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地方農村產業結構改革實踐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05年元月19日至23日,我到廣西柳江縣三都鎮白見村就該村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進行調研。我們與村委會進行了長時間座談,參觀了村里的生產建設和村落建設,并走訪了農戶,取得了第一手資料。
一、白見村概況
白見村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柳江縣三都鎮,下設板朝屯、槎山屯、龍塘屯、白見屯等13個自然屯;有1700戶人家,5670人,平均每戶3.3人;耕地5700畝,其中水田3460畝。該村以私營經濟為主,年總產值1300萬元,人均年收入2500元。
作為典型的西部農村,白見村以農業為其支柱產業。歷史上白見村主要種植水稻和甘蔗,農民生活曾經普遍比較貧困。九十年代初,村中有部分人不甘于現狀,大膽嘗試,自發地開始草皮、生姜等各種經濟作物的種植,并率先嘗到了富裕的甜頭。村民們紛紛仿效,逐漸自發地改變自家的種植結構。
為了更好地引導白見村的產業結構調整,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農民大膽調整種植結構,有計劃地調減糧食生產面積,大力發展高效益經濟作物,并派農技人員入村入屯進行技術指導。今天,白見村已經形成了以花卉苗木為品牌農業的極具發展前景的種植結構。
二、白見村近兩年農業發展數據統計
花卉苗木:由原來的兩個屯發展到2004年的8個屯,種植面積由原來的350畝發展到2004年的1800畝(其中花卉800畝,苗木1000畝)。年內全村生產草皮150萬平方米,實現總產值375萬元;其他花卉、觀賞苗木、綠化苗木以名聲在外,產品供不應求。
糧食生產:種植面積有計劃地調減,2004年減至4721畝,由于品種、技術和管理的更新,糧食總產量達1849800公斤,比上年略有下降,實現人均有糧400公斤,糧食(稅費)入庫以完成90%以上。
蔗糖生產:面積1221畝,預計進廠原料蔗可達6500噸(售價150元/噸)。
其他作物:產量穩中有增。生姜種植面積980畝,總產量1421噸(生產成本0.3元/斤,市場售價1元/斤);蔬菜716畝;種桑養蠶87畝;其他林、果類也有所增產。
養殖方面:2004年生豬存欄1465頭,肉豬出欄1938頭;家禽存欄19676只,上市出售57878只;山羊存欄2502只,年內出欄6694只;水產品比去年增產5%以上。
三、白見村農業發展特點分析
由白見村農業的發展歷程和現狀,結合走訪農戶所掌握的事實,可以總結出該村農業發展的若干特點如下:
(一)糧食生產仍然是農村經濟的支柱,但產業重心正迅速向優質高效農業轉移。
作為一個典型的西部農村,糧食生產在整個產業結構里仍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白見村的經濟作物(尤其是花卉苗木)的大規模種植最初是在一兩個屯中出現,然后在縣、鎮政府的引導和村民中先進分子的帶領下,開始迅速逐漸鋪開。產業結構調整有望在三到五年內完成。
(二)產業結構調整起初屬于村民自發行為,但后期政府的介入起到了關鍵作用。
九十年代以前,村中已經有四季豆、蓮藕、食用菌、種桑養蠶等經濟作物的種植,但都沒形成規模。1992年前后,個別有遠見的村民開始了草皮的種植。他們算過一筆帳:每方草皮收購價2~3元,每年能收3苗,這樣每畝地每年就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扣除草種、農藥、化肥等每年每畝500~1000元的生產支出,每畝凈收入有4000元出頭;而種糧食每畝每年能有2000元的凈收入就已經是奇跡了。這些村民說干就干,有的還把自家的水田(秋冬季)和旱地全部用來種草,他們成了村里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緊接著又有人開始了樹苗和鮮花的種植,收到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白見村的花卉苗木產業由此開始顯現雛形。村民們紛紛效仿,種植花卉苗木的隊伍也逐漸壯大。縣政府經過調研,了解了這一產業的光明前景后,為了使之規模化,實現綜合開發,便果斷介入,大力扶植,在政策上予以傾斜:縣農業局成立了“花木辦”,并在經濟政策上實行“補貼、保收、貼息”三大政策,并派農技人員入村入屯進行技術指導。有了政府的引導和優惠政策,農民們便開始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大力改種花卉苗木,到今天已經初具規模,形成了白見村的特色產業和品牌產業。這樣,白見村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就完成了由村民自發向政府引導的過渡。
(三)花卉苗木產業已經初步形成比較成熟的產銷機制。
