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年人需求調查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本文借鑒吉爾伯特的對社會福利政策分析框架的四個維度,即分配基礎、分配內容、輸送策略和資金籌集,利用老年人媒介接觸意愿和現狀的數據資料,結合現有老齡工作政策文件中有關精神文化生活的部分,從整合社會資源角度出發,試探析低成本加強住養老人媒介接觸水平的策略,豐富這部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從而提高住養老人的“精神福利”,改善目前偏低的生活質量,實現“積極老齡化”。
一、城市老年人住養意愿和受教育程度分析
吉爾伯特認為,社會分配基礎就是指將社會福利分配給社會定的人口或群體時不同原則之間的選擇,即社會福利的分配對象,或稱受益人。本文所研究的分配基礎即老年福利機構的住養老人。根據“2006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數據的分析研究表明,城市老年人的住養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且具有機構養老意愿的老年人出現“低齡化”和“高學歷化”特征。根據《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2008》,受教育程度和年齡分別位居媒介接觸率影響因素的第一位和第三位。照此推測,在床位數可供的前提下,將迎來更多“低齡”、自理能力較好、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老年人,目前基本的物質生活照料或將無法滿足城市未來住養老人的需求。
1.機構養老意愿最強的城市老年人特征
孫鵑娟等人根據“2006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所作的研究《影響城市老年人養老意愿因素分析》,以及焦亞波所作的一項針對2007年上海長風街道戶籍老人的入戶調查均顯示,“低齡化”和“高學歷化”是機構養老意愿最為強烈的城市老年人所具備的兩大特征。一方面可能由于低齡老人和高學歷老人易于接受新觀念,不把自己束縛在“養兒防老”的舊思想內;另一方面可能由于低齡老人和高學歷老人的經濟狀況更好、所受社會保障更完善,使得自己能夠從經濟上獨立,不依附于子女。城市老年人口的基本現狀和機構住養意愿的調查結果均表明,城市的養老機構將會迎來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低齡老人。
2.城市老年人受教育程度
老年人的媒介接觸程度與其認知功能直接相關,而認知功能與年齡呈負相關、與教育水平呈正相關。根據“2006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數據”,85歲以上的城市老年人有近一半沒有上過學,而60—64歲年齡組老年人中這個比例只有5.8%,同時,60—64歲年齡組老年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逾30%,是85歲以上老年人的近4倍。因此,隨著老年人口年齡的降低,受教育水平逐漸提高。
二、老年人媒介接觸情況和分配內容建議
吉爾伯特將社會福利分配內容主要分為現金和實物(物品或服務)兩種形式。本文為機構住養老年人提供的福利形式是實物類,即媒介產品以及獲取信息的輔助服務。調查顯示,電視、報紙和廣播三類傳統媒介是60—70周歲老年人接觸率最高的媒介。媒介需求種類也較多,不僅覆蓋圖書、期刊、光盤等傳統載體媒介,還包括網絡等新媒體。老年人的關注內容也很廣泛,從了解國內外新聞時事、業余學習充電,到時尚流行趨勢和休閑娛樂,不一而足??梢娒浇榉N類的配置不僅應全面,同時也要兼顧老年人的興趣愛好,讓老年人樂于使用這項精神服務,從中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
1.60—70周歲老年人媒介接觸現狀
根據《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2008》調查數據,60—70周歲老年人每周平均接觸2.21種媒介。TGI指數即目標群體指數(Target Group Index),表示目標群體中具有某一特征的群體所占比例,在總體中具有相同特征的群體所占百分比。如表1所示,接觸頻率高于總調查人口平均值的媒介是電視和廣播,最低的是互聯網,但也有2.3%,且呈后來居上的態勢。
