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學生暑假計劃

中學生暑假計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學生暑假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學生暑假計劃

中學生暑假計劃范文第1篇

一、計劃實施的目標:1.提高自己在語文、數學等方面的學習能力。

2.加強運動,提高身體素質。

3.學會做簡單的家常菜。

二、具體措施:

1.針對自己的薄弱學科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目標進行反思,調整。

2.在家長的指導下,寫好自己切實可行的暑假生活、學習計劃。(安排好每天復習進度的明細內容)

3.把練習卷上做正確的題目進行整理,確認自己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具備了哪些運用能力,樹立自己對本學科的信心。

4.把練習卷上做錯的題目進行整理、抄錄,打開教科書,逐題進行分析,找到錯誤的關鍵之處,進行認真的訂正后,再到教材上找到相關類型的題目,進行練習、強化。(盡可能用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

5.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按教科書的學習順序進行梳理羅列。了解自己學習問題的共性薄弱點,然后可以請老師一起幫助解決。

6.每周二次帶著學科的不懂之處和老師一起分析、解決問題。回家后運用老師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自我強化練習,填補自己的學習漏洞。(這一點必須按照教材由淺入深的學習順序,切不可東一榔頭西一棒的無序)

7.每次完成習題的訂正,將錯題訂正的全過程,牢牢地記在腦海里(背出),漸 漸地形成解題方法的量的積累。

8.一星期打兩次球,游三次泳,增加運動,提高體能。(也可以聽音樂等,做自己有興趣的事)9.一星期跟著父母學做兩次家常菜,如炒茄子,蒸魚之類,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三、時間安排:1.一星期學習五天,上午2.5小時,下午2.5小時。按一小時一節課安排好課表。

2.每天的3點以后是運動或做家務的時間。(也可以安排一些合適的娛樂活動)

3.雙休日去看一些有益的展覽會,或參加一些有益的社會活動。

四、家長督促:

1.設計好每天的生活、學習評價表,對自己每天的生活、學習作好評價。

中學生暑假計劃范文第2篇

理規劃時間,制定學習計劃

放假后的第一件事,應該是整理出可利用的時間,做出時間安排表,以每一天為單位;接下來,梳理自身學習情況,找出最需要提高或最想做的事,合理分配復習和預習時間,有針對性地制定假期學習計劃。

每天有效學習時間最好保持在5-6個小時。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合理的規劃一下,例如:{早上2個半小時,中午2個半小時,晚上1個小時}學習時間最好固定在:上午8:30-11:30,下午14:30-17:30;晚上19:30-21:30。既不要睡懶覺,也不要開夜車。習慣比聰明更重要!只要你按照計劃來,每天堅持,你的成績不會沒有進步的!

呵呵,不要忘了,一定要預留出鍛煉身體和休閑活動的時間。一旦制定就應該嚴格遵守。相信你的假期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確定學習目標,攻克薄弱環節

今年的暑假假期較短,目標不宜太大、復習范圍不宜太廣。如果想真正有收獲,一定不要貪多喲!適宜重點攻克薄弱學科、或某學科中的重點內容。

利用黃岡網校的網絡資源,有效進行復習鞏固和預習提高

1、利用網校現有資源進行復習:

·上學期在課堂里平時沒有來得及聽完的課程,或者沒有弄懂的問題,可以利用假期結合“學習區”里面的“名師面授”重新學習一遍。最后實在還是沒弄懂的可以到“名師答疑”里面提問{24個小時之后}我們的老師會給你回復。

·大家在網校上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按我們教你們的“四步學習法”——知識強化,名師面授,智能測評,名師答疑來進行復習和預習。

·網絡教材:初中網絡教材全部更新為配套資源。含語文、英語、數學、物理、化學等各學科的內容,與教科書完全同步,學生可利用假期時間進行復習。

·“智能測評”的難題反復推敲,重在理解解題思路。對于由于知識點沒弄懂而做錯的題目及時的放入到“我的錯題本”里面做一個歸納,方便你們以后的查閱和復習。

2、預習下學期課程:

