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大學生心理健康

大學生心理健康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生心理健康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大學生心理健康范文第1篇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心理問題

    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和物質世界的日益充裕,人們關心的焦點從傳統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逐步轉向對人的心理世界的關注這個更深的層面上來。尤其是對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都正處于轉型和塑造期的大學生來說,個人角色的轉換、所處環境的變遷、心智成熟度的增加等使得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凸顯出來,也日益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國家教委近年在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被調查的12.6萬大學生中,近五分之一的大學生存在著各種程度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具體表現在大學生感情脆弱、意志消沉、迷惘困惑、自卑感強、人格喪失、心理承受能力弱、人際交往障礙等方面上。這也是影響當代大學生成長和成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棟梁,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身心健康的大學生群體不僅關系到國民精神風貌和精神文明建設,更關系到國家的富強。因此,筆者結合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現狀,探究影響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以期為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議。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突出表現

    (一)環境巨變引起心理不適應

    現在大學生多出身于獨身子女群體,自理能力較差,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一旦脫離原來由家長進行全方位照顧的環境進入到大學,一切生活起居皆要開始自行處理。此時,如果不能很快學會自理和適應集體生活,就會產生自卑、困惑、茫然無措、無助等心理障礙。此外,一部分來自農村的同學,遠離家鄉來到喧囂和繁華的新環境,往往會由于語言、氣候、生活習慣等多方面的不適應,產生恐慌、懼怕心理。

    此外,就社交環境來說,大學生來自天南海北,大家齊聚一堂,交際圈子變廣、變復雜,難免會產生各種摩擦,如果不能盡快適應這種變化,心理會容易受到挫傷,感到孤立無援,而且這張心理創傷對人的影響最大,伴隨時間最長,解除的難度也最大。

    (二)個性缺陷

    基礎教育階段應試教育成為教育的核心和重點,心理教育往往被人忽視,難免會造成學生心理和個性上的多樣化。大學階段,群體生活和交際成為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重點之一。個性的多樣化往往會造成交際和集體生活中的摩擦。有個性孤僻、急躁易怒、斤斤計較、胸懷狹窄、貪戀虛榮等個性缺陷的人在大學生活中比那些個性開朗、內心陽光的人更容易受到各種心理問題的困擾。

    (三)自我逃避

    當前教育體制的缺陷使得大學生在學校和專業選擇上缺乏自主性,很多學生并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校和專業,這使得他們由于夢想和現實的矛盾對現在的專業學習產生了懈怠和逃避,這不僅嚴重阻礙了學生獨立意識的發展,還使得學生在學習上缺乏長遠的規劃,使得學習和人生失去了方向性和目標性,感情容易變得脆弱,在遇到挫折和失敗時容易不知所措、自暴自棄,長此以往,會對學習和人生產生一種逃避心理。

    (四)求職就業問題

    高校的迅猛擴招使得大學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這也使得大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由于種種客觀原因造成的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和就業壓力的日益加重,使很多大學生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進而對自我、對人生產生懷疑,變得消極悲觀、怨天尤人。

    二、引起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個人心理發展階段

    大學生的心理成長正處在走向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的時期,是人一生中心理逐步塑造成型的時期。因此,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常常面臨著理想與現實、理智與情感、獨立與依賴、自尊與自卑等方面的矛盾。這些矛盾如果不及時得到疏導和解決,長久郁積在心很容易產生各種心理障礙。

    (二)社會轉型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政治、社會的全面轉型期,這使得整個社會的意識觀念、價值觀、利益格局等發生重要轉變,人們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重要的變化。大學生雖然有自己的判斷力和行為準則,但是情感上和心智上畢竟并未完全走向成熟,其日益覺醒的民主、科學、公平等一時在面對社會現實尤其是負面現實時往往會產生心理失衡,變得激進或者與世同濁。此外,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人際關系的日益負責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進而滋生負面心理,產生心理障礙。

