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信息技術培訓總結

信息技術培訓總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信息技術培訓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信息技術培訓總結

信息技術培訓總結范文第1篇

20**年**月**號下午至**號,**市教科院組織的高中信息技術培訓在**實驗中學如期舉行。這次培訓共有信息技術骨干教師100多人,他們來自于**市各個地區的高中學校,其中有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也有不少優秀的年輕教師。此次培訓,主要突出“三步四環節五課型教學模式”課堂研究;此次培訓,充分挖掘了骨干教師的經驗和智慧,通過專家教師的主講,系統總結骨干教師教學經驗中的精華。并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最大程度地發揮骨干教師的作用,進一步提升以先進理念為核心的學科素養;全面推進我市素質教育的實施。

在本次培訓中,聽了兩節公開課,暑期中能組織起學生來上課,很是難得,課后**市教研室主任**和**分別對這兩節課進行了精彩點評。這兩堂課讓在座的每位教師對“三步四環節五課型教學模式”有了初步的認識。

在本次培訓中,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老師作了報告“終日思考,不如須臾之學”,樸實的語言、切身的實踐,讓人聽后受益非淺;**老師提出的“生態課堂”讓人耳目一新,其生動的語言、實實在在的課堂教學案例讓我們對課堂教學有了新的看法。

在本次培訓中,教科院**科長對高中信息技術“三步四環節五課型”教學模式進行了詳細而精辟的解讀,讓在座的每位教師對“三步四環節五課型”教學模式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讓我們的課堂教學變得有章可循。

短短兩天半的培訓結束了,可是培訓的那種濃濃氛圍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每一位參訓教師。這次培訓,給我們以后的信息技術教學指明了前進的道路,也給予我們強大的精神后備力量

信息技術培訓總結范文第2篇

一、提高對信息技術的認識,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隨著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它已經成為有效的教學工具。利用信息技術實施教學活動,將其作為教學工具輔助教學,以直觀、形象的畫面、視頻或音頻將教學內容呈現出來,不僅將教學內容化難為易,也讓學生享受到課堂學習的樂趣,對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發揮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從現階段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情況來看,信息技術依然沒有完全發揮出重要作用。部分教師過于依賴信息技術,直接將課本教材中內容以多媒體呈現出來,僅僅改變了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換湯不換藥”的做法難以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熱情,照本宣科教學方式根深蒂固,使得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難以實現。另一方面,部分小學教師不習慣運用信息技術,這一部分教師任教時間比較長,已經形成固定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思維,相比起信息技術,他們更加習慣使用傳統教學手段和教學工具,信息技術被閑置,導致信息技術在小學課堂教學中難以發揮出重要作用。所以,新形勢下,如何促使信息技術充分發揮重要作用,直接影響小學教學目標的實現。從教師的教學特點來看,在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活動中,提高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認識,實現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是保證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基礎和前提。

現以小學英語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為例,有的教師以往課堂教學中更習慣采用“粉筆+黑板”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不僅難以對教學內容中的部分內容進行更好地詮釋,也使得課堂教學效率比較低。而且由于小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導致小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大大降低。通過信息技術培訓,教師充分認識到課堂教學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如利用信息技術拓展教學資源,以視頻、圖片、音頻等方式形象、直觀地呈現教學內容等,這項新認識拓展了教師的視野,使得教師對課堂教學形成了新的認識。教師帶著這種新認識開展英語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出信息技術的優勢,利用信息技術適當拓展教學資源,例如對于語法知識點“there be”句型講解的時候,教師就利用多媒體將重要知識點呈現出來,首先,對這個句型的含義進行解釋,即“某處有某事”或“某時有謀事”,在學生對其含義形成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進行舉例,學生:Ten minutes ago,there was an eraser,a pen and some books on the desk.為了讓學生了解所理解的知識是否準確,教師再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分析,即在多媒體上展示出該句型的常用結構“There is(are)+ 可數名詞單數或不可數名詞/復數+時間或地點”。讓學生掌握準確、全面的知識點,同時也充分發揮出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的重要作用。所以,巧用信息技術,實現對教學資源的適當拓展,既有效簡化了教學內容的理解難度,激發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由此可見,對小學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必然要通過培訓提高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認識,讓教師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合理應用于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實現對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促使他們在課堂教學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重要目的。

二、合理組織信息技術培訓,增強培訓的有效性

對小學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必須合理組織信息技術培訓,加強培訓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從以往信息技術培訓情況來看,培訓目標沒有真正落實。主要是因為培訓活動存在“走過場”的嫌疑,信息技術培訓沒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只是將小學教師集中起來,強調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然后讓教師分享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的經驗,最后對經驗進行總結,以此作為信息技術培訓。在在這種培訓模式下,教師沒有得到“成長”,難以使得課堂教學得到調整,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的問題依然存在。為此,對小學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必須增強其有效性。即在培訓活動中,實現其與考核相結合,對教師培訓學習情況進行考核,增強教師對培訓的重視。并根據小學教師反饋出來的問題展開有針對性的培訓,促使教師將培訓中學到的經驗應用于實際教學中,真正達到培訓的重要目的。除此之外,也可以在信息技術培訓活動中采用集中培訓與校本培訓相結合的培訓方式,即先對各個學校的一名教師進行集中培訓,然后由這名教師帶動學校其他教師進行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培訓的效率和質量。而校本培訓也就是由參加完集中培訓的教師在學校開展培訓活動,為了保證培訓目的能夠順利實現,必須抓住校本培訓的本質特征,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在三個階段實施不同的培訓活動,保證培訓活動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例如對于部分教師帶頭學,可以讓一部分教師先集中學習信息技術相關知識,再由這些教師一σ桓ǖ計淥教師,促使全體教師掌握信息技術相關知識及其使用技巧。最后,通過教學實踐檢驗培訓效果,即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保證信息技術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完全發揮重要作用。

