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職業教育助力精準扶貧探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從不同維度對教育扶貧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是脫貧攻堅的重要路徑和重點舉措。職業教育作為教育扶貧極其重要的一環,能夠從根本上增強貧困人口的“造血”功能和內生動力,有利于促進就業,帶動貧困家庭脫貧致富,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和根本之策。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專業、人才和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形成了“思想幫扶、教育幫扶、衛生幫扶、產業幫扶、黨建幫扶”五位一體的“志智雙扶•輸血+造血”式精準扶貧工作模式,在助力脫貧攻堅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在扶貧開發領域采取系列化、多樣化、立體化的政策措施,使七億多農村人口擺脫貧困,全球減貧貢獻率高達76%,成為全球最早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減貧道路[1]。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和發展思想,對脫貧攻堅展開了科學、全面、系統、高效的決策部署,取得了顯著的實踐成果。教育扶貧是扶貧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脫貧攻堅的重要路徑和重點舉措,是精準扶貧戰略推進的基礎和保障。雅安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一所處于經濟欠發達西部地區的地方性高職院校,始終堅守立德樹人的初心和使命,秉承“面向基層、服務民生”的辦學理念,踐行“扶志扶智扶技”的教育扶貧理念,充分發揮學院職業教育專業、人才和資源優勢,在助力打贏區域脫貧攻堅戰中做出積極努力和貢獻。
1扶貧思想的科學內涵、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
1.1“精準扶貧”是總結我黨扶貧開發經驗在脫貧攻堅關鍵時刻提出的重要論斷
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考察時做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概念。此后,他在多次調研中強調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并在此基礎上對精準扶貧的內容、方式、舉措、組織領導和基礎保障等進行了一系列深刻闡述,深入回答了“為何扶”“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4個關鍵性問題,形成了精準扶貧的科學體系,為新時期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確定了目標、指明了方向,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反貧困理論的新局面,創新了反貧困實踐化的新路徑,凸顯了高度的理論性、嚴謹的科學性、深刻的人民性、全面的系統性、協同的創新性和生動的實踐性特征,是我國扶貧開發工作的重大理論創新,對于推動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2“精準扶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時刻做出的重大抉擇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全面小康,意味著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將徹底解決,這也是我們黨做出的莊嚴承諾和立下的軍令狀。黨的十八大以來,把扶貧工作,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戰場,三十多次國內考察都涉及扶貧這一主題,基本走遍了連片特困地區,多次指出,脫貧攻堅越往后,難度越大,越要壓實責任、精準施策、過細工作。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全過程都要精準,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2]。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提出并形成了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核心的新時期扶貧開發戰略。
1.3“教育扶貧”是扶貧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精準扶貧戰略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持續性作用