    (三)學校心理教育缺失

    應試教育使得學校成為單純成績、升學率等數字符號的機構,導致了對學生社會認知、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三觀”教育的缺失。這使得一些大學生道德信念缺失、以自我為中心、“三觀’’不正、抗挫折能力差等。從大學生群體校園文化塑造來看,當前學校普遍缺乏應對多樣化的大學生文化群體的準備,使得個體之間的差異性無法通過一個普遍共識的文化平臺來加以交流和疏導,從而加劇了大學生人際交往和集體生活的摩擦。

    (四)家庭因素

    家庭文化、家庭教育和家庭的和諧、幸福等對學生的心理塑造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以說,在學校心理教育缺失的現狀下,家庭因素是形成大學生人格和心理的重要因素。如父母的溺愛導致孩子自理能力的缺失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的形成;家庭的貧困導致學生的高度自卑,家庭不和諧導致學生沒有安全感、感情脆弱等,因此,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視家庭因素的作用。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對策

    結合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現狀及其主要成因,筆者從三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一)樹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

    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強調大學生人格的健全和發展,它在注重學生思維、智力、知識、技能等系統性的知識認知學習之外,還注重對學生興趣、情感、信念、決斷、價值觀等心理認知的培育和塑造,切實追求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協調發展。因此,當前大學生教育要強調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切實關注學生心理,注重做好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工作和心理健康的塑造,切實培育學生的主體意識,傾聽學生心理訴求,為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夯實牢固的心理基礎。

    (二)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

    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是個體化差異明顯的大學生群體進行和諧、廣泛交流的良好平臺,也是在積極的環境下潛移默化地培育和影響學生心理的重要途徑。豐富多彩、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等夠對大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調節、陶冶情操、啟迪思想、提升修養,還能減少人際交往和集體生活中的矛盾和摩擦。因此,當前大學要積極開展豐富多彩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充分發揮校園廣播、校報、學生社團的文化宣傳和塑造的優勢,將校園文化建設和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結合起來。

    (三)構造全面、多元的心理預防和援助機制

大學生心理健康范文第2篇

1.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有以下四個方面:(1)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2)適應環境,人際關系彼此謙讓。(3)有幸福感。(4)在職業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4]。另外,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和麥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個標準: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對自己的能力作恰當的估計;生活目標,理想的確定要切合實際;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能保持個性的完整和諧;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適度的情緒控制和表達;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的發展個性;在不違背道德規范的情況下,適度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部分國內心理健康教育專家認為心理健康應該包含以下幾點:

保持對學習較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確的自我意識,恰當的接納自我;協調和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于交往;保持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培養健全人格;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正確認識環境,并處理個人與環境的關系;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2.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誘因

有研究表明心理問題的產生是與眾多因素相關的。如個人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等。就大學生而言,其主要誘因有以下幾點:

學習與生活的壓力。大部分大學生都曾感到學習的壓力,但長期處于高度學習緊張的狀態下,極可能導致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目前,我校在校生中約15%是貧困生,其中4%—6%是特困生。調查表明,45%以上的貧困生認為自己承受著巨大的學習、生活壓力,造成較大的心理困擾,而且不懂得如何緩解。

情感困惑和危機。情感問題能否正確認識與處理,已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眾多個案表明,因戀愛所造成的情感危機,是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有人因此走向極端。

對獨生子女教育不當造成的后遺癥。獨生子女群體已成為當前大學生的主體,長期以來對他們教育不當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頻發的又一誘因。專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際、缺乏集體合作精神等不良習性,不但易使大學生誘發心理疾病,甚至使人產生暴力傾向和行為。

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該情況頻頻出現在大一新生中,這種不適應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便會產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有的學生還會因長期不適應而退學。

交際困難造成心理壓力。“風聲雨聲讀書聲,我不吱聲;家事國事天下事,關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氣,互聯網上訴衷腸?!边@些順口溜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交際現狀?,F代大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為不會獨立生活,不懂如何與人溝通,缺乏交往的技巧。有的同學有自閉傾向,不愿與人交往;有的同學為交際而交際,隨波逐流。

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比如不當的教育方式、單親家庭及學校環境的負面影響、消費上的浪費攀比、對貧困生的歧視、學習節奏過于緊張等。

