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職業教育發展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根據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從高等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觀、發展戰略、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四個方面,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理論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和概括。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理論;戰略選擇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近10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04年底,我國有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院校1047所,占普通高校總數的60.5%,此外,還有600多所本科院校設置了職業技術學院。在校生為595.654萬人,占全國高校在校生總數的44.7%,招生數達到237.43萬人,占普通高校招生總數的52.3%,辦學規模已占整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加快,我們認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將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重心將向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傾斜。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將使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成為主要的經濟增長點。首先是制造業的發展,有關專家預測,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世界制造業的中心將由發達國家向中國轉移。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將由2000年的38%增加至2010年的39%和2020年的40%。要實現由制造業大國走向制造業強國的目標,尚存在兩大障礙:一是我國掌握的核心技術不多.二是原創技術不多。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大力培養從事產品和技術研發的學術型人才,又要大量培養在生產一線從事技術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和在生產一線從事操作的高級技術工人。其次是以航空、航天、生物、電子信息技術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有研究表明,到2010年,我國將發展成為世界信息技術強國。中國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和巨大的國內消費市場吸引了大量外資投向我國高新技術產業,使我國迅速融人世界高新技術鏈條中,成為世界上重要的高新技術產品的加工基地,與此同時,我國也將實施“走出去”戰略,開拓高新技術產品國際市場,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對高等職業教育提出了巨大的人才培養任務。三是第三產業的發展,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相對落后,占GDP的比重還不到36%,而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比重已達70~80%。加入WTO后.我國對外服務貿易的承諾及外國公司的進入.將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據有關部門測算.未來五年我國將新增就業崗位數上千萬個,這些崗位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因此,高等職業教育要著力為發展第三產業培養人才。
——高等職業教育將由外延發展向內涵發展轉變。規模發展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前提,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沒有規模就談不上發展。質量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核心,質量的高低是衡量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標準。沒有基本的質量要求,盲目的規模擴張必將以犧牲質量為代價,必將削弱市場競爭力。在當前高等職業教育辦學規模日益擴大的情況下,質量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生存和發展的核心問題,高等職業教育必然從規模擴展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從外延發展向內涵發展轉變。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由單一的崗位技能型人才向崗位技能型和復合型人才并重的方向轉變。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科之間交叉、職業崗位復合的現象凸顯.復合的職業崗位對人才提出了具備復合的專業知識與操作技能的要求,因此,注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也是
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
——高等職業教育辦學形式由單一性向多元化發展。為適應社會對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教育的需要,高等職業教育必須采取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既要重視學歷教育,也要重視非學歷教育;既要重視新生勞動力的培養,也要重視在崗勞動力的培訓提高;既要重視城市弱勢群體的就業和再就業培訓,也要重視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培訓。
——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趨向校企一體化。高等職業教育與生產的聯系最直接.企業離不開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支持,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企業對人才培養的參與。加強同企業的密切聯系與合作.校企一體化培養人才,有利于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環節的實現,也有利于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注重終身教育將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理念。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立學習型社會,是社會發展的趨勢。高等職業院校應突破學歷教育的范疇,把學歷教育與培訓結合起來,把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結合起來,把學校教育與人的終身教育結合起來,建立“學習一工作一再學習一再工作”的循環終身教育模式。
本文根據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現狀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試從以下四個方面探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理論。
一、高等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觀
高等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觀是關于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與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是關于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理念、原則、思路和方法的理性概括,是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理論的系統化,它包括發展、為什么發展和怎樣發展的問題。
