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園區經濟產業集群化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培育產業集群是增強園區產業優勢的有效途徑。產業集群有利于改善園區要素條件,培育園區主導產業,形成園區創新網絡。推動園區經濟集群化發展必須正確發揮政府作用,發展園區中小企業,完善企業服務體系,發展園區特色產業,建立園區產業網絡,精心培育園區文化。
關鍵詞:園區經濟;產業集群;中小企業
園區是企業集聚發展的區域,是生產要素流動的洼地,是對外招商引資的平臺,是培育產業優勢的載體。近年來,隨著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入園企業不斷增加,園區經濟實力逐漸增強,園區在地方經濟發展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目前許多園區產業特色還有待強化,產業關聯度還不夠強,產業內縱向和橫向分工與合作的深度不夠,產業鏈較短,區內配套能力有待增強。區內能夠提供專業化服務的社會化服務機構較少,增加了生產和交易成本以及新企業創立的風險,影響了企業的擴張、裂變和集聚,不利于園區產業優勢的發揮。
一、培育產業集群是增強園區產業優勢的有效途徑
產業集群是指相互關聯的企業與機構(主要是中小企業)在一定地域內的集中分布所構成的產業群。產業集群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彈性精專。集群內企業的生產總是集中于有限的產品和工藝過程,形成高度專業化分工和緊密的相互協作。二是地理集中性。企業在地理上的集中是集群作為一種區域經濟現象的顯著特點。三是根植性。它是指在集群發展過程中,經濟行為深深地嵌入到區域的社會、文化和政治等關系中,和區域內各種歷史傳統、人文資源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價值觀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密切地聯系在一起。根植性從根本上強化了集群的競爭優勢,顯現了生產活動的獨特性及隨之產生的產品和服務的特色。根植性是形成持續產業競爭優勢的力量源泉。四是擁有相關的支撐機構。區域內有各種各樣的機構,包括工商企業、金融機構、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培訓機構、創新中心、商業服務組織等。這些機構之間建立了有機的網絡,存在密切的聯系,是一個利益共同體。
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波特認為,區域競爭優勢源于一個相互增強的“鉆石”系統,他特別強調產業集群在區域競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剖析了區域競爭優勢的來源。園區也是一塊特殊的區域,結合波特的“鉆石”理論,筆者認為,產業集群有利于培育和強化園區產業優勢,是增強園區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一)產業集群有利于改善園區要素條件
波特認為生產要素的數量、品質、專業化程度、使用效率是區域經濟競爭優勢的重要保障。產業集群帶來聚集經濟效應,這種聚集效應至少在以下幾方面有利于園區生產要素條件的改善:第一,基礎設施和輔助行業專門服務的共享,提高了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服務的單位成本,增加了基礎設施和專業化服務的有效供給;第二,產業集群中的每個企業深深根植于園區社會關系網絡之中,網絡的信任機制增加了企業的社會資本,使融資渠道多樣化,改善了園區的融資狀況;第三,產業集群為企業之間的交流學習和信息流動提供了便利,知識技術的溢出效應加快了技術在園區的擴散,改善了園區的技術條件和人力資本的質量。
(二)產業集群有利于培育園區主導產業
波特認為,為主導產業提供投入的上游供給產業及其他相關支持性產業,是影響主導產業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取得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產業集群由相互關聯的企業和機構所組成,這些單元同處于一條產業鏈上,形成橫向或縱向的專業化分工格局,彼此具有很強的共性和互補性,這些都為園區主導產業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三)產業集群有利于形成園區創新網絡
產業集群根植于區域社會關系網絡中,通過充分利用人與人之間的血緣、親緣、情緣、地緣關系,及強化與政府、社區組織、研究機構、金融機構等行為主體的關系,可以形成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渠道,增強相互之間的信任關系,實現知識和信息的共享,使行為主體之間的合作成為可能。我們將園區各行為主體之間在長期正式與非正式的合作交流關系基礎上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系系統,稱為園區創新網絡。在園區創新網絡中,各行為主體的信任和交流不僅激發了創新的思想火花,而且,各主體互動產生的合力使創新更容易成為現實,從而增強了園區的產業競爭優勢。
二、推動園區經濟集群化發展的若干對策
(一)正確發揮政府作用