教育部調查顯示,因各種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而休學、退學的大學生已經占休學、退學總人數的50%左右,我校也存在此種情況。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不但與大學生自身缺乏心理健康常識有關,也與整個社會的發展變化、急速轉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3.大學新生的心理問題

大學新生最易受“心理斷乳期”困擾。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一位心理學家近期在上海、北京、廣州完成的大規模心理癥狀自評查測結果顯示,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國成人正常水平,著重體現在人際關系敏感、強迫癥、焦慮、恐懼等癥狀。研究人員還發現,來自外地的新生心理健康狀況普遍比內地生差。調查報告認為,大學新生離開自己所在地區或學校,到另一個陌生的環境求學,地域文化和生活環境的差異,使他們極易處于心理應急狀態,存在的心理適應問題相對較多,反應出來的心理和情緒問題也比較突出。這些心理問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3.1自我意識的模糊與困惑。我校在新生心理狀況調查中發現,23%的學生對如何發揮自己的優點和克服缺點感到迷茫,有一部分進入大學后感覺自己一無是處,事事不如人,產生自卑心理;有些學生認識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我。心理輔導中心的老師指出,在大學階段,新生的個體自我意識逐步增強,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他們并沒有形成關于自己的穩固形象,看問題往往片面主觀,加上心理的易損性,一旦遇上暫時的挫折和失敗,往往灰心喪氣,怯懦自卑。調查還發現45%的新生特別關注周圍人給予的評價,以致對自我評價發生動搖。3.2環境改變與心理適應障礙。調查中有42%的學生反映,由于環境的改變,自己出現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現實的失落感。中學教師總是把大學描繪成一個“人間天堂”,學生也將考大學作為唯一和最終的目標來激勵自己。但跨入大學校園后,發現事實并非如此,一部分學生還發覺身處高手如云的新集體內,昔日那種“鶴立雞群”的優越感蕩然無存,失落感由然而生;另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專業學習的困惑。與中學相比,大學學習更具有自主性,靈活性和探索性。有些學生感覺突然從中學的嚴格管教中“松綁”,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學習,以致心中憂郁、焦慮;還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生活環境的不適應。進入大學后,由原來依賴父母的小家庭過渡到相對自立的大學集體生活,心理上產生一種孤獨、空洞感。

3.3人際交往困難。調查中35%的學生有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學生表現為人際敏感,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經常發生摩擦、沖突和情感損傷,引起孤獨感、壓抑和焦慮;有些學生缺乏人際交往技巧,譬如語言表達能力較差,所以害怕與人溝通,把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封閉起來。這些學生經常處于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導致孤獨、抑郁或自卑。還有些學生因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學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獨來獨往,不與他人接觸,久而久之就產生一種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傾向。

4.大學生心理教育對策

4.1建立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離不開良好的教育環境,離不開學校和老師的關懷和教育。學校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給予高度重視,為新生營造一個樂觀、積極向上、尊重、友善、寬容、朝氣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這對于一個新生的心理健康有著很大幫助。新生入學后,可以通過報告、座談會等活動,向學生講述大學與中學的不同之處,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提高心理預測力。帶領學生盡快熟悉校園生活,組織有意義的集體活動,促進同學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對思想出現波動的同學,對癥下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給予集體的溫暖。

4.2開展多種形式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做好心理咨詢的宣傳工作,讓廣大學生掌握咨詢的途徑和方式。如果新生了解了心理咨詢的作用,他們可以主動去心理咨詢,在輔導老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可以較快地緩解心理壓力。建立新生心理檔案,進行跟蹤調查,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并開設心理選修課,舉辦心理講座、心理沙龍,出版心理健康讀物等。

4.3拓寬思路、發揮橫向渠道的育人功能。

過去的教育渠道主要是由學校到學院再到班級。由于學分制的推廣和公寓制的實行以及不及格率的產生,大學生的班集體觀念淡化,責任心不強,只關心自己的事情。加強新生的心理,必須拓寬思路,開辟新的渠道,充分發揮中立渠道、平行渠道、科研渠道等橫向渠道的育人功能,使新生能夠多參與有益的課外活動、社團活動中,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增進他們之間的友誼。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學習,讓新生了解大學集體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的特點,以及心理適應不良的表現、原因和對策,引導他們盡快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角色轉換,培養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能力。

