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現代音樂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促進學生德育,美育的協調發展
教育的功能是相通的,小學音樂教學也不例外。新的《小學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音樂是小學進行美育的一門基礎學科,它以審美為核心,以音樂所獨有的形式來表現藝術美,音樂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現在的音樂課不僅僅是簡單的向學生傳授基本的樂理知識,教唱歌曲,同時也要對學生進行美好的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在小學音樂的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如果把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運用到課堂中,學生就能生動形象直觀的看到作品所描摹的景象和多姿多彩的活動場景,這樣使音樂課堂提高了感染力,學生能夠身臨其境的體驗到只憑教師講解所不能達到的情境。學生們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激發,與音樂共悲共喜,真正產生了情感的共鳴。
1.2豐富教學信息內容
現在的小學音樂課程涵蓋面非常廣。在小學音樂教材中,音樂知識,歌曲和欣賞等都有所涉及,這實際上就對音樂教師提出了一個較高的要求,但目前小學音樂教師的整體水平和這個要求還不是很協調,很多教師對此還不是很了解,造成了課堂講解的失誤。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這個問題得到了緩解,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是非常發達的,全世界資源的共享很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音樂教師通過上網查找有關教學內容的材料,從而獲得自己不理解和教學參考書中所沒有的信息內容,這樣就增大了課堂的信息量,避免了失誤的發生。
2.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模式的構建
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如果把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結合在一起,讓現代信息技術服務于小學音樂課堂,構建一個新的小學音樂教學模式,那將為學生的音樂學習創造一個多姿多彩的教學氛圍,課堂效果也會大大的提升。
2.1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合適的小學音樂情境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中,由于內容單一,形式上缺少變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學習的過程枯燥,更無法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音樂教學情境,把網絡和多媒體運用到課堂當中,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境界,喚起學生的音樂審美注意力,并且使整個音樂教學活動過程顯得形象生動。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為音樂教學創設聲像具備的音樂情境,有利于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2.1.1創設情境導入,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著名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說過:"音樂教學的超級任務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對小學生而言,興趣是學習的助推器。小學生都比較活潑好動,喜歡接觸新奇有趣的事物,并且對動態的事物更感興趣。利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播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動畫短片,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化靜為動,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如我在教學一年級音樂《小鴨子》這首歌曲時,一上課就給孩子們播放有關小鴨子的的flas創設情境:碧綠的田野,逶迤清涼的小河,燦爛的陽光。