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數學問題論文

數學問題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數學問題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數學問題論文

數學問題論文范文第1篇

一、預設問題要有“障礙”,防止“滑過現象”產生

“滑過現象”源自于英國學者EdardBeBono關于思維訓練中“注意滑過”的一個形象比喻。他說:當我們驅車從A地到B地欣賞美景時,往往由于車速太快,忽略了途中更美的風景C;由A地到B地的路越順暢,C地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課堂教學也是如此,如果教師將教學任務設計得面面俱到、自然流暢,問題坡度太小,沒有給學生留下跨越“障礙”的空間,學生無需要多少時間即可一蹴而就,就會使許多有價值的內容在不經意間滑過。在浙教版數學八年級(下)《三角形中位線》合作學習中有一個問題:將一張三角形紙片剪成一個三角形和梯形,如果要求剪得的三角形和梯形拼成平行四邊形,應當怎樣剪?對于這個問題,一教師預設了三個小問題來引導學生:

(1)、像圖1那樣剪,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嗎?

(2)、像圖2那樣剪,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嗎?

(3)、怎樣剪才能拼成平行四邊形呢?

SHAPE\*MERGEFORMAT

教師預設的前兩個問題,的確能很好地為第(3)問做好鋪墊,是不錯的引導;但是由于教師問題設計過于詳盡、順暢,沒有給學生留下“障礙”,學生輕而易舉地回答出第(1)、(2)問,第(3)學生短暫思考就回答出來,這個問題便顯得沒有挑戰性,探究價值就“一滑而過”,這對提升學生的思維層次沒有益處。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先不給出任何預設的小問題,就讓學生先動腦動手畫,再讓學生動手剪。在大部分學生沒有結果的情況下給出預設第(1)問。這樣整個問題的處理上坡度不會太小,學生能經歷一個相對完整的思考過程,也把握了時機,在知識的關鍵處、疑難處預設有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數學教學過程應當將學生主體的“做數學”擺在突出的位置。教師對一些關鍵問題、關鍵環節且慢“說破”,留下“更美的風景C”讓學生“欣賞”,使其在探索、思考問題的體驗中提升思維和激發興趣,這是防止“滑過現象”的基本策略。教師的教學智慧不是體現在“先知于學生、勝學生一籌”上,而是體現在“與學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學生”。“說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師的手里,但取決于學生的需要,所謂“教不越位,學要到位”就是這個道理。

二、預設問題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理論

研究表明,知識處于“最近發展區”時,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在預設問題時,不考慮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認知發展水平和思維發展水平,預設的問題坡度太大,超出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過于復雜,從頭到尾受益的學生寥寥無幾,提問也只能流于形式、走過場,結果多數情況下教師自問自答。比如說某教師在上浙教版八年級(下)數學《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三課時——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先要求學生用已經學過的配方法解兩個方程:x2+15=10x;3x2-12x=6,在學生解完這兩個方程后,教師說:大家能用配方法來解關于x的方程ax2+bx+c=0嗎?結果全班基本沒有人解出。教師原本想用配方法解系數為常數的一元二次方程來作為解系數為字母的一元二次方程作一個鋪墊,但由于教師沒有充分考慮到解方程ax2+bx+c=0的復雜性,也沒有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大大超出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因而沒有為解方程ax2+bx+c=0預設引導性的問題,最后教師不得不自己一步一步講解。

一堂課中多有幾個這樣的問題,學生就對這節課失去了信心和興趣,多有幾節這樣的課,學生就對這門學科失去了信心和興趣,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有經驗的教師在預設問題時,能把預設問題控制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一教師在上浙教版七年級(下)數學《分式方程》時,在上課導入時這樣預設四個解方程的題目:

(1)3x-2=2x+3;(2)(3);(4)