作為受眾需求度日益倍增的“第四媒體”——互聯網,在2008年的60—70周歲老年人總體平均接觸率為2.3%,這一比例接近總體平均值的10%,且呈不斷增長趨勢。如表2所示,老年人上網活動多樣化,其中以閱讀新聞、查詢各類信息和聊天交友居多,反映了老年人較強烈的求知需求和社會交往訴求。
如表3所示,老年人媒介需求傾向性指數均在90—100之間,老年人媒介使用目的性雖略低于平均水平,但仍近似總調查人口的媒介需求。這說明60—70周歲中國老年人對媒介所提供的內容依然保持了較旺盛的興趣,體現老年人渴望了解社會、獲取新知的需求。
2.老年人媒介接觸意愿與認知
2007年一項對北京市西城區月壇街道接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老年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七項精神文化服務中,將近60%的老年人至少存在一項需求,其中存在“讀書讀報”這一媒介接觸意愿的老人占到10.49%,僅次于“文體娛樂”需求,位于第二。
根據《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2008》對閱讀重要性認知系數的劃分,即1=非常不重要、2=比較不重要、3=一般、4=比較重要、5=非常重要,60—70周歲老年人對閱讀重要性的認知系數是3.93,接近認為“比較重要”的程度。
關鍵詞:艾滋?。焕夏耆?;流行
近年來江西省艾滋病疫情上升趨勢比較明顯,流行特征也在悄然發生變化,老年艾滋病例報告數快速增長。為了解老年人群的艾滋病流行特點,為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我們對2005年~2013年江西省老年艾滋病病例資料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艾滋病病例報告來源與國家疾病監測信息管理系統,按終審時間2005年~2013年、現住址為江西省的所有年齡≥50歲的臨床診斷和實驗室診斷病例。
1.2統計分析 采用SPSS19.0和Excel2007進行數據處理,運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時間分布 2005年~2013年累計報告老年艾滋病1842例,其中HIV和AIDS病例均為921例,累計死亡726例。老年艾滋病例的構成比由2005年的7.02%上升至2013年的40.92%。見表1。
2.2地區分布 自2010年,江西省所有設區市報告老年艾滋病例。其中構成比超過10%的為南昌市546例(占29.64%)、宜春市303例(占16.45%)、上饒市271例(占14.71%)和鷹潭市230例(占12.49%)。
2.3人群分布 報告的1842例病例中,男性1444例,女性398例;年齡50~103歲,中位數為62歲,其中50~54歲355例(占19.27%)、55~59歲361例(19.60%)、60~64歲342例(占18.57%)、65歲及以上784例(占42.56%);已婚有配偶者1130例(占61.35%)、離異或喪偶為659例(占35.78%)、未婚者33例、其余為不詳20例;小學及文盲1040例(占56.52%)、初中文化為587例(占31.87%)、高中或中專為159例(占8.63%)、大專及以上47例、其余為不詳3例;職業分布中排前3位的為農民891例(占48.37%)、離退休人員422例(占22.91%)、家政家務及待業239例(占12.98%)。
2.4傳播途徑 老年男性病例以非婚異性傳播為主1315例(占91.07%),其次為配偶及固定性伴傳播69例(占4.78%),而后為同性傳播為40例(占2.77%);而女性病例以配偶及固定性伴傳播215例(占54.02%)和非婚異性傳播144例(占44.47%)為主。
2.5樣本來源 1842例病例中,醫療機構發現的老年病例1309例(占71.06%)、咨詢檢測296例(占16.07%)、陽性配偶或性伴檢測140例(占7.60%)、娛樂場所體檢2例、無償獻血人群體檢7例、出入境體檢5例、強制戒毒/勞教/羈押人員13例、專題調查21例、其它49例。
3 討論
我國老年艾滋病例報告主要特點表現為:①病例人數快速上升;②局部地區增長驚人;③傳播途徑以異性為主;④老年病例多文化水平低,對艾滋病基本知識的知曉率低,安全套使用率低,當進行商業性性活動時,較之年輕人更易成為HIV感染的脆弱人群[1]。