首先,在生產上,已經形成了一套“以快養慢”的種植模式。有很多農戶都是同時種植草皮和苗木的,草皮的收購價雖然不是很高,但是在旺季種下后最快28天就可以鏟起來賣,一年平均能收獲3~4苗,平均每個季度每畝草皮收入1500元,可見種植草皮是一種“見效快”的產業;而苗木則不一樣,種植的時間越長就越能賣個好價錢(一般的小葉榕第一年每棵大概只能賣1.2元,第二年5元,第三年15元,第四年則能達到30元),可見種植苗木是一種“收入高”的產業,但是苗木的生產周期卻長的多。為了協調好“見效快”和“收入高”的關系,很多農戶都采取了“以快養慢”的策略,即:種植草皮短期內迅速取得可觀收入,緊接著繼續把這部分資金投入苗木的生產種植,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苗木生產的資金問題。其次,在銷售上,有一部分人從種植業中分化出來轉而從事花卉苗木的技術引進、銷售流通和對外園藝施工工作。我走訪的村民中,就有一對顏氏兄弟成立了“柳州市板朝園林綠化有限責任公司”,負責白見村90%花卉苗木的技術引進以及該村板朝屯大部分草皮的銷售流通。現在,白見村板朝屯已經建成“柳州市大型草皮苗木花卉基地”,許多草場已經擁有園林綠化工程設計施工隊伍和園林綠化養護隊伍。
四、白見村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的原因分析
應該說,白見村的產業結構調整還在繼續,調整過程中還有村集體經濟薄弱等一系列問題要解決,但是就近幾年該村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目前現狀來看,還是卓有成效的。經過各方面綜合分析,我認為白見村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緊密結合當地發展的實際,地緣優勢和區位優勢明顯。
近幾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加快城市建設勢頭正盛,綠化建設所需花卉苗木供不應求,這就給花卉苗木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市場前景十分廣闊。尤其是從去年開始柳州市這一工業重鎮重新進行大規模城市規劃建設,大量的園林綠化需求無疑給轄區內的白見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政府的優惠扶植政策。
縣政府為了使花卉苗木產業規模化,實現綜合開發,果斷介入,在政策上予以傾斜:組織上,縣農業局成立了“花木辦”,由副局長掛帥;經濟上,實行“補貼、保收、貼息”三大政策,具體說來就是,對每畝苗木收入超過1000元的農戶每畝補貼300元,對每畝每畝收入不足600元的每畝補夠600元,用于發展苗木的貸款第一年免除利息(由鎮政府貼息);物質上,在草皮種植業剛剛興起的時候,免費給種草戶撥發農藥的化肥;技術上,派農技人員入村入屯進行技術指導,還舉辦各類科技種植培訓班,據我所走訪的一位村民說,所有的培訓不但費用分文不收,而且培訓期間免費提供一日三餐,培訓結束后還給學員發錢!政府提供這樣的優惠政策,村民們的積極性怎能不被調動起來呢!
(三)村民中不乏眼光長遠、文化素質高者。
經過走訪農戶,我發現他們都受過比較好的教育,有的還跟我大談“市場經濟”和“效率至上”……也正是由于有這些人,這些在別人種糧時卻種草的人,這些在別人種草皮時卻種苗木的人,這些在別人紛紛搶種花卉苗木時卻轉而從事技術引進和銷售流通的人,白見村的花卉苗木產業才會有今天的規模。超級秘書網
五、對白見村產業發展方向的幾點建議
(一)真正實現花卉苗木的產業化經營和集體化改造,打入國內外市場。
雖然村里已有一部分人專門從事花卉苗木的技術引進、銷售流通和對外園藝施工工作,但是那畢竟是村民自發分化的結果,村民個人的文化水平和捕捉市場動向的能力畢竟有限,從而不可避免地給技術引進和銷售流通這些重要環節帶來一定風險,而個人又沒有充分的能力來化解這些風險。我建議對現有的個人營銷網絡進行集體化改造:籌措各方資金創立一個集體經營的鄉村骨干企業,專門負責技術引進、銷售流通和對外園藝施工工作,從而取代現有的個人營銷網絡,并積極鼓勵廣大村民和原先從事這項工作的村民以及社會各界參與投資和利益分配。這樣不但最大限度利用了現有資源,提高了白見村整個花卉苗木產業抵御風險的能力,有利于真正實現花卉苗木的綜合開發和產業化經營,并且從根本上壯大了集體經濟的力量。集體化改造完成之后,村委會應該積極申報特色項目,爭取國家支持,提高產品質量,打入國內外市場。然后成立服務實體,對農業生產開展系列化統一服務。
(二)依托花卉苗木產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花卉苗木產業是個特殊的產業,創造的不但是巨大的生產效益,還有可觀的旅游效益,不好好利用實在可惜。白見村應該規劃好草地和林地的田地建設,使之在便于生產的同時具有可觀賞性,并加大宣傳吸引四方游客前來參觀。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餐飲、住宿等第三產業。例如,利用交通便捷的優勢,積極興辦商貿、餐飲、房地產開發等集體項目;在原建的"天泉游泳池"和"天泉漁場"的基礎上,依托集體土地、房屋等資源,建設各類村辦市場、商貿街、商業網點等,發展物業租賃經營;由集體統一開發建設工貿小區,實行場地、水電、環保等有償使用、轉讓、服務,等等,以此推動第三產業發展。
總之,應該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積極轉換思路,要注重因地制宜,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大好時機,找準突破口,確定發展重點,選準發展項目,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積極探索多種符合當地實際的實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