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專業設置調研報告

專業設置調研報告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專業設置調研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專業設置調研報告范文第1篇

抓住國家首批中職示范校建設的契機,加強“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內涵建設,加大專業的課程改革力度,加快師資能力提高,使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貼近企業,凸顯中等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實踐性和先進性,為社會培養適應需求的“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為了解目前模具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學校高級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是否貼近企業需求,及模具高級工應具備什么樣的核心技能而開展調研。

二、調研形式與內容

(一)調研形式

由鹽城市高級技工學校牽頭,每個成員校負責其所在城市、周邊地區及其校企合作的大、中型制造和模具企業開展調研,及本校畢業生所在企業的調研,最終集成調研報告

調研對象有企業行業專家、高校專家、企業高管及部門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一線技術工人、職業院校和本專業畢業生。

(二)調研內容

1.企業專業技術現狀、發展趨勢。

2.企業的職業崗位、工作項目、典型工作任務情況。

3.企業對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等方面的要求和建議。

4.對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建設及課程設置的建議。

5.畢業生調研:

(1)畢業生基本情況;

(2)被調查人對學校各方面(辦學、師資、專業建設等)的評價;

(3)被調查人的工作狀況;

(4)被調查人對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建設及課程設置的建議。

三、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人才需求情況

(一)模具行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我國既是模具制造業大國,又是模具生產大國。目前,我國模具行業的最大市場是汽車、電子信息、家電和辦公設備、機械和建材行業。據統計,75%的粗加工工業產品零件、50%的精加工零件由模具成型,家用電器行業80%的零件、機電行業70%以上的零件也都要靠模具加工。全國模具生產企業達3萬多家,從業人員100多萬人。

目前本行業中低檔模具供過于求,中高檔模具自配率不足60%。據統計,2005年以來,我國每年平均要進口約20億美元的模具,主要為各類精密復雜模具及模具標準件。2010年首次實現模具外貿順差1.3億美元,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順差規模將會持續擴大。目前我國已形成了華南、華北和華東三大主要模具生產基地,長三角地區在模具制造數量和質量上的整體水平均已處于行業重要位置。今后數年我國模具工業仍處于快速發展期,將向大型、精密、復合高效、復雜多功能和長壽命發展。我國模具行業發展主要趨勢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模具生產將繼續朝著信息化、數字化、精細化、高速化、自動化、智能化、標準化的方向發展;模具企業將進一步技術集成化、設備精良化、產品品牌化、管理信息化、經營國際化。

二是行業巨頭將浮現,部分模具企業已成為上市公司,在已公布的95家中國重點骨干模具企業的名單中包含了中國汽車覆蓋件、大型精密塑料、塑料異型材、鑄造模具重點骨干企業等大類模具企業。有更多的企業越來越重視創新、品牌、專利、高新技術等核心競爭力,模具重點骨干企業隊伍將會不斷擴大,并且會在行業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三是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將會得到更快發展,模具城快速形成,促進專業市場和生產基地的形成,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和影響力,為打造區域品牌發揮著積極作用。全國“模具城”共有30個左右,如浙江余姚模具城、昆山江蘇省模具工業實驗區、寧海模具城、中國(泊頭)汽車模具之鄉、黃驊模具城、成都模具工業園、北侖模具園區、大連模具城等。

可以說我國模具工業與國外同行的差距在縮小,發展前景廣闊,企業在應對當前形勢下,也面臨全行業的經營理念提升,產品結構優化,技術自主創新,管理從粗放式向信息化集約式轉變。很多中小型企業的發展還存在技術、資金、人才的困擾。在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使用、激勵機制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模具行業從業人員基本情況

隨著模具工業的快速發展,模具新技術的廣泛普及,行業對模具專業人才的需求呈不斷擴大趨勢,很多高中職、技師學院學生成為企業的骨干;但企業在金融危機中復合型、高技能型人才短缺現象變得十分突出。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低技能型人才飽和,對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較大;欠發達地區企業復合型技能人才總量偏少,年齡老化。全行業人才流動呈加速趨勢。

(三)模具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分析

1.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

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畢業生從事的職業崗位主要有:冷沖模設計、塑料模設計、銑刨磨設備操作與熱處理、電加工設備操作、數控設備操作、模具產品檢測、模具裝配調試、模具設備操作、模具修理、模具設備生產管理、模具產品營銷與售后等。