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從不同維度對教育扶貧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明確地將教育作為扶貧開發的根本大計和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提出,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們務必把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頭等大事來抓[3]。治貧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別是要注重山區貧困地區下一代的成長。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4]。扶貧先要扶志,要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不要言必稱貧,處處說貧。2015年,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提出“發展教育脫貧一批”,將其作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五大工程”之一,強調“要緊緊扭住教育這個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這是具有深遠戰略眼光的精準判斷,體現了對教育扶貧的高度重視,體現了在國家脫貧攻堅戰略中,教育戰線承擔的使命和重大責任。扶貧開發不僅要使貧困地區實現物質脫貧,更重要的是實現精神脫貧,而精神脫貧必須要通過教育扶貧才能真正實現。教育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教育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戰略重點。在注重物質脫貧的基礎上,我們更要注重“扶貧先扶志”的精神脫貧,以及“扶貧必扶智”的教育脫貧和文化脫貧。抓“扶志”,從內在思想觀念上激發貧困對象的脫貧致富積極性;抓“扶智”,努力提高貧困對象的科學文化素質,提升其自我謀生的能力和本領。教育扶貧作為一種造血式扶貧,能有效通過提升貧困人口的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來增加收入進而實現脫貧致富,從而阻斷貧困的惡性循環鏈。
2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有效助推精準脫貧的現實需求和重要策略
2.1職業教育是教育扶貧中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舉措
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指出,貧困地區教育事業是管長遠的,必須下大氣力抓好。脫貧攻堅期內,職業教育培訓要重點做好。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接受職業教育,掌握一技之長,能就業,這一戶脫貧就有希望了[5]。從2015年底開始,國務院扶貧辦將職業教育培訓納入“十三五”時期十項精準扶貧工程,并逐步加大實施力度。2019年6月的《2019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顯示,高職院校在助力欠發達地區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助力脫貧攻堅中正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2019年11月的《中國高等職業院校精準扶貧發展報告(2015—2019)》中指出,近5年,全國高職院校在精準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方面成績突出。面向貧困地區招生286.5萬人,為1100萬個家庭培養了第一代大學生,實現高職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6],這表明,職業教育“以教育脫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功效非常明顯。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在精準扶貧方面有著教育成本較低、層次較多、服務范圍較廣、面向社會大眾、更利于受教育者就業的獨特優勢。培訓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一技在手、終身受益,對貧困人群脫貧致富的幫助最直接、最有效。加快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發展,有利于提高貧困對象自我發展能力,是發展農村經濟、加快精準脫貧的重要途徑。
2.2職業教育有利于從根本上增強貧困人口的“造血”功能和內生動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精準扶貧不單單是解決貧困人口的吃、穿、住、行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當地人口生產生活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扶貧工作中,與其不斷為貧困對象“輸血”,不如增強其“造血”功能,提高其謀生技能與自我脫貧致富的能力。貧困地區受經濟基礎制約,人們因信息閉塞而思想封閉,因交通不便、基礎薄弱、產業貧瘠等導致現代教育力量不足、教育資源不足、受教育面覆蓋不足。職業教育對于貧困家庭學子習得一技之長、實現穩定就業,從而快速“挪窮窩”“拔窮根”“摘窮帽”十分關鍵,也有利于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第一,我們要通過教育進行思想幫扶,轉變貧困戶“安貧樂道”“窮自在”“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幫助貧困戶樹立“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信心,改變貧困群眾的思想觀念、提高文化素質。第二,通過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在智力扶貧、志力扶貧、技能扶貧、產業扶貧等方面下功夫,幫助其掌握一門就業技術,提高其“造血”能力,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實現由輸血式的物質扶貧向造血式的智力扶貧轉變,從而實現可持續的脫貧致富。第三,隨著職業院校貧困學生資助體系的不斷完善,特別是對建檔立卡貧困戶資助政策的實施,有效減輕了貧困家庭的生活壓力和經濟負擔,幫助更多貧困學子完成學業,促進其就業,為貧困家庭帶來信心和希望。
