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宏觀經濟綜合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宏觀經濟綜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宏觀經濟綜合

一、引言

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形勢與經濟周期緊密相關。很大程度上,宏觀經濟形勢如何就是指處于經濟周期的哪個階段,即是處于繁榮階段抑或蕭條階段,波峰抑或波谷。因此,判斷宏觀經濟形勢就很有必要研究經濟周期及其階段。分析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其實就是判斷中國經濟目前所處周期的階段。

西方學者一般將經濟周期分為兩個階段:收縮階段和擴張階段;波峰(peak)和波谷(troug)是周期的轉折點。經濟周期也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繁榮(prosperity)、衰退(recession)或危機(crisis)、蕭條(depression)、復蘇(recovery或revival)。但是,在實踐中要區分周期的四個階段,或者說預測周期的波峰和波谷這些轉折點,仍然是極其困難的,盡管經濟學家們已經在運用復雜的統計模型來試圖預測未來幾個月或未來一二年的產量與就業量。

本文對當前中國經濟周期的階段的考察,擬從兩個層次入手:首先是幾種工具的綜合分析,這些工具主要是;簡單的凱恩斯模型(儲蓄S與投資I的關系)、產出缺口理論、總需求一總供給(AD-AS)模型、IS-LM模型;其次分析一些重要宏觀經濟變量,主要是:GDP增長率、失業率(theunemploymentrate)、價格指數。

二、幾種工具的綜合分析

(一)產出缺口

運用產出缺口(outputgap)的概念可以判斷周期的不同階段。產出缺口是潛在產出與實際產出之差,即產出缺口=潛在的產出一實際的產出

當產出缺口是比較小的正值時,實際產出低于潛在產出,這時出現衰退的跡象(也可能是復蘇的征兆,這是假定為衰退)。隨著產出缺Q的不斷擴大,實際產出越來越低于潛在產出,于是,衰退日益嚴重,最后出現蕭條乃至大蕭條。蕭條持續一段時間后,如果產出缺口逐漸縮小,意味著蕭條和衰退程度不斷減輕和緩和,實際產出朝著潛在的產出水平上升,進而步入復蘇階段。當產出越過潛在產出線、上升到潛在的產出水平上時,缺口最終變成負值。一個負的缺口意味著過度就業、工人超時點的工作和機器的超正常的使用率。這時,經濟出現繁榮局面。

潛在產出的值很難估算,不過可以用潛在經濟增長率來近似地表示。如果實際經濟增長率低于潛在經濟增長率很多,產出缺口就是比較大的正值,這時經濟出現蕭條。如果實際經濟增長率高出潛在經濟增長率很多,產出缺口就是負值(絕對值比較大),這時經濟處于繁榮階段。

潛在經濟增長率也很難測算,關于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的數值存在很多爭論,一般認為位于8%-10%之間,顯示了90年代的潛在增長率估算值。從中可以看出,1990年實際GDP增長率(3.8%)遠遠低于當年潛在經濟增長率(9.7%),差額達5.9個百分點,這說明1990年經濟處于蕭條階段,即當時的市場疲軟。1991年,中國經濟全面回升,實際經濟增長率迅速靠近潛在經濟增長率,這說明1991年經濟處于復蘇階段。1992年,實際GDP增長率遠遠高出潛在經濟增長率,差額達4.5個百分點,這時經濟處于繁榮階段。1993年開始,實際GOP增長率不斷趨向下降,1993-1995年,每年的實際GDP增長率不斷靠近潛在經濟增長率,產出缺口的絕對值不斷趨向零,表明繁榮不斷走向衰退。1996年,實際GDP增長率又開始低于潛在增長率,產出缺口變為正數,經濟明顯出現衰退或危機。1997年以來,實際GDP增長率越來越低于潛在經濟增長率,1999年達2個百分點以上,表明產出缺口不斷擴大,衰退日益嚴重,以致出現蕭條,陷入波谷。2000年,產出缺口縮小,但依然是正值,這表明,蕭條或衰退程度有所緩和,經濟正在走出波谷,走向復蘇和回升。