信息技術培訓總結范文第3篇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整合;大學英語教師;教育技術培訓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10―0093―04

一 引言

近年來,隨著外語教學轉向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越來越多的學者將注意力轉向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即CALL(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04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指出,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這種多媒體教學模式是指把各種媒體和技術整合到大學英語教學中,對大學英語教學與學習的信息進行儲存、加工和傳播,進而優化英語教學與學習環境。但是由于大學英語教師對教育信息技術的掌握和應用與實際需要還存在差距,他們將教育技術整合于外語課堂教學的信心和能力都有待提高,還未能將信息技術整合于教學中, 即未把計算機作為有機的組成部分整合到外語教學中,外語教育至今還未能由于使用計算機技術而產生根本的變革。因此,本文以大學英語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為切入點,分析了在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的整合過程中影響教師進行技術整合的諸多變量之間的關系。

二 信息技術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重要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 教育的變革正在朝著教育信息化的方向深入。現代信息技術不僅僅是教師的演示工具, 還是幫助教師獲取信息、教學科研、培養能力和增長知識的一種手段。現代社會中,外語和教育信息技術之間更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為網絡上的大量信息,特別是許多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基本上都是用外文, 尤其是用英文書寫的。外語教師可以從各種資源中選擇各類所需信息,將其應用于教學。這就對教師的信息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躍[1]認為,教師應具備九大信息素養:①信息獲取能力;②資源整合能力;③ 網絡工具應用能力;④基于網絡的教學設計能力;⑤網絡環境下的課堂駕馭能力;⑥信息時代的學習評價能力;⑦利用網絡進行交際的能力;⑧網絡道德修養;⑨終身學習能力。這九大素養的培養與教育技術息息相關,但這些要求目前還是對大學英語教師的一大挑戰,因為教師們盡管在語言方面有非常扎實的基本功, 但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 他們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還是不盡人意的,而時展和教育改革又要求大學英語教師今后必須具備這些信息素養。因此,在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環境下對大學英語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培養他們的信息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 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迫切性

整合指的是一個系統內各要素的整體協調、相互滲透,并使系統各個要素發揮最大效益。課程整合,是使教學系統中處于分化狀態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機的聯系并成為整體的過程。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就是將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合在外語教學過程中,使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融合為一體, 成為與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高度和諧自然的有機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并提高學生的信息獲取、分析、加工、交流、創新和利用的能力,培養協作意識和能力, 促使學生掌握在信息社會中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整合主要是針對外語教學中“信息技術與學科存在的割裂和對立問題,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互動性雙向整合,來促進師生合作的課程與教學組織方式的實現,及以人為本學習的新型課程與教學活動樣式的發展,構建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課程形態,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標。” [2]

對于英語教師教育信息技術培訓的理論和實踐問題,Johnson[3]認為,教師面臨的問題通常是由教學實踐所發生的社會、文化、經濟及教育背景所引起的,也就是學校和課堂。然而這些問題并不主要是由計算機輔助學習這一模式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英語教師經歷著由學校和課堂這些環境因素變化所帶來的一些問題。人們在校內外接觸到大量的信息技術,學生們在網絡世界里跟世界各地的人們交流合作,個人電腦在課堂內外的聯網使用,使得紙質材料和音響設備在課堂上顯得有些過時了。在這種信息環境下,應如何有效地將信息技術整合于外語教學就成為了研究者們關注的問題。Beatty[4]指出,目前對CALL研究的核心已從是否在英語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轉向了如何使用技術及為何目的。Hubbard[5]也認為:CALL的未來是與英語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為英語教師在課堂上起著決定性作用:他們自己選擇用于教學的技術工具,決定著學習者上課時所處的技術環境以及學生如何使用這些技術。此外,日新月異的教育信息技術和無處不在的技術環境都賦予教師在將信息技術成功整合于課堂教學的重要性。跟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為了將信息技術成功地整合于大學英語教學,教師們必須在培訓的過程中熟悉并學會使用這些技術。

為了解大學英語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現狀,筆者以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調查了上海三所大學的50名大學英語教師,其中男教師18名,女教師32名。 br>

調查結果表明(見表1):雖然很多教師意識到教育信息技術的重要性,但在課堂上將信息技術整合于英語課程的做法并不普遍。參與此次調查的大學英語教師,無論其信息意識、知識和能力,還是將信息技術整合于英語課程的操作技能,都沒法達到實現二者有效整合的要求。數據顯示,由于受到教師自身的信息意識薄弱、信息技術能力不強以及學校硬件環境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只有少部分教師能在英語教學中經常使用現代信息技術(28%)。在曾經接受過系統的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英語教師(20人,占40%)中,仍然有40%的人認為培訓的結果不能完全滿足在課堂上實現技術整合的需求。這表明英語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與課程整合這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因此,我們認為,在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背景下,為了讓教師熟悉和熟練掌握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大學英語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已經成為當前的一種迫切需要。

