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現代農民素質提高遠程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農業強,必須走現代化的農業道路。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沒有農民的現代素質,也就不可能有農業的現代化。提高農民素質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發展農村遠程教育又是發展中國家提高農民素質的戰略舉措。因此,必須大力發展農村遠程教育,全面提高農民素質,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穩定和壯大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做出更大貢獻。
1農村遠程教育的含義及特點
遠程教育是起源于西方的教育民主化和學習終身制的教學理念,發展至今,主要經歷了函授教育、廣播電視教育和網絡教育3個階段。農村遠程教育是“通過對各種科學技術手段以及教育手段的綜合應用,使農村勞動者能夠公平的享受繼續教育的機會”,提高農民素質的一種區別于傳統課堂教學的新型教育形式。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1教育對象大眾化
農村遠程教育基于廣播電視技術、衛星接收技術、互聯網技術3種形式,其優點是覆蓋面廣,可以對全國各個地方的農民進行教育,做到了地域的廣闊性。此外,遠程教育充分考慮了不同學員的實際,為不同學歷、不同背景、不同職業的農民接受繼續教育提供了可能,做到了人員的廣泛性。
1.2教育資源共享化
遠程教育尤其是現代遠程教育更多地依靠于互聯網體系,絕不是封閉的體系,而是開放性的。它采用的教學模式絕不是單純的點對點,面對面的方式,而是點對面,一點對多點的放射性體系。因而能做到“多個點的知識、技術和信息的集合,各個點之間優勢互補、資源共享?!?/p>
1.3教學手段靈活化
農村遠程教育的遠程性決定了它是沒有圍墻的教育,所以其靈活性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比擬的。它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采用任何方式進行靈活教學。不同于傳統課堂的“以教師為中心”,更加突出“以農民為中心”,采用廣大百姓喜聞樂見的電視、廣播、視頻指導、短信告知等方式進行靈活教學。
2農村遠程教育對提高農民素質的作用分析
農村遠程教育在縮小城鄉數字鴻溝,解決農民信息貧困,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究其根源在于其全面提高了農民素質。
2.1農村遠程教育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思想文化素質,帶動農村文明程度
受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的影響,農民的思想觀念停留于小農意識,缺乏對新生事物的認識;文化層次不高,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人大都流入城市,留守在農村的農民文化程度集中于小學和中學水平;他們崇尚封建迷信,賭博之風盛行;法律認識程度低,情大于法的現象突出,法律維權意識淡薄等。農村遠程教育借助于政府資助、采用“三網合一”的方式,開展為“三農”服務的學歷教育,極大地解決了農民求學資金、時間上的限制,為廣大農民提供再次學習的機會,使他們了解新生事物,掌握社會發展動態,開闊視野,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在培訓內容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農民生活實際相聯系,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通過開展農民文化節、爭做文明公民等活動有助于將農民聚集在一起,豐富文化生活,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帶動農村文明程度。
2.2農村遠程教育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推動生產技術的科學化
傳統的生產模式導致了較為落后的科學技術水平,大多數農民是在日積月累的生活中形成了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所以科技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業科技的認同,對農業技術持觀望態度,更談不上科學技術的應用轉化能力了。在農村開展遠程教育,依托電視、廣播等媒體開展科技宣傳,以講座、培訓、示范、咨詢、服務等方式向農民推廣科技知識,開辦農業科技網傳播最新科技信息、評選農業科技領軍人物等極大地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了解科技知識,掌握科技應用,將科學技術轉化為農業生產力,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2.3農村遠程教育有利于提高農民的信息素質,縮小城鄉“數字鴻溝”
農民的信息素質是指農民利用互聯網獲取信息、利用信息、開發信息等方面的修養和能力。造成城鄉差距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農民的信息貧困。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往往是通過親戚朋友、左鄰右舍、或者村民之間的相互傳播,導致許多與生產經營密切相關的信息無法及時、有效獲取。因而農民從事的只是傳統的農業生產,無法進行農產品加工,更談不上與市場接軌。農村遠程教育通過培養農民如何利用計算機和因特網的技術和技巧,使其具備基本的操作技能,知道何時需要信息、需要什么樣的信息、到哪去找、如何有效利用以及信息。在城鄉之間搭建信息網絡平臺,“可加快農產品交易的頻率和速度,能充分擴大傳統農產品的銷售規模和交易范圍,從而降低銷售成本,發揮區位優勢。改善生產和投資環境,搞活農產品流通,推動農業產業化”進而縮小城鄉差距。
