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農技交流材料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經驗交流材料
開展機制創新加快推廣步伐
近年來,定西市安定區(原定西縣)農技中心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國農技中心和省、市業務部門的直接指導和幫助下,立足抗旱防災,遵循兩個規律,以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服務、農業產業化經營服務、特色農業服務為宗旨,以農技推廣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動力,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的,以馬鈴薯、中藥材兩大支柱產業及旱農技術推廣為突破口,適時引進、試驗和示范一些農業新技術、新產品,大力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積極開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農技推廣機制創新、試行持證上崗、科技培訓及旱農技術的整合配套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技推廣工作,為新形勢下農技推廣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一、基本情況
定西市安定區地處甘肅中部,是古"絲綢之路"要塞。隴海鐵路、312、310國道穿境而過,距省會蘭州僅100公里,總土地面積3638.7平方公里,全區轄19個鄉(鎮),總人口47.0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8.77萬人。海拔在1750-2580米之間,年平均降雨量420mm左右,蒸發量1536mm,降雨一般集中在七、八、九月份,年無霜期141天,年均氣溫6.3℃,全區總耕地面積172.27萬畝,其中梯田面積136.8萬畝。人均占有耕地4.44畝。
定西市安定區的農技服務體系從1990年開始,按照"提高縣級,強化鄉級,發展社級,普及到戶"的原則,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全區25個鄉鎮農技站,但從1996-2000年,隨著管理權限的下放和財政體制改革,全區鄉鎮農技站實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管理體制,逐漸出現了管理失控、上下脫節、人員流失及經營虧損等問題,全區的農技服務網絡較為混亂。
2005年是認真貫徹學習十六大精神,再次掀起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之年,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起始之年。根據縣農業局及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安排要求,服從安排,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參加各項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積極主動參加學習和公益活動,現把一年來的工作、學習、遵紀守法等情況作簡要的總結匯報。
一、參與的主要科技推廣工作
1、參與2003年大春糧油科技推廣計劃的制定及落實工作。擬定了“滄源縣農業局2003年大春糧油措施安排意見”,根據行署農業局、地區農技中心要求及縣農業局的安排,結合本縣實際,提出推廣計劃建議、措施、指導思想,落實重點措施和項目樣板。重點參與了啤飼大麥示范種植、優質米開發示范樣板、優質高蛋白玉米樣板、水稻旱育稀植樣板,壩卡科技示范園建設等落實和推廣工作。
2、主持滄源縣農業局科技示范園的無公害的名、特、優農產品的開發示范推廣工作。為技術研究組組長,引進新優技術及作物品種,按照無公害生產技術,進行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從2003年5月下旬至2003年12月,僅半年多時間,畝產值已達5450元,一季西瓜收獲后,又進行再生西瓜的栽培技術探索并取得成功。其雙線預留吊番茄、雙線預留吊瓜吊蔓法、玉米催芽直播法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簡便易行,科學實用,節約成本,其催芽直播法還具有提早成熟,提高出苗率,保證促夠的基本苗,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效果,結束了滄源縣無自己種植的西瓜的歷史。這種干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風險自己擔的方法,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輻射帶動大面積生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廣作用。整理擬寫了“滄源縣農技站承擔的科技示范大棚經營管理方案”、“保護地栽培實用技術規程”(內容涉及果蔬玉米、南瓜栽培技術、西瓜簡易催芽法及多座果技術、葉面肥施用技術、無公害蔬菜糧食生產技術等)、“滄源縣無公害科技示范基地宣傳材料之一”、“滄源縣農業局無公害科技示范園上市產品簡介”等材料。
3、參與優質農產品開發、宣傳及樹立品牌的工作。2002年就整理“佤山之旅”、“萬畝生態栘依園的開發”(招商)、“勐來香米”和“優質小飯豆”(特色產品)等材料,提供給農業信息網站作建設資料。2003年又組織征集以崖畫谷系列優質米為主的多個農產品參與3月18日和4月16日在臨滄地區華旭小區的放心農產品市場開幕營業展銷,為擴大知名度,樹立品牌,整理了崖畫谷系列優質米(勐來香米、珍珠紫糯米)、小飯豆、香紅辣(賀南辣)等產品簡介,主持編輯了滄源縣2003年的第一期《農技推廣簡報》、刊發了“滄源縣部份地方特色及無公害農產品宣傳簡介(參加臨滄地區無公害農產品展銷及隨想)。
