系,或者是存在與思維關系中的世界,或者是實踐,或者是認識,或者是人類社會,或者是人。
這些不同看法在學科分類中都有所反映。新中國成立前,綜合大學的理論學科多分為文理法,這反映了一種學科分類方法,即人文學科、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新中國成立后,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哲學跨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觀點,哲學被從文科中分了出來,文史也被規定為社會科學。但由于哲學的規模遠不能同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相比,而事實上哲學活動往往同社會科學活動聯系在一起,于是又逐漸形成了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這種一分為二的格局。這種格局雖然把哲學同社會科學放在了一起,但哲學的性質和地位是明確的,實際承認了哲學跨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性質,即哲學中的世界觀、本體論、形而上學等一般哲學的特殊地位。至于其中的部門哲學,如自然哲學、社會哲學、精神哲學等,則可以分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近幾年來出現一種趨勢,即用人文社會科學的提法來取代哲學社會科學的提法,這實際上是主張恢復新中國成立前的學科分類,但這種分類并不科學。第一,在這種分類中沒有世界觀的地位,世界觀是跨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第二,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沒有明確的界限,歷史學可分為歷史敘述和歷史研究,其對象都是人類社會的歷史,為什么不屬于社會科學呢?文學可分為文學創作和文學研究,其對象也都是人類社會,為什么不屬于社會科學呢?反過來,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其對象也都是人的活動,為什么不可以叫做人文科學呢?總之,如果用人文社會科學來取代哲學社會科學,這將使本來比較明確的學科分類變得概念含糊、界限不清。
把哲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并列起來,有利于確認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的性質和地位
[摘要]黑格爾《法哲學原理》中,以及它與黑格爾其他著作之間,存在一些前后思想不甚一致的現象,主要集中在個體權利與國家終極權威的關系問題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兩個凡是”命題,這也使他背上了一些惡名。有證據表明,黑格爾對國家神圣權威的無條件承認和對普魯士專制國家的頌揚,可能是由于出版檢查制度的威脅。若排除這種頌揚和承認,則黑格爾法哲學的思想就會顯得更為自洽和合理,從而能夠邏輯地勾勒出一個倫理憲政的理論體系。
一、黑格爾法哲學中的不可解
黑格爾是哲學大師里的大師,他是最龐大體系的構建者,是最艱深理論的創立者。用麥金太爾的話說,他也是倫理學的終結者。但是他并非總是敬仰的偶像,頂禮膜拜者固然甚眾,千夫所指也并非夸張。在英美文化圈中,黑格爾的形象并不高大,[1]對他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兩點上,一是對集權主義國家的鼓吹,[2]一是將個體自由置于從屬的地位,[3]而不是第一性的地位上。其實這二者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而這正是西方主流的自由主義者們所最反感的意識形態,黑格爾之不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黑格爾的國家學說和權利哲學,集中地體現在其晚期的著作《法哲學原理》中,在后人根據他的講座內容為其整理出版的《歷史哲學》中也有體現。在體現他的“客觀精神”學說的這兩部著作里,存在著不少矛盾與不可解釋的地方,例如,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一再激烈批評法國大革命,稱其為“破壞的怒潮”,似乎對法國革命持完全反對的態度,但在生活中又對拿破侖在歐洲的勝利歡欣鼓舞,將其盛贊為“馬背上的世界精神”,認為他將法國的自由理念推向落后的德國、歐洲和整個世界。又例如,黑格爾時代的德意志或者說普魯士,被普遍認為絕非如黑格爾所說是自由的最佳體現和完美的現代憲政社會,世界精神的頂峰,相反,普魯士國家被認為是落后的、封建的、專制的、混亂的,與英法等國的文明相去甚遠,對于這一點,黑格爾自己也并不否認,他在《歷史哲學》中不僅謹慎地夸贊英國的自由,還大膽地預言美國的出現,預示著一個新的世界精神的領袖。而美國當時的狀況,如缺乏中央集權的權威,沒有君主,沒有嚴格的等級制,混亂的自治等等,幾乎完全與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鼓吹的國家學說相背離。還有,在《法哲學原理》的最初,黑格爾斷然聲稱個體權利是自由意志的直接定在,以財產權為主要表現的個體權利,是人之所以成為人,人之所以能夠被他人和社會尊重的第一要素,他甚至也承認,存在某些不可剝奪的權利。但是到最后的章節中,他又斷然聲稱人的最高義務就是成為一個國家的公民,在國家面前,個人沒有權利可言,只要國家需要,可以任意地剝奪個人的任何東西,包括生命。以黑格爾一向的邏輯性和嚴密,這樣的矛盾可以說是非常反常的。因此,不同的追隨者有的將其劃為自由主義者的陣營,有的將其劃為保守主義的陣營,皆因斷章取義而又無法解釋相反的說法而已,因此最為穩妥的方法,就是將黑格爾的法哲學思想劃歸一個不知名的地帶,既不保守,也不自由。
應該說黑格爾國家學說中最被詬病的,也是黑格爾最廣為人知的一句名言,就是他在《法哲學原理》中提出的一個命題: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自由主義者們對黑格爾的最激烈批評,大多是從這句話出發的,它被視為沙文主義的口號,甚至是納粹的號角。[4]有人甚至聲稱,在斯大林格勒城外對戰的,就是黑格爾左派和右派。
這個命題之所以不可解釋,是因為客觀的分析者都傾向于認為,從黑格爾嚴密構建的整個哲學體系中,尤其是法哲學體系中,從其基本的思想脈絡來看,無法得出這一結論。[5]黑格爾法哲學的核心概念,如康德一樣,是“自由”,而法的形式基礎,是個體權利,或者說自然權利。從這些基本理念出發,卻得到“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這樣一個論斷,自由主義者們對此是無法理解且無法接受的。但是黑格爾的確擲地有聲地說出了這句話,留給后人去揣摩爭論,也為自己的國家學說和權利哲學帶來了很多的非難。
【編者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程與中國近現代史密切相聯系。它在實踐上展示了中國人對現代化道路的艱難選擇,在理論上則歷經東西方文化幾度激烈碰撞和交融,不斷創造和更新著中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一個思考中華民族命運的問題,也是一個涉及領域寬廣的學術課題。對于這一課題,我國學術界廣泛開展了研究,取得了許多有價值的成果,但其中也存在一些研究視域方面的問題。為了能夠推進這一課題的深入開展,我們特組織了這組筆談,圍繞研究視域這一主題展開論述,希望能夠進一步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研究,并以此紀念同志誕辰110周年。