其分布情況如下圖所示。

圖1 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分布情況

2.從業人員崗位數量分布基本情況

模具技術應用領域廣泛,幾乎涉及了各種行業,在機械、汽車、數控、電子等行業應用尤為突出,且對應的職業崗位門類繁多。從模具專業主要職業崗位分布情況看,由于市場營銷與售后、生產管理、模具修理這三類崗位人員所占比例低,絕對量少,分析缺乏代表性,因此僅對模具設計、模具制造、產品檢測、模具裝配調試、模具設備操作人數分布情況做分析,其分布情況如下圖所示。

圖2 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從業人員人數分布情況

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對應崗位人員職業技能等級主要分高級技師、技師、高級工、中級工和初級工五個等級。調查結果顯示,高級工比例最高,達到50.1%,主要從事零件生產、模具裝配、調試等;技師比例27.0%,主要從事模具設計、設備維護等;中級工比例18.8%,主要從事銑刨磨和產品銷售與售后。企業將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從業人員實際操作技能放在最重要位置,因此一般從業人員都持有與崗位相關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但高級技師的比例(2.6%)顯得較低。

職業崗位人員年齡相差較大,有近20歲的,也有50多歲的,在20歲至40歲年齡段人數最多,20~30歲年齡段幾乎占了一半。但高級技師中青年的比例不高,出現了脫節現象。各年齡段的分布比例如圖所示。

圖3 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從業人員年齡分布圖

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從業人員基本接受過中職以上教育,中職(高中)、大專學歷占了絕大部分比例。顯而易見,中、高職層次的畢業生有著廣闊的就業前景。

圖4 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從業人員學歷結構分布圖

從業人員的月工資收入如圖5所示,2000~3000元占的比例最高,主要是從事一線生產,3000元以上的多為模具設計和管理崗位,在設計崗位月薪5000元以上的比比皆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工資收入的崗位與地區差異比較明顯。

圖5 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從業人員工資收入分布圖

3.企業近三年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人才需求

多數企業近三年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所需人數呈增長態勢,如圖6所示。

圖6 企業近三年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所需人數分布情況

調研顯示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目前需求量較大的崗位有:銑刨磨操作與熱處理、模具設備操作、模具裝配調試、電加工操作。其中,模具裝配調試、銑刨磨操作與熱處理人才需求量占有較大比例。企業希望學生既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又要有較強的動手能力,能解決生產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其職業崗位能力真正達到高級工相應的理論和技能水平,能盡快適應工作崗位。

4.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分析

在調查中發現,從業人員基本都擁有與本專業相關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如工具鉗工、線切割操作工、數控銑、高級繪圖、計算機應用等各類證書;同時認為如團隊協作、愛崗敬業、獨立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在校期間須進一步加強。企業普遍要求畢業生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較好的知識水平和較強的職業技能,具有一定電氣知識。因此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學生在電氣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需要進一步提升,增強學生適應企業需求的職業崗位能力。

四、中職校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現狀調研

(一)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就業崗位分布情況

各成員校近三年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就業率接近100%。畢業生分布在模具制造、家用電器制造、電子元器件(如燈飾)制造、汽車制造、船舶制造、數控加工類企業等;其中一線產品生產居多,生產管理、行政管理、銷售與售后崗位較少。

表1 模具專業就業崗位分布情況

(二)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教學情況

課程設置有“冷沖模設計”“塑料模設計”“機械制圖”“機械設計基礎”“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機床夾具”“機械工程材料”“模具制造工藝學”“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工程力學”“數控技術”“精密檢測技術”等。使用的教材種類繁多,有勞動版高職高專教材、機械工業版、高教版、郵電版規劃教材、校本教材(或自編講義)等。

開設實訓(實驗)有“模具鉗工工藝與技能訓練”“車銑刨磨工藝與技能訓練”“模具裝配與調試”“液壓與氣動技術”“電子電工技能訓練”“VB”“UG”“CAD”“Solidworks”“數控加工”“電加工工藝與編程”“夾具設計與制作”“模具設計與制作”。

調查顯示,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師資數量基本滿足需要,理論教師占35.8%,實習教師占11.9%,一體化教師占52.3%。其中高級職稱占16.2%,中級職稱占42.7%,初級職稱占41.1%。

目前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教學存在著如下問題:

1.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學校專業培養目標和企業崗位目標有明顯差距,存在脫節現象。

2.缺乏與企業全面合作辦學的機制:還沒有做到完全根據企業需要辦學。

3.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相對落后:“能力為本位”的先進教學觀念還沒有形成,“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授課仍在課堂教學中唱主角,行為引導、任務驅動法的效用還沒有完全體現,一體化教學在師資、教室、教材方面還有很多瓶頸。

