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象的耳朵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尷尬的“情境”
前不久,一位教師執教《泊船瓜洲》這首詩。為了讓孩子們感受王安石的思鄉之情,教師創設了這樣的情境:
師:同學們,詩人泊船瓜洲,遠望自己的家鄉鐘山,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我們一起想象一下:此時此刻,詩人可愛的孩子在家中做些什么?詩人那白發蒼蒼的老母親又在做些什么?
(深情的音樂聲中,學生各抒己見。)
生1:春天的景色真美呀!可是詩人那可愛的孩子卻無心欣賞美景。他站在家門口,望著父親遠行的方向,眼巴巴地盼著父親快快回家。
生2:詩人那可憐的孩子正在家里,哭著問媽媽:“媽媽,我想爸爸,爸爸什么時候才能回家呀?”
生3:詩人那滿頭銀發的老母親正站在院子里,眼望那一輪月亮,說道:“月亮呀,我的孩子已好久沒有回家了,也不知要到什么時候才能回來呀?”
生4:我覺得年邁的老母親雖然對兒子牽腸掛肚,但卻什么也不會說,只是在心中默默祝福:“孩子,在外面要注意身體,娘很好,不要牽掛。”
……
孩子們淋漓盡致的表達會讓人嘖嘖稱贊,但細細思之,卻會發現這其實是課堂上的“穿幫”現象。查閱資料,我們不難發現:這首詩作于宋熙寧八年(1075年),王安石的母親死于嘉佑八年(1063年)。寫這首詩時,詩人的母親已去世十多年。梁啟超所著《王荊公》第十九章《荊公之家庭》中說道:“荊公子,曰雱。雱為荊公次子,長子早夭,荊公并無他子?!蓖蹼勆?044年,卒于1076年。寫這首詩時,王雱已然三十多歲,又怎么會在家哭泣思父?
如同基因的錯誤和突變會推動物種進化一樣,與膠片伴隨始終的“穿幫”現象促進了電影藝術的發展。如果能夠積極反思和總結課堂上的“穿幫”,就可以避免今后類似現象的發生,促進我們教學水平的提高。在教學中,我們要不斷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能力;要時刻審視自己的教學過程和處理方法,有所悟,有所醒,避免因工作中的失誤而給學生的成長造成“誤導”,這樣才能使語文課堂充滿詩情畫意。
二、糟糕的“生成”
教學《九寨溝》這篇課文,學到“九寨溝的珍稀動物”這段時,竟有意外的收獲。
生:老師,我發現書上的標點用錯了!九寨溝那么多珍稀動物,書上只寫了金絲猴、羚羊、大熊貓和小熊貓這四種動物,我覺得應該用省略號,可是書上卻用了句號。
師:同學們,大家想想:在九寨溝還會有哪些動物呢?
(學生紛紛發言。)
生1:或許我們還會看到體態笨重的大象。它在森林里悠然自得地散步,還不時地拍打著蒲扇似的大耳朵,真可愛。
生2:也許,我們運氣好會看到一只神氣的大犀牛。你看它在樹林里耀武揚威地闖來闖去,眼睛斜視著,一點也不把其他動物放在眼里。
……
只要查閱相關資料,我們就會發現課堂又出現了“穿幫”:學生讓大象、犀牛強行在九寨溝安了家,教師卻沒能及時指出。學生的回答不是“意外的精彩”,而是糟糕的“生成”。
面對這樣的“穿幫”,如果采用“回避”“轉移”的方法,就會使本應精彩的課堂變得黯淡無光。因此,教師要學會“轉身”,學會“拋球”,把球傳給學生。
葉瀾教授曾經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是需要用智慧求解的方程式,是教師必須用心詮釋的必答題。面對學生在課堂上呈現的令人眼花繚亂的信息,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警惕教學過程中虛假或錯誤的信息。盲目遵從或不置可否,暴露了為師者的底氣不足,學生將獲得不可靠的知識,形成錯誤的概念。對于我們教師來說,只有不斷充電,才能做到高瞻遠矚,運籌帷幄;唯其如此,才能讓教育無悔,讓精彩繼續。
三、虛假的“自由”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小稻秧脫險記》這篇課文介紹了雜草對小稻秧生長的危害,噴灑除草劑對小稻秧的保護作用。下面請同學們自由選擇,分角色讀課文。
(小稻秧、噴霧器大夫等角色都被同學們興致勃勃地選去了,偏偏雜草的角色沒人愿意認領。)
師:哪位同學自告奮勇來讀一讀?
(仍沒人響應,還有幾個男生臉上露出不屑的神色。)
師:(指名語文課代表)雜草雖然是個反面角色,但也需要有人來讀呀,就你做雜草吧!
學生一片哄笑,語文課代表無可奈何地充當了雜草這一角色。
課堂中,真實的聲音才是最美的聲音,平等的對話才是最好的對話。以上案例中,教師表面上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給予其選擇的機會,但實際上教師給予學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課堂上之所以造成這種“穿幫”現象,是因為,教師沒有做到“目中有人”,而是在生搬硬套執行自己預設的教案。
面對“穿幫”,教師要及時補救,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換個角度想一想,就可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獲,減少因“穿幫”而造成的損失。反思這個教學片段,教師作為學習的參與者,不僅要促進學習、學會傾聽,還要參與學習。如果學生不想讀,教師完全可以以身作則,自己做一回“雜草”。
課堂上的對話應該充滿真誠,充滿生命的活力,而不是一種聲音的“獨白”,更不是全班學生的“眾口一詞”;應是由不同思想和觀點碰撞的“交響”,這樣的對話才會唱響學生發展的“同一首歌”。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教師經常會使出渾身解數,利用新招新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墒俏覀儏s常常發現很多教師錯誤地把一些“謊言”也看作是“巧妙”的教學設計,導致課堂出現了令人尷尬的“穿幫”現象。
靜思默想,在“謊言”揭穿后,我們在學生心中又播種下什么?你留給學生的又將是什么?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善意”的情境設計。問題就出在這“設計”上,沒有把課堂當做真正的生活去看待。從本質上講,這是因為“教師以自我為中心”,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真實存在。因此,我們在追求激情引趣的同時,所采用的方法一定要準確、恰當,否則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