聽課的很多老師當時就在嘀咕:在學生連分式方程的概念還沒有了解教師就給出了分式方程讓學生解,這樣做不恰當。其實,事實說明,這位教師這樣預設問題問題,恰恰把握住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在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礎上很容易就解出了第(1)、(2)小題。學生在解第(3)小題時,有的湊出了答案,有很多學生就是兩邊乘了x解出了方程。其實學生解第(2)小題時利用了去分母解了方程,這無形就為解第(3)小題作好了鋪墊,學生只要在理解“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就能利用去分母解第(3)小題。教師就是抓住了這點,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學習過程就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

三、預設問題要避免低級庸俗,應具有啟發引導性

在新課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改革的浪潮下,有的教師為了體現啟發式原則,達到一種雙邊互動充分、課堂氣氛熱烈的效果,經常大量設問,于是不由自主地提一些不疼不癢的問題。例如:一教師在講“雉兔同籠”問題時,提出“雉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什么?”“雉有幾只腳幾只頭?”“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的意識是什么?”這樣一些不是問題的問題,還有“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等問題。這種問題缺少啟發性,難以引起學生深層次的思考,是不相信學生的能力及其主觀能動性,是對學生主體性和創造性的漠視。“有疑而問”本是天經地義,但這種淺顯的問題,往往問而無疑,學生對答如流,表面上互動得轟轟烈烈。但實際效果如何呢?學生從這些問題中得到了什么呢?這種設問除了在形式上給人一種熱鬧的感覺外,沒有什么教學價值。除此,有些教師預設問題太庸俗。一教師在介紹圓柱和圓錐的三視圖畫法后,他給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誰能畫出人的三視圖,就畫我們的校長?”結果一學生在黑板上畫了三個橢圓,引得全般哄堂大笑。這樣的問題令人啼笑皆非,庸俗及至。

有經驗的老師設問能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牽一發而動全身,提出的問題恰當、對學生數學思維有適度啟發,能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索,經歷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維的基本過程,切實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一教師在講三角形三邊關系時,讓學生帶好長度分別為3cm、4cm、7cm、10cm的小木條,預設以下個問題讓學生分小組后思考討論:(1)能拼成幾個三角形,三角形的邊長分別是什么?(2)哪三根不能拼成三角形?這三根的長度都有什么關系?(3)三根木條符合什么要求才能拼成三角形?教師層層設問、逐步推進,充分突出學生“做數學”的同時,啟發引導了學生主動發現三角形三邊的關系,而不是簡單的讓學生記憶“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任意兩邊小于第三邊”的定理。

很多教師不研究教材內容,不分析知識與問題之間的關聯,預設的問題單一且不能揭示知識發生過程。一教師在上浙教版七年級(下)數學《二元一次方程組》中,在探求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的教學環節時,教師是說:這個方程組的解是什么呢?我們利用一個表格來探求。

接著學生就填寫表格,找出了解。筆者卻要反問:用表格來探求方程組的解,為什么表格中x只列舉20、21、22、23、24呢?教師沒有預設其他問題,這就沒有把握探求方程組的解的內在規律,沒有正確引導學生探求方程組的解。

其實,初中生好奇心強,喜歡刨根問底。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維活動開始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他們的思維活動越來越具有獨創性,并試圖解決問題。高明的教師會利用這一心理特征,在預設的問題往往循循善誘、層層設疑、步步為營、節節出新,最后水到渠成,讓人恍然大悟,造成學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狀態,使大腦皮層出現“優勢興奮中心”,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例如,一教師在教學“圓的定義”時,問學生:“車輪是什么形狀?”同學們都會回答:“這還用問,當然是圓的。”接著問:“為什么要造成圓形?難道不能造成別的形狀,比如說三角形、四邊形……”同學們就會興奮起來,紛紛說:“不能!這樣的輪子無法滾動。”教師接著再問:“那就造成鴨蛋的形狀吧!行嗎?”學生開始感覺茫然,繼而大笑起來:“若是這樣,車子會忽高忽低的。”教師繼續追問:“為什么造成圓形不會忽高忽低呢?”學生又一次活躍起來,紛紛議論,最終找到了答案“因為原形車輪上的點到軸心的距離處處相等!”這樣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圓的定義。教師在講圓的定義時,根據學生身邊的生活實例,預設了四個逐步推進的問題,學生生成圓的定義非常自然且記憶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余味無窮。