4.課程體系與生產實際有較大差距:基礎課程量偏大、傳統課程多、一體化課程還須進一步加大,職業指導設置不夠合理。

5.教學內容陳舊:課程傳統,教材陳舊,教學內容相對滯后。

6.教學設施配置不夠合理:先進的實訓器材和設備數量不足,精度落后于企業要求。

7.專業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不夠強:“一體化、雙師型”教師不多,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未能有機融合。

8.生源素質亟待提高:學生接受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呈下降趨勢,企業所要求的職業素養在部分學生中難以得到體現。

五、調研建議

調查反映行業(企業)對本專業畢業生有著較大需求,特別是高級工層次人才缺口較大,而目前學校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與行業(企業)要求存在著一定距離,要縮小這一差距的有效途徑是進行課程改革。為此,結合調研結果,協作組從專業培養目標與專業方向設置、專業課程設置、專業師資、實訓條件配置等方面對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高級工職業功能模塊教學體系培養方案的開發與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本專業人才培養中分解目標框架構建(詳見“人才培養方案”)

(二)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

1.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改革傳統的三段兩站式(“三段”即在校教學分基礎課、專業理論課、生產實習課,“兩站”即校內基礎理論學習和基本技能訓練,企業綜合技能和適應能力實習)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一體化、三合一”(以國家職業標準為依據、以工作任務為導向、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實現理論教學與技能訓練融通合一、能力培養與工作崗位對接合一、實習實訓與頂崗工作學做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

2.建立崗位職業能力為特征的職業功能模塊課程體系

深化課程改革,建立職業功能模塊課程體系,根據技能人才培養特點,以職業功能模塊課程體系取代學科體系,以校企合作開放性辦學模式取代傳統封閉式辦學模式,以任務引領型的“一體化”情景教學方式取代傳統理、實分離的課堂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體驗完整工作過程的學習經歷和積累工作經驗的環境,為學生的終身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

(1)通過人才需求調研與分析,明確專業培養目標,確定職業崗位群。

(2)通過崗位群工作任務分析,明確職業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務,結合模具制造工要求確定專業基礎能力、專業職業能力、專業拓展能力和職業素質要求。

(3)通過課程分析,以工作任務分析表為依據,將工作任務轉化為教學任務并劃分課程門類,根據課程體系的邏輯主線序化課程,選擇項目載體,并進行實踐知識和理論知識的分配整合。

(4)通過課程分析,總結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專業培養方案。總體結構包括四大部分:專業基礎課程、職業能力課程、能力拓展課程、職業素質課程。

(三)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培養目標與專業方向調整

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較高,企業對本專業高級工層次人才的需求量較大,但目前學校培養的本專業高級工人才不能滿足企業的崗位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專業培養目標與專業方向和企業有一定距離、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不強、學校教學模式有待改進等。根據本次調研,為徹底解決上述問題,協作組就本專業高級工層次的“培養目標與專業方向”做出如下建議。

1.培養目標:面向生產企業,掌握本專業職業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能設計小型、通用典型模具,會裝配調試模具,能使用電加工設備進行零件加工,具有一定的車銑刨磨及數控加工知識,具有本職業崗位的四新知識,能對本行業企業進行生產管理和質量管理的高級實用型職業技術人才。

2.鑒定工種和等級:工具鉗工、模具制造工高級工職業資格;高級繪圖員、車銑刨磨初級工、電工操作證。

3.專業方向:小型、通用模具的設計,模具的安裝、調試,模具修理,模具零件數控加工、電加工和機加工等。

(四)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課程設置

為保證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課題的開發、實施與評價應緊密圍繞培養目標和專業方向進行。

課程設置要擺脫學科課程的框架束縛,建立“課程設置與工作任務密切聯系,以工作任務來整合課程內容”的課程結構,從崗位需求出發,結合職業技能要求,構建任務引領型專業課程,構建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高級工職業功能模塊教學體系,所設置的課程要便于“工作情境”創設,采用“項目教學法”。

表2 建議設置的專業課程

(五)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教學資源配置

1.專業師資

專業師資是專業建設的關鍵內容之一。重新定位的本專業對專業教師提出了更高的任職要求:

(1)專業師資的基本要求:具有相應技術等級和教師資格證書;

(2)專業師資的技能要求:從事專業教學的教師除具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規定的學歷、教師資格要求外,新任的專業教師應達到該工種技師或以上技能等級;