四 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中的諸變量關系分析

對于影響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中的各種因素,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都做過分析和調查,他們認為,教師的教學經驗和自身的計算機技術水平,學校的技術資源和技術實踐以及學校的有力支持等都是影響外語教師進行技術整合的因素[6]-[8]。Mumtaz[9]和 Penuel[10]也都指出,教師所接受過的技術培訓,使用計算機技術的態度及學校所具備的技術資源和技術支持等因素,都會影響教師在課堂上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我們認為,在影響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諸變量中,主要變量是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教師,環境和學生等變量,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在圖1中,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是諸變量中的核心變量。這是因為,我國當前很多高校都在展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由傳統的教學模式轉到計算機輔助學習的多媒體教學模式,學校還為大學英語教學配備了所必需的信息技術設備和語言實驗室,在硬件上為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打下了基礎。而當今的學生們大都具有很強的信息技術能力,他們在信息的搜集、處理和應用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更多的挑戰,教師已經成為了學生知識來源的眾多渠道之一。在此背景下,教師要適應當前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上進行提高。

國外研究也表明,有組織有準備的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比教師變量和環境變量更有利于技術整合[5][11]。大學英語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作為整合中的一個變量,之所以能在整合中處于核心地位,主要是因為對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了教師們的信息技術能力的高低,而他們的信息技術能力又是決定教師能否將技術整合于課程的關鍵因素;通過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使用信息技術的態度及對信息技術的關注等在培訓后都會有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還會影響到學生。英語教師們通過有效的培訓具備了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在教學中可將能利用到的信息技術設備和信息媒體,如多媒體電腦、投影儀、數碼相機等整合到教學中去,并能充分利用網上豐富的教學資源,如音頻視頻文件、模型、幻燈片、掛圖等,再加上自己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從而在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滿足學生多元智能開發的需要,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和主觀能動性。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不是一個單一建構,即教師是否在課堂上使用信息技術這一片面的理解。相反,它是一個包含多層面的整體建構,涉及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教師在課堂上用信息技術配合不同的教學目的,也有激發學生在課堂上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互動,還有鼓勵學生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等等。所有這一切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都是以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為前提的,而要實現這一前提就要依靠教師們去接受系統的、多層面的教育技術培訓。

在教師變量層面, 教師的教學經驗,對新信息技術的態度、教師利用新信息技術的能力,即必要的計算機知識與技能、教師的教學改革意識、 教師的教育理論素養以及教學方法和教學能力等,都直接關系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效果。同時,教師變量的各要素都直接對教學環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學環境的改變。在教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背景下,教師通過教育信息技術的培訓,從而又會影響到學生變量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等各要素。

環境變量主要指硬件和軟件,其中硬件包括信息技術設備、語言實驗室和教材等;軟件則指教學目標、學校技術整合的大環境和領導對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支持等等。環境變量中的信息技術設備和語言實驗室方便了教師的教學,但同時也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它們也為學生提供了進行自主學習的良好環境,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但是,環境變量中的軟件因素容易被忽視。例如不少學校花了大量的財力建設語言實驗室,購置電腦設備,領導卻忽視對教師進行必要的教育技術培訓,教師也不注意將技術和具體課程的目標相結合等,從而導致這些現代化信息設備沒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因而造成一定程度的資源浪費,因此注重環境變量中的軟件建設是課程整合中又一大關鍵因素。相對于其他變量,環境變量與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相對孤立一些,但國外已有研究者就縮小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與環境變量之間的差距做過一些嘗試,例如針對實際課堂情景為教師設計的技術培訓、鼓勵教師之間在技術實踐方面的合作等[12][13]。

最后,學生變量既是整合的受益者,也是推動力之一。整和的終極目標之一是促進學生更為有效地學習,整合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倡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而學生的學習動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使用計算機的能力,又對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提出挑戰,進一步推進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發展。同時,學生的需求從一定程度也會對環境變量產生一定的影響,促使環境變量中軟硬件的改變,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從該模型圖可以看出,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教師,學生,環境等變量互相影響,相互促進,共同服務于整合的目標。其中教師、學生和環境變量會促進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發生和發展,而作為技術整合推動力的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力度、深度和廣度又決定著整合的成敗。只有這幾個變量的有機結合和合理發展,才可共同推進信息技術和外語課程整合的順利發展。

五 結語

信息技術與大學外語課程整合的終極目標是促使教師將信息技術更好地整合于課堂中,從而更好地讓技術服務于教學。這一過程的實現受到多種變量的影響,其中外語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是最主要的因素。教育技術培訓本身又是一個多層面的建構,其內容需要進行系統分析和挖掘。有研究認為,外語教師之所以不擅長將技術整合于課堂,并不在于課堂上是否具備使用計算機技術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而在于外語教學目標和教師,學生,教育、信息資源及課程目標、教材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排斥,或者是教師在將技術整合于課堂方面并未表現出很大的信心[14][15]。因此,我們需要多角度、多方位地系統分析和研究影響教育技術和外語課程整合的諸變量間的關系,不斷完善大學英語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使之更好地為大學英語教學服務。對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我們認為還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1) 大學英語教師需要何種類型和程度的教育技術培訓?

2) 大學英語教師在課堂上使用信息技術的形式有哪些?

3) 那些有著更多或更好教育技術培訓經歷的教師是否更有可能將信息技術整合于課堂?

4) 何種形式的評價機制能更好地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鑒于大學英語教師在以技術為導向的課堂上的協調功能, 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在協調各種關系的平衡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既要充分重視對大學英語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同時又要兼顧其他變量在技術整合過程中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將信息技術更好地整合于外語課堂中。

參考文獻

[1] 王躍.信息時代教師所應具備的9大信息素養[J].教育技術資訊,2007,(1-2):13―15.

[2] 陸宏,孫月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念與實施[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6.