2.3技術技能教育和培訓有利于幫助貧困人口解決就業問題,帶動貧困家庭脫貧致富
隨著經濟社會持續轉型,特別是城鎮化的推進,脫貧攻堅對象呈現動態分布特征,貧困地區農村待脫貧或已脫貧家庭中現有或潛在勞動力人口,對于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需求更為迫切。國家統計局2019年2月的《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農民工總量約2.88億人,其中大約2.1億農民工沒有完成高中階段教育[7]。隨著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會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工因知識和技能不足而難以通過就業脫貧,甚至面臨失業返貧,無法滿足國家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需要。因此,實施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還需要重點關注兩億多年富力強但學歷較低的農民工群體,加強技能升級培訓。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深化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高職擴招100萬人,將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納入擴招范圍。擴大高職院校獎(助)學金覆蓋面、提高補助標準。2019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要求把職業技能培訓作為保持就業穩定、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關鍵舉措,加大貧困勞動力和貧困家庭子女技能扶貧工作力度,實現以培訓促就業、以就業助脫貧。這就對高職院校高質量辦學、發揮好職業教育技能培訓的職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職業院校的職業技能培訓應針對企業下崗、轉崗工人以及農村剩余勞動力、貧困勞動力等,本著“缺什么培訓什么,需要什么培訓什么”的原則,結合他們的生產生活實際,選擇“用得上、能管用”的實用性強的職業、工種和農業適用技術,如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畜牧養殖、動物防疫、果樹病蟲害防治、農產品加工、電焊、鉗工等各類實用技術,通過“短、平、快”的實用技能培訓,幫助貧困人口掌握一技之長,改變“打工沒技術、創業沒思路、務農沒出路”的現狀,提高成年貧困人口增收致富能力,帶動整個家庭擺脫貧困。
3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優勢,助力精準扶貧的實踐探索
雅安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地處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地方性高職院校,自2016年以來,承擔了本地兩個貧困縣3個貧困村以及深度貧困縣甘孜州雅江縣的精準扶貧任務。學院充分發揮專業優勢、人才優勢和資源優勢,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務實落地的工作舉措推進精準扶貧工作,以“六送”活動為載體,即“送文化、送醫療、送產業、送培訓、送技術、送溫暖”,形成“思想幫扶、教育幫扶、健康幫扶、產業幫扶、黨建幫扶”五位一體的“志智雙扶•輸血+造血”式精準扶貧工作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上下聯動,幫扶到點到位。在學院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領導下,由精準扶貧辦專項負責扶貧日常工作,做到人員落實、任務落實、資金落實、項目落實、責任落實。學院黨委先后選派8名優秀中青年教師到貧困村作為駐村干部,其中4名教師被派往深度貧困縣雅江縣開展工作。為切實將結對的4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幫扶工作做實做細,建立“1名黨委委員+1個黨支部+N名黨員+N戶貧困戶”的結對模式,制訂有針對性的幫扶計劃,定期到貧困戶家中走訪慰問,與村民拉家常、促膝談心,了解其生產生活狀況,宣講國家扶貧政策,加強對貧困群眾的思想引導和感恩教育,逐步轉變部分貧困戶“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增強其擺脫貧困的意識。在進行思想引導的同時,學院幫助貧困戶解決實際問題,如投入資金幫助村上進行安全飲水工程改造,解決村民飲水難問題;幫助建設村衛生室,解決村民看病難問題;幫助貧困戶修繕危舊住房,改善居住環境等。二是點面結合,助推產業發展。學院把幫助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產業扶貧作為精準脫貧的重要舉措和貧困戶穩定增收的重要途徑。