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產業化論文:文化遺產整合策略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艾冬梅1董世非1劉浩琳2作者單位:1燕山大學2河北省文化廳藝術處
非物質文化遺產標志地:民俗主題文化公園的集約化外延
因為地域分散,旅游開發程度不同,使得秦皇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參差不齊。而天馬山廟會、山海關孟姜女廟會等民俗活動囿于時間、地點不能進入常規化運行軌道。目前秦皇島共有九大園區文化產業:山海關古城文化產業園區、北戴河文化創意產業園、昌黎葡萄酒文化產業園、柳河山谷干紅文化產業園、撫寧南戴河國際娛樂中心文化園、秦皇島數據產業基地、秦皇島•國際婚慶文化產業旅游城、青龍南山滿族文化園和海港區開灤路歷史文化街區。[1]雖然影響力與日俱增,但仍然屬于內容相對單一的初級整合。1958年蘇聯經濟學家第一次引用“集約”一詞,解釋其義為:指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在同一經濟范圍內,通過經營要素質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組合方式的調整來增進效益的經營方式。由此可創立民俗主題文化公園,將秦皇島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園中,經營集團化、規模化,在園中采取日常和民俗節日集中進行展示、展演和銷售等活動,使之成為秦皇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志地。在民俗主題文化公園中,不僅可以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載體,如撫寧剪紙、繡花鞋、皮影雕等手工藝品,還可以現場展演如昌黎三歌、昌黎皮影戲、青龍猴打棒、撫寧抬皇杠、任家班鼓吹樂等民間音樂、舞蹈、傳統戲劇、民俗等精湛技藝,使游客得以在現場了解手工藝品制作全過程和欣賞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演出。還可以在民俗主題文化公園中集中推出地方名吃,如昌黎趙家館餃子、青龍水豆腐、北戴河“楊腸子”、山海關渾鍋、撫寧餑欏葉餅以及盧龍粉條等。以上種種項目均可邀游客共同參與,比如游客在觀賞的過程中可以親自制作傳統工藝品和地方名吃,或現場學習感興趣的民間技藝表演。這樣讓游客既能品嘗美味,買到心儀的文化紀念品,又能全方位了解并感受秦皇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激發人們對其的興趣和認可度,從而形成市場有效需求,再進一步通過加大衍生產品的開發力度,擴大需求量,提升產業鏈等級,實現最大經濟收益。
“朝陽產業”中的民間傳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創意產業的互動
秦皇島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民間文學內容眾多,諸如碣石山傳說與故事、伯夷叔齊的歷史傳說、玄鳥生商的歷史傳說、李廣射虎的歷史傳說、孟姜女故事傳說、蕭顯寫匾的故事等都是動漫產業的良好素材資源??山Y合各民間故事傳說的地域文化特色,挖掘其精神內涵,運用高端創意和高科技手法,或者其間還可加上本土表現形式(諸如當地皮影等),對這些文化資源進行再創造,在創意產業中重新煥發其生命力。美國動畫片《花木蘭》《寶蓮燈》等取材于中國的歷史、神話故事,對我國文化資源進行再創造而獲得了巨大成功,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目前,秦皇島的動漫產業還處于發展初期,相比深圳、東莞、杭州等動漫產業發展相對成熟的城市,還缺乏成規模的大企業投入到市場化浪潮中的動漫產業。那么,扶持專業化的動漫創意產業,全面整合資源,把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變成新媒體時代的動漫或網絡游戲形式等,可以更好地活態保護傳承秦皇島非物質文化遺產,拓寬公眾了解的渠道,擴大其傳播力和影響力,進而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產業的良性互動,將秦皇島優勢民間傳說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
門戶背后的產業廣告——新興媒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體化傳播
秦皇島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地域性等原因,有些知名度有限。當今世界,新興媒體風起云涌,尤其是蘋果iPhone革命性地將強大的應用程序、全網頁瀏覽和各種各樣的多媒體程序整合在一起,為消費者和職業人士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移動體驗。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秦皇島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信息中心,可以借助新型手機媒體,建設一個可在iOS及Android操作系統上下載,支持智能手機瀏覽器訪問的便捷優質的移動城市應用門戶平臺,其中集成城市概況、旅行社、電話黃頁、城市和景點地圖、交通路線、特產名吃、文化資源和活動新聞等多個應用系統,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圖片、簡介、視頻等資料全部納入,通過移動、聯通、電信網絡面向公眾推送,使之成為便于人們隨時隨地了解城市動態及文化資訊的信息化窗口。與此同時,可以借助電視,拍紀錄片,在省市臺進行專題介紹秦皇島民間傳說、民俗、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傳統手工技藝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其歷史、現狀、表現形式等多方面內容,加大宣傳力度;還可以編排一些動人的短片,優美動聽的歌曲,制作形象片廣告在央視播放,以及借助報紙、雜志等平面媒體進行全方位宣傳。
可持續性消費群體的培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的隱性商機
秦皇島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50—100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遺跡,小毛山新石器遺址、將軍臺新石器遺址等都證明了這里的人類文明源遠流長。商湯十八年(公元前1694年)湯王封墨胎氏孤竹國,都城在今盧龍縣境,市境為孤竹國中心地區。戰國時期,秦皇島地區成為燕國最富饒之地。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和隋唐五代時期這里曾是郡治、州治所在。遼金時期,設遷民、海陽、廣寧、望都四縣并大量移民,使人口規??涨霸鲩L。明清兩代均在此設立永平府。解放后,建秦榆市,后改稱秦皇島市,并在1984年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沿海對外開放城市。[2]秦皇島文化積淀厚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從某一地區、某一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和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根本出路在于喚醒民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文化自覺,其產業化的出路也在于可持續性消費群體的培育。2011年4月,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學生是文化傳承創新的生力軍。從學校教育入手,從青少年抓起,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繁榮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系列公益活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學校教育乃至學術研究加以整合,通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競賽和志愿者招募,調動學生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民族文化,熱愛民族文化,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情,提升學生的文化自覺,豐富學校素質教育的方式和內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這也將會推動各類學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中,進一步開發潛能,推進學術性研究,承擔更多責任,發揮更大作用,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進程鋪設夯實永久性的基石。秦皇島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因其地域分布范圍較廣,相對分散,且因類而異,具有多樣的開發價值,通過整合開發才能達到其最大效益。秦皇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開發,實質上就是深入挖掘并整合優勢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將其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在開發中更好地活態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實現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整合開發推動秦皇島文化產業發展,進一步提升秦皇島城市的文化軟實力。當然,在具體整合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時,還要針對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特點進行準確、適度開發,確保開發的投入與效益的比例關系。此外,并非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適合產業化經營,因而在實踐中要避免盲目產業化,要注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原真性。在開發過程中可以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區劃,整合資源,綜合開發,尤其要注重開發特色文化品牌。只有推出富有時代氣息和地域特色的產業化形式,形成自己獨特的、強有力的產業優勢,才能將秦皇島絢麗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向全國,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