[3] Johnson, K. E. The role of theory in L2 teacher education [J]. TESOL Quarterly, 1996, 30(4): 765771.

[4] Beatty, K.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2003: 14.

[5] Hubbard, P. CALL and the future of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J]. CALICO Journal, 2008, 25(2): 175188.

[6] Lam, Y. Technophilia vs. technophobia: A preliminary look at why second language teachers do or do not use technology in their classrooms [J].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2000, 56(3): 389420.

[7] Meskill, C., Mossop, J., DiAngelo, S. et al. Expert and novice teachers talking technology: Precepts, concepts, and misconcepts [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2002, 6(3): 4657.

[8] Meskill, C., Anthony, N., Hilliker-VanStrander, S. et al. CALL: A survey of K-12 ESOL teacher uses and preferences [J]. TESOL Quarterly, 2006a , 40(2): 439451.

[9] Mumtaz, S. Factors affecting teachers’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eacher Education, 2000, 9(3): 319341.

[10] Penuel, W. R.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s of one-to-one computing initiatives: A research synthesis [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06, 38(3): 329348.

[11] Kassen, M. A., Lavine, R. Z., Murphy-Judy, K. et al (eds.) Preparing and developing technology-proficient L2 teachers: CALICO Monograph Series Volume 6 [C]. San Marcos, TX: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Institution Consortium (CALICO), 2007.

[12] Debski, R.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project-oriented CALL [A]. In Hubbard, P. and Levy, M. (eds.), Teacher education in CALL [C]. Philadelphia, P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99114.

[13] Egbert, J. Learning in context: Situating language teacher learning in CALL [A]. In Hubbard, P. and Levy, M. (eds.), Teacher education in CALL [C]. Philadelphia, P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167181.

信息技術培訓總結范文第4篇

[內容摘要] 在影響學校教育的諸多因素中,教師是關鍵中的關鍵,要改進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現狀,必須加快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進程,探索出了一個適合學校實際的在職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模式。

[關鍵詞] 在職教師 信息技術 培訓模式

一、培訓模式的提出

1、探索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模式是學校教育的緊迫需要。

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正在迅猛發展,并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學習方式。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應用的能力將作為現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質的標志。

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為社會經濟及教育的發展與改革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和舞臺。為了適應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及經濟全球化的挑戰,要求教師具備創造性地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與此同時運用信息技術于教學工作之中,為教學工作服務。

信息技術對社會各個領域的影響都是廣闊而深遠的,而對教育的影響用一場革命來形容也不為過。信息社會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信息技術水平。教師們的信息技術水平與現實反差十分強烈,形勢不容樂觀!它直接影響著學校信息化的進程,制約了學校的長遠發展。在職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工作是學校教育的緊迫需要!

2、21世紀的現代教育環境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技術在現代教育環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作用是通過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現信息給學習者;以最快捷的方式傳遞信息;以最符合人的思維規律和思維習慣的方式處理信息,以快捷的方式反饋教學信息。它的作用是通過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特殊優勢,構建起有效的呈現、傳遞、處理反饋教學信息的新型教育模式而得到充分發揮的。

21世紀的現代新型教育環境就是要求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與學生相溝通,給予學生最需要的學習指導建議、學習信息和學習資源,采用最有效的指導,使學生快速實現學習目標,同時獲取學生的反饋信息。如果教師沒有相應信息技術,就無法適應現代教育環境進行教學,完成教學任務。所以教師必須熟練地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

3、符合現代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教學整合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要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其它學科的整合,就要求教師和學生都能熟練使用信息技術,這也是我們全面推進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基礎。

由于多媒體計算機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及其處理信息的多樣性(包括文字、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使得多媒體計算機不僅是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改變我們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思想的一個重要途徑。

教育部領導和專家指出:要通過教育信息化引導我們的教育走向現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核心。要搞好學科教學整合,關鍵在于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

探索出了一個適合我校實際的在職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模式是當前的一項急迫任務。通過幾年來的實踐,我們總結出了這樣一個培訓模式:

“構建于網絡 服務于教學”

二、培訓模式說明

1、構建于網絡是培訓工作運作的環境

為什么要把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工作構建于網絡這個平臺呢?這是網絡技術鮮明的特點所決定的。

網絡技術特點之一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一個簡單的交流模式,而網絡技術的特點決定了網絡不僅可以實現單向傳播,更以其靈便簡捷的特點和高度的互動性成為實現互動雙向交流的代表性媒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教師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這就解決了集中教學、集中學習的困難。

網絡技術鮮明的特點之二是:海量的信息資源――校園網、互聯網中的各類信息;結合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網絡中許多超媒體百科全書;專題網絡“圖書館”(反映建設者趣味、關注或擅長領域的專題資源網站),配合網絡信息可便捷檢索的特點,互聯網構成了史無前例的巨型信息資源庫。互聯網各個終端背后的大腦又是學習過程中極其豐富的智慧資源。

網絡技術是雙向交流模式的代表媒體;網絡提供了海量的知識資源、龐大的智慧資源;網絡為探究式學習方式提供了極佳的交互手段;網絡技術為構筑開放型學習環境提供了可能。而這些特點,是其他媒體、其他手段所無法比擬的。整個學習過程是開放的、自由的和相對寬松的。

我校于2002年投資80多萬元建成了校園網,建立了教師電子閱覽室,同時校園網進入到每個教師的家庭,教師基本購置了電腦,為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工作網絡化提供了硬件基礎。近年來又購置了各學科備課系統及相關的教學資源,容量高達200多GB,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也需要依靠網絡這個平臺。讓廣大教師在網絡這個平臺上共享教學資源,快捷便利。