·通過黃岡網校的網絡教材,將下學期的課程提前預習一遍,掌握各科下期的重難點。

·預習的過程中碰到的不懂的問題要及時做記錄,以方便大家下學期課堂的學習。

中學生暑假計劃范文第3篇

不同時段 學法各異

對高二學生而言,這個假期是高中最后一個長假期,高中課程、內容已基本學完,為迎接高三的全面復習。可以自主學習、自己安排,如果把假期學習時間安排得太零散,感覺挺可惜。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按時段安排學習內容。

早上精力比較充沛,學習效率最高,適合進行集中訓練。利用整塊的時間,主要進行套題訓練(高考題),要求所有科目都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不斷熟悉高考狀態。

長時間的學習容易疲勞,必須穿插一些調整和休息的時間。在這段零散的時間里,可以念念單詞、看看基礎知識,不必強迫記憶,熟悉熟悉即可。

晚上的學習,主要針對白天各科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對照標準答案和筆記逐一解決、分析,適當總結梳理,寫出高考試題特點,類型。

不同學科 各有妙招

語文學科,建議大家要注意基礎知識的儲備整理,包括字音、字形、成語等,“要想得高分,高考語文試卷的前四道選擇題是不能失分的”;文言文的18個虛詞必須要熟練掌握,每個意思還應記住幾個例句。假期做套題時,每個作文題目都要認真思考,可以簡單列出提綱,從每個角度聯想出相關的事例及名言。

英語學科,每天都要保證做2-3篇閱讀,培養語感。復習前四冊英語書的詞匯,推薦一個好辦法就是,先背一個單元單詞,再聽對應的課文,單詞記得快而且聽力也有提高。如果還有時間,建議大家多閱讀或朗讀課文。

理科學習,要重視平時出錯的題目,往往能暴露出學習中的問題,要認真分析原因。如果是由于知識的遺忘或模糊,一定要把這一部分相關的知識重新復習一遍。一個不錯的方法是,針對錯題的相關概念進行歸納和小結。強化運算訓練,要求必須有解題過程(并規范表達)。

假期學習計劃和作息安排

早上 6:30起床,6:40--8:40套題訓練

上午 9:00-12:00學習數學和外語;中間休息半小時;

下午 3:00-17:30 學習語文和物理或化學;中間休息半小時

晚上 19:30-22:30學習生物,整理這一天學習當中的問題、改錯并歸納。

23:00上床,聽20分鐘外語,然后休息。

8.十二點半—一點四十 午睡

9.一點四十—五點半 學古箏(注意:五點五十前回家)

10.五點半—六點 幫媽媽做家務

11.六點—六點半 開餐了!

12.六點半—七點 看電腦(不玩久了,要學會控制自己)

13.七點—八點 練琴

中學生暑假計劃范文第4篇

一、情景回放

課堂引入部分教學片段――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一定”:

談:同學們,我們今天來一個摸球比賽,老師這兒有兩袋球,從袋子里任意摸一個球,如果摸到紅球,就得1分,得分多的一方獲勝。

男女生各10人為一組,男生組摸1號袋子,女生組摸2號袋子,交替摸球。

每次輪到男生摸球,都能摸到紅球,男生發出了陣陣的歡呼聲;每次輪到女生摸球,摸出的都不是紅球,女生紛紛露出失望之情。

游戲越到尾聲,女生越發感覺到有點不妥,臺下的“觀眾”也開始議論紛紛的,都在懷疑袋子里根本沒有紅球。

“我懷疑1號袋子里裝的全是紅球!”、“老師,不公平!”、“老師,2號袋子里根本就沒有紅球!”……陣陣的議論聲,隨著比賽的進程越發激烈。

比賽結束,老師一臉沮喪的說:女同學怎么就摸不到一個紅球呢?而男同學摸到的總是紅球?女同學認為老師不公平。那么,現在老師給女生來選袋子,請同學們再進行一次比賽,女同學可要商量好要什么袋子,只有一次機會!

