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生態倫理思想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內容提要】中國佛教的生態倫理思想主要是“緣起性空”的生命現、“依正不二、萬物一體”的整體觀、“泛愛萬物”的博愛現、“眾生平等”的平等觀。認真學習、研究、總結這些寶貴的思想,對我們解決生態危機有重要的啟示。
當今世界,科技高度發展,給人類帶來了高度的物質文明,但是過度的開發和掠奪也使人類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環境污染嚴重,溫室效應使全球變暖,河流、海洋污染,森林面積銳減,人口爆增。生態危機已不再是哪個人、哪個國家的問題,而是全人類亟需解決而又十分棘手的問題。為了實施可持續性戰略,人類不僅用法律、政治等手段而且用生態倫理道德來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源淵流長,博大精深,有豐富的文獻資料,其中包含許多寶貴的生態倫理思想。認真研究、總結這些寶貴的思想,對我們解決生態危機有重要的啟示。
佛教起源于印度,進入中國并獲得發展大約是在公元一世紀(西漢末期)。隨后在中國獲得巨大發展,并與中國玄學合流,因此出現了佛學的中國化。中國佛教核心依然是緣起論。它認為,萬事萬物都是諸條件和合產生的,在宇宙中沒有不變的實體,條件是在不斷變化的,事物也在不斷變化之中。在佛教中,“緣起”一詞的含義,是指現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由種種條件和合形成,不是孤立的存在。佛陀的弟子阿說示說:“諸法因生者,彼法隨因滅,因緣滅即道,大師說如是。”(《大正藏》卷3,P876),“因緣”就是事物產生的原因、條件,萬法由條件而生,由條件而滅,超越了條件性,就是涅pán@①得道。在此,因是引生結果的直接、內在原因;緣則是外在的起輔助作用的間接原因,這樣,因緣又被稱為“內因外緣”或“親因疏緣”。因緣的聚散導致了事物的生滅,佛教稱之為因緣集、緣生、緣滅、緣起。《雜阿含經》說:“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大正藏》卷2,P12)因緣起故,萬物無常無我,現象的世界不是真實的世界,佛教稱之為“空”。當然,佛教概念的“空”并不是沒有,不是絕對意義的無,只是說“云何即空,并從緣生,緣生即無主,無主即空。”(《摩訶止觀》卷一)這里,“緣生”,即因條件和合而成的事物。佛教認為:“佛法所提示的‘緣起’世間眾生相依相存的道理……逐漸成為現世建立生態倫理規范的基本原理。”[1](P17)
由于“緣起說”把整個人生和宇宙間的一切現象都看作是因緣和合而成,也就是說,小至微塵,大至宇宙,旁及一切生靈,包括人類都是多種原因、條件和合而生,即一切事物都是互為條件、互相依存,這樣整個世界都是瞬息萬變的,而這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因此,佛教認為萬法無常無我,在這個世界上獨立不變、自我存在、自我決定的實體是不存在的,任何東西都是相對的、暫時的。因此,佛教要求人們破除對事物包括生命的執著,以“無我”的胸懷應對大千世界,打破人自身的優越感和在世界上的優先性,以求得解脫。日本聞名學者阿部正雄評價佛教建立在無我基礎上的解脫說是反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的,是宇宙主義的。他說:“佛教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見解可以提供一個精神基礎,在此基礎上當今人們所面臨的緊迫問題之一——環境的毀壞——可以有一個解決方法。作為佛教涅pán@①之基礎的宇宙主義觀點并不把自己視為人的附屬,更準確地說,是從‘宇宙’的立場將人視為自己的一個部分。因此,宇宙主義的觀點不僅讓人克服與自然的疏離,而且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又不失卻其個性。”[2](P247)
佛教一貫的追求就是對整體、大局的把握。佛教認為,任何事物,都只在整體中方可確定。人與自然的關系,如同一束蘆葦,相互依靠方可聳立。為論證其整體性的概念,佛教發揮直覺思維的優勢,提出了“全息”的思想,通俗地說,就是個體和整體的完全融通,佛教喻之為“芥子容須彌,毛孔收剎海”。芥子、毛孔是十分微小的,而須彌、剎海則意味著寬廣,這就表明,任何小的事物,都蘊含了宇宙的全部信息。在中國佛教中,天臺宗和華嚴宗將全息的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
天臺宗從“性具”的角度闡釋了這一思想。“性”就是指法性、真如,或者稱之為本、理、體;“具”指具有具足。“性具”則是指世界上的每一事物,本來具足大千世界的一切本性。智yǐ@②提出的“十界互具”、“一念三千”均體現了全息的精神。“十界互具”是指世間的“六凡四圣”(即地獄、惡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十界)中的每一界都互相具有其他九界,因此,一切皆平等互具,共具善惡。在此前提下,又作了充分的發揮,十界互具,共有百界。而法界又與三種“世間”互具,一法界具十法界,三十種世間,于是就有了三千種世間。智yǐ@②認為,三千種世間中的每一法都自然具足其他諸法。而人的一個念頭,也就具足宇宙全體三千世間,因此稱為“一念三千”。“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法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大正藏》卷46,P54)
[摘要]赫哲族先民在長期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以“人與自然和諧”“敬畏自然”“親近自然”“善待生命”等為內涵的生態思想,并涵蓋在該民族的生產生活、宗教信仰、神話傳說、民間節慶和禁忌中。對其思想進行挖掘和整理,一方面有利于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也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精神支持。
[關鍵詞]生態文明;赫哲族;生態倫理思想
生態文明是人類全面反思工業文明的缺陷、應對環境和生態環境的惡化而提出的新思想。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1]2017年10月,在黨的報告中寫到“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2]等。對赫哲族傳統生態倫理思想進行挖掘和整理,一方面有利于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也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精神支持。
一、赫哲族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
赫哲族世代居住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江流域,赫哲先民在長期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以“人與自然和諧”“敬畏自然”“親近自然”“善待生命”等生態思想,并涵蓋在該民族的生產生活、信仰禁忌、民間節慶、傳說故事之中。