4、參與項目課題總結,科技推廣計劃完成情況,及2004年冬季農業開發的計劃、方案、技術規程的整理落實工作。2003年整理的材料有:⑴“滄源縣農業局2003年大春糧油科技措施安排意見”;⑵“滄源縣農技站承擔的科技示范園大棚經營管理方案”;⑶“保護地栽培實用技術”(玉米、南瓜、西瓜、葉肥、無公害等技術);⑷“滄源縣無公害科技示范基地宣傳材料之一”;⑸“滄源縣農業局無公害科技示范園上市產品簡介”;⑹“崖畫谷系列優質米(勐來香米、珍珠紫糯米)、小飯豆、香紅辣等產品簡介”;⑺2003年滄源縣啤飼大麥示范總結”;⑻“部分農業科技推廣情況”(董瑜、蔡微3月18采訪參考稿);⑼“關于開展農技推廣體系調查的意見”(農技簡報2期);⑽“滄源縣部份地方特色及無公害農產品宣傳簡介”(農技簡報1期);⑾“2003年滄源縣生物農藥試驗方案”(報省農技站服務部);⑿“滄源-東航地方優質農特產品意向合作項目”;⒀“依靠科技進步實現農業增產增收”(8·30全區大春樣板觀摩會材料);⒁“關于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的議案”;⒂“滄源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人事制度改革方案”;⒃“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種植業崗位設置及職責”;⒄“滄源縣2004年冬季農業開發項目計劃實施意見”;⒅“(2004)優質啤飼大麥開發示范樣榜實施方案”;⒆“脫毒馬鈴薯示范樣板實施方案”;⒇“脫毒馬鈴薯的主要栽培技術”;(21)招商引資項目“2萬畝優質小飯豆種植及加工開發”、“萬畝亞麻生產及佤族民間紡織工藝品開發”、“萬畝天然栘依產品加工開發”;(22)“陸稻高效立體間套作栽培技術”;(23)“2003年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總結”(縣農技站);(24)“2003年縣農技站大事記”;(25)“滄源縣農業局佤山無公害科技示范園工作總結”;(26)“旱地糧經飼三元結構種植技術推廣初見成效”等。
根據全省春季農業生產暨糧食優質高產創建現場會及*政辦函[2009]17號文件精神,為完成省政府下達給我縣的糧油優質高產創建任務,從而帶動我縣糧油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整體提高,促進糧油增產,農民增收,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目標
以糧油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集成技術,主攻單產,改善品質,提高效益,通過典型示范,促進平衡增產,全面提升我縣糧油綜合生產能力。在全縣建設6個糧油萬畝優質高產創建示范片,其中水稻示范片4個、油菜示范片1個、馬鈴薯示范片1個(具體見附表)。力爭萬畝集中連片的中稻畝產達到700公斤、雙季稻畝產達到900公斤、油菜畝產較上年增長5%以上、馬鈴薯畝產2000公斤(鮮重)。
二、工作措施
(一)明確界定示范片區域。根據《全省糧棉油優質高產創建工作方案》所定的原則,選擇集中優勢產區、農田基礎條件好、產業化帶動能力強、基層領導重視、農民熱情高、農技推廣網絡健全、輻射帶動力強的地方作為優質高產創建示范片,結合我縣實際,選定青石鎮望天畈、周畈等沿蘄河兩岸相鄰的七個村,劉河鎮灣潭、胡壩及獅子鎮余畈、農科所等六個村,橫車鎮、漕河鎮沿蘄河兩岸相鄰的部分村,*鎮白河片、白池片相鄰的部分村,作為水稻4個優質高產創建示范片;選定*鎮、*辦事處、蘄州鎮等地的部分村(大隊)作為1個油菜優質高產創建示范片;選定*鄉、張?鎮部分村作為1個馬鈴薯優質高產創建示范片。每個示范片設立一塊標牌,注明創建單位、工作責任人、生產目標、品種名稱、技術要點等內容,方便農民學習,接受社會監督。同時明確由示范片所在區域的技術骨干負責建立優質高產創建檔案,做好生產數據和工作情況的記錄。
(二)實行分片包干責任制。縣委常委、副縣長陳躍新掛帥劉河鎮、獅子鎮水稻示范片,*鄉、張?鎮馬鈴薯示范片;縣人大副主任呂衛軍掛帥青石鎮、橫車鎮、漕河鎮兩個水稻示范片;縣政協副主席盧建平掛帥*鎮水稻示范片,*鎮、*辦事處、蘄州鎮油菜示范片。縣農業局選派技術專家建立聯系片制度,按照不同作物、不同季節開展技術指導;縣農技推廣中心固定落實基層農技人員建立聯系戶制度,按照不同鄉鎮辦、不同農戶開展蹲點服務。
服務大局,拓寬對外民間科技交流渠道,開展的主要工作有:
一、舉辦市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意設計作品巡回展,搭建市與高校大學生科技交往平臺
從年起,市參加了由市科協、中華創意發展協會發起,國內近20個大中城市科協和有關學術團體共組織開展的“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意設計作品巡回展”。
2010年市第三屆巡回展由市科協主辦,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承辦,省內19所高校參加活動,共征集了作品80件、省外作品598件、省內作品494件,作品涵蓋海報招帖類、產品設計類及動漫類三個專業方向。參展作品的創作體現了大學生打破常規哲學,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將深度情感和理性的思考與實踐結合,體現了創意與生活的完美結合。9月14日市“第三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意設計作品巡回展”開幕式暨優秀作品頒獎在藝術學院舉行。市原政協主席、市工藝美術協會會長張緒明,原市人大副主任張德林,省科協副主席尹軍,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孫國慶等有關領導參加開幕式。開幕式上對參加巡回展的優秀作品進行展示,對獲獎作品作者進行了表彰。
2011年市的巡回展加大宣傳和組織力度,根據參加活動大學指導教師和學生的建議,通過我們積極工作,巡回展得到省教育廳領導的大力支持,2011年市第四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意設計作品巡回展由省教育廳、市科協共同主辦,藝術學院藝術設計研究中心承辦,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等省內外29所大學協辦,共征集作品2220件。2011年市第四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意設計作品巡回展”開幕式暨優秀作品頒獎在9月份科普宣傳日期間舉行,出席開幕式的省政協主席巴音朝魯、市委書記高廣濱、省科協主席劉淑瑩等領導為290名獲獎作品代表頒獎,省市科協領導還參觀了優秀作品展示。
巡回展的舉辦為省高校與國內及地區大學生創意設計思想的交流打造有效的平臺,使大學生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來自國內及地區最優秀的創意思想和成果,為大學生展示自己最新作品和自身風采提供了最直接的舞臺。巡回展還促進了大學生與社會實際相結合,為畢業后走向社會成功就業起到很大幫助作用。巡回展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規模和影響力逐年擴大,活動受到省內高校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大家好!