江西省自2007年以后,老年艾滋病病例急劇上升,可能與幾方面的原因有關。①江西省近年來建立了覆蓋全省的各級醫療機構的HIV檢測網絡,加大加強了HIV的檢測能力,老年艾滋病例大多數在醫療機構被檢出;②老年群體的特殊性。老年人群體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接受新生事物信息渠道少、行為改變難度大、不易接受干預的特點;③老年人性觀念和生活的轉變。隨著經濟與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數老年人仍處于性活躍年齡[2],并且江西省為勞動輸出省份,青壯年多外出務工,老年人留守家中,生活空虛無聊,性需求得不到滿足;再者由于社會對老年人的性需求的偏見,致使老年人不愿或無機會通過正常交往、婚姻途徑滿足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到時老年人處于長期性壓抑狀態,逐步形成極度饑渴的性心理;④低檔商業未找到有效的干預措施。江西省老年男性艾滋病病例的傳播途徑絕大部分為異性傳播,其中非婚異性(主要為商業和臨時性伴)傳播占91.07%,遠高于山東省的37.89%[3]。我國多組性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老年人性病發病率較高,感染艾滋病高危行為仍然比較普遍[4],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商業,一些娛樂場所的從業人員性病感染率高達67.33%,從業人員文化程度低,對性病、艾滋病的基本知識和預防措施缺乏了解[5],大規模的暗人群,使不安全在各地廣泛存在。低檔暗低廉的價格,使老年人商業可獲得性更高,感染性病的風險更大。
針對江西省老年艾滋病的流行特征,建議:①開展專題調查,針對發病重點縣區,進一步了解江西省老年人群艾滋病相關知識認知程度、生活狀況、心理特點和行為特征;②通過自愿咨詢檢測、醫療機構等主動提供檢測等方式擴大HIV抗體檢測覆蓋面,提高HIV抗體檢測服務的可及性,及早發現HIV感染者,對主動自愿咨詢檢測的老年人群或檢測發現的老年感染者進行溯源調查,以此發現更多的感染者,加強隨訪干預,預防二代艾滋病傳播;③針對中老年人群的行為和心理特點,將老年人納入艾滋病干預的重點人群,以更有效方式宣傳艾滋病防治知識,使其樹立對艾滋病的正確態度;④加強對老年艾滋病病例的關懷、治療和管理、促進性伴的自愿咨詢檢測,防止感染的進一步蔓延;⑤針對路邊店、出租屋等低檔場所的行為,一方面依靠公安部門加大打擊力度,另一方面要將其列為干預的重點對象,加強艾滋病防治宣傳教育,提高防病意識;⑥各級政府和組織應該多關注老年人生活需求,組織和引導健康有益的老年生活,減少或者消除老年人的高危,從而控制艾滋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傳播。
參考文獻:
[1]梁飛立,何艷英.我國老年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流行現狀及臨床特點[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20):5-6.
[2]張娜,康殿民,王國永,等.2002~2010年山東省老年艾滋病病例流行特征分析[J].預防醫學論壇,2011(12):1076-1077.
[3]吳肖冰,藍麗娜,馮鐵建,等.深圳市2008年性傳播疾病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熱帶醫學,2009(09):1856-1857.
對此,絕大多數國家制定和完善了老年人贍養和扶助方面的政策法規,并根據虐待老年人行為的特點和產生原因,以專門立法預防和懲治性質惡劣的虐待老年人犯罪。
一、概述
虐待老年人犯罪通常是指故意或過失造成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身體或精神方面痛苦的行為,包括有意導致或過失導致危及老年人健康的情況。施害者常常是老年人信任的家人、親屬或看護者,侵犯老年人權益的情形包括身體、性、心理、情感、財產和物質虐待;遺棄;忽視;以及嚴重缺少尊嚴和尊重。
盡管老年人受到虐待的情況比較普遍,但老人們由于擔心無人照料、家丑不可外揚等因素,害怕向家人、朋友或行政部門報告虐待情況。還有的老年人囿于有限的活動空間、不清晰的精神狀態和語言表達能力,難以主動向外界報告。所以,虐待老年人的犯罪行為往往很難通過當事人主動報告的方式發現。這就需要更好的借助外界力量,積極發現虐待老年人犯罪的蛛絲馬跡,更好的保護老年人權益。
二、虐待老年人犯罪日趨嚴重
日本是世界上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發達國家之一,盡管人均生活水平較高,社會保障制度比較完善,人均壽命世界領先,但仍然存在大量老年人受虐待的情況。
