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英語八年級下冊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初中 英語教材 整合 策略
2012年起牛津英語教材在進行一次較大的調整后成為9年制義務教育初中英語教材。調整后的教材雖然在難度上比牛津英語教材有所降低,但全冊仍有8個單元,每個單元8個板塊,按教學計劃要求,1個單元需要7-8課時,加上一些必要的復習課和習題講評課等,按每周5個課時規定,1個單元大概需花2周左右時間,這就產生了課時緊而任務重的矛盾?!队⒄Z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地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舍或調整”。因此,英語老師在開展實際教學時要用整體觀審視教材,在紛繁復雜的語言內容中抓住主線,科學高效地整合教材,避免出現時緊時松現象,實現課堂效率的最大化。
一、初中英語教材整合的原則
教材整合不能盲目根據個人喜好隨意進行,要充分考慮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實際教學的需要。N格蘭特曾經在‘Making the Most of Your Textbook’一書中列出了教材重組與整合的4個原則:1.體現交際性原則;2.體現相關性和目的性原則;3.滿足學習者需求原則;4.體現語言材料真實性原則 。程曉堂教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教材整合的5點要求:1.使教學活動更具有可操作性;2.使教學活動的挑戰性更加適合學生水平;3.使教學活動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4.使教學活動的步驟繁簡適當;5.使教學活動的形式更加符合實際情況。
二、初中英語教材整合內容
根據教材整合原則,對教材進行整合包括內容的增刪、調整和對內容先后順序調整兩大方面。
1.教材內容的增刪調整。
(1)教材內容的增。教材內容的增可以指從其它教學參考資料中挑選部分內容進行補充,使教材內容體系更完整、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以義務教育教科書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為例(Unit8 Natural Disasters),閱讀文章是關于臺灣大地震的,在實際教學中可以補充一些有關近年發生地震的內容,如日本地震、雅安地震和最近發生的甘肅定西地震等,這樣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再如Unit4 Do it yourself中study skills板塊內容是否定前綴un-,in-和im-,在教學中可以補充否定前綴dis-,和ir-等,使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加完整。
(2)教材內容的刪。這種調整主要將教材前后內容極其接近的內容刪除,包括在前一冊教材中已出現過的內容。如Unit 5的Grammar板塊A部分,內容是情態動詞may表示可能的用法,有關情態動詞在七年級下冊Unit 7中已出現過表示許可用法的內容,在七年級下冊Unit 3 Comic strip板塊出現過Maybe we can order a pizza的內容,句型中有了maybe表示“也許”的用法,教學時已經辨析了maybe 和may be的用法,在七年級下冊2次出現may的用法,所以八年級上冊就可以作為復習,簡略即可。再如,Unit 3 Grammar板塊B部分主要講授的內容是反身代詞,而這一知識點在七年級下冊Unit 5 Amazing things 中的Reading板塊中已經有所涉及,學生也接觸過了類似enjoy oneself等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有關反身代詞的用法搭配,所以在這里只要作總結、歸納、復習即可。
2.教材內容先后順序的調整。教材內容先后順序的調整主要包括同一單元、不同單元以及不同年級內容之間的調整。
(1)同一單元內容的調整 如Unit 1 Integrated skills的聽力部分的主題是Future plans,敘述的是自己將來的計劃,而Speak up的主題是What’s he like? 敘述的是介紹自己的朋友,這兩部分內容相去較遠,很難融合在1節課中教學,而本單元Welcome to the unit板塊的主題是Qualities of a good friend,與Speak up主題較為接近,也較容易結合,將它們整合在一起教學效果相對較好。再如,Unit 1 Study skills內容是詞匯的歸類,如花1個課時講授,顯然內容較少、課堂容量過少,而本單元Task板塊My best friend A部分表格里首先列出Words about people,可以將study skills 部分的內容與之整合,讓學生通過brainstorming 來列出詞匯,并自然而然歸類。
