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股權盈余影響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本文介紹了股權分置的含義,基于盈余管理的概念,認為股權分置改革會在一定程度上會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同時也提出我國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問題也不會因為股份的全流通而得到徹底的解決。
“股權分置”是指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股份按能否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被區分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這是我國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形成的特殊問題。股權分置扭曲資本市場定價機制,制約資源配置功能的有效發揮;公司股價難以對大股東、管理層形成市場化的激勵和約束,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礎;資本流動存在非流通股協議轉讓和流通股競價交易兩種價格,資本運營缺乏市場化操作基礎。股權分置不能適應當前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要求,必須通過股權分置改革,消除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流通制度差異。
“股權分置”是我國資本市場最嚴重的制度性缺陷,在諸多方面制約中國資本市場的規范發展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變革,2005年4月29證監會《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管理辦法》,2005年9月4日證監會正式公布了《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它的完善了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相關的程序規范,在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和轉折點。
一、股權分置改革
股權分置改革,就是通過非流通股股東和流通股股東之間的利益平衡協商機制,消除A股市場股份轉讓制度性差異的過程。從微觀上,股權分置問題的解決將會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資本運營機制,從而從整體上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增強社會公眾法人股東的持股信心。從宏觀上,股權分置問題的解決將消除非流通股與流通股的流通制度的差異,加強對上市公司行為的市場約束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復資本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為資本市場功能的全面發揮創造條件,并從根本上推動證券市場的徹底變革,有效增強投資者信心。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當局在會計準則和公司法允許的范圍內利用會計手段或實際經營活動和交易以達到影響盈余為目的的行為。盈余管理是現代財務理論界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對盈余管理問題開展深入的研究,不僅有助于推動會計理論的發展,而且還對公認會計原則的制定和會計實務變革、公司治理結構、資本市場的有效運行、公司會計行為、完善公開信息披露機制等方面產生巨大影響。一直以來,國內外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失真是很普遍的現象。在這些失真的會計信息中,有的純屬會計造假,有的則是盈余管理所致。會計造假是公司管理當局蓄意的欺詐行為,由此形成的會計失真應該依法加以制止和嚴懲。而盈余管理是企業在有會計選擇的自由時,選擇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者是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的一種合規合法行為。有的學者甚至認為盈余管理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已經成為世界各大公司財務經理們應該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盡管盈余管理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它始終是違背了會計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原則,違背了高質量財務會計報告的精神。公司管理當局僅從自身角度出發進行會計信息披露,極有可能會對廣大投資者和整個資本市場的建設和功能發揮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我國企業盈余管理行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而且集中體現在上市公司,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上市公司引出了我國企業的盈余管理問題。
三、股權分置改革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
股權分置改革在以下幾個方面起到了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作用:
(一)改善了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
股權分置改革使上市公司股份得以全流通,解決了一股獨大,產權不夠明晰,流通股的比例過小等問題。在股權分置下,大約存在2/3的股份是不流通的,而且股權高度集中于非流通股,國有股權持股比例在60%左右。許多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所持有的比例均超過了50%,國有股處于絕對控股地位。這樣控股股東很容易利用其控股地位進行盈余管理,操縱會計信息,誤導投資者。股份全流通后,控股股東很難維持其絕對控股地位,這樣就減少了其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行性。同時,控股股東在經營公司過程中,如果經營不善,則會導致上市公司股票價格的下跌,此時就會有其他股東通過收購上市公司股票來獲取上市公司的控制權,原控股股東即失去控股地位,上市公司進行關聯交易的積極性和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二)促使上市公司注重公司價值
股權分置的解決,即股份的全流通,將有效抑制二級市場的投機性,重塑投資者的理性價值投資理念。在股權分置情況下,上市公司2/3的股份是不流通,只有1/3的股份流通,由于流通股所占比例較小,在“一股一票”制下,流通股股東參與公司經營決策的能力非常有限,通過參與公司經營決策來提高司價值的動力不足,所以流通股股東很少期望從公司的期發展中受益,而只是通過獲取買賣價差來實現自身收益,也就是所謂的投機。而這種投機行為使得股票價波動不能正確反映公司的經營業績,嚴重阻礙了股票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發揮,也不利于廣大投資者的價值投資理念的形成。股份全流通以后,股份再無流通與非流通之分,所有股東有了共同的目標利益,即公司價值的上漲,而不是具有歷史性質的賬面盈余。這樣,企業管理當局也就會對賬面盈余漸漸失去興趣,而將注意力集中于改善企業的經營,增加企業的現金流量上來。
然而,股權分置改革只是解決了我國股市的制度性缺陷的一方面,我國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問題也不會因為股份的全流通而得到徹底的解決。而且,國資改革的方針政策明確表明,出于國家安全和經濟戰略等方面的考慮,國有資本將對一些基礎性行業和戰略性行業控股。其次,上市公司的內部人控制問題即使在股份全流通狀態下也仍然存在。內部人控制即便在西方經濟發達的國家,也是困擾公司治理的一個問題。因此,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現象不會因為股份全流通而消失。
參考文獻
[1]劉月平,中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制度背景及行為研究.轉軌經濟下財務與會計問題的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2]湯谷良,朱蕾,從公司治理與經營模式看美國公司會計欺詐案,會計研究.2002.12
[3]青木昌彥,錢穎一.轉軌經濟中的公司治理,內部人控制和銀行的作用.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