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是推動產業集群產生和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但是政府對園區產業集群的培育也有全面而深刻的影響,因此必須在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的前提下,正確界定和充分發揮政府在培育園區產業集群中的作用。(1)制定集群發展規劃。(2)優化政府相關服務。要采取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大力發展服務型的技術信息中心、質量檢測控制中心、開放性行業技術中心等機構。(3)加強園區正式和非正式交流。要幫助和引導區內企事業單位成立各種行業協會、研究會、俱樂部;要經常性地舉行各種洽談會、信息通報會、研討會等;要創辦面向園區的綜合性網站、出版物等信息傳媒,完善政企溝通交流渠道。(4)強化質量監督,樹立區域品牌。區域品牌具有共享性特征,但是,一旦其中某些企業生產和銷售低劣產品,區域品牌就會貶值,甚至成為低劣商品的代名詞。政府和行業協會應該引導工業園內的企業加強行業自律,制定地區產品質量和服務標準并監督執行,以樹立和維護區域品牌形象。此外還應保護知識產權、規范競爭秩序等。
(二)發展園區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是產業集群的主體,要將中小企業發展作為政策支持的重點之一。發展中小企業有利于完善企業生產的配套體系,有利于地區產業網絡的形成,可以為產業集群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要建立健全中小企業管理機構和服務機構;要取消或者簡化有關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的各項行政審批;要在財稅政策方面對中小企業給予適當支持。如清理、取消對中小企業的不合理收費,減免部分稅收,適當提高折舊率以減少納稅基數等。
(三)完善企業服務體系
要完善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體系(如貸款擔保公司、租賃公司、產業投資基金等)、人才服務體系(如人力資源公司、專業化的培訓機構等)、信息服務體系(包括產業研究機構、市場調查公司、廣告公司等)、物流倉儲服務體系、技術服務體系等。要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務外包。鼓勵工商企業實行主輔分離,將非核心服務業務外包;要加大生產性服務業領域的戰略引資力度。鼓勵引進國內外知名生產性服務企業、跨國公司來園區設立地區總部、服務中心、分支機構、研發中心、采購培訓基地等;要放寬生產性服務業行業準入。凡新辦生產性服務企業,注冊資本按法定最低注冊標準執行;要加大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稅收扶持。切實落實國家已出臺的扶持現代物流業、科技服務業、軟件產業、涉農服務業、金融業和新辦服務業等的稅收優惠政策;要加強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用地支持。對生產性服務業項目建設用地,凡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鎮建設規劃的,優先安排用地計劃,確保項目落地;要調整完善生產性服務業價格政策。生產性服務企業的用水、用氣價格,比照工業企業同標準執行。
(四)發展園區特色產業
從國際上產業集群發展的經驗看,“根植性”或“嵌入性”是產業集群成功的關鍵。不僅當地的特色物質資源應該成為集群發展的基礎,而且其特有的歷史文化等人文資源也應該被整合到產業集群的資源體系中去。依靠整合本地資源,具有強烈“根植性”的園區特色產業具有無法復制的競爭優勢,是實現園區之間錯位發展的關鍵。
(五)建立園區產業網絡
產業網絡是指,一群獨立自主又彼此依賴的企業,出于對共同利益的考慮,建立在彼此信任基礎上的一種長期“協同”、“關聯”和“合作”關系(專業分工、資源共享、技術交流、財物流通等)。產業網絡包括垂直網絡和水平網絡。垂直網絡是以價值鏈為基礎形成的上下游一體化網絡生產體系。水平網絡是差異不大的同業或類似行業之間,以共享資源為紐帶形成的競爭—互補的網絡生產體系。
地方產業網絡是產業集群集體效率的根源。建立園區產業網絡必須調整產業布局。對園區的產業布局要努力以分工協作、形成產業網絡來安排項目。園區新引進項目要能夠彌補本地產業集群在核心技術和產業鏈方面的缺陷。對于園區已有的產業要重視相關產業網絡的建立,努力形成大中小企業緊密配合、專業分工與協作完善的網絡體系。可以對大企業的生產經營體系進行重組和改造,裂變出一批具有分工協作關系的關聯企業。還要積極地為已經入園的外來企業提供產品配套和相關服務,增強這些企業的當地根植性。
(六)精心培育園區文化
國內外的經驗表明,一個成功的產業集群需要一種與其特征相容并相促進的區域文化來支撐。今后園區要努力促進以下這些文化要素的生長與根植,諸如鼓勵冒險、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創新進取的企業家精神、誠信與合作的經營理念、專業忠誠而非企業忠誠的觀念等。這種支撐產業集群的新型區域文化的培育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正確的輿論導向以及政府的耐心引導和有力支持,更需要制度層面的系統創新。
參考文獻:
[1]朱華晟.浙江產業群——產業網絡、成長軌跡與發展動力[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
[2]莊晉財.區域要素整合與小企業發展[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3]丁伯華,汪時珍,李亦亮,張紅飛.園區經濟需要走集群化發展道路[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4]陳兵.工業園區產業集群式發展研究[J].麗水學院學報,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