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音樂文化論文

音樂文化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音樂文化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音樂文化論文

音樂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一)音樂人才培養方面在當時那一特殊歷史發展的國與國建交時期,蘇俄音樂對我國音樂影響最為深刻。自當時1898年中東鐵路運營以后,沙俄有大批人口移民到了我國東北,那一時期東北人口中有不少俄羅斯人??梢哉f,對于俄羅斯人而言,他們非??釔鬯囆g,不僅建立了大量各類俱樂部,同時也興建創辦了許多音樂學院,為那一時期的中國增添了不少異域文化風情。最重要的是,西洋音樂在當時廣為流傳,也間接的為國家培養了一批音樂人才。比如,在1927年成立了國立音樂學府,學府內由大批俄僑任教。一直到1947年,其學府內的教授級俄籍人數多達38人??梢哉f,這些俄僑音樂家不僅為我國那一時期的音樂文化教育植入了較為先進的音樂教育思想觀念,同時在不少俄僑任教的帶動下,當時國內音樂學院的學生演奏技巧水平與音樂綜合素質都提升了一大截。在華工作期間,諸如扎哈羅夫等俄僑任教先后為我國培養除了賀綠汀、蕭淑嫻等當時著名音樂家,并為近代鋼琴專業學科教育發展帶來了卓越貢獻。

(二)音樂創作風格方面二十世紀中葉,國內的音樂學府不僅聘用了大量俄僑音樂家來國任教,同時還加強了國與國之間的音樂學府文化交流活動實行,外派人員到俄羅斯地方音樂學府深造留學。自1952年以后,我國上海音樂學院不少人都被派往到蘇俄留學,包括上海音樂學院的林應榮、徐宜、吳菲菲等人赴俄深造。這些人深造留學歸來,均成為了著名的音樂家,同時這些音樂藝術家的教學理念與作品創作風格都明顯帶有著濃厚的蘇俄音樂風采。比如當時我國著名的音樂理論家、作曲家兼指揮家吳祖強也深受其蘇俄音樂教育文化影響,在1953年赴蘇俄財科夫斯基音樂學院予以深造學習。自其1958年學業有成歸來后到中央音樂學院任職多年,先后在管弦樂、舞劇、大合唱、獨奏曲等多種音樂體裁形制及音樂作品方面獲得盛譽,諸如舞劇《魚美人》、《紅色娘子軍》,以及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等作品都為國家民族樂器音樂文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另外,諸如夏之秋、黃曉和等近代知名音樂家的作品也能透露出明顯的蘇俄音樂色彩??傊?,那一歷史時期下,國內有不少音樂藝術家精曉西洋音樂,對中西音樂文化的融合與交流帶來了重要促進作用。

二、蘇俄音樂對中國大眾音樂的主要影響

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蘇俄音樂理論與實踐和國家那一時期改革血拼發展階段的時代呼聲兩相呼應,形成了一種左翼文化藝術文化思潮。在當時,許多老電影中的插曲被人們深刻認知,比如《漁光曲》,由任光作曲,并在當時莫斯科電影節享獲“榮譽獎”。步入20世紀五十年代后,由蘇俄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創作出的《第十一交響曲》也廣為人們知曉。其作品的產生,對我國交響曲創作帶來了深遠影響。其中不少音樂藝術學者結合人民英雄紀念碑作為其革命題材選題材料,用以創作出了多樂章的交響樂。再比如20世紀的國內不少大都市,像華爾茲、探戈等多種藝術社交舞的流行,都為我國那一時期的社會文化生活帶來了不少文藝樂趣。

三、蘇俄音樂對中國音樂教育的主要影響

蘇俄對孩子的音樂啟蒙教育在國際上的音樂教育建設方面都可以說是典范。他們并不一味主張孩子能夠在未來成為音樂家或作曲家,而是真切希望這些兒童能夠提高音樂素養和通過音樂來陶冶情操,強調的是在玩樂中學習,學習中玩樂。受此教育理念影響,自中東鐵路運營以后,不少俄僑來華任教工作。特別是在十月革命之后,我國東北一帶、新疆、上海等地都涌入了不少俄國外來人口。其中,不少任職俄僑的到來,不僅將音樂文化理念與教學方法植入了我國音樂教育體系中,同時在國內音樂學院創辦方面也出了不少力,并且教導出了不少音樂人才。如在上海音樂學院任職的鋼筋系主任鄭曙星教授,其師從著名鋼琴家格爾施戈琳娜。

總之,那段時期里,不少蘇俄音樂學者來華任教,為我國音樂學院辦學與人才培養等作出了重要貢獻,其教育理念對我國那一時期的音樂學者深有影響,潛移默化的提升了其音樂素養。