同時再配上《小鴨子》的伴奏背景音樂,通過眼睛和耳朵把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起來。這時候再讓學生為動畫編歌詞,最后再把原歌詞加入到flas中讓學生鑒賞。看著優美的畫面,聽著悅耳的歌聲,學生仿佛置身于小鴨子當時的情境中,使他們產生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這些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手段,他們更深刻的理解了歌曲所要表現的信息,體會到歌曲所要表達的情緒,最重要的是激發了他們學習上的興趣,引發他們情感的共鳴,這樣為以后學習音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1.2利用情境教學,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
傳統的教學,音樂教師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樂譜要自己制作,黑板上還要寫很多板書,這樣既浪費時間又枯燥乏味。現代的信息技術應有盡有,實物都可以在大屏幕上直接顯示。用電腦制作課件,可以把樂譜直接放大顯示出來,并且能通過變換不同的顏色和形式對學生的視覺產生沖擊,加深他們對歌曲的記憶和對樂理知識的理解。在教學一些不太熟悉和外來的樂器時,把這些樂器的圖片直接放大投影出來,可以使教師對樂器的介紹更形象,準確。
2.2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建合理的想象教學模式
小學生的思維想象力是無窮的,在很多方面,想象力甚至比知識更重要。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開拓學生的藝術想象力,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和智慧,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形成。現代信息技術所帶來的形聲兼備的音樂情境,不僅能發展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培養他們的審美情緒,更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例如,《小紅帽》是小學二年級音樂的一首童話歌曲。這首歌曲也是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具有濃厚的兒童情趣。里面主要敘述了小紅帽在去外婆家的路上遇上大灰狼的故事。在教學中,我把《小紅帽》的音樂配上故事畫面,并編制成動畫,創設了演示的情境。上課時讓學生分別模仿小紅帽和大灰狼的形象,隨著不同的風格樂曲做不同的律動,然后在大屏幕顯示出做好的小紅帽和大灰狼的形象,讓學生模仿它們。做完后,讓學生說一說大灰狼和小紅帽的性格特點,并且讓他們說出故事的結局。通過讓學生反復的模仿,增強它們對音樂的理解,促進他們的想象力,從而讓他們做到在游戲中學習,在律動中學習和在快樂中,在想象中學習。
3.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存在的誤區
在小學音樂的現實教學實踐中,因為教師沒有經過系統培訓,學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管理者的重視度不高,也形成了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在現實教學實踐應用中的誤區,教師們一味的追求現代化,自動化的教學模式,盲目的使用多媒體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教學效果。有些教師將多媒體當做錄音機,投影儀來使用,忽視了視聽結合的教學模式;有的教師缺乏創新思維,沒能充分的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的教學模式,從而使課本和教學課件相脫離,教學手段單一,教學內容死板;還有些教師過分的追求聲像效果的變換,卻忽略了多媒體技術是以教學目標為前提的輔助教學本質,他們僅停留在表面的視聽效果和動畫效果的欣賞設計上,卻淡化了音樂教學環節的內涵建設。
4結語
(一)在課程設置上,著力跨學科、融合性的綜合基礎課程設置
傳媒音樂教育旨在重點培養多功能復合型、實踐應用型、技術操作型的人才。其人才培養的定位決定了專業基礎課程的重要性和復合性。因此,建議在音樂專業基礎課程中有的放矢地加入跨學科非傳統音樂的內容,促進多學科兼容且相互交叉滲透。同時,課程設置的穩定性也應是相對的,可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及效果反饋在一定教學循環周期內加以適度靈活調整。