(二)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分析

周期的四個階段還可以通過總需求-總供給(AD--AS)模型來加以說明。AD-AS模型離不開潛在產出的概念,兩者一脈相承。AD--AS圖形(圖象略)中,ASs表示短期總供給曲線,長期總供給曲線ASL與潛在產出線重合。ASL不同于ASs的垂直部分,ASs的垂直部分位于ASL的右邊。ASL與ASs的垂直部分和陡峭部分之間的區域,即圖中陰影部分,表示繁榮。ASs的完全平坦和相當平坦部分表示蕭條。繁榮與蕭條之間的過渡階段是中間區域,表示衰退或復蘇。

判斷周期不同階段的重要標志是潛在產出線或長期總供給曲線ASL。如果經濟位于ASL的右邊,即產出缺口是負值,經濟處于擴張階段;如果經濟位于ASL的左邊,即產出缺口是正值,經濟處于收縮階段。前文已述,1996年以來,產出缺口變為正值,并且不斷擴大,表明現階段中國經濟位于ASL左邊,并且越來越遠離該線,以致滑入蕭條。這種轉變,從AD-AS模型來分析,是由于總需求的減少。當總需求減少時,AD左移至AD’,經濟由處于潛在產出線右上方的繁榮階段①過渡到位于潛在產出線左下方的蕭條階段??傂枨蟀ㄏM(C)、投資(I)、政府支出(G)和凈出口(NX),總需求減少主要是由于消費不足、投資不足或凈出口減少所致。

1996年以來,總需求持續減少和不足。到1998年,總需求不足已成為中國經濟的最大問題。進入2000年,總需求全面回升,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但是;三季度回升力度又趨小,四季度進一步趨緩。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9.3%,增幅比二季度降低0.5個百分點,雖然降幅不大,但逐季下降。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8.7%,增幅比上月回落1.7個百分點,是2000年以來增速最低的月份。今年消費仍可以保持一定的增長力度,但不可能有更大的擴大,因為制約消費增長的因素頑固不退。這些因素主要是:(1)由于糧食減產、農產品價格下降,農民收入增長持續緩慢。(2)下崗或失業人員繼續增加,實際失業率不斷上升,城鎮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很難增加。(3)消費環境、消費政策短期內很難有所改善。

2000年前三季度,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集體和個體投資)同比增長12.9%,增速僅比上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升勢有明顯減緩的跡象。11月份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集體和個體投資)同比僅增長6.7%,比上月大幅回落4.1個百分點,是2000年以來增速最低的月份。投資領域中的主要問題還是老生常談的民間投資,即民間投資的啟動機制還沒有完全形成。因此,2001年初,投資的增長很可能會失去動力,拉動經濟的力度會減弱,剛一啟動的投資很可能再次陷入收縮之中。

2000年上半年對外貿易形勢喜人,首次創下了半年進出口雙雙“超千億”的紀錄。其中外貿出口超高速增長,出口1144.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8.3%,各月出口增速均在30%以上。出口的高速增長與上年同期基數較低有關,也得益于世界經濟形勢好轉、周邊國家經濟的恢復以及國家加大出口退稅鼓勵出口的內部環境。三季度,凈出口由增轉降,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5.4%,雖然增速仍然較高,但比二季度降

低了11.9個百分點,增速回落的趨勢已形成。11月份出口同比增長13.8%,增速比上月回落11.3個百分點,是2000年以來增速最低的月份。2001年上半年,由于同比基數的提高,加上目前缺少進一步促進出口增長的政策調整空間,預計出口增幅將繼續回落。與出口不同,進口仍將保持較高增長速度。出口增速的繼續回落和進口的持續增長,2001年上半年,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會減弱。

通過對消費、投資、凈出口的分析,可知2000年上半年總需求確實明顯回升,但三季度回升力度又趨小,四季度進一步趨緩。這表明這種回升相當乏力,很難持續,總需求不足的格局并未從根本上改變。結合AD-AS模型,這表明當前中國經濟仍然位于ASL左邊。因此,當前中國經濟很難說真正走出了低谷或蕭條。