四、結語

音樂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音樂贊助人西方音樂文化

當我們審視西方音樂歷史的時候,通常會以音樂創作史作為基本視角,而往往忽略了音樂贊助人制度等與創作史同步同行的社會音樂文化環境。但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學界開始對這一問題投入了更多的關注目光,如美國音樂學家帕里斯卡(ClaudeV.Palisca,1921-2001)在《美國音樂學的跨學科傾向》一文中,強調了音樂贊助人制度的作用及研究意義:“音樂學家很有理由進行對保護人制度的研究……保護人的個人趣味無疑促進了某些風格、手段和體裁的發展。關于受到贊助的音樂家的數量和質量,可以得到的樂器,以及音樂演奏的地點等信息,可以告訴我們很多樂譜上所不能揭示的東西。除了這些與音樂有關的事情,對保護人制度的研究有助于提供一幅當地生活與文化的生動畫卷,有時甚至還啟發歷史學家對統治者的政治活動、教育、消遣和出游的動機的認識?!雹僖蚨?,本著這一思路,筆者將通過對古羅馬到古典主義時期歷史進程中音樂贊助人制度的概括性描述,來力圖進一步印證它與音樂體裁的發展、作曲家的創作以及寫作技法的革新之間的內在聯系。

究其歷史,音樂贊助人制度可謂由來已久。早在古羅馬時期,當音樂作為一種供王公貴族們享受的娛樂品而被藝奴表演時,贊助人制度便已悄然“興起”了。第一位音樂贊助人可被認為是尼祿——一位酷愛聲樂表演的古羅馬皇帝,他推崇音樂并定期舉辦以音樂比賽為中心的“神圣節日”競技會(如公元60年和公元86年,他分別在羅馬、多米提安舉辦的音樂比賽),帶動了古羅馬音樂的發展。公元476年,羅馬帝國滅亡后,西方世界步入了中世紀。從這一時期開始,基督教成為了深刻影響著西方人道德觀念、行為系統和價值準則的文化中心,而附屬于宗教禮拜儀式的基督教音樂幾乎成為音樂藝術的唯一“主宰”。這時,教皇被看作是音樂藝術的主要贊助人,音樂家們均供職于各地教堂,應約寫作各種類型的宗教音樂,奧爾加農、第斯康特、經文歌等復調音樂類型就是在此時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中世紀時期,西方的封建貴族特別是騎士階層孕育了世俗游吟詩人的音樂藝術。法國南部的阿奎丹公爵、威廉九世和英王理查作為熱愛游吟歌曲的贊助人,扶植了大批才華橫溢的游吟詩人。在他們的庇護下,世俗音樂在這里悄然于宗教音樂的夾縫中頑強生存了下來。

文藝復興時期,隨著宮廷文化的興起,王侯貴族躍升為西方音樂的另一重要贊助人。音樂家們或服務于宮廷或任職于教堂,遵照贊助人的意愿進行創作和表演。在這一時期,作曲家們寫作了大量的宗教音樂(如經文歌、彌撒曲)及世俗音樂作品(如牧歌、歌謠曲)。在西方各國的贊助人中,意大利的贊助人(包括佛羅倫薩的梅迪契家族、米蘭的斯福爾扎家族、費拉拉的埃斯特家族、曼圖亞的貢扎加家族等)恐怕是最為慷慨的了。他們不惜重金從法國、荷蘭等地請來了富于才華的音樂家任職于意大利各城市。如斯福爾扎家族就在1474年前后聘請了18位室內樂樂手和22位唱詩班歌手,若斯坎等多位作曲家就曾受聘于此。意大利的“慷慨之舉”換來的是其在音樂藝術上的繁盛及顯著地位。

巴洛克時期,意大利成為西方音樂的中心。1600年,歌劇于意大利誕生,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音樂事件是意大利的有識之士為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藝術而促成的。出身于古老銀行家族的佛羅倫薩貴族喬瓦尼·巴爾弟,就是其中一位提倡文藝復興新思想的贊助人,他曾放下手頭的一切工作致力于“復興”之事,常召集佛羅倫薩的音樂人士在自己家中討論有關藝術理論和復興改革的細節問題,最終,他們將討論結果付諸實踐——由佩里作曲完成了西方音樂史上的第一部歌劇《達芙妮》。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也是西方音樂歷史上重要的贊助人。他執政之后,主要致力于推動藝術的持久發展(1661年創建皇家舞蹈學會,1669年和1671年創建科學研究學會和音樂學會),并頒布法令強調舞蹈藝術的至善至美②。在他的引領下,路易十四的宮廷樂長——作曲家呂里開始嘗試將豪華壯觀的芭蕾場面與戲劇因素融合在一起,進而創造了具有法國民族傳統的歌劇形式——抒情悲劇。1741年的巴洛克晚期,亨德爾開始了清唱劇《彌塞亞》的創作,這正值其一生中最為艱難困苦的時期:他經營的歌劇院再次破產,負債累累,亨德爾一度中風和精神崩潰。正當他想揮淚離開英國返回故鄉時,愛爾蘭總督挽留了他,并邀請亨德爾前往都柏林,在他的贊助下創作。在那里,亨德爾以巨大的創作熱情僅用14天便完成了這部曠世奇作,此劇一經上演,便場場爆滿,獲得空前成功。那宏偉壯麗的音樂風格不僅深深印入了人們的心靈,也直接影響到海頓、莫扎特及貝多芬的音樂創作。愛爾蘭總督的慧眼識英才,奠定了亨德爾在清唱劇創作領域中的重要地位。

