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態文明下傳統生態倫理思想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赫哲族先民在長期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以“人與自然和諧”“敬畏自然”“親近自然”“善待生命”等為內涵的生態思想,并涵蓋在該民族的生產生活、宗教信仰、神話傳說、民間節慶和禁忌中。對其思想進行挖掘和整理,一方面有利于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也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精神支持。
[關鍵詞]生態文明;赫哲族;生態倫理思想
生態文明是人類全面反思工業文明的缺陷、應對環境和生態環境的惡化而提出的新思想。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1]2017年10月,在黨的報告中寫到“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2]等。對赫哲族傳統生態倫理思想進行挖掘和整理,一方面有利于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也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精神支持。
一、赫哲族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
赫哲族世代居住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江流域,赫哲先民在長期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以“人與自然和諧”“敬畏自然”“親近自然”“善待生命”等生態思想,并涵蓋在該民族的生產生活、信仰禁忌、民間節慶、傳說故事之中。
(一)赫哲族傳統生產生活實踐中的生態倫理思想
1.赫哲族傳統生產實踐中的生態倫理思想
赫哲人世居東北邊陲的“三江平原”,自然環境優美,物產資源豐富,民間素有“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雉飛到飯鍋里”的說法,為以漁獵為生的赫哲人提供了衣食之源。無論狩獵亦或捕魚,赫哲先民都是以滿足生活所需為首要目的,即看重的是消費品的使用價值,是一種需求消費。而不是獲取的獵物越多越好,他們并不是一味盲目、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誠然,這與當時交通不便、同外界聯系不暢及商品經濟不發達有一定的關系,但從客觀上保證了動植物的繁衍及物種的多樣性。早年間,捕魚的漁場沒有固定的歸屬,“赫哲人認為誰最初開辟的漁場,就由誰家年年在該處捕魚,大家公認這個漁場就是他家的,其他人則不去該處捕魚。”[3]捕魚界限的習慣性界定,不僅避免漁業生產的無序競爭,對保護魚類資源、實現資源的適度利用也具有重要意義。
2.赫哲族傳統生活實踐中的生態倫理思想
赫哲人在衣食住行等社會生活中,體現了“親近自然”“共融共生”的生態思想。文中僅以服飾為例進行說明。凌純聲先生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寫道:“赫哲人的衣服,夏用魚皮,冬用獸皮制成。”[4]加工制作有魚皮衣、魚皮靰鞡、狍皮大衣、狍皮帽子、鹿皮大衣等。從審美角度看,他們從自然植物中提取汁液,將魚皮染成紅色、藍色、紫色等,并配以云紋或動物圖案。無論是顏料的提取,還是不同圖案的造型,均來自于赫哲人對大自然的細膩觀察,并把自然界的動植物融入自己的服飾中。赫哲人服飾從取材、裝飾到實用性上,是赫哲人與自然共融共生理念的現實寫照。
(二)赫哲族傳統信仰禁忌、民間節慶中的生態倫理思想
1.赫哲族傳統信仰禁忌中的生態倫理思想
赫哲人信奉薩滿教,他們相信“萬物有靈”,認為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山川樹木、鳥獸魚蟲等都有神靈主管。出于恐懼、敬畏的心理,赫哲人崇拜自然物和自然力。他們以捕魚為生,因而非常崇敬水靈,尤其是對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的三江崇拜。祭水靈通常是在岸邊供物,嚴禁向水中投放供物及其他雜物。認為將食品污物投入江河是對水靈的大不敬,強調江水的圣潔,看重水靈的善性。“在這種觀念支配下,人們嚴格注意保持水域的清潔,不僅不向水中扔污物、拋臭物、丟腐爛物,更不用臟了的器皿去汲水。”[5]赫哲人對生存環境中水資源的小心呵護,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保護生態環境的意義。作為神靈崇拜的動物是不能隨意捕獵的。赫哲人在捕獵前或捕獵后都要舉行祭拜儀式,一是祈求捕獲多的獵物,二是求得死去的獵物的寬恕,不要報復人類。在這種宗教信仰作用下,赫哲人在捕獲獵物時,有了某些禁忌,而不是無節制的捕獲。這種圖騰禁忌間接地保護了山林中的各種動物資源,有利于保護物種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此外,不允許打正在產崽、交配、哺乳的動物等。種種禁忌不僅反映了赫哲人感恩自然、善待生命的思想,也約束了人們的日常行為規范,在客觀上有利于生存環境的保護。
2.赫哲族傳統民間節慶中的生態倫理思想
赫哲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節慶文化,節慶文化蘊含著善待生命、感恩自然、親近自然等生態思想。“鹿神節”“河燈節”是赫哲人的主要節日,來源于“萬物有靈”的觀念。在《山神爺》中,講述的是人與“山神爺”(虎)相互依賴、和睦相處的故事。老虎因赫哲婦人幫其拔掉爪上的木刺,給婦人送來好多野豬和狍子,其男主人上山感謝老虎,雖未找到,還是將禮物放在山林中。這天男主人捕獲很多獵物,認為是老虎的保佑。后老虎被人們尊為“山神爺”,每年九月九舉辦的“鹿神節”即是崇拜虎的節日。“鹿神節”的來歷反映了赫哲先民善待生命、敬畏自然的情感。
(三)赫哲族傳說故事中的生態倫理思想
在赫哲族與自然有關的神話傳說中,有關于太陽、月亮、天河、彩虹、北斗等星神的描述,《北斗》講述了一對赫哲族捕魚老夫婦與其不善捕魚的女婿的故事。因女婿搭的晾魚架歪歪斜斜,不能晾魚,老爺子追打女婿,丈母娘在后面追趕不讓打,突然刮來一陣風,把老少三口連著那歪歪扭扭的四根晾魚架,都旋上了天,變成了北斗七星。[6]反映了赫哲先民在對自然物的認識中未將自身與自然物分離,而是“物我同一”。赫哲先民在其生存與發展中,不斷加深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雖然這種認識是直觀的、樸素的,不能以今天的認知水平來衡量,“但從樸素的直觀的功能出發,他們不僅在物質生活中,而且在精神生活中都將自然、人與萬物放在一個共生的、同構的關系中,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人們思想道德的規范產生著積極的影響。”