高等職業教育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可概括為:以人為本,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以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為根本目標,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原則,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觀包括:以人為本的發展觀、適應性發展觀、協調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1.以人為本的發展觀。高等職業教育的任務是為各行各業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以人為本,就是要充分肯定這類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視這類人才的培養和使田;以人為本,就是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盡最大可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以人為本,就是既要重視對受教育者進行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又要重視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的提高,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就業為導向,按照就業需求設置專業、設置課程、組織教學,為學生掌握就業本領提供優質服務。
2.適應性發展觀。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與經濟發展最緊密、最直接的部分。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適應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必須適應區域經濟和行業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適應各類群體就業以及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建立學習型社會的需要。
3.協調發展觀。高等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觀.是指高等職業教育除了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之外,還要協調好教育內部的各種關系,如與普通高等教育的關系。與中等職業教育的關系,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關系,高等職業教育自身外延與內涵發展的關系等等。
4.可持續發展觀。本文所指的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主要是指教育資源與辦學規模要相匹配,保持其發展的后勁。要注意防止兩種傾向:一種是在學校的建設上,或貪大求洋,缺乏風險意識,造成沉重的債務負擔;或忽視辦學條件的改善,始終處在低水平運轉狀態。另一種是只重視征地建房,忽視內涵發展,包括忽視教育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現代教育制度建設等等。要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首先是學校的基本建設要與辦學規模相適應,注重資金的積累;其次是要重視內涵的發展,特別是人才的培養和儲備;三是要重視辦學經驗的積累,并積極吸收國外先進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經驗,始終保持一種創新的活力。
二、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戰略
教育的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經濟社會的發展是教育發展的保證,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我國當前正從低收入國家進入中低收入
國家行列,人均生產總值已突破1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從溫飽型進入小康型。隨著經濟持續增長,人們對教育的要求更加多樣化,對教育的品位要求也更高。同時,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城鎮化、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第三產業的發展,我國急需大量高素質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所有這些都為高等職業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機遇,同時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必須采取正確的發展戰略。
1.定位發展戰略。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是人們對高等職業教育地位的認定和作用的評價。定位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到高等職業教育能否持續健康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科學定位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法律定位,國家通過立法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性質、任務、地位和作用予以認定,它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保障。二是層次定位,高等職業教育要以??茖哟谓逃秊橹?,本科層次可適當發展。三是學制定位,以3年制為主,理工類專業一般為3年制,文科類專業一般為2年制.本科層次一般為4年制,初中起點的5年制作為補充。四是規模定位,國家要根據我國的人口基數、大眾化教育水平、人才結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等因素確定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規模;地方要根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確定不同區域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規模;學校要根據自身的辦學條件確定學校的發展規模。
2.區域發展戰略。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首先必須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因此,必須考慮我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因地制宜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在學校布局上,高等職業院校的設置既要考慮地區、行業均衡發展,又要考慮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特殊需要。在學校管理上.要打破條塊分割,加強地方政府統籌。在人才培養上,要注重為當地的主導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服務。
3.重點發展戰略。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重點培養緊缺人才。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建設進程的加快,高等職業教育必須著力于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緊缺人才的培養。二是重點辦好示范性學校。我國高等職業院?,F已超過1000所,但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因此,建設一批示范性學校和重點專業極為重要。要由政府統籌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示范學校,充分發揮示范學校在辦學模式、內部管理、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從而帶動整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三是重點建設一批實驗實訓基地。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成本高,培養技能型人才需要強有力的實驗實訓條件作支撐。因此,國家和地方政府要重點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實驗實訓基地,還要確定一批大中型企業作為校外實驗實訓基地。
