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創新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高校創新教育是創新教育的組成部分,擔負著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光榮使命,我國高校創新教育是社會主義的創新教育,必須堅持創新“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方向,必須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創新教育中,著眼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型人格。高校創新教育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是搞好專門的常新教育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活動,二是搞好滲透在各學科中的創新教育,要求全體教師用創新精神來從事教育。[關鍵詞]高校創新教育;傳承教育高等學校創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種全新模式,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與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是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教育。高等學校創新教育在整個高等學校的教育活動應該處于一個什么地位,應該用什么導向來進行創新教育,根據我國高等學校教育的實際,應該選擇什么樣的路徑來開展創新教育,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將決定著高校創新教育能否持之以恒、行之有效地開展下去,因此必須認真加以研究。一、高校創新教育的定位創新教育和創新型教育是有區別的,但人們往往不加區別,造成不少混亂。創新型教育是相對于傳統型教育而言的,創新教育是相對于傳承教育而言的。所謂傳承教育是指以文明傳承為教育目的,以現有的知識、現行的社會規范為主要教育內容的教育。所謂創新教育是指以文明發展為教育目的,以創新意識、創新人格、創新能力為主要教育內容的教育。高校創新教育是高校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現階段由傳統型教育向創新型教育轉變過程中高校創新教育擔負著推動教育觀點創新、推動教育隊伍創新、推動教育制度創新的重要任務。高校創新教育是一種方法論教育。創新教育與數學、哲學、自然辯證法和科學方法論等學科一樣,歸根結底是一種方法論教育。所不同的是,數學課培養的是邏輯思維,哲學課培養的是辯證思維,而創新教育課則是培養人們的創新思維。高校創新教育是一種能力教育。能力是對知識的運用,高校創新教育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高校創新教育是一種人格教育。創新型人格是指主體在后天學習活動中逐步養成,在創新活動中表現和發展起來,對促進人的成長和促進創新成果的產生起導向和決定作用的優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緒、道德等非智力素質的總和。甘自恒認為創新型人格可概括為以下幾項素質:“(1)為人類造福的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2)對祖國、人民和親友赤誠的愛心;(3)善于對他人交流互補,友善合作的精神;(4)善于抵制繼承、綜合創新的精神;(5)勇于反思、質疑,發現問題的探索精神;(6)敢冒風險的大無畏勇氣;(7)重實驗、重實效的求實精神;(8)百折不撓,持之以恒的毅力;(9)勤儉節約、艱苦創業的精神;(10)獨立思考、敢為人先,敢爭第一的開拓精神;(11)熱愛事業、創崗位一流的敬業精神;(12)知難而進、自信、自強的精神;(13)扶貧助殘、救死扶傷、助人為樂的革命人道主義精神。”二、高校創新教育的導向創新是人的本質要求,人類開始步入知識社會,也意味著步入了創新社會,創新社會化,社會創新化。創新開始成為占主導地位的生產方式,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可以說一個人人創新、時時創新、事事創新、處處創新的時代即將來臨。面對即將到來的創新化浪潮,高校開展創新教育是正當其時的。創新是一種社會活動,必須有相應的社會規范來引導和約束。高校創新教育不能只重技能不重倫理。我們需要創造力豐富的大學生,但更需要具有良好道德的創新者。創新能力的開發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沒有相應的創新倫理、創新制度來規范約束創新活動,那么創新能力就像一個“潘多拉的盒子”,各種丑惡現象會打著創新的幌子改頭換面,招搖過市,危害社會。
社會主義國家的創新教育應堅持創新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導向。高校創新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品德。創新品德指勤奮、堅毅、人道、理想、奉獻以及為社會的發展進步而努力的品質。創新應以推動社會發展,造福于人類為取向的。違背推動社會發展和造福人類這個取向的創新是創新品德所不允許的。富蘭克林“樂于用自己的發明為別人造福”。愛因斯坦提出,“科學的目的就是為人類造福”。他說:“一切人類的價值基礎是‘道德’,‘道德’是對全人類更加幸福的命運的善意的關懷。”數學家控制論創始人維納認為,把巨大的能力用于卑鄙的目的就是犯罪。創新倫理是規范導引創新活動的理論。創新活動包括科研學術創新、文學藝術創新、知識產權創新、生產創新、生活創新等多方面。創新倫理就是規范這些活動的倫理。最基本的倫理規范就是創新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具體說來,包括實事求是,不弄虛作假,不違法亂紀,不違反社會公德,尊重他人的創新權,尊重已有的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等等。創新倫理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學術界還鮮有論述。在進行創新倫理教育時,可以以科技倫理為例子進行教授。創新倫理教育既要在創新教育中強調,也要滲透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要鼓勵學生創新能力,要反對濫用創新能力危害社會。三、高校創新教育的路徑選擇社會變遷存在著路徑依賴,還有以制度、文化來限定變遷的路徑選擇。許多高校的教育者其教育理論還沒有轉變過來,高校創新教育也是雷聲大雨點小,能夠長期堅持并取得實效的高校并不是很多。我們認為,彌補教育質量方面的缺失和促進創新需要有一系列的相關措施。教育行政部門在創新教育方面顯得有些動作緩慢。創新教育還沒有成為所有高校的公共選擇課,國內也沒有一所師范院校開設創新教育本科專業來為創新教育培養師資。雖然現狀不容樂觀,但是事在人為。高校創新教育應該積極主動地開展起來。高校創新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但說起來有兩條,一條是專業化,一條是學科化。所謂專業化,就是通過開設《創造學》、《創業學》、《創新學》、《創造心理學》、《創新教育學》、《創造工程學》等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所謂學科化,就是將創新精神滲透在學科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這兩條要并行堅持,雙管齊下。創造學是研究創造主體、創造發明過程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它對于指導創造性教育實踐,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方法具有直接而有效的作用。建議教育部把創造學列為正式學科和正式課程,要求大,中、小學積極創造條件,逐步開設不同層次的創造學課程;把創造學教育作為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核心方式,要求各級各類學校逐步實施創造性教育。把創造學作為公共課,十分必要,但僅靠一門公共課是很難取得很好的創新教育效果的。必須積極探索把各種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創新教育思想相互滲透、緊密結合并融會貫通的路子。只要處理得當,不僅不會影響專業課的教學效果,反而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對專業課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記憶更加牢固,在學習專業課的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取得兩全其美的實際效果。近年來,許多關心專業課創新教育的專家、學者們對課堂教學提㈩了很多好的建議和具體方法,如改變傳統的一言堂式的教學方式,采取啟發式、提問式、討論式等創新性教學方式,以便在課堂上活躍創新思維,提供一個暢所欲言的環境氛圍,激勵學生提出問題,討論問題,發現問題等,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