(2)不同單元內容之間的調整 如八年級上冊的語法重點之一是比較級和最高級,這些內容橫跨了3個單元,Unit 1是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Unit 2 是數量的比較級、副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Unit 3 是as…as…的用法。如果分三3個單元講教授,很難形成完整的體系,將它們整合在一起講授,不一定要化1個課時,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分幾個課時連續講授。首先從Unit 3 as…as…的同級比較再到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同時穿插與之相似的副詞比較級和最高級,最后到數量的比較,能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再如,有關動詞不定式的語法也分2個單元講授,Unit 5 的2個語法知識點may 和動詞不定式作賓語,是2個相對獨立的語法項目,反而和Unit 6的動詞不定式作目的狀語和動詞不定式作賓語補足語相關。之前提到的may的用法可以作簡略處理,這樣就可以將Unit 6的語法內容提前歸類講授。
(3)不同年級內容間的調整 這類調整主要出現在對教材內容的淺層拓展上。如在Unit 6 Study skills板塊的內容是后綴-er,-or和-ist,這個知識點與七年級下冊Unit 2 Integrated skills 板塊的內容 Different jobs 相關,在七年級下冊教學時可以適當拓展,這樣再次遇到這個知識點的時就可以簡略處理。
總之,初中英語教材通過整合后更加符合學生語言的接受能力和認知規律,使學生更易理解與接受。幫助學生找出教材內在規律,更容易形成語言知識體系,同時也增加了英語教學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實效。教材整合的過程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綜合優化的過程,是對教師教學智慧的挑戰。教師只有深入理解教材,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才能有效整合教材,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教師讀本(修訂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5).
一、文化導入的內容
1. 知識文化。知識,是指人們對某個事物的熟悉程度。在英語教學中,知識文化包括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科技以及文教等方面。目前我們所用的教材為人教版“Go for it!”,它融匯了話題、交際功能和語言結構,在語篇中也穿插了許多文化背景,充分體現了新形勢下對英語教學的的更高要求,讓教師在自然狀態下將語言教學和文化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如八年級上冊Unit 2 “What’s the matter?”提到了中西方的飲食文化,還提及了我們的養生精髓“陰陽調和”。在接待方面,好客的中國人會在席間一再地給客人夾菜,熱情溢于言表。西方人則把自己喜歡的菜放在一個小盤子里,周到的服務才是他們顯示好客的方式。在食物的營養方面,中國的飲食比較健康合理,講究葷素搭配,而西方人的飲食大多數是高脂肪、高熱量,但他們的烹調手法很講究,保持了食物的原汁和天然營養。
又如八年級下冊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著重介紹了孩子們的夢中樂園Disneyland。迪斯尼樂園是美國人創造的文化,成就了一個童話、一個神話,更是一個奇跡,成為全球孩子都向往的地方。通過視頻與圖片,我全方位地展示了書本上所描述的迪斯尼樂園的幾大特色,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了解與感知語言。
2. 觀念文化。觀念是人們在實踐當中形成的各種認識的集合體。人們會根據自身形成的觀念進行各種活動,利用觀念系統對事物進行決策、計劃、實踐、總結等活動,從而不斷豐富生活和提高生產實踐水平。八年級下冊Unit 7 “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講到了許多社交禮儀知識,我順水推舟,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安排了一些小情景劇,讓學生理解歐美的各種禮儀觀念與禁忌,學生積極參與,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3. 詞匯文化。詞匯是語言三大要素(語音、詞匯、語法)中最活躍的系統。學生早在學習英語的初期就涉及了很多關于色彩的詞匯,也有一定的理解,他們知道black tea不是黑茶,而是紅茶,但是英語中的色彩詞看似簡單,其中包涵的文化背景卻很重要。教學過程中我引用了這么一段話: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 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 I hope he wi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學生看到這么一段話都驚了:哇,原來外國的色彩也是繽紛的!他們開始討論這些色彩詞的所指,課堂氣氛非常熱烈。經過講解,結合文化背景,他們懂得了,white表示“忠實可靠”,green表示“病容”,blue表示“沮喪”,in a brown study 表示“沉思”,in the pink 表示“健康”。