(二)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建構“互融探究型課堂”
后現代教育理念提倡變“權威性課堂”為“探究型課堂”,主張教學過程的平等動態性。“學習的內容永遠不應當作為僵死的東西去消極地或機械地接受。這種僵死的知識只會使人的頭腦變得呆板起來。相反地,學習的內容應當通過興趣使之成為大腦的一部分,這會使大腦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就像扔進火爐里的木頭,這塊木頭也會成為火焰,使爐火更旺”。雅克·瑪麗泰恩在他的《教育向何處去》一書中如是說。因此,在專業基礎教學中應大膽制造學生的興奮點,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意識,使教師與學生的主、配角地位發生互換,突出強化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度,讓教師和學生共同構建包容、探究型課堂。
(三)在考評體系中,直面學生的個體差異,強調課程的延伸性價值追求
在后現代教育理念關照下的專業基礎教學評價體系中,主張不僅注重課程終期統一的閉卷筆試考核,且關注學生在學習全過程中的表現(如作業、平時課堂的參與能力、階段性學習成果等)并予以綜合評價。從而“形成過程評價和終結評價相統一,診斷性評價與成就評價相結合,理論課程、技法課與實踐評價多元化,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相互印證,平時考察、紙筆測驗與表演評分互為補充的適合現代評價理論和適應現實需要的評價體系”。
二、初創存異、拓新的音樂專業基礎教學范式
在我國的教育教學中,曾有較長的一個階段在基礎理論教學中奉行標準化教學模式,然而從素質教育的角度而言,該模式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建構。因此,后現代教育理念視域下的音樂基礎課程主張存異、拓新、多元的教學范式。下面,筆者提出創設此種教學范式的三種有益假設。
(一)整合既有專業基礎課程,加大跨學科基礎選修課比重,并建立相應學分獎勵制度
目前,國內的傳媒院校主要有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傳媒學院、華中師范大學武漢傳媒學院和河北傳媒學院等,在此以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傳媒學院和河北傳媒學院的三個相似專業方向為例,將三所高校現有音樂專業基礎課程設置情況匯總如下:1.中國傳媒大學(電子音樂制作方向):樂理、視唱練耳、中外音樂史、流行音樂文化、作曲理論;2.浙江傳媒學院(音樂編輯):基礎樂理、錄音作品賞析、曲式與作品分析、和聲;3.河北傳媒學院(音樂制作):音樂基本理論、視唱練耳、中外音樂史、歐洲音樂簡史及名作欣賞。上述三所高校的音樂制作方向均主要培養具有較扎實音樂創作功底,能熟練運用計算機與電子音樂設備,具備音樂制作、音樂編輯方面的知識能力,能在廣播、電影、電視、文藝團體和唱片公司、互聯網絡、音像出版業、演藝市場、音樂文化管理等部門從事音樂編輯、創作與制作、音樂項目策劃或音樂文化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實踐應用型專門人才。但相較其專業培養目標及定位的“寬口徑”,三所高校目前已開設的部分專業基礎課程卻折射出學科輻射面偏窄,教學內容單一的現狀。因此,建議首先整合現有專業基礎課程資源,加以適度濃縮,如作曲理論中的“四大件”(和聲、曲式、復調、配器);其次,建議加大跨學科專業基礎選修課比重。國外許多大學公共課、基礎課、專業課都開設有配套的選修課,而國內院校在此方面尚存在較大差距,故鼓勵為該專業增設如世界音樂文化、跨媒介及新媒體策略、影視音樂、傳播學基礎、音樂市場調查等基礎選修課,并規定相應研修學分要求,同時建立超學分獎勵制度,作為學生在校期間評優或保送讀研的重要加分項,以此真正體現傳媒音樂教育的側重。當然,各傳媒院校除音樂制作方向外還設有其他專業方向,但在課程設置中都不同程度存在類似問題,在改革中亦可借鑒上述“大專業”思路。
(二)鼓勵創構情境體驗式教學,創建優秀教學成果音像資源庫
傳統的音樂基礎課堂教學往往采用以教師為主導的授課模式,此方法重在傳授知識,但恰恰忽略了音樂這一藝術門類的特殊性:強調“感知體驗”的重要,即習學者通過親身藝術實踐所獲得的一種深層次的內心感受。而對于“體驗”的強調也恰恰符合當代大學生踐行能力強的心理特點。至此,將此觀念延伸至傳媒音樂教學中,筆者以為,音樂專業基礎教學也宜動靜結合,在教學中多構建“互動參與片段”,讓學生在教師有目的地引領和設計下進行情境體驗,如和聲教學中用以演示和聲連接的鋼琴彈唱、中外音樂欣賞中的古典音樂受眾情況調研、媒體策略中的案例討論等,以提高學生對藝術的感知力,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使其轉變為課程的構筑者,從而獲得主體身份感的認同,這既貼合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又可激活整體課程教學效果。
(三)嘗試創建階段化、多維度的考評體系
