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旅游資源類型分析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二十一世紀,旅游業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產業之一,并且作為一個流動性強、涉及范圍廣的新興產業,將在全球經濟的結構中發揮重要作用。旅游資源是構成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旅游資源類型分析研究在旅游研究、區域開發、資源保護等各方面受到廣泛應用。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建三江分局地處三江平原,具有優越的生態環境,以盛產綠色優質水稻聞名,有“中國綠色米都”之譽。對建三江旅游資源類型進行系統科學的歸納,將為建三江旅游業發展提供專業依據,為建三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基礎條件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建三江分局位于我國東北邊陲,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江匯流的河間地帶,素有“小三江”之稱。地跨同江市、富錦市、撫遠縣、饒河縣,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全局東西長152.9公里,南北寬152.8公里,總面積12332平方公里。屬寒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均溫1°—2°,平均降水量550—600毫米。區內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海拔50—626.6米之間,主要由平原、山區和丘崗、山坡組成。
建三江分局下轄15個國有農場、139個管理區。現有固定資產28億元、常住人口20萬人、各類從業人員82577人。
經過五十多年的開發建設,建三江分局形成了八大優勢:一是大農業,全局現有耕地802萬畝,人均擁有耕地40畝,并實行規模化經營。二是大機械,全局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00萬千瓦,農機新度系數達到0.78,旱田機械化率達98%,水田機械化率為94%。三是大科技,建三江現有大中專畢業生7127人,中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9356人,科技貢獻率達到67%,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85%;四是大糧倉,已累計生產糧豆725億斤,為國家提供商品糧644億斤,人均生產糧豆34萬斤,職均生產糧豆234萬斤。2008年糧食總產量92億斤,約占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量1/10。五是大濕地,擁有洪河、撓力河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烏蘇里江、勤得利鱘鰉魚兩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濕地面積19.6萬公頃;六是大界江,有八個農場位于黑龍江、烏蘇里江等界江邊,全局有230公里界江;七是大旅游,有900公里科技示范帶和16個科技園區;八是大文化,在開發建設的過程中,與北大荒人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北大荒精神和建三江精神。有一批文學藝術創作團體和人才等。
近年來,先后被聯合國、國務院、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國際綠色產業示范區”、“中國綠色水稻之鄉”、“國家級生態示范局”、“省級綠色產業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稱號,2006年,被國家糧食協會授予“中國綠色米都”的稱號。
二、建三江旅游資源類型
為了科學合理的促進建三江旅游資源的進一步開發與保護、旅游項目的規劃與建設、旅游業的管理與法規建設、旅游資源信息管理與開發利用等方面工作的順利開展,對旅游資源的類型進行分析探討。