(3)師資隊伍的結構要求:本專業師資隊伍結構合理,應有專業帶頭人一名,各課程要有課程帶頭人至少一名,中青年教師應占一定的比例;

(4)其他要求:所有專業教師都具有實施實踐性教學的能力,專業教師在任教的兩年內要有從事生產實踐(一般不少于3個月)或參與生產實踐(技術改造或技術研發)的經歷。

可通過以下途徑進行師資隊伍建設和改善師資隊伍結構:

(1)業務進修:業務進修主要側重于專業技能和實踐性課程教學能力的提高,四新知識和復合知識的學習,專業課程教法研究等;

(2)企業引進:新進教師應首先考慮從相關企業引進,也應考慮從企業引進具有2~3年生產實踐經歷的大學畢業生;

(3)聘用兼職:通過各種途徑聘用從事本專業相關工作、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技術工人擔任兼職教師,專門化方向課程的教學可以由校企合作辦學的企業方工程技術人員承擔。

2.專業一體化實訓室等教學設施建設

專業實訓室的建設除符合一般的教學要求外,還要盡可能創設“工作情境”;教學設施配置合理,具有一定的先進性,符合“四新要求”;教學工位要符合課程內容和在學人數的要求;一體化室要體現直觀性教學需求;要具有職業技能訓練的必備條件;要具有安全、衛生、規范的勞動環境和條件。

根據本專業課程設置,建議設置如下一體化實訓室(區):鉗工基本技能實訓室、機械原理實驗室、機械制圖與AutoCAD實訓室、模具材料與熱處理實訓室、機床夾具設計與制作室、液壓與氣動實訓室、計算機應用技術實訓室、互換性與技術測量實訓室、電工及機床電器實訓室、模具鉗工一體化實訓室、模具機加工實訓區、模具電加工編程與實訓區、模具數控實訓區、模具裝配調試與維修實訓室、模具CAD/CAE/CAM室、模具設計室、模具加工成型區、精密檢測與反求技術實訓室等。

(六)加強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運行機制建設

1.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

進一步完善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完善已經成立的校企合作專業委員會,充實人員,提高層次,定期開展活動,強調實效。

2.實施冠名辦班,做到“五共同”

與企業開展冠名辦班,專門為企業培養符合企業生產工藝技術流程需要的技能人才。在合作過程中,力求做到共同組織招生宣傳、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共同商定教學內容、共同實施教學過程、共同進行教學評價。

3.成立模具名師工作室

以各成員校名師牽頭,吸收全國技術能手、江蘇省專業帶頭人等骨干教師參加,與企業合作,聘請行業企業專家以及高校教授共同參與指導,建立模具名師工作室。一是進行模具產品研發,同時加大模具設計與造型應用軟件UG、PROE、Solidworks的投入;二是通過工作室的平臺培養“一體化”教師;三是為地方企業提供模具專門人才培訓,服務地方經濟;四是提供模具產品設計指導。

4.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依托江蘇模具行業企業,建設校外緊密型實習實訓基地,與規模型企業建立集教學、實習實訓、技術服務及員工培訓于一體的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基地有專門的崗位供學生工學交替輪流上崗,企業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擔任實習指導,學校教師和企業有關人員全程進行管理;學校派教師深入基地對企業一線員工進行培訓,參與技術研發;同時,學校青年教師定期到基地接受鍛煉與培訓。

5.校企共建模具實訓室

專業設置調研報告范文第2篇

摘要:當前高等教育中出現了就業不暢以及各類人才的需求在專業層面上嚴重失衡的現象,本文在高等教育供應鏈基礎上,依據企業供應鏈中的需求預測及快速反應模式,構造了高等教育供應鏈的協同互動系統,來預測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并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快速調整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及培養方案,以期使高等教育供給滿足市場需求。

關鍵詞:高等教育供給;市場需求;需求預測;高等教育供應鏈

1.引言

自1999年高等教育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逐步地從精英教育階段走向大眾化教育階段,隨之而來的就業問題也日益突出。據教育部的數據統計,2003年擴招的首屆大學本專科畢業生人數為187.7萬,本科生一次就業率為70%,專科生僅為40%[1]。這一數據在十年后的2013年大幅增長為699萬,2014年為727萬,2013年與2014年分別被冠以“最難就業年”和“更難就業年”。與此同時,市場中新增就業崗位數量和比率遠低于畢業生的增加率。