[關鍵詞]中國現代音樂音樂風格音樂特色
上海是我國最早的現代音樂文化發源地,中國最早的專業音樂教育就從這里開始的。在當前世界文化趨于多元化發展的重大變革的環境下,中國的作曲家在時代的呼喚中,將古老的中國文化與現代的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在一起,創作出了各種新體裁、新風格、新品種的現代音樂作品,他們同樣為中國的現代音樂發展做出了貢獻。然而,中國的現代音樂由于歷史的各方面復雜原因,起步較晚,發展也比較緩慢。因此,在當代中國現代音樂的創作領域里,特別是交響音樂的創作還需要得到社會更加廣泛地關注與重視。
20世紀后期以來,中國的音樂創作領域里不斷地發生著深刻的變革。作曲家在具體的創作實踐當中,從作品的題材內容到音樂的表現手段上,從寫作的藝術觀念到創作技法上,出現了全方位的“躍動”和“追尋”。無論是音樂創作中的個性和思想,都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銳氣和活力。
香港作曲家曾葉發(香港文化界聯席會議主席)創作的《一調子》,是通過作者對中國廣東音樂的表層印象和風格的體驗,借用廣東音樂基本的特性素材創作而成。樂曲以單一性的主題旋律思維作為全曲的主干樂思發展脈絡,并且運用“主調多聲”的特殊處理方式,以加花變奏的特點進行各個聲部之間的組合與調配。作者真正的創作個性是以后現代音樂的創作思維為方式,運用“非功能調性”的特殊思維處理方法統攝整體音樂的發展,而傳統性的廣東音樂并沒有任何的突顯。正如作者所說:“這里并不表示這首樂曲在于模仿廣東音樂的調性旋律風格,與廣東音樂的傳統是‘風馬牛不相及’,但聽眾不妨嘗試比較兩者的關系。”樂曲通過富有特色的配器方式構筑出交響音樂的獨特音響造型,為主導樂思提供了最大的動力性發展。這是作品的主要環節。和聲的運用是以主題樂思的發展需要,進行相關點綴性的特殊處理和安排。而在線條性的旋法過程中,由對位性的復合性樂思進行組合,使音樂的發展具有更加深刻的表現力。在整體的樂思發展中,作者以旋律的各種變化來顯示出作品的音樂個性,但是,所有的旋律在發展中已被各種新的樂思所掩飾。各種樂器的結合,在音色上的點綴是相應的、有趣的表現,使音樂本體的表現力富有更大的想象空間。這部作品是在上海首演,在本次音樂論壇中引人注目。主要原因是后,香港地區的現代音樂和交響音樂創作的發展現狀,人們還了解得不多。通過這次相關的、具有代表性的現代交響音樂作品,使人們對香港地區的現代音樂創作能夠有所了解,而《一調子》這部作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香港當前現代音樂創作的一個基本概況。
作曲家呂其明(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創作的交響樂《龍華祭》,是紀念在中國革命時期的中,在上海戰役中英勇犧牲的7000多名中國人民戰士。作曲家為了追思這些祖國的英雄,以內心的真摯情感和深刻的思念之情,用清醇樸實的音符,謳歌了故去的烈士們。這部作品曾經獲得2001年中國音樂“金鐘獎”。該作品以傳統技法寫作而成,旋律的氣息非常寬展和平穩,在構思上以凝重的主題思維特征展現。主導樂思始終貫穿在整體樂曲的進行之中。通過單一性的線性樂思發展,融入多層面的樂思交織,使樂曲的表現富有張力。該作品在這次以現代音樂為主題的活動中,其創作手法是完全傳統思維化的,在以現代音樂為主體的“交響音樂會”中同臺演出,同樣是顯得非常融合,并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
楊立青教授(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創作的中胡與交響樂隊《荒漠暮色》,這部作品是應日本“絲路的回響”執行委員會之約,創作于1998年。作曲家采用了中胡“協奏曲”性的特殊表現形式創作而成。從中胡的獨特使用與其特殊的樂器音色上來看,中胡的音樂主要是從人的內心世界去表現更多的思想意境。而樂隊與各個聲部之間的樂思處理,是以不同色彩的音色對比和非常清晰的多種疊置組合而構成,并以濃烈的和聲與交織的復調融合在一起,構筑了一幅夕陽映射下的人與自然絕美壯觀的風蝕地貌圖畫。作曲家在寫作手法上使用了九個音的音階。整體創作的風格上,表現出了一種光和色的大寫意。在樂思的發展上,借用由中胡演奏的兩次中國古琴曲《梅花三弄》開始的主題素材,將基本的音樂主題與《梅花三弄》的主題相互交融,通過核心音樂語匯進行有序地發展與建構,形成一種主導樂思的動力性展開。在旋法上主要是以五度、小二度,三全音作為基本的聲部線條進行呈示和衍展,和聲的構筑也從此派生而出。整體作品結構的構思是比較自由的形式,不套用任何的曲式結構。從作品的表現內容上,作者主要體現了一種“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意和一望無際的沙漠在暮色中色彩斑斕、變化無窮的意境,使人們感受到一種“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意。轉葉小綱(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最后的樂園》,是于1993年應香港市政局的委托而創作。作者依靠節奏的律動變化和樂思運動過程中的各種不同形態的發展組合,使音樂展現出富有中國音樂特色的格調。在樂曲的整體結構設計上,通過全曲三個大部分的結構性的對比,由強與弱、濃與淡、遠與近的時空性音響造型,表現了作者的一種特殊音樂思維方式。同時,在有限的“山歌”主導樂思的材料使用上,盡可能地去表現出依據于中國民族音樂個性化這一富有特性的基本創作手法。在主題樂思的運動過程中,單一性的小提琴獨奏音色與復合性的交響樂隊之間的調配組合,顯示出音樂中清醇的音色對比。在這種富有詩意的交響音樂思維過程中,“山歌”的樂思時而高亢激蕩、時而平穩安靜,最后“山歌”遠去了,隱退在那無盡的“樂園”遙想之中。