如結合我院醫衛類專業每學期實驗實訓教學實驗用兔的需求以及3個校區食堂每天八千余名師生的餐飲需求實際,經認真調研、分析,扶持銅山村先后建立了鼎盛養兔合作社、綠友蔬菜種植合作社、生態林下雞養殖基地,在小落村建立了藕田立體化養殖合作社、手工豆瓣制作坊、蔬菜種植基地,在平河村為貧困戶提供有機、無機生物菌肥,派農業技術員在櫻桃、蘋果生長節點為貧困戶和村民進行果樹栽培指導等。同時,根據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采用以獎代補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幫助貧困戶分散養殖各類家禽、家畜,如種植羊肚菌、生姜、刺梨、土耳苕等農作物,養殖豬兔雞鴨等,優化種養殖結構,鼓勵和引導貧困戶將已確權登記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體,分享經營收益,多渠道拓寬貧困戶收入來源。學院針對村合作社種植養殖的扶貧產品,一方面按程序通過工會集體采購,另一方面發動廣大教師積極認購,幫助解決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近3年,學院以扶貧產品定向采購及教職工以購代捐方式,已幫助貧困村銷售三十余萬元的扶貧產品。學院將單一的、純資金投入的輸血式扶貧向綜合性的產業扶貧、項目扶貧、技能扶貧的造血式扶貧轉換,銅山村、小落村的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并已步入穩定的可持續發展軌道。三是發揮優勢,助力改善民生。學院充分發揮醫藥衛生類專業優勢和師范教育專業優勢,在健康扶貧和教育扶貧兩方面發力。如針對深度貧困縣甘孜州雅江縣,投入七十余萬元用于鄉衛生院修繕,為當地村民提供更好的就醫條件和環境;為解決各村衛生室設備簡陋問題兼顧游走行醫需要,為100個村衛生室配備了包括聽診器、血壓計、手術器械等十多種診療器械的醫療箱100套。針對雅江縣村醫水平低的問題,學院選拔教學、臨床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赴雅江縣開展“一村一醫”全覆蓋培訓,兩年來共選派醫務骨干二十余人次舉辦了兩輪5期、每期15天的村醫基本技能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培訓村醫101人,有效提升了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同時,組建4批次二十余人次的醫療義診服務隊,赴雅江縣多個村開展醫療義診活動,初診患者八百余人次,帶領當地村醫一同義診,手把手地教,村醫技能水平亦得到提升。針對藏區中老年人群因患大骨關節病、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常見病,導致家庭不同程度貧困的現狀,學院研定地方性疾病篩查診治方案,并派篩查診治醫療隊赴雅江縣6個鄉鎮開展地方病篩查工作,篩查患者近九百人次,針對病情較輕的患者現場發放治療藥品,并將部分患者安排到雅江縣醫院、雅江縣中藏醫院治療,由學院提供檢查費用,將其中病情嚴重的15名患者安排到學院附屬醫院接受手術治療,并提供近二十萬元的醫療資金支持。學院還選派8名醫務骨干赴雅江縣人民醫院和雅江縣中藏醫院開展臨床診療、巡回醫療、示范查房、院內會診、業務講課、疑難病例討論、管理指導等工作,并對受援醫院的等級評審工作進行指導,為其順利升格二甲醫院發揮了重要作用。學院關注教育扶貧,在雅江縣實施小學教師科學素質能力提升計劃,連續兩年利用暑期選派十余名骨干教師赴雅江縣為一百三十余名小學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和教學能力培訓,并開展了首屆氣球動力小車比賽。針對雅安市漢源縣職業高中有不少農村學生和貧困家庭學生的實際情況,推行“3+3”中高職銜接試點工作,選派汽車專業、計算機專業骨干教師到漢源職業高中指導專業、課程和實訓室建設。投入12萬元幫助漢源職業高中建成了功能完善的鈑金實訓室,并加強專業技能指導和培訓。該校汽車專業的5名學生在2018年舉辦的雅安市中職技能大賽鈑金實訓比賽項目中2人獲得一等獎、3人獲得二等獎,成績突出。學院未成年人心理成長指導中心對部分貧困戶厭學兒童開展心理輔導,并取得一定成效。同時,學院面向貧困縣、村群眾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和講座,如農專合作組織培訓、農民工電工焊工培訓、餐飲服務培訓、客房服務培訓等兩千余人次。四是黨建聯建,激發內生動力。學院基層黨支部與貧困村黨支部開展黨建聯建,成立學生志愿服務隊、教職工黨員志愿服務隊,廣泛開展醫療義診送醫送藥下鄉、送文化下鄉、“六一”兒童節歡樂送、“七一”建黨節紅色教育、重陽節慰問、寒冬送溫暖、扶貧濟困愛心捐助、打造美麗新村文化墻、農民夜校講座等活動三十余次,惠及村民兩千八百余人次。學院多措并舉、務實有效的扶貧工作,在助推結對貧困村如期順利實現村退出、戶脫貧的目標任務中做出了巨大貢獻。當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處于攻堅決勝階段,黨的四中全會明確提出2020年消除絕對貧困后,脫貧攻堅戰的重心將轉向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脫貧不返貧”是留給職業教育的新課題。職教人也必將繼續堅持以扶貧思想為指引,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的積極作用,把職業教育的智志扶貧和技能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切入點和發力點,融入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上下齊心、持續用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寫下濃墨重彩的職教篇章。
作者:付洪濤 唐娜娜 王坤容 郭英才 呂登蓉 單位:雅安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