為此,本文試圖從供應鏈管理的角度入手,分析產生大學生就業時勞動力供給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建立高等教育供給與市場需求的互動模型,以期優化該系統結構的供給與需求。

2.高等教育供應鏈概念的提出

國內首次提出高等教育供應鏈概念的是馬永紅、劉戀(2004)載于《清華大學教育研究》的文獻《高等教育供應鏈形態的特殊性初探》,論述了高等教育供應鏈有別于一般企業供應鏈形態的特殊性,并構建了初步的高等教育供應鏈的概念結構模型[2]。依據企業供應鏈結構中各節點,如供應商、采購商、制造商、銷售商、最終客戶的一般構成,相應的高等教育供應鏈包含了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高等學校招生、在校教育培訓、就業、接受畢業生的用人單位等節點。

3.高等教育供給與市場需要的矛盾

從逐年大量增加的畢業生人數和小幅增加的新崗位數量可知,畢業生就業市場供求矛盾將長期存在。但是大學生作為企業發展所需的重要人才儲備,現在所表現出來的過剩只是一種“過剩假象”。大學生之所以被認為供給過剩,是因為其在短期內不能滿足用人單位對勞動力的要求。主流觀點認為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大學的教育體制改革較緩慢,專業設置調整滯后,畢業生所學習的專業知識 結構與市場需求出現錯位,嚴重地制約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同時,不少高校缺乏改革和調整的積極性、主動性,對政府存在依賴性,專業設置和專業調整不是面向市場需求,而是單純立足于自身的硬件和師資條件等[3]。結果是長線更長,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

從2014年智聯招聘網站的《2014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力調研報告》[4]來看,畢業生獲得用人單位聘用的原因排列前三的為:有相關的實習經歷、求職目標明確、專業就業前景好,所占百分比分別為22.5%、21.7%和18.8%,三者累計占比63%;而未獲得用人單位聘用的原因排列首位的是未滿足用人單位要求,占比45.7%。可見,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是畢業生未獲得用人單位聘用的主要原因。

4.高等教育供給與市場需要互動模型建構

為了應對高等教育供給與市場需求的矛盾,本文試圖采用企業供應鏈管理中的需求預測及快速反應模式來建立高等教育供應鏈與市場的互動模型。該模型包含一個上層的共享數據庫服務器、在線互聯網及高等教育供應鏈中的各節點。

在這個協同互動系統中,高等教育供應鏈中的每個節點都將所在機構的就業相關數據存儲在數據庫中,并通過互聯網向其他機構提供訪問權,以使其能夠讀取數據,并參考這些數據信息做出自己相應的決策,如招生規模、各專業招生人數和比例及專業設置和調整等,以使其適應市場的需求。

最上層共享數據庫中的需求預測,是依據企業供應鏈管理中的需求預測模塊而設計的。在企業供應鏈中,供應鏈管理需要針對產品制造、貨物運輸進行長達數月的計劃,并一直持續下去。已有不同的需求技術來預測需求,但當把供應鏈看成一個整體時,真正的需求來源只有一個,即產品的最終用戶。對于高等教育供應鏈,教育培訓、人力資本的最終輸出也需要一個長期的計劃,并且長達數年(目前我國本專科學制依據本專科類型大體分為3年、4年、5年)。這就要求在做需求預測時,要考慮到時間因素帶來的滯后問題,協同預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這種錯誤,并使供應鏈中的錯誤不會被放大,避免扭曲真正的需求。通過共享對市場行為的認識,提高了預測的精度。

最上層共享數據庫中的快速調整,是依據企業供應鏈管理中的快速反應(Quick Response)模式而設計的[5]。快速反應是指在企業供應鏈中,零售點上應用有快速反應功能的即時生產,使貨物從生產商流動到零售商店的過程更為順暢。對于高等教育供應鏈,培養人才是一個周期比較長的活動,不能做到像企業供應鏈中應用快速反應模式即時生產出市場需要的人才,但是可以借鑒其快速反應的思路,即基于市場對勞動力就業能力、就業能力類別結構的需求,快速調整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專業結構比例及培養方案。

在高等教育供應鏈中,以往各節點都是獨立運作,較少合作,現在要求其協同運作,并將一些數據信息公開,一開始遇到阻礙在所難免,但隨著先進實用的管理技術的逐步引入,并且有其在企業供應鏈管理中的成功經驗,相信高等教育供應鏈各節點的協同運作也將逐步展開。(作者單位:蘭州大學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李芳.大學生就業:供求矛盾長期存在背景下的高校對策分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5 (11)