2、服務于教學是我們培訓的核心和目的。

服務于教學是我們培訓的核心和目的,也是我們培訓工作的落腳點。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師才能積極參與、努力學習、學以致用,我們的培訓工作才能有成效。

三、模式的具體運作

1、學校重視學習網站的建設。

學校領導十分重視校園網硬件和軟件建設,為了支持教師學習網站的建設,花費10多萬元資金投入,購買高檔專用服務器和磁盤陣列及系列教學光盤,組織專職老師建設、維護更新學習網站。

學習網站主要功能是提供本校的教學資源、因特網導航服務和學習交流、輔導,實現網絡教育資源的整合,為教師學習運用信息技術構建一個網絡平臺。

2、信息技術培訓注重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在集中學習輔導中,我們十分重視信息技術培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為前提,以制作課件為結合點,結合各學科特點,充分利用學校豐富的教學資源,調動教師積極參與制作,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強調培訓的目的是將信息技術作為新型的教學手段運用到學科教學中。

培訓過程的具體內容是讓教師選擇一個他們目前在教的或在將來要教的單元作為正規課程的一部分,整合多媒體演示文稿、電子出版物、網站制作于該單元的教學中,讓教師能帶著“產品”回去,并能使這個“產品”具體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并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完成這個“產品”,需要參與者做大量的信息獲取、分析、處理工作。在最后,參與者會有一個最終能夠應用于課堂教學的、融入了信息技術的“產品”,并且能夠清楚地知道如何在教學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獲得信息技術的親手體驗不是培訓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使教師明白如何才能將信息技術合理地融入他們的教學之中。“產品”的完成,教師所需要的不僅僅是信息技術理論,還需要通過實踐層面上的訓練知道如何在課堂上使用計算機與其他課程實現整合。

例如:有一位語文教師要講授《雨中登泰山》這篇課文,我們首先組織大家使用雅虎、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在網絡中收集有關資料,并結合本校的資源庫,結果收集到了《雨中登泰山》的十四個PowerPoint演示文稿、六個教案、二十多幅泰山風景照片和若干篇文字資料;第二步,結合分析課文、借鑒收集的教案資料,確定自己新的教學方案,整合收集來的教學資料,指導學員用PowerPoint等工具軟件制作自己的課件。這樣既充分利用了網絡資源,又溶入學員的智慧、與課程實現了整合,還可以將自己親自制作的課件應用于教學。這樣既提高了教師的學習積極性、培訓效益和實現與其他課程整合,又直接服務于教學工作。

3、施行集中輔導與基于任務和項目的自主學習相結合。

教師時間的分散性,是造成在職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工作困難的主要原因,基于網絡的培訓是解決這個困難的有效方法。

采用基于任務和項目的自主學習,采用“任務驅動”與“協作學習”的教學法,解決培訓時間安排的困難。

基于任務和項目的自主學習,就是學員的學習是一種基于任務或項目的學習。整個培訓過程就是讓學員通過學習最終獲得一個融入了技術的可用于課堂教學的“產品”。每一階段都是緊緊圍繞一個主題,設計幾項任務,要求學員去展開學習。同時,因為是學員展開實現目標的活動,所以它又是一種自主學習,學習過程與自主學習的環節大致相符:首先,針對面臨的問題評價自己的知識狀態;第二,基于上述評價信息形成學習需要,并確定滿足這些需要的適當資源;最后,將新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問題解決中,并評價是否實現了學習目標和問題解決的目標。

我們認為,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應該讓所有的教師更多地了解信息技術、讓了解的教師更多地參與、讓參與的教師更多地深入、讓深入的教師更多地帶動。以應用為目的,可以幫助教師學會利用互聯網進行交流、素材收集、素材整理等,最重要的是讓教師學會利用個人網站和課件開展網上遠程輔導教學。讓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效率得到提高。

4、認真選擇好恰當的培訓內容。

配合培訓,在課程設計上要因地制宜與因材施教,對同一層次的教師在課程設計上基本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同時也要考慮到知識的遷移性與互通性。

一是為了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注重建構主義理論學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思想、課件設計的基本方法、課件評價的基本方法、CAI教學模式等教育技術基本理論的培訓。

二是為了提高教師的信息素質,要注重對操作系統(Windows 9x或Windows2000)的使用、文字處理工具Word的使用、因特網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演示文稿制作工具PowerPoint的使用,注重對網頁制作工具FrontPage(或Dreamweaver)、多媒體課件制作工具(Authorware或Flash)應用能力的培養。

5、鼓勵交流、合作與資源共享。

注重交流、合作與資源共享是培訓的又一重要特征。在每一階段的學習中,都安排有交流、合作與資源共享活動。就學習方法、內容、資源等進行交流、切磋,按要求上傳自己的作品或將自己搜尋到的資源到學習網站進行資源共享;學員都可以根據需要參考其他學員的學習成果,使用其他學員的支持材料以及搜尋到的資源,實現資源共享。

6、重視對培訓進行評估,保證培訓的實際效果。

培訓一段時間后,學校要舉辦信息技術知識競賽、課件制作競賽,組織教師參加校外信息技術知識競賽、課件制作競賽等活動。以實踐為主,適時跟進培訓服務,調動教師的學習積極性,幫助教師把所學的計算機技能運用到教學中。以培訓促教學,以培訓促課件制作。制定獎勵方法,大力獎勵在課件制作、各類業務競賽中的獲獎教師,使我校形成了一個學習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的新風尚。