女生選擇1號袋子,此時男生似乎覺得沒有勝出的機會了。

第二次比賽,女生獲勝!

師:女同學反敗為勝了!為什么拿到1號袋子,就一定能獲勝?

許多同學在座位上充滿信心的說:“因為袋子里全都是紅球!”

師:有同學猜里面全都是紅球,到底是不是呢?現在一起來揭開謎底!

老師拿出袋子里的透明塑料袋,袋子里全都是紅球。

談:果然全都是紅球。那么在這個袋子中任意摸一個球,就一定能摸出紅球。

老師發散提問:如果一定摸到黃球,袋子里要怎么放?如果一定要摸到綠球呢?藍球呢?

二、最初設想

這是本課的第一個環節――游戲引入新課,體驗 “一定”。《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基于這點,我設計教學過程時決定直接從游戲入手,使用教材中的直觀內容,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男女生摸球,女生摸不到紅球,但男生摸到的全都是紅球,學生由此認為老師不公平,從而引發爭論,并作出猜測和推理:認為2號袋子里根本沒有紅球,1號袋子里全都是紅球。在小朋友充滿猜疑的時候,我決定再進行一次比賽驗證他們的猜測,并且為了平息女生的不服氣,讓女生選擇袋子。聰明的小朋友已經猜測到袋子里的秘密,選擇了全是紅球的袋子,比賽獲勝,這時我再把袋子里的球拿出來讓學生觀察,從而驗證她們的推想。這樣,整個教學過程就成為“游戲――猜測――驗證――總結歸納”的活動過程,使學生在活動中親歷數學,體驗數學。

三、課后回味

回顧本環節,課堂的活動效果超出了我的預想,學生有很多話想說,但我并沒有給機會給學生說,只是獨自努力完成我所設計的“對白”,擔心學生聽不到我的“指令”,課堂中的師生“交流”,變成了老師的“獨角戲”,就連結論也是由老師提出的。其實學生經歷了游戲的體驗,已經具備了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表了種種看法,如“不公平”、“老師,袋子里全都是紅球”、“袋子里根本就沒有紅球”等等,但我沒有給學生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課堂上如果學生沒有經過積極主動乃至痛苦的思維過程,有時候盡管也可以呈現出流暢有序的課堂局面,但這很可能只是一種低層次的平衡、假象的和諧。其次,課堂中設計的問題太多,比較零碎,思考性不強。成功的課堂是老師適當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觀察、學會分析、學會思考,學會正確地使用數學語言,促進學生的發展,使學生能夠理解別人的思考方法和推理過程,對照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初步養成推理有據的習慣。

而對于初次上課的效果,我思考著是否可以進行以下修改:

1.把游戲利用透,“一定”與“不可能”同時體驗。這個環節,雖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這個游戲沒有用透。本課內容是讓學生體會“一定”、“可能”、“不可能”這幾種可能性,這個摸球游戲,按照我所設計的游戲條件,其實不僅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一定”,還可以從裝滿黃球的袋子中,體驗“不可能”的情況:袋子里沒有紅球,那么從袋子里就不可能摸出紅球。這樣的安排,可以讓學生在下一環節中重點體驗不確定性事件這一難點,也能培養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習慣。

2.把第二次游戲去掉。同樣的游戲,進行了兩次,是否有必要性?這是我聽完李一鳴老師的評課之后的思考。一開始,加入第二次游戲的時候,是考慮到豐富學生對“一定”的親身體驗,但從學生的實際操作中,學生通過第一次游戲,已經對“一定”有了比較深刻的體驗了,可以直接打開袋子驗證猜想,為后面的教學騰出更多時間給學生思考體驗。