4.4加強學生的自我保健教育

大學生心理健康范文第3篇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影響因素

一.引言

心理健康對大學生的成長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現代社會這種快節奏的生活加重了人們的心理負荷,特別是處于青年時期的大學生。他們的心理發展處在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渡階段,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發展越來越迫切的問題,大學生的學業壓力,愛情,人際交往都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大量的大學生因為生活中的一點不如意就將自己逼上了絕路。那么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又有哪些呢?本文通過總結一些實驗者的研究成果,系統論述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并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做了展望??v觀以往研究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多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研究。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及影響因素

1.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馬家爵事件等一系列由心理健康問題而引發的事件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大量的調查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遠遠低于全國青年的平均水平。

2.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A.家庭影響因素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其中家庭因素作為基礎性因素,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極其深遠。如Millikan(2002)等人用艾森克人格問卷,發現家庭的作用和大學生的抑郁有顯著的關系。家長對子女社會化的過程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電子通訊設備的普及等因素,大學生與家長的聯系仍然十分緊密,大學生遲遲不能夠做到“心理斷乳”。首先,大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是影響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教養方式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父母教養方式分為三種類型:權威型(父母堅定、熱情、并考慮孩子的意見)、專制型(不考慮子女的要求)和溺愛型(無能的父母允許孩子為所欲為)。研究表明,民主型教養方式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專斷型教養方式的大學生(凌四寶,舒曼,2003)。如果父母對孩子充分理解,給予溫暖,就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多干涉,拒絕否認就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消極的影響。其次,家庭結構也會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家庭中孩子的數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十分顯著。兄弟姐妹為2個或3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水平明顯差于獨生子女。并且父母婚姻狀況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明顯的影響,父母離異比正常家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水平差,并且父母離異比父母去世的大學生更為敵對(曾美英,晏寧,于,盧丹蕾,2008)。除此之外,家庭經濟地位,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職業,家庭關系,家庭氣氛,父母對子女的期望等也都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B.個人影響因素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除了受到家庭因素的影響,同樣受到個人因素的影響。在這個時期,大學生的自我評價存在著光環效應,成為大學生的青年人一般都會經歷很多的成功,也受到過很多贊美,因此他們對自己能力的認識往往會偏高。如果在實際生活中,周圍的一些客觀評價與他們的自我認識產生了不一致,他們就會產生負面情緒,造成心理失衡。其次,大學生的個性特點是心理健康的決定性因素。大學時期是一個既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獨的時期,不同個性的大學生有著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性格孤僻,不喜歡與他人交往的大學生在遇到挫折時就容易心理失衡,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就會誘發心理疾病。此外,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是緊張的,學習的壓力容易帶來負性情緒,并且大學生的情緒處于比較復雜的時期,調節和控制情緒的能力比較弱,如果外界環境發生變化,個體的心理就會受到影響。要想達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要有穩定的情緒,熱愛生活。C.社會影響因素大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很少,在當今的社會競爭壓力下,理想主義在嚴峻的社會現實面前只能破滅。緊張的學習生活使大學生身心疲憊,嚴重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良好的大學生,其心理健康狀況也較好,而社會支持較差的大學生其心理健康狀況也較差。更好地利用社會支持有益于自身的心理健康,人的心理發展及生活的各方面都時時刻刻與這個社會發生著緊密的聯系,人的成長離不來社會的支持(程素萍,張潮,賈建榮,2009)。校園文化建設也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校園文化能夠陶冶大學生的情操,良好的校園環境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校園文化建設還有利于規范大學生的行為,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在校園建設中,宿舍管理和宿舍人際關系也同樣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和諧共處,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宿舍人際關系有利于塑造出利他、自信的人格,有利于對學習社會經驗起促進作用,有利于思想品德的修養。而不良的人際關系則會使人孤獨憂郁,甚至與人交往時產生恐懼,長期持續下去可能會引發嚴重后果,引發心理障礙。D.其他影響因素研究表明,運動對心理健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運動通過緩解壓力,改善人際關系,調節情緒促進心理健康(殷恒嬋,盧敏,王新利,陳雁飛,2007)。例如剛剛失戀的大學生有可能會通過跑步的方式來減緩內心的傷痛,因為這樣可以轉移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進而可以轉移注意力,放松身心。體育運動有利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意識品質,緩解和消除精神壓力和心理障礙,提高大學生社會環境適應能力。但是我們也要注意保持適度的體育鍛煉(何蕊,2015)。網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一方面,網絡豐富了大學生的信息來源,擴展了人際圈,并且使得大學生的創造性得到很好的發揮,增強了大學生的自信。另一方面,網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過度沉迷于網絡也會危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當今社會,“低頭族”越來越多,大學生的交流方式大多是通過互聯網進行的,久而久之也就不善于與他人打交道,嚴重者會失去社交能力。沉迷于網絡游戲,網上購物,網戀也都十分危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他們會漸漸地將網絡上那個虛擬的“自己”帶進現實導致心理扭曲,嚴重者還會發展為精神分裂。相關研究表明,個體遭遇的應激性事件影響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張晨艷,周宗奎,耿協鑫,牛更楓,2015)。這是因為應激性事件會消耗個體的心理資源,從而降低其對心理健康的保護,引發個體的負面情緒及適應問題。除此之外,睡眠障礙也可以反映出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態。睡眠障礙包括睡眠不足、睡眠貪多、難以入睡等。這大多數是大學生所面臨的學習壓力、嚴峻的就業形勢、人際關系等問題造成的,這些問題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身心健康。

