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影視藝術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道德相對主義的傾向導致大學生道德判斷偏離正軌
一些影視作品將傳統美德丟進了垃圾桶,用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念肆意反對、顛覆和解構中華傳統美德,漸漸地走上了極端。即道德判斷陷入了沒有標準,沒有客觀尺度的道德相對主義。使大學生在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經濟環境時,顯得特別迷茫。如果缺乏正確引導,就會走向過度膨脹的道德相對主義。比如,《北京愛情故事》中的石小猛迫于工作的壓力,用金錢和職位交換了自己最純真的愛情;《丑女無敵》中的林無敵造型很是雷、厚眼鏡、麻花辮、銅箍牙。她以“丑”雷人,塑造了“以丑為美”的形象,引起了大學生們的模仿,效仿她們的行為方式;《古惑仔》中的“陳浩南”“山雞”等角色,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觀,爭強好斗,認為武力可以解決一些問題;大學生處于這樣的影視環境下,會變得無所適從,使他們本來的真偽、美丑、善惡、是非、榮辱的界限更為模糊。
二、庸俗作品的盛行誘發大學生泛娛樂化的傾向
影視作品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應該通俗易懂,讓更多的人能看得懂,但并不等于庸俗。影視作品的庸俗化是指:在市場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傳播低級庸俗的信息,甚至色情淫穢暴力信息,一味地迎合受眾的低級需求,滿足部分受眾感官刺激和娛樂需求。受這種趨勢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在價值上呈現世俗化、低俗化的傾向。例如以《人在途》為代表的作品,收視率一路打敗了許多精品,被稱為最成功的電影類型;還有許多低俗的微視頻,其中騎馬舞視頻風靡中國各大高校的校園,大學生們競相模仿,使大學生對高雅文化的認同感下降,審美情趣低俗化。好多大學生追求一種感性的、快節奏的、捧腹大笑的“快餐文化”,使很多大學生為之癡迷。
三、各種選秀節目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浮躁的大學生心態
近年來,許多電視娛樂節目競相搬上了熒屏。如《中國好聲音》《快樂大本營》等選秀節目滋生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這些節目展示的是“一夜成名”的舞臺,倡導的是一種走捷徑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使“草根”成為明星。在這里成功是所有的終極目的。隨著這些節目的泛濫和推波助瀾,一些大學生誤認為在這些節目中成為冠軍就是成功,就會被別人追捧,就會成為別人喜愛的明星,無形當中加劇了對明星的崇拜和明星之路的追求,助長了“不勞而獲”的風氣。在這種觀念的驅動下,一些大學生不再踏實地學習,靜下心來一步一個腳印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而是轉而投向“我要成名”的名利游戲當中,甚至為了名利,不擇手段,不顧廉恥。一些大學生荒廢學業追星或參加比賽的新聞屢見不鮮,就足以說明部分大學生浮躁的功利心態。一個社會要很好的發展,最重要的是依靠大批的大學生投入到物質生產的實踐活動當中去,創造更多的社會物質財富,才能讓一些人脫離生產勞動從事精神文化生產活動。
四、影視作品導致大學生充斥著崇洋媚外的心理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日益加深,外來文化大量涌進中國人的視野。在影視界,以美國好萊塢為代表的個人英雄主義電影、科幻影視作品。憑借先進的技術,高成本投入打造出的場面恢宏,火爆刺激的影視作品,吸引了無數中國大學生的眼球。以韓國為代表的偶像劇、家庭倫理片。它憑借細膩的情感描寫,凄美的結局俘獲了多數大學生的心。尤其是女大學生整天待在屋子里,看了一集接著一集,感動的淚水一滴又一滴,使韓國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不計其數的大學生。因此,好多大學生覺得國外的韓美劇就是高大尚,而國產劇拍得再好也入不了他們的眼球。這為大學生吸收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提供了便利,對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是很不利的。另外,無論是從國外引進的影視作品,還是國產的影視劇。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大量地植入廣告。國產劇的許多場景中植入的廣告都是國外的高端名牌產品。比如美國的蘋果手機、蘋果電腦、日本的豐田汽車、德國的寶馬汽車、奔馳汽車等一些國外豪華產品。這就使涉世不深的大學生們,在無形當中認同了影視劇的奢侈品,出現了數以萬計的“果粉”。甚至有的大學生為了得到蘋果手機不惜拿自己的腎去換,實在令人汗顏。這些人大多認為國產的都是不好的,產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
五、反映資本主義價值觀的影視作品導致大學生婚戀觀的畸變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積淀了深厚的傳統美德。其中以夫妻相敬如賓,相愛一生作為家庭美德。男人都被奉為顧家的好男人,妻子都被奉為賢妻良母。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外國的新鮮空氣進來的同時,“蒼蠅蚊子”也跟著進來了不少,污染了國內的大眾傳媒。這樣以追求高收視率、商業利益的影視節目就雨后春筍般閃耀在熒屏上。而當代大學生是與網絡、電視密切相關的一代,可以說是各種影視作品的首先欣賞者。它所宣揚的各種信息對大學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近年來相繼涌現出的相親節目。《非誠勿擾》《我們約會吧》《百里挑一》等電視相親節目將物質、銅臭味的愛情、婚戀擇偶觀搬到了熒屏之上,以迎合人們世俗的人性需求,使許多大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一拍即合的效應。所以,許多大學生的“婚戀觀”日益資本主義化。例如有的女大學生把節目里的“我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奉為自己的信條;把“我沒有在他身上聞到錢的味道”作為擇偶的標準。男大學生找女朋友也不是以結婚為目的,而是純粹為了滿足動物的本能,把追求數量作為衡量男大學生成功瀟灑的標桿。另外,有一些影片,如《北京愛情故事》、《閃婚》等所宣揚的“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只在乎兩個人一起的快樂感受,不珍惜愛情”,使大學生們奉為經典。好多大學生認為在大學中沒有談戀愛是不完整的,所以大學中同居、墮胎事件已屢見不鮮。在大學閃電式、短跑式的戀愛已成為大學校園的時尚。
六、導致有些大學生封建迷信
以及對個別“英雄”人物的盲目崇拜大學生作為知識分子,都接受過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的教育,要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反對一切唯心主義的封建迷信,可是一些大學生由于受到一些影視作品中鬼神觀念的感染,拋棄了馬克思主義,成為有神論者。只要是有點難度的考試,就到寺廟里燒香拜佛,祈求佛祖的保佑。更有甚者,一些大學生為了找到好的工作,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而是給寺廟里給很多香火錢,希望神仙給他們好工作。另外,美國的好萊塢大片,通常塑造一個英雄。他為了拯救美國或者全人類,不畏艱險,英勇作戰,最終戰勝了罪惡勢力,成了全人類的英雄。例如《蜘蛛俠》《古惑仔》成為許多人的偶像,許多人欣賞陳浩南、“山雞”等人,覺得他們非常講義氣,為了兄弟可以上刀山下油鍋,于是效仿他們,拉幫結派。“兄弟”在外邊惹了事,就幫著他打架斗毆,覺得自己特別“英雄”。針對以上負面影響,我們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收視率和商業利益。而應該更多地承擔一些社會責任。堅持文藝作品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另外,我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可以作為影視作品的題材,可以作為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美德、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載體。同時要積極借鑒美韓影視作品的成功經驗,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功能。
作者:付效文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