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小學閱讀指導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科學探索
根據語文教學的特點,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首先應該重視課文的思想價值和情感動因,在逐步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前提下,注重精神熏陶和情感激勵作用,注意閱讀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自主選擇和個性化體驗。為了體現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深層次反應,讓學生在閱讀以后把各自的體驗和感受說出來、寫下來。閱讀教學同樣需要探索最佳方法和有效閱讀途徑,只有在把握了正確的航向的前提下,進一步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才可以實施廣泛閱讀訓練,才可以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葉圣陶老先生這樣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品讀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但無論采用哪一種方式讀,其宗旨都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指導學生自讀課文,大量吸收思想精華和語言材料。小學高段語文教學的課文閱讀是一種常規教學內容,但如何才能指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完成閱讀任務,并且在閱讀過程中真正實現語文能力的提高,常用的閱讀形式和方法需要改革,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通過學生大量的課內外閱讀訓練,并且注重反饋交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閱讀接受效果,探索符合學生各自實際水平的閱讀方法和思路,使閱讀的速度能自己調控,閱讀的內容自主把握,閱讀的方法自主選擇,并且根據閱讀教學的長期和近期目標內容,有的放矢地進行閱讀教學的指導,避免教師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范圍控制在教師自己的興趣上。對學生難以讀懂的地方要指導精讀,通過反復朗讀、精讀品味,體會到語言的魅力。
二、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陶冶情操
小學語文課文中塑造了飽滿的人物形象,有各式各樣的成功人物、英雄人物,有在各行各業默默奉獻的先進工作者,他們超前而成熟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可歌可泣的故事,感人肺腑的事跡……無時無刻都在激蕩著每一個青少年的胸懷,這些正面的人物形象,感動了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們,都為小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高尚的人格、擲地有聲的言語都銘刻在孩子們的心中。無論是戰死沙場的革命英雄主義者,還是為民族興旺而發奮讀書、勤學苦練的仁人志士,他們的一個共同目標就是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奮斗的象征,更有像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的偉大形象,如孔繁森默默獻身的平凡者形象,都是在極其高尚道德情操的勉勵下將自己的生命同祖國和人民的生命息息相關的楷模。他們的光輝形象和博大胸懷永遠激勵著青少年奮勇前進。雖然當今社會沒有當年炮火硝煙的激烈戰斗,但在平凡的生活、工作中,在各自的崗位上,同樣涌現了許許多多奮進者,他們用生命的最強音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民族戰歌,塑造了一座座不朽的豐碑。這種民族精神時刻激勵著每一個青少年學生,在孩子們的心里埋下高尚道德情操的火種,形成萌發崇高情操的胚芽,這是實現小學生素質教育作用的有效途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形象美,語言的生動形象使用本身就是美感的體驗。我們曾指導學生做這樣的嘗試,把描寫水“靜、清、綠”,山“奇、秀、險”的語言任意換成同意詞試試表達效果會有何變化。語言的樸實本身就是美。
三、結束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強化讀寫能力的培養,在不違背教學原則的基礎上,盡可能激發學生的自主認知能力,探索更適合小學的閱讀教學方法,使小學閱讀教學盡可能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效性。以先進的思想鼓舞小學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勵小學生,這是小學語文教師的一個新課題,從而使新一代小學生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發展,在閱讀教學中不斷加強語言理解能力,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摘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閱讀不僅能夠獲取知識,增加詞匯量,還能夠開闊視野,提高審美情趣。但是,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并不樂觀,教學理念落后,忽略興趣培養,缺少方法指導,不重視課外閱讀。因此,教師要針對現狀,從教學理念、學生興趣、方法指導、課外活動方面進行改進,從而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策略
閱讀是學生通過大腦對文字信息進行認知、理解、欣賞、評價、創造的一種思維過程,不僅可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仔細分析發現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對此,教師要從實際出發,采取多種措施,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近年來,雖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閱讀教學現狀仍不容樂觀,教師對語文閱讀教學缺乏深入認識,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一)教學理念落后
