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社區特色文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加強陣地建設,創造優美環境;開展“特色文化”活動,提升人居生活質量;五個結合,活躍社區文化等進行講述,包括了讓廣場文化成為培育社區文化的一塊沃土、讓文體活動隊成為社區文化的主力軍、讓學習文化成為推動和諧社區文明進程的主陣地、讓鄰里特色文化步入社區文化的主導行列、軟件建設與硬件建設相結合、整體規劃與主體發展相結合、環境感化與理念灌輸相結合、創造文化與享受文化相結合、先進文化與特色文化相結合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社區文化特色文化和諧社會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社會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社區文化為代表的城市文明必須與之和諧發展。城市社區文化是城市基層社會的文化現象,它表現為社區居民的信仰、價值觀、倫理道德、思維方式、組織制度、歷史傳統與生活方式等內容。文章對如何活躍社區文化建設做了探討。
隨著全國大規模的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城市管理重心的逐步下移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人們在社區學習、工作、棲息、休閑、娛樂,把大部分時間花在了社區,這給社區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社區文化增添新的內涵和功能,不斷滿足廣大社區居民的精神需求。
一、加強陣地建設,創造優美環境
一個良好的社區文化環境,是大多數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社區的設施陣地的建設和各類文化資源就是影響社區文化建設的兩個重要因素,這兩個重要因素也是順利開展社區文化工作的前提和保證。
為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促進新農村建設塑造新風貌工作向新水平發展,根據縣委縣政府《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決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綱要》和《關于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意見》的要求,特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目標
深入開展特色文化新村建設,重視農村文物和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傳承優秀歷史民間文化,充分尊重農民意愿,重點打造各具特色,彰顯寧都風采的特色文化新村;縱深推進文明和諧村落社區建設,建設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風尚深厚的新村鎮,充分發揮“五老”作用,建立和完善“一會五站”(“一會”:村民理事會;“五站”:社會互助求助站衛生環境監督站民間糾紛調解站文體活動聯絡站公益事業服務站)為服務平臺的農村村落社區。力爭將我鎮的農村新風貌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工作任務
(一)深入開展特色文化新村建設。
1加強領導組織健全。各村要成立“塑造新風貌”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等機構,確保本地特色文化活動有策劃有組織有實施。要求各村各單位要做好活動培訓輔導和日常管理工作,并建立一支能彰顯當地文化特色的業余民間文藝隊伍,做到管理有制度活動有記錄。
20*年上半年,*縣宣傳思想工作按照“夯實基礎,彰顯活力,創立品牌,構建大宣傳格局,樹立大縣宣傳形象”的工作定位,扎扎實實抓工作,轟轟烈烈搞活動,解放思想促發展,凝心聚力創品牌,達到了“科學理論三入腦,新聞宣傳三圍繞,精神文明創建三到位,公共文化建設三推進,特色文化三提升”“五個三”工作成效,推動了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深入實施“對接長珠閩,建設新*”戰略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良好的輿論氛圍。
一、緊扣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做到“科學理論三入腦”
1、抓好中心組“51”理論學習,促科學理論進領導頭腦。每月安排一個課題集中學習一次,每月編印一份領導學習參閱,每季推薦一批讀書書目,中心組成員每季撰寫一篇調研文章,每年精心準備好一個專題講座;此外,各成員每半年下基層宣講一次。我縣把中國特色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黨委中心組學習的重要內容,使領導干部掌握黨的基本理論,運用黨的基本理論,自覺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改造。
2、抓好學習型機關創建,促科學理論進干部頭腦。廣泛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加強基層黨校建設,以基層黨校為載體,抓好廣大黨員干部的理論學習。全縣廣泛推行“站
三分鐘講臺”活動,各單位每周組織一次集中學習,每次安排一位干部上臺講三分鐘課。圍繞回答和解決“*問題”,舉辦全縣“突出踐行科學發展觀,奮力推進追趕與跨越”“金點子”主題調研活動和“看成就、議發展”征文活動。
3、抓實理論常下鄉活動,促科學理論進群眾頭腦。在縣電視臺開設“社科講堂”,邀請縣內黨史、社科專家講課。圍繞科學發展觀主題,縣四套班子領導,鄉鎮、縣直各單位主要負責深入基層宣講,把科學理論送到田間地頭和干部群眾之中。各鄉鎮和村組建立理論宣講員隊伍,針對群眾提出的難點、節點問題及時解答,釋疑解惑,理清情緒。
一、如何抓好基層群眾文化建設
1.提高認識
認識是行動的先行軍,只有提高認識,改變觀念,才能更好地抓好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畢竟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是涉及最基層、最廣泛群眾的利益,因此必將是我們文化工作的重點,是需要我們長期堅持不懈、穩抓穩打的。但是并非我們所有的基層文化站工作者都能認識到基層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很多偏僻、貧困的地方,或者是在一些鄉鎮、農村,人們對文化重視程度不夠,文化生活貧乏,封建迷信、聚眾賭博等事件頻發,影響到了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群眾文化的健康、有序的發展,因此文化部門要提高對活躍群眾文化生活重要性的認識,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采取措施,扎扎實實推進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活躍和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