總之,通過以上的一系列培訓舉措,使更多的教師盡快地了解、參與、深入到信息技術應用中去,相互帶動與促進。只有這樣才能迅速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水平。

四、幾點思考

1.“融技術于課程”的培訓比“基本技術技巧”培訓更重要。

在以往的教師計算機培訓中,我們往往僅停留在技術層面,即如何操作和使用計算機等一些基本技能,而很少考慮如何利用計算機和網絡來開展學習、教學和研究,更沒有告訴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我們近幾年的培訓則非常注重課程與技術的整合。最好的整合訓練不僅僅是給教師顯示在課程中哪些地方可以應用一些技術,而是幫助他們學會如何根據其學生的需要和學習風格選擇數字化內容,并將其滲入課程。 “融技術于課程”的培訓要比“基本技術技巧”培訓對教師更有幫助。

2.改變傳統的教師在職培訓模式。

傳統的教師培訓將知識傳授放在中心地位,以為教師一旦接受了關于教學的新知識,就可以運用到教學活動中。這種空洞理論的單向灌輸難免乏味,以至招來“所謂的教師在職培訓就是‘用枯燥無味的講課來告訴教師如何在課堂上避免枯燥無味的講課’”的尖刻嘲諷。同時在結果上也收效甚微,實際上教師對某種教學理論的了解,并不能自動地對教學活動產生影響,“所倡導的理論”并不能自動地轉化為“所采用的理論”。

3.大大豐富了現代教育技術的內涵。

就拿網絡學習來說,我們一般想到的是如何進行上網瀏覽、查找資料、收發電子郵件等。而培訓后,我們至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理解“網絡學習”:網絡作為學習的工具,即通過網絡進行學習;網絡作為學習的對象,即學習網絡本身;網絡作為學習資源,即開發和利用網絡知識和信息資源;網絡作為學習的環境,即視網絡為一個超越時空界限的“大教室”。隨著網絡技術和人們學習觀念的發展,網絡學習的內涵也必定繼續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的內涵亦同此理。

4.促進了教師觀念的轉變。

通過教學實踐證明,培訓之后,教師觀念的發生了較大的轉變。更多的教師意識到要有更高的掌握信息技術的急迫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更自覺地參與培訓活動和課件制作活動中,推動了學校教育信息化的進程。

蘊涵在培訓中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深思。我們知道,在信息時代,信息本身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獲取信息,以及如何判別、分析、處理這些信息。又如,在教學實踐中,存在著神化計算機的傾向,導致對待計算機的兩種極端態度:把計算機看得深不可測,從而敬而遠之;或者把計算機看成無所不能,計算機主宰一切,“人灌”變“電灌”,老師成了計算機的附庸,學生也只是計算機的奴隸。通過培訓,我們可以抱著平常心在學科教學中運用計算機,把計算機視同于粉筆和黑板、圓珠筆和作業本。它只是工具,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用的工具,關鍵是我們怎么用這個工具,完全沒必要把它神化。計算機該用就用,不該用就不用,決不為了表現計算機而冷酷的剝奪教師和學生的作用,,計算機和互聯網不能自動帶來教育的革命。

在職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是一項艱難、長期的工作,需要我們不斷努力、不斷探索。在職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模式也需要不斷完善,現在的培訓模式也是我們探索工作的階段性總結,它必然存在一些缺點,如培訓模式的可操作性表述不很清晰,面對課程整合的新問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如何及時調整培訓計劃、學習內容等就是我們下一階段工作需要解決的問題,希望在不斷的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中,探索完善在職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模式,推動學校信息化、教育現代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彩虹,《基于課程整合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探索》《中小學電教》2002年3月.

信息技術培訓總結范文第5篇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高職教師信息素養;實現路徑

隨著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技術已經成為未來教育發展的一個大趨勢,高職教師要利用這些技術和資源,打造自己的特色課堂;利用信息化教學資源并結合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不斷為信息化教學提供建議,追求新型的教學模式;不斷學習和進步,成為學習型社會的創新者。

一、信息素養內涵及構成

(一)信息知識

信息知識不僅包含信息的定義、本質、信息運動的規律以及人類與信息之間關系的基礎知識,還包含信息技術的一些常識、計算機原理以及基本的技能知識,通過信息進行檢索的能力、圖書分類管理以及信息教學軟件的應用等。信息知識是整個信息素養的基石,是指人們在使用信息化技術手段的過程中進行信息傳播以及增強信息交流頻率所產生的認識和經驗的積累。

(二)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從概念上來說包含三個方面的能力:一是提取信息的能力及教師需要明確地了解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夠通過何種途徑獲得這些信息,并且從大量復雜而煩瑣的信息中篩選出自己所想要、所需要的內容進行加工改造;二是處理信息的能力,即面對網絡上復雜多變并且真實性不可考究的信息,需要根據實際的問題和內容,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研究,將這些信息進行歸納和總結;三是生成表達信息的能力,主要是指教師根據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在歸納整理后,綜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對課本和知識的思考,運用多媒體的方式將知識展現出來,利用信息化技術、媒介或者工具,及時與學生進行討論;與教師進行探討,推進教25學、推進課堂教學的能力[2]。

(三)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人們在信息采集、使用、傳播、評價等一系列信息活動中應該遵循的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高職教師的信息道德具體表現為:教師應該以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方式實現對信息的檢索與獲取、理解與評估、使用、創造與分享,以更有效地從事個性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的活動;教師應該能夠準確認識和評價信息,包括信息的對與錯、真與偽,能分辨信息中的負面與正面道德要素,并對信息內容持有批判性的思維;教師必須從正規渠道獲取信息,自覺維護網絡的秩序和安全,不從事非法活動等。