18世紀下半葉,正值交響曲這一體裁開始走向成熟的歷史時期,此時出現了一位富有音樂修養的贊助人——卡爾·泰奧多公爵。他在曼海姆修建了歌劇院、圖書館等公共設施,培育出德國最好的管弦樂隊,世稱曼海姆樂派,這個樂派在套曲形式方面為交響曲體裁的成熟奠定了基礎,進而為海頓最終確立古典交響曲四個樂章的典型套曲結構做了實踐上的準備??釔垡魳返男傺览澲恕K继毓R家族贊助了海頓,其中的尼古拉斯·埃思特哈齊公爵酷愛音樂,他頻繁舉行各種音樂活動,并嚴格要求要不斷地出新作、改善演奏方式。海頓在他手下工作30年,創作出108首交響曲,并做了各種改革的嘗試,這促使其作品從結構到配器上日益走向成熟,正如海頓所述:“親王欣賞我的每一項工作,表揚我。作為樂隊指揮,我可以進行試驗,觀察是什么樂器加強或減弱了效果,從而改進、替換、省略或試用新的東西。我與世隔絕,周圍沒有人干擾我、把我引入歧途,因此,我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③最終,海頓以其對交響曲套曲結構和樂隊編制等方面的卓越貢獻而被后人譽為“交響曲之父”。

西方的音樂贊助人制度,究其表現形態,是從古羅馬開始就已經隨著音樂專業化的加強、音樂社會作用的轉變而體現著贊助人與音樂家之間不平等的“主仆”關系,這種關系在封建王權力量最為強大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表現得更為鮮明,如巴赫一生輾轉任職于各地宮廷與教堂中,1708年,他在魏瑪宮廷任風琴手時,因卑微的音樂家不能面見高貴的贊助人而只能在有活動開關的屋頂上為公爵的禮拜儀式配樂。海頓雖頗得其贊助人的賞識,卻也得終生穿著仆人的號衣,并遵守關于其穿著、舉止、言談的諸多苛刻規定。而到了18世紀中、下葉,當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強烈地沖擊著封建專制制度,當自由、平等、博愛的呼聲響徹歐洲大地并深入人心之時,“那些在過去的世紀里,一直處于貴族、教會奴仆的樂師、琴師,現在意識到要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而驕傲,要具有盧梭所謳歌的那種平民的自信與自尊。從海頓、莫扎特直到貝多芬,這種掙脫桎梏的意識的覺醒,爭取作為‘人’的、個性自由的思想和行動在逐步深化”。④于是,莫扎特憤而辭去在薩爾斯堡的供職決意要成為自由音樂家,而貝多芬則成為第一位主要靠樂譜的印行等方式“謀生”的獨立音樂家(需要說明的是,貝多芬雖然是一位自由音樂家,但他的創作與其贊助人仍存在著密切聯系,如科隆的選帝侯馬克西米連·弗朗茲曾幫助他在維也納嶄露頭角;又如卡爾·范·里奇諾夫斯基王子⑤資助他前往布拉格舉辦音樂會;再如津斯基王子和魯道夫大公為他設置了年金以便其常駐維也納等)。自此之后,西方音樂家逐漸走向自由之途,而音樂贊助人制度雖繼續伴隨著歷史的進程而存在著,但卻是以“隱性”的方式而存在于西方音樂文化之中了。⑥

通過以上敘述應該看到,也許就某一層面或時期而言,西方的音樂贊助人制度束縛了音樂家的個性意識,并成為他們內心深處的一處隱痛。但就其積極意義來說,該制度始終伴隨著音樂發展的各個方面,它是音樂向前推進、造就西方淳厚而深遠的音樂歷史的一個外在動因。我們在審視西方音樂歷史之時,如果能夠以此作為“參照系”的話,在很大程度上將會獲得關于西方音樂歷史的新詮釋與新認知,而本文的寫作目的正在于此。

注釋:

①(美)帕里斯卡,《美國音樂學的跨學科傾向》,余志剛譯,原載于《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第59—60頁。

②詳見《路易十四談論公眾娛樂活動的重要性》,DonaldJayGrout,ClaudeV.PaliscaHistoryofWesternMusic(SixEdition),W.W.Norton&CompanyInc.,2001,P.316.