2.健全機制
要建立健全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決策研究機制和監督執行機制。要建立領導、專家、群眾三結合的文化工作常設調研組織,及時作出正確決策,統籌全鎮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確定切實可行的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規劃和任務目標。同時要根據目標任務實現嚴格的檢查監督制度,不得放任自流,更不能文過飾非,謊報業績,要有嚴格的獎懲制度。
3.以人為本
“綠色安康”戰略提出后,作為其靈魂的“綠色文化”應運而生并取得了長足發展,為塑造城市形象,樹立文化品牌,擴大安康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等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綠色文化”的內涵和外延也必需不斷豐富和擴展,使其在“綠色安康”整體戰略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成為[-找文章到網]安康綠色環境的統帥力、綠色經濟的牽引力。
一、以漢水文化為基本特征的安康“綠色文化”的時代內涵
“綠色文化”的概念雖然形成較晚,但其本身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并在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發展的。安康的綠色文化,同樣有著漫長的發展歷程和深遠的歷史淵源:從“摶土造人”的人類始祖女媧,到千秋傳頌的帝舜,再到“非不知,羞而不為”的“抱甕丈人”,和以“縱橫捭闔”著書立說的鬼谷子,都在這里留下了直接的遺跡傳說;經久不衰的漢調二黃(漢?。?,膾炙人口的安康山歌,南北兼融的民風民俗,秦蜀交雜的地方方言,培育了安康人特有的文化精神;歷史久遠的安康蠶絲,千年貢品的紫陽茶、桔,無不凸現了安康文化在華夏文明中的歷史地位。安康的歷史文化自女媧始,就形成了和平、和諧、祥和的人生理想和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價值取向,即“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這些思想理念經過幾千年的沿襲和傳承,逐步統一于漢水文化的總體框架之下,構成了安康“綠色文化”的基本內核。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后工業及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崇尚自然、弘揚生態美、倡導人類與自然和諧并進、實現可持續發展,便成為人類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價值取向和戰略選擇。安康的“綠色文化”就是在時展的過程中,不斷汲取新的營養、新的信息和外界文化的精華,不斷創新、整合自身資源,豐富其精神和內涵,形成的既囊括漢水文化又高于漢水文化的一種全新的文化。
綠色文化作為一種先進文化,必須體現與時俱進的特質,保持與經濟社會的同步甚至是超前的發展。這就決定了建立在漢水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安康人民世代創造的精神財富基礎上的安康“綠色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必須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利用。既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互動,又包括大氣、水、森林、草原保護及退耕還林還草等環保措施。二是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除了有生機、生長、生命、活力這樣一些成長的特征外,也包括綠色產品以及無污染、無公害產品的生產加工等生產方式,關鍵在于能夠打破陳舊的思維方式和不良習慣,在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積極創新和實現可持續發展,而不是以犧牲生態效益去換取經濟效益。三是主觀世界的和諧進步。包括友愛、理解、寬容、善意、和平等,最主要的是與各種封建落后文化和腐朽的生活方式劃清界限,提倡健康、文明和向上的生活理念,是一種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和諧并進的文明發展觀和社會進步觀。
這種“綠色文化”的打造和構建,應該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綠色文化與特色經濟的關系。綠色文化建設要與現代經濟和社會發展趨勢結合起來,通過提升文化自身的品牌和價值,發展文化產業,壯大自身力量,推動經濟社會的進步。同時,在各項事業發展中要給予“綠色文化”合理定位,變市場配角為市場主角,變“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為“經濟搭臺,文化唱戲”,既發揮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又培育其對經濟發展的強大牽引力,實現文化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二是文化繼承與文化創新的關系。安康地處秦頭楚尾,是我國東西南北文化交流聚散地,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悠久的人文傳統。安康綠色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必須在繼承歷史文化傳統、人文精神和特色文化藝術的基礎上,重新定位和認識自身在地域、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優劣勢,站在全省甚至全國、全球的高度,對安康“綠色文化”的內涵和外延、發展和現狀進行科學、合理地界定,使其既保留漢水文化的合理內核,又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引領安康經濟社會的發展。三是文化產業與綠色品牌的關系。隨著高新科技的飛速發展及其在文化領域的廣泛應用,文化已經迅速成為國際公認的朝陽產業。安康綠色文化的發展壯大,必須走產業化之路,按產品運行的模式進行生產、經營、交換、消費,著力打造幾個能夠在全省、全國叫得響的文化品牌,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將資源、智力、人才等全部轉變為現實生產力,推動整個經濟發展。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二、安康“綠色文化”在陜西乃至中國文化格局中的價值、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