新課程改革提出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預設有效的數學問題便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教師教學環節中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互動教學”的必要措施。當然,數學課堂教學中預設有效提問時要注意的不只是以上四個方面。比如說,預設有效問題應當在何處何時用何種方式何種方法進行預設,這些都是數學教師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筆者認為教師預設的問題必須和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思維發展水平相一致;必須要吸引學生,用問題驅動學生在互動中的生成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必須啟發引導學生“做數學”,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發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數學問題論文范文第2篇

1.中小學生數學能力的結構及其培養 

2.小學生數學能力測試量表的編制及信效度檢驗 

3.小學生數學學習觀:結構與特點的研究 

4.小學生數學學習策略的運用與發展特點  

5.小學生數學學習態度的調查研究 

6.小學生數學能力評價框架的建構 

7.民族地區小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調查研究 

8.小學生數學學習觀調查研究  

9.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  

10.小學生數學能力培養的實踐與思考

11.中小學生數學知識觀的調查研究 

12.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13.文本表述和結構對小學生數學應用題表征的影響 

14.中小學生數學能力結構研究述評  

15.農村小學生數學學習焦慮狀況的調查分析 

16.第一學段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17.海南省小學生數學能力基礎水平調查 

18.中國不同地區小學生數學能力發展水平差異研究

19.農村小學生數學學習情況的現狀與對策 

20.小學生數學思維特點的研究 

21.小學生數學觀、數學學習策略與學業成績的關系研究 

22.培養小學生數學自我效能感的實驗研究 

23.教師數學教學知識對小學生數學學業成績的影響 

24.小學生數學能力系統干預效果評價 

25.小學生數學素養評價方案的研究

26.小學生數學學習自信心調查研究  

27.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效率 

28.小學生數學能力結構探討  

29.小學生數學學業情緒發展特征及原因分析 

30.問題表征、工作記憶對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的影響

31.小學生數學個性化學習方式研究綜述 

32.新課程對小學生數學能力影響的延遲效應 

33.淺談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34.小學生數學能力要素與評價調查分析 

35.論小學生數學隱性學力的提升 

36.淺談小學生數學興趣與基礎學力培養 

37.小學生數學自我效能、自我概念與數學成績關系的研究 

38.試論培養小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39.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有效策略 

40.從中美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多元表征看數學教學

41.小學生數學基本能力測試量表在貴州省的應用分析 

42.黑龍江省小學生數學能力測試量表及常模的制訂 

43.小學生數學解決問題中自我監控能力的調查與研究 

44.淺析優化與提高小學生數學綜合素質的途徑——以人教版五年級小學數學為例 

45.小學生數學思維特點的研究 

46.小學生數學表述能力的迷失與重建 

47.新時期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研究

48.運動干預對數學學習困難小學生執行功能影響的實驗研究

49.中美四年級小學生數學學習的比較研究 

50.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51.小學生數學能力測試的應用研究 

52.外部表征、工作記憶對小學生數學應用題解決的影響

53.武漢市與江蘇、海南兩地城市小學生數學能力發展水平比較研究

54.我國中小學生數學觀現狀調查及其成因分析 

55.關于中小學生數學學習質量內涵的討論  

56.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57.教師教學思維對小學生數學概念理解的影響研究

58.小學生數學能力的因素分析 

59.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淺談 

60.中小學生的智力、學習態度與其數學學業成就的相關性研究

61.小學生數學思維品質現狀及對策——以YC市YF小學六年級為例

62.農村4-6年級小學生數學自我概念的個體差異研究

63.西北農村地區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調查

64.3~6年級小學生數學能力水平及發展:一個矩陣設計研究的實例 

65.論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66.3·3·3認知策略訓練對小學生數學能力影響的研究

