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生就業心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B84文獻標識碼: A
大學期間,學校和系里都舉辦過關于就業求職類的講座,老師們陸續講了一些大學畢業后面臨的問題以及心理狀態變化。當時感覺離我們非常遙遠,可是現在我們已經大三了,即將面臨實習和畢業就業,對我們大多數學生來說,就業已成為一件必須考慮的事情。但是,習慣了十幾年校園生活的我們。就業,我們準備好了嗎?
二十歲到三十歲的我們是人生情緒波動期,一直在校園里學習生活的我們,并沒有遇到過什么挫折,有著老師與家長的幫助,多多少少對自己的認識不夠準確。如果我們在就業時面臨求職的失敗,就會產生心理自卑和落差感,更會有少數學生在面臨失敗會走上極端的道路。所以,大學生必須正確認識我們所處的就業環境,真正地了解自己,在求職過程前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以最好的心理狀態接受未來的挑戰。
一、大學生就業前心理準備的必要性
當今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在這個友好、沒有戰爭的年代,各個國家和人才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由于我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國的人口多,所以一份工作有成千上百的人來競爭也是真實的現狀。競爭這個詞語已經深入社會的各個領域和每個人的人生中,從小學開始,同學之間便開始了學習成績高低的競爭。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好成績,每個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到了大學期間,評選各種三好學生、獎學金、優秀畢業生等等,無一不和競爭聯系在一起。相對來說,我們只是對學習的競爭意識較深刻,對就業競爭意識并沒有系統和真正地認識。
二、大學生就業前心里的障礙問題
1.盲目從眾
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如果你認真讀過事業佼佼者的故事,你會明白他們往往有獨立思考的思維能力,能夠獨具慧眼地發現問題,認識問題,能夠捕捉到很多的成功機會。在畢業生身上,三五成群的朋友,往往容易形成在找工作的時候隨大流,即盲目從眾。我們應該真正問問自己:我是適合自己創業還是喜歡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也許多年后由穩定工作的人往往羨慕創業人士,后悔自己當初為什么沒有創業,也許我更有潛力呢等等這一系列的疑問。
2.好高騖遠
有的畢業生出去找工作,看看自己一厚摞的獎狀和榮譽,心想我肯定能找一個薪酬高的工作。這種自認為高人一頭,傲慢無禮的就業心理是不正確的。“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再好的人也會有缺點,尤其是這種驕傲自滿的同學,過高地評估自己,結果常常是一無所有,不能真正地領略成功的快樂。
3.過度自卑
有些同學自認為大學里成績平平、長相平平、家境一般等等,在找工作前心理過于覺得比別人矮一截,生怕別的同學嘲笑自己。這樣的心理在求職遭拒后會容易產生生活無望,對不起父母的感受或者原來自己這么差的想法,往往有的學生會走向極端,嚴重的會選擇提前結束自己的人生,放棄了原本燦爛的人生。
4.相互攀比
在擇業過程中,有的學生會產生相互攀比的心理問題,具體表現在總是詢問別人的就業取向是什么,把過多的注意力沒有放在對自身的評價上,而是過多想著別人的計劃,然后自己和別人攀比薪水的高低。
5.注重物質
“我一定要找個月薪八千的工作,我一定要找個年薪三十萬的工作”等等這種話語,往往充斥在一些注重金錢的同學的腦海里。可是這些注重薪水高低的學生只重視找一個薪水高的工作,卻沒有考慮過自己到底能為公司帶來多大效益的問題。
三、影響大學生就業心理的原因
1.社會客觀原因
目前,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市場上所能提供的崗位數量根本無法滿足每年龐大的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供不應求的結構問題突出。我國實行的是市場經濟的制度,人口多往往會導致企業崗位的飽和,一旦達到飽和狀態,就像人吃飯吃飽了一樣,無法再吸收過多的人才數量。另外,企業需要的人才也要達到他們的招牌條件,就會對畢業生進行篩選,也許一共有20人來應聘,可能真正符合企業條件的只有一個兩個,所以這種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客觀條件,是我們無法避免并且應該正面面對的實際問題。
2.自身實際原因
大學生在進行擇業的時候,不僅要去了解擇業的社會環境和實際工作,正確認識不斷變化的就業形勢,更重要的是實事求是地了解自己,對自己有一個全面完整的認識。要清楚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自己的性格、愛好、特長和真實能力。把這些都了解明白后,就會有一個良好的擇業狀態,不會過高或過低地看待自己。上了十幾年學的我們,早已在心里習慣和熟悉這種簡單的學習生活,吃飯、睡覺、學習和娛樂是生活的全部,卻還沒有把工作當成未來在社會上獨立生存、養活自己的飯碗。這種悠閑的生活當然與真正地工作狀態相差甚遠,所以我們意識里沒有工作的概念,這也是我們在就業前容易產生的疑慮和困惑,這些自身的疑慮如果不盡快清除的話,會影響到我們的就業過程。