二、文化導入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有意義;初中英語;合作;探知
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的學習是一種認知心理活動,是由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言外之意就是任何知識信息之間的傳輸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進行,需要通過一定的合作探知進行深入融合,以此來建構彼此之間的有機聯系。結合學生英語學習認知規律,從語言表達和合作探究的角度引導學生建構新知識,更能使得學生有豐富感知,便于他們在相互探知的過程中產生過共鳴與收獲,提高英語表達準確性和地道性。
一、與教材對話,發現新鮮點
英語作為交際性語言,其表達的語意則是其中最為關鍵的要素。學生獲得的語意大多來源于教材文本,于是與教材進行深度對話,了解作者、編者、角色等不同認知心理則是學生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引導學生與教材進行對話,摸清表達思維,對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好奇心起到一定作用。
帶著好奇與教材對話,更能使得文本富有趣味。如,在譯林版八年級英語下冊Unit 4 A good read的“Reading Gulliver in Lilliput”教學中,圍繞《格列佛游記》中的相關有趣事例,不妨建議學生發揮想象思維:If you were in Lilliput,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和If you were Gulliver’s friend, what would you like to give some information?以此來幫助學生找出教材中的相關信息內容。帶著對教材文本的不同理解,學生除了要關注其中有趣的情節外,更多注重語法知識、語句表達等方面的內容,讓他們能夠有更多的新發現。
指導學生與教材文本進行對話,讓他們在有針對性發現相關問題和信息的基礎上獲得更多深度認知,定能使得課程教學富有趣味性。引導學生圍繞教材中的相關知識多做發散思考,幫助他們從直言碎語中找出相關信息,更能使的閱讀教學富有指導性。
二、與同伴討論,交流不同點
關注學生的不同意見,鼓勵他們在彼此交流中闡述觀點,更能利于深化認知感悟。指導學生多與同伴交流,能使得學生在帶著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深厚認知和豐富感知體驗。多給學生騰出足夠的思考空間,便于他們在主動討論和爭辯的過程中發現更多有意義內容。
與同伴交流過程,就是學生語言信息不斷集思廣益的過程。如,在八年級下冊Unit 6 International charities的“Reading A 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教學中,圍繞“Why do the poor people need ORBIS doctor?”和“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ORBIS doctor?”進行同桌交流,幫助他們在深入理解感知的基礎上獲得更多表達信息內容。在此基礎上,可建議學生就“If you were a reporter, what would you like to interview the ORBIS doctor?”問題,建議他們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交流,幫助他們在實踐中增強認知感悟,積淀深厚知識。
多與同伴交流,能使得學生在說出自己不同意見和想法的過程中形成主動的沖動,增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激情。創設的話題應在體現針對性和多樣化的基礎上,能夠給學生更多的自由選擇機會。多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爭辯,幫助他們在梳理歸納相關知識要點的過程中形成有價值表達信息。
三、與教師切磋,增強自信力
多支持學生向教師發難,讓他們在主動抒發意見的過程中強化認知,更利于他們收獲不一樣的感觸與體驗,讓他們在感受到民主、平等、自由的表達環境中,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多尊重學生的觀點,幫助他們在總結整理的過程中歸納提煉,形成一定的語言表達素材。
給學生自由提問的機會,多讓他們就各自的理解主動表達相應的想法。如,在八年級英語上冊Unit 5 Wild animal的“Welcome to the unit”教學中,結合表達的“How to protect wild animals?”主題,不妨建議學生主動和教師對話,從環境保護、生態文明的角度引導學生主動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幫助他們梳理相應的認知體系。
給學生提供自由傾訴的環境氛圍,多讓他們結合自己的認知主動修正不足,利于他們在不斷強化整體理解感知的基礎上開闊視野。關注學生的不同觀點,可引導他們就各自的l現多提出獨到見解,幫助學生在深入闡述中主動表現自己,獲得更多的認知感悟,增強學習內生動力和激情。