③唐納德·杰·格勞特、克勞德·帕里斯卡著,汪啟璋、吳佩華、顧連理譯《西方音樂史》,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1月,第4版,第534頁。

④于潤洋主編《西方音樂通史》,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第175頁。

⑤貝多芬曾將其《c小調鋼琴奏鳴曲》題獻給他。

⑥這主要指贊助人制度廣義范疇上的延伸,包括梅克夫人與柴科夫斯基的創作、為作曲家提供寬松的創作環境和良好學術氛圍的美國音樂院校(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

參考文獻:

[1]唐納德·杰·格勞特、克勞德·帕里斯卡著,汪啟璋、吳佩華、顧連理譯.西方音樂史(第四版),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

[2]于潤洋主編.西方音樂通史,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

[3]保羅·亨利·朗著,顧連理、張洪模、楊燕迪、楊亞汀譯,楊燕迪校.西方文明中的音樂,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音樂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音樂藝術音樂文化文化文化相對主義

在當下有關中國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是否具有可比性,中國音樂文化是否可走現代化發展道路等問題的爭論中,“音樂文化”是一個被大家頻繁使用的名詞,但同時也是一個被誤解,誤用最多的概念。最為常見的誤解之一就是將它的內涵等同于“音樂藝術”。在某些學者的言論中,“音樂藝術”與“音樂文化”常常被混為一談,不加任何區分。于是便出現類似“音樂的現代化”,音樂價值的相對性等等一些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表述。

一、“音樂藝術”與“音樂文化”概念的提出

嚴格的講,“音樂藝術”所指代的是一種特定的藝術形式,即由有組織的音樂所構成的聽覺審美對象。對這種藝術形式的價值判斷,尤其是審美價值的判斷,無論是在不同的民族之間,還是在不同時代,不同流派之間,都難以形成一個劃分高低優劣的統一標準,只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因此,在“音樂藝術”這個概念所限定的層面上,我們可以說:“音樂的價值是相對的”。

然而,“音樂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已遠遠超出了“音樂藝術”所限定的范圍。音樂文化包含音樂藝術,但卻并非指音樂藝術。“音樂文化是多種性質不同、形式不同、作用不同的音樂現象的綜合物”,他所指代是一些特定的文化現象,這些現象與音樂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它們也有著自身的特征、性質和作用。總之,“音樂文化”是一個大的概念,而“音樂藝術”是一個較小的概念,我們不能用小的概念來涵蓋大的概念,我們必須懂得,我們探討的是“音樂文化”這個概念屬下的諸多文化現象,而不是某種藝術形式的審美屬性和藝術品位。

文化,按照廣義,通俗的理解,就是指人類的創造,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音樂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具體形態,它必然也是物質、制度、觀念的綜合體。從歷史的,文化人類學的全部觀點來看,審美價值是音樂文化多種價值中的一種,而不是其全部價值或唯一價值。因此,我們不能夠僅僅從意識的,藝術的,審美的層面去看待一個國家的音樂文化,更要結合著物質的,制度的,觀念的層面去看待一個國家的音樂文化。

二、中國音樂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中國的音樂文化發展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到了二十世紀初期,音樂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應用于課堂。但是,中國的音樂教育課程設置從近現代到如今近百年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已經不能適應當今世界音樂文化發展。這也就是說,中國音樂文化與當今世界上發達國家音樂文化之間存在著水平上的差距。

中國的音樂文化無論在物質的,制度的層面,還是在觀念的,意識的層面,都沒有能夠適應當今世界音樂文化發展的需要,也沒有能夠充分的滿足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以音樂教育為例:就物質層面而言,教育設施的匱乏,辦學經費的短缺,師資力量的不足,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中國的音樂教育事業;就制度層面而言,中國的教育體制亟待改革,大量音樂人才的分布與流動極不平衡,一些專業音樂院系人滿為患,而大量的音樂普及教育崗位則無人問津;就觀念層面而言,音樂教育觀念陳舊、閉塞、學術視野短淺、狹隘。以上三個層面是阻礙音樂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新音樂文化與傳統音樂文化之間的摩擦

中國的音樂文化,需要在物質的、制度的、觀念的各個層面上,全面地吸收和借鑒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優秀成果,從而盡快跟上當今世界文明發展的步伐。現代化的音樂文化是開放的,其信息傳播的快捷性,交流范圍的廣泛性,足以使任何一種傳統文化中的人們帶來各種新意的、富有個性的藝術形式。中國近百年來音樂文化的發展變遷事業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如果不向世界敞開國門,如果徹底拒絕現代化的進程,或許我們的音樂文化會保持更純正的中國口味,會贏得那些喜歡異國情調的老外們更多地贊嘆。但是這樣以來,我們中國人就必須放棄發展的機會和選擇的權利,我們就只能為別人去做傳統的守護神,而不能為自己去做新文化的創造者。

