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孩心理阻礙及矯正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劉力平
作者單位:北京史家小學
兒童心理健康發展是人的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的早期階段。
然而過重的課業負擔、頻繁的考試、沉重的精神壓力,缺乏自主性和不能自由支配時間,使兒童成為社會中勞累的群體。但很少有人去關注這些,去問兒童幸福與否、快樂與否,很少有人把他們當兒童看待。父母惟一感興趣的是他們是否通過考試、成績優異;多數學校和教師也只關心學生的學習及知識的獲得,甚至不惜以責備和懲罰等方式強制兒童學習,由此導致他們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下面結合我的親身體會從三個方面,談談兒童心理障礙及其矯正的問題。
一、淡化父母的角色意識,培養兒童健康向上的心態
父母的角色意識就是指為人父母者,對自己的威信、尊嚴、權利、義務和責任的角色思考。德國獨生子女研究的先驅內特爾在研究兒童性格和心理特點時將兒童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家庭中父母錯誤的教養態度;另一類是家庭中缺乏特定的教育因素,父母的角色意識就包含在錯誤的教養態度中。
記得在我班競選班干部的活動結束后,小A同學競選學習委員落選,不久,他媽媽興高采烈地來到學校,激動地說:“老師,謝謝你,是你圓了我兒子的小干部夢。”這番話讓我很詫異,第二天,我將小A叫到辦公室調查緣由。
孩子哭訴道:“老師,我在班里只是一名普通學生,就連小隊長也沒當過,只要看到戴兩道杠三道杠的同學,媽媽準說你瞧瞧人家多有出息,你怎么就那么笨,連一道杠都戴不上,長大還想當經理掙大錢,哼!不當廢物就是好事!爸爸也常唉聲嘆氣地說,你就不能給我爭點氣,當上個一官半職的,你這個笨蛋,我這輩子算白養你了!正因為如此,我才偷偷買了個中隊符號,進家門之前戴上,進校門前再摘下,以此應付爸媽。”后來,我與小A的父母耐心交流,溝通中我發現他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母親下崗后在家待業,父親則是個電器修理工,兩人將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小A身上。
交談中,我首先對他們望子成龍的急切心情表示理解,然后告訴他們: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都對子女有著成人、成才、成名、成家的期望,但是應把握好期望的度,要讓孩子接受家長的期望,父母不要因對孩子失望而放棄期望,甚至對孩子施以心靈或身體的虐待。
造成兒童“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說穿了,就是怕父母的威嚴,怕父母的角色。由此可見為人父母沒有角色意識是不行的,但角色意識太強烈也有礙家教效果,有礙兒童的心理健康,有礙兒童情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甚至可能導致其心理障礙。強烈的父母角色意識會使兒童體會不到家庭成員之間的關懷、親近和溫暖,時間久了,兒童會產生壓抑、郁悶、不滿、逆反的心態。只有在淡化了角色意識的父母跟前,兒童才會把父母既當父母又當朋友,才能體會到親人的關懷和溫馨,從而產生親近、熱情、開朗、誠摯、善良、向上的積極心態。
二、擺脫兒童的消極控制,增強教育行為的理智性
兒童的消極控制是指:在工作中,教師不自覺地被學生的某些特點行為牽著走,在某種程度上受到其不良影響和控制。事實證明,當教師的教育行為受到兒童行為的較大影響和控制時,便很難發揮其應有的主導作用,難以較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職責。
小B是我曾教過的一名全校聞名的淘氣大王,他很聰明但是不用功,學習成績平平,喜歡搞惡作劇。課上不時用嘴發出汽車的“嘟嘟”聲,一會兒趴在桌子上用筆當汽車“嘟”個不停,一會兒又用課桌當方向盤左右搖擺,惹得同學們好奇地盯著他,科任老師也拿他沒辦法。
一次我路過教室,聽到數學老師說:“我不明白你為什么一定要在課堂上‘開汽車’,發出聲音吵得大家無法聽課?”小B無中生有地說:“是同桌總碰我,使我沒法聽課。”老師說:“你胡說,我看你的同桌一直在認真聽課”……諸如此類的事件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經常出現,不僅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還招來不少學生的反感,激化了師生之間的矛盾,降低了教師的威信,更給教師的自身情緒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尤其助長了那些所謂“差生”的逆反及對抗心理。