二、赫哲族優秀傳統生態倫理思想的時代價值
赫哲族優秀傳統生態倫理思想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不僅在歷史上規范、指導著赫哲先民與大自然調適,而且在當下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仍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在赫哲族的傳統生態倫理思想中,人們敬畏自然、感恩自然,認為自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保障、能量來源。在協調與自然關系中,他們善待、尊敬自然中的所有生命,認為人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追求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和諧發展。“工業文明時代,機械論、二元論十分流行,人們常常把自然界、生態系統、生物,甚至整個地球理解成由許多配件組成的機器。這種不成熟的理性使人們往往忽略了自然界的整體性,看不到生態系統各組成成分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及其內在的運動規律,致使一些表面上看似合理的、簡單的行為,卻常常招來巨大的生態災難。”[8]人類開始了自然的“祛魅”之旅,征服自然,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在自然面前,但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所說的,“我們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9]在生態危機乃至生存危機面前,人們重新審視自己所習慣的意識和行為,重新界定人類與大自然和生命萬物的關系,對大自然由“祛魅”轉向“返魅”。生態文明是當代人類在探索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智慧選擇,是一種人類與大自然協調進化的持久文明,追求的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
(二)堅持適度開發和合理消費的生態發展理念
赫哲先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赫哲人在從事漁獵生產時,采取分季節、按動植物生長習性獵取,并在生產過程中,遵守種種約定俗成的禁忌或習慣法,注重資源的永續利用和適度消費。當前,人們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而忽視了自然承載力,導致出現了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沙漠化和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等嚴重生態問題,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1992年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中提到:“地球所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不適當的消費和生產模式,導致環境惡化,貧困加劇和各國的發展失衡”。因此,對這種不合理消費和生產模式,人類必須加以抵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提倡和追求資源的適度消費和可持續發展。
(三)遵循自然規律的生態實踐路徑
赫哲先民對各種魚類的生活習性非常熟悉,根據各種魚的活動規律及不同季節進行捕撈。每年有三次集中捕魚期,一是從開江的“谷雨”到“小滿”的春季魚汛期;二是從“白露”開始的秋季魚汛期;三是冬季捕魚期。[10]分季節、按魚類生活習性捕撈,不僅保證赫哲人日常所需,也確保魚類的繁衍生息。他們這樣做,一方面鑒于生產工具簡陋,生產力水平低;一方面是科學文化知識有限,赫哲人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某種程度上屬于被動接受。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按自然規律安排生產生活,但這種被動性行為,卻為后代留下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宜居環境、發展環境。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下,人類卻發現面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生態危機,有時卻束手無策,只能一再承受大自然無可奈何的報復。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然而,“順應自然”并不是讓人們回到人類的原初狀態,聽命于自然,而是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在保持整個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的同時,有利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現階段,我國正處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時期,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赫哲族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這些思想使赫哲族人民自覺保護生態平衡,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畫卷。因此,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應大力傳承和發揚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美好愿景。
作者:程麗云 楊淑玉 張曉光 單位:佳木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