當然,新文化的產生并不意味著必須將傳統文化一概“淘汰”。舉個例子來說,一對年輕人結婚,如用傳統的拜天地,坐花轎的方式來舉行他們的婚禮,這一舉動顯然有著傳統的中國味道,從而得到旁人的贊美和羨慕。但是,假如一位家長不顧“婚姻自主”的原則,硬要按照中國傳統的老規矩為自己的兒女包辦婚姻,這就有理由遭到人們的反對。再假如那位先生還想效法舊時代“一妻多妾”的傳統,要給自己添上幾房“姨太太”,那么這一行為不僅要為已經“西化”了的中國人所不齒,而且還要受到國際法律的制裁。這個例子說明,傳統文化中與現代文化不相抵觸的東西,自然可以繼承和發展,反之,便決沒有不被割除的道理。

四、中國音樂文化發展道路探索

20世紀的中國新音樂是整個新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選擇“新方式”來做事情,過生活的結果之一?!靶聦W堂”的建立,“學堂樂歌”的興起以及其成熟的發展,中國的無調性作品,中國的十二音作品的陸續出現,等等。所有這一切,均說明我們中國人“聽音樂”,“做音樂”的方式有了明顯的質的改變。這些行為令那些不習慣接受中國新音樂的外國學者感到費解。其實趙元任先生早已說得明白:“中西音樂有異,中國音樂有自己的‘國性’,只得保存跟發展。但我們中國人得在中國過人的日子,我們不能全國人一生一世只穿了一種學博物館的服裝,專預備你們來參觀?!笨梢姡欠N要求我們中國人的音樂文化永遠停止在1840年以前的想法不僅是不現實的,更是“不人道的”。

自宋代以后,中國音樂主要是以本土繁衍、變異的方式在發展。直到清末,外來音樂文化,尤其是西洋音樂文化與日本近代音樂逐漸傳入,音樂由此興起。而這種現象確實為中國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知識經濟發展加劇了東西方音樂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弘揚中華傳統音樂文化、使中華文明在信息大潮中綻放異彩是音樂教育工作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電子出版物和遠程教育的發展,東西方音樂文化將形成全方位的碰撞,民族音樂文化的歷史命運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一方面各民族音樂文化在沖突和融合中會增加統一和普遍性;另一方面,民族音樂文化教育的繁榮和生存面臨著威脅。全球信息網絡一體化極易使西方社會的人生觀、價值觀長驅直入。在這場以文化滲透為主要途徑和手段的新的“世界大戰”中,中華民族的文化、文明和社會價值觀關系到國家的興衰、統一的成敗。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產力。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和革命的英雄氣概,中國人民有著堅強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念。為此,我們要主動出擊、積極應戰,大力開發音樂文化信息資源。將偉大的民族精神、將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音樂文化信息送上國際互聯網,使中華燦爛文化綻放異彩;激濁揚清,用中華文化抵御外來腐朽的文化的侵蝕,在我們民族的精神廣宇里筑起思想文化的萬里長城。

五、中國音樂文化發展倫理思考

但是,還有一些人反對將音樂納入現代化進程,這類人被稱為“文化相對主義者”。他們以“文化相對主義者”作為理論依據。在這里,我們應當看到,“文化相對主義者”原本是強調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寬容,相互理解,尊重,各盡所長,共同發展。就這一點而言,我們應當贊同。但同時也應當看到,一些“文化相對主義者”否認存在著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否認人類文化發展的共性,否認社會歷史進程的階段性、規律性、否認生產力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對此,我們必需保持清醒的頭腦,必須深入細致地分析,弄清那些文化現象以及這些文化現象的哪些價值具有相對性,共通性,普遍性,進而在中國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相比較中,分清哪些是“不同”的不同,哪些是“不及”的不同,決不能一概而論,人云亦云。

然而,一些信奉“文化相對主義者”的學者們卻沒有這樣去做,以至于“文化相對主義”在他們的手上完全變了味,走了調,成為一種妄自尊大,盲目排外,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的借口。他們以一種對立的心態,來看待中西方音樂文化的相互影響,彼此通融的歷史與現實,以虛無主義的觀點來否定現代化對于人類文化的普遍意義。由此可見,這些學者手上的“文化相對主義”,其實只是,狹隘民族主義及“國粹”論的結合物,它既不新鮮,也不先進,用它來解釋文化歷史現象,或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必將造成觀念上的混亂和行動上的失誤。