2012年初日本兵庫縣警方從某個出租倉庫中發現一具被灌注在水泥鐵皮桶內的老年女性尸體。據尸檢鑒定,該女尸頸骨有折斷痕跡,懷疑是被人掐死的。但尸體上沒有可以辨明身份的其他物品,后來警方通過齒形鑒定等手段確認,被害人是66歲的尼崎市民大江和子。很快,警方將偵查目標對準大江和子二女兒裕美的前夫川村博之。川村現年41歲,曾涉嫌毆打和監禁裕美的姐姐香愛而遭逮捕。警方調查顯示,川村與裕美離婚后,2011年6月以來,一直與大江和子、香愛以及兩個孩子住在一個單間公寓內。據川村等人供述,9月11日,大江在家里死亡,16日,川村與香愛、裕美姐妹、鄰居角田美代子和角田正則一起把大江遺體運到倉庫,裝進鐵皮桶中灌進水泥。經進一步調查,警方以涉嫌遺棄尸體為由逮捕了香愛和裕美姐妹以及川村的鄰居角田美代子和角田正則。據警方查證,川村經常虐待大江母女三人,把打罵當成家常便飯,經常不給吃喝。[2]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2011年12月6日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2010年度,日本全國65歲以上人口遭受虐待案件總計1.68萬起,比上一年度增加1073起。這些案件中,日本老年人遭受暴力手段實施的身體虐待比例最高,達63.4%;其次是謾罵、侮辱等精神虐待,占39%;放棄贍養和剝奪財產這兩種經濟虐待所占比例分別占25%。其中,絕大多數的虐待老年人的事件發生在老人與子女同住的家庭中,受虐老人中女性居多,且多有老年癡呆癥等認知障礙。
在美國,據國家虐待老人研究中心調查,全美每年大約有100至200萬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受到虐待、剝削;在生病期間沒有受到良好的照顧和保護。各類虐待老人的案例以發生在老人自己家中為主,而最可能成為施害者的通常是他們的成年子女、配偶和其他親屬。調查還發現,虐待老人中最常見的現象包括遺棄、把老人當成傭人、從心理、情緒和身體上虐待老人,并在財務和物質上控制老人等。在硅谷地區,華裔人口大約占總人口的10%,華裔老人受虐待的案例也與人口比例基本相同,其中以金錢控制老人的最為常見。由于受中國傳統觀念影響,許多華裔老人被他們的成年子女或配偶虐待時,往往以“沉默”對應,認為“家丑不得外揚”,乃至受虐待的問題越演越烈,始終得不到解決。[3]
一項對美國護理院工作人員的調查顯示:36%的人目睹過至少一次對老年患者的身體虐待事件;10%的人至少曾對一位老年患者采取過一次身體虐待行為;40%的人承認在心理上虐待患者。
事實上,上述這些問題不僅存在于美日等發達國家,在英法德等歐洲國家,新加坡、印度等亞洲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有虐待老人的情況。
人口老齡化:世界性問題
1982年,聯合國維也納世界老齡問題大會,首次界定了人口老齡化標準。該標準是指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0%以上,或者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超過7%。
在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公布的報告《世界人口圖表》(2015版)中顯示,2015年世界人口12%為60歲以上人口,2020年之后世界人口年齡結構趨勢中60歲以上人口比重不斷上升。
在我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中國老齡化與健康國家評估報告》(2016),“在以后的25年里,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在全人口中的構成比預計將增加一倍以上,將從2010年的12.4%(1.68億)增長到2040年的28%(4.02億)。相比之下,法國、瑞典和美國60歲以上人口的比例從7%翻番至14%分別用了115年、85年和69年。在不遠的將來,60歲的中國老年人有望比他們的父輩壽命更長。2013年中國80歲及以上老年人有2260萬,到2050年,該數字有望提高到4倍,達9040萬人――成為全球最大的高齡老年人群體。”
什么是養老社區?在國外文獻中,最早界定社區概念的是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1887),他在其著作《社區與社會》(GemeinschaftandGesellschaft)中研究社區的變遷,認為社區是由生活共同體、情感主義、傳統主義等要素組成;社區人群是關系密切、守望相助、疾病相撫、具有人情味的社會團體。