三.結論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遠遠低于全國青年的平均水平,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多種,包括家庭影響因素、個人影響因素、社會影響因素以及其他影響因素。其他影響因素包括運動,網絡,應激性事件和睡眠障礙等。

四.思考與展望

1.注重研究方法的局限和改進

至今為止的多數調查研究的樣本不論在數量上還是結構上均存在不足,只有少數調查研究涉及多所高校的大學生,全國性的調查較為少見,這會影響結論的代表性。而且我們還應該注重量的研究方法與質的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目前大多數的研究方法仍是問卷調查,我們同樣應該注重訪談法,觀察法等方法。因此我們應該不同的測量方法綜合運用,挑選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加以運用。

2.注重做發展研究和干預研究

如果能夠在研究中對同一批大學生跟蹤兩年到三年,并且能夠在過程中對被試進行干預,然后對進行干預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將會更加拓展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研究。

3.注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

目前大學生對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的認識還不全面,大學生不能很好地進行情緒調節,高校應該注重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輔導,各高校都應該開設心理課程,注重大學生的心理發展。

參考文獻

[1]MillikanE,WamboldtM.Z.,BihunJ.T.PerceptionsoftheFamily,Per-sonalitycharateristics,andadolescentinternalizingsymptoms.JAmAcadChildAdolescPsychiatry.2002,41(12):1486-1494

[2]凌四寶,舒曼.(2003).家庭因素對大學生人格影響的調查分析.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3):91-94.

[3]曾美英,晏寧,于,盧丹蕾(2008).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心理科學.31(3):597-601.

[4]程素萍,張潮,賈建榮(2009).社會支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17(1):35-37.

[5]殷恒嬋,盧敏,王新利,陳雁飛(2007).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體育科學.27(5):41-47.

[6]何蕊(2015).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社會體育學.22(5):187-188.