總之,文化、音樂,都是為了人而存在的,20世紀的中國音樂文化首先是為20世紀的中國人民而存在。中國音樂文化朝向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是中國人民自主的,正確的選擇,同時,也是21世紀中國音樂文化發展的必經之路?,F代化進程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種新型的、開放的,有生命力的同時也是在審美趣味上更加多元化的音樂文化。它是中國音樂文化與世界音樂文化之間完美的交融。中國的現代化任務任重而道遠,而中國音樂文化的現代化則是整個社會現代化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之一。

參考文獻

[1]中國音樂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2]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音樂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音樂是藝術,音樂文化是音樂的精煉化。音樂文化在時代中洗禮中逐漸形成,具有獨特性。音樂文化將音樂藝術變成更為形態化的概念,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音樂文化的內容豐富,包括各種音樂形式,并在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音樂教育,是指將音樂知識、音樂文化、音樂內涵傳遞給受教育者而進行的傳遞過程。其中,音樂教育從屬于音樂文化,是音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存在的形態和發展趨勢必然受到音樂文化的制約。音樂文化中的音樂教育應該是多元的、相互滲透的。音樂文化是進行音樂教育的載體,而音樂教育是對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所以,音樂文化與音樂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音樂教育離開音樂文化,就失去了內容和作用;音樂文化離開音樂教育,那么音樂就沒有未來,因為再也沒有比音樂教育更合適的方式來傳承音樂文化。

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特點

在我國新的《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尊重藝術,理解多元文化”的總目標,指出要“尊重藝術家的創造勞動,尊重藝術作品,養成良好的欣賞藝術的習慣,通過學習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作品,感知音樂中的民族風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樂傳統,熱愛中華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樂?!痹凇稑藴省分兴U釋的,凸顯了出了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多元性、民族性、時代性。多元性是在多元文化上體現出來的,不同的文化產生的音樂有不同的特點,音樂文化之間的碰撞會產生更加種類豐富的音樂,并精煉為一定的教育形態。民族性是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基本特征,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有著其獨特的生活風俗、民族風情,更有著不同的音樂。時代性是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另一特征。不同時代,我們的生活有著不同的面貌,人們的追求、信仰、愛好都會有所變化。是人創造出音樂的,人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狀態,音樂更是如此。

三、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

(一)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主要途徑

音樂文化最為生動的存在便是滲透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勞動中,勞動人民會喊幾聲號子;在工作中,工作者會聽一點音樂放松;在娛樂中,人們會去KTV唱唱歌。因此,音樂教育可是滲透式的,就通過環境的熏陶、民間的活動、社會文化宣傳等,都可以來傳遞音樂。然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僅僅通過滲透是不夠的,更需要的是傳授到民族音樂最為重要的技能、經驗、內涵等。通過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就是將最為精華的民族音樂文化系統地傳遞給學習者,這種方式已經成為現階段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主要途徑。一方面,在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中,具體來說有著較為多樣的途徑,教學的內容更為豐富,能夠幫助學習在短時間內最大限度的獲得系統知識。這些系統知識,是音樂教育中的核心內容,直接保存了民族音樂文化的系統性,還保證了不同民族的音樂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保留自身穩定風格。另一方面,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所傳承的民族音樂文化,是應該有所選擇的。具體來說,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中的教育內容應該適應時代的社會需求與學習者的需求。如果教學內容是不符合社會需求的,就很難被人們所接受,更別提未來的發展了。那么,在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中,就所選擇的應該是世界音樂文化寶庫中最珍貴、最重要的內容,要是能夠體現民族音樂文化特戰和內涵的內容。音樂文化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更是離不開音樂教育的傳承的,多元化音樂教育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必要手段,更是民族音樂未來發展的一個保證!

(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豐富了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

文化的產生、變化、保留、發展是永不停歇的構成,在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音樂文化產生。音樂教育傳播著音樂文化,在音樂文化發展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讓文化能夠在不同國家、不同社會、不同民族間流動與融合。音樂教育對音樂文化所背負的責任,并不僅僅是傳播這么簡單,而是在傳播過程中促進者音樂文化的內容系統化、信息更正等,最終實現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豐富。音樂教育更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進行教育這一活動時,他們之間的差異決定他們對音樂的理解有所不同,讓音樂文化并不是一種復制,而是一個創造,衍生出更多音樂理解、音樂作品等,賦予了音樂文化新的內涵。音樂文化始終處于傳承與變遷的過程中,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應該是促進音樂文化進一步融合與創造,培養優秀的音樂人才增強音樂文化的活力,從而促進本民族音樂的發展。因此,在多元化音樂教育中,需要更好地發揮傳承作用,有效合理地借鑒和傳播各類音樂文化,實現真正發揮其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影響。