1、自然旅游資源:建三江自然旅游資源豐富,具有濃厚的生態內蘊,是開發生態旅游的最佳區域。
(1)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始建于1984年,1996年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屬平原濕地類自然保護區,是黑龍江墾區第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三江平原的東北邊緣,建三江分局境內,總面積21835.7公頃。區內有濃江河、沃綠蘭河,河流迂回曲折,水流平緩,低洼地沼澤發育良好,沼澤和草甸連片。島狀林主要位于原二撫路兩側,人為干擾極少的保護區核心區,是東北三江平原沼澤地貌的典型代表。保護區內植被類型為濕生、沼生植被,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主的沼澤化植被。常年積水區一般水深1.0米左右,湖泊水深可達2米以上,幾乎全為沼澤植被,魚類、昆蟲和浮游生物十分豐富。保護區內現已查明有植物1012種,鳥類110余種,其中遷徙鳥70余種,留鳥40余種,大雁、蒼鷺、丹頂鶴等在春、秋兩季數量多達萬只。
(2)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8年建立,于2002年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該區位于祖國邊陲,三江平原腹地,分布于建三江分局七星、大興、紅衛、勝利、八五九農場,總面積97951.4公頃。保護區河流系三江平原內河,水系發達,水資源極為豐富,與完達山余脈隔河對峙,兩側島狀林較多,呈零星分布。
保護區內撓力河長350公里,流域面積23589平方公里。沿河明水泡子星羅棋布,是水禽棲息、繁衍的重要場所。區內各種鳥類110余種,其中遷徙鳥70余種,留鳥40余種,主要有大天鵝、白鶴、野鴨、紅嘴鷗、蒼鷺等。國家重點保護的鳥類有8種。保護區內有獸類27種,其中珍稀動物9種,有較大經濟價值的動物18種,如麝鼠、赤狐、麝子、貉等。區內生態系統極富多樣性、景觀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是省內、國內乃至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濕地生態系統。
(3)喀爾喀玄武巖石林地質公園:位于饒河縣境內,占地109平方公里,由喀爾喀玄武巖石林、撓力河濕地及東安鎮地層古生物地質遺跡保護區、龍山森林觀賞區、明山屯——橋梁隊民谷野營區和烏蘇里江游覽區組成。2005年正式被省政府批準為省級地質公園。
喀爾喀玄武巖石林保存有接近原始狀態的山川景色,各種擬態石景觀如龍繞虎搏、或熊攀獅偃、或壁立危巖……可與天下名山媲美。玄武巖石林是新第三紀火山噴發形成的熔巖臺地,由于巖漿冷凝過程中形成的柱狀節理發育,再加上長期風化剝蝕,便雕琢成千姿百態的石林,是黑龍江省獨有、國內罕見的玄武巖石林景觀。
(4)勤得利灣風景區(額圖灣):額圖,勤得利農場水產公司一隊所在地,是古代的赫哲漁村。傳說從前有兄弟二人反目成仇,大動干戈,哥哥殺死弟弟,拿走了弟弟頸上的金項圈,人頭落于此地,故取名為額圖。民國初有赫哲人20戶,以捕魚為生,繁衍生息。現有45戶,常年和漁船打交道,生活富裕。額圖灣有著名的景點“月亮灣”,遠遠望去,清澈的“月亮灣”兩端與江水相連,灣中是原始濕地和叢林,原生態味十足。村北立著一塊國境線界碑,界碑的東側是剛落成的攝影基地,這是“攝影愛好者之家”,是采風者的客棧。
為了發展名特優魚養殖,農場在額圖灣修建了水庫,并被總局命名為“額圖灣名特優商品魚養殖基地”。1998年總局又建立了“黑龍江鱘鰉漁省級自然保護區”,以保護黑龍江珍稀史氏鱘魚、鰉魚。
(5)五星山風景區:五星山位于勤得利農場北部,系額圖山余脈,海拔480米,是農場境內第二座高山。山頂峰的西南坡有一個碩大的由山石組成的五星,鬼斧神工,什么植物也不長而周圍則是郁郁蔥蔥。從場部的西南方極目遠眺,便可望見仿佛一顆五星鑲嵌在山頂,五星山因此而得名。
傳說當年玉皇大帝親臨此山游玩,見風光美妙龍心大悅,便令隨從搬來山石擺下五星作標記,好讓臣子們也來此游玩,就留下了這顆醒目的五星。如今,登上峰頂,場部景色便盡收眼底,鱗次櫛比的樓房,寬闊平坦的路面,還有長欄石岸的人工湖點綴其間,賞心悅目。
