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傳統文化中黑色的魅力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黑色作為色彩序列中的極端色和“五行色彩”中的正色,以豐富的表現力和獨特的藝術效果在古今中外的視覺藝術中備受青睞,并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有其獨特的地位。本文主要是系統而深入的對黑色所特有的顏色魅力進行總結和分析。
關鍵詞:黑色;中華傳統文化;藝術魅力
1黑色的單純感
黑色相對于其他色彩給人帶來極大的單純感。它不具備色相和純度的屬性,只具有明度,我們可以通過明度變化,產生無窮的明暗變化,營造出多變的空間層次。在我國,黑色自古以來因其表面樸素、優雅的意境而受到青睞,尤其是在中國傳統水墨畫中的使用最為常見。墨色的淡濃干濕也可以表現形象的各種色彩感,也就是黑白的明暗層次可以反映豐富的色彩性質。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墨粉五彩之說,即干、濕、濃、淡、焦,全部用黑色的墨汁來體現。中國畫“墨”和“色”相通,用“墨”的濃淡層次帶來“色”的聯想感受,達到“雖是無色似有色?!蹦臅炄拘Ч谟袑哟胃械男埳洗蠓女惒省!安患拥で?,已極形似”,宣告色彩在繪畫中可有可無。從“潑墨”山水到“墨分五彩”,對黑色的運用更顯得駕輕就熟?!澳治宀省?,加上紙地,絹地之白為六色,再配以朱砂印章為七色,七色互用,變化萬千。水墨山水畫以墨色之美,利用干濕濃淡的變化,給讀者留有空間想象,是對世界繪畫的卓越貢獻。書法的用墨同繪畫有靈魂貫通之處,也是通過墨的濃淡干濕焦、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來表達自然界色彩的變換和書法家的胸懷意境。中國書法作品遵循計白當黑的法則,樸素的黑白二色有種返璞歸真、趨于平淡的美。黑白的強烈對比所產生的奇妙的書法藝術,同樣令人嘆為觀止。同樣,民間建筑多為黑瓦白墻,與用不同層次的墨色渾然一體的中國畫意境極為相似。
2黑色的穩定感
黑色的穩定、永恒使人們感到嚴肅、凝重、神秘、值得信賴。以黑陶文化為例,它以其黑色陶器為代表,具有震撼心靈的力量,讓人覺得凝重而又安適。它的審美效果不是滿堂生輝,而是寧靜致遠;它的審美品格不是優美,而是壯美和崇高,這種審美體驗和傳統的優美韻味有所不同,從而擴大了華夏傳統美學的內涵。在黑陶工藝中,龍山黑陶是最有代表性的,它分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紋飾一般較簡單,僅以磨光透亮的光澤作為器皿的主要裝飾,與黑色有機結合,是黑陶現出秀美韻致的風格之所在。龍山文化中的蛋殼黑陶剛健挺拔的造型,刻畫鏤空的裝飾以及“黑如漆、明如鏡、薄如紙、硬如殼”的整體效果是原始時代的設計將天然的工巧和人工的創造融為一體的一個重大突破。龍山黑陶作為原始禮儀的用器和精致的藝術品,永遠具有黑色珍珠般的神秘而誘人的魅力。其在經歷了歲月的磨礪后,愈黑、愈亮則愈顯珍貴。這種黑色使人感覺穩重、神秘、高貴、大方、典雅、內涵深沉,而黑陶的崇高壯美讓人們感覺到心靈震撼,寧靜而致遠。黑陶作為陶類極品,以土和火的藝術詮釋著古老的中華文明,演繹著力與美的結晶。以其制作之精致、造型之優美為世人所傾倒,被中外史學家譽為“原始文化的瑰寶”。
3黑色的包容感
黑色在色彩體系中屬于無色彩中性色,具有強大的適應性和調和性,不會同與之相組合的其他任何色彩產生不和諧,它常常有助于相配色彩或事物的風格展示,這種無限寬容性使它顯得具有深邃的魅力。黑色的中性特點與儒家的中庸之道和“大和為美”的審美觀相契合,成為藝術表達中常用的形式。以中國漆器對黑色的使用為例,有史記載,戰國秦漢時期的漆器色調即以黑紅兩色為主,這種色彩搭配在后代的漆器發展中更是表現到了極致。按中國人自古形成的色彩觀念來看,“天玄地黃”是一種基本觀念,說明能和黑色相配的基本色就應該是黃色了。我們看到,與漆器的黑色相配的基本色正是朱、黃兩色。朱色不等于黃色,但它是偏紅的黃色,因此也可以看做是在效果上強化了的黃色。漆器的黑色與朱、黃兩色的相配,隱含了中國人的天地觀念,并取得了一種熱烈而又幽深、沉靜的情感效果。再輔以其它顏色,就更加使人感到“涼彩絕艷,難與并能”了。中國漆器藝術對色彩效果的高度重視及其取得的成就,在漢唐藝術中也得到了繼承,并有所發展。如漢唐壁畫(包含唐代敦煌等處的佛教壁畫)、帛畫,唐代重著色人物花鳥畫、鉤金的青綠山水畫、唐三彩、琉璃瓦等的色彩,都是以漆器藝術的色彩為其源頭的。時至今日,在色彩效果的創造上,漆器藝術的光輝成就,仍有待于我們去努力繼承與發展。
4黑色的民族感
色彩的審美心理不是孤立的,它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的影響,受到整個審美意識的制約。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受到五行色彩學體系和儒家文化的影響,黑色在中國具有獨特性和民族性,這不僅表現在繪畫和傳統工藝中,還表現在人們對服飾顏色的選擇上。服飾既是人類生存的重要物質保障,又折射著社會的審美文化和意識形態。遠古人類在使用火之后發現,木材燃燒生成的煙灰和木炭會將自己的手和其他物品染黑,于是便用麻櫟皮、鼠尾草、栗樹皮等植物制成黑色染料。所以黑色成為了早期人類應用廣泛的染料基色。同時人們還發現黑色具有吸收熱能的特點,穿黑色的衣服令人感受到溫暖,這更使得黑色廣受歡迎。
隨著人類的文明演變,人們對黑色的體驗不再停留在溫暖、方便的層面,其魅力伴隨著五行色彩學體系和儒家文化的發展,更多地在審美層面上得以體現。此外,人們對黑色的喜愛,在很多少數民族服飾中也可看出。據《中國民間美術全集•服飾卷》記載,我國有三十多個民族喜好在使用黑色,占各民族總和的63%左右。我國少數民族服飾有穿黑色上衣配彩色裙子的,有彩色上衣配黑色褲子或裙子的,有黑色底刺繡五色紋飾的,有戴黑色帽子或纏黑色頭。
參考文獻:
[1]門德來,唐嵐.中國傳統色彩研究之黑色[J].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10,19
[2]邵漢明.中國文化精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2
作者:劉新元 單位:聊城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