(三)IS-LM模型分析

盡管IS-LM模型受到批判,但仍然是理解宏觀經濟的首選工具。決定IS曲線斜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乘數αG和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b。在不考慮收入稅率t的情況下,決定乘數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邊際消費傾向(MPC)。當前中國的IS曲線陡峭,這是由于現階段中國的邊際消費傾向比較低和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相當小(即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靈敏程度不高)。

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靈敏程度十分復雜,需要對企業分類分析。大體說來,國有企業的投資對利率的彈性非常小,非國有企業的投資對利率的彈性比較大。國有企業的投資對利率的彈性非常小的依據是1996年以來7次調低利率,但企業投資需求對利率反應不靈敏。其實,國有企業投資需求對利率反應不靈敏由來已久,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之時,企業對利率提高也不在乎,依然是旺盛的投資需求和欲望。國有投資對利率升降反應都不靈敏,主要是由于體制改革遠未完成,市場、企業和銀行等機制尚不完善。綜合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可以大體認為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靈敏程度不高,即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相當小。

1998年以來,一定范圍內流行一種觀點:中國經濟陷入了“流動性陷阱”(theliquiditytrap)。所謂“流動性陷阱”又稱“凱恩斯陷阱”,最早由凱恩斯(JohnMaynardKeynes)提出,是指利率降低得很低時,貨幣的投機需求(thespeculativedemandformoney)將成為無限的,這時,貨幣的投機需求曲線成為一條水平線,LM曲線也成為水平的?!傲鲃有韵葜v”至少要具備以下條件:(1)利率很低;(2)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無窮大。在現實生活中,這幾個條件很難具備,因此“流動性陷院”從未真正出現過。就是美國30年代大蕭條(TheGreatDepression)也沒有完全陷入流動性陷阱(但是LM曲線被認為是十分平緩的)。凱恩斯本人曾經聲稱,“流動性陷阱”的情形從未出現過。1998年以來的中國,并未真正出現流動性陷講,但是,說我國經濟已落入“流動性陷阱”的觀點是有一定根據的,并非空穴來風,至少有助于宏觀經濟分析。1998年以來,中國經濟確實出現了“流動性陷阱”的某些跡象,應當說是比較靠近“流動性陷講”,因為7次下調利率,利率確實比較低了,再下調利率的空間已不大。體現在LM曲線上,LM并非水平,當前中國經濟不處于“凱恩斯區域”或“蕭條區域”,但是LM曲線比較平坦,比較靠近“凱恩斯區域”,位于“中間區域”與“凱恩斯區域”之間。根據IS曲線和LM曲線斜率的分析,當前中國經濟的IS—LM模型形狀是:IS曲線依然比較陡峭,不過高垂直尚有一定距離;LM曲線依然比較平坦。這表明,當前中國經濟仍然位于蕭條或收縮階段。

三、幾個重要變量的分析

薩繆爾森(PaulASamuelson)在他最新版的《經濟學》教科書中依然宣稱:總的來看,經濟學家判斷宏觀經濟運行的主要變量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失業率和通貨膨脹(inflation),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是高水平和快速的經濟增長、高就業水平和低非自愿失業、價格水平穩定,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工具主要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薩繆爾森的這個宏觀經濟分析框架提綱挈領,簡單明了,分析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完全可以此為參照。