論文摘要:文章查看了畢達哥拉斯的音樂論,分析了他的音樂理論中數比例的關系,發現了數比例反映了數的秩序,進一步研究了其思想中數比例的和諧與宇宙和諧的關聯性。
1緒言
畢達哥拉斯認為世界由極限和制定極限的兩者和諧而構成的。相互對立性質的和諧,不同性質物體的和諧統一就是宇宙,是有秩序的“Kosmos ’。畢達哥拉斯學派主張數制定了秩序。畢達哥拉斯學派看來,有“形”的宇宙是有秩序的,沒有“形”的宇宙是沒有秩序的,“數”就是給予萬物形象的主宰。畢達哥拉斯學派確立了世界萬物以數為基礎的形而上學的理論。“數”制定了自然、神、心靈和宇宙的關系,畢達哥拉斯學派理論體系中數是主宰(the one),是世界萬物的根源,具有善的屬性。畢達哥拉斯派看來,數為宇宙提供了一個概念模型,數量和形狀決定一切自然物體的形式,數不但有量的多寡,而且也具有幾何形狀。在這個意義上,他們理論中數是自然物體的形式和形象,是一切事物的總根源。因為有了數,才有幾何學上的點,有了點才有線面和立體,有了立體才有火、氣、水、土這四種元素,從而構成萬物,所以數在物之先。自然界的一切現象和規律都是由數決定的,都必須服從“數的和諧”,即服從數的關系。
2畢達哥拉斯的音樂論
古希臘時代觀照聲音世界的態度首先聯系Harmonia思想,之后探究宇宙、自然和人的Musike。所謂Musike是現代西方稱之為“音樂((music)”的詞源,來源于Zeus和Mnemosyne之間出生的九位女神Musai,指她們在Apoll。之下主管文藝、音樂、舞蹈、哲學、天文學等人的所有智能活動的女神行為ii。因此這Musike的概念和今日我們知道的音樂概念有一些差異。古希臘時代的Musike意義更貼近于創造整體藝術,現代西方稱之為音樂的,如演奏樂器等這樣的行為當時用melo。或no~等詞匯。當時古希臘普遍認為Musike超越人能力的神秘力量或給予靈感能力,而不是單純的行為或現象。
在這種古希臘哲學背景下產生的畢達哥拉斯思想中,音樂具有聯系人和宇宙的和諧,表現Harmonia的音樂不是簡單的助興的行為。畢達哥拉斯和畢達哥拉斯學派是最早發展這種和諧觀的人。因Harmonia體現了混亂和不和諧帶來秩序的屬神原理,所以音樂也具有兩種價值。音樂像數學一樣使人看到自然的結構,為心靈帶來和諧凈化內心和身體。畢達哥拉斯認為具有這種重要意義的音樂原理很難在知識的其他領域,特別是缺少“象征表象體系”的學生內心世界扎根成長,他開始尋找規劃音樂要素可以溝通的方法iii。這件事像Plato所說一樣,使畢達哥拉斯成為數學音樂論的莫基人1Vo畢達哥拉斯發現了音的高低和振動的弦長距離的關系,現論點既成事實了。
畢達哥拉斯認為節奏和旋律在模仿人的自然聽力很難覺察到的天體的移動。音樂受支配于萬物根源的數,所以它是宇宙形成原理又是作為倫理價值的物理音響存在。畢達哥拉斯觀念中只要正確使用音樂,它為心靈的各個部分帶來和諧,鎮定內心和身心通過凈化恢復和提高健康。這種觀念內含音樂教育的音樂道德觀念,對古希臘人來說每個音樂的tonoi道德性質,音樂的數秩序反映在人的心靈,音樂影響人的行為并可以改善人的性格v。所以在古希臘時代音樂教育是義務教育,最早在古希臘介紹音樂教育的人是畢達哥拉斯,他通過音樂教育強化了古希臘社會的凝聚力,為此作出了巨大貢獻。 畢達哥拉斯相信通過感覺進行說服,教育人具有實用性意義,讓受教育者欣賞美麗的樣式或構成,聆聽優美的節奏和旋律,從而達到教育目的。畢達哥拉斯最早使用明確的節奏和旋律,確立了音樂教育體系。從而發展的音樂治療,協調人的不良習性,欲望和精神狀態,使之恢復純潔的精神狀態,進一步通過特定旋律治療身體上精神上疾病。這跟草藥拯救人的生命是一個道理,通過適合的旋律除去精神上干擾因素塑造和諧狀態vi。他把這樣的音樂治療方式試用在他們的共同體。晚間學生人睡之前畢達哥拉斯為他們演奏音樂,凈化他們的心靈驅逐白天的內心興奮。為了讓他們做個好夢用音樂制造氣氛,使之內心平安做好安息心靈的準備。到了清晨他用沒有裝飾的舒適聲音和里拉琴的演奏,使用特定旋律和歌曲來驅逐整晚帶來的無知覺,使他們解除疲乏。畢達哥拉斯掌握了什么樣的節奏和旋律對人有益或有害,從而能夠控制悲哀、憤怒、失望、嫉妒、傲慢等情緒。為生病的身體和心靈開了特定舞蹈和動作處方。畢達哥拉斯喜愛演奏親自制作的八弦里拉琴,他認為相似雙簧管的管樂器阿夫洛斯((Autos)動搖人的內心不適于治療,畢達哥拉斯和畢達哥拉斯學派人認為弦樂器比管樂器更有治療效果。
