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傳統文化中的死亡觀分析研究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下形成的中國傳統生死觀,在與現實社會中安樂死在我國的實際狀況之間的激烈碰撞中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對安樂死在中國的實行造成了諸多影響。本文主要論述了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影響安樂死在中國發展。
關鍵詞:安樂死;死亡觀;傳統文化。
現代意義上的安樂死最早出現在19世紀,而人們真正開始認真研究它則是始于20時間70年代。自安樂死產生開始,就伴隨著無休止的爭論,無論是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有自己的理由來支撐各自的觀點。這種爭論隨著改革開放以后,現代安樂死的概念傳入中國而一同進入了國內。由于中國與西方國家歷史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安樂死在中國也挑戰著中國傳統的文化觀念。
在中國傳統死亡觀形成過程中,影響最大的當屬儒、釋、道三大流派,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中國傳統社會習俗,在注重生時的價值和意義的同時,將死亡看作恐懼與痛苦,試圖通過對生的追求來超越死亡。
1.儒家傳統思想中的生死觀。
儒家思想中認為死亡是一種自然規律,不可抗拒,《論語》中也有“生死有命”的說法。儒家對于死亡應該秉持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但是在生與死的問題上,儒家特別重視生命的生的質量。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季路,曾經問過孔子死是什么,孔子回答道:“未知生,焉知死?”關于生是什么的問題,孔子則有另一番解釋:“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孔子的意思就是說人要先懂得生命和生命存在的意義,而生命活動的意義在于作出對他人和社會有意的事。
2.道家思想中的生死觀。
《老子·二十五章》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家認為,天地人皆在道法之中,道即是自然規律,人由生到死的過程是自然界中的客觀規律。從這一點上說,道家與儒家的生死觀是相同,都尊重死亡的是自然規律的結果。但是道家在對生的觀點上與儒家有很大不同。道家強調力求長生,《老子·五十八章》中有“長生久視”,《莊子·至樂》中亦有“以無為以誠樂矣”。這些都是在說應當要盡力避免對生命造成傷害,并且要積極主動的尋求延年益壽的方法,試圖通過長生來實現精神上對死亡的超越。
3.佛教思想中的生死觀。
佛教與基督教不同,沒有創世說,但是它也反對殺人,原因在于佛教認為人都有一強烈的本能叫自體愛,當受到或面臨傷害時就會產生恐懼與痛苦,因此不宜殺人也不可自殺。傳說佛陀(即佛)為眾比丘(即修行者或和尚)“不凈觀”(佛教中一種觀身不凈而去除欲念的對治方法),其中有比丘對自身的不凈而對自己產生厭惡,就自殺或者叫其他的比丘殺死自己。佛陀聽聞之后便召集所有的比丘來責問:“汝等愚癡,所作非法,豈不聞我所說慈忍護念眾生?而今云何不憶此法?”[1]為此,佛陀才為出家者立下了殺生戒。還有比丘因為病重痛苦難忍,欲求自殺,也被佛陀訓斥,由此看來病痛而尋求安樂死的人同樣也不會得到佛教的支持。佛教認為生命的價值應該最優先考慮,“救人一命勝造七級佛屠”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從中也能看出佛教旨在救人性命而不許殺人。
4.中國傳統社會習俗下的死亡觀。
中國上千年的封建禮教下,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倫理系統,而這種倫理系統有著嚴格的等級和人倫次序,滲透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連人的生死都包括在內,其中最有特點的就是血緣親情關系。
血緣關系是建立在婚姻和生育基礎上的人際關系,從原始氏族社會開始,血緣關系就是聯系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基本的紐帶,氏族社會產生與發展也是依靠這一紐帶的,可見血緣關系所具有的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在人倫常理上,基于血緣親情的一項重要的義務就是“孝”,晚輩對長輩要盡孝,在生死的問題上就是對長者死老病死的關懷。“養老送終”、“頤養天年”就是這樣一種文化背景下,對老者生死問題的詮釋。對年老甚至重病的親人采取安樂死的方式結束其生命,在中國這樣的社會習俗下是違背倫理道德的,與孝道相沖突,也容易導致其他親屬的非議和反對,從而破壞了血緣關系的穩定。相對的,家中的長輩對晚輩的關愛也是傳統文化中“尊老愛幼”的一部分,特別是父母對子女的疼愛和期望。
每一對夫妻奮斗半生都是在為哺育和培養他們的子女而奮斗著,當子女因面臨病痛無法治愈的時候,哪怕治愈的可能性僅僅存在于他們的想象之中,也沒有哪一對夫妻會輕易放棄治療。中國人的觀念中,親人能夠活著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二、安樂死在中國的現狀。
2007年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浙江地區安樂死社會意向調查研究》項目對浙江地區1423名城鎮居民做了關于安樂死認同度的問卷調查。其中對問題:對安樂死的了解程度;是否贊同對危重病人實施安樂死;病人事都有權選擇安樂死;自己是否愿意選擇安樂死這4項的調查結果顯示出多數人對安樂死的支持態度。對安樂死了解或聽說過的人數占到95.4%;贊同對危重病人安樂死的占79.1%;認為病人有權選擇安樂死結束生命的占82.2%;在對自己是否愿意選擇安樂死的問題上75.6%的人選擇了愿意。調查結果還顯示出,居民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對安樂死的支持度也相對越高,二者成正比關系。[2]這一系列數據都反映出當前社會,人們對安樂死的實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識和心理準備。