(三)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為本民族音樂文化未來發展打下了基礎

音樂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音樂藝術音樂文化文化文化相對主義

在當下有關中國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是否具有可比性,中國音樂文化是否可走現代化發展道路等問題的爭論中,“音樂文化”是一個被大家頻繁使用的名詞,但同時也是一個被誤解,誤用最多的概念。最為常見的誤解之一就是將它的內涵等同于“音樂藝術”。在某些學者的言論中,“音樂藝術”與“音樂文化”常常被混為一談,不加任何區分。于是便出現類似“音樂的現代化”,音樂價值的相對性等等一些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表述。

一、“音樂藝術”與“音樂文化”概念的提出

嚴格的講,“音樂藝術”所指代的是一種特定的藝術形式,即由有組織的音樂所構成的聽覺審美對象。對這種藝術形式的價值判斷,尤其是審美價值的判斷,無論是在不同的民族之間,還是在不同時代,不同流派之間,都難以形成一個劃分高低優劣的統一標準,只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因此,在“音樂藝術”這個概念所限定的層面上,我們可以說:“音樂的價值是相對的”。

然而,“音樂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已遠遠超出了“音樂藝術”所限定的范圍。音樂文化包含音樂藝術,但卻并非指音樂藝術?!耙魳肺幕嵌喾N性質不同、形式不同、作用不同的音樂現象的綜合物”,他所指代是一些特定的文化現象,這些現象與音樂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它們也有著自身的特征、性質和作用??傊?,“音樂文化”是一個大的概念,而“音樂藝術”是一個較小的概念,我們不能用小的概念來涵蓋大的概念,我們必須懂得,我們探討的是“音樂文化”這個概念屬下的諸多文化現象,而不是某種藝術形式的審美屬性和藝術品位。

文化,按照廣義,通俗的理解,就是指人類的創造,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音樂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具體形態,它必然也是物質、制度、觀念的綜合體。從歷史的,文化人類學的全部觀點來看,審美價值是音樂文化多種價值中的一種,而不是其全部價值或唯一價值。因此,我們不能夠僅僅從意識的,藝術的,審美的層面去看待一個國家的音樂文化,更要結合著物質的,制度的,觀念的層面去看待一個國家的音樂文化。

二、中國音樂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中國的音樂文化發展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到了二十世紀初期,音樂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應用于課堂。但是,中國的音樂教育課程設置從近現代到如今近百年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已經不能適應當今世界音樂文化發展。這也就是說,中國音樂文化與當今世界上發達國家音樂文化之間存在著水平上的差距。

中國的音樂文化無論在物質的,制度的層面,還是在觀念的,意識的層面,都沒有能夠適應當今世界音樂文化發展的需要,也沒有能夠充分的滿足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以音樂教育為例:就物質層面而言,教育設施的匱乏,辦學經費的短缺,師資力量的不足,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中國的音樂教育事業;就制度層面而言,中國的教育體制亟待改革,大量音樂人才的分布與流動極不平衡,一些專業音樂院系人滿為患,而大量的音樂普及教育崗位則無人問津;就觀念層面而言,音樂教育觀念陳舊、閉塞、學術視野短淺、狹隘。以上三個層面是阻礙音樂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新音樂文化與傳統音樂文化之間的摩擦

中國的音樂文化,需要在物質的、制度的、觀念的各個層面上,全面地吸收和借鑒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優秀成果,從而盡快跟上當今世界文明發展的步伐。現代化的音樂文化是開放的,其信息傳播的快捷性,交流范圍的廣泛性,足以使任何一種傳統文化中的人們帶來各種新意的、富有個性的藝術形式。中國近百年來音樂文化的發展變遷事業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如果不向世界敞開國門,如果徹底拒絕現代化的進程,或許我們的音樂文化會保持更純正的中國口味,會贏得那些喜歡異國情調的老外們更多地贊嘆。但是這樣以來,我們中國人就必須放棄發展的機會和選擇的權利,我們就只能為別人去做傳統的守護神,而不能為自己去做新文化的創造者。

當然,新文化的產生并不意味著必須將傳統文化一概“淘汰”。舉個例子來說,一對年輕人結婚,如用傳統的拜天地,坐花轎的方式來舉行他們的婚禮,這一舉動顯然有著傳統的中國味道,從而得到旁人的贊美和羨慕。但是,假如一位家長不顧“婚姻自主”的原則,硬要按照中國傳統的老規矩為自己的兒女包辦婚姻,這就有理由遭到人們的反對。再假如那位先生還想效法舊時代“一妻多妾”的傳統,要給自己添上幾房“姨太太”,那么這一行為不僅要為已經“西化”了的中國人所不齒,而且還要受到國際法律的制裁。這個例子說明,傳統文化中與現代文化不相抵觸的東西,自然可以繼承和發展,反之,便決沒有不被割除的道理。