總而言之,合作探知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認識英語和溝通交流的重要橋梁。圍繞課程資源豐富、教學情境深化和過程互動,多從生生、師生的彼此交流中發現精彩點,定利于課堂教學更有前置性和有效性,滿足學生的全面認知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關鍵詞】初中英語;作業;層次;策略
“溫故知新”是行之有效和值得推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自我總結和主動歸納的過程中獲得豐富感知。學生學習能力各不同,有針對性幫助他們訓練,提高綜合運用能力。圍繞基礎知識、語言表達和拓展延伸,讓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學生有針對性訓練,更能使得英語教學充滿生機活力,能讓學生在積極訓練的過程中有效總結,便于他們更好發現問題和探究問題。
一、基礎習題,給學困生補“料”
缺補結合是教學中首要的指導原則,也是學生有針對性發現和探究問題的重要基石。學困生缺少一定的基礎知識,需要教師在摸清他們學習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設置相應的思考題目,讓他們能夠形成更多的有效認知思維方法。
針對學困生的認知難點和不足,注重從基礎性作業引導入手,利于他們在主動實踐運用中產生一定的思維方法。如,在譯林版牛津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1 Friends“Integrated skills”的“Speak up:What?蒺s he like?”作I設計中,可要求學生圍繞Helen和Sandy的對話,結合“Reading”部分中學習的“The different qualities of friends”表達主題,要求學困生就“How many characters of your friend do you know ?”和“Do you often play with your good friend? ”等問題進行交流,從作業練習中盡可能運用到humorous、tall、ponytail等有關的特征詞匯,讓他們能夠對課程內容深入總結反思。
圍繞學困生的認知感悟不同,多給他們更多的作業練習指導,能使得他們在主動發現問題的基礎上,給他們更多的思維靈感和訓練方法,讓他們能主動參照運用。結合認知規律,注重練習題目設計的多樣性,在突出反復訓練和主動優化篩選的基礎上,給學生更多自我練習和嘗試的機會,讓他們有針對性發現問題。
二、表達交流,讓中等生暢“言”
作業設計不能局限于書面性,更應該具有動態化。中等學生在語言表達上存在一定的惰說習慣,對在學習感悟中發現的問題不能主動提出,在對話交流上仍停留在就問題回答的現象。此現象一旦不被重視,很容易陷入“啞巴英語”的泥淖。
多給學生表達交流的機會,讓他們主動訓練的過程中及時糾正問題,利于他們深化理解感悟。如,在牛津英語七年級下冊的Unit 6 Outdoor fun的“Speak up: We?蒺re having a picnic”作業練習中,不妨調動學生會英語的家庭成員一起參與練習互動,可要求學生就“What are you going to have a picnic?”和“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n the picnic?”等進行對話交流,讓學生能夠有針對性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要點進行交流,給他們更多訓練的機會。通過這樣的表達交流,讓中等生在主動匯報自己學習經歷和知識的基礎上,能使得他們能自由運用課程知識,幫助他們在實踐訓練中獲得豐富的感思體驗。
多讓學生參與表達,讓他們在找到更多學習方法和建議的基礎上有針對性調整策略,能使得他們獲得豐富的感悟,并能使之轉化為實踐運用技能。設置的作業應能體現學生的認知表達發展需要,讓他們能夠有針對性找出問題和不足,幫助他們在積極交流中增強語言感知,強化識記運用。
三、拓展訓練,給學優生增“能”
給學優生更多自我嘗試的機會,讓他們能夠結合自身的練習發現主動拓展延伸,更利于他們深化整體理解感知,讓他們的思維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通過拓展訓練來活化語言表達運用,能讓學生在主動增加知識能量的基礎上產生學習的激情和沖動。
拓展訓練,讓學優生在跳起來摘果的過程中產生一定的樂趣和。如,在牛津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5 Good manners的“Reading When in Rome”作業設計中,不妨就“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要求學優生利用網絡資源和報刊雜志等方式搜集相關的有趣問候方式,讓他們就“How are you going to introduce the strange way of greeting?”主動展示搜集成果,讓他們在增強理解基礎上獲得不一樣的感悟體驗。
從學優生的發展需要出發,從跨文化語言學習表達交流習慣以及異域的民情風俗習慣出發,讓學生從中篩選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利于他們深化理解。圍繞學生好奇心,多給他們設計開放心練習,讓他們在主動應對的過程中找到切入點,定能使得作業設計更有人文性和價值意義。