山上生長著各種各樣的山野菜,薇菜、蕨菜、刺老芽、四葉菜等等。每年五月份,上千人結伴背筐上山采山野菜。薇菜干貨價格每公斤在120元左右。采摘山貨已經成了當地職工群眾創收的有效途徑。
(6)東安鎮風景區:東安鎮位于烏蘇里江邊八五九農場境內,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很有名氣的漁村。歷年盛產如鰲花、鳊花和馬哈魚等五十五種魚類。清末,此地與俄羅斯民間通商。沿江修筑磚瓦結構及俄羅斯式木刻楞單層門市房及二層樓房,有十余戶商號店鋪,甚為壯觀。日本占領時期為饒河縣所在地。現仍保留一棟俄式商店門市。到這里,可以享受到美味的魚宴,也可乘船游覽美麗的烏蘇里江沿岸風光及對岸俄羅斯村莊。(1)勤得利古城:位于勤得利農場,黑龍江邊的西山南坡。整個古城呈不規則形,城墻周長近2公里,以夯土為墻,北、西墻保存較好,外高5-6米,內高3-4米,墻基下寬6米,上寬1米。南墻保存較差高僅1米左右。此城兩面河水環繞,兩面雄山夾峙。西城墻緊逼勤得利河,地勢陡峭,怪石嶙峋,城墻依山勢而修,高聳嵯峨,易守難攻。
此城在遼代稱兀惹城(見張泰湘著《兀惹叢考》),是居住在黑龍江流域著名的民族兀惹人的首府。據《遼史、卷8、景宗上》記載,遼保寧七年九月,渤海余黨燕頗作亂,在黃龍府(今吉林農安)失敗后,“燕頗走保兀惹城”。這是有關兀惹城的最早記載。明朝永樂七年,為了加強對東北的管理,建立了東北水陸交通驛站45處,即“海西東水陸城站”。這是明朝經營東北的一條主要交通線,它和撫遠境內現存的莽吉塔古城均為這條交通線上的驛站之一,此時的兀惹城,已改名為乞勒伊城。
(2)洪河農場文化宮(場史館):洪河文化宮始建于1984年,文化宮總建筑面積4100平方米,四周綠樹懷抱、花香四溢,文化廣場占地3000平方米,是黑龍江墾區最早建成的一座集會議、文化、娛樂、體育、教育活動于一體的多功能文化場所,建有場史圖片室、影劇場、多功能體育館、圖書室、“老年人之家”等,是農場文化娛樂活動中心,被外界贊譽為大荒深處文化宮。
洪河文化宮場史圖片室是農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再現了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開發建設時的艱苦歲月,現代化大機械的作業場景、形象地展示了農場20年來的開發與建設,光榮與輝煌、希望與未來,展示了洪河農場由“嬰兒”成長為我國第一個現代化農場的滄桑歷程。文化宮已成為展示洪河人形象的窗口,曾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先進文化宮”。
(3)北大荒農業股份七星科技園區:位于七星農場,有核心展示區500畝,水稻、大麥、玉米、大豆示范輻射區10萬畝。它具有現代農業展示、科技創新研發、成果轉化示范、技術推廣帶動、農業人才培訓、休閑旅游觀光等多種功能,年接待參觀人員10多人次。他們對現代化農業高、精耕作、高科技研發成果贊嘆不已。
(4)二道河農場萬畝大地號:二道河農場第六作業區七號地,總面積為12620畝,是世界上最大的地號。大地號采用立體化作業技術,用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大馬力農用機進行耕種管收,飛機航化作業噴肥、滅蟲,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由于該地號面積大,土地平整,生產過程全部采用機械作業,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糧食產量,成為引領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典范。國家領導人、李鵬、先后來萬畝大地號觀看作業的展示,并給予高度評價。此外,建三江分局周邊市縣還有較多景點:
(1)赫哲民族文化村:位于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境內,占地面積16.7萬平方米。景區以赫哲族歷史文化為主體,再現了赫哲族生產生活、宗教儀式、民風民俗等場景。文化村內集中展示了赫哲族民族歌舞、漁獵生活、漁獵資源、宗教習俗、食魚文化、傳統說唱藝術、傳統體育競技項目等赫哲族文化精粹。現已建成廣場區、展示區、雕塑區、宗教區、民居餐飲區、狩獵區、游樂區、碼頭區等功能區。景區內建有文化村大門、赫哲族展覽館、博藝齋、圖騰柱、木雕天神及神偶、五組大型雕塑(獵歸、獵熊、狗拉雪橇、鰉魚、天鵝)、赫哲民居(撮羅子、馬架子、地窨子)、薩滿屋、娛樂場、表演舞臺、小動物狩獵場、荷花湖等景點。景區內服務設施齊備。賓館飯店衛生潔凈,服務熱情周到,使游客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2)饒河縣抗日游擊隊紀念碑:位于饒河縣饒河鎮小南山主峰下。占地面積2032平方米。紀念碑由花崗巖石及鋼筋混凝土構成,碑高16.6米,碑座呈方形,設兩層平臺,每層高2米左右,四周圍有雕刻著松針、松果圖案的石欄桿。碑身表面為鑲嵌青灰色大理石。碑身頂端坐落著一位抗聯戰士持槍前進的雕像,高6.9米,由花崗巖制成,正面鐫刻著原黑龍江省省長陳雷的題字“饒河抗日游擊隊紀念碑”,碑體背面題詞“抗日先烈,永昭千秋”。
