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少數民族人口增減與經濟的關系和建議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少數民族人口增減與經濟的關系和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少數民族人口增減與經濟的關系和建議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問題歷來就是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衡量經濟發展的一級指標一般為經濟增長、經濟結構、生活水平。其中經濟增長指標作為硬性而且容易量化的指標,是通過GDP來測算;經濟結構指標一般用產業結構來說明;生活質量指標可以通過人口增長率、人力資本存量、就業水平、消費水平等指標加以衡量。目前,隨著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深化,生態、環境等資源指標也作為衡量標準之一加以考慮。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也已得到相關研究的證明。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2010年新疆少數民族人口占新疆總人口的61.55%。其中,吐魯番地區、伊犁州直屬縣市、阿勒泰地區、阿克蘇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區、和田地區等7個地州的面積占全疆總面積的49.73%;這7個地州的總人口占全疆總人口的60.30%,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疆少數民族總人口的80.26%,少數民族人口占這些地州總人口的81.92%。①可見,這7個地州是新疆少數民族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這7個地州少數民族人口的過快增長引起了新疆少數民族總人口的快速增長。因此,本文以這7個地州為例來分析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一、人口增長與GDP的關系

人口增長與GDP之間的關系是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關系中的核心關系。GDP是某一國家或地區當年生產出來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是微觀層面的企業生產總量的最終價值的總和。企業的生產是通過一定的技術,把各種投入要素以一定的比例和組織方式結合起來而進行的。投入要素中,勞動力作為重要的投入要素,其數量和質量決定著產出量的多少。如果假定勞動者的素質相同,資本無限可取,其他條件保持不變,那么勞動力數量就成為決定產出規模進而決定經濟增長、最終決定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人口是個總量規模概念。人口多并不意味著勞動力豐富。人口年齡結構和素質結構是影響勞動力規模的核心因素。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數量在不斷地增長,由1982年的7991100人增加到2010年的13050906人,凈增人口5059806人,年均增長率約為1.77%。生產總值1982年為417158萬元,占全疆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4.18%;2010年生產總值為16243780萬元,占全疆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9.87%。可見雖然GDP絕對量增長了37.94倍,但是在全疆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卻大幅下滑。1982年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均生產總值為522元,全疆為488元;2010年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均生產總值為12616元,全疆為25057元,差距為12441元。①近30年的數據顯示,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的增長并未帶來相應的經濟增長。那么,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究竟如何,有必要做進一步分析。(一)少數民族地區人口與GDP之間長期均衡關系變動的量化分析一般而言,若經濟變量是非平穩的,但它們的某種線性組合卻表現出平穩性,則這些變量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即協整關系。本文對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人口之間的關系進行協整檢驗,考察這兩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對變量間的協整關系進行檢驗,檢驗對象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基于回歸系數的協整檢驗,如Johansen協整檢驗;另一種是基于回歸殘差的協整檢驗,如CRDW檢驗、DF檢驗和ADF檢驗。本文主要用Engle和Granger提出的協整檢驗方法,即對回歸方程的殘差進行單位根檢驗。判斷時間序列{xt}和{yt}是否存在協整關系,首先應判斷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同階單整,如果序列{yt}經過d次差分后具有平穩性,則稱該序列為d階單整序列,表示為I(d)。若同階單整存在,則說明變量之間有可能存在協整關系。構建長期均衡模型yt=β0+β1xt,采用OLS方法進行估計,這樣協整檢驗就轉換為對方程的誤差項是否存在單位根的檢驗,利用方程估計的誤差項進行DF檢驗或ADF檢驗來確定其平穩性,當檢驗證明誤差項為平穩時間序列時,可以認定時間序列{xt}和{yt}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二)數據來源與實證分析1.數據來源。本文分析所使用的樣本取自1978年~2010年的年度數據。數據來源于《新疆生產總值核算歷史資料(1978~2004)》,《新疆統計年鑒》(2006年~2011年)、《新疆五十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公安廳編印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口統計資料(1978年~2010年)》等。GDP為上述7個地州的地區生產總值,代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為消除價格因素的影響,對現價GDP利用全疆地區生產總值指數按1978年不變價縮減,成為不變價GDP;pop表示7個地州總人口。由于取自然對數能夠使趨勢線性化,且能消除時間序列中存在的異方差,因此分別對GDP和pop取自然對數,取自然對數后不會改變變量之間的統計性質。變換后的變量用lnGDP和lnpop表示。2.實證分析。首先,利用ADF檢驗對lnGDP和lnpop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表明lnGDP序列和lnpop序列都是非平穩的。其次,對序列lnGDP和lnpop的單整性進行檢驗,利用ADF檢驗后,容易驗證lnGDP和lnpop都是一階單整的,說明它們之間可能存在協整關系。利用OLS法建立lnGDP和lnpop的回歸模型,發現該模型存在嚴重自相關性??煽紤]加入適當的滯后項,得到lnGDP與lnpop的分布滯后模型如下:檢驗結果表明模型通過了各種統計檢驗。對(1)式兩側同時求期望,得到反映它們之間長期均衡的關系式為:對該式的殘差項進行ADF檢驗,得到適當檢驗模型為:R2=0.21,ADF=-2.692<-2.653=ADF0.01,因此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假設,這兩個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說明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人口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即從長期來看,少數民族人口每增長1%,少數民族地區生產總值將增長0.375%。人口經濟學家認為,人口增長1%,需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4%,這樣才能維持原有的水平,所以通常用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彈性系數E來表示二者的協調“度”或“級”。具體取值情況如下表1所示:本研究中,少數民族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口之間的長期彈性系數為0.375,根據上表的表述,說明過去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已經對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負面影響。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的過快增長形成了過剩勞動力,由于種種原因過剩勞動力沒能被有效利用,導致經濟增長的減弱。另外,由于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持力量為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雖然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支持保證了新疆少數民地區經濟的增長,但因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人口的過快增長導致有人口增長無經濟發展的局面。