四、中國音樂文化發展道路探索

20世紀的中國新音樂是整個新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選擇“新方式”來做事情,過生活的結果之一。“新學堂”的建立,“學堂樂歌”的興起以及其成熟的發展,中國的無調性作品,中國的十二音作品的陸續出現,等等。所有這一切,均說明我們中國人“聽音樂”,“做音樂”的方式有了明顯的質的改變。這些行為令那些不習慣接受中國新音樂的外國學者感到費解。其實趙元任先生早已說得明白:“中西音樂有異,中國音樂有自己的‘國性’,只得保存跟發展。但我們中國人得在中國過人的日子,我們不能全國人一生一世只穿了一種學博物館的服裝,專預備你們來參觀?!笨梢?,那種要求我們中國人的音樂文化永遠停止在1840年以前的想法不僅是不現實的,更是“不人道的”。

自宋代以后,中國音樂主要是以本土繁衍、變異的方式在發展。直到清末,外來音樂文化,尤其是西洋音樂文化與日本近代音樂逐漸傳入,音樂由此興起。而這種現象確實為中國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知識經濟發展加劇了東西方音樂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弘揚中華傳統音樂文化、使中華文明在信息大潮中綻放異彩是音樂教育工作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電子出版物和遠程教育的發展,東西方音樂文化將形成全方位的碰撞,民族音樂文化的歷史命運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一方面各民族音樂文化在沖突和融合中會增加統一和普遍性;另一方面,民族音樂文化教育的繁榮和生存面臨著威脅。全球信息網絡一體化極易使西方社會的人生觀、價值觀長驅直入。在這場以文化滲透為主要途徑和手段的新的“世界大戰”中,中華民族的文化、文明和社會價值觀關系到國家的興衰、統一的成敗。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產力。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和革命的英雄氣概,中國人民有著堅強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念。為此,我們要主動出擊、積極應戰,大力開發音樂文化信息資源。將偉大的民族精神、將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音樂文化信息送上國際互聯網,使中華燦爛文化綻放異彩;激濁揚清,用中華文化抵御外來腐朽的文化的侵蝕,在我們民族的精神廣宇里筑起思想文化的萬里長城。

五、中國音樂文化發展倫理思考

但是,還有一些人反對將音樂納入現代化進程,這類人被稱為“文化相對主義者”。他們以“文化相對主義者”作為理論依據。在這里,我們應當看到,“文化相對主義者”原本是強調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寬容,相互理解,尊重,各盡所長,共同發展。就這一點而言,我們應當贊同。但同時也應當看到,一些“文化相對主義者”否認存在著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否認人類文化發展的共性,否認社會歷史進程的階段性、規律性、否認生產力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對此,我們必需保持清醒的頭腦,必須深入細致地分析,弄清那些文化現象以及這些文化現象的哪些價值具有相對性,共通性,普遍性,進而在中國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相比較中,分清哪些是“不同”的不同,哪些是“不及”的不同,決不能一概而論,人云亦云。

然而,一些信奉“文化相對主義者”的學者們卻沒有這樣去做,以至于“文化相對主義”在他們的手上完全變了味,走了調,成為一種妄自尊大,盲目排外,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的借口。他們以一種對立的心態,來看待中西方音樂文化的相互影響,彼此通融的歷史與現實,以虛無主義的觀點來否定現代化對于人類文化的普遍意義。由此可見,這些學者手上的“文化相對主義”,其實只是,狹隘民族主義及“國粹”論的結合物,它既不新鮮,也不先進,用它來解釋文化歷史現象,或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必將造成觀念上的混亂和行動上的失誤。

總之,文化、音樂,都是為了人而存在的,20世紀的中國音樂文化首先是為20世紀的中國人民而存在。中國音樂文化朝向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是中國人民自主的,正確的選擇,同時,也是21世紀中國音樂文化發展的必經之路?,F代化進程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種新型的、開放的,有生命力的同時也是在審美趣味上更加多元化的音樂文化。它是中國音樂文化與世界音樂文化之間完美的交融。中國的現代化任務任重而道遠,而中國音樂文化的現代化則是整個社會現代化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之一。

參考文獻

[1]中國音樂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2]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信丰县| 德格县| 万全县| 松滋市| 柏乡县| 聊城市| 武鸣县| 莫力| 永康市| 昆明市| 格尔木市| 静安区| 汨罗市| 泾源县| 苏州市| 濮阳市| 青海省| 锦屏县| 洛浦县| 黎城县| 桐城市| 信阳市| 石门县| 余干县| 赣榆县| 贵溪市| 黔江区| 濮阳市| 绥滨县| 溧阳市| 大化| 新津县| 纳雍县| 城口县| 遵义县| 雷波县| 密山市| 班戈县| 莱芜市| 五莲县| 方正县|