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區農業循環經濟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農業推行循環經濟是整個社會體系全面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社會的關鍵環節。沒有農業循環經濟,就不可能建立整個社會的循環經濟,更談不上建立循環社會。尤其是中原經濟區以及鄭州航空港經濟區的建立,使得河南農業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中原經濟區是以河南省為主體,延及周邊,支撐中部,東承長三角,西連大關中,南臨長江中游經濟帶,北依京津冀,具有自身特點,優勢獨特,經濟相連,使命相近,客觀存在的經濟區域。它的建立,使河南在全國區域格局中具有難以替代的樞紐地位。再加上,近兩年航空港經濟區的設立,更加凸出河南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樞紐地位。因此,把握中原經濟區發展的有利時機,充分利用河南地區的交通、人口優勢,發展河南省農業循環經濟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河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2013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實施意見》,針對農業農村發展所面臨的一些新矛盾、新問題,提出要“加強城鄉統籌,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大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等,十分重視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問題。結合河南地區農業大省的獨特優勢,目前河南省農業循環經濟主要存在三種模式:一是以南陽西峽、洛陽、鄭州中牟為代表的生態農業模式;二是在河南省內普遍存在的以沼氣為紐帶的能源綜合利用產業模式;三是以鄲城、滎陽為代表的農副產品深加工模式。可以說,全省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發展中,已經初步探索出了一條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特色道路。但是,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河南省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也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諸如農業自然資源利用率低、廢棄物資源轉化利用水平低、環境污染嚴重等。綜合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自然原因
農業資源約束加劇。河南耕地總面積1.19億畝,居全國第4位,但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08公頃,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1/4,且呈遞減趨勢。農業資源利用效率低。河南是人口大省,人均占有自然資源少,但長期以來,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在大部分地區并未得到明顯改變,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經營模式仍將長期存在。農業環境污染嚴重,農業廢棄物的慣性露天堆放、生活垃圾的隨意丟棄,已經嚴重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惡化了農村生活環境。同時,城市工業污染向農村轉移趨勢加劇,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相互交織,使得農村的自然生態系統遭受了嚴重損害。
(二)社會原因
主要表現為參與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主體因素,即人的因素,也就是農民和政府部門。一方面農民是河南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主力軍,他們對生產要素的改進有著極大的主觀能動性,而河南省的現狀是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普遍不高,“農業循環經濟”這一新的發展模式他們知之甚少,更談不上積極參與;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忽視另一個主體,那就是政府部門,片面強調發展的速度,而忽視發展的質量,形式主義和機會主義思想嚴重,使得農業循環經濟遲遲不能形成規模和合力,不能發揮出循環經濟的示范效應。
(三)經濟原因
一方面資金投入不足。農業循環經濟需要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才能逐步顯現其綜合效益,因此需要有巨大的資金投入來進行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引導農民積極參與新的發展模式實踐;另一方面內在經濟驅動力不足。按照經濟學的假設,人都是“經濟人”,因此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每個經濟體都是在成本-收益框架下去追求經濟利益,而不是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農業生產的經濟價值較低,由于缺乏強有力的工業支撐,河南省農產品大幅增加的同時,卻出現了農產品銷售不暢、價格偏低、農業效益持續下滑的局面。
(四)科技原因
農業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模式,有別于傳統的小農經營模式,它實質上是一種低投入、高效率、高循環、高技術的新型農業經濟。要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需要有科學的管理和指導,需要將工業加工和農業生產有機結合起來;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使用更多低害或無害的新工藝、新技術,支持循環系統和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研究,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逐步修復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循環能力。而科技因素歸根結底是人的因素,循環經濟人才的缺乏,使之不能得到有效的推廣。一方面隨著全國經濟、技術等方面的不斷進步,現有的農村人員技術水平已經不能夠滿足社會需求,逐步被社會淘汰;另一方面河南農業方面的技術服務機構基本處于癱瘓狀態,加上由于河南的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難以留住和吸引人才;另外,隨著河南省招商引資的力度不斷加大,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得到了提高。2012年年初,河南省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力爭到2015年,河南將形成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集群100個、50億元以上的集群50個、100億元以上的集群20個。因此,農業產業化的不斷發展,所需要的農業技術人才的數量逐步提高,導致農業循環經濟方面的專業人才不斷缺乏。
三、河南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對策建議
(一)提高思想認識,號召全員參與迫在眉睫
首先,政府作為各項工作的職能管理部分,必須轉變發展理念。對于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應該從自身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在工作過程中要把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大事來抓,充分發揮指導和推動作用。一要改變傳統農業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把循環經濟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科學發展觀落實到農業生產實踐中去;二要加強對各級領導干部的培養;三要引導農民樹立復核循環經濟發展的消費觀念,形成農村綠色消費氛圍,使農民和農村企業增強資源憂患意識和環保意識:利用各種媒體,對農業循環經濟進行宣傳和講解;加強對農民進行培訓,搜集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樹典型,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其次,作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主力軍的農民,也要加強自身學習教育,克服短期行為;提高生態環保意識,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樹立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理念;不故步自封,在原有農業循環經濟形態的基礎上,從小農經濟走向現代化經濟。
(二)政策制度
1、賦予農民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
以激勵農民對土地長期投資的積極性。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改變土地用途,不損害農民對土地承包權益的前提下,積極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依法自愿有償,允許農村以轉包、出租、互換、股份制等形式進行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2、盡快為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第一,政策投入制度。積極運用貼息、補助等財政杠桿,引導各種社會資本投向農業。多渠道籌集開展農業循環經濟所需要的資金,適當安排生態農業專項資金,用于開展生態建設規劃、技術培訓、經驗交流的補助。綜合利用財稅、投資、信貸、價格等政策措施,調節和引導農業投資主體的經營行為。建立自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激勵約束機制。第二,考核制度。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為有效確保此項工程的順利進行,各級有關部門都要明確分工,不僅明確專門機構、專人負責,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工作考核機制,列入年終考核內容,必要的情況下給予獎勵。第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基礎設施也是農業發展和建設農村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切實調整資金的投向和結構,將基礎設施建設由城市為主轉向更多地支持農村,財政性建設資金要向農村傾斜,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發展節水灌溉,重視耕地保護和土壤改良,加強農村生態建設,搞好水庫整險加固,加快鄉村道路建設,電力和通訊設施建設。
(三)積極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新模式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外延,從單向循環向“產業鏈”或者“產業網”的目標邁進,擴大適用范圍,探索農業節本增效的新途徑,逐步實現粗放農業向精準農業的轉變。
(四)多途徑使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
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農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為加快土地規模經營步伐,一方面要進一步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不斷完善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體制機制,減少農民的后顧之憂和對土地的依賴;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創造條件擴大農民在農業之外的就業局到,使農民在農業之外獲得比較穩定的就業機會,讓農民從土地上轉移出去。
(五)科技層面
結合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多途徑籌集資金,加大對發展集約循環型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支持力度,積極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借鑒國外推行農業循環經濟的經驗和引進先進的核心技術,在對農民加強素質教育、加強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農村義務教育、擴大職業院校面向農村的招生規模,加大對院校農林類專業學生的助學力度,減免種植、養殖業專業學生的學費。同時,加大對農村勞動力的技術和技能培訓,制定適合農村口味的學習方案和計劃,編寫通俗易懂的培訓教材,把農民最想知道,生產最需要的東西納入到培訓中來,采取機動靈活的培訓方式,把課堂系統培訓和利用實踐培訓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把廣大農戶培養成有較強市場意識、有較高生產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現代農業經營者。
作者:李淑紅單位:河南經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