二、人口增長與產業結構的關系

人口增長對不同的產業帶來不同的影響。如果人口增長發生在第一產業集中區域,由于對土地資源的依賴性加大,如果沒有技術革新,就可能導致嚴重的貧困。如果人口增長發生在第二產業集中區域,由于工業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新增人口無法在第二產業繼續得到就業機會,從而形成新的失業群體。從動態角度看,這會制約第一產業過剩人口繼續向第二產業集中的城市和行業轉移,因而必須通過向另外一個產業轉移來得到就業機會。如果人口增長發生在第三產業集中區域,他們只能在內部消化或轉向更高階的服務領域,或是會出現內部封閉式循環的人口流動壓力。為判斷新疆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人口增長屬于哪一個產業領域的人口增長,筆者整理了新疆上述7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三次產業構成資料。在1982年~2010年的28年間,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三次產業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詳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較低,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較高,第三產業的發展潛力很大。這說明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增長屬于第一產業集中區域的人口增長,農業部門的潛在過剩人口規模已顯性化,加之初步形成向城市流動的趨勢,使得農業人口增長出現大流動的混沌趨勢變得相對明朗。此外,人口增長和城市化之間不存在絕對的正向或反向關系。一般而言,城市化初期,由于大量工業企業的出現,要求大量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鎮中。人口增長速度較快的國家或地區為推進工業化進程提供較為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使得上述區域的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進而提高其城鎮化水平。但是城市化的基礎———工業化進程不加快,只有人口增長,不一定能形成城市化,也不一定能成為城市化的先決條件。本文研究的7個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較快,2010年7個少數民族地區的總人口占全疆總人口的60.30%,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疆總人口的49.40%。但是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城市化程度不高,2010年僅為29.13%,比全疆平均水平低13.53個百分點;最高的地區為阿勒泰地區,其城市化水平為49.77%;少數民族人口規模相當于阿勒泰地區9.62倍、總人口規模相當于阿勒泰地區6.07倍的喀什地區的城市化水平僅為22.06%。另外,本文研究的新疆7個少數民族地區擁有8個縣級城市,城市工業總產值在全疆城市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不到10%,工業化水平很低,這是造成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增長帶來的廉價勞動力不被吸納為城市人口的根本原因。因此,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勞動力過剩問題顯得十分突出,少數民族地區勞動力不能就地得到就業機會,勞動力資源無法充分利用,更談不上資本化開發。綜合而言,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城市化并不是按照經濟發展規律或者按照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發展的模式發展,而是作為行政管理區域或古老商業中心而形成的,因而其傳統服務業所占比重較大。因少數民族地區工業化程度低,現代服務業所占比重較低,使得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增長表現為傳統第三產業集中區域的人口增長。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增長在產業經濟的推動中發揮不了核心作用,對工業化程度不高的城市帶來更大的就業壓力,導致人口區級流動和部門內部的封閉流動。