大學生心理健康范文第4篇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 研究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02-0215-02

畢元才(1965-),男,吉林集安人,吉林農業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從事食品及學生心理教育教學工作。

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和物質世界的日益充裕,人們關心的焦點從傳統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逐步轉向對人的心理世界的關注這個更深的層面上來。尤其是對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都正處于轉型和塑造期的大學生來說,個人角色的轉換、所處環境的變遷、心智成熟度的增加等,使得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凸顯出來。接連發生的大學生自殺、投毒等事件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是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

心理障礙是指:在心理活動方面有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行為方面有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鍵康與一個人的成就、貢獻、成才關系重大,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是人生的第一財富。大學生作為我國文化層次較高的年輕群體,如果僅從身體疾病的角度來看,各種嚴重身體疾病的比例并不高,但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分析,情況并不樂觀。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不同的心理疾病,有的甚至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如何使他們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就成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決和共同關注的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為了了解我院大學生心理的現狀和心理素質,分析造成大學生心理困擾的主要問題,為我院今后有針對性地加強大學生的心理教育提供決策依據,從而引導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更好的應對人生和社會的各種問題和矛盾,所以對我院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應對措施進行專題調研。

一、對新手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做到早期發現與預防

利用CL—90自測表,利用比較科學權威的方法,及早發現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通過普查讓新生認識到心理健康對自我成長的重要性,增強心理保健意識,提高社會支持能力,也為日后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基礎。問卷本身共90道題,反映學生的苦惱、焦慮、矛盾等癥狀的項目,得分越高,說明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越差。

評定方法:分為五級評分(從1=5級),填寫時參考下列標準:無(1分):自己感覺沒有此項癥狀問題。輕度(2分):自己感覺有此項問題,但發生得并不頻繁、不嚴重。中度(3分):自己感覺有此項癥狀,其嚴重程度為中度。相當重(4分):自己感覺常有此項癥狀,其程度為中到嚴重。嚴重(5分):自己感覺常有此項癥狀,次數多、程度十分嚴重。

調查方法:筆者對食品工程分院2013級部分同學共175人進行調查。此次活動沿用去年慣例,依舊選用SCL—90問卷,此問卷操作性強。主要以大一新生為對象,了解學生神經癥、焦慮癥以及其他各種煩惱、迷茫、不滿、沖突等狀況。包括:第一部分是專業、班級、姓名等。第二部分是問卷本身,共90道題,反映學生的苦惱、焦慮、矛盾等癥狀的項目,得分越高,說明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越差。第三部分為統計表,主要了解被測對象身心狀況的總評價。

調查結果:根據統一篩查標準,滿足下列條件之一者則屬于超出正常范圍:

1.總分在160分以上者;

2.因子分(單項均分)≥2分;

3.單項分≥2的項數超過43次,通過問卷篩查,超出指標范圍的占施測學生人數的比率為18.28%。

新生普查統計結果

班級總人數超出指標人數超出率

1301 37人 5 13.5%

1302 37人 10 27.0%

1303 38人 2 5.35%

1304 38人 5 13.1%

1305 31人 9 42.8%

合計 185人 32人 18.28%

篩查結果表

總分超過160分32人單項分≥2的項數超過43次軀體化19,強迫28,人際關系28,抑郁27,焦慮28,敵對26,恐懼27,偏執20,精神病癥17,其他20。

因子分【單項均分】≥2分

分析結果:

1.同學們的心理健康素質有待提高,由上述表格可看出超出指標人數占全體人數的18.28%。

2.一般情況下,心理健康不良同學存在多種癥狀,存在癥狀不是單一的,是兩個或多個同時存在的。

3.由上述表格得出:強迫、人際敏感等心理問題,所占人數比重較大。人際關系敏感指一個人的不自在感與自卑感,以及人際關系明顯相處不好者,此類同學所占比重大,其余抑郁、焦慮等分值高者也較多,值得反思。

二、通過普查結果,對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分析,幫助學生調整自己

對于癥狀(2.0-3.0)間的同學,通過班導老師和家長有意識的引導,加以給予一定的信心、耐心,可以配合一些心理活動進行調整,分院心理部每周一到周五,中午12:30進行心理活動(如心理小游戲等);對癥狀嚴重者(3.0以上)需要進行心理輔導,進一步了解這群學生,找到癥結并發根源;對于個別學生(4.5以上)建議進行專業的輔助心理治療。