[2]馬永紅 劉戀 鄭曉齊.高等教育供應鏈形態的特殊性初探[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 (3)

[3]張連緒.轉變觀念是解決高職高專大學生就業難的關鍵[J].中國高教研究,2004 (4)

專業設置調研報告范文第3篇

關鍵詞:專業建設;教學檔案;教學質量;專業特色

專業建設是高校教學工作的中心任務之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論證專業設置、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與社會需求的符合程度,專業教學條件與專業培養目標的符合程度,專業實際培養效果與原定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符合程度,判斷專業人才培養工作水平,揭示學校辦學指導思想和專業辦學特色,客觀反映學校辦學資源、條件與利用水平以及專業建設、教學改革、教學管理、人才培養水平。簡而言之,專業剖析著重從“三個符合度”的角度,分析評價專業建設現代,總結成功的經驗,指出存在的不足,進一步理清思路,優化方案,進而形成特色,建成精品專業。為此,高校應該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專業建設檔案資料的收集工作。

一、專業設置與專業培養目標方面的資料的收集

專業設置與專業培養目標方面的資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專業概況(含專業沿變、專業背景、人才培養情況等);(2)專業目錄;(3)新增專業、精品專業申報材料;(4)相關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現狀分析及未來需調研報告等原始材料;(5)專業設置論證報告與培養目標調研報告;(6)專業培養目標(含知識、能力、素質要求);(7)專業實施性教學計劃;(8)專業建設年度計劃、中長期建設規劃、年度總結;(9)用人單位對專業畢業生的反饋信息。

二、課程體系與結構方面資料的收集

課程體系與結構方面的資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制訂專業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2)教學計劃修訂的有關規定;(3)專業培養方案與實施性教學計劃;(4)專業建設與各項教學改革的思路與措施;(5)專業教學計劃執行情況(含各學期進程表、教學任務書、課程表);(6)課程體系與結構改革情況。

三、教學環節方面資料的收集

教學環節方面的資料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學校關于教學大綱制定與實施的有關規定;(2)學校關于授課計劃制定與實施的有關規定;(3)每學期授課計劃、教學進程表教學日志;(4)每門課程教案及備課筆記;(5)每學期學生考勤表;(6)每學期每門課程教學總結;(7)每學期每門課程期末試卷及試卷分析報告;(8)實驗、實訓、實習報告及總結;(9)教研室教學研究計劃、教研活動記錄和工作總結;(10)畢業論文(設計)選題目錄、選題要求、評分標準、答辯工作安排及記錄、成績分析表;(11)教學檢查記錄、學生座談會記錄、聽課評課記錄、專業教師學生測評表等。

四、專業素質教育方面資料的收集

專業素質教育的資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工作的整體方案;(2)科技文化活動的原始資料(含計劃、內容、小結);(3)社會實踐活動的原始資料(含計劃、過程、內容、總結);(4)學生社團活動的原始資料;(5)學生心理咨詢工作的原始資料;(6)向學生開設的各類學術報告、講座講稿及圖片等原始資料;(7)學生參加各類知識競賽活動,文化活動的通知、獲獎情況及證書復印件。

五、教學環境方面資料的收集

教學環境方面的資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專業實踐教學管理規章制度(2)專業可利用教學資料情況(含圖書資料、電子圖書資料、校園網建設及運行情況、機房、實驗室、實訓基地、教學儀器設備等);(3)專業實驗室、實訓基地建設規劃;(4)專業實訓基地利用率、實驗開出率情況(實驗室使用情況登記表、實驗情況登記表、實習實訓情況記錄簿、教學儀器設備使用記錄、開放實驗室情況記錄表);(5)校外實習基地協議書或校企合作協議;(6)教學經費預算及教學經費投入。

六、產學研合作方面資料的收集

產學研合作方面的資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院系產學研合作領導小組及專業指導委員會成員名單;(2)專業指導委員會工作會議紀要;(3)校企合作協議書、合同書;(4)從企業或行業聘請的兼職教學人員名單及證書,聘書復印件;(5)專業教師企業實踐鍛煉的相關資料;(6)院系教師為企業、行業開展技術培訓的通知、計劃、講稿、圖片等資料;(7)教師承擔或參與企業科研課題研究及有關技術協作、項目推廣的協議書、合同書;(8)為解決技術難題、開發新產品方面新創造出經濟效益的證明材料、技術報告、科研任務書(結題報告)、成果鑒定證書等;(9)校企人員互兼互聘協議書、聘書及工作情況;(10)校內外實訓基地共建協議書及資料共享方面的材料;(11)專業教師與企業(或行業)有關人員合作、論著等材料。