四、同行品評

這個環節中,有多位老師對我的課做了評價,有的老師和我最初的反思不謀而合,也有的老師對我提出的建議和評價,讓我驚嘆教學細節的微妙之處。以下是老師們的品評:

老師1:活動已經能激發起學生的爭論了,當學生在爭論的時候,老師可以適當的停下來,多問個為什么,多讓幾個學生說一說,學生的體驗會更豐富,教學效果能更好。

(這位老師的評價讓我覺得我對于“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這句話的理解變成了一種“口號”而已,在實際課堂教學沒有體現到學生探索思考的過程。)

老師2:(1)能利用教材現有的素材比較好,游戲當中黃老師認為亂,但是我認為不亂。興奮之后,老師再組織教學,學生此時就能靜下心來思考。

(如果需要學生靜下來,我首先要靜下心來,并且學會傾聽學生的反饋,耐心的等待學生的課堂生成。)

(2)可能性里包含一定、可能、不可能,一定和不可能是確定的,可能是不確定的。確定事件比較好理解。在第一個環節只揭示了一定,也許可以把一定和不可能同時揭示出來。

(這位老師的的觀點,和我最初的反思是一樣的,如果能在第一環節,同時把“一定”和“不可能”同時揭示,后面難點的教學時間會顯得更為充足。)

(3)當老師總結之后,學生的語言表達還可以更到位一點。如你能用一句話來描述游戲結果。用上一定或不可能。學生玩也玩過了,想也想過了,說也說過了,印象會更深刻。同樣的游戲玩第一次,學生似乎就已經猜到結果了,第二次游戲時可以修改規則,怎樣使女生一定贏?讓學生再說一下,又一次激發學生的思維。

(我在平時上課中也常常忽略了說的重要性,回觀錄像中的學生,他們具有“說”的能力,如果我能給一個充分的空間給他們,適當的時候引導他們,這節課一定會展現學生的精彩發言。)

老師3:本課的新課引入部分比較樸實,設計的活動也能很好的吸引學生的興趣,但是在學生摸球活動前,沒能讓學生猜測活動的結果,猜測不到位。而當活動結束后,需要得出結論,也都還是老師在說,老師沒能放手讓學生說。也許學生會說得不好,但是能夠加深學生的體驗。(又一位老師說到了這點,我沒讓學生說,我的著急,埋沒了學生自我體驗探討的機會,扼殺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老師4:游戲是為教學服務的,摸球游戲的設計了兩次,應該是層層加深學生的印象的,但是第一次游戲并沒有留下空間給學生。而縱觀整個教學環節,老師接話比較快,這樣容易打斷學生的思維。因此我建議:停頓――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就是因為沒有這個“停頓”,我扼殺了學生許多次學習的興趣,阻止了學生更深入的思考,強勢的讓學生“聽”我的,最終只是給學生“灌輸”了我的語言。我要學會讓自己“緩口氣”,讓學生多一點印象,深一層思維。)

老師5:課堂教學要處理好動和靜的關系。學生的認知原來是空白的,第一次摸球爭議出來了,這就要處理好,把空間要留給學生,這是學生提升思維的一次寶貴過程。老師問為什么要選這個袋,問題拋出給學生,等待答案,讓學生想夠了,感受充分了。每一個環節一定要用透,用夠。第二環節是驗證的環節。如果是我上,我會設計第三次游戲,問學生摸不摸,這時希望學生說不摸了,為什么不摸了?學生又一次的提升了思維。同樣的游戲,活動過程當中,學生的發言和爭論都會成為寶貴的課堂資源,有助于學生之間通過交流得出結論。教師應給足空間給學生說,組織學生靜下心來說。既然課堂教學使用了教材的現有例題,應該用透教材,用夠教材。