摘要:隨著我國新課改步伐的深入發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逐漸開始被廣大一線的教師所認可和接受,現階段的教育教學方向就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等變化。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指導是改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在語文的閱讀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對“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有重新深刻的認識,不斷地引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訓練學生自主的閱讀能力,遵從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張揚學生的閱讀個性,從而引導學生可以真正在閱讀方面實現自我探究、自我體驗。在此主要探討了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必要性,對于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指導原則以及相關策略,希望可以給相關的研究和實踐提供一些借鑒和思考。
關鍵詞:小學生;個性化;閱讀;指導
在小學階段,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要讓學生達到自主有效地閱讀,培養其真正的學習能力,因此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理念的運用,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化,努力讓學生從閱讀學會自主地想去讀,達到自主性,并讓學生在實際的閱讀過程中能夠真正實現自我探索、自我體驗,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實現個性化閱讀方法,不斷地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形成自己的閱讀能力。
一、語文教學中個性化閱讀指導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個性化閱讀指導符合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對于任何小學生來說,其心理的發展可以分為縱橫兩個方面:縱向上每個人的心理發展都會經過幾個階段,這些不同的階段也會展現出不同的心理特點,小學階段是理解語言和吸收外界知識的旺盛期,而且在這個階段每個人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帶有自己獨特的個人色彩。從橫向的角度來說,小學生彼此之間屬于同齡人,聚集在一起共同玩耍,共同學習的時候往往會因為縱向的個性差異,從而展現出濃烈的個性色彩,學習任務也會因為個性的不同產生不同的標準。但是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角度,教師都應該努力地適應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以適應學生的需求為最終的歸宿[1]。2.閱讀是個性化的一種心智活動。從閱讀學和文章學的角度來說,閱讀是個性化的一種學習活動,學生所學習到的各種詩文、課文以及名著等其實都是一定現實環境下現實生活的一面加上作者自己產生的獨特感覺,然后將其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可以說這種表達具有極強的開放性和不唯一性。當人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就會通過文字這種特殊的載體來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態和感受。這時學生會將在這個過程中將自身的經歷及生活嫁接到文章中,這樣就可以實現作者感受的“異化”,變成讀者的切實感受,因此,小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教師應該充分尊重每個人的個性,實現個性化的閱讀指導目的。3.閱讀個性化可以更好地改善傳統閱讀教學現狀。相對來說,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偏于單一死板,一般都是經過五個步驟:解析題目、識字解詞、劃分章節并歸納總結意思、中心思想及寫作特點[2]。很多時候的教學都是采用講讀分析的方法,對于學生理解程度并沒有給予重視,追求的是“講深講透”,對于學生是否需要懂得部分或者是懂的程度都不關心,教師往往都是一個人在臺上講,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教學模式,更多的是重視講讀和考試,輕視日常的熏陶和積累部分。因此,需要不斷地喚醒學生內心的閱讀靈氣,倡導每個學生都可以實現個性化的閱讀。4.個性化閱讀指導可以更好地解決學生“閱讀退化”問題。據調查發現,目前很多小學生的閱讀水平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問題,主要表現在整體的閱讀容量和時間量不足,在文化學習的過程中閱讀的份額不足,部分學生的閱讀內容太過于單一狹窄,有的學生雖然有大量的閱讀,但是也是被迫閱讀一些輔導刊物。根據研究發現,很多學生的閱讀退化問題是來自內心對于閱讀失去自由的原因導致,迷失了閱讀的真正價值,很多時候無法體會到閱讀的成就感和成功感[3]。如果要更好地解決這種問題,就必須充分認識到語文教學中個性化閱讀指導的必要性。5.個性化閱讀指導可以抵御不良信息的傳播。當前屬于信息社會,各種信息總量在爆炸性地增加,因此,我們必須開發出不同的學習方法來進行應對,或者是必須挖掘更加具有個性化的閱讀方法來應對。對于小學生來說,面對海量的信息很多時候無法正確地辨識其中的好壞優劣,對于很多不適合 其心理需求的信息傳播往往不能及時地進行發現和抵御,這些壞的信息可能會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因此,通過個性化的閱讀就可以更好地進行抵御,撇掉無用的信息,獲取更多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信息。
二、語文教學中個性化閱讀的指導原則及策略
教學的有效性,就是運用最少的教學資源,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有效性教學研究極具實際意義。小學語文教學,在課改的大背景下,必然性的發生了改變。隨著教材、版面、教學手段地不斷變化,科技的不斷進步,帶給語文教學有便利、也有問題,本文針對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性展開研究。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存的問題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內容方面過于寬泛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想帶給學生更多知識,不顧學生接受程度如何,內容很多,重點缺失,有點填鴨式教育,一堂課40分鐘,學生接受程度有限,一堂課結束,學生們聽得云山霧罩,不知所謂重點是什么,矯枉過正,忽略了教材中的重點內容。