七、教學改革與建設方面資料的收集

教學改革與建設方面的資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專業教學模式與課程改革方案,實施過程、工作總結等方面的原始資料;(2)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改革等方面的原始資料;(3)院系教學工作,教學管理文獻;(4)學生學分制實施細則;(5)學生學籍異動情況;(6)教學改革方案、實施過程、階段小結及原始資料。

八、師資隊伍方面資料的收集

師資隊伍方面的資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師資隊伍基本狀況(含學歷、職稱、年齡、學緣情況);(2)教師科研、教研活動情況(含參加各類科研、教研學術會議、科研教研課程立項項目及結題報告、、出版專著、主編參編教材、獲獎情況);(3)教學效果測評情況;(4)師資隊伍建設規劃;(5)教師培訓進修情況;(6)教學管理隊伍和學生管理隊伍情況(含培訓進修內容、效果和經費投入等);(7)人才引進情況;(8)教學管理隊伍和學生管理隊伍情況(含管理人員、業績);(9)省級、校級專業帶頭人申報材料及批復;(10)優秀教師申報、評審及批復;(11)教學、科研骨干基本情況。

九、學生素質方面資料的收集

學生素質方面的資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學生畢業論文(設計);(2)學生參加計算機、英語等級考試情況及證書復印件;(3)學生課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計劃、過程和總結(含文字材料、圖片資料);(4)學生社團活動情況。

十、學生就業方面資料的收集

學生就業方面的資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學生就業機構及人員情況;(2)就業工作的政策文件;(3)開展就業指導與服務情況及原始資料;(4)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統計表和學生就業單位一覽表;(5)畢業生跟蹤調查報告及原始資料。

十一、專業特色方面資料收集的主要內容

專業特色方面的資料除上述各項資料外,還要特別注意收集以下資料:(1)能體現專業辦學觀念、辦學思路方面的資料;(2)能體現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資料(如教學內容、培養方式途徑等);(3)能體現教學特色方面的資料(如課件體系、教學方法、實踐環節等方面成功的經驗);(4)能體現教學管理方面的特色(如科學先進的教學管理制度、運行機制等)。(作者單位:唐山廣播電視大學)

參考文獻:

專業設置調研報告范文第4篇

(一)人員的組織與輔導、減少損傷和重復勞動

對檔案利用人員(參予校史編寫的人員)進行科學組織與精心輔導。許多檔案文獻經歷了久遠的歷史歲月,不采用一定的科學保護措施來利用檔案,在利用過程中隨時有可能將其損壞。上海海洋大學檔案館保存了大量具有重要價值的紙質檔案,這些檔案文件已成為重要的稀有文史資料。有的正在申請作為上海市檔案文獻遺產保護項目,而許多重要的歷史紙質檔案保護和使用存在許多技術上急需解決而又難于解決的問題。許多紙質檔案原材料質量比較差。其檔案自身的強度和韌性具有先天的不足。這些紙材由于當時的造紙技術及原材料相對落后,也沒有征對性的研究專門用于檔案保存的紙質,所使用的紙張其強度、耐折度、挺折度、挺度、密度等性能普遍較差,特別是50年乃至近百年前的紙張,性能更差,因此作為檔案載體給保護保存增加了難度。而經過幾十年的存放,受到各種環境及有害物質的侵蝕,使得延續保護難上加難。針對這些情況,便對校史編寫參加人員進行精心組織和耐心輔導,使之具有檔案利用的基本知識。如輕拿輕放、減少沖擊(折疊、重壓等),減少不必要的磨擦和擠壓、消除多次重復翻閱等。