(-)經濟增長率

中國經濟自1991年全面回升以來,一直保持超高速或高速增長率,遠遠高于同期西方發達國家。但是,高速增長中又存在一個嚴重隱患:1993年以來GDP增長率持續下滑,1999年是下滑的第7個年頭。按照“波谷—波谷”的周期劃分方法,1991年以來的這一輪經濟周期,擴張期是2年(1991-1992年),收縮期是7年(1993—1999)年,擴張與收縮的比率僅為2/7,遠低于以往歷次經濟周期擴張與收縮比率,更遠低于美國經濟周期擴張與收縮的比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美國經濟平均擴張期持續30.6個月,平均收縮期為14.4個月,擴張與收縮的比率為1.58。二戰后,平均擴張期持續55.3個月,收縮期大約為10.8個月,擴張與收縮的比率為5.12(陳樂一,2000b)。由此可看出,美國經濟的發展趨勢是擴張與收縮的比率迅速提高。但是,90年代的中國,擴張與收縮比率卻迅速下降,這無論如何不符合世界經濟潮流。

二戰以來美國經濟擴張與收縮比率的迅速提高,尤其是1991年3月以來的持續高速增長和繁榮,主要原因無疑首推高科技,即技術變革。中國近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兩次繁榮(約1886-1903年,1915-1931年),技術變革(相繼以洋務運動和電力的普遍應用為標志)起了決定性作用。經典研究認為,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源泉是技術變革。1993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率的持續下滑以及本輪周期擴張與收縮比率的迅速下降,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還是缺乏經濟增長源泉——技術變革的支撐。中國經濟增長長期以來重在量的擴張,技術水平低,輕技術創新,靠資金大投入支撐。支撐90年代前半期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投資的超高速增長。199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長率達到44.4%,1993年更高達61.8%。但是,1994年迅速降至30.4%,此后“一厥不振”,持續出現投資不足。靠大投入推動的經濟高速增長一旦失去投資的支撐,其增長速度就會逐漸乃至持續下滑。因此,90年代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之高令世人矚目,但增長質量和效率卻令人憂慮。

2000年上半年,GDP增長率躍升至8.2%,扭轉連年來的下滑趨勢,人們不禁為之一振。但是,三季度經濟回升力度又明顯減弱,當季GDP增長率為8.2%,并沒有在二季度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第四季度GDP增長率降至8.0%。再者,中國經濟統計水份太多,種種虛假和不真實的數據充斥其中,盡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但無濟于事。因此,中國產出的統計數據可信度相當低,GDP的真實數據肯定要低于官方的統計數據。鑒于此。我們必須尋找對其他變量的分析。

(二)失業率

失業是一個使用頻率極高的術語,乍一看,人人都懂,但是仔細想來,失業的內涵很難把據。西方學者對失業的種種定義,基本大同小異。綜合比較這些定義,可以發現失業涵義的幾個要素是:失業人員在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

未被雇用但正在主動尋找工作。第三個要素是失業定義的重要條件,這樣就排除了非自愿失業。盡管如此,失業統計中還是存在種種問題,政府公布的失業統計數據往往偏離實際。西方學者對失業成因的解釋是:在每一工資水平上勞動需求量降低時工資并不相應地降低(JosephE.Stiglitz,1993)。因此,失業可以歸結為兩個問題:一是工資調整的失靈,即為什么工資不降低;二是為什么勞動需求曲線往左移動。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西方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失業的這兩個成因考慮的是短期因素,但是就長期來說,還存在另一個可能的成因:勞動供給量增加,即勞動供給曲線Ns向右移動。

我國勞動力市場非均衡的典型形式是失業,但是,我國失業統計相當混亂。失業與下崗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似乎至今不清楚,或者諱莫如深?!跋聧彙钡暮x是:職工離開原工作單位,但其勞動關系仍保留在原單位。照此定義,下崗是否就是失業?筆者認為,下崗就是失業,并且是失業的一種典型形式,因為下崗完全符合西方學者對失業定義的三個要素。下崗職工一般都在勞動年齡內,肯定具有勞動能力,已失去工作但正十分渴望得到一份新工作或回到原有單位。如此看來,下崗豈非失業?只是失業包括的范圍更廣,城鎮隱性失業者和農村失業者不是下崗職工,但都應屬于失業人員。