4.特色發展戰略。特色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立足之本。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一是體現在培養目標上,主要為培養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服務;二是體現在培養模式上,高等職業教育要按照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總體要求,突出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加強全面素質教育;三是體現在專業建設上,要辦好一批具有鮮明特色和品牌影響的專業。
5.多樣化發展戰略。高等職業教育只有滿足人的多樣化需求和社會的多樣化需求,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是辦學形式的多樣性,要走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重、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并舉之路,把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二是辦學模式的多樣性,要積極發展校企合作、工學交替、境內外合作、連鎖式和集團化等多種辦學模式;三是辦學主體的多樣化,要以政府辦學為主導,積極鼓勵企業辦學、社會力量辦學。
6.開放式發展戰略。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和培養目標決定了高等職業院校必須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和就業市場的需要,走開放式的辦學路子。一是向企業開放。高等職業教育只有向企業開放,才能了解企業對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包括素質結構、知識結構、技能結構的要求,加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只有向企業開放.才能有效地構建一支校企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只有向企業開放,才能創造實踐環節的真實教學情景;只有向企業開放,才能開辟廣闊的就業渠道。二是向社區開放。通過向社區開放.積極引進資金和其他教育資源,有利于改善辦學條件,有利于改革辦學管理體制,也有利于拓展服務功能,主動回報社會。三是向境外開放。高等職業院校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的需要,主動向境外開放,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
三、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辦學模式
1.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是學校根據企業的需求,與企業簽訂協議,明確學生的就業方向和合格標準,再由企業和學校共同設計和制定教學計劃,學校與企業利用兩種不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采取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實用人才。
2.集團化辦學模式。集團化辦學模式是以一所高等職業學校為核心,采取并人、聯合并以聯合為主的形式,將若干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及相關主管部門聯合起來,組建職業教育集團,實行縱向溝通、橫向聯合,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把職業教育做大做強,實現辦學效益的最大化。
3。連鎖式辦學模式。連鎖式辦學模式是指以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為龍頭,整合職業教育資源,通過“輻射”,帶動其他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共同發展的辦學模式。連鎖式辦學模式的前提條件是,必須有一所規模較大、辦學條件較好、辦學水平較高、具有品牌專業或特色專業的示范性高等職業學校作為連鎖辦學的主體,依托其他學校的資源,主要通過品牌和特色專業的“復制”,把示范性院校先進的辦學理念、課程體系、教學制度等輻射到其他學校。
4.股份制辦學模式。股份制辦學模式是在自愿和互利的基礎上,由多方共同投資按股份制運作的一種辦學模式。參與股份制辦學的可以有公辦學校、民辦學校、企事業單位、民間組織和公民個人,還可以有境外投資者。由于經營體制上采取較為成熟的現代企業制度,參股各方在資本的升值欲望與教育產品的開發之間能夠找到契合點,只要運作得當,發展潛力是很大的。
5.境外合作辦學模式。境外合作辦學模式是指依照我國的法律法規,吸引境外教育機構和其他組織與我國的高等職業院校合作辦學的一種模式。一是通過引進境外資金,解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經費的問題;二是通過引進先進的辦學理念和優質的教育資源,提高我國高等職業教
育的辦學水平,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熟悉國際準則的人才。
四、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為培養目標服務的,不同的培養目標有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我們認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應是,以就業為導向,以校企合作為途徑,以全面素質教育為基礎,以專業能力培養為主干,按照工作或生產過程組織教學。以就業為導向,就是強調培養目標的崗位針對性,強調技術教育,強調應用能力的培養,以就業為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校企合作為途徑,就是利用雙方的資源,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以全面素質教育為基礎,就是以做人教育為主線,全面關心學生的成長,并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奠定基礎。以專業能力培養為主干,就是在全面素質教育的基礎上,打破傳統的學科型教學體系,對現行的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進行調整,突出就業關鍵能力——專業能力的培養。按照工作或生產過程組織教學,就是把完成工作或生產任務的過程分解成一個個環節,或一個個項目,在教學中,把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實際工作能力的訓練結合到一個個環節或一個個項目中去,做到“教學做合—。
參考文獻:
[1]朱文兵,郝達.略論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方向[J],山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笫1期.
[2]葉春生.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展望閉,江蘇高教.2002年第3期.
[3]王滸.面向新世紀高等職業教育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1999年第7期.
[4]郝克明.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幾個問題[J].中國教育報.20(00年10月25日.
[5]汪華,孔康偉.論我國高職教育的科學發展觀[J].職業技術教育.2004年第1期.
[6]段志堅.關于高職院校發展戰略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年第11期.
[7]段志堅.與時俱進論教育[M].湖南科技技術出版社.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