二、教育信息化的概述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無人機、區塊鏈、物聯網、機器人以及虛擬信息技術等優秀的先進技術已經成為未來三到五年內最具行業影響力和價值的智能核心領域,在全球影響力和技術可行性以及發展潛力中都有提到。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傳統的教學思維和傳統的教學方式帶來了很大的沖擊,高職教師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以及區塊鏈等新興的技術為依托,教育面臨著不斷改革與重構。高職教師要重點培養自己的信息技術素養能力,從整個教學思維以及教學方法方面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技術水平。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探討、驗證、調整“利用信息化進行教學”的方式,設計靈活多變的信息化教學課堂,利用信息技術達到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形成規律性的教學方式,讓師生共建信息化教學平臺,利用客觀準確的信息化綜合評價模式呈現出有趣的教學課堂和精準的教學評價[3]。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既對傳統的教育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也促進了教學思想和觀念以及方式、方法、內容的整體變革。從概念上來說,教育信息化主要包含:第一,教育現代化與信息化相輔相成,信息化要為教育現代化的實現提供服務;第二,教育部門要從國家整體政策的高度,統一規劃組織,實現教育信息化建設;第三,要在教育領域進行各方面深入探討,不斷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教育領域中;第四,實現教育信息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各方面不斷努力;第五,在不斷發展過程中,要進行謀劃以達到高度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因此,我們說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目的包含四個:一是在教育系統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二是借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教育改革與深入發展;三是根據社會對教育領域的要求,培養專業的創新人才;四是依托信息技術不斷推進教育現代化[4]。

三、提高高職教師信息素養的必要性

(一)提高信息素養是國家對高職教師的時代新要求

2017年,未來教育大會提倡大量運用科技的力量去推動教育進步,進而實現教育方式的變革。《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重視信息技術的作用,重視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中的革命性影響。《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對教師的培訓提出了信息技術方面的內容,將其作為教師培訓的必修科目之一,同時要將信息技術廣泛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另外,在其他的規劃和綱要中也明確提出了教育信息化作為一個教育領域的大方向,要實現突破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難點問題,促進整體的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除了頒布明確的綱要和政策以外,各級政府以及學校也作出了相應的行動。在改進教學設備以及環境的過程中,建設了信息化的教學基礎設備,不斷完善多媒體設施,實現學校全面的教育寬帶網絡覆蓋設備的改進;提高了教師運用技術進行教學活動的能力。建設信息化的實踐操作基地也是學校建設目標之一,如智能化的信息教室、數字化控制室、網絡媒體培育中心以及遠程教育培育中心等信息技術的應用。不斷加強學生對信息技術能力的運用和操作能力。在信息化的大時代中,具備基本的信息素養只是基礎;高職教師必須不斷加強自身的信息技術能力,學習并充實自己的信息技術素養和知識,只有這樣,才能跟得上社會和時展的步伐。

(二)提高信息素養是高職教師應對信息化挑戰的必然選擇

隨著信息化與教育信息化的大面積布局,大多數人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越來越多,整體呈現多樣化的基本特征。教師不再是知識的主要傳播者,也不再是傳授知識的壟斷者;大學生成為互聯網的“主要居民”,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僅來自教師的課堂傳授,還會通過互聯網上的一些知識進行自由選擇[5]。這樣的方式既增加了學生進行學習的主動性和靈活性,也有利于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傳播,還影響了教師作為知識傳播者的主體地位。隨著一系列信息化所帶來的知識傳承的方式的改變和更新,以及教學場景環境的不斷變化,師生關系面臨著一定的挑戰。在傳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既對學生起到引導和幫助的作用,也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在教育化時代中,教師的作用和影響力被弱化,面對一系列信息化所帶來的方式以及整體環境的改變,教師需要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不斷利用自身的信息素養與學生達到同步。

(三)提高信息素養是高職教師落實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現實需要

總的來看,雖然我國在人口紅利以及人力資源方面占優勢,但從世界角度來看,缺乏創新型人才,整體的創新能力和創新度也不及發達國家。國家的發展需要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而人才的發展與成長,只有經過教師的教育才能達到目的。在如今國際的大環境下,創新能力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指標;尤其是在中美之間的貿易爭端中,小小的芯片更是刺痛了國人之心,使我們進一步面對殘酷的現實。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一直是我國教育中的短板,而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使得全國人民開始思考中國教育所存在的缺陷。在人才培養以及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高質量信息素養的教師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信息,改變傳統枯燥的刻板式教學方式,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以及互助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當今時代中,創新型人才已經關乎國家人才的發展以及產業未來的希望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使命。因此,提高高職教師的信息素養,在當今時代的教育領域中是非常重要的。

四、高職教師信息化能力現狀分析

在某高職院校采用問卷調查過程中發現,在農林牧漁以及電子信息、土木建筑、經濟管理等基礎教學活動中,年齡層次在20—50歲之間,64%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會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56%的教師認為在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掌握相應的信息技術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57%的教師認為信息技術與自己知識相結合之后的課堂效果有明顯的提升。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教師已經對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認識,并將其充分應用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使得課堂效率提升。在掌握了信息技術方面的教學方法后,教師能夠熟練地運用計算機操作系統進行網絡資源教學的搜索和整理,熟練使用office軟件進行及時溝通,制作相關課件。在此活動中,圖形處理及動畫制作、音頻處理、視頻制作等軟件資源的運用在課堂上僅占20%,而有93%以上的教師有意愿對相關的信息技術進行培訓,希望在培訓中優化自己的信息技術設計能力,將信息技術運用在課堂設計中[6]。有許多教師愿意自主學習課件制作以及網頁制作技能,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所帶來的課堂教學變革的意義。從這些調研結果來看,教師在信息素養以及信息化思維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變,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整體信息化技能的水平還不足、信息與基礎知識的融合也不足、信息化素養能力參差不齊。有調查結果顯示,理工科的教學教師具有良好的信息化接受度和轉化度,而其他教師則需要進一步做思想工作。