如上所言,注意從差異化的作業中找到更多的訓練方法,讓學生在有針對性訓練運用的過程中開闊眼界,利于其在訓練中提高綜合語用技能。從各種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認知需要調整作業訓練方法,更能使得教學在目標明確和方法具體的過程中增強實踐運用技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關鍵詞:初中英語;河北版教材;修訂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3)12-0019-03
2011年,國家教育部公布了修訂的《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英語課程的目的是在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提升整體國民素質,促進科技創新和跨文化的人才培養。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初中英語》教材(七至九年級,以下簡稱本教材)于2002 年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后,在河北和其他實驗市、區廣泛使用,得到好評,形成了良好的課程影響。根據修訂的《英語課程標準》以及教材實驗情況,本套教材于2010年起啟動進一步的修訂工作,截至2013年,整套教材修訂工作已經基本完成?,F從該套教材修訂依據、修訂原則、修訂目標、修訂內容等方面做些解讀。
一、修訂依據
(一)國家英語課程標準
遵循國家《英語課程標準》的理念、目標、內容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依據,更加凸顯英語課程人文和工具的雙重屬性,更全面地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提升整體素質,促進科技創新和跨文化的人才培養。強調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在做事情的過程中發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的實驗情況
根據教材的實驗情況,分析在實驗中發現的問題,聽取廣大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各界對教材的修訂意見和建議,切實增強教材的適宜性和可操作性,繼續保持教材內容活潑有趣、知識豐富、語言地道等特色。
二、修訂指導思想
《英語》七至九年級的修訂,嚴格依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規定的課程目標及教學要求,遵循以下指導思想:
(一)重視以人為本, 強調素質教育
注重以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展為宗旨,引導學生創新,培養學習合作精神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策略;引導學生了解中外文化風俗、飲食習慣、禁忌、幽默等,使學生在理解和尊重外國文化、增強世界意識的同時,更加熱愛祖國的文化;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發展健全的人格。
(二)注重語言教學的科學性和系統性
教材內容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注重多種教學方法結合并用,注重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跨文化交際意識等內容和目標要求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相互支持。
(三)堅持發展性和拓展性原則
倡導探究式、發現式的學習方法,有利于學生拓展思維,開闊視野,注重對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自己進行歸納總結,舉一反三,有利于學生在語言運用中發現語言規律。
(四)堅持趣味性和實用性相結合
充分考慮中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和語言學習規律,選取適合中學生年齡和心理特征、貼近生活的教學素材,設計多種形式的有意義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五)注重體現時代特色
時代的發展日新月異,教材的內容要反映時代的變化。本教材選擇具有時代氣息的語言材料,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呈現中外社會生活。
三、修訂目標
(一)全面貫徹《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習過程對學生知識積累、學法形成以及性格培養的影響,彰顯英語教材的人文性與工具性。
(二)保持教材先進的教學理念、地道活潑的語言特色,并保持教材濃厚的生活氣息,突出故事性和趣味性。
(三)提高教材的適宜性,適當調整教材的容量和難度,修改后的教材方便教與學,增強教材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四、修訂內容