【正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不是一個孤立的歷史現象,而是一個開放的歷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與中國近代思想界發生碰撞,吸取中國近代思想中的優秀成果,而且還與蘇俄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展論戰,相互交融,共同構造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化的復雜圖景(注:關于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關系的詳細說明,參見何萍:《全球化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命運》,《江淮論壇》2000年第1期;《20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兩種傳統》,《哲學研究》2003年第8期。)。以往,我國學術界多重視前一方面的研究,忽視了后一方面的研究。這就使我們常常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看作一個單純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輸入過程,僅僅在中國系統中考察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而不能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置于世界范圍內,在一個無限開放的系統中揭示其發展的規律性。為了克服這一研究的不足,我們需要確立一種世界視野。這種世界視野就是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圖景。
在哲學史上,一種新的研究視野的確立必然帶來哲學問題的更新。這一點也適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研究。從中國現代化的實際過程和中國思想史的發展考察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其研究的問題總是圍繞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實之間的關系展開的;而從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考察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其研究的問題卻要圍繞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的研究而展開。前者旨在解決中國發展的現實問題,后者旨在解決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的理論問題。應該說,這兩個方面的研究對于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缺一不可。沒有前者,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就失去了活水源頭;沒有后者,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面對現實時,就缺乏足夠的理論解釋力度。鑒于我國的研究普遍重前者而輕后者,在此我們著重論述后一方面的問題。
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圖景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化的特點和歷史進程相聯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化不同于全球化的一個根本特點,就在于是以民族化為基礎。全球化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的世界發展,它是以單一的資本主義化為前提的,本質上是反對民族化、多元化的。而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化則以承認各民族的自決權為前提,強調各民族文化的合理性和發展道路的特殊性,本質上是主張民族化和多元化的。由于強調民族化和多元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化的進程中必然會出現不同哲學傳統之間的沖突和交融,從而形成了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錯綜復雜的橫向聯系。除此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還隨著世界歷史的變化而不斷更新自身的提問方式和研究方式,呈現為不同的性質和發展階段,這些又構成了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縱向聯系。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橫向聯系和縱向聯系,使我們能夠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切入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研究,多角度地考察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
首先,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橫向聯系為我們確立了比較研究的理論視角,使我們能夠從哲學形態的整體上把握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性質、特點,考察其哲學傳統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不是一個孤立的歷史現象,而是一個開放的歷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與中國近代思想界發生碰撞,吸取中國近代思想中的優秀成果,而且還與蘇俄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展論戰,相互交融,共同構造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化的復雜圖景(注:關于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關系的詳細說明,參見何萍:《全球化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命運》,《江淮論壇》2000年第1期;《20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兩種傳統》,《哲學研究》2003年第8期。)。以往,我國學術界多重視前一方面的研究,忽視了后一方面的研究。這就使我們常常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看作一個單純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輸入過程,僅僅在中國系統中考察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而不能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置于世界范圍內,在一個無限開放的系統中揭示其發展的規律性。為了克服這一研究的不足,我們需要確立一種世界視野。這種世界視野就是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圖景。