四、大學生就業前心理準備的措施
俗話說的好:“不打無準備之仗”。古代的國家,需要通過戰斗來爭奪自己的領地。一個有能力、懂防護的兵會在戰場上廝殺無數。用這個來比喻我們大學生也不為過,我們正處在人生中最燦爛、最年輕的時期,有理想,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一些美好憧憬和幻想,但是這些往往是我們自己想的過于美好,現實給我們的答案卻是殘酷和無情的。
1.樹立就業目標
樹立一個適合自己的就業目標是經營良好就業心理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要參考兩個方面:一是正確的自我分析,經常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進行反省,不要過高看待自己,把自己擺在一個合適位置。仔細想想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長和能力水平等。二是認識就業形勢,就是通過查閱資料看看自己的專業和理想在社會上提供的崗位如何,競爭強度如何,自己想從事的工作與自己所學專業是否符合,如果不合適,自己應該通過什么措施去彌補差距,求職單位對求職者的具體要求如何等等,綜合考慮以上因素,確立自己的就業目標,就比較接近實際要求,提前避免過高的心理預期。
2.充滿自信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盡管出身、性格、國籍、語言、環境、思想等各種不同,但他們對自己的能力、事業的追求都充滿了必勝的信息和等待成功的耐心。相信自己通過不斷的努力和奮斗會改變自己的命運,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3.獨立自主
學生時代的我們,有同學、家長還有老師的照顧,過得順風順水,一有什么事情就依賴詢問他人,這樣在就業中往往表現出沒有主見,對事情決定優柔寡斷。所以在就業前,必須提前學會獨立自強。沒有父母和同學的工作中,學會自己做正確的決定,好好的工作和潛心學習。只有消除依賴他人的心理,變得獨立自強才能適應這個龐大的社會體系。
4.增強挫折承受能力
在求職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挫折,一時的挫折并不代表我們永遠失敗,我認為大家應該把挫折視為成功的基礎,對暫時的失敗并不是意味著淘汰,相反能使失敗者振作起來,面對挫折,正確的態度是有“越說我不行,我越要做到成功”的勇氣,反省自己為什么會遇到挫折,我這次失敗的原因是什么等等,把挫折看做是磨練我們生活的意志力、看清自己的機會。
5.不斷提高能力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職業種類的更新越來越快。對我們學生的能力要求也不斷提高,一些需要專業上的硬性證件的要求,也會在求職過程中體現出來。
就業就是把我們在學校學得的知識投入到社會實踐中,要有一顆腳踏實地和求真務實的心,還有一個虛心學習的能力,在事業上離追求成功的時日將指日可待。
就業是每個大學生畢業時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也是當今畢業生最關心和最憂心的問題。能否順利就業,不僅受國家就業政策、就業形勢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與學生自身的心理狀態密不可分,如就業期望的高低會影響其對地域、行業和崗位的選擇,意志品質的優劣會影響其克服就業困難、承受就業挫折的能力等。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盲目自信與自卑怯懦并存
在求職過程中,有的畢業生認為自己具備很多競爭優勢,如學校牌子好、專業需求旺,學習成績優秀等,因而盲目自信,就業期望值很高,結果往往由于對自己估計過高、對困難估計不足而在就業中受挫,進而思想情緒上產生激烈的波動,以致嚴重影響就業自信心。有的畢業生因為學校名氣不大、專業需求弱,學習成績不佳等,認為自己沒有特殊的技能,總擔心自己在應聘時競爭不過他人,這種由自我消極評價而產生的消極暗示導致他們沒有競爭的勇氣。有的畢業生覺得自己大學四年一直很努力,也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可是在應聘時由于緊張,或對崗位不熟悉而發揮失常,便覺得自己缺乏競爭力,接受不了失敗的事實,從而產生害怕應聘的心理。
(二)積極樂觀與消極悲觀并存
據教育部統計,2013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699萬,比2012年凈增19萬。今年大學生就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困難,但由于我國經濟仍保持快速、健康發展,政府對大學生就業非常關注和支持,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優惠政策,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就業政策給大學生就業創造了機遇,因此,很多大學生都比較積極、樂觀,認為找一份工作是不成問題的,關鍵是求職時間長短問題、工作崗位性質問題等。但不容忽視的是,相當部分大學生喜歡夸大就業環境的不利之處,如家庭背景不夠好,學歷歧視、性別歧視普遍存在等,認為要找一份工作是比登天還難的事情,不敢想象自己會有成功的那一天,在經歷一次次求職失敗后,這種消極、悲觀、失望的情緒日益增強,慢慢地喪失了求職的激情和前進的動力。