我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社區老年服務工作》中認為,社區服務有三個方面的特征:
一是福利性,以維護老年人基本權益為根本出發點,在服務價格和服務運營中根據老年人的經濟承受力,政府給予補貼或者購買服務,同時扶持社會力量參與。福利性是社區養老服務的基本出發點。
二是地域性,社區是社會基本單元,人們共同居住在一個區域,共同使用這個區域的公共服務設施。
三是多元性,社區養老服務是將本社區內全體老年人作為服務對象,老年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要滿足老年人不同層次的需求,不僅要在物質上,更要在精神層次上經常關注老年人的需要。
社區養老服務是社區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社區養老服務在國外被稱為“社區照顧”(CommunityCare),20世紀60年代首先由英國提出,當時針對養老機構照顧高昂的成本、對老年人自由的約束、封閉管理等弊端,提出“去機構化”運動,通過社區照顧來協助老年人度過晚年生活,實現“就地養老”(AginginPlace)。外媒報道,社區照顧這種模式被西方國家認為是有人性化、有較好的社會效益與成本效益的養老方式,這種養老方式,是老年人居住在家里,由社區上門提供服務,或者在社區開設諸如老年服務中心、日托服務、健康護理等方面的服務,讓老年人生活在熟悉的社區和家庭環境中。
國際社會在此方面都做出了積極表率。82年聯合國在第37屆大會上,通過《維也納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提出“社會福利服務應該以社區為基礎,并為老年人提供范圍廣泛的預防性、補救性和發展性方面的服務,以便讓老年人能夠在自己的家里和他們所在的社區里盡可能過獨立的生活,繼續成為參加社會和經濟活動的、有用的公民”。
英國政府在撒切爾夫人執政時期積極推進社區照顧的養老模式,先后頒布了《福利白皮書》(1989)和《國家健康服務與社區照顧法令》(1993),讓年老、神志不清的老年人或因疾病身體功能受損的老年人在家里或“接近家的環境”中得到應有的照顧。受英國社區照顧養老方式的影響,西方國家在解決人口老齡化過程中注重發揮社區的優勢,培養社區養老服務專業服務人員,社區養老成為老年人首要的選擇1。
國際養老社區面面觀――日本
日本是全世界老齡化速度最快、老齡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有資料顯示,據2005年的日本總務省國情調查報告,截止到2005年10月1日,日本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達到日本總人口的21%,而日本的少兒人口比例卻只占到了13.6%。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實的需求。日本政府建立了以年金-醫療-護理為核心的老年福利體系和以家庭養老為中心、以社區養老服務為補充的老年服務模式。該模式有助于幫助老年人健康、愉悅地度過晚年生活,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減輕家庭養老的負擔,讓家庭其他成員能夠沒有后顧之憂,安心地工作。
日本市級政府設立社會部,并由社會部全面負責社區養老服務工作,社會部下分設各科室,包括社會福利科、福利計劃科、保險醫療科、老人福利科、老人之家等,能夠有效地全面掌握市內各區域老年人的日?;顒忧闆r、健康狀況、經濟狀況等資料。日本社區提供多重服務,內容豐富,老年人及家人可根據需要選擇一項或多項。通過以下幾種方式服務于老年人:
貫徹落實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高層論壇在京舉行
12月20至21日,全國老齡辦在商務部和聯合國人口基金的支持下,在京舉行貫徹落實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高層論壇。全國老齡委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陳傳書、聯合國人口基金代表霍克曼先生出席會議并致辭。