(這位老師說的“動”和“靜”,讓我頓時回想到過去觀看優秀課例的感受,我們常常看到許多有經驗的老師上完一節課,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都能順理成章的點破,學生在思維層層深入的過程中,興致盎然的享受學習的過程,就是因為老師能把握和課堂的節奏――“動”和“靜”。動,讓學生玩個夠;“靜”,玩夠了后,要有所得,靜下心來思考。我自己觀看課堂中的自己,從頭到尾都非常的忙碌,我常常嘗試通過許多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盡管我非常“忙碌”的發問,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高,只有游戲中“玩”的興致,我的“努力”似乎“白費”了,這樣的問題在我平時教學中也常常出現,讓我懊惱我是不是一位很無趣的老師,所以學生們都不喜歡聽我的課,變成我在“強迫”學生學習了。課堂似乎圓滿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和任務,知識落實也到位了,但實際教學中卻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探究熱情。)

五、欲試提升

這次 “磨課”,我感觸很深,同時也感受到了教學之路的寬廣與魅力,有以下幾點感受:

1.動――給學生玩個夠。游戲是為教學服務的,充分利用好游戲,讓教學達到更好的效果。畢竟,只有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算是一堂好課,課堂可以“亂”,讓學生盡情的去獲得更多的體驗,但是要在“亂”的背后尋找學生在課堂中精彩的生成,截取精華,提升教學效果。我設計的游戲,要讓學生玩透,第一次摸球是好奇,第二次摸球想獲勝,獲勝了,秘密解開了,不神秘了,學生也玩夠了,真正體驗到“一定”和“不可能”。

2.靜――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游戲之后讓學生靜下心來思考非常重要,這是提升學生思維的關鍵時刻。對于低年級的教學,我只考慮到讓學生通過活動去體驗,而忽略了活動之后的思維提升,學生的語言正好就是思維提升的有利“工具”。記得有位老師說過:“真正的學好一種知識,要做到懂、會、用、講、通”,低年級孩子除了能懂知識、能會做題、能用知識以外,對于說也很重要,自己通過思考得出來的語言,才是最珍貴的學習資源。讓學生用一句話來表達游戲結果,也許學生表達的意思不完整,但是當學生玩也玩過了,想也想過了,說也說過了,印象就深刻了。同樣的知識,為什么有的學生就能舉一反三,但有的學生只是學一點懂一點,這就由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有給學生思維提升的空間,學生的思維需要老師去引領,同樣也需要老師去激發。回想過去所觀看的游戲課例,包括同校老師的優秀課例,不難發現他們的課都是把學生自主探索發揮到了極致。課堂中我太多雜七雜八的提問,淡化了關鍵問題,就一個問題拋出給學生,靜待答案。老師不能急,讓學生想個夠,學生感受充分了,說不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答案。課堂中我并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所以這個摸球比賽從興致勃勃到百般無聊,是我壓抑了學生的思維,學生沒有得到提升思維的機會。在課堂中,老師要學會停頓――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中學生暑假計劃范文第5篇

關鍵詞:高中生;說出化學假設;能力;對策

文章編號:1005-6629(2007)11-0018-03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問題提出

假設是根據已有的科學事實和科學原理,對所研究的自然現象及其規律性提出的一種假定性的推測和說明,是自然科學思維的一種重要的形式。一條完整的假設過程應該具備以下幾個要素:事實基礎、背景理論(包括推理規則)、對現象本質的猜測、推出的預言和預見[1]。現在,我們在探究教學中常要求學生提出假設,但如果學生提出的假設缺乏背景理論和事實根據,那么這個假設只能是胡猜亂想,這就違背了科學嚴謹求實的精神。要學生論述假設理由,就是讓學生論述其假設的背景理論和事實依據、推理方法及其思考過程,而學生說出化學假設的理由是否合理,是衡量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對化學理解能力的重要要素,也是衡量學生化學假設能力的重要標準。對當前高中生論述化學假設合理理由能力的現狀進行調查,我們可以了解其化學假設能力及科學探究能力的現狀,也可以了解當前基礎教育開展探究教學的情況。