(三)獨立自我與依賴從眾并存
大學畢業生在經歷了十多年的學校教育后,對自身的興趣愛好、氣質性格、就業能力等方面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和了解,能比較正確地評價自己,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凸顯。但是,由于大學生的生活圈主要是學校,社會關系僅限于同學、朋友、老師等有限的人群,當面對就業這樣的人生大事時,尤其是就業目標、崗位的選擇上,往往會產生依賴家人、朋友、老師幫助的心理,而不是根據自己的期望理想和現實可行性等因素進行分析判斷。更有甚者連獨自參加應聘的勇氣都沒有,每次面試都要父母或同學陪同前往。還有相當部分畢業生的就業觀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和盲目性,而沒有考慮所做的選擇是否適合自己,如看到別人考公務員,自己也考公務員,看到別人創業能掙錢,自己也想創業。
(四)渴望競爭與求穩求安并存
國家就業制度的改革,以及大學生就業日益市場化,為大學生的就業創造了公開、平等的就業環境和就業機會,大學生意識到要就業就必須競爭,也渴望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謀得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成為求職成功者。同時,很多畢業生看到當前中小企業缺乏良好的發展環境,創業的社會支持體系和保障體系還不夠健全,選擇中小企業就業或自主創業,意味著個人要承擔就業失敗、創業失敗的風險。他們認為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更有安全感,因而把就業目標都聚集在公務員、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穩定工作上。
二、運用心理資本干預模型進行大學生就業心理優化的策略
從大學生就業心理特點來看,運用心理資本干預模型進行就業心理優化,具有明顯的針對性和操作可行性。在大學生求職過程中,運用心理資本干預模型從環境和技術兩方面來優化其就業心理,能開發和提升其心理資本水平,使其獲得堅強必勝的信念、合理有效的目標途徑、現實而靈活的精神和頑強不屈的韌性,使其在求職中更具有競爭優勢。
(一)環境優化策略
環境優化策略指的是從大學生所處的就業環境出發,通過營造良好的環境來對其就業心理進行針對性的優化,以提升大學生的就業心理資本水平。1.國家政府層面應營造公平公正的就業環境,加大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性支持力度。公平公正的就業環境能夠激勵大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實現個人夢想和家庭夢想的機會,是培育其積極心理資本的沃土;加大就業的政策性支持力度,不僅能吸引優秀的大學生主動去基層、中小企業就業,解決基層、中小企業招聘不到合適人才的難題,而且能讓已在基層、中小企業就業的大學生看到希望,更加努力地工作,進一步促進基層、中小企業的發展。2.社會層面用人單位應給畢業生提供寬容開放的競爭機會,媒體應注重客觀宣傳和積極引導。用人單位可以考慮那些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崗位,放開條件讓應聘者公平競爭。作為傳遞信息的媒體,在報道時要做到不夸大就業形勢和就業壓力,而應將就業形勢和就業壓力客觀化,多報道一些能增強大學生就業信心的內容,比如國家的就業促進政策、應聘的注意事項、成功就業創業的典型等,這樣不僅有利于減輕畢業生的就業恐懼心理,而且有利于他們客觀分析就業形勢和自身的就業能力,進而促進他們順利就業。3.學校層面應加強就業技能指導,完善就業服務和管理,及時解決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困惑。高校要“形成多元化的就業指導體系,將就業指導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工作和活動的所有環節,貫穿到大學生自身大學生活的全過程,形成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全程化、全員化、專業化、信息化’模式,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增強工作針對性,提高就業指導效果”[5]。在做好就業技能指導的同時,要為他們就業提供細致周到的服務,比如宣傳國家就業政策,收集、篩選、就業信息,反饋就業動態,組織開展求職活動,檔案材料的送交等。4.家庭層面應幫助孩子確立合理的就業目標,主動積極與孩子溝通,解決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疑惑。對于以“90后”為主體的大學生而言,就業是他們離開學校走向社會必然要經歷的一關。