在哲學史上,一種新的研究視野的確立必然帶來哲學問題的更新。這一點也適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研究。從中國現代化的實際過程和中國思想史的發展考察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其研究的問題總是圍繞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實之間的關系展開的;而從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考察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其研究的問題卻要圍繞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的研究而展開。前者旨在解決中國發展的現實問題,后者旨在解決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的理論問題。應該說,這兩個方面的研究對于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缺一不可。沒有前者,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就失去了活水源頭;沒有后者,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面對現實時,就缺乏足夠的理論解釋力度。鑒于我國的研究普遍重前者而輕后者,在此我們著重論述后一方面的問題。
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圖景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化的特點和歷史進程相聯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化不同于全球化的一個根本特點,就在于是以民族化為基礎。全球化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的世界發展,它是以單一的資本主義化為前提的,本質上是反對民族化、多元化的。而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化則以承認各民族的自決權為前提,強調各民族文化的合理性和發展道路的特殊性,本質上是主張民族化和多元化的。由于強調民族化和多元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化的進程中必然會出現不同哲學傳統之間的沖突和交融,從而形成了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錯綜復雜的橫向聯系。除此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還隨著世界歷史的變化而不斷更新自身的提問方式和研究方式,呈現為不同的性質和發展階段,這些又構成了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縱向聯系。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橫向聯系和縱向聯系,使我們能夠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切入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研究,多角度地考察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
首先,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橫向聯系為我們確立了比較研究的理論視角,使我們能夠從哲學形態的整體上把握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性質、特點,考察其哲學傳統的內涵。
在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橫向聯系中,東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傳統的沖突與交融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最直接的影響。所謂東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傳統,主要指由蘇俄馬克思主義者創造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所謂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傳統,主要指由葛蘭西、柯爾施、盧卡奇創造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這兩種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面對的歷史課題不同,研究的哲學問題亦不相同。蘇俄馬克思主義哲學面對的是政治、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如何變革生產方式、加速實現現代化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歷史課題,蘇俄馬克思主義者著重研究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自然界和人類歷史發展一般規律的學說,并使其成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體系的核心問題。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面對的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變革問題。圍繞這一歷史課題,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展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意識形態研究,建立了批判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既然東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兩種不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且根源于它們各自面臨的歷史任務,各有其自身的合理性,那么,我們就不能簡單地以一種馬克思主義哲學否定另一種馬克思主義哲學,而是應該建立比較的研究視角,考察它們各自的特點、理論內容及其論爭的實質,以揭示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規律。
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研究而言,開展東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比較研究,可以使我們從哲學形態的整體上考察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性質、理論來源和思維方式,從而把握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特殊性。這是我們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定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