2.4農村遠程教育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經營管理素質,搞活農產品市場
我國農民的市場意識比較單薄、不能很好的適應和參與市場競爭?!凹由衔覈r戶的經營規模普遍較小、土地比較分散,農民既缺乏管理和經營的相關知識和意識,又缺乏專業的技術支持,所以很多農民只能做到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和家庭作坊的經營方式?!比狈ΜF代化的經營管理素質,就很難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效應。中國農業大學呂文林教授提出: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中,要促進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和農民收入的增加,就需要提高農民的經營管理素質,既要懂得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又要了解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知識,懂得現代企業管理的一般規律。可以通過提高農村的廣播電視覆蓋率,延長廣播電視中經營管理節目的時間、打造農業經營管理網絡平臺等培養農民的創新意識、質量意識、競爭意識、營銷技術和策略等,提高農民的經營管理素質,解決農產品難賣的問題,搞活農產品市場。
3河北省發展農村遠程教育提高農民素質的對策研究
河北省農業發展以蔬菜作為主導產業之一,目前正從傳統農業大省向現代農業強省轉變,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農村遠程教育,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是當務之急。為此,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3.1政府統籌
要求政府高度重視。作為農村遠程教育的主要推動者,政府應做到:一是確定具有地方特色的遠程教育項目,根據各地的地理環境、資源條件等具體情況確定,如河北省昌黎縣的旱黃瓜,望都縣的特色鄉村建設等,做到因地制宜;二是必須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力度,農民遠程教育的關鍵是資金,目前農民還不可能進行自我教育投入,必須建立一個由政府牽頭,帶動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鄉鎮企業投資的資金鏈;三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必要的法律和規定,明確職責和義務,做到有法可依。如終身教育立法、遠程教育版權立法等,讓法律為農民遠程教育保駕護航。
3.2拓展資源
豐富的教育資源是開展農民培訓的關鍵。只有優秀的教育資源,才能讓農民轉變為有文化、有信息、有技能、有管理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為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為此在資源的開發上應堅持“三宜”原則:因地制宜,開發鄉土教學資源;因時求新,開發鮮活資源;因人而異,開發多種資源。在開發的內容上,應包括科學文化知識板塊、思想道德法律板塊、信息技術板塊、農業種植養殖技術板塊、農業經營管理板塊等以滿足不足層面農民的實際需要;在開發的形式上,計算機網絡層面采用“流媒體技術,將視頻、音頻、文本及圖示等充分融合在一起,制作成多媒體形式的課件”;電視廣播層面的采用專家講座、視頻展示、新聞播報等方式,甚至可以采用娛樂節目的形式實行寓教于樂。
3.3培養人才
有計劃、分層次、有重點地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在農村培養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等方面骨干力量的實用型人才,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以個體素質的提升帶動群體素質提升。一是加強人才評價和再培訓工程,通過示范作用,不斷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壯大人才隊伍;二是調動實用型人才的積極性,引導和鼓勵實用型人才建功立業;三是完善用人政策,強化激勵機制,確保留住人才。
3.4高校參與
地方高校特別是農業院校要以服務新農村建設為己任,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與特長,積極、主動地投身、參與到農村遠程教育的實踐之中,為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做出積極的貢獻。學校教育具有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的三大功能,地方高校特別是農業院校應自覺地把廣大農民作為自身的社會服務對象,參與遠程教育課程學習資料及學習支持服務方式的設計與開發,力求為遠程教育提供高質量、實用型的教育資源及教育技術。貫徹“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利用地方院校尤其是農業院校的學科優勢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扎根農村、服務農民、發展農業、帶頭致富的實用型人才,為新農村建設和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4結語
提高農民的素質是一個系統化工程。大力發展農業,必須充分發揮遠程教育優勢,全面推進農民整體素質提升,做一個“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職業農民。
作者:趙蘭香 單位:河北農業大學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