67.培養小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方法與實踐 

68.淺談小學生數學思維啟發方法 

69.小學生數學學習情感評價的研究  

70.小學生數學學習困難的原因及教學對策  

71.小學生數學意識形成的研究  

72.《中小學生數學能力心理學》評介 

73.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淺談小學生數學課堂評價

74.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策略的教學  

75.中日兩國小學生數學學力的比較研究 

76.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審題能力 

77.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 

78.實踐性知識視野下小學生數學學習方式探析 

79.基于小學生數學能力培養的幾點思考

80.問題結構呈現與小學生數學能力培養的研究

81.小學生數學應用題解題水平影響因素的研究——視空間能力、認知方式及表征方式的影響

82.元認知在畫圖表征策略和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中的中介作用 

83.分析小學生數學錯誤的合理性——以“萬以內加法豎式”中的錯誤分析為例 

84.小學生數學能力發展水平影響因素分析

85.對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思考 

86.河南地區小學生數學學習策略水平的調查研究 

87.小學生數學素質的國際比較研究及其啟示 

88.淺議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

89.芻議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90.淺談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 

91.小學生數學基本能力測試量表的貴州常模制訂  

92.小學生數學學習焦慮與數學能力的相關研究 

93.小學生數學錯誤的類型及對策  

94.小學生創造性數學問題提出能力的發展研究  

95.小學生的教師期望、數學作業情緒與數學成績的關系研究  

96.小學生數學學習力:一種基于發散性思維的理解與詮釋

97.小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研究 

98.規范數學語言 發展思辨能力——例談小學生數學語言思辨能力的培養 

99.小學生數學學習情況調研及其啟示 

100.關于農村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培養的研究  

101.雙語雙文教學促進小學生數學能力發展的研究

102.淺談提高小學生數學課堂參與度的有效策略 

103.視空間工作記憶和非言語流體智力在小學生數學問題解題中的作用 

104.小學生數學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的構建 

105.小學生數學閱讀的缺位及其指導策略 

106.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培養的實踐探索

107.小學生數學計算策略教學  

108.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109.我國小學生數學基本能力測試研究文獻現狀述評 

110.試論如何培養與提高小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111.貴州省小學生數學基本能力現狀研究 

112.關于提高小學生數學素質的方法 

113.小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原始知識例釋

數學問題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數學素質;意識;心理素質;交流能力

一、引言

21世紀是一個有著更多的機會和挑戰的世紀,要使我們的學生從小適應職業周期縮短,節奏加快,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數學將成為整個人未來發展的有力工具。

何謂數學素質?有人認為:數學素質實質是使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層次的數學知識,建立不同水平的數學意識,具有不同程度的解決問題和邏輯推理與信息交流的能力,并形成堅定、自信的意志品格。還有人說:數學素質是一個社會化了的人或社會成熟的個性在數方面的特點和基礎,它無疑是在人的先天稟賦的基礎上,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組織要素,結構及質量水平中的數學素質,主要是在數學教育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素。通俗來講,一個人的數學素質好,與說一個人有數學頭腦的意思差不多,歸根到底是指他能從數學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培養學生怎樣的數學素質?怎樣來培養這些數學素質?正是我們作為教育者要探討的內容。

二、數學素質及培養

本著上述的理念,我認為,21世紀學生的數學素質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定量化和定量思維的數學意識

數學意識是指用數學的觀念和態度去觀察解釋和表示事物的數量關系、空間形式和數據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識和良好數感。北師大嚴士健教授曾談到“雖然我國的數學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至今數學并沒有真正融入我們的文化傳統,人們的數學意識一般還相當淡薄。”這一問題對我們數學教育工作者來說應認真反思。

針對以上現狀,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并將其貫穿于整個數學教育的過程,按照“問題情景——數學建模——解釋與應用”的模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現實生活和實踐中的數學問題,并用數學式思維解決實際問題。