本研究主要通過被試者對其提出的假設進行解釋活動來調查當前高中生論述化學假設合理理由能力的現狀,并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

2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的選取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法,為了更全面深入地獲取信息,輔助使用了訪談法。被試者選取城市和農村的示范高中和一般高中各一所,調查的年級為高一和高二。共發放問卷714份,有效問卷632份,各年級具體人數見表1。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設計了兩道調查試題。試題1:小明同學發現銅制眼鏡框表面出現了綠色物質,通過化學學習知道該物質為銅銹, 俗稱銅綠, 主要成分為 Cu2(OH)2CO3。你知道銅在什么情況下生銹嗎?試題2:三位同學在一起探究蠟燭燃燒,他們將短玻璃導管插入焰心,發現導管的另一端也可以點燃。于是他們提出這樣的問題:導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氣體,氣體的成分可能是什么呢?

問卷指導語中提供了假設及其理由的示例,對被試者的要求是盡可能多地提出假設并說出每個假設的合理理由。統計辦法采用計分制,說出三個或三個以上與問題相關假設的合理理由得3分,二個得2分,一個為1分。對調查的數據用SPSS11.0進行處理。問卷信度分析表明,兩道試題的內部一致信度rG=0.715,這論述問卷是合理的。

3結果分析及結論

3.1 同一學校不同年級學生論述化學假設合理理由的能力比較

表1同一學校不同年級學生論述化學假設合理理由的能力比較

注:*P

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對于第一題,城市和農村示范高中不同年級學生在論述化學假設合理理由的能力上存在顯著性差異,而一般高中不同年級學生差異不顯著。對于第二題,各類學校不同年級學生在論述化學假設合理理由的能力上差異均不顯著。其原因可能是學生在第一題論述化學假設合理理由的能力與原有知識和經驗關系更大,學生在示范高中通過一年的學習,知識增長速度比一般高中的學生快,因此,示范高中不同年級學生在論述化學假設合理理由的能力上有顯著性差異,而一般高中學生由于高一和高二的學生知識量相差不大,因此,在此項能力上差異不顯著。由于第二題受學生知識影響并不大,主要依靠學生綜合分析、推理能力,因此,不同年級學生差異并不顯著。因此,學生論述化學假設合理理由的能力受試題影響,但一般來說,在同一學段,這種能力與年級無關。從整個被試在一、二題的平均分來看,分別為0.77和0.52,這說明當前高中生論述化學假設合理理由的能力很差。

3.2不同區域、不同類型高中學生論述化學假設合理理由的能力的比較

我們把城市和農村各一所示范高中和一般高中兩個年級的被試者加起來進行統計,再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見表2。我們可以看出,第一和第二題平均得分最高的學校都是農村示范高中,分別為0.87和0.57,第一題和第二題平均得分最低的學校分別是農村一般高中和城市一般高中,分別為0.59和0.45。從總體來看,在一、二兩題中,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學校學生論述化學假設合理理由的能力無顯著性差異。

表2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學校學生論述化學假設合理理由的能力的比較

3.3 結論

1.當前高中生論述化學假設合理理由的能力很差。

2.在同一學段,學生論述化學假設合理理由的能力一般與年級無關。

3.學生論述化學假設合理理由的能力與學校所在區域、學校類型無關。

4原因分析

從表2我們可以看出,各類學校學生論述化學假設合理理由的能力得分很低,第一和第二題的平均分分別為0.77和0.52。學生在第二題得分比第一題低,這主要是因為第一題是運用已有知識進行推理,影響問題的因素比較明顯,而第二題則影響問題的因素比較隱蔽,需要學生有較強綜合運用知識進行推理的能力,顯然第二題難度比第一題大,這說明當前高中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推理能力普遍欠缺。我們對問卷進行分析發現,造成學生論述化學假設合理理由的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采用低級假設策略。通過對學生的問卷分析,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在兩題中使用猜測策略,不能依據題目中的信息進行判斷,如很多學生在第二題隨便提出某種可燃性氣體的假設。在第一題中學生提出假設時多采用特征策略,也就是個體根據事物的個別特征作出判斷,如有學生提出“可能是銅和氧氣反應而導致生銹”的假設,學生只看到了題目的部分信息,而沒有利用試題的整個信息。使用低級假設策略的學生當然不能說出假設的合理理由。