我叫,生于年月,中共黨員,中專文化程度,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科技干部,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
年參加工作以來,在黨組織的培養教育下,在各級領導和同志們的關懷支持下,在專家教授的指導幫助下,我扎根于縣村辣椒育種、良繁、生產基地,緊扣我市線辣椒產業化發展,致力于外貿辣椒新品種選育、良種保純復壯、栽培制度更新、新興產業創立及農業新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工作。這期間依據生產的不同時期和市場的發展需要,先后培育出聞名三秦的線辣椒“”品種,聞名全國的理想株型“8819”品種,國內首創富含高生物鈣線辣椒“陜椒2001”品種,以及干鮮兩用型線辣椒“陜椒”品種。同時,培育貯備了世界首例葉片專用型線辣椒20PF23新品系及適宜精加工專用的高色素線辣椒等新品系。我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省政府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各一項,國家農業部科技成果二、三等獎各一項,廳市級科技成果獎五項以及“創造發明科技之星獎”一項。
敬業愛崗,服務“三農”
回顧二十四年來,在我不平常的人生歷程中,我也忍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寂寞、曲折與艱辛。1979年我高中畢業,兩次高考落榜后便回到了家鄉縣青化鎮孫家村,回村后方興未艾的農村改革浪潮掃清了我心頭的失落感和自卑感,不久村黨支部選拔我擔任了村團支部副書記,從此我又振奮精神,結合本村農業生產實際,帶領團員青年開展農業科學實驗活動和多種經營生產技術推廣工作,立志要為發展農村經濟,幫助農民致富脫貧奉獻自己的力量。線辣椒是當地的主要經濟作物,但群眾作務技術落后,品種老化,影響發展。為此,我圍繞當地辣椒生產,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解決了生產中的不少問題。在工作中,為了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的業務技術水平,我不恥下問,虛心向老農和縣上技術員請教,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農業知識和技能,后來村上又推薦我去培訓進修學習,通過農業科技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和生產實踐的有機結合,我基本掌握和了解了辣椒的生長規律和操作規程,初步達到了獨立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深受父老鄉親的好評。1980年我得到前來蹲點的省蔬菜所莊燦然老師的器重,便吸收我參加了“陜西省辣椒育種研究”課題組,從此我便與辣椒結下了不解之緣。1981年我被縣農副公司聘請為半脫產辣椒技術員,1982年我首次受到團縣委的表彰獎勵,也就是這次表彰給予了我極大的鼓舞。從此,我騎著自行車,背上行李,帶上學習、生活用品來到遠離家鄉的村,開始了我艱辛而充滿希望的辣椒育種生涯。
離開家鄉,來到異地,對我來講是人生歷程中的第一個轉折點。此時,我思緒萬千,暗下決心,今后要奮發努力,扎實工作,刻苦學習,嚴格要求,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干點事情。從此我與莊老師一起調查了解當地生產現狀、存在問題,制訂目標和發展方向,不同時期白天堅持在育苗地和試驗生產示范田耕作、管理、觀察、記載,晚上加班學習,整理資料。為了使試驗研究工作精益求精,確保大田生產萬無一失,我們常常早出晚歸,風里來雨里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地奔波在田間地頭并溶入農民群眾之中,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受基地村干部和群眾的愛戴和尊敬。記得有一次晚上,在遠離住地的另一個村莊技術培訓,回來時已凌晨十二點,夜深人靜,漆黑一團,走著不由得人思想緊張,十分恐懼,小步跑到了住地。類似這樣的情境不知發生了多少次。結婚對每個人來說是一件大事,1985年正月初二是我結婚的大喜日子,正月初七我便告別了家人和新婚妻子來到辣椒實驗基地,開始了緊張的試驗材料的脫粒、整理和生產指導、試驗規劃、安排布局及整地育苗等項工作,由于當年工作任務較重,一干就是三個月,期間沒有回過一次家。為此,有人說我傻,也有人說我太認真,也曾受過父母多次指責和妻子的抱怨,但是令我特別高興的是當年我們就選育出聞名三秦的線辣椒“8212”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