三、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心理咨詢是指通過人際關系,運用心理學方法和技巧,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從心理咨詢具有治療功能的角度來說,心理咨詢屬于心理治療,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和治療手段,心理治療的對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輕度心理障礙的人。通過咨詢者與求詢者的交談、指導,針對求詢者的各種心理適應和提出的問題,幫助求詢者正確認識到自身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引導求詢者更為有效地面對現實,為求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際關系的機會;增加求詢者的心理自由度,幫助求詢者改變過去的心理異常,最終恢復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詢兼有心理預防和心理治療功能,通過心理咨詢,為咨詢對象創設一個良好的社會心理環境和條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質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實現降低和減少心理障礙,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四、系統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

正確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重要地位,充分發揮課程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的作用。要系統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避免出現擠占或挪用心理健康教育課學時的現象,充分保障課程的學時和學分,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有效開設提供必要的條件。要大力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課堂教學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學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探尋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在課程的考核中,不僅要看學生的成績,更要看學生從課程中收獲了什么,使學生真正通過課程學習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和自我調節技能,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實現。

五、在各科教學中滲透心理素質教育

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這樣才能夠把知識、技能、經驗轉化為學生的精神財富,從而形成學生的思想觀、人生價值觀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并在他們身上保持發揚下去。

六、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

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是個體化差異明顯的大學生群體進行和諧、廣泛交流的良好平臺,也是在積極的環境下潛移默化地培育和影響學生心理的重要途徑。豐富多彩、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等,能夠對大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調節、陶冶情操、啟迪思想、提升修養,還能減少人際交往和集體生活中的矛盾和摩擦。因此,當前大學要積極開展豐富多彩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充分發揮校園廣播、校報、學生社團的文化宣傳和塑造的優勢,將校園文化建設和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我院心理部成員及各班心理委員每周一至周五中午舉行心理健康活動,大家充分準備,人員合理分配,工作任務分明,各班心理委員依據各班特點選定不同游戲,并積極準備活動道具。整個活動中,大家注重細節,顧全大局,態度認真,每個參與者都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活動氣氛活躍,使同學們自身壓力得以釋放,同學們拉近了心靈的距離,取得了預期的活動效果。其中,合力吹氣球、合力起身、找零錢等。充分調動班級同學的積極性,參與度高,增進了彼此的友誼,并在活動中改善心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七、培養學生自我心理健康的調節能力

1.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使學生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物,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長處,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敢于肯定對方的優點。只有承認自己和他人的長處、不足,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學習別人的優點,同時保持自信。

2.培養生活自理能力,消除依賴思想。要讓學生相信自己能夠生活自理,培養大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將來他們獨立踏入社會、適應社會生活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生活壓力會引發學生身心亞健康狀態,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影響非常大。大學生的學習負擔重、心理壓力大,只有科學合理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生活,生活才會有規律。

3.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拼命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4.教育學生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特別是戀愛問題,幫助學生積極主動進行正常的兩往,培養學生自然、文明地與異往的能力。既要懂得尊重對方,又要學會保持交往中的自尊、自愛和責任意識。

5.幫助學生了解適合自己的工作??梢酝ㄟ^講座、視頻等形式,使學生掌握求職技巧,樹立求職的自信心。同時,教會學生正確處理就業中可能遇到的挫折,讓學生知道,求職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一些挫折。但是在挫折面前,首先要尋找失敗的原因,分析自己的優劣勢,調整目標,以最好的狀態獲得新機會。

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研可以看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改善學生的不良情緒,減少心理疾病的發生,指導他們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在高校中重視學生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必須向更深的層次發展。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個重要的環節加以實施,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來培養和維持學生健康的心理,增強他們對社會的適應能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培養出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徐蘭.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探析[J].文化建設,2006(5):

45-46.

[2]劉東艷.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湖南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2006,19(1):53-55.

[3]王慧敏.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對策[J].管理,2006(5):

31.

[4]朱春鷹.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6(Z1):69-70.

[5]鄭華萍,廖穎.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探析[J].科技與教育,2006(5):58-60.