2.培養數學的推理意識

所謂推理意識是指推理與講理的自覺意識,即遇到問題時自覺推測,并做到落筆有據,言之有理。推理意識包括歸納推理、類比推理在內的合理推理(似真推理)與演繹推理(論證推理)。演繹推理是一種必然性推理,它的結論絕對可靠,合情推理則往往是從經驗事實中找出普通特征,或從類比中啟發出新的認識。數學教學中,邏輯、思維、推理與猜測總是相互伴隨。

3.培養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數學源于現實,寓于現實,并用于現實。數學教學的大眾化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解決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數學問題能力和可以用數學解決的其它問題。簡言之,就是運用“數學化”的思維習慣去描述、分析、解決問題。

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不是一張白紙,他們有著豐富的日常生活體驗和現實知識積累。這其中包含大量的數學活動經驗和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生活環境、家庭教育,從而導致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策略。我們的小學生有扎實的數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但是,缺乏數學與社會、數學與實際的聯系。學生認為數學就是計算,不知道購物時可以運用四則混合運算;更沒想到生活中可以用數學知識來解決最優化問題等等。

數學“應用”改革勢在必行,人為的應用題己不能適應培養應用意識的需要。數學課堂要注入新的生命力。要引導學生通過小課題(如購物問題、租車中的數學問題、互贈節日禮品、操場之謎等)學習和實踐活動,來認識日常生活中的數學,體驗數學的作用,同時培養學生用數學去描述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培養良好的數學心理素質

數學,其獨特的科學價值與文化價值對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心理素質具有潛在的陶冶作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和情感體驗兩個方面。具體內容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愛國主義、愛科學的教育。

(2)學生對數學、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和動機。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對數學學習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等。

(3)學習數學的態度和習慣。包括:探索創新、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與實事求是態度及習慣。

這些數學心理素質的培養不可能在某一節課或設一節訓練課來完成,而應在長期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數學的教學內容、數學的實際應用、數學的學習活動、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等教學因素,在不斷的滲透、引導、啟迪中形成。

三、結論

數學素質歸根到底是一種文化素質,數學教育也就是一種文化素質的教育。數學素質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師應將數學素質的上述五個方面看成有機整體,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認真的“看”,培養自學能力;讓學生自信的“說”,培養表達能力;讓學生大膽的“猜”,培養創新能力;讓學生活潑的“動”,培養操作能力;讓學生勇敢的“表現”,培養探索能力,有意識地、潛移默化地進行綜合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參考文獻:

(1)田萬海主編《數學教育學》浙江教育出版社

數學問題論文范文第4篇

初中數學 應用能力 綜合培養

【論文摘要】

在數學新課程理念下,強調了數學教學來自于生活,要注重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數學知識要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把課堂上的知識有效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如何提高初中生數學應用能力是當務之急,本文將簡單的為大家介紹一下。

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一門學科,它是表達人類思維,反映人們積極進取的意志、縝密周詳的推理及對完美境界的追求。它有邏輯、直觀、分析、推理、共性和個性等基本要素。雖然不同的傳統學派可以強調不同的側面,然而正是這些互相對立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們綜合起來的努力,才構成了數學真正的生命力、可用性和它的崇高價值。我們要突出數學的應用能力,讓學生全面發展。

一、提高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重要性

數學,作為人類思維的表達形式,反映了人們積極進取的意志、縝密周詳的推理及對完美境界的追求。它的基本要素是:邏輯觀、分析和推理、共性和個性。雖然不同的傳統學派可以強調不同的側面,然而正是這些互相對立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們綜合起來的努力,才構成了數學科學的生命力、可用性和它的崇高價值。

(1)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強調最多的是定義的解釋,定理的證明和命題的推導,沒有從生活經驗中去好好領悟數學的需要,所以不難想象,學生對數學內在的真正作用是存在著很大疑惑的。純粹培養初中生的數學能力和修養是不夠的,要從更加廣闊的意義上去培養初中生“用”數學的意識。隨著時代的迅速發展,需要高素質的人才,把學到的豐富的理論知識學以致用,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發展的需要,我們學習的目的就是用它去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因此增強初中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是關鍵。