第二,不會說明理由。很多學生根本就不知道怎么論述假設的理由,還有些學生把論述假設合理理由當成實驗驗證。如某個學生對第二題提出的一個假設為:氣體可能是一氧化碳,理由:因為有二氧化碳生成。

第三,難以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三種水平之間進行轉換。試題1給出了銅生成銅銹的宏觀現象,然后給出了銅綠的化學式。被試者難以從銅綠的化學式中提取信息來解釋銅生銹的原因,這說明學生不理解化學式的意義,不能充分揭示化學符號的豐富內涵,尤其是其微觀涵義。他們頭腦中的符號表征是薄弱的,并沒有起到聯接宏觀表征與微觀表征的橋梁作用,而這直接導致了學生難以實現三者間的順利轉換[2]。

通過對部分被試者和教師進行訪談,我們發現造成當前學生論述化學假設合理理由的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學校師生沒有開展化學探究教學,更不用說進行假設活動了。部分中學雖開展了一些探究教學,學生有時也提出一些假設,但沒有讓學生解釋這些假設是怎樣提出的,因而導致學生論述假設更多的是隨意猜測,缺乏事實根據。

5教學建議

5.1在探究教學中加強假設高級策略的教學

針對調查出現的問題,教師應加強探究教學,指導學生提出假設時采用高級策略,也就是在假設時不僅能看到問題的某個具體特征,而且能上升到維度高度來考慮問題,進而不僅能從某個維度的高度來思考問題,而且在思考某個維度之后,能夠轉換不同維度再思考,能夠考慮到問題的不同維度。教師應先在教學中對假設高級策略進行示例,然后讓學生進行練習并及時糾錯,并不斷訓練才能使學生提出的假設更加科學合理。

5.2培養學生對假設進行解釋或自我解釋的習慣

學生在提出假設后,教師一定要讓學生解釋假設的根據并提供證據。要讓學生知道證據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位置,要使他們理解證據和意愿的區別,證據是客觀事實,而意愿卻只是自己的一相情愿,僅憑自己的意愿來提出假設是不科學的。教師如果經常讓學生解釋假設的根據,則學生論述化學假設合理理由的能力將會逐步得到提高。

5.3加強宏觀、微觀和符號三種水平之間轉換的教學

學生論述化學假設合理理由的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學生難以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三種水平之間建立有效聯系。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在宏觀上觀察和學習物質及其化學反應,然后用原子、分子及離子等微觀水平對這些物質及現象進行描述,最后用化學符號來進行表征,也可以提供化學符號,讓學生用微觀進行表征并描述其可能的宏觀現象。加強宏觀、微觀和符號三種水平之間轉換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加理解化學,也能使學生對化學假設的解釋更加科學。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干县| 灵石县| 隆子县| 阿拉善盟| 洛隆县| 米易县| 三台县| 秭归县| 舟曲县| 济宁市| 平泉县| 巴中市| 盖州市| 象州县| 静乐县| 泌阳县| 方城县| 乃东县| 新疆| 游戏| 长乐市| 乐安县| 华蓥市| 师宗县| 亚东县| 眉山市| 海原县| 柞水县| 舟曲县| 工布江达县| 米林县| 营山县| 拉萨市| 广平县| 湄潭县| 西华县| 嘉禾县| 九江县| 鄂托克前旗| 苏尼特右旗| 盱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