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如何理解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2004年9月召開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同志明確提出“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即: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在12月初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同志強調指出: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提出了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指導思想,是新形勢下破解這一難題的一把鑰匙。
“兩個趨向”如何看
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是對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工農關系、城鄉關系的科學概括。
那么,現在我國是否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階段呢?據測算,目前我國已進入了工業化的中期階段,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000美元,農業與非農產業的產值結構約為15∶85。這說明,工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根據國際上的成功經驗,在我國工業已經發展壯大的情況下,應該由以農業支持工業轉入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這樣一個新階段。
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不僅是由我國工業化所處的發展階段決定的,而且也與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有關。對于我們這個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解決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扶持和保護農業,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國人口60%以上居住在農村,農民安居樂業對于政權的穩定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只有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農村社會穩定才有堅實的基礎,工業才有廣闊的市場,城鄉關系才能協調,國家的長治久安才有可靠的保障。
正是在深刻分析我國工業化進程和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的基礎上,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我們黨提出了“兩個趨向”的重要戰略思想,為新形勢下解決好“三農”問題、推進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指明了方向。
以工促農如何促
現在,工業已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國家稅收和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工業。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3萬億元,財政收入2.6萬億元。從國家財力來看,我們已經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的實力。
我們這里講以工促農,不是讓工業企業直接支持農業,而主要是指通過適當的政策,加大公共財政支農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總的來說就是六個字:少取、多予、放活。
首先是要少取。種地納糧,天經地義,幾千年來一直如此。
在取消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后,黨和政府決定2006年起在全國范圍內全部免征農業稅,從而結束了長期以來農民種田繳納“皇糧國稅”的歷史。這是實施以工促農的重大舉措。其次是要多予。繼續堅持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進一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堅持和強化對農業的財政投入,將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各級政府基本建設投資的范圍,加大對農田水利、鄉村道路等小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從2005年起,免除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的書本費、雜費,并補助寄宿學生生活費;到2007年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這一政策,使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學讀書,完成義務教育。進一步增加對農村公共衛生體系的投入,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完善對農村困難群體的救助體系,逐步提高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大幅度增加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和技術推廣體系建設。
第三是要進一步放活。少取、多予說到底畢竟還是外部條件,解決“三農”問題還是要靠深化農村改革,進一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增添新的動力和活力。在全部取消農業稅以后,要全面啟動以鄉鎮機構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為核心內容的改革;從體制和法律上建立起保護農民土地權益的長效機制,著眼于控制耕地征占規模,著眼于保護農民合法利益,改革現行的征地制度;進一步推進農村金融改革,改善農村金融服務。
以城帶鄉如何帶
實施以城帶鄉的戰略方針,關鍵是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統籌中心城市發展和小城鎮發展、城市就業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等問題,推進城鄉的一體化發展和共同繁榮。
一是要切實加快城鎮化進程,為農民進城就業創造更多的機會。進城就業已成為當前農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要建立城鄉勞動者平等的就業制度,切實取消針對農民工進城就業的各種限制,真正一視同仁,平等競爭;依法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繼續解決好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增加對農村勞動力培訓的投入,提高進城務工農民的素質。
二是要創造一個農民進得來、留得住的制度環境,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結果,我國農民工占第二、第三產業就業人口的比重已經高達46.5%,占建筑行業就業人員的80%。農民工這么大的一個群體,盡管他們中許多人已經在城市工作了多年,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但由于收入低,無法實現在城鎮買房定居的愿望,長期處于流動狀態,很難成為穩定的城市居民。因此,要調整城市建設的思路,放寬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的條件。要積極探索多種形式,解決好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公共衛生、文化生活、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以城帶鄉,目的是要在城鄉互動中構建平等和諧的城鄉關系。即使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順利推進,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村發展面臨的困難,到2010年農村人口仍在7億左右,到2020年還會有5億左右。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絲毫不意味著可以放松農業和農村自身的發展。農村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城市的發展也離不開農村的促進和支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就是要使城市和農村緊密地聯系起來,在理順城鄉關系的基礎上,建立平等的經濟社會發展新體制。要進一步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進程,加快農村第二、第三產業和小城鎮的發展步伐,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同時,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讓所有農民共享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帶來的好處,真正建立起地位平等、開放互通、互補互促、共同進步、平等和諧的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