(2)數學知識的實用性

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大大推進了應用數學與數學應用的發展,已經慢慢涉及到人們的生活中,就拿計算機來說,它的理論模型之父圖靈就是應用抽象分析方法首先闡明計算本質的一位數學家,圖靈仔細地觀察發現,一個人進行筆算時總是把一些符號寫在紙上,當計算中出現不同的特殊符號時,就改變作計算的動作。而計算者工作時用的是鉛筆還是鋼筆,用的紙是有行的、無行的或方格紙等,這些都與計算過程的實質無關。圖靈在分析計算過程時,正是對過程中一切無關因素加以舍棄,對過程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才發現了計算的本質,這樣才導致后來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計算機的不斷發展更是體現了數學知識的廣泛性,并且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物理學、化學等領域也都用到了數學知識,這對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深遠影響,

二、提高數學應用能力的措施

(1)設計教學方案

首先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從傳統的以老師為中心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中改變過來,不要老師講什么學生就聽什么,死記硬背,這樣在教學情境中,學生就會不知不覺的養成了不動腦、不動手、不愛看書,過分依賴老師的被動學習習慣。老師可以對教材經心安排下,很好的設計一下教學課堂,讓學生們一開始就能進入創新思維的狀態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老師可以精心選取實際的生活案例,讓學生們通過想辦法,相互之間討論做比較,增強學生們追求新知識的渴望心理。一些和課本內容相關的案例,做到要有重點、抓住關鍵、突破難點,能夠克服教學中的盲目性,培養學生的創意意識和實踐能力。

(2)數學活動課

“手腦并用,做學合一”,老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帶著學生積極參加一些寫調查、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積累相關經驗。比如在學習解直角三角形一課后,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們設想,根據今天上課學習到的知識怎樣去測量山高、河寬、以及聯想一下步聚。再比如學習完“垂線段最短”定理后,老師可以讓學生們在上體育活動課的時候,根據自己的跳遠米度,用垂線段最短定理來測出自己的跳遠成績。讓學生在課堂與現實中尋求解決的答案,在實踐中應用,可以說是一舉兩得。在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知道,其實在生活中數學的應用無處不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把習題生活化

老師可以設計一些貼近生活的習題,強化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如在學習直角坐標系時,可以把當地區域的地圖放在課堂上,讓學生建立平面的直角坐標系,然后再寫出本地區有關部門的位置,最后坐標確定有關部門的準確位置,把生活中的知識融于課堂中。數學來源于生活,教師要積極的創造條件,在教學中為學生創造生動有趣的情境來幫助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4)建模訓練

建立適當的數學模型,是利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前提。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是運用數學能力的關鍵一步。在解應用題時,特別是解綜合性比較強的應用題的過程,實其際上也就是建構一個數學模型的過程。在教學中,老師可以對選編的一些實際問題(如利息、股票、利潤、保險等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為數學模型,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通過建模訓練,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中的定義、概念、定理、公式等都是從現實世界中經過逐步抽象、概括而得到的數學模型,與現實世界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并且可以反過來應用于現實世界解決各類實際問題。

數學問題論文范文第5篇

問題本身是否具有價值,這是關系到教學成敗的主要因素。只有富有價值性的問題,才能讓學生通過探究來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學到知識、掌握技能。相反問題沒有價值性,學生的探究就會流于形式,學生并不能掌握相應的知識與技能。因此,要有效運用提問首先就必須要重視問題本身的設計,使問題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與價值性,這樣數學教學才能取得成功。

(一)有明確的指向性也就是說問題要具有一定的針對性與目標性,我們在設計問題之初就要明確學生通過這個問題的探究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結果,這樣才能提高問題的價值性。為此在設計問題時我們既要了解學生的基本學情,又要對教學內容深入了解,設計有明確指向性的問題,以引導學生朝著特定的教學目標來展開探究。