關于畢達哥拉斯的音樂治療能力古希臘有相傳的傳說。有一天畢達哥拉斯觀察天空行走在Kroton市內。經過酒店時有個青年大聲吵鬧。這叫Taummenia的來自外地的青年,親眼目睹了他的情人從別的男人家里出來,傷心之余在酒店喝酒聽管樂器笛子的演奏。隨著時間的流失青年人沉醉于酒和音樂,控制不住情緒大聲吵鬧要放火。看到這情景畢達哥拉斯連忙要求樂師停止正演奏弗里幾亞調式vii,換為慢板莊嚴的強強格((spondaic)節奏。樂師換了音樂之后青年鎮定了情緒,旁人趁機說服他安靜的回家viii。這音樂治療行為使畢達哥拉斯在當時行使奇跡而名聲大振。
畢達哥拉斯精通音樂的理由不僅僅是他有卓越的演奏或演唱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卓越的聽覺能力(hearing),以至達到能夠聽辨宇宙的音樂即天體之間的和諧。在這種能力基礎上創作了表現自己思想品德的音樂,就是采用適合的音色、節奏、節拍、音程來模仿宇宙的音樂,并演奏給學生聽。結果,畢達哥拉斯和畢達哥拉斯學派以理解音樂來認知藝術、技術和人行為中的至高者的屬性。還有他們體系化的和諧音樂論為確立古希臘美學打下了基礎,起到了西方音樂發展的最直接動力,并為建筑和雕塑發展給予了間接影響。
參考文獻:
[1]陳建勤:《中國民俗》,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2]曾田力:《大眾傳播媒介中的中國音樂文化》,《第二屆全國音樂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5月。
[3]陸小玲:《原生態民歌與大學生人文教育》,《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4]劉嶸:《原生態民族音樂與當代音樂發展研討會側記》,《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5]查子明:《中國原生態民歌生存發展之我見》,《音樂探索》2006年7月。
[6]俞人豪:《“原生態”的音樂與音樂的原生態》,《人民音樂》2006年第1期。
[7]米永盈:《我看“原生態”民歌——兼談傳統音樂的保存與發展》,《社會縱橫》2006年第12期。
[8]喬建中:《“原生態”民歌瑣議》,《人民音樂》2006年第1期。
[9]郭聲健:《藝術教育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頁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1]薛雷:《“原生態民間音樂”的再認識》,《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12]尹萍:《探索高校聲樂教育中的民間傳統文化資源》,《高校探索》2005年第5期。
[13]喬建中:《傳統能給我們什么?-關于中國專業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再思考》,《中國音樂》2004年第4期。
[14]金兆鈞:《關于“原生態”與“學院派”之爭的觀察與思考》,《人民音樂》2005年第4期。
[15]夏滟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簡編》,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
[16]徐士家:《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綱》,南海出版公司1997年版。
[17]王敏:《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亟待加強》,
參考文獻
[1]安麗.在“民族”的土壤里發展”民族唱法”——對中國戲曲和湘西原生態音樂的思考[J].大家,2010(11).
[2]張敬忠.中國民歌在現代環境中的生存與發展——從原生態民歌的傳承與保護說起[J].四川戲劇,2012(4):82-83.
[3]李震.湘西原生態音樂的藝術價值及素質教育功能[J].音樂天地,2012(5):4-6.
[4]陳業秀.地方民族民間音樂資源的藝術教育價值與實現——以臺州特色民間音樂課程資源建設為例[J].教學研究,2009,06:62-65.
[5]崔學榮.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10.
[6]趙國宏.少數民族文化網絡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
[7]張麗華.網絡音樂教育資源開發與整合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4.
[8]李芝.論互聯網時代少數民族文藝生存空間的拓展[D].廣西民族大學,2014.
[10]吳小麗.原生態音樂文化分析——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看待原生態音樂文化的發展[J].戲劇之家,2009,(04).
[11]施王偉.從鄰近地區的同類曲藝中尋找“已成絕響”的杭州南詞[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