在就業過程中的筆試、面試、上崗等環節,他們自然會遇到一些困難,會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挫敗感和壓力感,這時來自家庭的支持就顯得尤其重要。對于大學生內心渴望成功與現實選擇有限,家長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和尊重,而不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其次是從精神和物質上支持他們,鼓勵他們從挫折中爬起來繼續前行,同時對孩子的一些過于理想化或不切實際的想法和做法,家長應適時合理地干預或制止。5.同輩群體層面應形成相互競爭和相互支持的氛圍。同輩群體是“由社會地位相當、年齡相仿,興趣、愛好、行為方式大體相同并有較多互動的人組成的非正式群體”[6],它有著自己的群體亞文化,直接影響著該群體的價值觀。對于大學生而言,由于交往時間、空間和頻率的原因,他們與同輩群體的交流遠遠多于與父母和教師的交流。因此,其影響也可能超過父母和教師的影響。在求職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同輩群體成員經常性地交流招聘信息、職業價值觀、求職技巧等,形成一種既相互競爭又相互支持的氛圍,這種求職互助的模式可以有效地促成該群體成員求職成功。
(二)技術優化策略
由于高等學院校連年擴大招生規模,導致畢業生的總量明顯增加,畢業生在一個時間段內集中就業,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具有博士和碩士學歷的畢業生也在成倍的增長,替代性就業的局面也開始出現。這無疑給畢業生造成巨大的就業壓力,導致許多負面影響。
1 大學生就業一般心理問題
現實就業崗位大多不像大學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當發現現實與理想的差異較大時,就容易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現象,并產生偏執、幻想、自卑、虛偽等心理問題,并可能導致擇業行為的偏差。
有的同學大學四年順利地走過來了,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和優勢,面對激烈的競爭,夢寐以求的企業對自己的簡歷一點兒回音都沒有,也許是發了無數份簡歷都沒有下文,開始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如別人,如果從更深一層來講,就是不敢面對機遇、迎接挑戰;有的同學大學學習不太好,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競爭勇氣,缺乏自信心,走進就業市場就心里發怵,參加招聘面試,心里忐忑不安,在求職中總是自己拿不定主意,過分退縮。也有不少剛畢業的新人自恃能力高,總覺得現在的工作太屈才,剛踏進單位就計劃著跳槽。結果跳來跳去,還是原來的山頭最高。
2 心理剖析與對策
2.1 抓緊素質的訓練和提高
相對于社會求職人員來說,大學生群體工作熱情高,激情飽滿,求知欲和接受新知識的能力都非常強。所以,企業在招聘時一般會根據其職位需要,選擇具有一定專業背景知識,具備某些專業特長,思路開闊,善于與人合作的大學生。所以要想有份好工作,大學生應做好職業生涯準備,明確職業目標,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身技能。增強溝通能力及適應能力,培養人際技能技巧,積極尋求基業工作機會[2]。
2.2 敢于競爭
不要一想到自己要在主考官面前說話,就開始想像負面的結果,就會怯場。我們應該自信一點,但自信不是自負、不是自大,也不是自傲,在面試中流露出一副咄咄逼人、非我莫屬的模樣。但是,我們在闡述自己的優勢時,不要不好意思,總覺得說自己的優點是不對的,開不了口、過分謙虛。勇氣很重要,要敢于拉下面子,想盡辦法去爭取。職業的選擇往往也是對機遇的一種把握,錯過機遇,你將會與成功握手后又告別,最終沒有得到。
2.3 善于競爭
在求職與擇業競爭中,應注意期望值是否恰當。在求職面試時情緒一定要輕松自如,要做到善于競爭,還要做到在面試時儀表端莊,舉止得體,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4 正確對待挫折
人們在求職擇業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順境中有自信心不足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遇到挫折后應放下心理包袱,仔細尋找失利的原因,調整好目標,腳踏實地前進,爭取新的機會。挫折是一種鞭策。它對失敗者并不是淘汰和鄙視,相反,促使失敗者振作起來,徹底擺脫“等、靠、要”的就業心態,使自己加快自立自強的轉化過程,成為新時代的開拓者。
2.5 期望值要適度,不要奢談專業對口
在正確認識社會需求與自身競爭條件的基礎上,以社會的需求作為自己求職的第一選擇,適當降低期望值,先求職,有了立身之地,再尋求發展。即使你的專業不對口,但是你的素養和素質都會潛移默化地體現在你成才的過程中,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本科生的可塑性很大,應該靈活地調整專業方向,不要死抱著專業不放。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心理 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B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2)008-088-02