(二)問題要難易適中問題過于復雜,超出小學生的知識視野與思維范疇,學生通過探究無法解決,這樣就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與信心,甚至會讓學生喪失數學學習興趣。相反問題過于簡單,又不會引起學生的重視,這樣的探究都是徒勞的。問題要難易適中,要基于學生的現實水平,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要讓學生能夠運用所學通過獨立思考與思維來解決。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同時也可以讓學生享受探究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讓學生愛上數學探究。

(三)問題要具開放性新課改倡導開放式教學。在設計數學問題時我們也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要為學生設計更多富有開放性的問題。開放性問題與條件完善、答案唯一的封閉式問題相對,具有條件不完善或條件的不唯一。這樣的問題更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充分調用已有的知識儲備來展開富有個性與創造的探究性活動,從而引導學生展開富有創造性的學習。這樣既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與掌握,同時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創造性思維。

二、把握好提問的時機

提問并不是無目的地無序提問,而是要講究提問的時機,只有在最恰當的時機提出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不分時機,隨意發問,那么就容易讓學生疲于解決,而使學生陷入機械解決之中,不利于學生興趣的激發與教學效果的提高。

(一)學生注意力分散時小學生年齡小,以無意注意為主,很難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上。時間一長,學生就會出現精力不集中,注意渙散的現象,做小動作、小聲說話等,做一些與教學無關的舉動。在這種時候如果由教師指出不僅不會起到集中學生注意力的效果,相反還會打斷正常的教學思路與進程。而此時提出一個富有趣味性與挑戰性的問題,更能引起學生的關注,激起小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因此,在教學中當學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時,我們要學會運用問題的懸念性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不斷激起學生參與的熱情與動力。

(二)在知識的重難點處數學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在某一節、某一模塊中有著知識點處于最核心的地位,是學習某塊內容的關鍵,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重點。而難點則是學生理解起來具有一定難度的知識點。不管是重點還是難點這是我們教學的重點。只有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才能達成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了引發學生的關注,誘發學生的探究,我們可以在這些知識的重難點處設問,以此來讓學生通過自我探究而達到透徹理解與牢固掌握的效果。

(三)學生思維受阻時學生的認知活動本身就是一個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尤其是小學生正處于認知的初級階段,數學基礎知識薄弱、生活閱歷有限,他們在學習這些抽象而深奧的數學時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阻礙思維活動。此時我們可以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來啟迪學生,讓學生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新切入點,從而使學生的探究活動得以正常開展。

三、提出形式的豐富性

長期單一地呈現問題,這不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會讓學生感受到教學的枯燥無味,而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探究動力。在提出問題時我們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特點,通過豐富的形式來展現問題,這樣更能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與藝術性,更能起到激發學生興趣、誘發學生探究的效果。

(一)用故事呈現故事是小學生所普遍喜愛的,將問題寓于幽默而生動的故事中,更能引發學生的關注。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利用學生愛聽故事、講故事的天性來收集與創編更多學生所喜愛的故事,寓枯燥的問題于生動故事中,讓學生在聽故事的愉悅氛圍與輕松狀態下順勢進入問題的探究。

(二)用游戲呈現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愛游戲。將游戲與教學結合起來,在教學改革進程上邁出了成功的一大步,可以真正實現寓教于樂,讓學生在快樂的游戲中來學習新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韶山市| 陆良县| 云浮市| 沾化县| 阿拉善右旗| 盖州市| 武宣县| 和政县| 保康县| 广元市| 新竹县| 通许县| 榆中县| 黄大仙区| 行唐县| 龙岩市| 贵定县| 承德市| 苏州市| 岳池县| 淳化县| 锦屏县| 陇川县| 长寿区| 永定县| 平邑县| 龙游县| 吉安县| 美姑县| 三原县| 宜都市| 枣阳市| 巴林右旗| 沈阳市| 密山市| 新巴尔虎左旗| 克山县| 寿阳县| 花莲县| 砚山县| 叙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