教材仍以系列化的交際活動方式展開,注重多種學習方式和手段的運用,注重生活情趣和情境化教學,讓學生接觸大量的生活英語,在熟悉的情境中開展學習活動,使陌生的語言生活化、通俗化。
(一)適當減少教材的容量:每單元新授課由原來的7 個改為6個。
(二)調整單元內容:調整教材部分單元和內容,使其與小學英語內容更好地銜接,并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明確學習目標:在單元首頁和目錄中,明確本單元主要教學目標,以達到便教利學之目的。
(四)增加板塊:增加Let’s Do It,Culture Tip,Dig In,Learning Tip 等板塊,補充活動或練習,以便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和用英語做事能力,拓寬有關文化差異的知識面,并優化其學習策略。
(五)充實復習課,引導學生對單元所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并及時進行自我評價。
五、教材的編寫體例
本套教材仍以主要人物的活動為主線,以單元話題形式編排,各單元、各冊之間內容相互聯系,相互銜接。教材的內容始終貼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會活動等情景,題材廣泛,涉及自然、科學、人文、地理等各個領域;體裁多樣,展現中外不同的文化背景。
本教材的修訂繼續采用教案式編排,共分為5 冊。其中,七年級分為上下冊,每冊8 個單元;八年級分上下冊,每冊8 個單元;九年級全一冊,10 個單元。每個單元設置6 個新授課和1 個單元復習課。每課的內容分為課文和練習兩部分,課文占1 頁,在一節課(45 分鐘)內完成。教材中繼續使用圖片和卡通插圖,盡量多地使用與課文主題有關的真實圖像資料,展示中西方文化,以文字信息為主,以圖為輔,另配有教師用書及教學磁帶等。
本套教材在詞匯、語法、語言知識的修訂方面進行了合理的編排,注意在學習語言時介紹語言規律。從七年級上冊開始,教授國際音標和讀音規則,使學生能按國際音標正確讀出單詞,并在每單元復習課中補充了語言練習。語法教學從七年級上冊開始系統介紹,采用歸納法展示語法規則,并對語法項目進行小結。
六、修訂后教材的主要變化
(一)適當減少、降低教材容量和難度
修訂后,九年級上下冊合并為全一冊,全套教材從原有44個單元改為42個單元;新授課時由原來的308個減為252個,減少了教材容量。
在具體修訂中改寫或替換了部分課文內容,降低了教材的難度。對語法、詞匯、功能意念的呈現重新進行了梳理和安排,刪除部分超標詞匯和超標語法項目。在同一單元話題下,做到重點詞匯、語法和功能項目出現得相對集中,在全套書的呈現中做到螺旋式上升,便于教師安排教學計劃。
(二)話題進一步豐富
參照修訂的《英語課程標準》的24個話題項目表,重新調整本套教材的話題。七年級下冊將原有第1~4 單元的“旅行”濃縮到第1~2 單元,北京之旅改成了圍繞絲綢之路的中國之旅,使得故事發展的節奏加快,并擴展了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學習;增加了學校生活、課外生活、英語學習三個單元,就飲食、音樂、服裝、學校課程設置等多方面進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使話題更為豐富。八年級上第6單元話題改為Go with Transportation!八年級下冊將第4~6單元話題整合為The Internet Connects Us,Buying and Selling,Be a Champion! 九年級全一冊在原教材基礎上做了較大整合,并補充了有關電影、人際交流方面的話題。
教材中進一步增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素材, 加強對學生的道德培養。如調整教材部分單元和內容,使其和小學內容銜接得更自然,并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對中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
(三)結構更加科學合理
英語聽說讀寫等活動融入教科書中。以話題為單位、采用教案式編排。新授課每課內容遵循“新授+ 活動”的形式,兩頁對開,左頁為新授課文部分,右頁為選擇練習部分(Let’s Do It);結構清晰、層次分明,循序漸進,為教與學提供了具體的指導和靈活多樣的選擇。
新授課文后面Let’s Do It項目中設計了與新授課相結合的活動,便于學生及時鞏固所學內容。活動數量控制在3~5 個,分別從課文理解、聽力訓練、基礎知識、小組對話活動及課堂任務等幾個方面著手,每個單元各有側重并保持整體平衡。
每個單元中的項目(Project)活動中,學生需要使用英語合作完成項目,并可將成果向全班展示。通過這種項目式設計,引導學生用英語自然地交流思想、比較異同、體會意圖并得出結論。這些活動不是單純的練習題, 而是課堂教學環節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了參考,有利于不同層次、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的語言學習。
每單元復習課引導學生對單元所學內容進行橫向復習,并歸納、總結。其聽說部分中補充了對語音知識(讀音、重音、語調、連讀等)的學習和歸納;拓展欣賞部分與單元主題緊密結合,在輕松的氛圍中對單元知識作適當拓展。