大學生由于沒有經過社會的磨礪,在擇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挫折。以“大學生就業心理”為題名對中國知網2009年1月至今的文獻進行搜索,得到了244篇相關的文獻。鑒于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表現突出,本文就以大學生就業心理方面的研究進行簡要述評。
1 學者們對于大學生就業心理的具體分類看法不一
(1)羅珊和柴穎認為,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有四種重要表現:
怯懦心理:即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認為正確的事,經也不敢表達出來。甚至在面試中也不敢表現自己,答非所問,唯唯諾諾。
自負、自卑心理:自負心理是對自我做出較高評價,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從而對自己期望值比較高,在求職過程中過分挑剔;而自卑心理則是對自我評價較低,認為自己處處不如人,不敢主動在求職過程中推銷自己,表現自己。
挫折和嫉妒心理,妒忌心理是由于在選擇職業過程中發現現實與自己的理想的沖突難以接受,從而產生挫折心理,不愿努力進取;嫉妒心是在競爭中的一種不正當的以極端個人主義為核心的有害心理。
焦慮心理:羅珊和柴穎認為,焦慮是大學生最突出的就業心理問題,多發生在一些特殊學生中(如生理缺陷,家庭貧困等)。焦慮心理使很多大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判斷缺乏自信,表現出對自己的前途極其擔憂,整天患得患失。而李俊青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表現形式的分析與羅珊和柴穎持相同看法。
(2)余磊通過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深入思考和理解,把大學生就業心理的表現形式歸納為五種:焦慮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從眾心理和矛盾心理。其中,余磊與羅珊、柴穎等人對焦慮、自卑心理的描述大致相同。自傲心理、從眾心理和矛盾心理則是余磊首先總結提出的。
自傲心理:余磊認為,自傲心理表現在大學生對自己的能力水平估計過高,認為自己很有才華,高人一等,一味追求“起點高、薪水高、職業高”的職業,他們對就業的期望值過高,選擇職業的時候嚴重脫離實際。
從眾心理:這種心理主要出現在就業時很容易受到社會壓力和群體的影響,從而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盲目跟隨大眾。這種心理容易出現在一些沒有主見,容易動搖的人身上,人云亦云,缺乏個人主見
矛盾心理:余磊認為,矛盾心理大多發生在家庭貧寒的大學生身上,他們迫切希望盡快擺脫貧困,但是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迫使他們接受現實的低收入、低起點的工作。現實與愿望的沖突使他們產生矛盾心理。
(3)趙秀哲借鑒社會學的分類方法,把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概括為五個:焦慮心理、自卑心理、自負心理、依賴心理、功利心理。其中,他對前三種心理形式的分析與其他學者的看法大同小異。
依賴心理:他認為,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依賴心理。這種心理表現在不愿意為自己的理想努力,遇事猶豫不決,常常需要別人幫忙做決定。比如,由于缺乏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去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就依賴父母、親戚、朋友、社會關系幫自己工作。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他們多處于被動的不利位置。
功利心理:一些大學生就業時考慮的首選因素是就業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職業的社會地位、職業能帶來的收入等個人利益,其次才是考慮自己的專業和特長,而祖國的需要往往是不列入考慮范圍的。有這種心理的大學生一心想去經濟發達地區就業,希望能夠從事讓人羨慕和有高收入和職位。
綜上可知,首先,學者們對大學生就業心理的分類方法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形式有如下幾種:焦慮心理、自傲心理、矛盾心理、自負心理、盲從心理、自卑心理、依賴心理、嫉妒心理、怯懦心理、功利心理、觀望心理、逃避心理等。學者們一致認為,這些就業心理從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因此,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需要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其次,學者們的研究就業心理問題的表現形式的角度和方法也各不相同。筆者認為,關于大學生就業心理的分類還可以從大學生能否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入手進行劃分。