三、人口增長與生活質量的關系

體現生活質量的基本指標包括就業結構、消費水平、平均預期壽命、人口自然增長率、文教衛生投資等。這些指標和人口增長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關系。本文在此分別討論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增長與就業、人口增長與消費結構以及人口增長與人力資本投資之間的關系。

(一)人口增長與就業的關系一般而言,人口增長會加重就業負擔。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高于其他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少數民族人口素質相對較低導致其無法勝任現代工業崗位的這一弱點,又決定了少數民族勞動力就業空間更加狹小,主要集中在農業和傳統服務行業。根據奧肯定律,GDP大概每增加4%,才能解決1%的勞動力就業。但是這種GDP的增長所帶來的就業能力的提高,只是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據。由于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第二、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低,所以其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未必能帶動那么多勞動力就業。目前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第三產業就業壓力比較大,有些縣級城市的第三產業就業空間,尤其是傳統服務業的就業空間已處于飽和狀態,第二產業的就業空間也很有限。目前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生產總值年均增長4.71%,而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人口勞動力平均每年以3%的速度增長。如果依照奧肯定律,那么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增長速度每年應在12%以上才能完全吸納上述勞動力。考慮到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漢族勞動力的就業也靠這平均4.71%的增長率來吸納,可以看出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增長速度超過生產總值增長所能解決的勞動力就業,導致勞動力過剩問題更加突出。總之,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勞動力就業壓力非常大,城市就業空間狹小,第二產業吸收勞動力的能力有限,第三產業尤其是傳統服務業的就業空間處于飽和狀態。如果不積極轉變人口增長態勢,不優化城市產業結構、人力資本結構,不加大對第二產業的投資,不加速工業化以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那么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將會帶來更多的社會問題。

(二)人口增長與消費水平的關系人口增長對消費主要有兩種影響:一方面,人口增長帶來更多的消費群體可促進消費規模的擴大;另一方面,人口的過多增長導致購買力的下降,從而導致消費規模的縮小。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規模的擴大將會帶動更多的消費數量,使規?;a成為可能。但是應該看到,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均生產總值擁有量比較低,收入水平在全疆處于拉低平均量的邊際量狀態,消費規模并不大,從需求收入彈性角度表現出來的容量規模并不大(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除了吐魯番地區和阿勒泰地區之外,其他地州的人均生產總值都在3000美元以下。尤其是總人口占上述7個地州總人口比重高達50.57%的喀什地區、和田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等3個地州的人均生產總值都在1300美元以下,距我國規定的3000美元的小康社會標準差得很遠。這說明,雖然上述3個地州的消費總量規模從人口增長的數量角度看比較大,但是購買力水平較低。7個地州中只有吐魯番地區的購買力超過全疆平均水平,其他區域均處于平均水平之下。消費水平的另一個衡量標準為恩格爾系數。根據相關統計分析測算,新疆7個少數民族地區城鄉居民2010年的恩格爾系數在43%~49%之間,比全疆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37.43%高出5~11個百分點。這說明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消費支出中生存型消費支出所占比重比較大,而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支出所占的比重較低??傊陆贁得褡宓貐^的人口增長雖然從數量角度具備了消費規模,但是從購買力角度來看,消費規模相對較小;從恩格爾系數的角度看,呈現出來的消費結構較差。這種狀態下,如果不加快經濟發展,不增加地區生產總值,則人口增長必將導致更多的貧困以及消費和積累之間的惡性循環。