1979年以來,我國出現了三次失業高峰。第一次是在1979年,第二次在1989年,第三次從1995年開始,現在正處于第三次高峰時期。這次失業高峰的群體以中年人居多,并且集中在當年上山下鄉的知青身上。真實失業率到底是多高,一直沒有準確的數據。官方公布的失業率是3%左右,照這個數據,我國失業率很低,根本不存在所謂失業高峰。在西方國家,3%的失業率還低于自然失業率。但是,官方的3%僅僅是城鎮登記的失業率,城鎮公開失業但沒有登記的、城鎮隱性的失業者、農村失業者都沒有計算在內,試想如此官方失業率不知有何實際意義?在分析中,我們自然不能以官方公布的3%作為我國真實失業率,真實失業率會遠遠高于3%。2001年以來,下崗或失業人員還在繼續不斷增加。

第三次失業高峰的根本原因,或者說從長期因素來看,是人口總量過多,這是當時的人口政策造成的。人口總量過多自然導致勞動力總數(就業人數與失業人數之和)過多。從短期因素來看,失業高峰是由于勞動力需求量減少,勞動需求曲線左移??偟恼f來,失業是由于勞動供給量遠遠超過勞動需求量,工資又不能靈活調整勞動供求(工資剛性)。

勞動需求量減少,勞動需求曲線左移,主要原因是產量下降,即經濟增長率的下滑。產量水平與失業率之間存在這樣一種關系:產量增加時,就業量也趨于上升;反之,就業量趨于下降。奧肯定律(Okun’slaw)表述的就是產量水平與失業率之間的關系。凱恩斯也認為,就業量和工資不是在勞動力市場決定的,而是由產品市場上人們對商品的需求決定的。凱恩斯的意思就是說,決定就業水平高低的是產量水平。就實證分析來說,產量水平與失業率確實呈現明顯的負相關關系。因此,下崗和失業人數的增加,勞動需求量減少,表明經濟增長緩慢,有效需求不足,經濟處于衰退或蕭條階段。

(三)價格指數。

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家中,物價波動是經濟周期被動的主要現象之一,有些西方學者干脆就用物價變動來描述宏觀經濟景氣變動。在我國,隨著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價格指數越來越靈敏地反映整個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并且日益成為觀察宏觀經濟景氣變化的“晴雨表”。具體來說,價格指數最能判斷經濟周期的四個階段。

前文所述的潛在經濟增長率,當實際經濟增長率低于潛在經濟增長率很多時,價格指數上漲率降低。即減速的物價上漲,甚至負增長,出現通貨緊縮,這時經濟滑入蕭條階段;當實際經濟增長率高出潛在經濟增長率很多時,價格指數上漲率攀升,即加速的物價上漲,出現通貨膨脹,這時經濟步入繁榮階段,因此,物價上漲速度的加速或減速是判斷周期不同階段十分重要的參數。與此相對應,在總需求—總供給模型中,潛在產出線右上方的繁榮階段,價格指數一般比較高;潛在產出線左下方的蕭條階段,價格指數一般比較低??傂枨笄€AD向AD’移動過程中,產量不斷減少,同時伴隨價格指數上漲率不斷降低;相反,AD’向AD移動過程中,產量不斷增加,同時伴隨價格指數上漲率不斷攀升。

1997年10月,物價開始負增長,出現通貨緊縮。1998、1999年兩年,全國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和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都處于負增長中。從月度數據看,1999年全年各月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與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與上年相比一直處于下降狀態。到4、5月份,商品零售價格和居民消費價格(同比)分別下降3.5%和2.2%,是1997年以來下降幅度最大的月份。此后,各月同比價格的降幅開始穩步回落。生產資料價格自1996年4月以來,一直持續下降。1999年,全國生產資料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4.8%。1999年下半年,生產資料價格下降幅度呈縮小趨勢。