2 關于大學生就業心理的成因的綜述
大學生就業心理的形成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分析。筆者認為,雖然針對此問題發表的文章甚多,但是學者們思考分析的角度大致相同,主要是從社會、學校、家庭、個人四個角度分析的。
(1)蔡文伯、馬杰等人認為,由于就業制度改革還處在繼續深化之中,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機制還不健全,如就業制度改革不配套、供需信息不暢、就業公正性不夠等,導致大學生就業心理上的很多誤區,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也產生了巨大沖擊,容易造成大學生的心態失衡,由此產生了各種就業心理問題。
(2)余磊等人認為,學校開設就業心理輔導、就業指導的課程過少,缺乏對學生求職觀、職業道德、成功觀念的指導,這就使得部分畢業生在面臨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下,不知所措,無法正確評價自己,從而產生了一系列的就業心理問題。
(3)姚寧、鄭恒云等人認為家庭教育也會影響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姚寧認為,由于不同家庭的社會背景、職業定位等因素,促使部分大學生在就業時產生了一定的依賴心理。鄭恒云在《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中還認為,父母的價值觀、期望值、家庭經濟情況等都會對畢業生擇業心理產生影響。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期望;心理誤區;調適對策
1 引言
就業不僅是大學生人生中的重要選擇,也是影響全社會、關乎民生的重要問題。對于學生個體來說,就業是成長和成熟的重要轉折點,是機遇更是挑戰。隨著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社會形勢變化快且多樣化,現今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受到來自社會和家庭等多方面壓力,而學生就業期望和現實環境的不一致,使得一些學生極易走入心理誤區。因此高校積極開展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幫助學生做好心理調節,適應新形勢下的就業環境是極其重要的。
2 大學生就業現狀
2.1 影響大學生擇業的因素
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增加,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愈趨嚴峻。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是社會總體需求與畢業生供給不均衡,例如工科社會崗位需求量遠高于理科、文科需求量,技術崗位需求量高于管理、研究崗位。另一方面是畢業生層次的提高,具有碩士和博士學歷的畢業生在逐漸增長,而本科畢業生與之相比不具有競爭力。第三方面則是由于畢業生自身期望與就業形勢不相符,或自身能力素質跟不上企業職位需求等。面對這些多方面就業壓力,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易出現心理錯位和自我認知失調等心理問題。
2.2 大學生就業期望
根據對我所帶年級的調查,大學生在擇業中的期望如下:約80%的學生想在省會城市、一線城市工作,僅20%的學生愿意在二級及以下城市工作;約90%的學生愿意從事本專業相關的工作,僅10%左右的學生愿意從事其他行業或不限行業的工作;約60%的學生意愿到大型國企或業內知名企業工作,僅20%的學生表示對工作單位性質沒有太多要求;在薪酬待遇方面,幾乎所有學生的期望月薪都在2000元以上,且約20%的學生期望月薪在4000元以上。
2.3 擇業中存在的現實矛盾
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多方面的現實矛盾。例如求職中的不公正要求(如性別要求),同類專業設置過多,自身能力有限,專業沒有優勢,就業機會太少,不清楚自己適合干什么,家庭矛盾(家長要求與自身期望不一致),不愿意到西部地區或艱苦地區工作,或戶口不能解決等矛盾。受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大學生在就業環境中偏于理想化,由此造成理想與現實差距較大。
3 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分析
3.1 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狀況