五、培養與提高高職教師信息素養的方法與途徑

(一)更新高職教師的教育觀念,樹立新型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觀念

在發展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更新高職教師的教育觀念,實現更有效培養與提高高職教師的信息素養是非常重要的,必須在更新教育觀念上下功夫。如果教師的意識相對滯后,那么就會影響到課堂教學的發揮。想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就要對教師的認知以及固有的思想進行改變,讓教師從根本思想上重視信息素養的重要性;用全新的教育思想和觀念作為指導,培養、加強教師的信息化技術,促進信息技術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的應用。高職教師不僅要認識到信息技術對于教育變革和教學的影響,還要認識到教育改革和發展是現代化信息教育的必由之路。在當今社會,誰把握了信息技術,誰就把握了未來。在信息社會,我們要發展教育信息化,首先就要掌握信息技術的運用;只有這樣,才能整體對教學進行改革,提高課堂效率。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要激發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興趣和動機。例如,可以45舉辦一系列的多媒體教學大賽、教學軟件培訓以及相關的學術講座、交流會等,讓教師親自去感受信息技術帶給教育發展的變化,激發他們對信息技術的興趣。高職教師要有運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學問題和學生問題的意識,具有這樣的教學和信息意識,教師才會更加積極主動地運用信息技術的方式來解決科研和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將信息技術作為自己教學工作中的輔助工具,從而自然而然地將信息技術運用在日常教學和學生問題解決方面。

(二)加強高職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

1.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目標。在高職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中,其培訓內容各有不同,主要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理論層次,在此層次中,教師只需要了解基礎的相關知識,其中包括信息技術的理論學習方式以及網絡基礎、多媒體技術基礎等;二是在技術知識層次,教師除了掌握基本的基礎知識,還應熟練地運用常規的教學媒體進行教學,熟悉多媒體教學教室的基本功能,進行正確的操作和使用,并及時了解教學設備中出現的故障,對計算機運用進行簡單的文字處理制作演示,通過相關的網絡工具和媒介進行資源的檢索與處理,收發相關郵件信息,瀏覽相關的網上圖書館,獲取教學資源;三是在實踐知識層次,教師綜合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主要體現在信息技術與實際課堂和課程設計的整合能力中,在實際課程教學過程中更有效地完成課程設計和相關教學目標教學系統設計的能力,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各要素進行統籌和安排。2.采取多種途徑實現信息技術培訓目標。高職教師關于信息技術的培訓主要分為職前培訓和職后培訓兩種途徑。職前培訓主要是指在正式從事教育工作前進行教師專業的職業技能集中培訓,其中就包括信息技術內容的專業。職后培訓是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的一個主要形式。目前,職后培訓通過以下方式進行:首先,短期培訓,它主要是在各個高校、教育行政部門師資培訓中心等進行集中、短期的信息技術培訓活動。例如,由相關行業協會組織或教育行政部門領頭的一些高職教育信息技術培訓工作。其次,校本培訓,是指各學校利用節假日的空閑時間,組織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活動。該培訓方式的主要特點是時間上自由靈活,可以是專題講座和教學規模形式,內容也比較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有效地將信息技術與學科結合起來,使整個培訓效果更具有生動性和活力。最后,自主研修,即教師為了教學改革和教學科研的需要,同時為了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水平,自主學習相關知識;改進自己的教學能力,掌握相關的技能,進行研究的一種互動[7]。例如,閑暇時進行有關信息技術方面專業書刊的閱讀,參加行業內的培訓以及業務研討會,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學以及參與信息技術教研活動。3.建立信息技術培訓的評價體系。傳統的信息技術培訓通過筆試或論文等形式,采用優秀、良好、及格的等級評價教師的綜合培訓結果。這種方式只重視培訓結果,而忽視了實際的運用能力,在教師問題的解決思路與方法、培訓過程靈感的迸發等方面不利于教師的發展。同時,也無法讓教師體驗到成功的感覺。因此,信息技術培訓的評價既要重視結果,也要重視過程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還要形成綜合性的培訓機制、培訓結果機制。讓教師對自己整體培訓過程進行評價,從記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成長,進一步自主建構自己的信息技術能力體系,從而促進自身全面發展。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營造有利于高職教師信息素養培養與提高的外部環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亳州市| 曲松县| 元朗区| 长子县| 岑巩县| 原阳县| 清远市| 曲阳县| 基隆市| 乌兰浩特市| 甘肃省| 富阳市| 祥云县| 名山县| 长治市| 洪泽县| 湾仔区| 柘荣县| 洛扎县| 佛教| 武陟县| 大竹县| 邯郸市| 星子县| 治县。| 当雄县| 阿拉善左旗| 石泉县| 高碑店市| 鸡泽县| 专栏| 新泰市| 梓潼县| 隆德县| 邯郸县| 通州区| 梨树县| 介休市| 绥芬河市| 无棣县| 上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