陳傳書強調,“發展、保障、健康、參與”是實施中國特色“積極老齡化”戰略的具體體現,也是發展老齡事業的行動指南。在落實“十二五”規劃任務過程中,應著重考慮四個方面:一是應注重形成“大老齡”工作格局。二是應注重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三是應注重提升老齡科研能力。四是應注重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會議由全國老齡辦副主任肖才偉主持,全國老齡辦副主任閏青春出席論壇并代表全國老齡辦作重要發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的代表及國務院參事魏津生等國內外專家和部分地方老齡辦代表分別作了專題發言。聯合國人口基金駐華代表處、國際助老會、日本國際協力機構中國事務所、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代表,全國老齡委成員單位代表、商務部等中央部委代表和地方老齡辦代表及有關專家共90余人參加了論壇。
全國老齡宣傳和“銀齡行動”工作座談會在榕舉行
11月29日,全國老齡宣傳和“銀齡行動”工作座談會在福州舉行。全國老齡辦黨組成員、副主任吳玉韶出席會議并講話。吳玉韶指出,老齡宣傳是一項十分重要、影響全局的工作,老齡宣傳的作用是全方位的、長遠的、潛移默化的,抓好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全國老齡辦宣傳部主任呂曉莉強調,2012年將迎來黨的十召開和老齡事業發展30周午,各地要解放思想,扎實工作,努力推進老齡宣傳工作再上新臺階。
長者“樂生活”
25省市消協呼吁老年消費者權益保護亟待加強
中國消費者協會攜手全國老齡辦和北京、西安、杭州等25個省市消費者協會(委員會),于今年第三季度對全國25個省市的8037名城鎮老年消費者進行了調查,于12月中旬共同了“2011年老年消費者權益保護現狀調查報告”。
結果顯示,食品、醫療、營養保健占老年消費群體日常消費支出前三位,養老服務、服裝、餐飲等正成為老年消費群體的新增需求點,但適合老年人的產品和服務還比較匱乏。同時消費過程中,老年群體表現出較弱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針對當前的現狀,中國消費者協會和全國老齡辦呼吁全社會應高度關注老年消費者權益保護,建議積極開發老年消費市場,設立老年消費專區,同時大力培育養老服務機構,推廣和完善社區養老。此外,還應加強老年消費市場監管,通過嚴懲虛假宣傳,凈化老年消費環境,保障老年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海陽市投資30余萬,建成人造草坪門球場
近日,山東海陽市投資30多萬元建設的第一個二連片人造草坪門球場全面竣工,并舉辦了落成典禮暨“迎亞沙?旭家國際雙星杯”海陽市老干部門球聯誼賽。新建成的兩個標準化草坪門球場面積近2000平方米,球場內鋪設了人造草坪,并加設防護網,達到了煙臺市老干部門球場建設一流水平。據了解,海陽市老干部門球聯誼賽為期三天,來自海陽市各鎮區街道、市直、軍休所以及干休所等18支代表隊參加了比賽。
我國老齡產業年購買需求已達8000億元
日前,全國老齡委辦公室主任楊東法在談及中國福祉事業現狀及政策時談到,到2050年前后,全國60歲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的1/3以上,8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超1個億。至此,中國不僅是一個老齡化社會,而且將是一個高齡化社會。
據悉,2010年,我國老年人退休金總額達8383億元,2020年,將達28145億元,到2030年,退休金總額將達到73210億元。
數字看新聞
楊東法指出,目前中國的養老服務發展仍舊比較落后。第一,養老護理床位僅有266.2萬張,不到老年人口總數的2%。第二,專業化養老機構,如臨終關懷醫院、老年癡呆護理院等很少。第三,老年用品市場發展比較令人失望。老年商品生產產家數量少、規模小、沒有知名品牌、品種單一。據了解,2010年老年市場的年需求大致是8000億,而實際供應不足1000億,供需反差巨大。
江蘇省110萬城鎮居民喜獲養老金
12月19日,江蘇省在鹽城舉行城鎮居民養老金發放儀式。據介紹,目前全省大部分城市都已經出臺了居民養老保險制度,中央和省2.18億元的居民養老保險啟動資金也已發放到各地。按照政策規定,110萬60歲以上的居民無須參??梢灾苯宇I取養老金,這幾天,各地的發放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到這個月底,全省所有60歲以上城鎮老年居民都可以領到每月至少60元的養老金。到春節前,440萬適齡參保居民也將實現“應保盡?!?。
圖片來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