高校大學生在社會同齡群體中,具有高素質,高學歷的優勢。目前高校畢業生主要為90后,從社會環境及家庭成長環境來說,當前大學畢業生普遍存在缺乏實踐經驗、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心理期望過高等問題,而他們習慣把擇業困難的原因歸為外因,而不從自身找原因,這樣的求職心態致使眾多學生在擇業過程中處于被動局面,總希望需求單位能滿足自己各方面需求,由此則增加了自身就業的難度。由于缺乏人生閱歷和社會經驗,學生對于社會形勢、行業發展狀況、就業前景等認識不夠,在擇業過程中容易產生迷茫或從眾心理。另外還有部分學生受家庭因素的影響,在擇業過程中過分依賴父母的建議,缺少自主性。
3.2 心理誤區分析
大學生常見的就業心理問題可分為兩類,即自我認知失調和心理定位錯位。
自我認知失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焦慮心理,由于缺乏必要的社會經驗、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心理不夠成熟,很多學生對現實和未來表現出困惑、迷茫、憂慮、焦躁等情緒;二是攀比心理,由于專業不同和學生自身素質的差別,學生簽約單位在待遇、區域等方面存在差距,同學之間容易相互比較而導致心理失衡;三是自卑心理,有的學生對自我認識不夠,自我評價過低,不能正視自身的能力和優點,擔心自己適應不了崗位需求;四是矛盾心理,在面臨多項選擇的時候,學生易產生迷茫和矛盾的心理;五是挫折心理,有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較差,在初次求職失敗后極易產生強烈的挫折心理。
心理定位錯位主要表現在盲目從眾,缺乏主動性等。有很多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盲目從眾,追逐熱門,而忽視了自身條件與職業特點和崗位需求的符合性;還有一些學生缺少主動求職的積極性,表現為只在企業來校招聘時去應聘,而不去主動尋求求職途徑。
4 心理調適對策探討
幫助大學生做好就業心理調適,避免學生走入心理誤區要從加強就業指導,創新教育模式,拓展教育空間,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競爭力,正確認識自己,認清就業現實等多方面來實施。
4.1 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高校應從學生大一進校開始,引導他們做好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理想,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學習方式和成長過程,把就業工作貫穿到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涯。職業生涯規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分析自身的能力優勢和性格特點,還能幫助學生盡早確定求職目標,避免在擇業過程中出現選擇迷茫、盲目從眾等心理。同時可利用課程為學生詳細介紹有關服務西部、基層就業、自主創業、考研、留學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獲取更多的信息,以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決定。
4.2 加強就業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詢
學校可針對畢業生開展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詢工作,對大學生在就業中出現的常見心理問題給予分析及調適指導,并加強對學生就業風險意識的培養,增強學生的抗壓能力;對于求職受挫的學生,給予積極暗示和鼓勵,幫助學生排解就業中產生的不良情緒。
4.3 拓展教育空間,提升學生素質
重視社會實習和社團活動,學校可針對應屆畢業生拓展素質教育空間,通過開展多項素質拓展訓練、職業技能大賽等活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比如采用模擬求職活動、與企業聯合培養實習等方式增強學生的社會經驗、增強人際交往能力的訓練等,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4.4 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對于就業期望過高的問題,需引導學生根據現實環境調整期望值,拓寬就業方向。尤其對于就業困難的學生應引導其適當降低期望值,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就業競爭,形成先就業求生存,后擇業謀發展的正確認識。同時也要積極利用國家出臺的就業政策和具體措施,在就業過程中注意個人的人力資本積累,以便尋求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
參考文獻:
[1]孫鑫.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分析及對策[J].現代閱讀,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