饒河縣是東北重要抗日根據地之一,是抗聯第七軍的發祥地。前朝鮮民族主義人民共和國委員長崔鏞鍵,曾任七軍參謀長,轉戰饒、富、虎、寶一帶。1965年崔鏞鍵來華訪問時,提出在饒河小南山建立抗日紀念塔,得到親自批示并撥款70萬元,后逢“”而中止。1985年再次由省政府撥款,縣民政局主持建設,次年9月3日落成。現已成為饒河縣青少年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基地之一。1986年10月5日,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重點保護單位。
(3)東方第一哨:位于撫遠縣烏蘇鎮,是中國大陸最先迎接太陽升起的地方,每當夏季2時15分,紅日便從江面冉冉升起。1984年8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視察邊境,為烏蘇鎮哨所題詞:“英雄的東方第一哨”。1986年8月,黑龍江省政府、省軍區在哨所建立了紀念碑。這里是休閑度假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去處。
三、建三江旅游資源類型整合
1、豐富的自然景觀
翠綠的森林,絢麗的山峰,彎曲的河流,神秘的界江,遼闊的濕地草原,構成了建三江獨具特色的旅游景觀。有東安、勤得利古城、喀爾喀山及大溶洞等古跡遺址;有洪河、撓力河等保護區;有黑龍江、烏蘇里江兩條界河;有20萬分局人民辛勞結晶的別拉洪人工河。本區還棲息著國際珍稀瀕危珍禽(丹頂鶴、白鸛等)和國家重點保護獸類(梅花鹿、馬鹿等)以及珍貴瀕危植物(野大豆、黃檗)和名貴魚類(鱘、鰉、三花五羅、大馬哈等)。還有許多經濟價值較高的野生動植物,如蘆葦、不葉樟、狍子、鯉魚等。此外,周邊市縣也有較好的自然風光,如街津口國家森林公園、東方第一哨等。
2、深厚的以“北大荒精神”為主要內容的人文氣息
“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20世紀50年代末,按照“屯墾戍邊”的方針,中國人民解放軍10萬轉業官兵隨王震將軍開赴荒無人煙的北大荒,開拓了人類農耕史上的一段傳奇——大機械操作的現代化農業區在一片沼澤地上拔地而起。經過三代人的艱苦創業,亙古荒原變成了中國耕地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國營農場群,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外貿出口基地,成為舉世聞名的“北大倉”。北大荒人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貢獻,北大荒精神正是在這特定的環境和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她集中體現了“北大荒人”這個英雄群體高度的政治覺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由“北大荒精神”衍生的人文景觀,是建三江旅游發展的另一亮點。她承載了紅色知青時代的全部記憶,是北大荒人至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那個特殊年代中國的印記。
建三江擁有如此具有深厚生態意義和文化底蘊的旅游資源類型,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類,將為建三江旅游業的開發、發展提供一個參考藍本,也是建三江旅游業發展必須經歷的一個準備階段。我們在開發旅游資源的同時,應本著保護生態環境、維持歷史遺跡原貌的可持續發展原則,才能將建三江旅游業帶入一個正常發展的軌道。超級秘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