2000年價格總水平持續在低位徘徊,并且呈現波動的特征。2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0.7%,是1998年4月以來連續22個月負增長后首次正增長,3月份、4月份又下跌,5月又開始持續略有上漲,但是8、9月份的漲幅分別比上月回落0.2和0、3個百分點。10月份與上月持平,11月份同比上漲1.3%,環比略漲0.7%。2000年上半年,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同比下降1.9%。三季度的商品零售價格同比下降1.3個百分點,降幅比二季度縮小0.6個百分點,但8、9月份的降幅又有所擴大。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去年以來逐月回升,3月份實現正增長,4、5、6月份繼續上揚。1-6月份,生產資料價格指數上漲0.9%。三季度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4.8%,漲幅比二季度增大2.5個百分點,其中8月份同比上漲5.1%,9月份上漲5.8%。

從走勢上看,生產資料價格回升力度明顯較大,但是,居民消費價格和商品零售價格的回升力度較弱,尤其是最近幾個月,基本上是保持穩定。生產資料價格的逐月回升,是由于原油價格的大幅上漲及其連帶效應,是成本推動型,而非商品供求關系的改變。總之,價格總水平至今還在低位運行,通貨緊縮依然存在。承前文所述,這時,實際經濟增長率仍然低于潛在經濟增長率,經濟至多只是出現了復蘇和回升的跡象,并沒有穩定走向復蘇和擴張。

四、小結

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分析,幾種工具中最有價值的是產出缺口理論。1996年,實際GDP增長率開始低于潛在增長率,產出缺口變為正數,這是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表明中國經濟已經明顯出現衰退或危機。1997年以來,實際經濟增長率越來越低于潛在經濟增長率,1999年達2個百分點以上,表明產出缺口不斷擴大,衰退日益嚴重,以致出現蕭條,陷入波谷。因此,1999年中國經濟處于波谷之中。幾個重要變量的分析,最有意義的是價格指數。價格指數與潛在經濟增長率相結合,進一步證實了1999年中國經濟已跌入波谷。AD-AS模型、IS—LM模型以及經濟增長率、失業率也為1999年中國經濟滑入波谷或蕭條階段提供了

2000年產出缺口開始縮小,表明中國經濟正在走出波谷,走向復蘇和回升。但是,分季度分析,這種回升主要是在上半年,三季度回升力度又超小,四季度進一步趨緩??傂枨螅ㄏM、投資、凈出口)分析中,有力地證實了這種觀點。況且,物價的持續低位徘徊,實際失業率的不斷上升,這無論如何不是經濟擴張的跡象。因此,本文的最后結論是:當前中國經濟確實出現了的明顯轉機,出現了回升的的系列跡象。正在步入復蘇階段,但并未真正穩定走出低谷或蕭條。

當前中國經濟的首要任務是,繼續保持續的復蘇和回升勢頭,努力徹底走出低谷,穩步走向擴張和繁榮。要實現這個首要任務,就短期因素來說,現階段有必要繼續突出財政政策的地位,推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同時,中央銀行必須進一步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完善和疏通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作,適當增加貨幣供應量,加快貨幣流通速度??傊e極的財政政策要與穩健、適度擴張的貨幣政策相互協調和配合,貨幣政策要為財政政策的充分有效發揮作用創造條件,兩者勢均力敵,厚此薄彼都是不可取的。但是,推行適當的宏觀經濟政策組合,只是刺激總需求,推動經濟回升的政策手段。要真正走出低谷,步入持續繁榮和增長的軌道,在當今體制的中國,光靠政策手段是遠遠不夠的。從根本上來說,是要深化體制改革,解決經濟結構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作好經濟結構大調整的文章,真正建立起與國際經濟接軌的相對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郧西县| 曲阜市| 南安市| 瓦房店市| 丹阳市| 年辖:市辖区| 收藏| 赤壁市| 松桃| 内黄县| 游戏| 通州市| 珠海市| 柳林县| 万源市| 河西区| 五常市| 瑞金市| 重庆市| 奉节县| 临夏县| 阿瓦提县| 乌兰浩特市| 南召县| 永州市| 民乐县| 彭阳县| 且末县| 尖扎县| 区。| 乐业县| 仪陇县| 峨眉山市| 元朗区| 仁寿县| 安溪县| 宣化县| 武山县| 贵德县| 临沂市| 岱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