總的來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社會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發展,人們受教育度也不斷提高,思想觀念也不在不斷變化,對一些與傳統觀念不同甚至是相悖的問題也有自己的思考。在這樣一種條件下,中國人在關注如何“優生”的同時,也開始探究如何“優死”的問題。
三、傳統觀念與現實狀況的碰撞。
根據調查統計的結果顯示,早在20世紀90年代,全國各地,如上海、河南、陜西等便已經有了悄悄實施主動安樂死的例子,[3]但是更多的情況是患者或親屬對安樂死的強烈意愿得不到實現。其原因除了法律上沒有專門對安樂死立法以外,還有的原因在于傳統觀念中親屬的血緣倫理與醫生的職業道德都不允許安樂死的實行。
1.親情紐帶對安樂死的阻礙。
近年來,我國人民的思想觀念在不斷改變,對于安樂死的態度也表現出較高的理解與支持。但是,在具體到自己或者親人時,情感的因素往往遠大于理智因素。人們都不愿意受到病痛的傷害和折磨,都希望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因此對安樂死的實行都明白其目的和作用。在實施的過程中的另一大阻礙便是害怕受到其他親屬、朋友和社會的議論,在這樣的顧慮下安樂死也無法順利的實行。
另一方面,從歷史上看,過去在醫學上被判定為不治之癥的一些疾病,如:肺結核,天花等,經過醫學家的努力,現在都已經可以治愈,甚至讓人類免疫。因此,當前醫學水平還無法治愈的某些疾病,并不能絕對地稱為“不治之癥”。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情況下,沒有人能確定那些被暫定為不治之癥的疾病哪天就能被治療。因此,當人們對處于病痛中的親人實施安樂死之后,這中病又能被治愈了,那時被安樂死者的親屬將面臨巨大的自我譴責。因此,在可能面對的巨大壓力面前,任何一個人都是很難作出安樂死這樣一個選擇的。
2.傳統醫學理念的阻礙。
在一項對該有誰來執行安樂死的調查中顯示,大約77.6%人認為該有專業人員來執行,[4]而現實是大多數醫生都不愿意參與到這個過程中,這與西方一些國家,如荷蘭,多達81%的全科醫生均參與過執行安樂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5]傳統觀念中認為醫生的職業操守要求其要盡力挽救生命,而不是殺死生命。事實上,現代醫學理念中,醫者的使命更重要的是在于減輕病人的痛苦。醫生有責任與家屬一同努力減輕或最終解除處于不治之癥的折磨中的患者的痛苦。
同時,在維持危重病人的生命的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醫療資源,這是對有限醫療資源的極大浪費,同時也產生了少數富裕家庭奢侈醫療現象的出現。古代名醫扁鵲就提出過“六不治”的觀念,其中就有提到出病人的病癥已經不能救治了所以“不治”,就是在提倡節約醫療資源,將有限的資源的利用率發揮到最大。超級秘書網
3.安樂死實施的法律障礙。
安樂死實施的法律后果也是阻礙安樂死實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我國《刑法》的解釋,實施安樂死仍然屬于故意殺人,按故意殺人罪論處,只是因其目的和情節可以從輕處罰。而從醫學的角度來說,安樂死是以使病人通過死亡來擺脫病痛折磨為目的的醫療行為,因此可以避免其違法性。要避免安樂死的違法性就需要通過立法來規范安樂死行為,但是安樂死立法還需要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北京松堂關懷醫院院長李偉認為:安樂死是一個高尚的行為,它的合法化必須是在一個整體公民素質都良好的社會里,當整個民族對生命與死亡的理解和認識都達到一個層次,安樂死才能在一個安全、真實的情況下進行,而他認為現在的中國還不具備這樣條件。[6]
四、結語。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許多傳統的觀念根深蒂固,安樂死的實行在中國仍然有很長的一段路有走。死亡是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既然它不可避免,那么人也就應該有權利要求更加尊嚴的死去。
死亡作為一種自然規律不會因為人為的干預而改變。安樂死作為解除病人痛苦的一種手段其本身并沒有錯。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對人的死亡有正確的認識,能夠坦然的接受死亡。我們應當積極尋求安樂死合法化,讓安樂死能正確的,安全的服務于所有有需要的人。
參考文獻:
[1]何信鈺,鄭名杰等。安樂死與宗教[EB/PL].crs.nccu.edu.tw/RMS/PR/files/Euthansia1.doc.
[2]何農,傅衛東。浙江地區城鎮居民安樂死認同度調查與分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09年9月。
[3]石大璞,喻琳。從典型案例及民意調查看安樂死在中國之現狀[J].中國醫學倫理學。1995年第6期。
[4]同[2].
[5]楊素梅,李秋香。不同人群對安樂死的認同態度調查分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1年第3期。
[6]孫道萃。安樂死———一種來自文化的解讀[EB/OL]./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40410.
[7]張銘一譯注。論語全集[M].海潮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8]饒尚寬譯注。老子。中華書局[M].2006年9月第1版。
[9]孫通海澤注。莊子。中華書局[M].2007年3月第1版。
[10]劉自覺。解析死亡———走入神秘幽暗的世界[M].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