(三)人口增長與人力資本投資之間的關系人口增長毋庸置疑要求增加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投資主要表現在健康支出、正規教育投資、培訓支出、遷移投資等。由于無法獲得新疆少數民族地區這方面的相關資料,本文只能用少數民族地區的相關投資量作為主要的人力資本投資指標進行分析。由于我國推行免費義務教育,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初中教育都可以得到保證。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受教育程度在9年及以下的人口占總人口的72.66%;受教育程度為12年的人口所占比重僅占總人口的7.73%左右;受教育程度在12年以上的人口比重也只有6.35%。這說明在脫離義務或免費教育之后,由于高中教育的學費負擔以及高等教育形成的未來期望收入的不確定性導致少數民族群眾在這一領域的投資支出大大降低。此外,雖然國家不斷加大職業培訓力度,但個人承擔的比重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少數民族居民用于職業教育的投資依然有限。人口增長速度較快所產生的另一個后果是新增人口將會使當年的人均國民收入比例大大減少,同時減少原有人口在人力資本投資領域的追加投資份額,使得人力資本投資無法得到足額追加的保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多,因而雖然實行了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但是每年新增人口仍將會消耗經濟增長的3/4左右。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較快,如果以人口年平均增長速度為3%,少數民族地區每年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以最高值10%來計算,本文測算的新增人口消耗量相當于當年新增地區生產總值總量的30%,即新增人口消耗掉每年新創造價值的近1/3。這說明新疆前述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增長對人力資本投資起著抑制作用。總之,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增長過快,由于當地經濟結構不合理,原始資本積累不足,城市化水平低等原因,因而對當地人口生活質量的提高起著抑制作用。四、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結論根據上面的分析,本文得出如下基本結論:第一,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增長對當地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比較顯著。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增長過快,并已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第二,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快于經濟增長速度,人口增長速度過快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長率高。第三,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增長加大了這些地區的就業壓力。尤其是在產業結構演變中,勞動力流動規律引起的人口流動并不是按照傳統的路徑發生,這可能會引起一種非穩定態的人口流動。第四,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增長引起的就業壓力已經明顯,潛在失業狀態的人口增長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就業問題和社會問題。第五,人口增長壓力下,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生活質量沒有出現質的飛躍。如果不改變目前的人口增長模式,或不能大幅增加工業化投入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這種機械增長和自然增長綜合在一起的人口增長必將引起更多的社會問題。第六,新疆少數民族地區消費水平不高,消費質量和結構都很不理想。此外,人力資本投資不足影響了人力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尤其是資本化利用。

五、促進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建議

(一)有效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實現人口的可持續增長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過快增長的最主要原因是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率高。過快的人口增長給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目前經濟增長已經由主要依靠勞動力和資源的投入轉向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素質不高嚴重制約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應結合實際,建立完善的人口綜合管理和優生優育體系,加強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建設,加強與之相關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造成少數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之間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力資本差距較大,因而應縮小知識差距,鞏固和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基礎教育,加大基礎教育的投資力度。此外,農村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空間,承擔著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市化兩大任務,在轉型過程中,需要大批擁有文化和勞動技能的人力資本作為支撐。因此,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提高少數民族人口質量,實現人口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保持經濟持續增長少數民族地區生產條件艱苦,勞動效率不高,普遍依賴人口簡單擴大再生產來維持生存與發展。經濟越不發展,人口控制的難度就越大。因而更要把發展經濟與人口控制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地區經濟的發展為人口控制創造必要的經濟基礎,從而促進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實踐證明,人口問題必須在加快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加以解決。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有效地解決就業問題,不斷提高人口素質,逐步優化人口結構。應緊緊抓住大好時機,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為緩解人口和就業壓力奠定基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落實科學發展觀,把保持經濟快速增長與合理保護環境、科學利用資源結合起來,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生態良好循環的基礎之上,努力走上經濟協調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環境不斷改善、生態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是調節收入分配、促進社會公平的必要舉措,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應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城市和農村應該雙管齊下,在城市進一步加大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失業保險的覆蓋面,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農村應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建立健全城鄉銜接的社會保障制度,以適應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同時應積極探索農村社會養老,在農村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