大學生心理健康范文第5篇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原因 措施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15)07C-0034-01

近年來,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畢業生的學習、就業、經濟和情感等各方面的壓力不斷增大,社會各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度普遍提高。大量調查表明,現有20%左右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已經成為需要特別關注和重視的問題。

一、 當代大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及其產生原因

(一)當代大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

神經衰弱 神經衰弱是由于長期處于緊張和壓力下,出現精神易興奮和腦力易疲乏的現象。一般來說,持久的精神緊張與不良情緒反應是導致神經衰弱的主要原因。其波動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

焦慮癥 焦慮癥是以突如其來和反復出現的莫名恐懼和焦慮不安為特點的一種心理異常,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征。心理學家認為,焦慮癥主要是由于過度的內心沖突對自我威脅造成的。

抑郁癥 抑郁癥是對痛苦經歷過分的抑郁反應,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主要表現為:精神不振、情緒低落、腦力遲鈍、反應緩慢,自我評價下降,不愿與人交往,嚴重者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

(二)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原因1:在理想和現實之間難以找到平衡。當前,大學生過于理想化,有很強的證明自己的欲望,對自己充滿信心,然而社會經驗太少,沒有意識到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種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往往使之深深地陷入苦悶之中。

原因2:課業壓力下產生的焦慮、疲勞、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緒。日常課業作為大學生活中的主要內容,是十分繁雜的。大學課程需要大學生自我調控學習時間,自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壓力過大,可能產生焦慮、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緒,導致心理疲勞。

原因3:由人際交往方面的恐懼產生的苦惱、孤獨、自卑、孤僻、抑郁等。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大多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面臨的人際關系和中學相比要復雜得多。有部分大學生渴望得到真誠的友誼和愛情,但由于缺乏交往的勇氣和技巧,導致產生孤獨、自卑、恐懼、煩惱、抑郁等不良癥狀。

原因4:高強度的社會競爭下衍生的極大的心理負擔。各大高校的不斷擴招和就業市場的不景氣,對大學生的就業形成了很大的壓力。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化壓力為動力,這對抗壓能力較差的大學生來說,更是沉重的心理負擔,會使他們產生焦慮、煩躁、抑郁等情緒。

二、 當代大學生主要心理問題的解決措施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自我調節策略

1. 確立適合自己的崇高的目標。一般來說,有什么樣的需要,就會產生什么樣的動機。若沒有設定大學階段的目標,就會出現迷茫失落的感覺,從而引發心理問題與疾病。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有明確的目標, 能集中人的心理指向, 使心理問題發生的幾率大大減小。

2. 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大學生應在課余時間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發揮潛能,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通過社會交往才能更好地與人進行交流,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與科學的方法論,體會成功帶來的喜悅感;提高個人能力水平, 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

3. 學會宣泄,向朋友傾訴,求助心理老師或心理咨詢機構,緩解壓力。當人的心理處于壓抑狀態時, 就需要找人傾訴, 適當地發泄, 把內心的苦惱全部釋放出來, 這是保證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

(二)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外界引導策略

1. 學校應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

各個高校應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應根據調查結果有針對性有目的地提出本學年的心理教學方案,并主動約請情況嚴重的同學到心理咨詢室面談。

2.家長應與子女保持良好的交流

作為家長應該與子女保持足夠且頻繁的交流,了解子女的想法,對于子女心理出現的問題及時加以引導。對于其情緒及時進行開導。家庭是孩子最后的港灣,家庭的幫助可以有效且及時地將不正面的情緒疏導出來。

3.政府及社會也應加大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力度

政府應號召民眾對社會抱有正確的認識和態度,從心理上真正認同社會主流文化和價值觀。社會成員應形成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風氣,宣揚人人平等,不自卑、不驕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兴市| 凯里市| 新蔡县| 晋州市| 盐山县| 都江堰市| 浮山县| 雅江县| 卫辉市| 延津县| 浮梁县| 阜康市| 乌兰浩特市| 乡城县| 浦北县| 竹北市| 依兰县| 高青县| 尉氏县| 呼伦贝尔市| 深水埗区| 和林格尔县| 凭祥市| 渭南市| 托里县| 大冶市| 来宾市| 盐边县| 南宁市| 贵溪市| 靖宇县| 图片| 汽车| 定边县| 洪雅县| 类乌齐县| 江北区| 东阳市| 交城县| 东丽区| 玛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