(一)赫哲族傳統生產生活實踐中的生態倫理思想
[摘要]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西方綠色運動中的生態社會主義,是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一股思潮,反映了人類對生態危機及其引發的諸多新問題的思考和希望,提出了許多值得深入探討和借鑒的觀點。本文在吸收這些有益思想的基礎上進行了思考,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對策性建議,以期對我國生態環境的有效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生態社會主義生態環境借鑒
一、生態社會主義環境倫理思想及其評價
生態社會主義是當代西方頗具影響力的一種社會思潮,它孕育于20世紀70年代西方的綠色運動,是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一個派別,并在90年代成為引人注目的左翼社會思潮;其基本出發點是用他們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補充生態主義,通過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刻批判,揭示生態危機的根本成因及其性質,探討消除生態危機的途徑和方式,闡明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相互關系,力求找到實現生態社會主義的現實方案和途徑,以構建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型社會主義社會。
生態社會主義運用科學技術的新成果,結合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某些理論和原則去解決當今時代的新問題,在對資本主義工業文明進行理性批判的基礎上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們認為現代環境問題的根源決不僅僅是工業主義造成的,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資本主義制度。如萊易斯的“異化消費論”、高茲的“生態危機論”、基尼烏的“生產力論”等,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生態危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產物。資本主義生產的惟利是圖造成了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造成了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造成了自然資源的浪費,從而導致人的異化和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的破壞,引起了生態危機。他們還認為,人與自然是不可分離的,它們各自是對方的一部分,通過對方來界定自己、展現自己,相互滲透、相互作用。人類作為自然界整體的一部分,不能拒絕它的內在規律,必須承認外部自然的優先性,同時人類又可以作用于外在自然界,這種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構成了人與自然日益統一的歷史過程。
作為一種理論,生態社會主義,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生態社會主義,與早期的思想相比,顯得更加現實,理論更有整體性。但因其不能也不可能徹底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因而其理論視角、研究目的和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和方法都不明確,在關鍵時刻還暴露出軟弱性和妥協性,是與科學社會主義根本不同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流派。雖然生態社會主義從根本上說不是科學社會主義,它對資本主義的認識還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它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卻針砭時弊,特別是其環境保護意識和措施符合時代要求和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歷史的必然性。他們關心整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強調人類要與自然保持一種平衡協調發展,主張人類社會的一切制度和行為方式都應注重生態性、系統性原則,保證社會經濟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他們把生態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聯系起來,力圖開辟一條既能改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除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又能保護人類生存的綠色環境的途徑。
一、生態倫理教育的含義
“所謂生態倫理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教育哲學和生態倫理學的理論指導下,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相互依存的倫理觀念出發,通過對受教育者進行尊重自然、愛護自然和保護自然的道德觀念和責任意識的培養,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生態倫理學的自然價值觀和權利觀,從而引導受教育者為了人類的長遠利益,自覺養成生態環保意識和相應的道德行為習慣。”它是通過教育手段,提高人們的生態道德意識和思想觀念,培養人們自覺應用生態道德標準規范自己的行為,“善”待自然,能夠主動地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生態環境,使人類和生態環境能夠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倫理教育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往往只涉及大學生政治信仰、理想信念、職業道德、誠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價值觀形成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等,忽略了生態倫理教育。但是,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未來的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面對的是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等一系列生態問題,這將直接影響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為了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時展變化相適應,不斷更新教育的內容,培養符合我國現階段發展需要的人才,所以,將生態倫理教育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為必然。