(四)優化人口配置,減輕就業壓力,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要求產業結構也應不斷調整,第一產業人口不斷向第二、第三產業流動,形成合理的三次產業人口比例。而少數民族地區勞動力素質較低,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口占絕大多數,人口配置不佳。因此,發揮少數民族地區的資源優勢,調整產業結構,優化人口配置,減輕就業壓力,已是迫在眉睫的要務。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優化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的產業配置。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把人口負擔轉變為勞動力豐富的優勢,把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轉變為社會財富的優勢,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為此,要下大力氣調整不合理的產業結構,促使第一產業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第二,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突出特色。應從少數民族地區的區情特點出發,把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型農林經濟放在突出的位置,努力建設林草、農牧、工貿有機結合的生態型農業和農村經濟體系;努力發展第三產業,進一步優化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在保持和發展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注重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把旅游業及其相關產業培育為加速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五)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的同時,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目前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時期,新型工業化道路需要通過“三個轉向”來實現。即從“增長優先”轉向“就業優先”,以克服日益增大的勞動就業壓力;從追求“大企業大集團戰略”轉向“大中小企業聚集發展戰略”,以優化企業的組織規模結構;從“輕重失調”的工業經濟結構轉向“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實現資本和技術資源的有效結合,形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格局。目前,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密集型傳統工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少數民族地區在培育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大企業大集團”的同時,需要優化企業的規模結構,鼓勵中小型企業的創辦和發展,逐漸培育起圍繞大企業發展的地方性配套企業。大型企業與中小型企業、資本技術型企業與勞動密集型企業協調發展,能夠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產業集群的壯大和工業園區的發展,在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產業整體競爭力和效益的同時,增強對城鄉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進而緩解城鄉就業壓力。

(六)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新疆少數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需要在培育中心城市的同時促進縣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推動全疆城鄉一體化發展。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以綠洲為生存基礎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模式與以高度聚集性為基本特點的城市化具有很強的相關性,發展中心城市是對城市化高度聚集性的最好選擇,能夠避免新疆地域廣闊造成的人口和經濟過度分散,提高空間集中程度,形成一定區域內的經濟集聚和規模效益,降低經濟社會發展成本,加快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化進程。根據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現狀,結合在喀什建立特殊經濟開發區的有利時機,“十二五”期間,可以在少數民族地區優先選擇2個~3個發展條件比較優越的地域培育發展中心城市,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為節點,以縣域為基礎的新型城鎮化體系。發展縣域經濟可統籌少數民族地區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少數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不能“小而全”,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旅)游”,注重發揮比較優勢,突出重點產業。由于前述7個少數民族地區絕大多數縣(市)仍然以農業、農村經濟為中心,各縣(市)應該以其特色農業為出發點,建立以農業為基礎,逐步向工業轉變的經濟發展體系,以此帶動相關產業如加工、包裝及運輸業的發展,形成初級工業體系產業鏈,促使縣域成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地,為農牧區剩余勞動力轉移提供就業空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山市| 甘德县| 巴东县| 阳西县| 贵德县| 诸暨市| 安塞县| 广州市| 广东省| 灌云县| 雷州市| 武隆县| 灵武市| 大宁县| 宾川县| 儋州市| 长武县| 集安市| 万年县| 鹤山市| 长葛市| 蕉岭县| 汶川县| 贡嘎县| 类乌齐县| 青阳县| 苍山县| 郑州市| 孟州市| 苍南县| 利川市| 滨海县| 玛沁县| 河源市| 四平市| 龙井市| 金门县| 延庆县| 博客| 鄯善县| 工布江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