另外,設置了知識小板塊,增加教材彈性。根據單元具體內容,適時增加了Dig In, Culture Tip,Learning Tip, Hands on Activities等板塊,和教材內容自然穿插。其中,Dig In 引導學生就課文中關鍵內容做進一步思考; Culture Tip 對課文中的文化背景或文化差異給出必要的說明,滲透跨文化意識;Learning Tip 是對課文中知識點的解釋和說明,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Hands on Activities 則強調學生在動手完成規定任務的過程中,實現對語言的理解和掌握。
(四)更新體裁,增強時代感
本套教材以故事的發展為主線,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提供了和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在編寫過程中,語言素材由加拿大方作者執筆,保證了語言的自然性和地道性,保證了教材高質量的語言輸入。
教材內容緊扣時代脈搏,生活氣息濃厚,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教材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話題素材,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語境支持,便于學生用語言思考并做事情,對同一話題可進行多方面、深入地探討,以此發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
教材呈現方式以對話和故事為主,結合海報、問卷、報刊電子郵件、網絡視頻、論壇、博客及微博等多項內容。如:第一冊第30課,詹妮的奶奶過生日,詹妮用微博的方式寫祝賀語;第二冊第11 課,詹妮從絲綢之旅回國后,用論壇的形式介紹中國的飲食文化;第二冊第13課王梅和詹妮用網絡聊天工具交流學校生活,第二冊第26 課Alicia 和老師用網絡視頻電話交流英語學習。這些更現代化的交流手段,豐富了體裁,緊扣時代的脈搏,具有濃烈的生活氣息,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五)關注學生的整體發展
本套教材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課堂主體地位,注重引導學生發現、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有意識地在各種活動中引導學生創新、合作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策略。
1.明確學習目標,補充圖畫等非語言信息,幫助學生理解單元主題,將單元頁的You Will Learn 改為We Will Learn,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課堂主體地位。在每個單元頁為學生提供了生動的圖片,并將本單元的主要功能、語法和句子結構列到單元頁,使學生對本單元的重點一目了然,便于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
2.引導合作學習。在安排每課的活動練習時,根據不同的學習目標,有的側重于合作學習,有的側重于個體思考。二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有利于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培養。
3.自我評價更加科學。評價部分由原有的Do You Know?改為Self-Evaluation,采用發現式的方法呈現,不再采用對學習目標的陳列,而是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并反思學習過程。單元學習之后,教材不再羅列單元的主要內容,而是提綱挈領,要求學生自己歸納和總結本單元所學的主要內容,同時評估自己的完成情況。
4.學習策略指導更為細致。教材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引導學生發現、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有意識地呈現學習英語的多種手段和方法,鼓勵學生動手動腦查找相關學習資料,豐富學習資源,收獲成功的喜悅;根據課文,適時對比和總結英語語言的規律,如:英、美詞匯的差異,合成詞的示例,幫助學生借助聯想和歸納來記憶詞匯,鼓勵學生通過網絡、圖書或求助于老師、家長甚至同學來使問題獲得解決。
5.教材進一步豐富了文化內涵。在英語國家文化基礎上適當補充了其他國家文化的介紹,并增強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比重,滲透了傳統文化、愛國主義教育和道德教育素材。通過引導學生了解中外文化風俗、飲食習慣、禁忌、幽默等,使學生開拓視野,理解和尊重外國文化、增強世界意識,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同時更加熱愛祖國的文化,樹立良好的價值觀,發展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學生的語言發展和綜合素質培養。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