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全球化下制造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國際制造業轉移新趨勢為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提洪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本世紀頭20年是中國經濟增長、實現工業化的關鍵時期。
一、中國制造業的發展狀況
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迅猛發展
從1978年到2004年,中國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高達,其中90年代以來年均增長。工業增長速度比GDP增速快了將近一倍。工業在國民生產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從1990年的37%提高到2004年的45.900,這表明中囚工業化仍在加速。盡管中國工業化進程地區差別較大,但總體上處于工業化中期,處于重化工業化加速的階段。制造業成為中國工業的主體,2000-2004年來,制造業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增加值,資產占,銷售收入占86%。隨著工業出口高速增長,中國在世界制造業成品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各發達國家制造業逐步轉移的趨勢下,中國成為世界制造業增長最快的國家,逐步確立了中國工業品制造和出口大國的形象。從1980年,世界出口總額中比重僅0.8%,上升為2001年的5.3%,在世界制成品出口大國排名中位居第四位,僅次于美、日、德。中國目前是全球主要的玩具生產和出口基地,生產量占全世界的60%,生產了50%以上的照相機,30%的空調和電視機,25%的洗衣機,近20%的電冰箱。中國制造業提供的勞動生產價值占了本國國民經濟的50%。
2)中國制造業生產能力不斷提高
中國已經成為10大產業,60多種制造產品的世界產量第一大國。其中既有我國傳紋的優勢項目,如皮鞋、服裝、玩具等;也有新興的、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如空調器、電冰箱、洗衣機、木糖醇等;還有一些則是由于我國的生產資源比較豐富,如鋼材、金屬、水泥、化肥、豬羊皮革等。目前通信設備以及信息產業的迅速人展,說明我國制達業二經進入丁新的全面發展階段,既發揮傳統優勢產業,又大力發展新興高技術幸業,使制造業的整體實力大大增強,迅速提升國際競爭力。
3)在中國的業化道路上,外資企業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2001年,外資企業占其中國工業增加值的25%,稅收的18%和利潤的31%,占出口的52%、進口的50%,2002年1-10月進出口比重進一步上升到54%和52%.特別是增長快的行業,利用外資的比重也越大。如電子設備制造業年均增長200,三資企業占其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高達67.2%,儀器儀表、電器機械行業的比重也分別高達5000和34%。可見,外資利用及跨國公司轉移制造能力對中國工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據海關統計,2001年度中國出口100強企業中,35家為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總額170億美元。
二、中國制造業在新型國際分工中地位
由于我國具有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以及廣闊的國內市場等特殊優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制造業跨國公司紛紛把某些產業或產品的某些價值鏈環節轉移到中國以獲取最大的利益據聯合國貿發會議資料,全球500強企業中己經有400多家在中國投資了2000多個項目,世界上最重要的電腦、通信、電子元器件、制藥、石化等行業的制造廠商都已將生產網絡擴大到了中國。
但是,統計數據也表明,中國制造業的比較優勢主要集中在家電、服裝、紡織品、鞋帽、箱包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大多數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加工、組裝以及部分非核心零部件的生產上。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在研發、服務等高端價值環節上,我國尚不具備優勢。即使在某些高科技行業(如IT業)具有某些優勢,其核心技術還是由美、日、歐所掌握。中國制造業總體規模僅相當于美國的1i5,日本的1/4強。制造業的人均勞動生產率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僅為美囚的1/25、日本的1/26,德國的1/20、制造業結構仍然偏輕,集中表現為裝備制造業在制造業中所占比重不到30%(2002),遠遠低于美國的47.7%(1995),日本的10.8%(1993)。特別是技術創新能力十分薄弱,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基本停留在實現國產化的較低層次一上,尚未形成自主開發的良性循環;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依附于國外企業的加工、組裝業的比重大,中國的200強貿易企業,70%以上的出口值是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實現的。從微觀層面看,中國的企業競爭力還較低,除了在關鍵技術領域里仍然受制于西方發達國家外,企業規模也偏小,如根據2002年的統計資料,全球最大的500家工業企業中,美國占31%,日本占29%,中國的制造業企業還沒有。可見,在折型國際分中,中國造業總體上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底端,暫時充為了跨國公司“全球加工基地”的角色。
三、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下,任何企業或區域都不可能在所有的價值環節都是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而中國無疑在生產環節上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世界制造業向中國轉移,一方面是先進制造技術趨于平臺化、模塊化的外推力,另一方面是中國廉價土地和勞動力的吸引力,特別是勞動力的成本和效率比。如1996年,日木紡織服裝業勞動成本是中國的42倍,而同期日本同行業的勞動生產率僅是中國的16倍。目前,中國首先要成為制造大國,才能成為研發大國、市場大國,中國要發展還需要在技術上領先,力圖成為世界產業鏈條的上游,但這需要時問,中國需要走出這一步,中國制造業也需要走這一步。來若干年內,中國制造業要想提高產業水平,必須要在重點領域實現技術突破,為搶制高點確立支撐基礎和發揮帶頭作用,中國作為中國中部地區的一個重要城市,在經濟實力和技術實力都不是很足的條件下,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制定出制造業的發展戰略,在合理確定中國市制造業發展
方向和重點的前提下,根據產業發展趨勢,選擇已經具備一定基礎、帶動性強的行業進行發展,力爭中國制造業實現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