(一)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我們徹底扭轉長期沿襲的生產生活觀念和行為,消除發展中的不和諧因素,而這種對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變革和揚棄,意味著一種有別于傳統的文明形態的建立。”長期以來,一些地方濫砍濫伐,過度消耗自然資源,導致各種自然災害經常發生,使貧困地區更加貧困。這種只顧人類自身生存與發展,沒有限制的開發、索取自然資源,結果必然遭到自然界的報復。有學者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必須保證生態平衡,生態可持續發展,這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大學生肩負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重任。他們的生態環保意識、生態道德水平高低將直接影響我國的前途和命運。將生態倫理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教育學生懂得尊重生命、保護自然,樹立人與自然之間和睦友好的理性關系。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人們出于私利對大自然進行掠奪、嚴重消耗自然資源,造成了人類生存發展上的不平等,也制約了人與自然的諧調發展。因此,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提升人們的道德意識,是促進人類自身發展以及人與他人、社會、自然共同發展的需要。
(二)大學生全面發展要求納入生態文明教育“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是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人的素質具體包括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審美素質以及內潛素質(沉淀在心理深層的文化潛在意識)與外顯素質(外部表現出來的從事各項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等。”生態文明教育應屬于人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范疇,對社會發展起重要作用。我國高校現階段推行的是素質教育,這就要求我們在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較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同時,還要將學生培養成具有生態文明觀,生態倫理觀的全面發展的人。但是目前,生態倫理教育不成體系,導致大學生生態倫理素質缺乏,教育的結果很不理想。通過生態倫理教育,使大學生學會判斷人與自然關系中的是非善惡,從而正確選擇、調節自己對待自然的行為,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當他們懂得尊重自然時,就能夠尊重自然進化的內在規律,發自內心的關愛自然、熱愛自然;當他們面對享樂主義和物質主義的誘惑時,能夠依照生態倫理理念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自律,形成簡樸、健康的社會風氣;當他們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時,能夠摒棄“個性膨脹、競爭至上”的思維定勢,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相互協作的新型人際關系以及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提要]科學發展觀中的生態倫理思想對人與自然之間道德規范以及倫理價值判斷存在著科學辯證的邏輯論證,從不同的角度和價值取向為生態文明的建設乃至企業生態倫理管理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和理論基礎。在總結和歸納科學發展觀中的生態倫理思想基礎上,較具體地從企業生態文化的建立、企業生態經營發展戰略的制定、企業生態品牌的構建等方面提出了企業生態倫理管理的對策。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企業;生態倫理管理
一.前言
201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到2020年使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2013年11月,在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十八大報告強調,科學發展觀已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戰略指導思想,也是我國推進各項事業改革和發展的方法論。科學發展觀蘊涵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為生態建設時代的到來提供了具有指導性的深厚理論和思想基礎。實際上,從十七大提出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等四位一體,到黨的十八大形成了包含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五位一體總布局,科學發展觀的內涵也在不斷深化。當今工業社會的快速發展導致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也引發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這實際上違背了科學發展觀。本文在總結和歸納科學發展觀中的生態倫理思想基礎上,較具體地從企業生態文化的建立、企業生態經營發展戰略的制定、企業生態品牌的構建等方面提出了企業生態倫理管理的對策。
二、科學發展觀中的生態倫理思想的分析
科學發展觀核心內容是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時刻注意把握人與生態自然之間關系的平衡,尋求人與生態自然的和諧發展及其關系的合理性[1]。實際上,科學發展觀既是“社會和生態文明共同發展”的發展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發展觀,也是“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蘊涵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