任何教育教學活動都是教師—學生的雙邊互動,而不僅僅是影響者與被影響者的關系,在任何互動過程中,一方行為都會影響到另一方行為,因此教師應自覺根據學生的特點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做到因材施教,正確處理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之間的關系。心理學研究表明:努力擺脫學生的控制,積極主動地調整、改變與學生的互動,是提高教師行為質量的關鍵所在。當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對自己與學生的交往帶著理性的思考,仔細觀察“學生行為—教師行為”的行為鏈,并試著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來改變學生的行為時,就會在這一過程中發現讓學生更優發展、讓自身不斷完善、讓師生互動更具樂趣與魅力的秘密。
三、運用“心理疏導”,揚起單親家庭兒童自信的風帆
單親家庭兒童多具有自卑、情緒敏感、人際交往萎縮和缺乏自信心等情況。我曾教過這樣一個班,據調查全班學生中家長離婚率占20%,這一驚人的數字加大了該班的教育教學難度。
為了使全班近五分之一的單親家庭兒童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樣健康成長,我對這類特殊學生施以特別的關愛,著力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與父親生活在一起的小C就是這些特殊兒童群體中的一員。
父親沒有固定工作,有時做個體服裝生意,有時幫人拆遷,一個星期最多有一兩天在家住,期間一旦發現兒子的記事本上有紅字(某些老師寫給家長的關于孩子在校不良表現的內容),不問青紅皂白就是一頓狠揍。日久天長小C的性格完全變了:沉默寡言,冷漠呆板,不善交往。由于缺乏家庭的溫暖,有時還偷拿別人的文具。有一次,他沒有完成數學作業,作為班主任的我得知后十分惱怒,剛要在他的記事本上寫紅字,平時少言寡語的小C哭著喊著求我:“老師請相信我,再給我一次機會吧,我一定按時完成作業不再讓您生氣了,不然我爸知道了又該打我了!”孩子的哭喊讓我放下了手中的筆。后來,我讓他當語文科代表,在親密友好的接觸中,這個心理閉塞、不善吐露心聲的孩子漸漸地和我成了最好的朋友。
課下他對我無話不說,他說:“我恨我媽,她總不給我撫養費,也很少來看我”“我恨我爸,他在家的日子就是我的苦難日,他看我哪兒都不順眼,在他的眼里我就是多余的”“我恨給我寫紅字狀的老師,是他們一次次讓我飽受毒打”……特殊的家庭給他的心靈添了濃濃的陰影,幼小的心靈種下了仇恨的種子。在學校里他不能與小伙伴友好相處,一不順心就口出臟話、拳打腳踢,致使同伴關系緊張,同學都躲著他走。
為此,我不厭其煩地一次次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同時為小C這樣的單親家庭兒童特設了“開心鎖”心靈之約信箱;春游秋游有集體外出活動時,我不忘給他們準備好吃的零食;為了激活他們的自尊心,讓他們樹立自信心,我努力創造機會讓他們表現自己:語文課上讓他們品詞析句、看圖說話、激情朗讀;開主題班會時,讓他們亮相,推薦他們上臺當主持人或表演節目,在輕松的環境中使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地發揮,讓他們體驗獲取知識的成功感和滿足感,感受班集體大家庭的溫暖,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復蘇正常心理,塑造健全的人格。
在一次我班與新中國兒童用品商店共同舉辦的“圣誕快樂”文藝匯演之后,小C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之情,激動地對我說:“老師,原來我以為我只是當觀眾的料,沒想到今天我的單口相聲那么受歡迎,看來我也可以當演員,我也能為別人帶來歡樂!”辛勤的耕耘終于換來了豐碩的果實,這樣一個單親家庭兒童聚集的班集體連續兩年榮獲“東城區先進班集體”稱號,我也被評為東城區優秀輔導員。實踐證明,只要教師熱愛這類屬于特殊群體的孩子,就能以潤物細無聲的情感力量喚回他們的自尊;只要教師以積極的態度優化特殊兒童的心理,就能揚起他們自信的風帆,使他們真正實現自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