(二)缺乏有效的基本練習
在現階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往往把重點放在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上,缺失了語文的基本功———語言文字的有效練習,其實兩者相輔相成,缺失了有效的基本練習,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文章中所表達的情感也不會有太深刻的體會,不利于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
摘要: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應引導小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整本書閱讀既是小學生終身學習的載體,也是時代培養創新思維人才的重要途徑。整本書閱讀教學應充分灌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重價值引領、方法滲透、能力提升,真正做到引導小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基于該背景,文章聚焦小學生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通過文獻調研及實地訪談發現整本書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
我國的教育傳統歷來重視整本書閱讀,古代蒙學教育以《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等整本書為讀物。早在20世紀40年代,葉圣陶先生明確提出“整本書為主、單篇為輔”的整本書教學方法[1-2]。近年來,各省制定的《語文課程標準》對整本書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進行了闡述,提出“重視提高學生閱讀興趣,注重學生閱讀覆蓋面,適當增加閱讀量,進一步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從大面積做題向增加閱讀轉變[3]”。事實上,整本書閱讀相對于單篇閱讀而言,其容量大、篇幅長、內容完整,有助于小學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認識真善美,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當代語文名師陶繼新、王崧舟特別注重閱讀的價值引領,二人的著作《語文的文化品格》深刻指出“讀書是語文的根本,讀書、讀好書能夠改變人的思維、情感、精神,升華人的境界,提升人的品格[4]”。小學語文教師作為小學生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踐行者,理應貫徹《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要求,積極探索小學生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從而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廖建光針對整本書閱讀所面對的閱讀量大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教師應該提供更專業的指導,同時強調學生應保持平和的心態、增強意識,從而形成強大的內在驅動力[5]。李文亮等提出整本書閱讀不應過度強調當下的、即時的、短暫的閱讀效用,而應追求長遠的、浸潤的、彌漫的閱讀效果[6]。袁青所探析的整本書閱讀的理論淵藪,對有效、深入推進整本書閱讀實踐活動大有裨益[7]。本文在相關學者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小學語文教師可從課前導讀、課中指導、課后分享三方面進行指導,具體可采用選書籍、激興趣、引方法、搭平臺的整本書閱讀策略。
1課前導讀策略
1.1推薦有價值的閱讀書籍,夯實整本書閱讀的基礎
開展整本書閱讀,首先思考讀什么書。教師幫助小學生選擇合適的閱讀書籍,是小學生快樂閱讀的前提,能夠夯實小學生整本書閱讀的基礎。一方面,目前市場上的各類書籍質量參差不齊,教師要選擇能夠滋養心靈、愉悅身心、引領成長的有價值的書籍推薦給小學生。另一方面,要考慮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興趣愛好、語文學習能力等特點,認識小學生的個體差異,為不同年齡段的小學生選擇適合他們的閱讀書籍,書籍太易則讀來無味,書籍太難則顯得晦澀難懂。低年級小學生注意力還不太集中,多以形象思維為主,而且這一階段的學生識字量不多,須借助圖畫和拼音進行閱讀。在小學低段閱讀教學中,學生應盡量以閱讀淺近的通俗童話、經典寓言為主,也可以誦讀兒歌、兒童詩、淺近的古詩等。為切合低年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閱讀教學目標,教師應該推薦一些淺顯易懂、富有趣味性的童謠類、故事類書籍和繪本供學生閱讀。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本《快樂讀書吧》欄目推薦的《讀讀童謠和兒歌》,里面都是些充滿童真、童趣的童謠。如《小老鼠上燈臺》:“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嘰里咕嚕滾下來……”教師還應推薦那些富有想象力的中國神話故事和安徒生童話故事,使學生在閱讀這類書籍的過程中感受到真、善、美,關愛自然和生命,向往美好。如《白雪公主》所描述的故事:美麗、善良、堅強的白雪公主歷經艱險后,最終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邪惡的皇后也嘗到了苦果。作為低年級小學生的啟蒙讀物,充滿趣味性、生動性的繪本深受學生的喜愛,適用于親子閱讀。如以一只想要離家出走的小兔和兔媽媽的對話為主要內容的繪本《逃家小兔》,以及描述大衛在學校學習規矩的繪本《大衛上學去》等。中高年級小學生的識字量增加,具備一定的閱讀思維能力,教師可推薦一些插圖少、文字多、篇幅長的文學性書籍。如中國四大名著《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鄭淵潔的童話作品《舒克與貝塔》,“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關于愛、關于生命、關于夢想的代表作品《狼王夢》等。在這些經典書籍的閱讀中,學生慢慢走進書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體驗真善美,提高鑒賞能力,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