(二)工作內容合理分工、利用有序進行

為減少重復勞動,提高利用的準確性,加快編寫的速度,特對利用工作對其內容進行分工。具體分成學科、專業、課程三個方面。先列出提綱、然后按題綱進行梳理和編排,才開始進行檔案利用。1)學科內容的梳理與檔案收集。主要包括學科創辦沿革,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學科建設手段(實驗室、研究所、重要儀器),人才培養等。另外還包括一些學科建設的相關措施文件。具體包括內容為:學校關于教學大綱制定與實施的規定;教學大綱、實訓大綱和考試大綱;學科基礎課、學科教材;實驗實訓指導書;CAI課件;學科課程建設情況(含規劃和總結);精品課件建設情況(含規劃、總結、教案、課件、課堂教學錄相等相關資料);學科課程成果及原始資料。2)專業內容梳理與檔案收集。主要是專業的種類、專業背景和專業培養目標及過程。具體包括:專業概況(含專業沿變、專業背景、人才培養情況等);專業目錄;新增專業、特色專業申報材料;相關行業、企業對專業人才需求現狀分析及未來需調研報告等原始材料;專業設置論證報告與培養目標調研報告;專業培養目標(含知識、能力、素質要求);專業實施性教學計劃;專業建設年度計劃、中長期建設規劃、年度總結;用人單位對專業畢業生的反饋信息。3)課程內容梳理與檔案收集。主要包括課程體系、課程分布、課程要求及結構等。具體包括:專業教學計劃的課程建設原則性意見;教學計劃修訂的有關規定;專業培養方案與實施性課程教學計劃;專業建設與各項課程教學改革的思想與措施;專業課教學計劃執行情況(含各學期進程表、教學任務書、課程表);課程體系與結構改革情況課程實踐教學情況等。

(三)專題檔案文獻分類,準確提供原件

根據學科、專業和課程內容,把原始檔案進行分類,并提供檔案原件。最終做到準確、準時、有效。檔案工作者的任務之一就是為查閱檔案者準確、迅速提供原始資料,以滿足其急需。那么,如何在數量巨大的檔案館(室)中及時找到急需的文獻,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目前,通常的利用形式主要是利用者點名調卷。但由于利用者對庫藏檔案的時間、范圍、數量,是不可能了解和掌握庫藏檔案全部內容。因此,單憑點名調卷,就可能使大量有價值的檔案被埋沒,影響檔案效益發揮。為此在前面對所有檔案原件做了預先分類、查閱的人便減少了盲目性,大大提高了準確性,從而加快校史編寫工作。

二、結論

作為歷史悠久的百年高校。在編寫校史過程中,檔案工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學校檔案利用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其利用方法需要進行認真研究。綜述所做工作,有如下結論。

(一)保護與利用是高校檔案工作的重要專業內容歷史悠久高校檔案文件在漫長的保存、借閱和使用過程中,都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包括人為的、自然的和生物的影響。特別是那些建校歷史長達百年的高校,許多原始紙質檔案已顯得十分脆弱,表現在紙張變硬、發黃、變脆、蟲蛀、霉變、字跡褪變以及柔軟度、韌性和機械強度降低等。于是存在著檔案保護與利用的矛盾。本研究中較好地解決了檔案保護與利用的矛盾問題。

(二)檔案利用人員的組織與輔導對檔案利用十分必要對檔案利用人員進行科學的組織和專業的輔導,才能有效有序地開展檔案的查閱、利用等工作,而又不損害原有的歷史檔案。

專業設置調研報告范文第5篇

>> 高技能人才開發: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淺談水利行業高技能人才的開發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發的生態倫理思考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人才開發與合作機制研究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人才引進落實機制研究 提高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人才引力對策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人力資源開發的障礙因素分析 北部灣經濟區促進高技能人才發展的公共政策分析 淺析高技能人才的職業技能開發 適應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的高職“2+1”人才培養模式論析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視域下高職自動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論高技能人才開發的制約因素及發展途徑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人才開發合作現狀及對策 產業集聚區“四密”企業:高技能人才開發的富礦區 高技能人才隊伍開發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港口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高職院校物流專業人才培養研究 河池學院專業設置與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人才需求問題研究 新形勢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人才引進思考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高新技術人才招聘外包調研報告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http:///view/6259863.htm

[3]蔣大國.創新思路 強化措施 竭力打造一支高技能人才隊伍[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4)

[4]伍梅.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人才開發合作現狀及對策[J].中國經貿導刊,201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源市| 荔波县| 蒙山县| 乌鲁木齐县| 玛曲县| 清徐县| 紫阳县| 南丰县| 盘锦市| 鄱阳县| 从化市| 南部县| 扬州市| 车致| 嘉兴市| 龙里县| 瓮安县| 洛川县| 宝清县| 桐柏县| 甘孜县| 远安县| 洛扎县| 鞍山市| 阜阳市| 京山县| 辰溪县| 定日县| 商丘市| 保靖县| 华安县| 柘荣县| 开封市| 民县| 田东县| 长寿区| 安塞县| 华容县| 宁明县| 长宁区| 鄂托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